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021366U - 储能模块及包括其的储能系统 - Google Patents

储能模块及包括其的储能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021366U
CN220021366U CN202321459319.1U CN202321459319U CN220021366U CN 220021366 U CN220021366 U CN 220021366U CN 202321459319 U CN202321459319 U CN 202321459319U CN 220021366 U CN220021366 U CN 22002136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nergy storage
cooling
interface
storage box
cover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459319.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何亚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Vision Power Technology Hubei Co ltd
Yuanjing Power Technology Ordos Co ltd
Envision Power Technology Jiangsu Co Ltd
Envision Ruitai Power Technology Shanghai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Vision Power Technology Hubei Co ltd
Yuanjing Power Technology Ordos Co ltd
Envision Power Technology Jiangsu Co Ltd
Envision Ruitai Power Technology Shangha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Vision Power Technology Hubei Co ltd, Yuanjing Power Technology Ordos Co ltd, Envision Power Technology Jiangsu Co Ltd, Envision Ruitai Power Technology Shanghai Co Ltd filed Critical Vision Power Technology Hubei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459319.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02136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02136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02136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Secondary Cel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储能模块及包括其的储能系统,储能模块包括若干个沿高度方向依次堆叠的储能箱,储能箱包括箱体、电芯、冷却组件和电连接组件;对于在高度方向上相邻的两个储能箱,其中一储能箱的箱体与另一储能箱的箱体抵接,其中一储能箱的冷却组件的第一冷却接口与另一储能箱的冷却组件的第二冷却接口卡合连接,其中一储能箱的电连接组件的第一电连接接口与另一储能箱的电连接组件的第二电连接接口卡合连接。储能箱在堆叠过程中能够依靠冷却接口和电连接接口共同实现定位,卡合连接的方式还能够起到限位的作用,避免两个储能箱在堆叠前和堆叠完成后产生位置偏移,提高储能箱的堆叠精度和储能箱堆叠后的稳定性。

Description

储能模块及包括其的储能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储能箱存储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储能模块及包括其的储能系统。
背景技术
