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044942U - 一种气溶胶产生装置及其发热组件 - Google Patents

一种气溶胶产生装置及其发热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044942U
CN220044942U CN202321108614.2U CN202321108614U CN220044942U CN 220044942 U CN220044942 U CN 220044942U CN 202321108614 U CN202321108614 U CN 202321108614U CN 220044942 U CN220044942 U CN 22004494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generating
heating
parts
conductive
portion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108614.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国
马磊
周宏明
李日红
褚庆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ymour International Holdings Ltd
Original Assignee
Seymour International Holding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ymour International Holdings Ltd filed Critical Seymour International Holdings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108614.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04494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04494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04494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Resistance Heat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气溶胶产生装置及其发热组件,该发热组件包括发热体以及管体,所述发热体包括在通电状态下产生红外光的发热主体,所述发热主体呈镂空筒状设置,且所述发热主体与所述管体间隔设置;所述管体用于供所述红外光透过。本实用新型中,发热主体呈镂空筒状设置,生产方式简单,并可根据对温度场的需求进行镂空的设置,且在受热时不容易变形,可保证发热主体的正常使用,从而提高消费者的体验感。

Description

一种气溶胶产生装置及其发热组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加热不燃烧雾化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气溶胶产生装置及其发热组件。
背景技术
在HNB(加热不燃烧)雾化领域,一般采用中心发热体加热或周圈发热体加热等加热方式,中心发热体加热方式可通过气溶胶产生装置实现,气溶胶产生装置包括管体以及设置在管体内的发热体。在使用时,通过管体插入至气溶胶形成基质中,发热体在通电状态下产生红外光,红外光透过管体并对气溶胶形成基质进行加热。相关技术中,发热体采用发热丝制成,其存在一定的强度及安装的便利性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改进的气溶胶产生装置及其发热组件。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构造一种发热组件,包括发热体以及管体,所述发热体包括在通电状态下产生红外光的发热主体,所述发热主体呈镂空筒状设置,且所述发热主体与所述管体间隔设置;所述管体用于供所述红外光透过,所述管体对波长为2-4.75μm的红外光透过率大于等于50%。
优选地,所述发热主体包括镂空部以及发热部,所述发热部上设置红外光辐射层,且所述红外光辐射层设置于所述发热部与所述管体相对的表面上。
优选地,所述发热部设有至少两个,所述镂空部位于至少两个所述发热部之间。
优选地,所述发热部呈条状设置,各所述发热部沿着圆周布置。
优选地,所述发热部呈一字形、弯折状或螺旋状。
优选地,各所述发热部的形状相同,各所述发热部沿着圆周并行布置,且各所述发热部平行于所述发热主体的中轴线。
优选地,至少部分所述发热部相互平行;或者,
至少部分所述发热部相互倾斜;或者,
至少部分所述发热部相交,或者,所述发热部交织成网状。
优选地,所述发热体还包括将至少两个所述发热部的一端电导通的连接部。
优选地,所述发热体还包括将至少两个所述发热部连接为一体且电导通的连接部,所述连接部分别设置于所述发热主体轴向上的两端。
优选地,所述发热体还包括用于与所述管体配合、并供与所述发热部导电连接的导电限位部。
优选地,所述导电限位部包括至少设置于一端的所述连接部上的限位部,所述限位部向远离所述发热主体的一端延伸设置。
优选地,所述限位部至少包括两个周向间隔设置的限位爪,所述限位爪与所述管体的管壁接触设置。
优选地,所述限位部设置于一端的所述连接部上,且所述限位部至少部分在径向上较所述发热部远离所述发热主体的中轴线设置。
