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037376U - 齿链混合动力传动系统及采用该系统的垂直循环立体车库 - Google Patents

齿链混合动力传动系统及采用该系统的垂直循环立体车库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037376U
CN220037376U CN202321148212.5U CN202321148212U CN220037376U CN 220037376 U CN220037376 U CN 220037376U CN 202321148212 U CN202321148212 U CN 202321148212U CN 220037376 U CN220037376 U CN 22003737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hain
transmission shaft
shaft
fluted disc
toot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148212.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金水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dong Jiu Road Parking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dong Jiu Road Park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dong Jiu Road Parking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dong Jiu Road Park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148212.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03737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03737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03737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Gears, Cam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齿链混合动力传动系统及采用该系统的垂直循环立体车库,所述传动系统从上至下依次包括减速电机、二级传动轴、辅助传动轴,减速电机与二级传动轴通过第一传动链条相连;二级传动轴的两端安装有传动齿轮,辅助传动轴的两端各安装有齿盘,各齿盘的远离另一齿盘端设有齿圈;齿圈的径向内周表面不与辅助传动轴接触;齿盘的径向外周表面设有若干齿槽,齿槽沿辅助传动轴的中轴线环状阵列;各齿圈与其最近的传动齿轮啮合;本实用新型齿链混合动力传动系统及采用该系统的垂直循环立体车库具有动力传递可靠、节省动力、便于维护的优点。

Description

齿链混合动力传动系统及采用该系统的垂直循环立体车库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立体车库技术领域,具体涉及齿链混合动力传动系统及采用该系统的垂直循环立体车库。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汽车工业的迅速发展,城市汽车拥有量的不断增长,城市停车,不仅要占用相当规模的土地和空间,而且停车场所的分布和集中程度与城市土地级差收益的等级划分情况是一致的,也就是说城市中土地价值最高的地区,也是停车需求量最大的地区,因而使停车空间的开拓和扩展相当困难,需要付出很高的成本代价。
公知的垂直循环立体车库包括框架式机架,所述机架的左右两侧悬吊有若干能上下循环运动的载车吊架,载车吊架上设有停车用底板,所述机架上设有驱动载车吊架上下循环运动的驱动装置。驱动装置包括主动驱动支撑装置和被动支撑装置、循环链条,循环链条通过若干转向装置间隔的悬吊若干载车吊架。这种立体停车库能够在有限的空间内停放足够多的车辆,空间利用率大大提高,此外,存放和提取车辆方便快捷,实用性强。
立体车库的提升装置为链传动。提升电机驱动主动链轮,主动链轮由链传动带动从动轮转动,从动轮与传动轴之间由键配合,传动轴两端均有链轮带动通过链条传动使车台板实现上下提升。在设备运行过程中,提升传动链如果出现断链情况,则车台板迅速下坠,有可能导致设备和车损坏。