为了方便对储能箱的存储与管理,现有技术设计了一种专门用于存放储能箱的支架,支架由多个横梁和竖梁组装形成,支架内部形成有多个尺寸固定的存储格,每个存储格能够放置一个储能箱。但传统支架的结构较为复杂,组装难度大,组装耗费的工时较长。而且由于储能箱的尺寸基本是小于对应的存储格的尺寸,所以会造成存储格剩余空间的浪费,降低空间利用率。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技术人员又设计一种能够在高度方向上直接堆叠的储能箱,通过储能箱之间的相互支撑来实现多个储能箱的存储和管理,由此可以不用再另外设置支架,降低成本,提高空间利用率。但是在储能箱堆叠的过程中,容易产生位置偏移,降低储能箱堆叠后的稳定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多个储能箱堆叠过程中容易产生位置偏移,造成储能箱堆叠后的稳定性较低的缺陷,提供一种储能模块及包括其的储能系统。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一种储能模块,包括若干个沿第一方向依次堆叠的储能箱,所述第一方向为所述储能箱的高度方向;
所述储能箱包括箱体、电芯、冷却组件和电连接组件;所述箱体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一盖板和第二盖板;所述电芯设于所述箱体的内部,所述冷却组件与所述电芯热连接,所述电连接组件与所述电芯电连接;
所述冷却组件包括第一冷却接口和第二冷却接口,所述电连接组件包括第一电连接接口和第二电连接接口,所述第一冷却接口和所述第一电连接接口设于所述第一盖板朝向所述箱体外部的一端面上,所述第二冷却接口和所述第二电连接接口设于所述第二盖板朝向所述箱体外部的一端面上;
对于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相邻的两个所述储能箱,其中一所述储能箱的所述箱体与另一所述储能箱的所述箱体抵接,其中一所述储能箱的所述第一冷却接口与另一所述储能箱的所述第二冷却接口卡合连接,其中一所述储能箱的所述第一电连接接口与另一所述储能箱的所述第二电连接接口卡合连接。
在本方案中,在第一方向上相邻的两个储能箱在堆叠过程中能够依靠冷却接口和电连接接口共同实现定位,定位的精准度更高,能够有效防止储能箱在堆叠过程中产生位置偏移,提高储能箱的堆叠精度和储能箱堆叠后的稳定性。卡合连接的方式在实现储能箱定位的基础上还能够起到限位的作用,避免两个储能箱在堆叠完成后又在外力的作用下产生位置偏移,进一步提高储能箱堆叠后的稳定性。此外,由于现有的储能箱也包括了用于调整电芯温度的冷却组件和用于实现电流传输的电连接组件,因此对于通过冷却接口和电连接接口实现储能箱的定位,能够在保留冷却组件和电连接组件原有作用的基础上,不用再另外设置定位结构,从而可以简化储能箱的结构,降低生产成本。
较佳地,所述第一盖板上设有避让槽,所述避让槽自所述第一盖板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朝向所述箱体外部的一端面向内凹陷形成,所述第一冷却接口和所述第一电连接接口均设于所述避让槽内,所述第二冷却接口和所述第二电连接接口在所述第一方向上至少部分外露于所述第二盖板。
在本方案中,避让槽用于减少第一冷却接口和第一电连接接口外露于第一盖板的部分,并使第二冷却接口和第二电连接接口能够伸入避让槽内分别与第一冷却接口和第一电连接接口连接,减少冷却接口和电连接接口在第一方向上所占用的空间,防止在第一方向上相邻的两个储能箱的箱体由于冷却接口和电连接接口过高而导致无法抵接,以至于造成储能箱通过冷却接口和电连接接口的连接处来实现相互支撑的情况,提高堆叠后的稳定性。
较佳地,所述第一冷却接口和所述第一电连接接口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高度小于等于所述避让槽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深度。
在本方案中,上述设置使得第一冷却接口和第一电连接接口不外露于第一盖板,并使第二冷却接口和第二电连接接口能够伸入避让槽内的部分增多,有效减少冷却接口和电连接接口在第一方向上所占用的空间,保证在第一方向上相邻的两个储能箱的箱体能够相互抵接,提高堆叠后的稳定性。
较佳地,所述第一冷却接口包括第一进液接口和第一出液接口,所述第一电连接接口包括第一高压接口和第一低压接口,所述第一高压接口和所述第一低压接口位于所述第一进液接口和所述第一出液接口之间;
所述第二冷却接口包括第二进液接口和第二出液接口,所述第二电连接接口包括第二高压接口和第二低压接口,所述第二高压接口和所述第二低压接口位于所述第二进液接口和所述第二出液接口之间。
