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021799U - 线缆保持部件、线缆保持装置以及线缆连接器装置 - Google Patents
线缆保持部件、线缆保持装置以及线缆连接器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20021799U CN220021799U CN202321165266.2U CN202321165266U CN220021799U CN 220021799 U CN220021799 U CN 220021799U CN 202321165266 U CN202321165266 U CN 202321165266U CN 220021799 U CN220021799 U CN 220021799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able
- wall
- guide portion
- main body
- hol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7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7
- 238000002788 crimp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6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230000014759 maintenance of loc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9000011248 coat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5
- 238000000576 coa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5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4020 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11347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20005989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470 constitu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810 insulating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465 mou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080 punch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853 adhesiv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070 adhes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66 deterio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20169 heat gene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825 pr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4/00—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 H01R4/24—Connections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or cutting insulation or cable strands
- H01R4/2416—Connections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or cutting insulation or cable strands the contact members having insulation-cutting edges, e.g. of tuning fork type
- H01R4/242—Connections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or cutting insulation or cable strands the contact members having insulation-cutting edges, e.g. of tuning fork type the contact members being plates having a single slot
- H01R4/2425—Flat plates, e.g. multi-layered flat plates
- H01R4/2429—Flat plates, e.g. multi-layered flat plates mounted in an insulating base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4/00—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 H01R4/24—Connections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or cutting insulation or cable strands
- H01R4/2416—Connections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or cutting insulation or cable strands the contact members having insulation-cutting edges, e.g. of tuning fork type