优选地,所述管体内设有用于容置所述发热体的容置腔;所述发热体设置于所述容置腔中,且所述发热部与所述管体的管壁间隔设置,所述限位部与所述管壁接触配合。
优选地,所述管体包括管状部以及设置于所述管状部轴向的一端上的尖顶结构,所述管状部与所述尖顶结构一同界定出所述容置腔。
优选地,所述发热组件还包括至少一个导电部,所述导电部与所述限位部连接,并从所述管状部与所述尖顶结构相对的一端伸出。
优选地,所述导电部设有一个;所述导电限位部还包括设置于另一所述连接部上的固定孔,所述发热组件还包括导电杆,所述导电杆通过所述固定孔安装于所述管体中,且所述导电杆的一端与所述尖顶结构相抵固定,所述导电杆的另一端从所述管状部与所述尖顶结构相对的一端伸出。
优选地,所述固定孔位于所述发热主体的中轴线上。
优选地,所述导电部设有两个,两个所述导电部的一端分别与所述限位部连接,且两个所述导电部间隔设置,两个所述导电部的另一端分别从所述管状部与所述尖顶结构相对的一端伸出。
优选地,所述管状部在与所述尖顶结构相对的一端翻边设置,形成用于安装固定的翻边部。
优选地,所述限位部分别设置于两端的所述连接部上,且所述限位部至少部分在径向上较所述发热部靠近所述发热主体的中轴线设置。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气溶胶产生装置,该气溶胶产生装置包括上述任一项所述的发热组件以及用于向所述发热组件供电的供电组件。
实施本实用新型的气溶胶产生装置及其发热组件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发热主体呈镂空筒状设置,生产方式简单,并可根据对温度场的需求进行镂空的设置,且在受热时不容易变形,而且能比较好的保证发热主体的垂直度,安装比较简单,可保证发热主体与管壁的间隔设置,加热更均匀,从而提高消费者的体验感。
附图说明
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发热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发热组件的透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所示发热组件的剖面图;
图4是图1所示发热组件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发热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所示发热组件的剖面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发热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7所示发热组件的透视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7所示发热组件的剖面图;
图10是图7所示发热组件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图10所示发热体呈展开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的发热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图12所示发热组件处于第一角度的剖面图;
图14是图12所示发热组件处于第二角度的剖面图;
图15是图12所示发热组件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10.发热组件,1.发热体,11.发热主体,111.发热部,1111.竖直部,1112.弯部,112.镂空部,12.连接部,121.固定孔,13.限位部,131.限位爪,14.导电部,15.导电杆,16.翻边部,2.管体,21.容置腔,22.管状部,23.尖顶结构,31.第一管体,32.第二管体,33.第一容置腔,34.第二容置腔,35.隔热间隙,36.反射层,37.安装座,371.通孔,372.第一隔棱,373.第二隔棱。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以下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后”、“上”、“横”、“竖直”、“顶”、“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方案,而不是指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安装”、“相连”、“连接”、“固定”、“设置”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当一个元件被称为在另一元件“上”或“下”时,该元件能够“直接地”或“间接地”位于另一元件之上,或者也可能存在一个或更多个居间元件。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方案,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第三”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发热组件10,该发热组件10可在通电状态下产生红外光,并将红外光辐射至气溶胶形成基质,以对气溶胶形成基质进行加热。其中,气溶胶形成基质可呈圆柱状,具体地,该气溶胶形成基质可以为植物(例如烟草)的叶和/或茎制成的丝条状、片状或一体成型等形态的固态材料,并且可在该固态材料中进一步添加香气成分。