在本方案中,冷却介质从进液接口进入箱体内部对电芯进行调温,并从出液接口流出,使得冷却组件的冷板的流道内的冷却介质能够不断流动,避免冷却介质在对电芯调温之后仍滞留在箱体内部,提高调温效果。高压接口和低压接口用于实现电流的传递,使储能箱能够适应不同的电压,实现储能箱正常的充电和放电。此外,低压接口还能够用于实现数据信号的传输,实现储能箱的智能化。
较佳地,所述储能箱满足以下条件中的一种或多种:
a1、所述储能箱还包括第一安装件和第二安装件,所述第一安装件固定在所述第一盖板上,所述第二安装件固定在所述第二盖板上,所述第一冷却接口和所述第一电连接件接口均安装在所述第一安装件上,所述第二冷却接口和所述第二电连接件结构均安装在所述第二安装件上,所述第一安装件和所述第二安装件相配合;
b1、所述箱体还包括两个沿第二方向间隔设置的侧板、以及两个沿第三方向间隔设置的端板,所述侧板和所述端板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两端均与对应侧的所述盖板连接,所述侧板在所述第三方向上的两端与对应侧的所述端板连接;对于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相邻的两个所述储能箱,其中一所述储能箱的所述侧板与另一所述储能箱的所述侧板抵接或其中一所述储能箱的所述端板与另一所述储能箱的所述端板抵接,位于上方的所述储能箱的所述第二盖板与位于下方的所述储能箱的所述第一盖板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存在避让空间;其中,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具有夹角,且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形成的平面平行于所述端板的外侧面;所述第三方向垂直于由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形成的平面。
在本方案中,第一冷却接口和第一电连接件接口均安装在第一安装件上使得第一冷却接口和第一电连接件接口能够作为一个整体同时安装在第一盖板上,提高第一冷却接口和第一电连接件接口与第一盖板的组装效率。同理,第二冷却接口和第二电连接件接口也能够作为一个整体同时安装在第二盖板上,提高第二冷却接口和第二电连接件接口与第二盖板的组装效率。第一安装件和第二安装件配合能够同时实现第一冷却接口与第二冷却接口的连接以及第一电连接件接口与第二电连接件接口的连接,提高储能箱的堆叠效率。相邻的两个储能箱相互朝向的盖板之间形成避让空间,其一是给冷却接口和电连接接口预留对接的空间,其二能防止储能箱之间相互挤压,其三也有利于储能箱的散热。
较佳地,所述冷却组件还包括冷板和冷却管道,所述冷板和所述冷却管道均设于所述箱体的内部,所述冷板与所述电芯抵接,所述冷却管道与所述冷板连接且与所述冷板内的流道连通,所述冷却管道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冷却接口连接并连通,所述冷却管道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冷却接口连接并连通。
在本方案中,冷板能够从冷却介质处吸收热量或冷量,并通过接触的方式将吸收到的热量或冷量传递给电芯,以实现对电芯的温度调节。冷却管道与冷板以及冷却接口连通,以实现冷却介质的在箱体内部和外部的流动,提高对电芯的调温效果。
较佳地,所述第一冷却接口包括第一冷却孔,所述第一冷却孔自所述第一冷却接口远离所述第一盖板的一端面沿所述第一方向朝向所述冷却管道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一冷却孔与所述冷却管道连通;
所述第二冷却接口包括第二冷却孔,所述第二冷却孔自所述第二冷却接口远离所述第二盖板的一端面沿所述第一方向朝向所述冷却管道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二冷却孔与所述冷却管道连通;
对于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相邻的两个所述储能箱,其中一所述储能箱的所述第二冷却接口插入另一所述储能箱的所述第一冷却孔内。
在本方案中,上述设置使得在多个储能箱堆叠之后,不同储能箱上的冷却管道能够相互连通,进而可以通过一个驱动件同时驱动多个储能箱中的冷却介质流动,而且不用再单独设计接头来实现不同储能箱的冷却管道的连接和连通,简化储能模块的结构,降低成本。
较佳地,所述储能箱满足以下条件中的一种或多种:
a2、所述冷却组件还包括密封圈;对于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相邻的两个所述储能箱,所述密封圈的内圈套设在其中一所述储能箱的所述第二冷却接口的外周壁,所述密封圈的外圈抵接于另一所述储能箱的所述第一冷却孔的内周壁;
b2、所述第一冷却孔为沉孔,所述第一冷却孔靠近所述冷却管道的一端具有台阶面;所述冷却组件还包括密封垫,所述密封垫的外周壁与所述第一冷却孔的内周壁抵接,所述密封垫上设有在所述第一方向上两端贯穿的连通孔;对于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相邻的两个所述储能箱,所述密封垫在所述第一方向的两端分别与其中一所述储能箱的所述台阶面和另一所述储能箱的所述第二冷却接口抵接。
在本方案中,密封圈和密封垫都能够实现第一冷却孔和第二冷却接口连接处的密封,防止冷却介质从第一冷却孔和第二冷却接口之间的间隙处流出。沉孔形式的第一冷却孔的一端会形成台阶面,在其中一个储能箱的第二冷却接口插入另一个储能箱的第一冷却孔的过程中,台阶面能够对第二冷却接口起到定位的作用,提高堆叠效率和堆叠精度,保证储能箱堆叠后的稳定性。
较佳地,所述第一电连接接口的内部设有若干个环形凹槽,所述第二电连接接口的内部设有若干个环形凸起,所述环形凹槽和所述环形凸起的数量相同,所述环形凸起容纳于对应的所述环形凹槽内。
在本方案中,通过环形凹槽与环形凸起的配合实现第一电连接接口与第二电连接接口的卡合连接,进一步降低储能箱在水平方向上移动的可能性,提高堆叠后的稳定性。而且环形凹槽和环形凸起的结构简单,易于加工,组装难度低,能够提高储能箱的堆叠效率。
一种储能系统,包括若干个如上所述的储能模块。
在本方案中,储能系统通过储能箱预先存储电量,在有用电需求的时候可以进行使用。
本实用新型的积极进步效果在于:在第一方向上相邻的两个储能箱在堆叠过程中能够依靠冷却接口和电连接接口共同实现定位,定位的精准度更高,能够有效防止储能箱在堆叠过程中产生位置偏移,提高储能箱的堆叠精度和储能箱堆叠后的稳定性。卡合连接的方式在实现储能箱定位的基础上还能够起到限位的作用,避免两个储能箱在堆叠完成后又在外力的作用下产生位置偏移,进一步提高储能箱堆叠后的稳定性。此外,由于现有的储能箱也包括了用于调整电芯温度的冷却组件和用于实现电流传输的电连接组件,因此对于通过冷却接口和电连接接口实现储能箱的定位,能够在保留冷却组件和电连接组件原有作用的基础上,不用再另外设置定位结构,从而可以简化储能箱的结构,降低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储能模块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储能模块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储能模块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储能模块的仰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储能箱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储能箱的另一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储能箱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的C部放大图。
图9为图2的A部放大图。
图10为图2的B部放大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储能模块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储能箱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储能箱的另一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储能箱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储能箱1
箱体2
第一盖板21
避让槽211
第二盖板22
侧板23
端板24
第一冷却接口3
第一进液接口31
第一出液接口32
第一冷却孔33
第二冷却接口4
第二进液接口41
第二出液接口42
第二冷却孔43
冷却管道5
进液冷却管道51
出液冷却管道52
冷板6
第一电连接接口7
第一高压接口71
第一低压接口72
环形凹槽73
第二电连接接口8
第二高压接口81
第二低压接口82
环形凸起83
密封圈91
密封垫92
连通孔921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举个较佳实施例,并结合附图来更清楚完整地说明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1