公开号为CN201953114U的专利公开了垂直循环拨叉式传动机构及车库。所述垂直循环拨叉式传动机构包括驱动电机、链轮链条传动组件、传动轴和拨叉,以及用于连接吊篮的前提升链条和后提升链条;拨叉外圆周均匀开设有四个拨槽,驱动电机驱动连接链轮链条传动组件,链轮链条传动组件驱动连接传动轴,传动轴的前后两端均同轴装设有拨叉;装设于传动轴前端的拨叉,其相邻的两个拨槽分别与前提升链条的一节链节的两端相嵌;装设于传动轴后端的拨叉,其相邻的两个拨槽分别与后提升链条的一节链节的两端相嵌。所述垂直循环拨叉式传动机构,其结构简单,造价较低,维护简便。该技术的突出缺点当车库的高度比较高的时候,拨叉直径比较大。拨叉是重要的传动构件,直径比较大的时候,加工困难,拨叉的拨叉口加工要求高,仅能设置4个,链条工作的时候,只有一个拨叉口与链条的滚轮结合,造成传动的时候,拨叉口受力很大。现有技术不能将拨叉做成分体结构。拨叉磨损快,立体车库的拨叉与大链条结合在车库上拆解困难,造成磨损后更换困难。此外,这种垂直循环拨叉式传动机构,通过传动轴上的拨叉带动链条,电机的减速比小,对电机的要求高,造价高。
公开号为CN109914883A的专利公开了一种垂直循环立体车库的三级动力传动系统,所述传动系统包括主电机、减速电机、二级传动轴、三级传动轴,二级传动轴设置在减速电机、三级传动轴之间且平行于减速电机的动力输出轴、三级传动轴;减速电机与二级传动轴之间、二级传动轴与三级传动轴之间均通过链条传动连接;三级传动轴上设有循环链条驱动轮。本实用新型三级动力传动系统,可有效改善传动轴的受力条件,使设备运行的安全性、平稳性得到了更为可靠的保障。其通过二级传动轴带动三级传动轴,再通过三级传动轴带动循环链条驱动轮,工作时,循环链条驱动轮底部受到的扭矩大,循环链条驱动轮加工难度大。
公开号为CN205476697U的专利公开了一种垂直循环立体车库的大链节传动链条,大链节传动链条安装在垂直循环立体车库的主动驱动支撑装置和被动支撑装置上,所述主动驱动支撑装置为主动驱动轮,被动支撑装置为被动支撑轮或支撑弧形导轨;大链节传动链条包括若干链节,一个链节包括一组平行排列的尺寸相同的链板,相邻链节通过一垂直于链板的链板铰接轴相铰接,多个链节通过链板铰接轴依次首尾相连形成循环大链节链条;链板铰接轴两链板之间部分的径向外周表面上套装有一套筒或滚轮。大链节传动链条上间隔固定有若干用于安装载车吊架的三角链板。链板的长度为400-650mm,链板的宽度为60-150mm,链板的厚度为8-20mm。其缺点是,这种大链节链条,对主动驱动轮要求高。因为主动驱动轮需要拨动套筒或滚轮,主动驱动轮的直径大、主动驱动轮加工难度大、更换困难,因此,现有技术中没有采用分体式主动驱动轮的先例。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动力传递可靠、节省动力、便于维护的齿链混合动力传动系统及采用该系统的垂直循环立体车库。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齿链混合动力传动系统,所述传动系统从上至下依次包括减速电机、二级传动轴、辅助传动轴,减速电机与二级传动轴通过第一传动链条相连;二级传动轴的两端安装有传动齿轮,辅助传动轴的两端各安装有齿盘,各齿盘的远离另一齿盘端装配有齿圈;齿圈的径向内周表面不与辅助传动轴接触;齿盘的径向外周表面设有若干齿槽,齿槽沿辅助传动轴的中轴线环状阵列;各齿圈与其最近的传动齿轮啮合。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传动齿轮带动齿圈,齿圈的径向内周表面不与辅助传动轴接触,通过齿圈直接带动齿盘的外端转动,动力传递路可靠。通过设置辅助传动轴,增强了齿盘和齿圈组合的稳定性;通过齿圈直接带动齿盘的外端转动,相比现有技术三级传动轴带动拨叉的方式,齿盘、齿圈加工难度要求降低,安装精度高。设有齿盘和齿圈装配组合,可以及时更换齿盘和齿圈,维护方便。减速电机、二级传动轴之间通第一链条连接,减速电机、二级传动轴、传动齿轮、齿圈四级减速,降低传动的速比值,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减速电机的输出轴上的动力输出链轮的包角太小链齿承受的负荷很大的问题,降低了减速电机的输出轴的载荷,降低了磨损,减少了噪音,降低了维护与保养费用,具有动力传递可靠、节省动力、便于维护的优点。
作为优选技术方案,二级传动轴上减速电机的动力输出轮的正下方安装有传动链轮,传动链轮与减速电机的动力输出轮通过第一传动链条相连。
作为优选技术方案,第一传动链条为双排链,传动链轮上设有若干第一工艺孔。采用这一技术方案,一级环状传动链条有两条,可有效防止单链条可能带来的传动失效问题,有效改善了传动轴的受力条件。设有第一工艺孔,便于装配。
