CN220120959U - 一种软包电池检测的ocv自动测试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软包电池检测的ocv自动测试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120959U
CN220120959U CN202321447368.3U CN202321447368U CN220120959U CN 220120959 U CN220120959 U CN 220120959U CN 202321447368 U CN202321447368 U CN 202321447368U CN 220120959 U CN220120959 U CN 22012095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at
test
battery
probe
ocv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447368.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鄂豫
闻权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Zhuo Mao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Zhuo Mao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Zhuo Mao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Zhuo Mao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447368.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12095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12095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12095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Secondary Cel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软包电池检测的OCV自动测试装置,包括第一测试座、靠近第一测试座布置的第一安装支架、安装于第一测试座一侧的第一极耳托起机构、安装于第一测试座顶部的第一平移机构、与第一平移机构连接的第一下压机构,以及与第一下压机构连接的第一下压座;所述第一下压座上还安装有用于与外部的内阻测试仪和电压测试仪连接的第一测试探针机构;所述第一极耳托起机构至少用于托住待测电池的极耳,第一下压机构用于驱动第一测试探针机构下压,以使其与待测电池的极耳接触。本实用新型通过第一极耳托起机构、第一下压机构和第一测试探针机构的相互配合,可实现对电池OCV的自动化测试,自动化程度高、工作效率高。

Description

一种软包电池检测的OCV自动测试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测试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软包电池检测的OCV自动测试装置。
背景技术
电池的OCV测试,是指测试电池的开路电压(OCV是Open circuit voltage=开路电压,指的是电池不放电开路时,两极之间的电位差),其是利用测试探针与电池的正、负极耳连接,再通过与测试探针连接的内阻测试仪和电压测试仪边可测出电池的开路电压、内阻,根据测出的结果,判断生产的电池是否合格。而目前对电池OCV进行测试,大多采用人工手动测试的方式,即人工手动将待测电池放置于载具内,然后将载具内的探针与电池正、负极耳连接,通过相应的设备完成测试,测试效率低、人工成本高,因此需要对其进行改进。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软包电池检测的OCV自动测试装置,该测试装置通过第一极耳托起机构、第一下压机构和第一测试探针机构的相互配合,可实现对电池OCV的自动化测试,自动化程度高、工作效率高,且将测试探针设计成L型构造,使测试探针底端面积较小的L型竖端与电池极耳接触,并将其底面设计成平面构造,避免因测试探针接触面较大,且接触底面凹凸不平时,导致接触不均匀,进而影响测试精度的问题,且整个装置设计合理、结构紧凑,使用方便,实用性强。
为实现上述目的,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软包电池检测的OCV自动测试装置,包括第一测试座、靠近第一测试座布置的第一安装支架、安装于第一测试座一侧的第一极耳托起机构、安装于第一测试座顶部的第一平移机构、与第一平移机构连接的第一下压机构,以及与第一下压机构连接的第一下压座;所述第一下压座上还安装有用于与外部的内阻测试仪和电压测试仪连接的第一测试探针机构,且第一测试探针机构位于第一极耳托起机构的上方;所述第一安装支架上还安装有测温计,且测温计位于第一极耳托起机构的上方;所述第一极耳托起机构至少用于托住待测电池的极耳,第一下压机构用于驱动第一测试探针机构下压,以使其与待测电池的极耳接触。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测试探针机构包括测试安装座;所述测试安装座安装于第一下压座上,且测试安装座的底部两侧还各安装一第一探针组件;每一第一探针组件均包括与测试安装座底部连接的两第一连接柱,且每一第一连接柱的底部还各安装一第一测试探针。