如图1至图4所示,发热组件10可包括在通电状态下产生红外光的发热体1以及管体2,发热体1与管体2间隔设置,管体2用于供红外光透过。其中,发热体1包括在通电状态下产生红外光的发热主体11,该发热主体11呈镂空筒状设置。本实施例中,发热组件10的发热主体11呈镂空筒状设置,生产方式简单,并可根据对温度场的需求进行镂空的设置,且在受热时不容易变形,可以较好保证发热体1的垂直度,减少与管壁贴合的可能性,加热更加均匀和稳定,从而提高消费者的体验感。需要说明的是,本方案的管体2,其横截面可以是圆形、三角形或椭圆形,以及其它任意形状。
发热主体11呈镂空筒状设置,在该实施例中,发热主体11可包括发热部111以及镂空部112,可以理解地,发热部111在通电状态下可产生红外光,以对气溶胶形成基质进行加热。通过在筒状主体上设置镂空部112,以形成该发热部111。需要说明的是,在一些实施例中,筒状是指纵向设置,且内部具有间隙的条形或柱形结构;或者说,至少具有周向的两个周面。
发热部111上可设置红外光辐射层,使得发热部111在通电状态下可产生红外光,且红外光辐射层设置于发热部111与管体2相对的表面上。具体地,发热部111可包括发热基体以及设置在发热基体外表面的红外光辐射层,发热基体通电加热并用于激发红外光。
在一些实施例中,发热部111包括发热基体以及包覆在发热基体外的红外辐射层,发热基体包括具有高温抗氧化性能的金属基体,该发热基体可以为镍铬合金基体、铁铬铝合金基体等高温抗氧化性能好、稳定性高、不易变形等性能的金属类材料。
在一些实施例中,发热部111还包括抗氧化层,该抗氧化层形成于该发热基体与红外辐射层之间。具体地,该抗氧化层可以为氧化膜,发热基体经过高温热处理并于其自身的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膜,该氧化膜即形成抗氧化层。当然,可以理解地,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该抗氧化层不限于包括自身形成的氧化膜,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其可以为涂覆于该发热基体外表面的抗氧化涂层。该抗氧化层的厚度可以选择为1μm-150μm,可以理解地,抗氧化层的厚度可以选择为1μm、150μm、1μm-150μm之间的任意数值。
在一些实施例中,红外辐射层可以为红外层。该红外层可以为红外层形成基体在高温热处理下形成于抗氧化层远离该发热基体的一侧。具体地,该红外层形成基体可以为碳化硅、尖晶石或其复合类基体。当然,可以理解地,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该红外辐射层不限于为红外层。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该红外辐射层可以为复合红外层。具体地,该红外层可经过浸涂、喷涂、刷涂等方式形成于抗氧化层远离该发热基体的一侧。该红外辐射层的厚度可以为10μm-300μm,可以理解地,红外辐射层的厚度可以为10μm、300μm、10μm-300μm之间的任意数值。
可以理解地,发热部111设置之处,即可在通电时产生红外光对气溶胶形成基质进行加热,因此,可根据温度场的分布需求,对发热部111、镂空部112的形状、数量及尺寸等相关的参数设置。现有技术中螺旋结构的发热体,会出现发热结构一致性不高的问题,影响发热结构的温度分布。而本实用新型中的镂空筒状结构就不存在上述缺点,更易于加工,也更利于控温。
在该实施例中,发热部111可包括至少两个,镂空部112可位于该至少两个发热部111之间。可以理解地,可根据发热部111的形状、尺寸来设置发热部111的数量。当改变发热部111的尺寸时,即改变发热部111的电阻值大小以及红外辐射面积,从而改变发热情况。
在该实施例中,发热部111可呈条状设置,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发热部111也可呈块状、片状、丝状、棒状等其它形状设置。
其中,发热部111可呈一字形、弯折状或螺旋状。可以理解地,在同一发热主体11中,各发热部111的形状可相同或不同,即一发热主体11中的发热部111可呈一种形状或由多种形状的组合。在该实施例中,各发热部111可呈同一形状设置;可以理解地,若仅考虑发热部111的形状因素时,当一发热主体11中的发热部111呈同一种形状设置时,发热主体11的温度场可设置得更为均匀。
发热部111可呈弯折状,具体地,发热部111的至少部分弯折,使得发热部111具有一段或多段弯折段。其中,发热部111可弯折成卡簧状、闪电状、S形、C字形等形状。这些多变的形状可以用来设计不同的温度场以及红外辐射的区域、面积,从而达到不同的控温目的。
可以理解地,当发热部111具有多段弯折段时,温度场的分布与多段弯折段的疏密程度有关,可根据温度场的需求设置发热部111的多段弯折段的疏密程度;例如在发热部111的延伸路径上,多段弯折段可呈疏密均匀分布,或者,多段弯折段可呈疏密相间分布,或者,多段弯折段可呈先疏后密分布,或者,多段弯折段可呈先密后疏分布,或者多段弯折段可呈疏密疏分布,或者多段弯折段可呈密疏密分布。
发热部111可呈螺旋状,具体地,发热部111呈现出绕发热体1的中轴线沿着周向盘旋延伸,且整体呈螺旋状。可以理解地,螺旋状的发热部111通过镂空形成。在其它实施例中,发热部111还可呈例如环形等其它形状设置。可以理解地,在该实施例中,发热主体11的中轴线与发热体1的中轴线位于同一轴线上。
发热部111之间可以以相互平行、相互倾斜或相交等方式设置;而且,发热部111整体可以以平行于发热主体11的中轴线,或者垂直于发热主体11的中轴线,或者与发热主体11呈一倾斜夹角等方式设置。
在具体实施方式中,一发热主体11中的各发热部111的设置形式可以为,至少部分发热部111相互平行,包括:部分发热部111相互平行,或者,全部发热部111相互平行;在该种情况下,镂空部112位于相互平行且相邻的两个发热部111之间,且镂空部112可完全将该两个发热部111隔开。
