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035213U - 滑移座以及爬模系统 - Google Patents

滑移座以及爬模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035213U
CN220035213U CN202321477045.9U CN202321477045U CN220035213U CN 220035213 U CN220035213 U CN 220035213U CN 202321477045 U CN202321477045 U CN 202321477045U CN 220035213 U CN220035213 U CN 22003521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at
limiting
plates
side seat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477045.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ongqing Guanglu Formwork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ongqing Guanglu Formwork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ongqing Guanglu Formwork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ongqing Guanglu Formwork Manufacturing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03521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03521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Forms Removed On Construction Sites Or Auxiliary Members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滑移座以及爬模系统。所述滑移座包括座体、沿垂直方向设置于所述座体上下两端的第一滑槽及第二滑槽,所述第一滑槽沿第一水平方向贯通所述座体,所述第二滑槽沿第二水平方向贯通所述座体,所述第一水平方向及第二水平方向呈预定角度设置。本实用新型用于爬模的滑移座以及爬模系统能够让相邻平台形成一个整体,提高了安全性。

Description

滑移座以及爬模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爬模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滑移座以及爬模系统。
背景技术
桥梁墩塔在爬模施工过程可分为浇注和爬升两部分,浇注混泥土时有混凝土和卡板等设备将各施工面的平台限制,因此桥梁墩塔在爬模施工过程出现安全事故多数在爬升过程中。通常各个施工面的平台之间没有任何构件连接,而单个面的平台的自重及外部荷载只通过下架体上下勾爪支撑,在高空施工时其中一个平台失衡的话,失衡的平台则会下坠,从而产生安全事故。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够连接相邻平台的滑移座以及爬模。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滑移座,所述滑移座包括座体、沿垂直方向设置于所述座体上下两端的第一滑槽及第二滑槽,所述第一滑槽沿第一水平方向贯通所述座体,所述第二滑槽沿第二水平方向贯通所述座体,所述第一水平方向及第二水平方向呈预定角度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座体包括第一座体以及沿垂直方向连接于所述第一座体上的第二座体,所述第一滑槽及第二滑槽分别沿第一水平方向和第二水平方向贯通所述第一座体和第二座体。
进一步的,用于连接相邻的第一横梁以及第二横梁,所述第一横梁及第二横梁分别横向分布于浇筑体的相邻两立面处,所述第一水平方向被限定为所述第一横梁的长度方向,第二水平方向被限定为所述第二横梁的长度方向;所述第一滑槽具有沿第一横梁的高度方向分布并用于限制所述第一横梁在高度方向上的活动范围的第一限制面、第二限制面、以及沿所述第一横梁的宽度方向上分布并用于限制所述第一横梁在宽度方向的活动范围第三限制面和第四限制面;和/或
