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083735U - 上轴流风机下ec风机两级串联横流冷却塔 - Google Patents

上轴流风机下ec风机两级串联横流冷却塔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083735U
CN220083735U CN202321685323.XU CN202321685323U CN220083735U CN 220083735 U CN220083735 U CN 220083735U CN 202321685323 U CN202321685323 U CN 202321685323U CN 220083735 U CN220083735 U CN 22008373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an
axial flow
cooling tower
stage
flow fa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685323.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贺颂钧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Lanxun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Lanxun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Lanxun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Lanxun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685323.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08373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08373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08373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一种上轴流风机下EC风机两级串联横流冷却塔,包括:冷却塔本体,具有容置空间;填料组件,设置在所述容置空间中相对的两侧;通风风道,设置在相对设置的填料组件之间,沿竖直方向延伸;EC风机模组设置所述通风风道中,位于所述通风风道的中部,配置为驱动风道中下部的湿热气体经过所述EC风机模组朝向通风风道出口运动;以及轴流风机,设置在所述通风风道出口处,配置为驱动EC风机模组和轴流风机之间的湿热气体经所述轴流风机排出所述冷却塔本体。采用两级串联的风机,增加冷却塔整体的排风风量,提高制冷效率。作为第一级EC风机模组可以更好地适配在通风风道中的湿热环境,且具有较大的出风截面,利于湿热气流的流通。

Description

上轴流风机下EC风机两级串联横流冷却塔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空气调节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上轴流风机下EC风机两级串联横流冷却塔。
背景技术
冷却塔可用作中央空调系统的冷凝设备,其作用是利用水的蒸发吸热来给空调设备降温,以达到空调制冷的目的。其原理为从制冷主机设备出来的高温水在水泵的驱动下,经冷却塔的进水口进入冷却塔,在冷却塔内与冷空气交互热量,冷却后的低温水收集冷却塔的集水池中,集水池里的低温水经管道流回制冷主机设备中,如此往复循环,达到降温的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公开提供一种上轴流风机下EC风机两级串联横流冷却塔,其特征在于,包括:
冷却塔本体,具有容置空间;
填料组件,设置在所述容置空间中相对的两侧;
通风风道,设置在相对设置的填料组件之间,沿竖直方向延伸;
EC风机模组设置所述通风风道中,位于所述通风风道的中部,配置为驱动风道中下部的湿热气体经过所述EC风机模组朝向通风风道出口运动;以及
轴流风机,设置在所述通风风道出口处,配置为驱动EC风机模组和轴流风机之间的湿热气体经所述轴流风机排出所述冷却塔本体。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轴流风机的工作功率与EC风机模组的工作功率比r满足以下条件:
1.5≤r≤4。
在一些实施例中,根据所述轴流风机的工作功率实时调整所述EC风机模组的工作功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EC风机模组包括阵列分布的多个EC风机,所述多个EC风机的工作功率相同或不同。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EC风机模组和轴流风机配置为同时启动及同时关闭。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EC风机模组晚于轴流风机启动,启动间隔时间小于等于1秒;
所述EC风机模组先于轴流风机关闭,关闭间隔时间小于等于1秒。