- H01R4/242—Connections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or cutting insulation or cable strands the contact members having insulation-cutting edges, e.g. of tuning fork type the contact members being plates having a single slot
- H01R4/2425—Flat plates, e.g. multi-layered flat plates
- H01R4/2429—Flat plates, e.g. multi-layered flat plates mounted in an insulating base
- H01R4/2433—Flat plates, e.g. multi-layered flat plates mounted in an insulating base one part of the base being movable to push the cable into the slot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B—CABLES; CONDUCTORS; INSULATO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CONDUCTIVE, INSULATING OR DIELECTRIC PROPERTIES
- H01B7/00—Insulated conductors or cabl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form
- H01B7/0045—Cable-harnesse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4/00—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 H01R4/70—Insulation of connec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01R13/502—Bases; Cases composed of different pieces
- H01R13/506—Bases; Cases composed of different pieces assembled by snap action of the part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58—Means for relieving strain on wire connection, e.g. cord grip, for avoiding loosening of connections between wires and terminals within a coupling device terminating a cable
- H01R13/5804—Means for relieving strain on wire connection, e.g. cord grip, for avoiding loosening of connections between wires and terminals within a coupling device terminating a cable comprising a separate cable clamping part
- H01R13/5808—Means for relieving strain on wire connection, e.g. cord grip, for avoiding loosening of connections between wires and terminals within a coupling device terminating a cable comprising a separate cable clamping part formed by a metallic element crimped around the cable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48—Protective earth or shield arrangements on coupling devices, e.g. anti-static shielding
- H01R13/658—High frequency shielding arrangements, e.g. against EMI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or EMP [Electro-Magnetic Pulse]
- H01R13/6581—Shield structure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 Insertion, Bundling And Securing Of Wires For Electric Apparatuses (AREA)
- Connections By Means Of Piercing Elements, Nuts, Or Screw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包含在压接时限制夹持有线缆的压接部的横向宽度扩大并且压接部与线缆芯线的接触可靠性提高的引导部在内的线缆保持部件、具备上述线缆保持部件的线缆保持装置、具备上述线缆保持装置的线缆连接器装置。引导部(80)具有能够供压接部(11b)插嵌的凹形,上述压接部(11b)的插入结束时的与上述压接部(11b)的前端(11g)对应的上述引导部(80)的内壁即第2内壁(85)的横向宽度比上述压接部(11b)的插入开始时的与上述压接部(11b)的前端(11g)对应的上述引导部(80)的内壁(82)即第1内壁(83)的横向宽度宽,由此在通过压接部(11b)将线缆(5)压入时,能够通过引导部(80)的第2内壁(85)限制压接部(11b)的横向宽度扩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线缆连接器,特别涉及具有压接端子的压接连接器。