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测试探针呈L型构造,且第一测试探针的L型横端与第一连接柱连接,第一测试探针的L型竖端朝下延伸布置;每一第一探针组件的两第一测试探针的L型竖端的相对一侧之间还各安装一第一绝缘片,且每一第一探针组件的两第一测试探针的L型横端的外侧之间还连接一第一连接板。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测试探针的L型横端顶部还开设有第一插孔,第一连接柱插设于第一插孔内;所述第一连接柱的外壁还套设有第一缓冲弹簧,且第一缓冲弹簧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测试探针的L型横端顶部与第一下压座的底部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平移机构包括安装于第一测试座顶部的第一丝杆模组和第一滑轨模组、布置于第一滑轨模组上并与第一丝杆模组连接的第一平移座,以及安装于第一测试座并用于驱动第一丝杆模组运转的第一平移电机;所述第一下压机构安装于第一平移座上。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下压机构包括安装于第一平移座一侧的第一固定座、沿竖直方向安装于第一固定座内的第二丝杆模组、与第二丝杆模组连接的升降连接杆,以及沿竖直方向布置于第一平移座另一侧的第二滑轨模组;所述第一平移座设有第二滑轨模组的一侧沿竖直方向还开设有第一滑孔;所述第一下压座布置于第二滑轨模组上,升降连接杆的一端从第一滑孔穿出并与第一下压座连接;所述第一固定座上还安装有用于驱动第二丝杆模组运转的第一升降电机。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极耳托起机构包括与第一测试座一侧连接的第一固定板、沿竖直方向安装于第一固定板一侧的第三滑轨模组、布置于第三滑轨模组上的第一托起座,以及用于驱动第一托起座升降的第一顶升组件;所述第一托起座的顶部还安装有用于托起电池极耳的托起块。
进一步地,所述托起块的顶部中间还安装一第二绝缘片。
采用上述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该测试装置通过第一极耳托起机构、第一下压机构和第一测试探针机构的相互配合,可实现对电池OCV的自动化测试,自动化程度高、工作效率高,且将测试探针设计成L型构造,使测试探针底端面积较小的L型竖端与电池极耳接触,并将其底面设计成平面构造,避免因测试探针接触面较大,且接触面凹凸不平时,导致接触不均匀,进而影响测试精度的问题,且整个装置设计合理、结构紧凑,使用方便,实用性强。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测试探针机构的立体图;
其中,附图标识说明:
1—第一测试座; 2—第一安装支架;
3—第一极耳托起机构; 4—第一平移机构;
5—第一下压机构; 6—第一下压座;
7—第一测试探针机构; 21—测温计;
31—第一固定板; 32—第三滑轨模组;
33—第一托起座; 34—第一顶升组件;
35—托起块; 36—第二绝缘片;
41—第一丝杆模组; 42—第一平移座;
43—第一平移电机; 51—第一固定座;
52—升降连接杆; 53—第二滑轨模组;
54—第一升降电机; 71—测试安装座;
72—第一连接柱; 73—第一测试探针;
74—第一绝缘片; 75—第一连接板;
76—接线柱。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参照图1至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软包电池检测的OCV自动测试装置,包括第一测试座1、靠近第一测试座1布置的第一安装支架2、安装于第一测试座1一侧的第一极耳托起机构3、安装于第一测试座1顶部的第一平移机构4、与第一平移机构4连接的第一下压机构5,以及与第一下压机构5连接的第一下压座6;所述第一下压座6上还安装有用于与外部的内阻测试仪和电压测试仪连接的第一测试探针机构7,且第一测试探针机构7位于第一极耳托起机构3的上方;所述第一安装支架2上还安装有测温计21,且测温计21位于第一极耳托起机构3的上方;所述第一极耳托起机构3至少用于托住待测电池的极耳,第一下压机构5用于驱动第一测试探针机构7下压,以使其与待测电池的极耳接触。
继续参照图1至2所示,一实施例中,为提高测试效率,该实施例中,第一测试探针机构7的数量设置为两组,其并行安装在第一下压座6上,第一极耳托起机构3可同时托住两个电池的极耳(对其进行支撑),进而可同时对两个电池进行OCV测试,测试效率高,具体测试时,首先外部的载具将待测电池移动至第一极耳托起机构3的上方,第一极耳托起机构3上升,以托住电池的极耳;随后,第一平移机构4驱动第一下压机构5移动至第一极耳托起机构3上方,第一下压机构5驱动第一下压座6下降,使第一测试探针机构7压至极耳上与其接触,而第一测试探针机构7与外界的内阻测试仪和电压测试仪连接,进而可通过电压测试仪测试电池的开路电压,经过内阻测试仪测试电池的内阻;该实施例中,为保证测试内阻的精确性,还设有测温计21,测温计21位于第一极耳托起机构3的上方(该实施例中,设有两个,分别位于一待测电池的上方),用于检测电池所处环境的温度,以得到在某一温度下的电池的内阻值(电池内阻可能会随温度变化),使得电池内阻测试结果更加精准。
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测试探针机构7包括测试安装座71;所述测试安装座71安装于第一下压座6上,且测试安装座71的底部两侧还各安装一第一探针组件;每一第一探针组件均包括与测试安装座71底部连接的两第一连接柱72,且每一第一连接柱72的底部还各安装一第一测试探针73;所述第一测试探针73呈L型构造,且第一测试探针73的L型横端与第一连接柱72连接,第一测试探针73的L型竖端朝下延伸布置;每一第一探针组件的两第一测试探针73的L型竖端的相对一侧之间还各安装一第一绝缘片74,且每一第一探针组件的两第一测试探针73的L型横端的外侧之间还连接一第一连接板75。