在一些实施例中,位于容置空间两侧的填料组件倾斜悬挂设置,在自冷却塔本体顶部至冷却塔本体底部的方向上逐渐相互靠近,所述容置空间在自冷却塔本体顶部至冷却塔本体底部的方向上逐渐收窄,所述EC风机模组的尺寸小于所述轴流风机的尺寸。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EC风机模组与所述轴流风机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EC风机模组的长度,所述EC风机模组的中线与所述轴流风机轴线共线。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填料组件包括依次悬挂安装的第一级填料组件和第二级填料组件,
所述上轴流风机下EC风机两级串联横流冷却塔还包括:
第一级播水盆,设置在所述第一级填料组件的顶部,配置为向所述第一级填料组件均匀喷洒高温水;
第二级播水盆,设置在所述第一级填料组件和第二级填料组件之间,配置为收集经过第一级填料组件的高温水并向第二级填料组件均匀喷洒,
所述EC风机模组与所述第二级播水盆基本上处于相同高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级播水盆和第二播水盆中的至少一个包括播水盆本体以及设置在播水盆本体底面上的喷头,所述喷头在所述播水盆本体底面上均匀分布。
相对于相关技术,本发明的实施例至少具有以下技术效果:
采用两级串联的风机,增加冷却塔整体的排风风量,使得冷却塔的出水温度更低,降低能耗,提高制冷效率。作为第一级EC风机模组可以更好地适配在通风风道中的湿热环境,且具有较大的出风截面,利于湿热气流的流通,采用作为第一级风机的EC风机模组实时匹配作为第二级风机的轴流风机工作功率,保证冷却塔的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的原理。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在附图中:
图1为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的上轴流风机下EC风机两级串联横流冷却塔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的EC风机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的EC风机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的上轴流风机下EC风机两级串联横流冷却塔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级播水盆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的俯视图;
图7为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类至第四类喷头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更清楚地阐述本公开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公开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说明。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公开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公开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公开保护的范围。应当理解,下文对于实施例的描述旨在对本公开的总体构思进行解释和说明,而不应当理解为是对本公开的限制。在说明书和附图中,相同或相似的附图标记指代相同或相似的部件或构件。为了清晰起见,附图不一定按比例绘制,并且附图中可能省略了一些公知部件和结构。
除非另外定义,本公开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公开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公开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措词“一”或“一个”不排除多个。“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的词语意指出现该词前面的元件或者物件涵盖出现在该词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而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连接”或者“相连”等类似的词语并非限定于物理的或者机械的连接,而是可以包括电性的连接,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上”、“下”、“左”、“右”“顶”或“底”等等仅用于表示相对位置关系,当被描述对象的绝对位置改变后,则该相对位置关系也可能相应地改变。当一个元件被称作位于另一元件“上”或“下”时,该元件可以“直接”位于另一元件“上”或“下”,或者可以存在中间元件。
本领域中,冷却塔在中央空调系统的应用中,当蒸发温度一定时,冷却越低,制冷主机设备制冷量越大、能耗越低,制冷主机设备COP(制冷量/耗电量)越高。冷却水温度在制冷主机正常运行范围内每下降1度,制冷主机设备效率提高约3%~5%,这样使整个制冷系统更高高效节能。如此要求由冷却塔向制冷主机设备输送的冷却水的温度尽可能的低。而相关技术中,冷却塔通常仅设置一个轴流风机,位于冷却塔顶部的出风口处。若需要降低输出的水的温度,需要不断增大单一轴流风机的功率,由于单一轴流风机对于整个通风风道中的气流的抽吸程度不同,对于通风风道中距离单一风机组件较远的气流的抽吸程度相对较弱,当水的温度降低定值时,单纯提高单一轴流风机的功率,水的温度也不能再降低,反而可能会增加中央空调系统的功耗,另外轴流风机还存在自身散热量大,容易产生机械性故障等问题。