或者,一发热主体11中的各发热部111的设置形式可以为,至少部分发热部111相互倾斜,包括:部分发热部111相互倾斜,或者,全部发热部111相互倾斜;在该种情况下,镂空部112位于相互倾斜且相邻的两个发热部111之间,且镂空部112可完全将该两个发热部111隔开。
或者,一发热主体11中的各发热部111的设置形式可以为,至少部分发热部111相交,包括:部分发热部111相交,或者,全部发热部111交织在一起;该种情况下,镂空部112位于相交的两个发热部111之间,且将两个发热部111的部分进行隔开。可以理解地,部分发热部111相交,例如可呈井字设置;全部发热部111交织在一起,例如发热部111交织成网状。
可以理解地,若仅考虑发热部111的排布方式时,一发热主体11中的发热部111以一种设置形式设置时,发热主体11的温度场可设置得更为均匀。例如,当一发热主体11中的发热部111以相互平行方式排布时,即相邻两个发热部111通过一镂空部112隔开,发热主体11的温度场可设置得更为均匀。
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一发热主体11中的发热部111可以以多种设置形式组合设置,例如可同时包含平行、倾斜、相交中的至少两种。
其中,各发热部111的尺寸可相同,各镂空部112的尺寸可相同。可以理解地,若仅考虑发热部111的尺寸因素时,当一发热主体11中的各发热部111的尺寸相同,镂空部112的尺寸相同时,发热主体11的温度场可设置得更为均匀。
可以理解地,可通过改变发热部111的局部尺寸、镂空部112的局部尺寸,发热部111的局部尺寸可以为发热部111的局部宽度,镂空部112的局部尺寸可以为镂空部112的局部宽度;来改变发热部111不同位置的温度差,从而实现局部温度差的调整,以精细化口感设计。
在该实施例中,各发热部111可沿着周向分布,可以理解地,各发热部111沿着周向布置,从而可在周向上对气溶胶形成基质进行加热。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各发热部111可沿着轴向分布,或者,各发热部111同时沿着轴向和轴向分布。
可以理解地,该实施例中,可采用金属筒,通过在金属筒的侧壁上进行镂空形成镂空筒状的发热主体11;其中,镂空可通过冲压、激光、雕刻等方式实现。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由发热丝编织为网状筒,形成该镂空筒状的发热主体11。
发热主体11呈镂空筒状设置,在该实施例中,发热主体11的横截面可为圆形,即为镂空圆筒状。在其它实施例中,发热主体11的横截面可为其它形状。
在该实施例中,发热部111设有至少两个,较优地,各发热部111的形状相同,各发热部111沿着周向并行布置,且各发热部111平行于发热主体11的中轴线,使得发热场较为均匀。可以理解地,并行布置包括各发热部111平行间隔地分布。
该实施例的一具体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发热部111包括多个,各发热部111皆呈一字形,各发热部111相互平行,且平行于发热体1的中轴线,各发热部111沿着周向分布;各发热部111的尺寸相同,各镂空部112的尺寸相同,即各发热部111在周向上均匀分布。
其中,各发热部111在轴向上具有两个相对的端部,两个端部可分别与发热主体11的径向所在轴相平行,且各发热部111的相同端位于同一轴向位置上。可以理解地,该发热主体11周向上的温度场分布较为均匀,可避免局部温度过高。
发热体1还包括将至少两个发热部111连接为一体且电导通的连接部12,连接部12可分别设置于发热主体11轴向上的两端。在该实施例中,连接部12可包括两个,两个连接部12分别设置于发热主体11轴向上的两端,且分别将所有发热部111的相同端连接为一体,以便于给发热主体11供电。其中,靠近尖顶结构23的连接部12可呈弧面设置,远离尖顶结构23的连接部12可呈环状设置。
发热体1还包括用于与管体2配合、并供与发热部111导电连接的导电限位部。其中,导电限位部包括至少设置于一端的连接部12上的限位部13,限位部13用于与管体2限位配合,限位部13向远离发热主体11的一端延伸设置。
在该实施例中,可采用中心加热的方式加热气溶胶形成基质中的介质段。具体地,发热体1设置于管体2中,管体2用于供红外光透过,管体2可以为石英玻璃管或为其它可供光波透过的窗口材料制成的管体2,比如管体2可为透红外玻璃管、透明陶瓷管或金刚石管等。其中,管体对波长为2-4.75μm的红外光透过率大于等于50%,可以理解地,管体对波长为2μm、4.75μm、2-4.75μm之间的任意数值的红外光透过率大于等于50%。
如图3所示,管体2内设有用于容置发热体1的容置腔21,发热体1设置于容置腔21中。限位部13设置于一端的连接部12上,且限位部13至少部分在径向上较发热部111远离发热主体11的中轴线设置。其中,当发热体1设置于容置腔21中时,发热部111与管体2的管壁间隔设置,限位部13与管体2的管壁接触配合。
在该实施例中,限位部13可连接于远离尖顶结构23的连接部12上,限位部13的尺寸可根据管体2的尺寸进行设置,使得发热部111与管体2的管壁间隔设置,限位部13的表面与管体2的管壁相接触。其中,限位部13可自连接部12向远离发热主体11的一端沿着轴向先向外延伸,再继续轴向延伸。
其中,管体2可包括管状部22以及设置于管状部22轴向的一端上的尖顶结构23,管状部22与尖顶结构23可皆呈中空设置,并且管状部22与尖顶结构23一同界定出该容置腔21。管状部22可呈圆筒状设置,管状部22的管壁呈弧面设置,限位部13用于与管体2的管壁配合的表面呈与管体2的管壁相适配的弧面设置,即,限位部13远离发热主体11的中轴线的表面呈弧面设置。
