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962642U - 气溶胶生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气溶胶生成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4962642U CN214962642U CN202120009691.7U CN202120009691U CN214962642U CN 214962642 U CN214962642 U CN 214962642U CN 202120009691 U CN202120009691 U CN 202120009691U CN 214962642 U CN214962642 U CN 214962642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infrared heater
- infrared
- aerosol
- generating device
- conductiv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Resistance Heating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气溶胶生成装置,包括:壳体;腔室,设置在所述壳体内;所述腔室用于接收气溶胶形成基质;第一红外加热器、第二红外加热器,纵向设置在所述壳体内;所述第一红外加热器和所述第二红外加热器配置为可独立地启动,以红外辐射加热接收于所述腔室内的气溶胶形成基质的不同部分;支撑件,设置在所述第一红外加热器和所述第二红外加热器的外围;所述支撑件用于支撑所述第一红外加热器和所述第二红外加热器以使得所述第一红外加热器和所述第二红外加热器沿着纵向方向保持同轴。本申请可基于现有较短长度的加热基体进行生产或者制造,无需定制较长长度的加热基体,降低了生产成本;装配简单、装配效率高。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烟具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气溶胶生成装置。
背景技术
诸如香烟和雪茄的吸烟物品在使用期间燃烧烟草以产生烟雾。已经尝试通过产生在不燃烧的情况下释放化合物的产品来为这些燃烧烟草的物品提供替代物。此类产品的示例是所谓的加热不燃烧产品,其通过加热烟草而不是燃烧烟草来释放化合物。
如图1-图2所示,专利CN109846093A公开了一种低温烘烤烟具,包括第一导电模块361、第二导电模块362、第三导电模块363和第四导电模块364;第二导电模块362中的第二圆环部3621和第四导电模块364中的第四圆环部3641设置在两个远红外涂层32之间,即位于加热基体31的中间位置。
该烟具存在的问题是,在与环状的电极连接件装配时,环状的电极连接件需要从加热基体31的第一端a或第二端b套上并往中间位置移动;由于环状的电极连接件的内径略大于加热基体31的外径,因此在移动过程较为困难,且很容易导致远红外涂层32的刮伤或者损坏,装配效率较低。另外,为了适配较长烟支,需要定制同样长度的加热基体31,对于厂商来说,无法基于现有较短长度的加热基体进行生产或者制造,增加了生产成本。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气溶胶生成装置,旨在解决现有烟具中存在的至少一个技术问题。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气溶胶生成装置,用于加热气溶胶形成基质以生成供吸食的气溶胶;包括:
壳体;
腔室,设置在所述壳体内;所述腔室用于接收气溶胶形成基质;
第一红外加热器、第二红外加热器,纵向设置在所述壳体内;所述第一红外加热器和所述第二红外加热器配置为可独立地启动,以红外辐射加热接收于所述腔室内的气溶胶形成基质的不同部分;
支撑件,设置在所述第一红外加热器和所述第二红外加热器的外围;所述支撑件用于支撑所述第一红外加热器和所述第二红外加热器以使得所述第一红外加热器和所述第二红外加热器沿着纵向方向保持同轴。本申请提供的气溶胶生成装置,可基于现有较短长度的加热基体进行生产或者制造,无需定制较长长度的加热基体,降低了生产成本;装配简单、装配效率高。
附图说明
一个或多个实施例通过与之对应的附图中的图片进行示例性说明,这些示例性说明并不构成对实施例的限定,附图中具有相同参考数字标号的元件表示为类似的元件,除非有特别申明,附图中的图不构成比例限定。
图1是现有的一种加热器示意图;
图2是现有的一种加热器的另一视角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的气溶胶生成装置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的气溶胶生成装置的剖面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的一种红外加热器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的一种红外加热器的分解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的一种红外加热器的另一种装配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的一种红外加热器的又一种装配示意图;