作为优选技术方案,二级传动轴的中轴线与减速电机的动力输出轮的中轴线之间的间距大于减速电机的动力输出轮的中轴线与辅助传动轴的中轴线之间的间距。采用这一技术方案,增大了减速比,降低了对减速电机减速性能的要求,降低减速电机了造价并提高了动力传递系统的稳定性。
作为优选技术方案,各齿盘的远离另一齿盘端同轴装配连接有齿圈。
作为优选技术方案,齿盘上设有若干第二工艺孔。用这一技术方案,有助于减轻驱动轮的重量并便于装配,降低拨动立体车的循环链条时能耗。
作为优选技术方案,齿圈的外半径小于各齿槽的内端与辅助传动轴的中轴线的间距。
作为优选技术方案,各齿盘靠近距其最近的齿圈面与所述齿圈靠近所述齿盘面相互嵌合,所述齿盘与所述齿圈通过若干第一螺栓紧固连接。齿盘与齿圈可以分开加工,加工难度小,精度容易保证;齿盘与齿圈通过装配连接,可以很方便的更换齿盘或齿圈。装配面相互嵌合,受力里为面受力,装置连接稳固。
作为优选技术方案,各齿盘靠近距其最近的齿圈侧设有若干第一凸起,所述齿圈靠近齿盘侧与各第一凸起相对应位置设有与所述第一凸起大小相适应的第一凹槽,各第一凸起插入距其最近的第一凹槽内。采用这一技术方案,齿盘与齿圈之间受力面加大,增强了连接的稳定性。
作为优选技术方案,各齿盘靠近距其最近齿圈侧设有若干第二凹槽,所述齿圈靠近所述齿盘侧与各第二凹槽相对应位置设有与所述第二凹槽大小相适应的第二凸起,各第二凸起插入距其最近的第二凹槽内。采用这一技术方案,齿盘与齿圈之间受力面加大,增强了连接的稳定性。
作为优选技术方案,齿盘上设有若干第一螺栓孔,齿圈上与各第一螺栓孔相对应位置设有与所述第一螺栓孔同轴的第二螺栓孔;各第一螺栓孔的靠近齿圈端的直径大于其余部分的直径,各第二螺栓孔的靠近齿盘端的直径大于其余部分的直径;
各第一螺栓孔的靠近齿圈端插有一定位抗剪套,所述定位抗剪套插入与距所述第一螺栓孔最近的第二螺栓孔的靠近齿盘端,各定位抗剪套穿过一第一螺栓。用这一技术方案,齿盘与齿圈之间定位更加准确,抗剪能力增强,增强了连接的稳定性,保护了第一螺栓。
作为优选技术方案,各第二螺栓孔沿轴孔的中轴线环状阵列,齿圈的厚度大于齿盘的厚度,第二螺栓孔为盲孔。
作为优选技术方案,定位抗剪套与距其最近的第一螺栓孔的靠近齿圈端、距其最近的第二螺栓孔的靠近齿盘端过渡配合。采用这一技术方案,齿盘与齿圈之间定位更加准确。
作为优选技术方案,齿圈的内孔直径大于辅助传动轴的直径的2倍。
作为优选技术方案,各齿盘的内孔与辅助传动轴键连接。
作为优选技术方案,各齿盘的一端或两端同轴设有环形凸台,环形凸台的内孔直径与齿盘的内孔直径相同;环形凸台的内孔、齿盘的内孔均设有键槽;环形凸台的内孔、齿盘的内孔均与辅助传动轴键连接。
作为优选技术方案,各齿盘上齿槽的数量不少于8个。采用这一技术方案,在拨动立体车的循环链条时,参与拨动循环链条的齿槽数量多,改善了齿盘受力条件,降低了齿盘加工难度。
垂直循环立体车库,包括两架片、上述任意一齿链混合动力传动系统、两循环链条、两架片;各架片上分别设有一循环链条;二级传动轴、辅助传动轴的两端分别与两架片相连;减速电机设在一架片上;各循环链条与齿盘相连;各循环链条上设有若干三角板,各三角板上设有吊轴孔,相同高度的两吊轴孔与一载车吊架的吊轴的两端铰接;各循环链条的内周表面上设有若干齿形链板,当齿盘转动时,各齿形链板依次卡入距其最近的齿槽,实现循环链条转动。
作为优选技术方案,辅助传动轴的两端与两架片各通过第二轴承相连。
作为优选技术方案,辅助传动轴包括辅助传动轴中轴,辅助传动轴中轴的两端分别连接有辅助传动轴边轴;各辅助传动轴边轴上安装有齿盘;各辅助传动轴边轴与距其最近的架片通过第二轴承相连。
作为优选技术方案,所述辅助传动轴中轴的两端安装有第二连接法兰,各齿盘的靠近另一齿盘端分别与距其最近的第二连接法兰通过若干第二螺栓相连连接。
作为优选技术方案,辅助传动轴中轴为空心轴。
作为优选技术方案,二级传动轴的两端与两架片各通过第一轴承相连。
作为优选技术方案,二级传动轴轴包括二级传动轴中轴,二级传动轴中轴的两端分别连接有二级传动轴边轴;各二级传动轴边轴上安装有传动齿轮;各二级传动轴边轴与距其最近的架片通过第一轴承相连。
作为优选技术方案,所述二级传动轴中轴的两端安装有第一连接法兰,各传动齿轮的靠近另一传动齿轮端分别与距其最近的第一连接法兰通过若干第三螺栓相连连接。
作为优选技术方案,循环链条由若干第一链节、若干第二链节串联而成;相邻两第一链节之间的第二链节数量相同;
第一链节包括三角板及位于三角板内端远离传动链轮侧的与三角板内端等长的第一远离传动链轮侧链板;
第二链节包括等长的靠近传动链轮侧链板、第二远离传动链轮侧链板;
第一链节与距其最近的第二链节之间、各第二链节与距其最近的第二链节均通过大链接链条销轴铰接从而形一封闭结构,所述大链接链条销轴上套装有滚轮;