限位部13可至少包括两个周向间隔设置的限位爪131,在该实施例中,限位部13可包括三个周向间隔设置的限位爪131,且三个限位爪131的结构相同,且可均匀分布,三个限位爪131与发热主体11的中轴线的距离相等,从而三个限位爪131一同与管状部22的内管壁配合,实现发热体1的一端在管体2内的固定。在其它实施例中,限位部13可呈筒状设置,且横截面可呈圆形;限位部13可采用具有弹性材质的材料制成,以便于与管体2进行配合。
发热组件10还包括至少一个导电部14,导电部14与限位部13连接,并从管状部22与尖顶结构23相对的一端伸出。在该实施例中,导电部14设有一个,且导电部14与限位部13导电连接。其中,导电部14可与其中一个限位爪131连接,形成电极的一端。其中,导电部14可连接于限位爪131靠近发热主体11的中轴线的一面。导电部14可以为引线,其可与限位部13焊接。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导电部14不限于为引线,可以为其它导电结构。
在该实施例中,导电限位部还包括设置于另一连接部12上的固定孔121,即固定孔121设置于靠近尖顶结构23的连接部12上。发热组件10还包括导电杆15,导电杆15通过该固定孔121安装于管体2中,且导电杆15的一端与尖顶结构23相抵固定,导电杆15的另一端从管状部22与尖顶结构23相对的一端伸出。
其中,导电杆15与固定孔121相适配,导电杆15的横截面可呈圆形,固定孔121可呈圆形,且两者的直径相接近,导电杆15穿过该固定孔121且仅可在固定孔121上进行轴向移动,可防止导电杆15在径向上移动,对导电杆15起到限位作用。
导电杆15靠近尖顶结构23的端部与尖顶结构23相抵,从而实现导电杆15的固定,从而实现发热体1的另一端在管体2内的固定。导电杆15的另一端从管状部22与尖顶结构23相对的一端伸出,形成电极的另一端,导电部14与导电杆15从管体2伸出,便于供电组件给发热部111供电。其中,导电杆15可由低导热材料制成。
在该实施例中,固定孔121可位于发热主体11的中轴线上,使得导电杆15居中设置,从而使得各发热部111与管体2的管壁的距离都相同,即各发热部111与管壁之间形成均匀的间隙,使得管体2外表面的温度场分布较为均匀。
该实施例中的发热组件10,在使用时,管体2通过尖顶结构23插入至气溶胶形成基质中,发热体1在通电状态下产生红外光,红外光通过管体2透至气溶胶形成基质中对气溶胶形成基质进行加热。该发热体1的温度场分布均匀,使得雾化效果好,且发热体1不易变形,可保证发热体1的正常使用,保证了口感,从而提高消费者的体验感。
图5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发热组件10,如图5及图6所示,该发热组件10与上述第一实施例的发热组件10的区别在于,管状部22在与尖顶结构23相对的一端翻边设置,形成用于安装固定的翻边部16,发热组件10可通过该翻边部16安装定位于气溶胶产生装置中,无需额外设置固定部。在其它实施例中,管状部22可在与尖顶结构23相对的一端设置固定部,并通过固定部进行安装定位。
图7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发热组件10,如图7至图11所示,该发热组件10与上述第一实施例的发热组件10的区别在于,发热主体11、连接部12、导电限位部、导电部14的设置方式不同。
具体地,在该实施例中,发热体1可呈折叠式设置,如图11所示,在发热体1呈展开状态时,该发热体1可包括两组发热部111,每组发热部111包括三根相互平行的发热部111,且三根发热部111的尺寸相同,三根发热部111由两个镂空部112间隔而成,该两个镂空部112的尺寸相同,且小于发热部111的尺寸。
该两组发热部111呈一字型对应设置,一连接部12连接于两组发热部111之间,另一连接部12分别将每组发热部111中的三个发热部111的另一端连接在一起。如图10所示,通过将该发热体1折叠,使得尖顶结构23应尖顶位置,且两组发热部111共同围成筒状设置,从而形成镂空筒状;两组发热部111之间存在镂空部112。
可以理解地,在发热体1呈折叠状态时,连接部12分别设置于发热主体11轴向上的两端,靠近尖顶结构23的连接部12设有一个,且该连接部12将所有发热部111的该相同端连接为一体,该连接部12可呈平面设置,且无需设置固定孔121,也无设置导电杆15。
远离尖顶结构23的连接部12可设置有至少两个,且该端的连接部12的数量可与发热部111的组数相同。在该实施例的一具体实施方式中,发热部111可包括两组,每组连接部12的连接部12可包括三个,该端上的两个连接部12分别用于将同组的发热部111的相同端部连接在一起。
导电限位部中的限位爪131设置于远离尖顶结构23的连接部12上,且限位爪131可设有两个,两个限位爪131分别与两个连接部12一一对应连接。导电部14设有两个,两个导电部14的一端分别与两个限位爪131连接,且两个导电部14间隔设置,两个导电部14的另一端分别从管状部22与尖顶结构23相对的一端伸出。
图1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的发热组件10,如图12至图15所示,该发热组件10与上述第一实施例的发热组件10的区别在于,发热主体11、连接部12、导电限位部、管体2的设置方式不同。
具体地,在该实施例中,两个连接部12可皆呈环形设置,导电限位部的限位部13可分别设置于两端的连接部12上,且限位部13至少部分在径向上较发热部111靠近发热主体11的中轴线设置。其中,限位部13可自连接部12向远离发热主体11的一端沿着轴向向内延伸,或者,限位部13可自连接部12向远离发热主体11的一端先沿着轴向向内延伸,再继续轴向延伸。