所述第二滑槽具有沿第二横梁的高度方向分布并用于限制所述第二横梁在高度方向上的活动范围的第五限制面、第六限制面、以及沿所述第二横梁在宽度方向分布并用于限制所述第二横梁在宽度方向的活动范围第七限制面和第八限制面。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座体包括分体式的第一左侧座及第一右侧座,所述第一左侧座及第一右侧座对称设置于所述第一横梁横向两侧,所述第一左侧座及第一右侧座均具有向远离另一侧座凹陷的第一半槽,所述第一半槽的槽口朝向另一侧座方向,两所述第一半槽组合形成所述的第一滑槽;和/或
所述第二座体包括分体式的第二左侧座及第二右侧座,所述第二左侧座及第二右侧座对称设置于所述第二横梁的横向两侧,所述第二左侧座及第二右侧座均具有向远离另一侧座凹陷的第二半槽,所述第二半槽的槽口朝向另一侧座方向,两所述第二半槽组合形成所述的第二滑槽。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座体包括分体式的第一左侧座及第一右侧座,所述第一左侧座及第一右侧座对称设置于所述第一横梁横向两侧,且所述第一左侧座及第二左侧座连接于所述第二座体的顶面;所述第一左侧座及第一右侧座均包括沿所述第一横梁的长度方向设置的第一基板以及设于所述第一基板内侧的第一限位板,所述第一限位板的下表面高于所述第一基板的下表面;和/或
所述第二座体包括分体式的第二左侧座及第二右侧座,所述第二左侧座及第二右侧座对称设置于所述第二横梁的横向两侧,且所述第二左侧座及第二右侧座连接于均连接于所述第一左侧座和第二右侧座的底面;所述第二左侧座及第二右侧座均包括沿所述第二横梁的长度方向设置的第二基板以及设于所述第二基板内侧的第二限位板,所述第二限位板的上表面低于所述第二基板的上表面;
所述第一左侧座及第一右侧座的第一基板、第一限位板、第二左侧座及第二右侧座上位于两第一基板之间的一段组合成所述第一滑槽,所述第二左侧座及第二右侧座的第二基板、第二限位板、第一左侧座及第一右侧座上位于两第一基板之间的一段组合成所述第二滑槽。
进一步的,两所述第一基板均具有一第一平板以及一第一立板,两所述第一平板均固定于所述第二左侧座和第二右侧座的顶面;两所述第一立板的内侧面分别被限定为所述的第三限制面及第四限制面;所述第一限位板垂直设置于所述第一立板的内侧面,所述第一限位板的下表面被限定为所述的第一限制面,所述第二左侧座和第二右侧座的上表面上位于所述两第一立板之间的部分被限定为所述的第二限制面;
两所述第二基板均具有一第二平板以及一第二立板,两所述第二平板均固定于所述两所述第一平板的下表面;两所述第二立板的内侧面分别被限定为所述的第七限制面及第八限制面;所述第二限位板垂直设置于所述第二立板的内侧面,所述第二限位板的上表面被限定为所述的第五限制面,所述第一左侧座和第一右侧座的下表面上位于所述两第二立板之间的部分被限定为所述的第六限制面。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左侧座及第一右侧座还均包括第一加强板,所述第一加强板连接于所述第一基板与所述第一限位板之间;和/或
所述第二左侧座及第二右侧座还均包括第二加强板,所述第二加强板连接于所述第二基板与所述第二限位板之间。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左侧座及第一右侧座上的第一限位板均被限定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一限位板分别位于所述第二限制面的正上方,每一所述第一限位板的里端还垂直设置有一第一连接板;所述第一左侧座及第一右侧座上的第一加强板均被限定为与两所述第一限位板一一对应的两组第一加强板,每一所述第一加强板的一端与对应的第一限位板上表面及第一连接板均连接;和/或
所述第二左侧座及第二右侧座上的第二限位板均被限定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二限位板分别位于所述第五限制面的正下方,每一所述第二限位板的里端还垂直设置有一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二左侧座及第二右侧座上的第二加强板均被限定为与两所述第二限位板一一对应的两组第二加强板,每一所述第二加强板的一端与对应的第二限位板下表面及第二连接板均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左侧座、第一右侧座、第二左侧座及第二右侧座装配后呈“井”状,所述第二左侧座的两端分别超出所述第一左侧座和第一右侧座的外侧以形成两第一显露部,所述第二右侧座的两端分别超出第一左侧座和第一右侧座的外侧以形成两第二显露部;所述第一左侧座的两端分别超出第二左侧座和第二右侧座的外侧以形成两第三显露部,所述第一右侧座的两端分别超出第二左侧座和第二右侧座的外侧以形成两第四显露部;