图9是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的另一种红外加热器示意图;
图10是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的红外加热器与电极连接件的装配示意图;
图11是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的电极连接件示意图;
图12是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的另一种电极连接件示意图;
图13是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的支撑件示意图;
图14是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的基座示意图;
图15是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的基座的俯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申请,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申请进行更详细的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表述“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其间可以存在一个或多个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表述“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其间可以存在一个或多个居中的元件。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上”、“下”、“左”、“右”、“内”、“外”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除非另有定义,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说明书中在本申请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用于限制本申请。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图3-图4是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的气溶胶生成装置示意图。
气溶胶生成装置100包括壳体101、第一红外加热器102以及第二红外加热器103,第一红外加热器102和第二红外加热器103纵向(图3中虚线箭头方向)设置在壳体101内。
壳体101具有第一开口A、第二开口B。具有气溶胶形成基质的气溶胶生成制品通过第一开口A可部分接收在壳体101内的腔室中。在气溶胶生成装置100启动加热时,气流可从第二开口B流入至气溶胶生成制品,与加热生成的气溶胶一起从气溶胶生成制品的嘴端流出至用户的嘴部被吸食。
第一红外加热器102和第二红外加热器103配置为可独立地启动,以红外辐射加热接收于腔室内的气溶胶形成基质的不同部分。例如,按照需要依次(随着时间流逝)或者一起(同时)加热。
气溶胶生成装置100还包括电路板104和电池105。电路板104和电池105均设置在壳体101内,电池105与电路板104电连接,按键106凸设在壳体101上,通过按压按键106,可以实现对第一红外加热器102和第二红外加热器103的通电或断电。电路板104还连接有一充电接口107,用户可以通过充电接口107对气溶胶生成装置100进行充电或升级,以保证气溶胶生成装置100的持续使用。
气溶胶生成装置100还包括隔热管108,隔热管108设置在壳体101内,隔热管108设置在第一红外加热器102和第二红外加热器103的外围,隔热管108可以避免大量的热量传递到壳体101上而导致用户觉得烫手。隔热管为双层管,双层管之间可以密封隔热材料,例如气凝胶、气凝胶毡等,双层管之间也可以包含空气或者抽真空。隔热管108的表面还可形成有红外线反射层,以将第一红外加热器102和第二红外加热器103向外辐射的红外线反射回去,提高加热效率。
气溶胶生成装置100还包括两个温度传感器(附图未示出),例如NTC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第一红外加热器102和第二红外加热器103的实时温度,并将检测的实时温度传输到电路板104,电路板104根据该实时温度调节流经第一红外加热器102和第二红外加热器103上的电流的大小。
图5-图6是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的第一红外加热器和第二红外加热器示意图。