齿形链板包括若干第一齿形链板、第二齿形链板;各三角板内端设有第一齿形链板;各靠近传动链轮侧链板内端设有第二齿形链板,第二齿形链板的内侧面与距最近的靠近传动链轮侧链板的外侧面间距等于第一齿形链板的内侧面据其最近的靠近传动链轮侧链板的外侧面间距。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垂直循环立体车库动力传递系统一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的B部分的局部放大图。图3是图1的C部分的局部放大图。图4是图3的D部分的局部放大图。图5是图3的E部分的局部放大图。图6是图3的F部分的局部放大图。图7是图3的G部分的局部放大图。图8是图1所示动力传递系统沿A-A’的剖视图。图9是图8的H部分的局部放大图。图10是图8的I部分的局部放大图。图11是图10的J部分的局部放大图。图12是图10的K部分的局部放大图。图13是图1所示动力传递系统的正视图。图14是图13的L部分的局部放大图。图15是图13的M部分的局部放大图。图16是图1所示动力传递系统的右视图。图17是图16的N部分的局部放大图。图18是图17的O部分的局部放大图。图19是图17的P部分的局部放大图。图20是图17的Q部分的局部放大图。图21是载车吊架的结构示意图。图22是循环链条的结构示意图。图23是图22的R部分的局部放大图。图24是图23的T部分的局部放大图。图25是图22的S部分的局部放大图。图26是一种齿盘与齿圈组合后的立体示意图。图27是图26所示齿盘与齿圈组合的右视图。图28是图26所示齿盘与齿圈组合的左视图。图29是图28所示齿盘与齿圈组合沿U-U’线的剖面图。图30是图29的V部分的局部放大图。图31是齿圈的结构示意图。图32是图26所示齿盘与齿圈组合的分解示意图。图33是图26所示齿盘与齿圈组合的装配示意图。图34是一种齿盘与齿圈组合后的立体示意图。图35是图34的W部分的局部放大图。图36是一种齿盘与齿圈组合后的立体示意图。图37是图36的X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其中:减速电机-1;第一传动链条-11;动力输出轮-12;二级传动轴-2;传动齿轮-21;传动链轮-22;第一工艺孔-23;二级传动轴中轴-24;二级传动轴边轴-25;第一轴承-26;第一连接法兰-27;第三螺栓-28;辅助传动轴-3;辅助传动轴中轴-31;辅助传动轴边轴-32;第二轴承-33;第二连接法兰-34;第二螺栓-35;齿盘-4;齿槽-41;第二工艺孔-42;第一凸起-43;第二凹槽-44;第一螺栓孔-45;键槽-46;环形凸台-47;齿圈-5;第一凹槽-51;第二凸起-52;第二螺栓孔-53;定位抗剪套-6;第一螺栓-61;循环链条-7;架片-71;三角板-72;吊轴孔-73;载车吊架-74;吊轴-75;第一链节-76;第二链节-77;第一远离传动链轮侧链板-78;靠近传动链轮侧链板-79;第二远离传动链轮侧链板-710;大链接链条销轴-711;滚轮-712;第一齿形链板-713;第二齿形链板-714。
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如图1-33所示,齿链混合动力传动系统,所述传动系统从上至下依次包括减速电机1、二级传动轴2、辅助传动轴3,减速电机1与二级传动轴2通过第一传动链条11相连;二级传动轴2的两端安装有传动齿轮21,辅助传动轴3的两端各安装有齿盘4,各齿盘4的远离另一齿盘4端装配有齿圈5;齿圈5的径向内周表面不与辅助传动轴3接触;齿盘4的径向外周表面设有若干齿槽41,齿槽41沿辅助传动轴3的中轴线环状阵列;各齿圈5与其最近的传动齿轮21啮合。
二级传动轴2上减速电机1的动力输出轮12的正下方安装有传动链轮22,传动链轮22与减速电机1的动力输出轮12通过第一传动链条11相连。
第一传动链条11为双排链,传动链轮22上设有若干第一工艺孔23。采用这一技术方案,一级环状传动链条有两条,可有效防止单链条可能带来的传动失效问题,有效改善了传动轴的受力条件。设有第一工艺孔23,便于装配。
二级传动轴2的中轴线与减速电机1的动力输出轮12的中轴线之间的间距大于减速电机1的动力输出轮12的中轴线与辅助传动轴3的中轴线之间的间距。采用这一技术方案,增大了减速比,降低了对减速电机1减速性能的要求,降低减速电机1了造价并提高了动力传递系统的稳定性。
各齿盘4的远离另一齿盘4端同轴装配连接有齿圈5。
齿盘4上设有若干第二工艺孔42。用这一技术方案,有助于减轻驱动轮的重量并便于装配,降低拨动立体车的循环链条7时能耗。
齿圈5的外半径小于各齿槽41的内端与辅助传动轴3的中轴线的间距。
各齿盘4靠近距其最近的齿圈5面与所述齿圈5靠近所述齿盘4面相互嵌合,所述齿盘4与所述齿圈5通过若干第一螺栓61紧固连接。齿盘4与齿圈5可以分开加工,加工难度小,精度容易保证;齿盘4与齿圈5通过装配连接,可以很方便的更换齿盘4或齿圈5。装配面相互嵌合,受力里为面受力,装置连接稳固。
驱动轮的径向外周表面到三级传动轴的中轴线的间距为600mm;齿圈3的径向外周表面到三级传动轴的中轴线的间距为400mm;齿圈3的径向外周表面到其的径向内周表面的间距为130mm。