在该实施例中,两个限位部13可分别作为两个电极,无需设置固定孔121、导电杆15以及导电部14。
连接部12自与发热部111连接的一端至供与限位部13连接的一端在朝轴向延伸的同时向内延伸,连接部12可相对发热主体11的中轴线倾斜设置。发热部111在轴向上包括竖直部1111以及位于竖直部1111两端的弯部1112,竖直部1111较弯部1112远离发热主体11的中轴线,弯部1112连接竖直部1111与连接部12。可以理解地,发热部111与连接部12、连接部12与限位部13顺滑过渡。
在该实施例中,发热体1可套设于气溶胶形成基质的外周,采用周圈加热的方式加热气溶胶形成基质中的介质段。具体地,管体2包括供红外光透过的第一管体31以及第二管体32,第一管体31可为两端贯通的中空结构,该第一管体31可呈圆筒状,其内径可略大于气溶胶形成基质的外径。
第一管体31内侧可形成第二容置腔34,用于容置气溶胶形成基质并形成供气溶胶形成基质的介质段加热的加热空间。其中,第一管体31可为石英玻璃管、透红外玻璃管、透明陶瓷管或金刚石管等。
第二管体32可为两端贯通的中空结构,该第二管体32可呈圆筒状,第二管体32的轴向长度可与第一管体31的轴向长度相同,且第二管体32套设于第一管体31的外周。第二管体32的内径尺寸可大于第一管体31的外径尺寸,使得第二管体32与第一管体31之间间隔设置,形成容置发热体1的第一容置腔33。
发热体1设置于第一容置腔33中,且发热部111至少部分与第一管体31的管壁间隔设置,限位部13与第一管体31的管壁接触配合。其中,发热体1的限位部13与第一管体31的外管壁接触配合,发热体1的发热部111与连接部12皆与第一管体31的外管壁在径向上具有间隙,即发热体1全部与第一管体31间隔设置。在其它实施例中,发热体1可部分与第一管体31间隔设置。
发热部111与第二管体32的管壁间隔设置,形成隔热间隙35,起到隔热作用,降低第二管体32的温度。其中,发热部111可全部与第二管体32间隔设置。在其它实施例中,发热部111可部分与第二管体32间隔设置。
第二管体32的管壁设有对红外光进行反射的反射层36,该反射层36可设置于第二管体32的内管壁和/或外管壁上,用于反射发热体1的热量以及辐射至气溶胶形成基质,增强加热能效,降低外部温度场。在该实施例中,反射层36可设置于第二管体32的外管壁上。
管体2还可包括用于将第一管体31、第二管体32以及发热体1形成为一体的安装座37,安装座37可设置于第一管体31与第二管体32轴向上的一端,安装座37的横截面形状可与第二管体32的横截面形状相适配,其中,安装座37可呈圆饼状,且安装座37的径向尺寸至少不小于第二管体32的径向尺寸。其中,安装座37的径向尺寸可与设置有反射层36的第二管体32的径向尺寸相同。
安装座37上可设有与第一管体31的内侧连通的通孔371,该通孔371可位于安装座37的中轴线上,其中,第一管体31、第二管体32、安装座37的中轴线位于同一轴线上。通孔371可略小于第一管体31的内径或者与第一管体31的内径相等。
安装座37上设有第一隔棱372以及第二隔棱373,第一隔棱372靠近安装座37的中轴线设置,且第一隔棱372可较第一管体31的外壁面略远于安装座37的中轴线,以供限位部13设置于第一隔棱372与第一管体31之间,从而将第一管体31与限位部13限位在一起。
第二隔棱373与第一隔棱372间隔设置,且第二隔棱373较第一隔棱372远离安装座37的中轴线,第二隔棱373与安装座37的外边缘之间界定出第二管体32与反射层36的安装空间。可以理解地,安装座37可通过第一隔棱372、第二隔棱373限制第一管体31与限位部13、第二管体32与反射层36的位置,并将第一管体31与限位部13、第二管体32与反射层36限位在一起。可以理解地,可采用固定结构将第一管体31、第二管体32固定于安装座37的相应位置上。
本实用新型还可提供第五实施例的发热组件,该发热组件与上述第一实施例的发热组件的区别在于,连接部的设置方式不同。
具体地,在该实施例中,发热体包括将至少两个发热部的一端电导通的连接部,即连接部仅设置于发热部的一端上,且将至少两个发热部的一端电导通。
在该实施例中,发热体可包括两个发热部,两个发热部间隔设置,连接部将两个发热部的一端电导通,两个发热部的另一端成为自由端。限位部可设置于两个发热部的自由端上,导电部可包括两个,且两个导电部间隔连接于导电部上。其中,限位部可包括两个限位爪,两个限位爪分别连接于两个发热部的自由端上,两个导电部可分别连接于两个限位爪上。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发热体可包括三个或三个以上发热部,其中部分发热部的自由端可直接连接在一起,使得形成两个自由端,同样可实现限位部与导电部的设置。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气溶胶产生装置,气溶胶产生装置包括发热组件10以及用于向发热组件10供电的供电组件,发热组件10可采用上述各实施例中的发热组件10实现。
可以理解地,当发热组件10的两个电极分别为导电杆15、导电部14时,供电组件分别与导电杆15、导电部14连接,给发热组件10供电。当发热组件10的两个电极为两个导电部14时,供电组件分别与该两个导电部14连接,给发热组件10供电。当发热组件10的两个电极为两个限位部13时,供电组件分别与该两个限位部13连接,给发热组件10供电。
可以理解的,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可以对上述技术特点进行自由组合,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凡跟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范围所做的等同变换与修饰,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涵盖范围。