在本示例中,第一红外加热器102和第二红外加热器103采用相同结构。很容易理解地,相同结构的第一红外加热器102和第二红外加热器103,可降低生产成本。由于结构相同,以下对第一红外加热器102的结构进行说明。
第一红外加热器102包括:
电绝缘基体1021,包括近端(图中藕接部1023a所在的一端)和远端,延伸于近端和远端之间的表面。电绝缘基体1021内部中空形成部分所述腔室1020,电绝缘基体1021可以为圆柱体状、棱柱体状或者其他柱体状。电绝缘基体1021优选为圆柱体状,腔室即为贯穿电绝缘基体1021中部的圆柱体状孔,孔的内径略大于气溶胶形成制品的外径,便于将气溶胶形成制品置于腔室内对其进行加热。电绝缘基体1021可以由石英玻璃、陶瓷或云母等耐高温且透明的材料制成,也可以由其它具有较高的红外线透过率的材料制成,例如:红外线透过率在95%以上的耐高温材料,具体地在此不作限定。
红外电热涂层1022,形成在电绝缘基体1021的表面上。红外电热涂层1022可以形成在电绝缘基体1021的外表面上,也可以形成在电绝缘基体1021的内表面上。在本示例中,红外电热涂层1022形成在电绝缘基体1021的外表面的涂层区域上。红外电热涂层1022接受电功率产生热量,进而生成一定波长的红外线,例如:8μm~15μm的远红外线。当红外线的波长与气溶胶形成基质的吸收波长匹配时,红外线的能量易于被气溶胶形成基质吸收。红外线的波长不作限定,可以为0.75μm~1000μm的红外线,优选的为1.5μm~400μm的远红外线。
第一导电涂层1023、第二导电涂层1024,间隔形成电绝缘基体1021上;导电涂层可以为金属涂层或导电胶带等,金属涂层可以包括银、金、钯、铂、铜、镍、钼、钨、铌或上述金属合金材料。
在本示例中,第一导电涂层1023包括藕接部1023a和导电部1023b;藕接部1023a设置在电绝缘基体1021的近端、并沿电绝缘基体1021的周向方向延伸形成弧形电极,藕接部1023a与红外电热涂层1022间隔;导电部1023b自藕接部1023a朝向远端方向轴向延伸、且与红外电热涂层1022接触形成电连接。
第二导电涂层1024包括藕接部1024a和导电部1024b;藕接部1024a设置在电绝缘基体1021的近端、并沿电绝缘基体1021的周向方向延伸形成弧形电极,藕接部1024a与红外电热涂层1022间隔;导电部1024b自藕接部1024a朝向远端方向轴向延伸、且与红外电热涂层1022接触形成电连接。
在装配时,由于采用的是电绝缘基体,第一红外加热器102的电绝缘基体1021的远端的端面与第二红外加热器103的电绝缘基体的远端的端面是直接保持接触,无需对第一红外加热器102与第二红外加热器103进行绝缘处理或者将第一红外加热器102与第二红外加热器103保持间隔。
需要说明的是,装配方式并不限于图5-图6所示的情形。由于第一红外加热器102和第二红外加热器103采用相同结构,在装配时,第一红外加热器102的任意一端的端面与第二红外加热器103的任意一端的端面均可保持接触。即第一红外加热器102的电绝缘基体1021的任意一端的端面与第二红外加热器103的电绝缘基体的任意一端的端面保持接触。
如图7所示,第一红外加热器102的电绝缘基体1021的近端的端面与第二红外加热器103的电绝缘基体的近端的端面保持接触。如图8所示,第一红外加热器102的电绝缘基体1021的远端的端面与第二红外加热器103的电绝缘基体的近端的端面保持接触。
图9是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的另一种红外加热器示意图。
与图5-图6类似地,第一红外加热器102和第二红外加热器103采用相同结构。不同的是,藕接部1023a设置在电绝缘基体1021的近端、并沿电绝缘基体1021的周向方向延伸形成环形电极,藕接部1024a设置在电绝缘基体1021的远端、并沿电绝缘基体1021的周向方向延伸形成环形电极,导电部1024b自藕接部1024a朝向近端方向轴向延伸。
在该示例中,第一红外加热器102的电绝缘基体1021的任意一端的端面与第二红外加热器103的电绝缘基体的任意一端的端面均可保持接触。
请结合图4-图8、图10-图11进行理解,气溶胶生成装置100还包括电极连接件112,电极连接件112与导电涂层电连接,且将导电涂层伸到远离电绝缘基体的位置。图5-图8中的每一个红外加热器均需配置两个电极连接件112,两个电极连接件112采用相同的结构。
为了便于说明,以下以图10中所示的第二红外加热器103为例,对与第二红外加热器103的第一导电涂层电连接的电极连接件112进行说明:
电极连接件112包括接触部和延伸部1122。接触部的至少一部分朝向电绝缘基体的外表面凸出以与第一导电涂层的藕接部接触以形成电连接;延伸部1122相对接触部朝向远离电绝缘基体的位置延伸,延伸部1122用于耦接电源。
接触部包括本体1121、镂空形成在本体1121上的四个悬臂1121a。四个悬臂1121a与第一导电涂层的藕接部抵接时能够产生弹性力,实现与第一导电涂层的藕接部的电连接;延伸部1122自本体1121朝向远离电绝缘基体的位置延伸。
本体1121与电绝缘基体的端部的形状相匹配,具体地,本体1121形成为弧状,本体1121具有径向延伸的抵接部1121b。弧状的本体1121紧贴在电绝缘基体的端部面,抵接部1121b抵接在电绝缘基体的端部进行限位,用于限制接触部与电绝缘基体的相对位置进而使悬臂1121a定位在藕接部1321位置。