所述第一显露部、第二显露部、第三显露部以及第四显露部的显露面上均设置有第三连接板,每一所述第一加强板、第二加强板的另一端均向所述第三连接板的方向延伸以与对应的第三连接板连接。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爬模系统,所述爬模系统包括横向分布于浇筑体各个立面的各平台,每一所述平台至少包括一横梁,其特征在于:用于使每相邻的第一横梁和第二横梁相互滑移连接的滑移座,所述滑移座被限定为上述所述的滑移座。
本实用新型用于爬模的滑移座以及爬模利用滑移座利用横梁和滑移座对相邻平台形成限制,使相邻平台之间相互牵引限制,提高了稳定性,同时还不影响正常使用,操作方式与现有的爬模操作方式相同,无须更改操作习惯,适应性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爬模系统的较佳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滑移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第一左侧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第二左侧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另一较佳实施方式的滑移座安装在横梁上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中滑移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5中滑移座的主视图。
图8是图5中滑移座的侧视图。
图9是横梁位于第一滑槽内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横梁位于第二滑槽内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各标号的含义为:
滑移座2、第一座体2a、第一左侧座21a、第一右侧座22a、第二座体2b、第二左侧座21b、第二右侧座22b、第一滑槽2c、第二滑槽2d、第一限制面201、第二限制面202、第三限制面203、第四限制面204、第五限制面205、第六限制面206、第七限制面207、第八限制面208、第一半槽211、第一限位板213、第一基板214、第一平板2141、第一立板2142、第一加强板215、第一连接板216、第二半槽221、第二限位板223、第二基板224、第二平板2241、第二立板2242、第二加强板225、第二连接板226、第三连接板227、模板单元3、前后滑移装置5、平台7、第一横梁71、第二横梁72、爬升机构8。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一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爬模系统的较佳实施方式包括与桥梁墩塔的各立面对应的爬模单元,每一所述爬模单元包括滑移座2、模板单元3、前后滑移装置5、平台7以及爬升机构8。所述模板单元3安装在所述前后滑移装置5上,前后滑移装置5带动模板单元3前后移动,往桥梁墩塔方向移动为向前移动,往桥梁墩塔的反方向移动为向后移动。所述前后滑移装置5安装在所述平台上,所述前后滑移装置5带动模板单元3在平台7上前后移动,以实现模板的脱模以及合模。所述平台7安装在所述爬升机构8上,所述爬升机构8能够带动所述平台7向上爬升,所述平台7随所述爬升机构8停于桥梁墩塔的对应立面。所述平台7横向分布于桥梁墩塔立面,便于描述,将相邻平台7上的横梁定义为第一横梁71和第二横梁72,即其中一立面的平台7的横梁为第一横梁71,相邻的另一立面的平台7的横梁为第二横梁72,所述第一横梁11和第二横梁12可以是平台7中的一根梁,也可以是独立设在平台7上的梁。所述第一横梁71和第二横梁72分别插设在滑移座2上,使相邻平台7之间相互牵引限制,提高了稳定性。本实施例中的第一横梁71和第二横梁72呈工字形,可以根据需求选择工字钢或H型钢,在其它实施方式中,可以采用其它类型的结构;应当知道是工字钢或H型钢都具有底部和腰部,两个相互平行的部份为底部,垂直于底部的为腰部。