背景技术
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线缆连接器装置即端子单元具备由对作为线缆的屏蔽电线进行保持的绝缘材料形成的保持块作为线缆保持部件,并且包括供端子安装的绝缘块和覆盖上述的绝缘块和保持块的外侧的屏蔽部件。屏蔽线与一般的线缆相同,由内部导体和被覆内部导体的绝缘材料构成。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1-224723号公报
专利文献2:国际公开第2018/016389号
在芯线与其被覆的紧贴性高的线缆中,在使该被覆线缆压入压接部时,存在无法用压接部所具有的压接刃将线缆的被覆充分弄破的情况、在利用压接部夹持线缆时压接部的横向宽度扩大而无法用充分的压力夹持线缆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线缆芯线与压接部之间的接触阻力变高。其结果是,在导通时,产生容易发热、不必要的耗电增多、导通不良等之类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实用新型是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的问题点而完成的,本申请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的问题点并提高了芯线与压接部的接触可靠性的线缆保持部件,另外提供具有这样的线缆保持部件的线缆保持装置,还提供具备这样的线缆保持装置的线缆连接器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实用新型的1个方式的线缆保持装置具备壳体和线缆保持部件,其特征在于,上述线缆保持装置构成为,壳体具备壳体主体和被插入部,壳体主体具备具有压接部的端子和支承端子的端子支承体,线缆保持部件在主体包含开口部、贯通孔、插入孔和引导部,开口部包含在主体的第1面中,贯通孔构成为,在通过开口部而从主体的第1面朝向与第1面对置的第2面插通有线缆的状态下保持线缆,插入孔包含在与线缆插通方向平行的第3面中,与贯通孔相连,能够供压接部在插入孔通过而插入主体,引导部具有能够供被插入到插入孔的压接部插嵌的凹形,包含与能够供线缆插通并进行保持的贯通孔大致相同直径的孔,引导部的内壁的横向宽度比压接部的横向宽度宽,压接部的插入开始时的与压接部的前端对应的引导部的内壁即第1内壁的横向宽度比压接部的插入结束时的与压接部的前端对应的引导部的内壁即第2内壁的横向宽度宽,在将压接部从插入孔插入并使压接部插嵌于引导部时,在引导部保持线缆的情况下,引导部的第2内壁限制压接部的横向宽度随着压接部压接上述线缆而扩大,在引导部未保持线缆的情况下,压接部不与引导部的内壁接触。
本实用新型的1个方式的线缆连接器装置具备上述那样的线缆保持装置、覆盖线缆保持装置的外周面的外壳、和覆盖外壳的外周面的外罩。
本实用新型的1个方式的线缆保持部件构成为,在主体包含开口部、贯通孔、插入孔和引导部,开口部包含在主体的第1面中,贯通孔构成为,在通过开口部而从主体的第1面朝向与第1面对置的第2面插通有线缆的状态下保持线缆,插入孔包含在与线缆插通方向平行的第3面中,与贯通孔相连,能够供应用该线缆保持部件的线缆保持装置的端子的压接部通过插入孔而插入于主体,引导部具有能够供被插入到插入孔的压接部插嵌的凹形,包含能够供线缆插通并进行保持的孔,引导部的内壁的横向宽度比压接部的横向宽度宽,压接部的插入开始时的与压接部的前端对应的引导部的内壁即第1内壁的横向宽度比压接部的插入结束时的与压接部的前端对应的引导部的内壁即第2内壁的横向宽度宽,在使压接部从插入孔插入并使压接部插嵌于引导部时,在引导部保持线缆的情况下,引导部的第2内壁限制压接部的横向宽度随着压接部压接线缆而扩大,在引导部未保持线缆的情况下,压接部不与引导部的内壁接触。
根据这种方式的线缆保持部件、线缆保持装置以及线缆连接器装置,在使被覆线缆在压接部之间压接时,能够通过压接部将线缆的被覆用充分的力弄破。另外,能够通过压接部使被覆内的芯线用充分的力来夹持。由此,能够提高芯线与包含压接部在内的端子的接触可靠性。
由于包含在使被覆线缆在压接部之间压入而通过压接部压接线缆被覆时能够限制夹持线缆的压接部的横向宽度打开的引导部,从而即使是上述那样的芯线与被覆的紧贴性高的线缆,也能够提高进行了压接时的芯线与包含压接部在内的端子的接触可靠性,能够使芯线与端子的电连接更加可靠。
附图说明
图1是具备本实用新型的1个优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线缆保持部件的本实用新型的1个优选实施方式的线缆连接器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从图1的线缆连接器装置取下外罩的状态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表示从图2的状态取下外壳的状态的分解立体图。
图4A是表示从图3的状态取下线缆保持部件的状态的分解立体图。
图4B是从后侧观察图4A的状态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从后侧观察端子支承体安装于壳体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6是表示从线缆连接器装置取下外罩的状态的主视图。
图7是图6的A-A线剖视图。
图8A是表示在线缆保持部件保持有线缆的状态下通过盖部覆盖开口部之前的立体图。
图8B是表示在线缆保持部件保持有线缆的状态下通过盖部覆盖开口部之后的立体图。
图9是线缆保持部件的立体图。
图10是线缆保持部件的后视图。
图11是从后侧观察线缆保持部件的底侧的立体图。
图12A是线缆保持部件的仰视图。
图12B是图12A的B-B线剖视图。
图13是线缆保持部件未保持线缆时的将压接部插入线缆保持部件的插入孔64并使压接部插嵌于引导部的状态的B-B线剖视图。
图14A是表示线缆保持部件保持线缆时的将压接部插入线缆保持部件的插入孔64之前的状态的B-B线剖视图。