如图2所示,该实施例中,测试安装座71的底部设有两组第一探针组件,分别用于与电池的正、负极耳接触,该测试装置采用四探针测试方法,故每一第一测试探针机构7共设置了四个第一探测探针,在测试安装座71的顶部还安装有四个接线柱76,每一接线柱76对应一第一测试探针73布置,用于接入导线,以将第一测试探针73与外界的内阻测试仪和电压测试仪连接起来,且该实施例中,将第一测试探针73设计成L型构造,使测试探针底端面积较小的L型竖端与电池极耳接触,并将其底面设计成平面构造,避免因测试探针接触面较大,且接触面凹凸不平时,导致接触不均匀,进而影响测试精度的问题,同时,在每一第一探针组件的两第一测试探针73的L型竖端的相对一侧之间还各安装一第一绝缘片74,避免两者接触,导致短路,同时,还在每一第一探针组件的两第一测试探针73的L型横端的外侧之间还连接一第一连接板75,以保证两者连接的稳定性。
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测试探针73的L型横端顶部还开设有第一插孔,第一连接柱72插设于第一插孔内;所述第一连接柱72的外壁还套设有第一缓冲弹簧,且第一缓冲弹簧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测试探针73的L型横端顶部与第一下压座6的底部连接。在第一测试探针73下压接触电池极耳时,通过第一缓冲弹簧,可对其下压力进行缓冲,避免压坏产品。
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平移机构4包括安装于第一测试座1顶部的第一丝杆模组41和第一滑轨模组、布置于第一滑轨模组上并与第一丝杆模组41连接的第一平移座42,以及安装于第一测试座1并用于驱动第一丝杆模组41运转的第一平移电机43;所述第一下压机构5安装于第一平移座42上;所述第一下压机构5包括安装于第一平移座42一侧的第一固定座51、沿竖直方向安装于第一固定座51内的第二丝杆模组、与第二丝杆模组连接的升降连接杆52,以及沿竖直方向布置于第一平移座42另一侧的第二滑轨模组53;所述第一平移座42设有第二滑轨模组53的一侧沿竖直方向还开设有第一滑孔;所述第一下压座6布置于第二滑轨模组53上,升降连接杆52的一端从第一滑孔穿出并与第一下压座6连接;所述第一固定座51上还安装有用于驱动第二丝杆模组运转的第一升降电机54。
该实施例中,第一下压座6呈L型构造,第一下压座6的L型竖端布置于第二滑轨模组53上,并与第二丝杆模组连接,测试安装座71安装于第一下压座6的L型横端上;在第一平移电机43的驱动下,经第一丝杆模组41可驱动第一平移座42做平移运动,在第一升降电机54的驱动下,可经第二丝杆模组驱动第一下压座6升降,进而可调整第一测试探针机构7的位置,以便进行测试。
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极耳托起机构3包括与第一测试座1一侧连接的第一固定板31、沿竖直方向安装于第一固定板31一侧的第三滑轨模组32、布置于第三滑轨模组32上的第一托起座33,以及用于驱动第一托起座33升降的第一顶升组件34;所述第一托起座33的顶部还安装有用于托起电池极耳的托起块35;所述托起块35的顶部中间还安装一第二绝缘片36。该实施例中,第一顶升组件34可采用电机丝杆的驱动方式,或气缸等其他可驱动第一托起座33升降的机构,在此不做限制,托起块35的数量设置为两个,可同时托住两个电池的极耳,此外,在每一托起块35的顶部中间还均安装一第二绝缘片36,可在托起电池极耳时,将电池的正、负极耳隔开(第二绝缘片36位于电池正、负极耳之间),避免接触短路,提高测试的安全性。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8)

1.一种软包电池检测的OCV自动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测试座、靠近第一测试座布置的第一安装支架、安装于第一测试座一侧的第一极耳托起机构、安装于第一测试座顶部的第一平移机构、与第一平移机构连接的第一下压机构,以及与第一下压机构连接的第一下压座;所述第一下压座上还安装有用于与外部的内阻测试仪和电压测试仪连接的第一测试探针机构,且第一测试探针机构位于第一极耳托起机构的上方;所述第一安装支架上还安装有测温计,且测温计位于第一极耳托起机构的上方;所述第一极耳托起机构至少用于托住待测电池的极耳,第一下压机构用于驱动第一测试探针机构下压,以使其与待测电池的极耳接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软包电池检测的OCV自动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测试探针机构包括测试安装座;所述测试安装座安装于第一下压座上,且测试安装座的底部两侧还各安装一第一探针组件;每一第一探针组件均包括与测试安装座底部连接的两第一连接柱,且每一第一连接柱的底部还各安装一第一测试探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软包电池检测的OCV自动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测试探针呈L型构造,且第一测试探针的L型横端与第一连接柱连接,第一测试探针的L型竖端朝下延伸布置;每一第一探针组件的两第一测试探针的L型竖端的相对一侧之间还各安装一第一绝缘片,且每一第一探针组件的两第一测试探针的L型横端的外侧之间还连接一第一连接板。