齿盘4上设有若干第一螺栓孔45,齿圈5上与各第一螺栓孔45相对应位置设有与所述第一螺栓孔45同轴的第二螺栓孔53;各第一螺栓孔45的靠近齿圈5端的直径大于其余部分的直径,各第二螺栓孔53的靠近齿盘4端的直径大于其余部分的直径;
各第一螺栓孔45的靠近齿圈5端插有一定位抗剪套6,所述定位抗剪套6插入与距所述第一螺栓孔45最近的第二螺栓孔53的靠近齿盘4端,各定位抗剪套6穿过一第一螺栓61。用这一技术方案,齿盘4与齿圈5之间定位更加准确,抗剪能力增强,增强了连接的稳定性,保护了第一螺栓61。
各第二螺栓孔53沿轴孔的中轴线环状阵列,齿圈5的厚度大于齿盘4的厚度,第二螺栓孔53为盲孔。
定位抗剪套6与距其最近的第一螺栓孔45的靠近齿圈5端、距其最近的第二螺栓孔53的靠近齿盘4端过渡配合。采用这一技术方案,齿盘4与齿圈5之间定位更加准确。
齿圈5的内孔直径大于辅助传动轴3的直径的2倍。
各齿盘的内孔48与辅助传动轴3键连接。
各齿盘4的一端或两端同轴设有环形凸台47,环形凸台47的内孔直径与齿盘的内孔48直径相同;环形凸台47的内孔、齿盘的内孔48均设有键槽46;环形凸台47的内孔、齿盘的内孔48均与辅助传动轴3键连接。
各齿盘4上齿槽41的数量不少于8个。在拨动立体车的循环链条7时,参与拨动循环链条7的齿槽41数量多,改善了齿盘4受力条件,降低了齿盘4加工难度。
垂直循环立体车库,包括两架片71、上述混合动力传动系统、两循环链条7、两架片71;各架片71上分别设有一循环链条7;二级传动轴2、辅助传动轴3的两端分别与两架片71相连;减速电机1设在一架片71上;各循环链条7与齿盘4相连;各循环链条7上设有若干三角板72,各三角板72上设有吊轴孔73,相同高度的两吊轴孔73与一载车吊架74的吊轴75的两端铰接;各循环链条7的内周表面上设有若干齿形链板,当齿盘4转动时,各齿形链板依次卡入距其最近的齿槽41,实现循环链条7转动。
辅助传动轴3的两端与两架片71各通过第二轴承33相连。
辅助传动轴3包括辅助传动轴中轴31,辅助传动轴中轴31的两端分别连接有辅助传动轴边轴32;各辅助传动轴边轴32上安装有齿盘4;各辅助传动轴边轴32与距其最近的架片71通过第二轴承33相连。
所述辅助传动轴中轴31的两端安装有第二连接法兰34,各齿盘4的靠近另一齿盘4端分别与距其最近的第二连接法兰34通过若干第二螺栓35相连连接。
辅助传动轴中轴31为空心轴。
二级传动轴2的两端与两架片71各通过第一轴承26相连。
二级传动轴2轴包括二级传动轴中轴24,二级传动轴中轴24的两端分别连接有二级传动轴边轴25;各二级传动轴边轴25上安装有传动齿轮21;各二级传动轴边轴25与距其最近的架片71通过第一轴承26相连。
所述二级传动轴中轴24的两端安装有第一连接法兰27,各传动齿轮21的靠近另一传动齿轮21端分别与距其最近的第一连接法兰27通过若干第三螺栓28相连连接。
作为优选技术方案,循环链条7由若干第一链节76、若干第二链节77串联而成;相邻两第一链节76之间的第二链节77数量相同;
第一链节76包括三角板72及位于三角板72内端远离传动链轮22侧的与三角板72内端等长的第一远离传动链轮侧链板78;
第二链节77包括等长的靠近传动链轮侧链板79、第二远离传动链轮侧链板710;
第一链节76与距其最近的第二链节77之间、各第二链节77与距其最近的第二链节77均通过大链接链条销轴711铰接从而形一封闭结构,所述大链接链条销轴711上套装有滚轮712;
齿形链板包括若干第一齿形链板713、第二齿形链板714;各三角板72内端设有第一齿形链板713;各靠近传动链轮侧链板79内端设有第二齿形链板714,第二齿形链板714的内侧面与距最近的靠近传动链轮侧链板79的外侧面间距等于第一齿形链板713的内侧面据其最近的靠近传动链轮侧链板79的外侧面间距。各第一螺栓孔沿轴孔的中轴线环状阵列。
通过传动齿轮21带动齿圈5,齿圈5的径向内周表面不与辅助传动轴3接触,通过齿圈5直接带动齿盘4的外端转动,动力传递路可靠。通过设置辅助传动轴3,增强了齿盘4和齿圈5组合的稳定性;通过齿圈5直接带动齿盘4的外端转动,相比现有技术三级传动轴带动拨叉的方式,齿盘4、齿圈5加工难度要求降低,安装精度高。设有齿盘4和齿圈5装配组合,可以及时更换齿盘4和齿圈5,维护方便。减速电机1、二级传动轴2之间通第一链条连接,减速电机1、二级传动轴2、传动齿轮21、齿圈5四级减速,降低传动的速比值,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减速电机1的输出轴上的动力输出链轮的包角太小链齿承受的负荷很大的问题,降低了减速电机1的输出轴的载荷,降低了磨损,减少了噪音,降低了维护与保养费用,具有动力传递可靠、节省动力、便于维护的优点。