为了克服上述问题,本公开提供一种上轴流风机下EC风机两级串联横流冷却塔,包括:冷却塔本体,具有容置空间;填料组件,设置在所述容置空间中相对的两侧;通风风道,设置在相对设置的填料组件之间,沿竖直方向延伸;EC风机模组设置所述通风风道中,位于所述通风风道的中部,配置为驱动风道中下部的湿热气体经过所述EC风机模组朝向通风风道出口运动;以及轴流风机,设置在所述通风风道出口处,配置为驱动EC风机模组和轴流风机之间的湿热气体经所述轴流风机排出所述冷却塔本体。
本公开采用两级串联的风机,增加冷却塔整体的排风风量,使得冷却塔的出水温度更低,降低能耗,提高制冷效率。作为第一级EC风机模组可以更好地适配在通风风道中的湿热环境,且具有较大的出风截面,利于湿热气流的流通,采用作为第一级风机的EC风机模组实时匹配作为第二级风机的轴流风机工作功率,保证冷却塔的工作效率。
图1为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的上轴流风机下EC风机两级串联横流冷却塔的结构示意图,图1为截面示意图。如图1所示,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一种上轴流风机下EC风机两级串联横流冷却塔100,上轴流风机下EC风机两级串联横流冷却塔100包括冷却塔本体10、填料组件20、通风风道30、EC风机模组41以及轴流风机42。其中EC风机模组41作为第一级风机,轴流风机42作为第二级风机。
冷却塔本体10例如采用横流式塔体结构,塔体结构包括底部,中部和顶部。底部采用的整体框架式设计,四周包围结构,材质例如采用重镀锌钢板,中间采用凹槽设计,方便外部接管和蓄水的作用;中部采用立柱框架结构,例如采用重镀锌钢板辊型设计,截面例如为异形,增加立柱强度,并设有横纵梁及斜撑连接,可以有效存载换热填料组件的重量;顶部采用的是横纵交错框架梁设计,用于存载轴流风机的有效运行重量,除了风筒的部分外,其余位置采用重镀锌钢板封闭,有效让风机把热交换后的湿热空气从冷却塔本体顶部排出。冷却塔本体10具有容置空间11,由塔体结构底部,中部和顶部围成。
填料组件20设置在所述容置空间11中相对的两侧,例如采用优质改性PVC聚氯乙烯片材真空吸塑成型,不需胶水粘结,不变形,不脆化,有效的解决了填料组件结垢的问题。填料组件20集导风、散热、收水三重功效于一体,气流通风阻力小,静压损失小,填料组件表面呈细小布纹,使更多的水流形成薄膜而不溅落,水和空气更充分接触,水流热交换时间长,亲水性好。填料组件20采用梯形波填料,散热面积增长系数大,水流在板面上分布性能好,水和空气流经板面时扰动大等优点。冷却塔本体10临近填料组件20的两侧壁上设置进风口,进风口包括蜂窝状的风分布装置,例如为蜂窝状的导风百叶,使的不会因填料片距不均匀而产生风分布不均匀现象,均布的风负荷使得散热填料面积得到有效使用。因蜂窝状风分布装置的三维特性,使阳光大部分不能射入冷却塔本体10的填料组件20表面,因此填料组件表面不易长青苔。填料组件不易变形,耐高温(50℃),抗老化,且阻燃性能好(阻燃氧指数指标为51.3%),风阻系数小。
通风风道30设置在相对设置的填料组件20之间,沿竖直方向延伸。如图1所示,通风风道30的截面例如呈倒梯形,在冷却塔本体10容置空间11的顶部朝向底部的方向上逐渐收缩。位于容置空间11两侧的填料组件20倾斜悬挂设置,在自冷却塔本体顶部至冷却塔本体底部的方向上逐渐相互靠近,所述容置空间在自冷却塔本体顶部至冷却塔本体底部的方向上逐渐收窄。
EC风机模组41设置所述通风风道30中,位于所述通风风道30的中部,EC风机模组41作为第一级风机配置为驱动风道30下部的湿热气体经过所述EC风机模组41朝向通风风道出口运动。
EC风机模组41中的包括一个或更多个EC(Electrical Commutation)风机,EC风机指采用数字化无刷直流外转子电机的离心式风机或采用了EC电机的离心风机。
EC风机其启动转矩小,启动时间短,瞬态响应快,比轴流风机更快的达到设定功率。EC风机的工作噪音相较于传统的交流电驱动的轴流风机低很多,对环境的噪音污染更小,更加环保。EC风机的控制器具有多种保护功能,比如过载保护、过压保护、过温保护等,可以确保EC风机的可靠运行。EC风机采用电子控制驱动,其使用寿命也较长,能保证冷却塔长久平稳运行。EC风机具有低温升特性,在工作时不会像传统的交流电驱动的轴流风机一样产生大量的热量,对冷却塔的整体散热量影响更小,EC风机的驱动系统不需要刷子或滑环等机械部件,因此无需经常性维护,更适宜用于24小时长期不停机运行的冷却塔,且巡检人员无需频繁查看运行状况,节省人力物力,降低生产成本。
轴流风机42设置在所述通风风道出口处,与所述EC风机模组41共轴,轴流风机42作为第二级风机,配置为驱动EC风机模组41和轴流风机42之间的湿热气体经所述轴流风机42排出所述冷却塔本体10。
在一些实施例中,轴流风机42采用多叶形轴流风机,叶片数量为8片以上,在轴流风机转速更低时即可达到所需风量,且避免气流回流。多叶轴流风机可取得更高的静压,多叶风机在低风速运行中大大降低失压现象的发生。多叶轴流风机叶片之间的间距越小,防回流效果越好,采用多叶片高静压超低噪音变风量低转速风机的轴流风机两级串联横流冷却塔更加节能,同时提高了整塔的热交换效率。采用多叶片高效超低噪音型轴流风机,相对于普通风机(如3叶/4叶风机),在相同功耗的情况下,通过更低的转速获得需求的风量和更高的全压。风机低转速运行,降噪效果显著。