如图2、图3及图4所示,所述滑移座2包括第一座体2a和第二座体2b,所述第一座体2a与第二座体2b固定形成座体,所述第一座体2a和第二座体2b也可以是一体成型的。所述第一座体2a具有第一滑槽2c,所述第一滑槽2c沿第一水平方向贯通所述座体,所述第二座体2b具有第二滑槽2d,所述第一滑槽2c用于容纳第一横梁71,所述第二滑槽2d用于容纳第二横梁72;所述第二滑槽2d沿第二水平方向贯通所述座体,所述第一滑槽2c和第二滑槽2d位于不同的高度,所述第一水平方向及第二水平方向呈预定角度设置,以适应不同施工面的横梁11;所述第一水平方向被限定为所述第一横梁71的长度方向,第二水平方向被限定为所述第二横梁72的长度方向。
所述第一滑槽2c具有第一限制面201、第二限制面202、第三限制面203和第四限制面204。所述第一限制面201和第二限制面202垂直分布,即第一限制面201和第二限制面202沿第一横梁71的高度方向分布;所述第一限制面201和第二限制面202用于限制第一横梁71在其高度方向上的活动范围。所述第三限制面203和第四限制面204左右分布,即所述第三限制面203和第四限制面204位于第一横梁71的两侧,沿所述第一横梁71的宽度方向上分布;所述第三限制面203和第四限制面204用于限制第一横梁71在其宽度方向上的活动范围。为了便于横梁11在第一滑槽2c内移动,通常横梁11的宽度小于第三限制面203与第四限制面204之间的距离,横梁11的底部的厚度小于第一限制面201与第二限制面202之间的距离。
所述第二滑槽2d具有第五限制面205、第六限制面206、第七限制面207和第八限制面208。所述第五限制面205和第六限制面206垂直分布,即所述第五限制面205和第六限制面206沿第二横梁72的高度方向分布,所述第五限制面205和第六限制面206用于限制第二横梁72在其高度方向上的活动范围;所述第七限制面207和第八限制面208左右分布,即所述第七限制面207和第八限制面208位于横梁11的两侧,沿所述第二横梁72在宽度方向分布,所述第七限制面207和第八限制面208用于限制第二横梁72在其宽度方向上的活动范围。为了便于横梁11在第二滑槽2d内移动,通常横梁11的宽度小于第七限制面207与第八限制面208之间的距离,横梁11的底部的厚度小于第五限制面205与第六限制面206之间的距离。
所述第一座体2a包括分体式的第一左侧座21a及第一右侧座22a,所述第一左侧座21a和第一右侧座22a对称设置于所述第一横梁71横向的两侧。所述第一左侧座21a和第一右侧座22a均具有向远离另一侧座凹陷的第一半槽211,所述第一半槽211的槽口朝向另一侧座方向,两所述第一半槽211组合形成所述的第一滑槽2c。所述第一半槽211上下两侧的侧壁为第一限制面201和第二限制面202,所述第一左侧座21a的第一半槽211的槽底为第三限制面203,第一右侧座21b的第一半槽211的槽底为第四限制面204。将第一座体2a设置为分体式,可以在平台7组装完成后再安装,便于组装滑移座2。
所述第二座体2b包括分体式的第二左侧座21b及第二右侧座22b,所述第二左侧座21b和第二右侧座22b对称设置于所述第二横梁72的横向两侧,所述第二左侧座21b和第二右侧座22b均具有向远离另一侧座凹陷的第二半槽221,所述第二半槽221的槽口朝向另一侧座方向,两所述第二半槽221组合形成所述的第二滑槽2d。所述第二半槽221上下两侧的侧壁为第五限制面205和第六限制面206,所述第二左侧座22a的第二半槽211的槽底为第七限制面207,第二右侧座21b的第二半槽211的槽底为第八限制面208。将第二座体2a设置为分体式,可以在平台7组装完成后再安装,便于组装滑移座2。
当某一爬模单元与桥梁墩塔发生脱离,导致其平台7失去平衡,失衡会使得对应平台7快速向下掉落,从而使得对应的横梁会被卡第一滑槽2c或第二滑槽2d内,即限制了横梁从滑移座2脱落出,最终确保了相邻的两个平台7始终是相互牵引限制的,阻止其掉落,提高了安全性。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不同之处在于,所述第一座体2a和第二座体2b的结构不同。
如图5至图10所示,所述第一座体2a包括所述第一座体2a包括分体式的第一左侧座21a及第一右侧座22a,所述第一左侧座21a和第一右侧座22a对称设置于所述第一横梁71横向的两侧,且所述第一左侧座21a和第一右侧座22a连接于所述第二座体2b的顶面。所述第二座体2b包括第二左侧座21b及第二右侧座22b,所述第二左侧座21b和第二右侧座22b对称设置于所述第二横梁72的横向两侧,且所述第二左侧座21b和第二右侧座22b连接于均连接于所述第一左侧座21a和第二右侧座22a的底面。