四个悬臂1121a沿电绝缘基体周向方向间隔设置在本体1121上。在其他示例中,悬臂1121a的数量也不作限定,可以为四个以上或者以下,可以理解的是,多个悬臂1121a对于可靠的电连接有帮助,但是会增加加工成本,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选择。
请结合图4、图9、图12进行理解,在另一示例中,针对图9所示的环形藕接部,可采用图12所示的具有缺口a的电极连接件112,该电极连接件112可直接套接在环形藕接部上。可以很容易理解的,图9中所示的第一红外加热器102和第二红外加热器103,可采用三个具有缺口a的电极连接件112实现。
请结合图4-图6、图13-图15进行理解,在装配之后,即第一红外加热器102的电绝缘基体1021的远端的端面与第二红外加热器103的电绝缘基体的远端的端面保持接触,为了防止第一红外加热器102的电绝缘基体1021的远端或者第二红外加热器103的电绝缘基体的远端沿着径向方向朝外移动、甚至脱离接触。气溶胶生成装置100还包括支撑件109,支撑件109设置在第一红外加热器102和第二红外加热器103的外围,以支撑第一红外加热器102和第二红外加热器103,进而将第一红外加热器102和第二红外加热器103沿着纵向方向保持同轴。即,第一红外加热器102和第二红外加热器103均被构造成沿所述腔室轴向延伸并围绕部分所述腔室,第一红外加热器102形成的部分所述腔室、与第二红外加热器103形成的部分所述腔室沿着纵向方向保持同轴。
在本示例中,支撑件109包括本体1091,由于第一红外加热器102和第二红外加热器103均为中空管状,所以本体1091是相应地中空管状;本体1091套接在第一红外加热器102和第二红外加热器103的外表面上。
如图14-图15所示,气溶胶生成装置100还包括保持第二红外加热器103的电绝缘基体的近端的底座110,底座110选用绝缘的、耐高温隔热的材质。底座110包括内筒1101和外筒1102,第二红外加热器103的电绝缘基体可拆卸地套设在内筒1101的外壁与外筒1102的内壁之间。内筒1101呈中空管状,气流通过内筒1101流向腔室。外筒1102的端部具有径向延伸的抵接部1102a,抵接部1102a的设置,便于与隔热管108装配时,使得隔热管108的端部可抵接在抵接部1102a上。在底座110上还设置有用于引出电极连接件112的延伸部1122的过孔1103。
请再参考图4、图13-图14所示,支撑件109还包括轴向方向延伸的延伸部,延伸部上设置有凹槽1092;外筒1102的周面上具有凸柱1102b。通过设置的凹槽1092和凸柱1102b,支撑件109的一端可与底座110卡扣连接,支撑件109的另一端延伸至第一红外加热器102的外表面上,即支撑件109包覆第二红外加热器103的外表面、并包覆第一红外加热器102的部分外表面。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图7-图9所示的装配方式或者红外加热器结构,支撑件109可相应地进行部分调整。以图7为例,由于第一红外加热器102的电绝缘基体1021的近端的端面与第二红外加热器103的电绝缘基体的近端的端面保持接触,电极连接件112均设置在电绝缘基体的近端。在通过支撑件109支撑第一红外加热器102和第二红外加热器103时,可在支撑件109上开设通孔,以便电极连接件112的延伸部1122从该通孔穿过,便于与电源藕接。进一步地,支撑件109的外表面上具有至少一个用于支撑电线的定位部,电线的一端与延伸部1122焊接,另一端与电源藕接。通过设置的定位部,便于可沿支撑件109的外表面上预定的路径进行电线的布置。对于图9和图12的示例,可参考图7示例,不同点在于电线可从该通孔穿过与电极连接件112焊接。
还需要说明的是,在图4-图6的示例中,气溶胶生成装置100还包括保持第一红外加热器103的电绝缘基体的近端的顶座111,顶座111与底座110可以为相同结构,支撑件109的一端可与顶座111固定连接、或者其两端分别与顶座111和底座110一一对应固定连接。当支撑件109的一端只与底座110固定连接时,顶座111与底座110也可以为不同结构,即顶座111可不设置凸柱1102b。
还需要说明的是,图4-图15的示例均是以第一红外加热器102和第二红外加热器103采用相同结构进行说明,在其他示例中,第一红外加热器102和第二红外加热器103与可以采用不同结构。例如:第一红外加热器102的轴向长度较短,而第二红外加热器103的轴向长度较长,也是可行的;再例如:图5和图9所示的不同结构的红外加热器可以混合使用,也是可行的。
还需要说明的是,图4-图15的示例中,第一红外加热器102的电绝缘基体1021的远端的端面与第二红外加热器103的电绝缘基体的远端的端面是直接保持接触。在其它示例中,第一红外加热器102的电绝缘基体1021的远端的端面与第二红外加热器103的电绝缘基体的远端的端面可以保持间隔。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及其附图中给出了本申请的较佳的实施例,但是,本申请可以通过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说明书所描述的实施例,这些实施例不作为对本申请内容的额外限制,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申请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并且,上述各技术特征继续相互组合,形成未在上面列举的各种实施例,均视为本申请说明书记载的范围;进一步地,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上述说明加以改进或变换,而所有这些改进和变换都应属于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Claims (12)