在一些实施例中,轴流风机42包括电机421、减速器、风机叶片,由于轴流风机42的电机需要工作在通风风道30中的高温高湿环境中,故需要将电机尾端设计为封闭式端盖,并用密封圈加以密封,可更好地防止湿热的气流进入电机内,同时对于电机本身也有一定的防水防潮防高温要求,以确保电机的正常运行和使用安全。所述风机叶片,采用多叶铝合金风机一体成型,多叶片风机防回流效果好,低速运行噪音低,全压衰减趋势更为平缓,能够有效地克服塔体阻力,避免风机因变频运行引起的失压现象。
EC风机模组相较于轴流风机具有在湿热环境中更好的工作稳定性,且工作时不会像传统的交流电驱动的轴流风机一样产生大量的热量。另外相同尺寸的EC风机模组相交于轴流风机具有更大的出风截面。因此,EC风机模组更适合设置在通风风道中用作第一级风机,在保证工作稳定性的同时,减少自身散热,并且保证足够的气流流速和流量。
本公开的实施例采用两级串联的风机,增加冷却塔整体的排风风量,使得冷却塔的出水温度更低,降低能耗,提高制冷效率。作为第一级EC风机模组可以更好地适配在通风风道中的湿热环境,且具有较大的出风截面,利于湿热气流的流通,采用作为第一级风机的EC风机模组实时匹配作为第二级风机的轴流风机工作功率,保证冷却塔的工作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位于容置空间11两侧的填料组件20倾斜悬挂设置,在自冷却塔本体顶部至冷却塔本体底部的方向上逐渐相互靠近,所述容置空间在自冷却塔本体顶部至冷却塔本体底部的方向上逐渐收窄,所述EC风机模组41的尺寸小于所述轴流风机42的尺寸。在相对较小的空间设置具有较大的出风截面EC风机模组41作为第一级风机,尽可能地保证足够的气流流速和流量。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所述EC风机模组41在竖直方向上的中线和所述轴流风机42的轴线共线,具体地,EC风机模组41在竖直方向上的中线和所述轴流风机42的轴线与通风风道30的竖直方向上的中线重合,实现较好的气流效果。
根据风机的工作原理,距离风机越近的位置,风速也就越快,进风量也随之更多,在相关技术中单轴流风机冷却塔中,单轴流风机布置在顶部,势必造成在竖直方向上距离单轴流风机位置较近的上部进风口的风速明显大于下部进风口,本公开一些实施例中,在通风风道中部设置EC风机模组41,在通风风道出风口处设置轴流风机42,有效地增大了下部进风口风量,使得冷却塔在竖直方向上各位置处的进风口的进风量相对均匀,通风风道30内的气流流速也相对均匀,同时也增大了整个上轴流风机下EC风机两级串联横流冷却塔的排风风量总量,使得上轴流风机下EC风机两级串联横流冷却塔的出水温度更低,降低能耗,提高制冷效率。EC风机模组41的轴线和所述轴流风机42在竖直方向上的中线与通风风道30的竖直方向上的中线重合,使得通风风道中的气流整体上自下而上,相对均匀的运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上轴流风机下EC风机两级串联横流冷却塔还包括:控制系统,控制系统配置为实时监控所述轴流风机的工作功率,并根据所述轴流风机的工作功率实时调整所述EC风机模组的工作功率。具体地,控制系统用于控制EC风机模组41以及轴流风机42的启动及关闭,并用于控制EC风机模组41以及轴流风机42的功率,以使得冷却塔工作在最佳工作状态。
由于EC风机其启动转矩小,启动时间短,瞬态响应快,比轴流风机更快的达到设定功率,采用控制系统实时监测轴流风机的工作功率,并根据轴流风机的实时功率对EC风机模组中的EC风机进行实时调整,使得EC风机模组的实时工作功率与轴流风机的实时工作功率相匹配,使得冷却塔整体上处于最佳的工作状态。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轴流风机42与EC风机模组41的工作功率比r满足以下条件:1.5≤r≤4。选择EC风机模组41的功率时需要考量通风风道30下部的湿热气流向上运动的阻力,选择轴流风机42的功率时需要量通风风道30上部的湿热气流向上运动的阻力,并且还需要综合考量EC风机模组41和轴流风机42两者在工作时的相互影响的问题。申请人经过大量实验,确立了所述轴流风机42与EC风机模组41的工作功率比r的范围,即1.5≤r≤4,r可以为1.5,2,2.5,3,3.5,4等。
在一些实施例中,EC风机模组41的工作功率例如为7.5KW,轴流风机42的工作功率例如为15KW。
在一些实施例中,通风风道30被EC风机模组41分隔为了上通风风道31和下通风风道32,所述轴流风机42与EC风机模组41的工作功率比r与通风风道30中的上通风风道31与下通风风道32的容积比R相关,两者关系如下:r=aR,其中1.2≤a≤3,a例如为1.5,2,2.5,3等。
研发人员经过大量实验发现,若所述轴流风机42与EC风机模组41的工作功率比r过小,则经由EC风机模组41自下通风风道32进入到上通风风道31内的湿热空间会聚集在上通风风道31内无法有效快速排出冷却塔本体10,降低上轴流风机下EC风机两级串联横流冷却塔100整体的工作效率。若所述轴流风机42与EC风机模组41的工作功率比r过大,则轴流风机42提供的过大的吸力,可能会影响EC风机模组41的正常工作。增加上轴流风机下EC风机两级串联横流冷却塔100整体的功耗。
如上所述,可以通过控制系统实时监控监测轴流风机的工作功率,并根据轴流风机的实时功率对EC风机模组中的EC风机进行实时调整,使得EC风机模组的实时工作功率与轴流风机的实时工作功率相匹配,使得所述轴流风机42与EC风机模组41的实时工作功率比满足前述的工作功率比的范围,保证使得冷却塔整体上处于最佳的工作状态。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轴流风机42包括阵列分布的m个EC风机,其中,m为正整数,且1≤m。