实施例2。如图34-35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不同在于:各齿盘4靠近距其最近的齿圈5侧设有若干第一凸起43,所述齿圈5靠近齿盘4侧与各第一凸起43相对应位置设有与所述第一凸起43大小相适应的第一凹槽51,各第一凸起43插入距其最近的第一凹槽51内。第二驱动轮的径向外周表面到三级传动轴的中轴线的间距为500mm;齿圈3的径向外周表面到三级传动轴的中轴线的间距为350mm;齿圈3的径向外周表面到其的径向内周表面的间距为100mm。
实施例3。如图36-37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不同在于:各齿盘4靠近距其最近齿圈5侧设有若干第二凹槽44,所述齿圈5靠近所述齿盘4侧与各第二凹槽44相对应位置设有与所述第二凹槽44大小相适应的第二凸起52,各第二凸起52插入距其最近的第二凹槽44内。第二驱动轮的径向外周表面到三级传动轴的中轴线的间距为450mm;齿圈3的径向外周表面到三级传动轴的中轴线的间距为300mm;齿圈3的径向外周表面到其的径向内周表面的间距为80mm。采用这一技术方案,齿盘4与齿圈5之间受力面加大,增强了连接的稳定性。

Claims (25)

1.齿链混合动力传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系统从上至下依次包括减速电机(1)、二级传动轴(2)、辅助传动轴(3),减速电机(1)与二级传动轴(2)通过第一传动链条(11)相连;二级传动轴(2)的两端安装有传动齿轮(21),辅助传动轴(3)的两端各安装有齿盘(4),各齿盘(4)的远离另一齿盘(4)端装配有齿圈(5);齿圈(5)的径向内周表面不与辅助传动轴(3)接触;齿盘(4)的径向外周表面设有若干齿槽(41),齿槽(41)沿辅助传动轴(3)的中轴线环状阵列;各齿圈(5)与其最近的传动齿轮(21)啮合。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齿链混合动力传动系统,其特征在于:二级传动轴(2)上减速电机(1)的动力输出轮(12)的正下方安装有传动链轮(22),传动链轮(22)与减速电机(1)的动力输出轮(12)通过第一传动链条(11)相连。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齿链混合动力传动系统,其特征在于:第一传动链条(11)为双排链,传动链轮(22)上设有若干第一工艺孔(23)。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齿链混合动力传动系统,其特征在于:二级传动轴(2)的中轴线与减速电机(1)的动力输出轮(12)的中轴线之间的间距大于减速电机(1)的动力输出轮(12)的中轴线与辅助传动轴(3)的中轴线之间的间距。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齿链混合动力传动系统,其特征在于:各齿盘(4)的远离另一齿盘(4)端同轴装配连接有齿圈(5)。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齿链混合动力传动系统,其特征在于:齿盘(4)上设有若干第二工艺孔(42)。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齿链混合动力传动系统,其特征在于:齿圈(5)的外半径小于各齿槽(41)的内端与辅助传动轴(3)的中轴线的间距。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齿链混合动力传动系统,其特征在于:各齿盘(4)靠近距其最近的齿圈(5)面与所述齿圈(5)靠近所述齿盘(4)面相互嵌合,所述齿盘(4)与所述齿圈(5)通过若干第一螺栓(61)紧固连接。
9.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齿链混合动力传动系统,其特征在于:各齿盘(4)靠近距其最近的齿圈(5)侧设有若干第一凸起(43),所述齿圈(5)靠近齿盘(4)侧与各第一凸起(43)相对应位置设有与所述第一凸起(43)大小相适应的第一凹槽(51),各第一凸起(43)插入距其最近的第一凹槽(51)内,
或者,
各齿盘(4)靠近距其最近齿圈(5)侧设有若干第二凹槽(44),所述齿圈(5)靠近所述齿盘(4)侧与各第二凹槽(44)相对应位置设有与所述第二凹槽(44)大小相适应的第二凸起(52),各第二凸起(52)插入距其最近的第二凹槽(44)内。
10.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齿链混合动力传动系统,其特征在于:齿盘(4)上设有若干第一螺栓孔(45),齿圈(5)上与各第一螺栓孔(45)相对应位置设有与所述第一螺栓孔(45)同轴的第二螺栓孔(53);各第一螺栓孔(45)的靠近齿圈(5)端的直径大于其余部分的直径,各第二螺栓孔(53)的靠近齿盘(4)端的直径大于其余部分的直径;