1.一种气溶胶生成装置,用于加热气溶胶形成基质以生成供吸食的气溶胶;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
腔室,设置在所述壳体内;所述腔室用于接收气溶胶形成基质;
第一红外加热器、第二红外加热器,纵向设置在所述壳体内;所述第一红外加热器和所述第二红外加热器配置为可独立地启动,以红外辐射加热接收于所述腔室内的气溶胶形成基质的不同部分;
支撑件,设置在所述第一红外加热器和所述第二红外加热器的外围;所述支撑件用于支撑所述第一红外加热器和所述第二红外加热器以使得所述第一红外加热器和所述第二红外加热器沿着纵向方向保持同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溶胶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红外加热器和所述第二红外加热器均被构造成沿所述腔室轴向延伸并围绕部分所述腔室,所述第一红外加热器形成的部分所述腔室、与所述第二红外加热器形成的部分所述腔室沿着纵向方向保持同轴。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气溶胶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红外加热器与所述第二红外加热器之间保持接触。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气溶胶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红外加热器与所述第二红外加热器为相同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气溶胶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红外加热器包括电绝缘基体以及形成在所述电绝缘基体上的红外电热涂层。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气溶胶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红外加热器还包括间隔形成所述电绝缘基体上的第一导电涂层和第二导电涂层;
所述第一导电涂层和所述第二导电涂层均包括藕接部和导电部;
所述第一导电涂层和所述第二导电涂层的藕接部均设置在所述电绝缘基体的一端且与所述红外电热涂层间隔;所述第一导电涂层的导电部自所述第一导电涂层的藕接部朝向所述电绝缘基体的另一端延伸且与所述红外电热涂层接触形成电连接;所述第二导电涂层的导电部自所述第二导电涂层的藕接部朝向所述电绝缘基体的另一端延伸且与所述红外电热涂层接触形成电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气溶胶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红外加热器的电绝缘基体的另一端的端面与所述第二红外加热器的电绝缘基体的另一端的端面保持接触。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气溶胶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红外加热器还包括间隔形成所述电绝缘基体上的第一导电涂层和第二导电涂层;
所述第一导电涂层和所述第二导电涂层均包括藕接部和导电部;
所述第一导电涂层的藕接部设置在所述电绝缘基体的一端且与所述红外电热涂层间隔;所述第一导电涂层的导电部自所述第一导电涂层的藕接部朝向所述电绝缘基体的另一端延伸且与所述红外电热涂层接触形成电连接;
所述第二导电涂层的藕接部设置在所述电绝缘基体的另一端且与所述红外电热涂层间隔;所述第二导电涂层的导电部自所述第二导电涂层的藕接部朝向所述电绝缘基体的一端延伸且与所述红外电热涂层接触形成电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2任一所述的气溶胶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红外加热器和所述第二红外加热器均为中空管状,所述支撑件是相应地中空管状;所述支撑件套接在所述第一红外加热器和所述第二红外加热器的外表面上。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气溶胶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溶胶生成装置还包括基座;
所述基座用于保持所述第二红外加热器的一端,所述第二红外加热器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红外加热器保持接触;