所述第一左侧座21a和第一右侧座22a均包括沿所述第一横梁71的长度方向设置的第一基板214、设于所述第一基板214的内侧的第一限位板213、连接于所述第一基板214与所述第一限位板213之间第一加强板215和垂直设置于所述第一限位板213的里端的第一连接板216。所述第一限位板213的下表面高于所述第一基板214的下表面。所述第一限位板213和第一连接板216一体成型。在其它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限位板213还可以是自所述第一基板214的内侧向内延伸形成的。
所述第一加强板215限定为两组,两组第一加强板215并列固定在所述第一基板214上,在其它实时方式中,还可以是三组或者更多或更少,根据实际需求设置即可。每组第一加强板215对应一个第一限位板213和第一连接板216。所述第一基板214为L型钢,采用常规钢构件可有效降低成本,且损坏时方便更换。所述第一限位板213焊接固定在所述第一加强板215的一端,所述第一限位板213为L型钢,采用常规钢构件可有效降低成本,且损坏时方便更换,所述第一限位板213的下表面被限定为所述的第一限制面201。两个第一基板214之间宽度大于第一横梁71的宽度,以便于第一横梁71在第一滑槽2c内移动。组第一加强板215有两个第一加强板215,使第一限位板213能够更好的连接在第一基板214上以及增加第一限位板213的强度,所述第一连接板216固定在所述第一加强板215上,以将两个第一加强板215连接起来。每组第一加强板215的数量不限于两个,在其它实时方式中,还可以是三个或者更多或更少,根据实际需求设置即可。所述第一左侧座21a和第一右侧座22a的第一基板214、第一限位板213、第二左侧座21b及第二右侧座22b上位于两第一基板214之间的一段组合成所述第一滑槽2c。
所述第一基板214具有第一平板2141和第一立板2142,所述第一平板2141固定于所述第二左侧座21b及第二右侧座22b的顶面。两所述第一立板2142的内侧面分别被限定为所述的第三限制面203及第四限制面204。所述第一限位板213垂直设置于所述第一立板2142的内侧面,所述第二左侧座21b和第二右侧座22b的上表面上位于两所述第一立板2142之间的部分被限定为所述的第二限制面202。
所述第二左侧座21b和第二右侧座22b均包括沿所述第二横梁72的长度方向设置的第二基板224、设于所述第二基板224的内侧的第二限位板223、连接于所述第二基板224与所述第二限位板223之间第二加强板225和垂直设在所述第二限位板223的里端的第二连接板226。所述第二限位板223的下表面高于所述第二基板224的下表面。所述第二限位板223和第二连接板226一体成型。在其它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限位板223还可以是自第二基板224的内侧向内延伸形成的。
所述第二加强板225限定为两组,两组第二加强板225并列固定在所述第二基板224上,在其它实时方式中,还可以是三组或者更多或更少,根据实际需求设置即可。每组第二加强板225对应一个第二限位板223和第二连接板226,所述第二基板224为L型钢,采用常规钢构件可有效降低成本。所述第二限位板223焊接固定在所述第二加强板225的一端,所述第二限位板213为L型钢,采用常规钢构件可有效降低成本,且损坏时方便更换,所述第二限位板223的上表面被限定为所述的第五限制面205。每组第二加强板225有两个第二加强板225,使第二限位板223能够更好的连接在第二基板224上以及增加第二限位板223的强度,所述第二连接板226固定在所述第二加强板225上,以将两个第二加强板225连接在一起。两个第二基板224之间宽度大于第二横梁72的宽度,以便于第二横梁72在第二滑槽2d移动。
所述第二基板224具有第二平板2241和第二立板2242,所述第二平板均固定于所述第一平板2141的下表面;两所述第二立板2242的内侧面分别被限定为所述的第七限制面207和第八限制面208;所述第二限位板223垂直设置于两所述第二立板2242的内侧面,所述第一左侧座21a和第一右侧座22a的下表面上位于两所述第二立板2241之间的部分被限定为所述的第六限制面206。
所述第一左侧座21a、第一右侧座22a、第二左侧座21b和第二右侧座装配后呈“井”状。所述第一左侧座21a的两端分别超出第二左侧座21b和第二右侧座22b的外侧以形成两第三显露部,所述第一右侧座22a的两端分别超出第二左侧座21b和第二右侧座22b的外侧以形成两第四显露部。所述第二左侧座21b的两端分别超出所述第一左侧座21a和第一右侧座22a的外侧以形成两第一显露部,所述第二右侧座22b的两端分别超出第一左侧座21a和第一右侧座22a的外侧以形成两第二显露部。所述第一显露部、第二显露部、第三显露部以及第四显露部的显露面上均设置有第三连接板227,每一所述第一加强板215、第二加强板225的另一端均向所述第三连接板227的方向延伸以与对应的第三连接板227连接,从而将第一左侧座21a同时与第二左侧座21b和第二右侧座22b连接,所述第二左侧座22a同时与二左侧座21b和第二右侧座22b连接,所述第二左侧座21b同时与第一左侧座21a和第二左侧座22a连接,所述第二右侧座22b同时与第一左侧座21a和第二左侧座22a连接。