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储能系统,包括若干个如图1-图4所示的储能模块,每个储能模块包括若干个沿第一方向(图1中的X方向)依次堆叠的储能箱1,第一方向具体为储能箱1的高度方向。储能系统能够通过储能箱1预先存储电量,在有用电需求的时候可以进行使用。例如,电费在不同时间段的收费标准不同,储能系统可以在电费较低时提前存储电量,在电费较高时进行使用,以降低用电成本。
其中,储能系统中储能模块的数量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计,具体可以为一个或多个,当储能模块的数量为多个时,多个储能模块可以在同一水平面(例如地面)内进行排列,具体排列方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计,灵活性较高。进一步地,可以对多个储能模块之间的相对位置进行固定,防止多个储能模块之间相互干涉,保证储能系统正常的充电和放电。此外,单个储能模块中储能箱1的数量也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计,具体可以为一个或多个,本实施例中的单个储能模块包括多个沿第一方向依次堆叠的储能箱1。当单个储能模块中储能箱1的数量为一个时,不存在在第一方向上与之堆叠的另一个储能箱1。同个储能系统的不同储能模块中的储能箱1的数量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如图5-图7所示,储能箱1包括箱体2、电芯(图中未示出)、冷却组件和电连接组件。
如图5和图6所示,箱体2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盖板、两个相对设置的侧板23以及两个相对设置的端板24。两个盖板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位于上方的为第一盖板21,位于下方的为第二盖板22,两个侧板23沿第二方向(图1中的Y方向)间隔设置,两个端板24沿第三方向(图1中的Z方向)间隔设置,两个侧板23和两个端板24在第一方向上的两端均分别与对应侧的盖板连接,两个侧板23在第三方向上的两端分别与对应侧的端板24连接。第一盖板21、第二盖板22、两个侧板23和两个端板24围成中空的箱体2。电芯容纳于箱体2的内部,电芯用于产生或吸收电流,以实现储能箱1的充电和放电。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垂直,且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形成的平面平行于端板24的外侧面。第三方向垂直于由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形成的平面。在其他可替代的实施方式中,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之间夹角度数也可以为其他,具体根据箱体2的形状进行定义。
如图1和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对于在第一方向上相邻的两个储能箱1,两个储能箱1的箱体2相互抵接,即储能箱1之间依靠相互支撑来实现多个储能箱1的堆叠,由于箱体2本身属于储能箱1的一部分,因此省去了现有技术中制造支架所耗费的成本,也不用像现有技术一样受支架的存储格的空间限制,相邻两个储能箱1之间的间距能够大大缩小,提高空间利用率,而且在第一方向上堆叠的储能箱1的数量也不用受支架的存储格的数量的限制,具体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布局,提高储能箱1排列的灵活性,提升整体能量密度,有利于储能箱1的标准化生产。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储能箱1之间依靠侧板23相互抵接来实现多个储能箱1之间的堆叠。对于在第一方向上相邻的两个储能箱1,位于上方的储能箱1的第二盖板22与位于下方的储能箱1的第一盖板21之间在第一方向上存在避让空间,一方面防止储能箱1之间过度挤压,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储能箱1的散热。在其他可替代的实施方式中,储能箱1之间也可以依靠端板24或盖板相互抵接来实现多个储能箱1之间的堆叠。