图2为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的EC风机模组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俯视示意图。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EC风机模组41包括阵列分布的4个EC风机,采用2×2的布局形式。所述EC风机模组41中各EC风机的工作功率相同。此时4个EC风机均可以由控制系统给入相同的功率控制信号来进行实时调控,简化控制系统的控制操作。
图3为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的EC风机模组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俯视示意图。
如图1和图3所示,所述轴流风机42包括阵列分布的6个EC风机,采用3×2的布局形式。6个EC风机分为第一对EC风机411,第二对EC风机412以及第三对EC风机413。第一至第三对分EC风机并排设置在通风风道30的中部,位于相对设置的填料组件20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EC风机模组41中各EC风机的工作功率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具体地,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至第三对分EC风机中的每一对EC风机中的两个EC风机的实时工作功率相同,可以由控制系统给入相同的功率控制信号来进行实时调控。第一对EC风机411,第二对EC风机412以及第三对EC风机413中的每一个EC风机的实时工作功率亦可以相同,此时6个EC风机均可以由控制系统给入相同的功率控制信号来进行实时调控,简化控制系统的控制操作。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至第三对分EC风机中的每一对EC风机中的两个EC风机的实时工作功率相同,第一对EC风机421,第二对EC风机412以及第三对EC风机413中的EC风机的实时工作功率可以不同。
在一些实施例中,EC风机模组中的多个EC风机包括第一EC风机和第二EC风机,所述第一EC风机相较于所述第二EC风机更加靠近所述填料组件20,所述第一EC风机的工作功率小于所述第二EC风机的工作功率。
具体地,如图1和图3所示,第二对EC风机412位于中间位置,第一对EC风机411和第三对EC风机413分别位于第二对EC风机412的相对两侧。第一对EC风机411和第三对EC风机413相较于第二对EC风机412更加靠近填料组件20。第二对EC风机412的工作功率大于第一对EC风机411以及第三对EC风机413的工作功率。第一对EC风机411与第三对EC风机413可以采用相同的工作功率。具体地,第一至第三对分EC风机中的每一对EC风机中的两个EC风机的实时工作功率相同,第二对EC风机412中的一个EC风机的工作功率例如大于第一对EC风机411的一个EC风机的工作功率,亦大于第三对EC风机413的一个EC风机的工作功率。第一对EC风机411的一个EC风机的工作功率例如等于第三对EC风机413的一个EC风机的工作功率。
采用上述设置,使得位于上通风风道31中中间区域的湿热气流流速更快,有利于湿热气流快速排出冷却塔,提高冷却塔的工作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根据制冷的需要,上轴流风机下EC风机两级串联横流冷却塔的出风量是可调的,此时EC风机模组41的工作功率以及轴流风机42可以相匹配联动调节,保证任意工作时刻的轴流风机42与EC风机模组41的工作功率比r符合上述范围即可。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EC风机模组41和轴流风机42配置为联动启动及联动关闭。上轴流风机下EC风机两级串联横流冷却塔在启动工作或停止工作时,EC风机模组41和轴流风机42联动启动及联动关闭,以保证两者之间的配合吸风操作。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EC风机模组41和轴流风机42配置为同时启动及同时关闭。具体地,上轴流风机下EC风机两级串联横流冷却塔在启动工作时,EC风机模组41和轴流风机42同步启动,例如采用上轴流风机下EC风机两级串联横流冷却塔的控制系统同步向EC风机模组41和轴流风机42提供启动信号。上轴流风机下EC风机两级串联横流冷却塔在停止工作时,EC风机模组41和轴流风机42同步关闭,例如采用上轴流风机下EC风机两级串联横流冷却塔的控制系统同步向EC风机模组41和轴流风机42提供关闭信号。如此设置,控制系统可以简化,将同一启动信号或同一关闭信号同时给入EC风机模组41和轴流风机42。同时可以避免EC风机模组41和轴流风机42启动时间间隔或关闭时间间隔较大导致的风机反转而造成风机电机的损坏。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EC风机模组41晚于轴流风机42启动,启动间隔时间小于等于1秒;所述EC风机模组41先于轴流风机42关闭,关闭间隔时间小于等于1秒。具体地,上轴流风机下EC风机两级串联横流冷却塔在启动工作时,轴流风机42先启动,使得上通风风道31内形成负压,有利于减小的EC风机模组41的启动阻力,降低功耗。随后EC风机模组41在1秒内启动,由于轴流风机和EC风机模组的启动间隔非常短,先启动的轴流风机42不会引起后启动的EC风机模组41的反转。上轴流风机下EC风机两级串联横流冷却塔在关闭工作时,EC风机模组41先关闭,随后轴流风机42在1秒内关闭,使得由EC风机模组41自下通风风道32抽入至上通风风道31中的湿热气流不会在上通风风道31中堆积,其由后关闭的轴流风机42抽出至冷却塔本体外部,由于轴流风机和EC风机模组的关闭间隔非常短,后关闭的轴流风机42不会引起先关闭的EC风机模组41的反转。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轴流风机42先于EC风机模组41启动,启动间隔时间小于等于0.2秒;所述轴流风机42先于EC风机模组41关闭,关闭间隔时间小于等于0.2秒,作为第一级风机的EC风机模组41实时追随作为第二级风机的轴流风机42的启动及关闭,并且作为第一级风机的EC风机模组41实时调整工作功率匹配作为第二级风机的轴流风机42工作功率。