图14B是在线缆保持部件保持线缆时在将压接部插入线缆保持部件的插入孔64并使压接部插嵌于引导部的中途压接部与线缆接触的状态的B-B线剖视图。
图14C是线缆保持部件保持线缆时的将压接部插入线缆保持部件的插入孔64并使压接部插嵌于引导部的状态的B-B线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线缆连接器装置;5…线缆;5a…芯线;5b…被覆;11…端子;11b…压接部;11g…前端;60…线缆保持部件;63…贯通孔;64…插入孔;67…主体;80…引导部;81…孔;82…内壁;83…第1内壁;84…边界部;85…第2内壁;x1…插通方向;y-z…面交叉的面。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用于实施本实用新型的例示的实施方式。其中,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尺寸、材料、形状以及构成要素的相对位置等是任意的,能够根据应用本实用新型的装置的结构或各种条件来变更。例如,本结构能够适宜地应用于在国际公开第2018/016389号(专利文献2)中公开的线缆连接器等,反之,也能够将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的结构的一部分应用于本结构。另外,除非特别记载,否则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不限定于以下具体记载的实施方式。
图1表示使用了基于本实用新型的1个优选实施方式的线缆保持部件的本实用新型的1个优选实施方式的线缆连接器装置1的立体图。
在本实施方式中,线缆连接器装置1被形成为插头连接器。与线缆连接器装置1嵌合的对象连接器装置(未图示)被形成为插座连接器。对象连接器例如可以是与基板连接的基板型连接器,也可以与线缆连接器装置1相同地是线缆型连接器。
线缆连接器装置1能够沿着图示箭头“x”方向相对于对象连接器装置嵌合、拔去。线缆连接器装置1与对象连接器装置的嵌合能够利用各自设置的金属外壳来锁止。在线缆连接器装置1与对象连接器装置嵌合时,向设置于对象连接器装置的外壳的嵌合孔插入设置于线缆连接器装置1的屏蔽用的外壳30的尖端细的筒状外壳50。此时,从设置于筒状外壳50的孔53弹性突出的锁止突起部35与设置于对象连接器的外壳的被锁止部即贯通孔相嵌。其结果是,线缆连接器装置1与对象连接器装置的嵌合被锁止。锁止状态例如能够通过将从树脂制的外罩12露出的按钮13沿着“y”方向朝向线缆连接器装置1的内部压入来解除。
图2至图4B表示线缆连接器装置1的分解立体图。图2表示从图1的线缆连接器装置1取下外罩12A、12B(以下仅在需要对双方进行区别的情况下附加“A”或“B”的文字)的状态。图3表示从图2的状态进一步取下外壳30的状态。图4A及图4B表示从图3的状态进一步取下线缆保持部件60的状态。
线缆连接器装置1主要包括:绝缘性的外罩12A及12B,它们形成线缆连接器装置1的最外壳;金属性的导电外壳30,其被上述外罩12A及12B覆盖外周面;绝缘性的壳体20,其被外壳30覆盖外周面;绝缘性的线缆保持部件60,其保持电气线缆4所包含的各个双绞线线缆5;以及绝缘性的端子支承体70,其支承安装于壳体20的端子11。作为电气线缆4的一例,在本实施方式中,例示出双绞线线缆5,但当然并非意图限定于双绞线线缆5。该线缆连接器装置1理所当然也能够应用于除双绞线线缆以外的各种线缆。
如图3所示,外壳30包括主体外壳31和相互连结的板状外壳40以及筒状外壳50。主体外壳31通过对1张金属板进行冲裁,折弯加工而形成。相同地,板状外壳40以及筒状外壳50也是通过对另外1张金属板进行冲裁,折弯加工而形成。板状外壳40与主体外壳31相互组合,主要覆盖壳体主体29的侧部外周面。另一方面,筒状外壳50整体大致形成为矩形筒状,主要覆盖从壳体主体29突出设置的被插入部25的侧部外周面。主体外壳31包含:基部36;铆接部36a,其用于向基部36的后方延伸的电气线缆4;以及弹性片33,其向基部36的前方延伸,并在与对象连接器装置的嵌合侧具有自由端。在弹性片33的前端设置有与对象连接器装置形成锁止的锁止突起部35。其中,为了方便,对于图3所示的铆接部36a示出铆接有线缆4时的状态,在铆接线缆4之前,处于一部分敞开的状态使得能够容易设置线缆4。
图5表示从后侧观察在壳体20安装有端子支承体70的状态的立体图。另外,图6表示在处于图5所示的状态的壳体20进一步安装有线缆保持部件60A以及60B和外壳30的状态,换言之,表示图2所示的从线缆连接器装置1取下外罩12A及12B的状态的主视图。图7表示图6的A-A线的剖视图。
壳体20通过对树脂一体成形而制造,包括壳体主体29和从壳体主体29向与对象连接器装置(参照图1)的嵌合侧突出设置的被插入部25。壳体主体29通过由端子支承体70、线缆保持部件60补充而大致呈长方体形状。被插入部25是和筒状外壳50一起被插入对象连接器装置的嵌合孔的部分,在其内部形成有供设置于对象连接器装置的嵌合孔的嵌合凸部(未图示)插入的嵌合凹部28。
壳体主体29包括厚壁的基部21和向基部21的后方即向与被插入部25相反一侧延伸配置的对置的2片板状侧壁26。在形成于板状侧壁26之间的空间26f,一并设置有成对的端子支承体70A、70B(以下仅在需要对双方进行区别时附加“A”或“B”的文字。针对端子支承体70A、70B的构成部分,也相同)和同样成对的线缆保持部件60A、60B。在本实施方式中,端子支承体70A、70B具有彼此相同的大小及形状。相同地,线缆保持部件60A、60B也具有彼此相同的大小及形状。通过为相同的大小及形状,容易进行部件管理,制造工序也被简化。
端子支承体70将多个端子11支承为悬臂梁状。端子11通过一体成形在制造时被装入端子支承体70。但是,也可以利用压入等从后将端子11装入端子支承体70。在装入后,端子11的一部分也向外部露出。例如,端子11的前方即向壳体20的基部21侧延伸突出的端子11的前端11f附近以及端子11的后方即供双绞线线缆5压接的压接部11b、其周边的布线部11e保持露出的状态。
端子支承体70具有板状的主体77。在主体77的上表面77a设置有立设部75。另外,在主体77的左右侧面设置有向外侧突出的锁止突起部71a。并且,在主体77的后缘设置有朝向内部切口的俯视呈U字状的切口76。