冷却组件与电芯热连接,其中,本实施例中的热连接是指能够实现热量(同时也为冷量)传递的连接方式,即冷却组件用于在电芯温度较高时向电芯传递冷量,以降低电芯的温度,或者冷却组件用于在电芯温度较低时向电芯传递热量,以提高电芯的温度,从而保证电芯的温度始终控制在合适的范围内,保证电芯的正常充电和放电。
如图5-图8所示,冷却组件包括第一冷却接口3、第二冷却接口4、冷却管道5和冷板6,第一冷却接口3设于第一盖板21朝向箱体2外部的一端面上,第二冷却接口4设于第二盖板22朝向箱体2外部的一端面上,冷却管道5和冷板6均设于箱体2的内部并用于容纳冷却介质,第一冷却接口3、第二冷却接口4、和冷板6均与冷却管道5连接并连通。
具体地,如图7和图8所示,第一冷却接口3在第一方向上的一端位于第一盖板21的上方,第一冷却接口3在第一方向上的另一端穿过第一盖板21至箱体2的内部,以与冷却管道5的上端连接。第一冷却接口3包括第一冷却孔33,第一冷却孔33自第一冷却接口3远离第一盖板21的一端面沿第一方向朝向冷却管道5的方向延伸,第一冷却孔33与冷却管道5连通。第二冷却接口4在第一方向上的一端位于第二盖板22的下方,第二冷却接口4在第一方向上的另一端穿过第二盖板22至箱体2的内部,以与冷却管道5的下端连接。第二冷却接口4包括第二冷却孔43,第二冷却孔43自第二冷却接口4远离第二盖板22的一端面沿第一方向朝向冷却管道5的方向延伸,第二冷却孔43与冷却管道5连通。冷板6与电芯抵接,冷板6的内部具有容纳冷却介质的流道,冷却管道5与冷板6内部的流道连通,以实现冷却介质的在箱体2内部和外部的流动,提高对电芯的调温效果。冷板6从冷却介质处吸收热量或冷量,进而通过接触的方式将吸收的热量或冷量传递给电芯,以实现对电芯的温度调节。
进一步地,如图5和图6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单个储能箱1中第一冷却接口3、第二冷却接口4和冷却管道5的数量均为两个。具体地,第一冷却接口3包括第一进液接口31和第一出液接口32,第二冷却接口4包括第二进液接口41和第二出液接口42,冷却管道5包括进液冷却管道51和出液冷却管道52。第一进液接口31和第二进液接口41与进液冷却管道51连接并连通,第一出液接口32和第二出液接口42与出液冷却管道52连接并连通,进液冷却管道51和出液冷却管道52连接于同一个冷板6。冷却介质从第一进液接口31流入进液冷却管道51内,进液冷却管道51内的冷却介质一部分流入冷板6的流道内对电芯进行调温,另一部分从第二进液接口41流出,以流向另一个储能箱1。出液冷却管道52一部分用于容纳冷板6中对电芯调温后温度产生变化的冷却介质,冷板6的流道内的冷却介质能够不断流动,避免冷却介质在对电芯调温之后仍滞留在箱体2内部,保证冷板6的流道内的冷却介质相对于电芯具有足够的温度差,以提高调温效果。出液冷却管道52另一部分用于容纳从别的储能箱1中流入的对电芯调温后温度产生变化的冷却介质,以实现整个储能模块中的冷却介质的循环。
在多个储能箱1堆叠之后,不同储能箱1上的冷却管道5能够相互连通,进而可以通过一个驱动件同时驱动多个储能箱1中的冷却介质流动,而且不用再单独设计接头来实现不同储能箱1的冷却管道5的连接和连通,简化储能模块的结构,降低成本。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能够调整电芯温度的介质统称为冷却介质,冷却介质并非单指给电芯提供冷量的介质。本实施例中的冷却介质为冷却液,在其他可替代的实施方式中,冷却介质也可以选择其他能够实现上述功能的介质,例如冷却气体等。
电连接组件与电芯电连接,其中,本实施例中的电连接可以不单单仅指代用于实现电流传输的连接,也包括用于实现数据信号传输的连接,从而实现储能箱1的电气化和智能化。在其他可替代的实施方式中,电连接具体指代哪一种连接情况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计的。
如图5-图7所示,电连接组件包括第一电连接接口7和第二电连接接口8,第一电连接接口7设于第一盖板21朝向箱体2外部的一端面上,第二电连接接口8设于第二盖板22朝向箱体2外部的一端面上。第一电连接接口7和第二电连接接口8均与箱体2内部的电芯电连接,以至少实现电流的传输。
如图5和图6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单个储能箱1中第一电连接接口7和第二电连接接口8数量也均为两个。具体地,第一电连接接口7包括第一高压接口71和第一低压接口72,第二电连接接口8包括第二高压接口81和第二低压接口82,第一高压接口71、第一低压接口72、第二高压接口81和第二低压接口82均与电芯电连接,第一高压接口71和第二高压接口81连通,以实现高压电的传输,第一低压接口72和第二低压接口82连通,以实现低压电的传输。高压接口和低压接口用于实现电流的传递,使储能箱1能够适应不同的电压,实现储能箱1正常的充电和放电。此外,低压接口还能够用于实现数据信号的传输,实现储能箱1的智能化。