由于采用作为第一级风机的EC风机模组41和作为第二级风机的轴流风机42的匹配结构,EC风机模组41的实时工作功率可以追随轴流风机42的实时工作功率,使得冷却塔处于较好的工作状态。同时降低冷却塔的工作噪音,提高运行可靠性,减少冷却塔的自身散热量,降低维护成本。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EC风机模组41与所述轴流风机42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EC风机模组41的长度。如此可以尽量减少EC风机模组41与轴流风机42之间的相互干扰,避免EC风机模组41与轴流风机42具有较大启动间隔或关闭间隔时造成风机反转而损坏。
在一些实施例中,冷却塔本体10底部设置有集水池12,用于收集流经填料组件20的水。集水池12侧壁上具有储水口121,方便与制冷主机设备通过管路连接,使得集水池12中的低温水返回制冷主机设备形成循环。
图4为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的上轴流风机下EC风机两级串联横流冷却塔结构示意图,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所述填料组件20包括依次悬挂安装的第一级填料组件21和第二级填料组件22,具体地,第一级填料组件21和第二级填料组件22自上而下依次倾斜悬挂设置。位于通风风道30两侧的填料组件20对称设置,均具有依次悬挂安装的第一级填料组件21和第二级填料组件22。
所述上轴流风机下EC风机两级串联横流冷却塔100还包括第一级播水盆51与第二级播水盆52。第一级播水盆51设置在所述第一级填料组件21的顶部,配置为向所述第一级填料组件21均匀喷洒高温水。高温水例如为从制冷主机设备流出供给至第一级播水盆51。参见图4所示,第一级播水盆51例如设置在冷却塔本体10顶部,其数量例如为两个,分别设置轴流风机42两侧,其例如与轴流风机42处于相同高度上。两个第一级播水盆51接收来自制冷主机设备的高温水,分别将高温水均匀喷洒在位于通风风道30两侧的第一级填料组件21的顶面上。
第二级播水盆52,设置在所述第一级填料组件21和第二级填料组件22之间,配置为收集经过第一级填料组件的高温水并向第二级填料组件均匀喷洒。具体地,第二级播水盆52的数量例如为两个,分别设置在通风风道30两侧。所述EC风机模组41与所述第二级播水盆52基本上处于相同高度。
将填料组件分为两级填料组件,同时设置两级播水盆,使得高温水可以在填料组件20内均匀地传播。相关技术中,播水盆通常设置在冷却塔本体的顶部,播水盆可以向填料组件顶部均匀的喷洒高温水,高温水在重力的作用下在填料组件内传播,当高温水在填料组件20内传播一定距离后,其在填料组件中同一高度处的分布可能不均匀,影响高温水与空气的热交换效率。本案通过设置两级填料组件以及两级播水盆,利用第二级播水盆52收集流过第一级填料组件21的高温水,并均匀喷洒在第二级填料组件22的顶部,使得高温水在第二级填料22内均匀传播。保证在高温水在较长的填料组件20内的均匀传播,进而保证填料组件20内的高温水与空气的热交换效率。
第一级填料组件21与上通风风道31处于相同高度,流经第一级填料组件21的空气,在第一级填料组件21中与高温水进行热交换形成湿热气流进入上通风风道31,然后在轴流风机42抽吸的作用下自通风风道出口排出冷却塔本体10。第二级填料组件22与下通风风道32处于相同高度,流经第二级填料组件22的空气,在第二级填料组件22中与高温水进行热交换形成湿热气流进入下通风风道32,随后在所述EC风机模组41作用下进入上通风风道31,并在轴流风机42抽吸的作用下自通风风道出口排出冷却塔本体10。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级播水盆51和第二级播水盆52中的至少一个为重力池式布水结构,利用水的自重来进行水的分配,其采用多层级变流量喷头,形成基于分区随流量变化自动增加喷头的高效布水技术,确保冷却循环水不但均匀分撒在填料上,而且做到变流量均匀布水,提高冷却塔的冷却效果。
以下以第一级播水盆51为例进行解释说明,第二级播水盆52具有类似结构。图5为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级播水盆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5的俯视图,图7为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类至第四类喷头的结构示意图。如图5至图7所示,第一级播水盆51包括播水盆本体511以及设置在播水盆本体511底面上的喷头512。
喷头512包括多类喷头,来实现多层级变流量。喷头512可以包括两类或更多类喷头来实现重力池式布水结构的多层级变流量。例如喷头512包括四类喷头,即第一类喷头5121,第二类喷头5122,第三类喷头5123以及第四类喷头5124。
喷头512包括平台部5125以及位于平台部下方的喷洒部5126,喷头512嵌入在播水盆本体511的底面上,平台部5125基本上与播水盆本体511的底面平齐,喷洒部5126穿过播水盆本体511的底部,用于向填料组件均匀喷洒水。