所述支撑件的一端与所述基座固定连接,所述支撑件的另一端延伸至所述第一红外加热器的周面上。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气溶胶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件的一端与所述基座卡扣连接。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气溶胶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件的外表面上具有至少一个用于支撑电线的定位部。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0009691.7U CN214962642U (zh) | 2021-01-05 | 2021-01-05 | 气溶胶生成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0009691.7U CN214962642U (zh) | 2021-01-05 | 2021-01-05 | 气溶胶生成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4962642U true CN214962642U (zh) | 2021-12-03 |
Family
ID=791429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20009691.7U Active CN214962642U (zh) | 2021-01-05 | 2021-01-05 | 气溶胶生成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4962642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3165335A1 (zh) * | 2022-03-04 | 2023-09-07 | 深圳市合元科技有限公司 | 加热组件以及包括该加热组件的气溶胶生成装置 |
-
2021
- 2021-01-05 CN CN202120009691.7U patent/CN214962642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3165335A1 (zh) * | 2022-03-04 | 2023-09-07 | 深圳市合元科技有限公司 | 加热组件以及包括该加热组件的气溶胶生成装置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9931486U (zh) | 低温烘烤烟具 | |
CN213344347U (zh) | 加热器以及包括该加热器的烟具 | |
CN212279891U (zh) | 加热器以及包括该加热器的烟具 | |
CN113080520A (zh) | 加热器以及包括该加热器的烟具 | |
WO2022063233A1 (zh) | 气雾生成装置 | |
CN114098166A (zh) | 气溶胶生成装置以及红外加热器 | |
CN213848764U (zh) | 加热器以及包括该加热器的烟具 | |
CN211910527U (zh) | 加热器以及包括该加热器的烟具 | |
CN215347057U (zh) | 气雾生成装置及用于气雾生成装置的电阻加热器 | |
CN211910549U (zh) | 气雾生成装置 | |
CN215347065U (zh) | 加热组件以及包括该加热组件的烟具 | |
WO2021104472A1 (zh) | 加热器以及包括该加热器的烟具 | |
CN216701668U (zh) | 气溶胶生成装置 | |
CN113068866A (zh) | 加热器以及包括该加热器的烟具 | |
CN214962642U (zh) | 气溶胶生成装置 | |
EP4309524A1 (en) | Heating mechanism and aerosol generating device | |
CN215347048U (zh) | 气溶胶生成装置以及红外加热器 | |
CN211910528U (zh) | 加热器以及包括该加热器的烟具 | |
CN219182821U (zh) | 加热组件以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 |
CN218605047U (zh) | 加热组件以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 |
CN217446705U (zh) | 加热组件以及包括该加热组件的气溶胶生成装置 | |
CN214962640U (zh) | 气溶胶生成装置 | |
CN215958354U (zh) | 加热器以及包括该加热器的烟具 | |
CN215347055U (zh) | 气溶胶生成装置 | |
CN211910552U (zh) | 低温烟具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