如图7所示,本实施例中的第一电连接接口7的内部设有多个环形凹槽73,第二电连接接口8的内部设有多个环形凸起83,且第一电连接接口7中环形凹槽73的数量与第二电连接接口8中环形凸起83的数量相同。在其他可替代的实施方式中,第一电连接接口7中环形凹槽73的数量以及第二电连接接口8中环形凸起83的数量也可以为一个或其他,但两者的数量需要相同。
进一步地,如图5和图6所示,第一高压接口71和第一低压接口72位于第一进液接口31和第一出液接口32之间,第二高压接口81和第二低压接口82位于第二进液接口41和第二出液接口42之间。
具体地,第一进液接口31和第一出液接口32分别设置在第一盖板21在第二方向上的两侧,第二进液接口41和第二出液接口42分别设置在第二盖板22在第二方向上的两侧,第一高压接口71和第一低压接口72沿第二方向设于第一进液接口31和第一出液接口32之间,第二高压接口81和第二低压接口82沿第二方向设于第二进液接口41和第二出液接口42之间,即第一进液接口31和第一出液接口32之间以及第二进液接口41和第二出液接口42之间在第二方向上的距离较大,以增大冷却介质在冷板6内的流动路径,使得冷却介质能够充分与电芯进行换热。
如图1和图2所示,对于在第一方向上相邻的两个储能箱1,位于下方的储能箱1的第一进液接口31与位于上方的储能箱1的第二进液接口41卡合连接,位于下方的储能箱1的第一出液接口32与位于上方的储能箱1的第二出液接口42卡合连接,位于下方的储能箱1的第一高压接口71与位于上方的储能箱1的第二高压接口81卡合连接,位于下方的储能箱1的第一低压接口72与位于上方的储能箱1的第二低压接口82卡合连接。避让空间还能够为冷却接口和电连接接口预留对接的空间。
具体地,如图9所示,对于在第一方向上相邻的两个储能箱1,位于上方的储能箱1的第二进液接口41插入位于下方的储能箱1的第一进液接口31的第一冷却孔33内,位于上方的储能箱1的第二出液接口42插入位于下方的储能箱1的第一出液接口32的第一冷却孔33内,从而实现第一冷却接口3与第二冷却接口4的卡合连接,降低储能箱1在水平方向上移动的可能性,提高堆叠后的稳定性。第一冷却孔33的结构简单,易于加工,组装难度低,能够提高储能箱1的堆叠效率,对插的连接方式也能够简化工艺。
在其他可替代的实施方式中,对于在第一方向上相邻的两个储能箱1,也可以是位于下方的储能箱1的第一进液接口31插入位于上方的储能箱1的第二进液接口41的第二冷却孔43内,位于下方的储能箱1的第一出液接口32插入位于上方的储能箱1的第二出液接口42的第二冷却孔43内,从而实现第一冷却接口3与第二冷却接口4的卡合连接。
如图10所示,位于上方的储能箱1的第二高压接口81的环形凸起83插入位于下方的储能箱1的第一高压接口71的环形凹槽73内,位于上方的储能箱1的第二低压接口82的环形凸起83插入位于下方的储能箱1的第一低压接口72的环形凹槽73内。本实施例通过环形凹槽73与环形凸起83的配合实现第一电连接接口7与第二电连接接口8的卡合连接,进一步降低储能箱1在水平方向上移动的可能性,提高堆叠后的稳定性。而且环形凹槽73和环形凸起83的结构简单,易于加工,组装难度低,能够提高储能箱1的堆叠效率。采用对插的方式实现高、低压电连接,还能够减少高、低压转接线,提高安全性,简化工艺。
在本实施例中,在第一方向上相邻的两个储能箱1在堆叠过程中能够依靠冷却接口和电连接接口共同实现定位,定位的精准度更高,能够有效防止储能箱1在堆叠过程中产生位置偏移,提高储能箱1的堆叠精度和储能箱1堆叠后的稳定性。卡合连接的方式在实现储能箱1定位的基础上还能够起到限位的作用,避免两个储能箱1在堆叠完成后又在外力的作用下产生位置偏移,进一步提高储能箱1堆叠后的稳定性。
此外,由于现有的储能箱1也包括了用于调整电芯温度的冷却组件和用于实现电流传输的电连接组件,因此对于通过冷却接口和电连接接口实现储能箱1的定位,能够在保留冷却组件和电连接组件原有作用的基础上,不用再另外设置定位结构,从而可以简化储能箱1的结构,降低生产成本。
在其他可替代的实施方式中,第一进液接口31、第一出液接口32、第一高压接口71和第一低压接口72也可以沿第三方向排列,第二进液接口41、第二出液接口42、第二高压接口81和第二低压接口82也可以沿第三方向排列,但需要保证第一进液接口31与第二进液接口41位置对应、第一出液接口32与第二出液接口42位置对应、第一高压接口71与第二高压接口81位置对应、第一低压接口72与第二低压接口82位置对应,以保证相邻两个储能箱1之间的对应接口能够卡合连接。