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软包电池检测的OCV自动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测试探针的L型横端顶部还开设有第一插孔,第一连接柱插设于第一插孔内;所述第一连接柱的外壁还套设有第一缓冲弹簧,且第一缓冲弹簧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测试探针的L型横端顶部与第一下压座的底部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软包电池检测的OCV自动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平移机构包括安装于第一测试座顶部的第一丝杆模组和第一滑轨模组、布置于第一滑轨模组上并与第一丝杆模组连接的第一平移座,以及安装于第一测试座并用于驱动第一丝杆模组运转的第一平移电机;所述第一下压机构安装于第一平移座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软包电池检测的OCV自动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下压机构包括安装于第一平移座一侧的第一固定座、沿竖直方向安装于第一固定座内的第二丝杆模组、与第二丝杆模组连接的升降连接杆,以及沿竖直方向布置于第一平移座另一侧的第二滑轨模组;所述第一平移座设有第二滑轨模组的一侧沿竖直方向还开设有第一滑孔;所述第一下压座布置于第二滑轨模组上,升降连接杆的一端从第一滑孔穿出并与第一下压座连接;所述第一固定座上还安装有用于驱动第二丝杆模组运转的第一升降电机。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软包电池检测的OCV自动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极耳托起机构包括与第一测试座一侧连接的第一固定板、沿竖直方向安装于第一固定板一侧的第三滑轨模组、布置于第三滑轨模组上的第一托起座,以及用于驱动第一托起座升降的第一顶升组件;所述第一托起座的顶部还安装有用于托起电池极耳的托起块。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软包电池检测的OCV自动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托起块的顶部中间还安装一第二绝缘片。
CN202321447368.3U 2023-06-07 2023-06-07 一种软包电池检测的ocv自动测试装置 Active CN22012095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447368.3U CN220120959U (zh) 2023-06-07 2023-06-07 一种软包电池检测的ocv自动测试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447368.3U CN220120959U (zh) 2023-06-07 2023-06-07 一种软包电池检测的ocv自动测试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120959U true CN220120959U (zh) 2023-12-01

Family

ID=8891515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447368.3U Active CN220120959U (zh) 2023-06-07 2023-06-07 一种软包电池检测的ocv自动测试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12095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4252838B (zh) 一种mems垂直探针综合测试平台及测试方法
CN113433355A (zh) 一种汽车零部件的多维度电性检测平台及其工作方法
CN220120959U (zh) 一种软包电池检测的ocv自动测试装置
CN220289796U (zh) 一种圆柱电芯自动检测装置
CN110806519A (zh) 一种老化检测器及老化测试方法
CN217901831U (zh) 一种纽扣电池测试夹具
CN214703781U (zh) 一种接触电阻测试设备
CN114696744A (zh) 一种太阳能电池测试设备
CN212622987U (zh) 一种电池模组的温度和电流测试机构
CN212459896U (zh) 一种电解电容的高低温四参数测试装置
CN210376579U (zh) 一种可用于检测多种晶圆的中测台
CN217879500U (zh) 功率器件耐压绝缘批量测试装置
CN214669271U (zh) Ocv测试机构及电池生产线
CN219676259U (zh) 一种电表测试装置
CN216900846U (zh) 一种电池测试治具
CN218895742U (zh) 一种电池测厚机构
CN217112632U (zh) 一种电池检测记录装置
CN213544774U (zh) 一种电池测试装置
CN215728262U (zh) 测试夹具
CN221199795U (zh) 电阻多功能测试治具
CN219831332U (zh) 一种电芯电压与内阻测试机构及系统
CN219328877U (zh) 软包电池测试装置
CN220120958U (zh) 一种多合一集成式软包电池检测装置
CN215575570U (zh) 电池ocv测试夹具
CN212008664U (zh) 一种手动电阻测量治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