在将端子支承体70安装于壳体20时,首先,成对的端子支承体70A以及70B在规定方向上通过它们的平坦的底面相互对接。当成对的端子支承体70A以及70B相互对接时,由端子支承体70支承的端子11能够在它们的接点11d间形成供被接触物例如设置于对象连接器装置的嵌合孔的嵌合凸部插入的间隙。形成有接点11d的端子11的前端11f由于与被接触物弹性接触,所以能够沿着“z”方向弹性位移。相互对接的成对的端子支承体70之后在保持原样的状态下沿着与它们的对接面平行的方向安装于壳体20。端子支承体70通过使端子支承体70的左右的侧面71沿着设置于板状侧壁26的内壁的引导槽26c向壳体20滑动而被引导至壳体20的规定位置。其结果是,设置于端子支承体70的侧面71的锁止突起部71a与设置于壳体20的板状侧壁26的锁止孔26b相嵌,端子支承体70被锁止于壳体20。
压接部11b在端子支承体70的主体77的上表面77a沿着与立设部75相同的方向“z”延伸。多个端子11中的压接部11b沿着“y”方向交替配置。压接部11b的前端部14分成两叉而构成槽,由线缆保持部件60保持的线缆5各自被压入该槽。在槽设置有压接刃,被压入槽的线缆5的外侧的被覆5b在这里被切断。其结果是,露出的芯线等内部导体5a(参照图8等)被夹入槽,线缆5与端子11导通。压接部11b分别与布线部11e物理连结且电连结。
利用覆部65,能够覆盖线缆保持部件60的主体67的第1面所包含的开口部63a,在图8A及图8B中分别示出该覆盖前及后的状态。覆部65是构成主体67的一部分的板状体,并设置为,能够从图8A的状态沿着折弯部65e旋转角度θ相对于主体67折弯,如图8B的状态那样在与线缆5的插通方向“x1”交叉的面(y-z面)上覆盖开口部63a。
另外,为了维持覆部65的折弯状态,优选在主体67与覆部65之间设置卡止单元。卡止单元能够维持覆部65相对于主体67的折弯状态即可,例如可以在覆部65设置凸部,在主体67设置凹部,使双方卡止,或者,也可以与此相反地在覆部65设置凹部,在主体67设置凸部,使双方卡止。或者,也可以使用除凸部和凹部以外的卡止单元,例如,也可以使用粘合剂。
在图9至图12A中示出在出货时等安装线缆5之前的线缆保持部件60的状态。图9表示从上侧观察处于这种状态的线缆保持部件60的前侧的立体图,图10表示后视图,图11表示从底侧观察处于相同状态的线缆保持部件60的后侧的立体图,图12A表示仰视图。另外,图12B表示在图12A中示出的B-B线的剖视图。
线缆保持部件60在大致长方体形状的主体67主要包含开口部63a、贯通孔63、插入孔64和引导部80。线缆保持部件60由树脂一体成形。
如图9所示,在线缆保持部件60的主体67的第1面(在图9的例子中为主体67的前表面67e)包含开口部63a。
如图10所示,在与包含开口部63a的第1面(在图10的例子中为主体67的前表面67e)对置的第2面(在图10的例子中为主体67的背面67f)包含贯通孔63。以能够保持线缆5的方式,在线缆保持部件60的主体67的内部,沿着前后方向“x”包含多个贯通孔63。以从第1面(在图10的例子中为主体67的前表面67e)通过第2面(在图10的例子中为主体67的背面67f)而贯通主体67内的方式分别包含各贯通孔63,能够使线缆5在各贯通孔63通过而沿着插通方向“x1”插通。如图9所示,这些贯通孔63在第1面(在图9的例子中为主体67的前表面67e)附近具有半圆状或1/4圆状的剖面。换言之,贯通孔63在第1面(在图9的例子中为主体67的前表面67e)中,仅由底侧即供线缆5载置的线缆载置部63c构成,上侧敞开。如上述所述,该敞开部能够由覆部65的一部分覆盖。换言之,贯通孔63的上部能够完全关闭。贯通孔63的内径设定为与线缆5的外径大致相同或稍小。由此,线缆5的外周面与贯通孔63的内周面钩挂,能够防止线缆5无意中从贯通孔63脱开。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设置有多个贯通孔63,但不一定需要为多个,也可以仅设置1个。
如图11所示,在与线缆插通方向“x1”平行的第3面(在图11的例子中为主体67的底面67b)中,包含供端子11的压接部11b(参照图5)插入的插入孔64。插入孔64与供线缆5插通的贯通孔63在主体67的内部相连。在将线缆保持部件60安装于壳体20时,从端子支承体70沿“z”方向立设的压接部11b在插入孔64通过而向主体67的内部插入。此时,能够通过在压接部11b的内侧的槽所具有的压接刃将插通于贯通孔63的线缆5的被覆5b切断。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设置有多个插入孔64,但不一定需要为多个,也可以仅设置1个。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插入孔64以与立设于安装线缆保持部件60的对象的壳体20的压接部11b的数量相同的数量来设置。并且,如图12A所示,插入孔64设置于在将线缆保持部件60安装于壳体20时能够供压接部11b插入的位置。即,插入孔64设置于第3面(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主体67的底面67b)的插入孔64与压接部11b的x及y的位置重叠的位置。
图12B表示图12A所示的B-B线的剖视图。在各个插入孔64,向主体67的内部的方向(在图11的例子中向“z”方向)设置有引导部80。如上述所述,压接部11b在安装有线缆保持部件60和壳体20时,在线缆保持部件60的主体67的第3面(在图12A的例子中为主体67的底面67b)的插入孔64通过而向主体67的内部插入。此时,被插入到插入孔64的压接部11b被向引导部80引导,并被插嵌于引导部80。因此,引导部80以能够供压接部11b插嵌的方式具有凹形。并且,引导部80的内壁82的横向宽度以能够供压接部11b插嵌的方式设置为比压接部11b的横向宽度宽。由此,能够在插入孔64通过而使压接部11b顺畅地插入引导部80,并插嵌于引导部80。另外,引导部80以能够保持插通于贯通孔63的线缆5的方式包含孔81。优选该孔81与贯通孔63大致位于同轴上且直径大致相同。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设置有多个引导部80,但不一定需要为多个,也可以仅设置1个。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有与插入孔64数量相同的引导部80。