各第一螺栓孔(45)的靠近齿圈(5)端插有一定位抗剪套(6),所述定位抗剪套(6)插入与距所述第一螺栓孔(45)最近的第二螺栓孔(53)的靠近齿盘(4)端,各定位抗剪套(6)穿过一第一螺栓(61)。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齿链混合动力传动系统,其特征在于:各第二螺栓孔(53)沿轴孔的中轴线环状阵列,齿圈(5)的厚度大于齿盘(4)的厚度,第二螺栓孔(53)为盲孔。
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齿链混合动力传动系统,其特征在于:定位抗剪套(6)与距其最近的第一螺栓孔(45)的靠近齿圈(5)端、距其最近的第二螺栓孔(53)的靠近齿盘(4)端过渡配合。
13.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齿链混合动力传动系统,其特征在于:齿圈(5)的内孔直径大于辅助传动轴(3)的直径的2倍。
14.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齿链混合动力传动系统,其特征在于:各齿盘的内孔(48)与辅助传动轴(3)键连接。
15.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齿链混合动力传动系统,其特征在于:各齿盘(4)的一端或两端同轴设有环形凸台(47),环形凸台(47)的内孔直径与齿盘的内孔(48)直径相同;环形凸台(47)的内孔、齿盘的内孔(48)均设有键槽(46);环形凸台(47)的内孔、齿盘的内孔(48)均与辅助传动轴(3)键连接。
1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齿链混合动力传动系统,其特征在于:各齿盘(4)上齿槽(41)的数量不少于8个。
17.垂直循环立体车库,其特征在于:包括两架片(71)、权利要求1-16任意一权利要求所述的齿链混合动力传动系统、两循环链条(7)、两架片(71);各架片(71)上分别设有一循环链条(7);二级传动轴(2)、辅助传动轴(3)的两端分别与两架片(71)相连;减速电机(1)设在一架片(71)上;各循环链条(7)与齿盘(4)相连;各循环链条(7)上设有若干三角板(72),各三角板(72)上设有吊轴孔(73),相同高度的两吊轴孔(73)与一载车吊架(74)的吊轴(75)的两端铰接;各循环链条(7)的内周表面上设有若干齿形链板,当齿盘(4)转动时,各齿形链板依次卡入距其最近的齿槽(41),实现循环链条(7)转动。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垂直循环立体车库,其特征在于:辅助传动轴(3)的两端与两架片(71)各通过第二轴承(33)相连。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垂直循环立体车库,其特征在于:辅助传动轴(3)包括辅助传动轴中轴(31),辅助传动轴中轴(31)的两端分别连接有辅助传动轴边轴(32);各辅助传动轴边轴(32)上安装有齿盘(4);各辅助传动轴边轴(32)与距其最近的架片(71)通过第二轴承(33)相连。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垂直循环立体车库,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传动轴中轴(31)的两端安装有第二连接法兰(34),各齿盘(4)的靠近另一齿盘(4)端分别与距其最近的第二连接法兰(34)通过若干第二螺栓(35)相连连接。
21.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垂直循环立体车库,其特征在于:辅助传动轴中轴(31)为空心轴。
22.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垂直循环立体车库,其特征在于:二级传动轴(2)的两端与两架片(71)各通过第一轴承(26)相连。
23.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垂直循环立体车库,其特征在于:二级传动轴(2)轴包括二级传动轴中轴(24),二级传动轴中轴(24)的两端分别连接有二级传动轴边轴(25);各二级传动轴边轴(25)上安装有传动齿轮(21);各二级传动轴边轴(25)与距其最近的架片(71)通过第一轴承(26)相连。
24.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垂直循环立体车库,其特征在于:所述二级传动轴中轴(24)的两端安装有第一连接法兰(27),各传动齿轮(21)的靠近另一传动齿轮(21)端分别与距其最近的第一连接法兰(27)通过若干第三螺栓(28)相连连接。