所述第一滑槽2c限制了第一横梁71在第一横梁71的宽度方向和高度方向的活动范围,使得第一横梁71所在的平台7只能在对应的第一横梁11的长度方向上移动。所述第二滑槽2d限制了第二横梁72在第二横梁72的宽度方向和高度方向的活动范围,使得第二横梁72所在的平台7只能在对应的第二横梁72的长度方向上移动。即使爬升机构8与桥梁墩塔脱离,导致该面的爬模单元2倾覆,对应的平台7失去平衡,失衡会使得该平台7快速向下掉落,从而使得对应的横梁会被卡第一滑槽2c或第二滑槽2d内,即限制了横梁从滑移座2脱落出,最终确保了相邻的两个平台7始终是相互牵引限制的,阻止对应的爬模单元掉落,增强了抗倾覆能力,大幅强化在爬升过程中的防坠性能,提高了安全性。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1)

1.一种滑移座,其特征在于:包括座体、沿垂直方向设置于所述座体上下两端的第一滑槽及第二滑槽,所述第一滑槽沿第一水平方向贯通所述座体,所述第二滑槽沿第二水平方向贯通所述座体,所述第一水平方向及第二水平方向呈预定角度设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滑移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座体包括第一座体以及沿垂直方向连接于所述第一座体上的第二座体,所述第一滑槽及第二滑槽分别沿第一水平方向和第二水平方向贯通所述第一座体和第二座体。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滑移座,其特征在于:用于连接相邻的第一横梁以及第二横梁,所述第一横梁及第二横梁分别横向分布于浇筑体的相邻两立面处,所述第一水平方向被限定为所述第一横梁的长度方向,第二水平方向被限定为所述第二横梁的长度方向;所述第一滑槽具有沿第一横梁的高度方向分布并用于限制所述第一横梁在高度方向上的活动范围的第一限制面、第二限制面、以及沿所述第一横梁的宽度方向上分布并用于限制所述第一横梁在宽度方向的活动范围第三限制面和第四限制面;和/或
所述第二滑槽具有沿第二横梁的高度方向分布并用于限制所述第二横梁在高度方向上的活动范围的第五限制面、第六限制面、以及沿所述第二横梁在宽度方向分布并用于限制所述第二横梁在宽度方向的活动范围第七限制面和第八限制面。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滑移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座体包括分体式的第一左侧座及第一右侧座,所述第一左侧座及第一右侧座对称设置于所述第一横梁横向两侧,所述第一左侧座及第一右侧座均具有向远离另一侧座凹陷的第一半槽,所述第一半槽的槽口朝向另一侧座方向,两所述第一半槽组合形成所述的第一滑槽;和/或
所述第二座体包括分体式的第二左侧座及第二右侧座,所述第二左侧座及第二右侧座对称设置于所述第二横梁的横向两侧,所述第二左侧座及第二右侧座均具有向远离另一侧座凹陷的第二半槽,所述第二半槽的槽口朝向另一侧座方向,两所述第二半槽组合形成所述的第二滑槽。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滑移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座体包括分体式的第一左侧座及第一右侧座,所述第一左侧座及第一右侧座对称设置于所述第一横梁横向两侧,且所述第一左侧座及第二左侧座连接于所述第二座体的顶面;所述第一左侧座及第一右侧座均包括沿所述第一横梁的长度方向设置的第一基板以及设于所述第一基板内侧的第一限位板,所述第一限位板的下表面高于所述第一基板的下表面;和/或
所述第二座体包括分体式的第二左侧座及第二右侧座,所述第二左侧座及第二右侧座对称设置于所述第二横梁的横向两侧,且所述第二左侧座及第二右侧座连接于均连接于所述第一左侧座和第二右侧座的底面;所述第二左侧座及第二右侧座均包括沿所述第二横梁的长度方向设置的第二基板以及设于所述第二基板内侧的第二限位板,所述第二限位板的上表面低于所述第二基板的上表面;