针对引导部80的内壁82的横向宽度,既可以不以相同的横向宽度设置内壁82整体,也可以根据内壁82的区域以不同的横向宽度来设置。例如,在图12B所示的实施方式中,将引导部80的内壁82根据区域以不同的横向宽度来设置。针对引导部80的内壁82的横向宽度,按照每个区域详细观察本实施方式。如该图所示,供压接部11b插入于引导部80的入口侧的内壁82的区域即第1内壁83以横向宽度Y设置。另一方面,供压接部11b插入于引导部80的里侧的内壁82的区域即第2内壁85以横向宽度X设置。这里,第1内壁83的区域对应于压接部11b向引导部80插入开始时的与压接部11b的前端11g对应的引导部80的内壁82的区域。另外,第2内壁85的区域对应于压接部11b向引导部80插入结束时的与压接部11b的前端11g对应的引导部80的内壁82的区域。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针对引导部80的内壁82的横向宽度,第1内壁83的横向宽度Y设置为横向宽度比第2内壁85的横向宽度X宽。
图13表示在线缆保持部件60未保持线缆5的情况下使压接部11b插入线缆保持部件60的插入孔64并使压接部11b插嵌于引导部80的状态的B-B线剖视图。如图13所示,引导部80的第2内壁85的横向宽度X被设置为比第1内壁83的横向宽度Y窄,但比压接部11b的横向宽度宽。因此,在将压接部11b插嵌于引导部80的状态下,压接部11b不与引导部80的第2内壁85接触。这样,在线缆保持部件60未保持线缆5的情况下,当对压接部11b进行引导并使其插入引导部80时,难以产生压接部11b的一部分与引导部80的内壁82碰撞等双方的接触,能够使其顺畅地插入并插嵌。由此,能够防止因所需以上的接触引起的引导部80的内壁82以及压接部11b的劣化。
另一方面,图14A至图14C表示在线缆保持部件60保持线缆5的情况下使压接部11b插入线缆保持部件60的插入孔64并使压接部11b插嵌于引导部80的工序中的状态。更详细而言,图14A表示示出使压接部11b插入线缆保持部件60的插入孔64之前的状态的B-B线剖视图。另外,图14B表示在使压接部11b插入线缆保持部件60的插入孔64并使压接部11b插嵌于引导部80的中途、压接部11b与线缆5接触的状态的B-B线剖视图。并且,图14C表示从图14B的状态使压接部11b进一步插入线缆保持部件60的插入孔64并使压接部11b插嵌于引导部80的状态的B-B线剖视图。
如上述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引导部80的内壁82的横向宽度根据区域而不同。即,使压接部11b插入引导部80时的入口侧的内壁82的横向宽度为Y的第1内壁83、和使压接部11b插入引导部80时的里侧的内壁82的横向宽度为比Y窄的X的第2内壁85分别设置为,引导部80的内壁82的横向宽度根据区域而不同。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引导部80的内壁82中的第1内壁83被设置在从引导部80的入口至由压接部11b和引导部80的孔81保持的线缆5接触的附近的深度为止的范围。引导部80的内壁82中的第2内壁85被设置在从由压接部11b和引导部80的孔81保持的线缆5接触的附近的深度至插嵌于引导部80的压接部11b的前端11g附近的深度为止的范围。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4B所示,在使压接部11b插嵌于引导部80的中途的压接部11b与线缆5接触的时刻下的与压接部11b的前端11g对应的引导部80的内壁82的附近,设置有引导部80的内壁的横向宽度从第1内壁83的横向宽度Y向第2内壁85的横向宽度X转移的边界部84。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引导部80的内壁82中,以边界部84为界,比边界部84靠引导部80的入口侧的内壁82被设置为横向宽度为Y的第1内壁83。另一方面,比边界部84靠引导部80的里侧的内壁82被设置为横向宽度为X的第2内壁85。该边界部84也可以如本实施方式那样为斜面部。通过使边界部84为斜面部,能够避免与压接部11b的前端11g碰撞地引导前端11g。
在图14C的状态下,线缆5被压入压接部11b的内侧之间,由此压接部11b彼此向外侧方向承受力。由此,压接部11b向外侧方向打开,压接部11b的横向宽度扩大。其结果是,压接部11b的外侧与引导部80的第2内壁85接触。在压接部11b的外侧与引导部80的第2内壁85接触的状态下,从压接部11b的外侧朝向引导部80的第2内壁85推压的力作用。由此,向与此相反的方向,即,向压接部11b的内侧方向,压接部11b承受来自引导部80的第2内壁85的反作用力。由此,上述压接部11b的外侧推压引导部80的第2内壁85的力、与从上述第2内壁85向压接部11b的外侧的反作用力进行力平衡。其结果是,引导部80的第2内壁85能够限制压接部11b的横向宽度的扩大。
另外,在相同状态下,压接部11b对线缆5进行压接,并将线缆5的被覆5b弄破时,在现有技术中,在线缆5的芯线5a与被覆5b的紧贴性高那样的情况下,使线缆5压入压接部11b间的力不充分。因此,当压接时,存在无法使线缆5的被覆5b充分弄破而无法使压接部11b与被覆5b内的芯线5a接触那样的情况。对此,在如图14C所示那样的本实施例中,即使在上述那样的线缆5的芯线5a与被覆5b的紧贴性高那样的情况下,在使线缆5在压接部11b间压入时,也如上述那样,对压接部11b施加来自引导部80的第2内壁85的反作用力,由此除将线缆5在压接部11b间压入时的力之外,还施加上述反作用力。由此,能够利用充分的力来压接线缆5。其结果是,能够利用充分的力将线缆5的被覆5b弄破。
并且,在相同状态下使压接部11b插嵌于引导部80时,即使在压接部11b的内侧夹持有线缆5时,压接部11b也如上述那样承受来自引导部80的第2内壁85的反作用力。由此,除压接部11b夹持线缆5的力之外,压接部11b的两侧分别还被向内侧方向施加上述反作用力。由此,压接部11b能够利用充分的力夹持线缆5。其结果是,能够使通过上述压接使被覆5b弄破而剥出的芯线5a与压接部11b可靠地接触。即,能够提高线缆5的芯线5a与包含压接部11b的端子11的接触可靠性,进而能够使芯线5a与端子11的电连接更加可靠。
如图11所示,在主体67的底面67b还设置有突起部66,该突起部66在将线缆保持部件60安装于壳体20时与设置于端子支承体70的切口76(参照图5)相嵌。突起部66在线缆保持部件60相对于壳体20的安装侧的面即在底面67b,沿着沿线缆保持部件60相对于壳体20的安装方向的方向“z”立设。