25.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垂直循环立体车库,其特征在于:循环链条(7)由若干第一链节(76)、若干第二链节(77)串联而成;相邻两第一链节(76)之间的第二链节(77)数量相同;
第一链节(76)包括三角板(72)及位于三角板(72)内端远离传动链轮(22)侧的与三角板(72)内端等长的第一远离传动链轮侧链板(78);
第二链节(77)包括等长的靠近传动链轮侧链板(79)、第二远离传动链轮侧链板(710);
第一链节(76)与距其最近的第二链节(77)之间、各第二链节(77)与距其最近的第二链节(77)均通过大链接链条销轴(711)铰接从而形一封闭结构,所述大链接链条销轴(711)上套装有滚轮(712);
齿形链板包括若干第一齿形链板(713)、第二齿形链板(714);各三角板(72)内端设有第一齿形链板(713);各靠近传动链轮侧链板(79)内端设有第二齿形链板(714),第二齿形链板(714)的内侧面与距最近的靠近传动链轮侧链板(79)的外侧面间距等于第一齿形链板(713)的内侧面据其最近的靠近传动链轮侧链板(79)的外侧面间距。
CN202321148212.5U 2023-05-14 2023-05-14 齿链混合动力传动系统及采用该系统的垂直循环立体车库 Active CN22003737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148212.5U CN220037376U (zh) 2023-05-14 2023-05-14 齿链混合动力传动系统及采用该系统的垂直循环立体车库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148212.5U CN220037376U (zh) 2023-05-14 2023-05-14 齿链混合动力传动系统及采用该系统的垂直循环立体车库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037376U true CN220037376U (zh) 2023-11-17

Family

ID=887258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148212.5U Active CN220037376U (zh) 2023-05-14 2023-05-14 齿链混合动力传动系统及采用该系统的垂直循环立体车库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03737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20156025A1 (zh) 运输车及其传动装置
CN201305393Y (zh) 连续式提升机
CN209720654U (zh) 运输车
CN220037376U (zh) 齿链混合动力传动系统及采用该系统的垂直循环立体车库
CN110616930A (zh) 一种垂直循环停车库
CN116447294A (zh) 齿链混合动力传动系统及采用该系统的垂直循环立体车库
EP1897837B1 (en) Carriage having front and rear drive wheels
CN213706923U (zh) 一种过渡翻转输送机
CN220578818U (zh) 驱动轮及垂直循环立体车库链条传动机构
CN212832570U (zh) 一种适合密集型仓库的换层提升机
CN219711131U (zh) 装配式动力传递系统及采用该系统的立体车库
CN219711132U (zh) 立体车库动力安全传递系统及垂直循环立体车库
KR101527461B1 (ko) 매달기용 체인
CN116654817A (zh) 驱动轮及采用该驱动轮的垂直循环立体车库传动机构
CN115816793B (zh) 一种便携式管材储存架
CN116677243A (zh) 装配式动力传递系统及采用该系统的立体车库
CN117188842A (zh) 立体车库动力安全传递系统及采用该系统的立体车库
CN215049579U (zh) 一种立体异位发酵床同步培养带用传动轴
CN219081161U (zh) 能输出动力的滚筒式汽车搬运器
CN219750846U (zh) 一种移动提升机
CN218463747U (zh) 模块化设备方舱
CN214731870U (zh) 一种直线式分拣机的拼接式安装支架
CN211009766U (zh) 一种大负载辊轮结构
CN216862164U (zh) 一种无人托盘
CN204852200U (zh) 一种变速箱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