所述第一左侧座及第一右侧座的第一基板、第一限位板、第二左侧座及第二右侧座上位于两第一基板之间的一段组合成所述第一滑槽,所述第二左侧座及第二右侧座的第二基板、第二限位板、第一左侧座及第一右侧座上位于两第一基板之间的一段组合成所述第二滑槽。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滑移座,其特征在于:两所述第一基板均具有一第一平板以及一第一立板,两所述第一平板均固定于所述第二左侧座和第二右侧座的顶面;两所述第一立板的内侧面分别被限定为所述的第三限制面及第四限制面;所述第一限位板垂直设置于所述第一立板的内侧面,所述第一限位板的下表面被限定为所述的第一限制面,所述第二左侧座和第二右侧座的上表面上位于所述两第一立板之间的部分被限定为所述的第二限制面;
两所述第二基板均具有一第二平板以及一第二立板,两所述第二平板均固定于所述两所述第一平板的下表面;两所述第二立板的内侧面分别被限定为所述的第七限制面及第八限制面;所述第二限位板垂直设置于所述第二立板的内侧面,所述第二限位板的上表面被限定为所述的第五限制面,两所述第一平板的下表面上位于所述两第二立板之间的部分被限定为所述的第二限制面。
7.如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滑移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左侧座及第一右侧座还均包括第一加强板,所述第一加强板连接于所述第一基板与所述第一限位板之间;和/或
所述第二左侧座及第二右侧座还均包括第二加强板,所述第二加强板连接于所述第二基板与所述第二限位板之间。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滑移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左侧座及第一右侧座上的第一限位板均被限定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一限位板分别位于所述第二限制面的正上方,每一所述第一限位板的里端还垂直设置有一第一连接板;所述第一左侧座及第一右侧座上的第一加强板均被限定为与两所述第一限位板一一对应的两组第一加强板,每一所述第一加强板的一端与对应的第一限位板上表面及第一连接板均连接;和/或
所述第二左侧座及第二右侧座上的第二限位板均被限定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二限位板分别位于所述第五限制面的正下方,每一所述第二限位板的里端还垂直设置有一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二左侧座及第二右侧座上的第二加强板均被限定为与两所述第二限位板一一对应的两组第二加强板,每一所述第二加强板的一端与对应的第二限位板下表面及第二连接板均连接。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滑移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左侧座、第一右侧座、第二左侧座及第二右侧座装配后呈“井”状,所述第二左侧座的两端分别超出所述第一左侧座和第一右侧座的外侧以形成两第一显露部,所述第二右侧座的两端分别超出第一左侧座和第一右侧座的外侧以形成两第二显露部;所述第一左侧座的两端分别超出第二左侧座和第二右侧座的外侧以形成两第三显露部,所述第一右侧座的两端分别超出第二左侧座和第二右侧座的外侧以形成两第四显露部;
所述第一显露部、第二显露部、第三显露部以及第四显露部的显露面上均设置有第三连接板,每一所述第一加强板、第二加强板的另一端均向所述第三连接板的方向延伸以与对应的第三连接板连接。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滑移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左侧座、第一右侧座、第二左侧座及第二右侧座装配后呈“井”状,所述第二左侧座的两端分别超出所述第一左侧座和第一右侧座的外侧以形成两第一显露部,所述第二右侧座的两端分别超出第一左侧座和第一右侧座的外侧以形成两第二显露部;所述第一左侧座的两端分别超出第二左侧座和第二右侧座的外侧以形成两第三显露部,所述第一右侧座的两端分别超出第二左侧座和第二右侧座的外侧以形成两第四显露部;
所述第一显露部、第二显露部、第三显露部以及第四显露部的显露面上均设置有第三连接板,每一所述第一加强板、第二加强板的另一端均向所述第三连接板的方向延伸以与对应的第三连接板连接。
11.一种爬模系统,包括横向分布于浇筑体各个立面的平台,每一所述平台至少包括一横梁,其特征在于:用于使每相邻的横梁相互滑移连接的滑移座,所述滑移座被限定为如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滑移座。