Claims (22)

1.一种发热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发热体(1)以及管体(2),所述发热体(1)包括在通电状态下产生红外光的发热主体(11),所述发热主体(11)呈镂空筒状设置,且所述发热主体(11)与所述管体(2)间隔设置;所述管体(2)用于供所述红外光透过,所述管体(2)对波长为2-4.75μm的红外光透过率大于等于5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主体(11)包括镂空部(112)以及发热部(111),所述发热部(111)上设置红外光辐射层,且所述红外光辐射层设置于所述发热部(111)与所述管体(2)相对的表面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部(111)设有至少两个,所述镂空部(112)位于至少两个所述发热部(111)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部(111)呈条状设置,各所述发热部(111)沿着圆周布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发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部(111)呈一字形、弯折状或螺旋状。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发热组件,其特征在于,各所述发热部(111)的形状相同,各所述发热部(111)沿着圆周并行布置,且各所述发热部(111)平行于所述发热主体(11)的中轴线。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热组件,其特征在于,至少部分所述发热部(111)相互平行;或者,
至少部分所述发热部(111)相互倾斜;或者,
至少部分所述发热部(111)相交,或者,所述发热部(111)交织成网状。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体(1)还包括将至少两个所述发热部(111)的一端电导通的连接部(12)。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体(1)还包括将至少两个所述发热部(111)连接为一体且电导通的连接部(12),所述连接部(12)分别设置于所述发热主体(11)轴向上的两端。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发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体(1)还包括用于与所述管体(2)配合、并供与所述发热部(111)导电连接的导电限位部。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发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限位部包括至少设置于一端的所述连接部(12)上的限位部(13),所述限位部(13)向远离所述发热主体(11)的一端延伸设置。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发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部(13)至少包括两个周向间隔设置的限位爪(131),所述限位爪(131)与所述管体(2)的管壁接触设置。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发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部(13)设置于一端的所述连接部(12)上,且所述限位部(13)至少部分在径向上较所述发热部(111)远离所述发热主体(11)的中轴线设置。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发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管体(2)内设有用于容置所述发热体(1)的容置腔(21);所述发热体(1)设置于所述容置腔(21)中,且所述发热部(111)与所述管体(2)的管壁间隔设置,所述限位部(13)与所述管壁接触配合。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发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管体(2)包括管状部(22)以及设置于所述管状部(22)轴向的一端上的尖顶结构(23),所述管状部(22)与所述尖顶结构(23)结构一同界定出所述容置腔(21)。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发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组件(10)还包括至少一个导电部(14),所述导电部(14)与所述限位部(13)连接,并从所述管状部(22)与所述尖顶结构(23)相对的一端伸出。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发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部(14)设有一个;所述导电限位部还包括设置于另一所述连接部(12)上的固定孔(121),所述发热组件(10)还包括导电杆(15),所述导电杆(15)通过所述固定孔(121)安装于所述管体(2)中,且所述导电杆(15)的一端与所述尖顶结构(23)相抵固定,所述导电杆(15)的另一端从所述管状部(22)与所述尖顶结构(23)相对的一端伸出。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发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孔(121)位于所述发热主体(11)的中轴线上。