在主体67的侧面67c、67d在前后方向“x”上的它们的一端侧(n),分别设置有与设置于壳体20的板状侧壁26的卡止孔26a(参照图4A、图4B、图5)卡止的卡止突起部62。在线缆保持部件60相对于壳体20安装时,通过使上述卡止突起部62与卡止孔26a卡合,能够将线缆保持部件60卡止于壳体20。
另一方面,在上述侧面67c、67d在前后方向“x”上的它们的另一端侧(m)分别形成有延长部(61、67d1),该延长部(61、67d1)从比开口部63a的开口端面67j靠贯通孔63的一端侧(n)朝向另一端侧(m)沿着线缆5的插通方向“x1”延长。特别是,设置于侧面67c的延长部由臂部61的一部分形成。这些延长部(61、67d1)以夹入开口部63a的开口端面67j的方式对置配置,这些延长部(61、67d1)的端面61c、67e被调整为位于与贯通孔63中的线缆5的插通方向“x1”交叉的面“y-z面”内。通过设置这样的端面61c、67e,容易将线缆5的被覆5b在规定位置切断。
侧面67c的形成有延长部的臂部61向比底面67b靠下侧的位置,与突起部66相同地,沿着沿线缆保持部件60相对于壳体20的安装方向的方向“z”延伸。在臂部61的自由端附近,设置有能够与端子支承体70的主体77的一部分卡止的卡止突起部61a。臂部61与卡止突起部62相同,是为了将线缆保持部件60固定于壳体20等而使用的部分,在被插入由壳体20和端子支承体70形成的孔78(参照图5)的状态下,与端子支承体70卡止于其主体77的一部分。为了容易进行卡止,上述臂部61设置为能够在板厚方向上弹性位移。
线缆保持部件60相对于壳体20的安装在端子支承体70相对于壳体20的安装之后,即,相对于处于图4A、图4B、图5的状态的壳体20进行。线缆保持部件60能够在相对于壳体20定位之后,使用指尖、夹具等,暂时施加例如同时夹入面对面的成对的线缆保持部件60A、60B(参照图4A、图4B)的上表面67a的力,由此安装于壳体20。线缆5能够利用该力由压接部11b来切断且固定于壳体20以及线缆保持部件60的规定位置。
此外,本实用新型不应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进行其他各种变更。本申请的附图及说明只是例示,不限定于此。
只要是与本实用新型关联的领域的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上述说明中给出的教导的帮助下,将能想到本实用新型的许多修正方式或其他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显而易见的是,能够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或主旨地进行本实用新型的变形及修正。因此,本实用新型不限定于所公开的特有的实施方式,应理解为修正方式及其他实施方式旨在包含在所附的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内。在本说明书中,使用了特定用语,但这些用语并非限定目的,一般只是以说明的意思来使用。
Claims (7)
1.一种线缆保持装置,具备壳体和线缆保持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线缆保持装置构成为,
所述壳体具备壳体主体和被插入部,
所述壳体主体具备具有压接部的端子和支承所述端子的端子支承体,
所述线缆保持部件在主体包含开口部、贯通孔、插入孔和引导部,
所述开口部包含在所述主体的第1面中,
所述贯通孔构成为,在通过所述开口部而从所述主体的所述第1面朝向与所述第1面对置的第2面插通有线缆的状态下保持所述线缆,
所述插入孔包含在与线缆插通方向平行的第3面中,与所述贯通孔相连,能够供所述压接部通过所述插入孔而插入于所述主体,
所述引导部具有能够供被插入到所述插入孔的所述压接部插嵌的凹形,包含能够供所述线缆插通并进行保持的孔,
所述引导部的内壁的横向宽度比所述压接部的横向宽度宽,
所述压接部的插入开始时的与所述压接部的前端对应的所述引导部的内壁即第1内壁的横向宽度比所述压接部的插入结束时的与所述压接部的前端对应的所述引导部的内壁即第2内壁的横向宽度宽,
在使所述压接部从所述插入孔插入并使所述压接部插嵌于所述引导部时,
在所述引导部保持所述线缆的情况下,所述引导部的所述第2内壁限制所述压接部的横向宽度随着所述压接部压接所述线缆而扩大,
在所述引导部未保持所述线缆的情况下,所述压接部不与所述引导部的内壁接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缆保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导部的内壁具有从所述第1内壁的横向宽度的宽幅向所述第2内壁的横向宽度的窄幅转移的边界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线缆保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边界部是斜面部。
4.一种线缆连接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线缆保持装置、覆盖所述线缆保持装置的外周面的外壳、和覆盖所述外壳的外周面的外罩。
5.一种线缆保持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线缆保持部件构成为,
在主体包含开口部、贯通孔、插入孔和引导部,
所述开口部包含在所述主体的第1面中,
所述贯通孔构成为,在通过所述开口部而从所述主体的所述第1面朝向与所述第1面对置的第2面插通有线缆的状态下保持所述线缆,
所述插入孔包含在与线缆插通方向平行的第3面中,与所述贯通孔相连,能够供应用所述线缆保持部件的线缆保持装置的端子的压接部通过所述插入孔而插入于所述主体,
所述引导部具有能够供被插入到所述插入孔的所述压接部插嵌的凹形,包含能够供所述线缆插通并进行保持的孔,
所述引导部的内壁的横向宽度比所述压接部的横向宽度宽,
所述压接部的插入开始时的与所述压接部的前端对应的所述引导部的内壁即第1内壁的横向宽度比所述压接部的插入结束时的与所述压接部的前端对应的所述引导部的内壁即第2内壁的横向宽度宽,
在使所述压接部从所述插入孔插入并使所述压接部插嵌于所述引导部时,
在所述引导部保持所述线缆的情况下,所述引导部的所述第2内壁限制所述压接部的横向宽度随着所述压接部压接所述线缆而扩大,