CN202321477045.9U 2023-03-29 2023-06-09 滑移座以及爬模系统 Active CN220035213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334079 2023-03-29
CN2023103340790 2023-03-29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035213U true CN220035213U (zh) 2023-11-17

Family

ID=88744423

Famil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685895.6A Pending CN117661443A (zh) 2023-03-29 2023-06-09 适用于变截面的爬模系统
CN202321477045.9U Active CN220035213U (zh) 2023-03-29 2023-06-09 滑移座以及爬模系统
CN202321474391.1U Active CN220746585U (zh) 2023-03-29 2023-06-09 整体式爬模系统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685895.6A Pending CN117661443A (zh) 2023-03-29 2023-06-09 适用于变截面的爬模系统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474391.1U Active CN220746585U (zh) 2023-03-29 2023-06-09 整体式爬模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3) CN117661443A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661443A (zh) 2024-03-08
CN220746585U (zh) 2024-04-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0315229U (zh) 基于穿心钢棒的高窄桥盖梁模板支撑构造
CN109025104A (zh) 一种装配式建筑模块化楼梯结构及其施工工艺
CN110268124A (zh) 一种预浇筑加强重型混凝土护土墙
CN208329596U (zh) 一种半机械有轨式地铁车站侧墙模板施工装备
CN220035213U (zh) 滑移座以及爬模系统
CN111910923A (zh) 一种整体吊升式吊装平台
CN209025337U (zh) 一种装配式建筑模块化楼梯结构
DE202010011157U1 (de) Waage, deren Waagenbrücke von Fahrzeugen befahrbar ist, die als verlorene Schalung aus Stahl besteht und mit Beton ausgefüllt wird, die auf einem Betonfundament aufgestellt wird
CN106400688A (zh) 主塔及其施工方法
CN211735114U (zh) 一种用于矩形独柱墩桥梁的抗倾覆加固结构
CN211448067U (zh) 一种耐腐蚀性铁路钢模护栏
CN211341685U (zh) 一种便于搭建的爬架
CN108035356A (zh) 一种建筑混凝土浇筑用自动定位装置
CN106192715B (zh) 无支架施工的src门式刚架桥梁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CN110593102A (zh) 高墩连续梁施工支架
CN215107451U (zh) 卸料平台
CN213681737U (zh) 一种桥梁盖梁支撑装置
CN210368652U (zh) 一种可调节横向位移的牛腿结构
CN215405620U (zh) 一种桥梁竖墙a浇筑塑钢模板
CN220703054U (zh) 塔吊安全通道
CN213354790U (zh) 一种组装式移动通道
CN213896721U (zh) 一种用于封闭料库高架卸料车平台的混合结构
CN215830081U (zh) 一种墙体截面加固结构
CN220768777U (zh) 一种预制箱梁顶板施工一体化操作平台
CN219298001U (zh) 一种用于连续钢箱梁中支点钢横梁的临时支撑体系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