如图5所示,喷洒部5126的喷洒花篮中间为弧状中空凸台,底部为中空花瓣,一部分水冲击到凸台沿弧线做抛物线运动洒到更远的地方,一部分经过凸台中空位置冲击花篮实心位置反弹洒到相对近些的地方,一部分从花蓝空心位置直接下去,从而达到多层均匀布水效果。
第一类喷头5121的进水口直接设置在平台部5125的顶面上,例如位于平台部5125顶面的中间位置,使得播水盆本体511内低水位的水亦可以通过第一类喷头5121喷洒。
第二类至第四类喷头在第一类喷头5121的基础上增设了筒状进水部5127,设置在平台部5125远离喷洒部5126一侧。筒状进水部5127远离平台部5125的端部上设置进水口。第二类喷头5122、第三类喷头5123以及第四类喷头5124的筒状进水部的高度依次增加。如此设置,使得第一类至第四类喷头对于播水盆本体511中的同一水位具有不同的进水量,实现多层级变流量
如图5至图7所示,第一类至第四类喷头在播水盆本体511采用特定的布局方式,使得第一级播水盆51随进入其内部的水流量的变化自动调整喷头喷洒流量来进行高效布水,确保水均匀分撒在填料组件上。具体地,例如如图6所示,第一类喷头5121沿播水盆本体511底面的中线排列呈一行,第四类喷头5124沿播水盆本体511底面的中线的延伸方向排列成两行,分别设置在第一类喷头5121所在行的两侧。第三类喷头5123沿播水盆本体511底面的中线的延伸方向排列成两行,分别设置两行第四类喷头5124远离第一类喷头5121所在行的一侧。第二类喷头5122沿播水盆本体511底面的中线的延伸方向排列成两行,分别设置两行第三类喷头5123远离第一类喷头5121所在行的一侧。播水盆本体511中的喷头512,包括第一类至第四类喷头,整体上在播水盆本体511的底面上均匀分布。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类喷头5122、第三类喷头5123以及第四类喷头5124中的至少一类喷头的筒状进水部5127侧壁上设置有朝向平台部5125延伸的进水狭缝,使得部分水可以通过进水狭缝进入该类喷头内。
通过设置多类喷头以及它们在播水盆本体511底面的特定分布,使得第一级播水盆51可以随进入其内部的水流量的变化自动调整喷头喷洒流量来进行高效布水并确保水均匀分撒在填料组件上。
在其他实施例中,上轴流风机下EC风机两级串联横流冷却塔100可以仅包括第一级播水盆51,如图1所示。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所述上轴流风机下EC风机两级串联横流冷却塔还包括纵横交错设置的支架结构60,其设置在冷却塔本体10的容置空间中,配置为支撑所述EC风机模组41、第二级播水盆52、第一级填料组件21和第二级填料组件22中的至少一个。具体地,支架结构采用重镀锌钢板辊型设计,截面例如为异型,增加支架结构强度,纵横交错设置的支架结构60包括横纵梁以及斜撑连接,可以存载所述EC风机模组41、第二级播水盆52、第一级填料组件21和第二级填料组件22中的至少一个的重量。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填料组件20采用悬挂式倾斜安装,其重力主要由冷却塔本体10顶壁以及支架结构60悬挂承载,填料组件20底部延伸至集水池12水面以下,与集水池12不接触,使得集水池12中不会沉积杂物,保障水流通畅,并可防止藻类物质和细菌的生长。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第二级填料组件22的顶部与第一级填料组件21的底部错开预定位置,便于悬挂安装。
最后应说明的是: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对于实施例公开的系统或装置而言,由于其与实施例公开的方法相对应,所以描述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方法部分说明即可。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公开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公开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公开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0)

1.一种上轴流风机下EC风机两级串联横流冷却塔,其特征在于,包括:
冷却塔本体,具有容置空间;
填料组件,设置在所述容置空间中相对的两侧;
通风风道,设置在相对设置的填料组件之间,沿竖直方向延伸;
EC风机模组设置所述通风风道中,位于所述通风风道的中部,配置为驱动风道中下部的湿热气体经过所述EC风机模组朝向通风风道出口运动;以及
轴流风机,设置在所述通风风道出口处,配置为驱动EC风机模组和轴流风机之间的湿热气体经所述轴流风机排出所述冷却塔本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上轴流风机下EC风机两级串联横流冷却塔,其中,所述轴流风机的工作功率与EC风机模组的工作功率比r满足以下条件:
1.5≤r≤4。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上轴流风机下EC风机两级串联横流冷却塔,其中,根据所述轴流风机的工作功率实时调整所述EC风机模组的工作功率。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上轴流风机下EC风机两级串联横流冷却塔,其中,
所述EC风机模组包括阵列分布的多个EC风机,所述多个EC风机的工作功率相同或不同。