在所述引导部未保持所述线缆的情况下,所述压接部不与所述引导部的内壁接触。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线缆保持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导部的内壁具有从所述第1内壁的横向宽度的宽幅向所述第2内壁的横向宽度的窄幅转移的边界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线缆保持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边界部是斜面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22-082397 | 2022-05-19 | ||
JP2022082397A JP2023170556A (ja) | 2022-05-19 | 2022-05-19 | ケーブル保持部材、前記ケーブル保持部材を備えるケーブル保持装置、及び前記ケーブル保持装置を備えるケーブルコネクタ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20021799U true CN220021799U (zh) | 2023-11-14 |
Family
ID=869902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21165266.2U Active CN220021799U (zh) | 2022-05-19 | 2023-05-15 | 线缆保持部件、线缆保持装置以及线缆连接器装置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230378664A1 (zh) |
JP (1) | JP2023170556A (zh) |
CN (1) | CN220021799U (zh) |
DE (1) | DE202023102533U1 (zh)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3347662B2 (ja) | 1998-02-04 | 2002-11-20 |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 電気コネクタ |
EP3490078A4 (en) | 2016-07-20 | 2020-03-04 | Hirose Electric Co., Ltd. | CABLE CONNECTOR WITH CABLE HOLDER |
-
2022
- 2022-05-19 JP JP2022082397A patent/JP2023170556A/ja active Pending
-
2023
- 2023-05-05 US US18/313,114 patent/US20230378664A1/en active Pending
- 2023-05-10 DE DE202023102533.1U patent/DE202023102533U1/de active Active
- 2023-05-15 CN CN202321165266.2U patent/CN220021799U/zh active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23170556A (ja) | 2023-12-01 |
DE202023102533U1 (de) | 2023-06-07 |
US20230378664A1 (en) | 2023-11-2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6840559B2 (ja) | コネクタ | |
EP1419561B1 (en) | Connector | |
CN109478742B (zh) | 具有缆线保持体的缆线连接器 | |
JP2005129255A (ja) | 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システム | |
JP7178956B2 (ja) | 接続方法、接続構造および接続端子組立体 | |
KR20060135054A (ko) | 커넥터 및 그 결선 방법 | |
EP1744405A2 (en) | Electric connector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 |
CN112467466B (zh) | 连接器和连接方法 | |
JP4377736B2 (ja) | シールド電線用コネクタおよびそのシールド電線との接続方法 | |
JP7311309B2 (ja) | コネクタ | |
JP7339018B2 (ja) | 圧接端子、端子付き電線、及び、コネクタ | |
CN220021799U (zh) | 线缆保持部件、线缆保持装置以及线缆连接器装置 | |
TWI306322B (en) | Electrical card connector | |
CN110690607A (zh) | 连接器 | |
JP7461857B2 (ja) | 電気コネクタ | |
JP5289154B2 (ja) | コネクタ | |
JP4142654B2 (ja) | 電気コネクタ及びフラット回路体と電気コネクタの接続方法 | |
CN111082233B (zh) | 端子和带有端子的电线 | |
CN212062743U (zh) | 连接器端子 | |
JP7274007B2 (ja) | ケーブル保持部材、及びケーブル保持部材を有するケーブルコネクタ装置 | |
CN212676505U (zh) | 电缆连接器 | |
JP2003036902A (ja) | 電気コネクタ | |
US20230369802A1 (en) | Cable holding member and cable connector device including cable holding member | |
JP2020047453A (ja) | 圧接端子の電線接続構造及び電線接続方法 | |
EP1037315B1 (en) | Connector with contact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