19.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发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部(14)设有两个,两个所述导电部(14)的一端分别与所述限位部(13)连接,且两个所述导电部(14)间隔设置,两个所述导电部(14)的另一端分别从所述管状部(22)与所述尖顶结构(23)相对的一端伸出。
20.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发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管状部(22)在与所述尖顶结构(23)相对的一端翻边设置,形成用于安装固定的翻边部(16)。
21.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发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部(13)分别设置于两端的所述连接部(12)上,且所述限位部(13)至少部分在径向上较所述发热部(111)靠近所述发热主体(11)的中轴线设置。
22.一种气溶胶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21任一项所述的发热组件(10)以及用于向所述发热组件(10)供电的供电组件。
CN202321108614.2U 2023-05-09 2023-05-09 一种气溶胶产生装置及其发热组件 Active CN22004494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108614.2U CN220044942U (zh) 2023-05-09 2023-05-09 一种气溶胶产生装置及其发热组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108614.2U CN220044942U (zh) 2023-05-09 2023-05-09 一种气溶胶产生装置及其发热组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044942U true CN220044942U (zh) 2023-11-21

Family

ID=887637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108614.2U Active CN220044942U (zh) 2023-05-09 2023-05-09 一种气溶胶产生装置及其发热组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04494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S2197284T3 (es) Procedimiento de fabricacion de un elemento de calentamiento de ceramica.
CN103533684B (zh) 一种用于电加热卷烟的加热器
CN108552599A (zh) 一种可更换式电子烟烘烤发热组件及电子烟
CN208228316U (zh) 一种可更换式电子烟烘烤发热组件及电子烟
CN115813039A (zh) 气溶胶产生装置及发热结构
CN211910551U (zh) 加热组件及低温烟具
CN219422197U (zh) 气溶胶产生装置及其发热结构
CN115736366A (zh) 气溶胶产生装置及发热结构
CN215347065U (zh) 加热组件以及包括该加热组件的烟具
TW201520364A (zh) 加熱裝置
EP4374721A1 (en) Heating assembly and aerosol generating device
WO2023109532A1 (zh) 加热器以及包括该加热器的烟具
CN113647692A (zh) 加热组件和气溶胶产生装置
CN216220207U (zh) 加热组件和气溶胶产生装置
CN220044942U (zh) 一种气溶胶产生装置及其发热组件
WO2023036036A1 (zh) 气溶胶产生装置及其加热组件
CN218457298U (zh) 气溶胶产生装置及其发热组件
WO2024103879A1 (zh) 气溶胶产生装置及其发热结构
CN217446705U (zh) 加热组件以及包括该加热组件的气溶胶生成装置
CN218790575U (zh) 气溶胶产生装置及其加热装置
CN115119979A (zh) 气溶胶产生装置及其发热组件
JP2009525577A (ja) ステンレス鋼の電気抵抗による陽極処理アルミニウムの放射パネル
CN115736368A (zh) 气溶胶产生装置及其发热结构、发热体和发热体制备方法
CN214962642U (zh) 气溶胶生成装置
CN211910552U (zh) 低温烟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