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上轴流风机下EC风机两级串联横流冷却塔,其中,所述EC风机模组和轴流风机配置为同时启动及同时关闭。
6.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上轴流风机下EC风机两级串联横流冷却塔,其中,
所述EC风机模组晚于轴流风机启动,启动间隔时间小于等于1秒;
所述EC风机模组先于轴流风机关闭,关闭间隔时间小于等于1秒。
7.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上轴流风机下EC风机两级串联横流冷却塔,其中,
位于容置空间两侧的填料组件倾斜悬挂设置,在自冷却塔本体顶部至冷却塔本体底部的方向上逐渐相互靠近,所述容置空间在自冷却塔本体顶部至冷却塔本体底部的方向上逐渐收窄,所述EC风机模组的尺寸小于所述轴流风机的尺寸。
8.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上轴流风机下EC风机两级串联横流冷却塔,其中,所述EC风机模组与所述轴流风机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EC风机模组的长度,所述EC风机模组的中线与所述轴流风机轴线共线。
9.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上轴流风机下EC风机两级串联横流冷却塔,其中,所述填料组件包括依次悬挂安装的第一级填料组件和第二级填料组件,
所述上轴流风机下EC风机两级串联横流冷却塔还包括:
第一级播水盆,设置在所述第一级填料组件的顶部,配置为向所述第一级填料组件均匀喷洒高温水;
第二级播水盆,设置在所述第一级填料组件和第二级填料组件之间,配置为收集经过第一级填料组件的高温水并向第二级填料组件均匀喷洒,
所述EC风机模组与所述第二级播水盆处于相同高度。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上轴流风机下EC风机两级串联横流冷却塔,其中,所述第一级播水盆和第二播水盆中的至少一个包括播水盆本体以及设置在播水盆本体底面上的喷头,所述喷头在所述播水盆本体底面上均匀分布。
CN202321685323.XU 2023-06-29 2023-06-29 上轴流风机下ec风机两级串联横流冷却塔 Active CN22008373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685323.XU CN220083735U (zh) 2023-06-29 2023-06-29 上轴流风机下ec风机两级串联横流冷却塔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685323.XU CN220083735U (zh) 2023-06-29 2023-06-29 上轴流风机下ec风机两级串联横流冷却塔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083735U true CN220083735U (zh) 2023-11-24

Family

ID=8882928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685323.XU Active CN220083735U (zh) 2023-06-29 2023-06-29 上轴流风机下ec风机两级串联横流冷却塔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08373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6499279B (zh) 轴流风机两级串联横流冷却塔及中央空调系统
CN107741165A (zh) 一种节能除雾干湿混合冷却塔
CN101029810A (zh) 冷却塔的冷却控制方法及采用该方法的冷却塔
CN202692263U (zh) 一种风柜
CN220083735U (zh) 上轴流风机下ec风机两级串联横流冷却塔
CN220206420U (zh) 上ec风机下轴流风机两级串联横流冷却塔
CN220083736U (zh) Ec风机两级串联横流冷却塔
CN203479053U (zh) 无风机无动力能耗安全环保型冷却塔
CN113623153B (zh) 一种基于塔筒送风的风力发电机舱散热系统
CN212585519U (zh) 一种冷却塔及空调系统
CN2753995Y (zh) 风冷式冷凝器空调室外机组
CN207635518U (zh) 一种采用复合冷却冷凝器的电梯空调
CN209570036U (zh) 一种方形无填料喷雾冷却塔
CN213362978U (zh) 一种用于冰箱冷藏室的节能风道
CN1117958C (zh) 真空冷却器
CN214949484U (zh) 一种节能空调高效冷却机组
CN209802127U (zh) 一种方形逆流式冷却塔
CN117268135A (zh) 一种全永磁开式冷却塔
CN215412709U (zh) 一种粉末涂料加工生产用冷风机
CN209893983U (zh) 一种吸热与冷却的两用塔
CN2453367Y (zh) 低成本低能耗真空冷却机组
CN215491285U (zh) 一种超低噪声的横流能源塔
CN215638902U (zh) 一种新型高效节能的冷却塔
CN214065126U (zh) 一种太阳能辅助空调制冷装置
CN220946605U (zh) 一种塑料挤出机的条形塑料冷却机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