进一步地,如图5和图7所示,第一盖板21上设有避让槽211,避让槽211自第一盖板21在第一方向上朝向箱体2外部的一端面向内凹陷形成,第一冷却接口3和第一电连接接口7均设于避让槽211内。第二盖板22安装有第二冷却接口4和第二电连接接口8的区域为平板,第二冷却接口4和第二电连接接口8在第一方向上向下延伸外露于第二盖板22,以与第一冷却接口3和第一电连接接口7连接。避让槽211用于减少第一冷却接口3和第一电连接接口7外露于第一盖板21的部分,并使第二冷却接口4和第二电连接接口8能够伸入避让槽211内分别与第一冷却接口3和第一电连接接口7连接,减少冷却接口和电连接接口在第一方向上所占用的空间,防止在第一方向上相邻的两个储能箱1的箱体2由于冷却接口和电连接接口过高而导致无法抵接,以至于造成储能箱1通过冷却接口和电连接接口的连接处来实现相互支撑的情况,提高堆叠后的稳定性。
进一步地,第一冷却接口3和第一电连接接口7在第一方向上的高度小于等于避让槽211在第一方向上的深度。以使第一冷却接口3和第一电连接接口7完全不外露于第一盖板21,并使第二冷却接口4和第二电连接接口8能够伸入避让槽211内的部分增多,有效减少冷却接口和电连接接口在第一方向上所占用的空间,保证在第一方向上相邻的两个储能箱1的箱体2能够相互抵接,提高堆叠后的稳定性。
在其他可替代的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将避让槽211设置在第二盖板22上,第一盖板21上不设置避让槽211,此状态下,第一冷却接口3和第一电连接接口7至少部分外露于第一盖板21,以与第二冷却接口4和第二电连接接口8连接。或者,第一盖板21和第二盖板22上可以同时设置避让槽211,但避让槽211不能过深,需要保证能够实现第一冷却接口3和第二冷却接口4的连接、以及第一电连接接口7和第二电连接接口8的连接。
在其他可替代的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不在第一盖板21和/或第二盖板22上设置避让槽211,此状态下,需要保证第一冷却接口3、第二冷却接口4、第一电连接接口7和第二电连接接口8占用的空间不会影响相邻的储能箱1的箱体2之间的抵接。
本实施例中的第一冷却接口3、第二冷却接口4、第一电连接接口7和第二电连接接口8均是独立安装于对应侧的盖板上。在其他可替代的实施方式中,储能箱1还包括第一安装件和第二安装件。第一安装件固定在第一盖板21上,第一冷却接口3和第一电连接件接口均安装在第一安装件上,第一冷却接口3和第一电连接件接口能够作为一个整体同时安装在第一盖板21上,提高第一冷却接口3和第一电连接件接口与第一盖板21的组装效率。第二安装件固定在第二盖板22上,第二冷却接口4和第二电连接件结构均安装在第二安装件上,第二冷却接口4和第二电连接件接口也能够作为一个整体同时安装在第二盖板22上,提高第二冷却接口4和第二电连接件接口与第二盖板22的组装效率。在储能箱1堆叠阶段,位于下方的储能箱1的第一安装件和位于上方的储能箱1的第二安装件相配合,以同时实现第一冷却接口3与第二冷却接口4的连接以及第一电连接件接口与第二电连接件接口的连接,提高储能箱1的堆叠效率。
如图8所示,冷却组件还包括密封圈91。对于在第一方向上相邻的两个储能箱1,密封圈91的内圈套设在位于上方的储能箱1的第二冷却接口4的外周壁上,密封圈91的外圈抵接于位于下方的储能箱1的第一冷却孔33的内周壁,以实现第一冷却孔33和第二冷却接口4连接处的密封,防止冷却介质从第一冷却孔33和第二冷却接口4之间的间隙处流出。
其中,在储能箱1堆叠之前,密封圈91可以提前固定在第二冷却接口4上,相较于将密封圈91固定在第一冷却孔33内而言,能够保证在第二冷却接口4插入第一冷却孔33时,密封圈91能够始终保持套设在第二冷却接口4的外周壁,防止密封圈91的位置偏移,保证密封效果。
进一步地,如图8所示,本实施例中密封圈91的数量为两个,两个密封圈91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本实施例通过设置多个密封圈91来增强第一冷却孔33和第二冷却接口4之间密封效果,进一步防止冷却介质从第一冷却孔33和第二冷却接口4之间的间隙流出。在其他可替代的实施方式中,密封圈91的数量也可以为一个或更多个,具体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计。
如图8所示,本实施例中的第一冷却孔33为沉孔,第一冷却孔33靠近冷却管道5的一端具有台阶面。对于在第一方向上相邻的两个储能箱1,位于上方的储能箱1的第二冷却接口4在插入位于下方的储能箱1的第一冷却孔33内后,与位于下方的储能箱1的台阶面抵接,台阶面能够对第二冷却接口4起到定位的作用,提高堆叠效率和堆叠精度,保证储能箱1堆叠后的稳定性。
如图8所示,冷却组件还包括密封垫92,密封垫92的外周壁与第一冷却孔33的内周壁抵接,密封垫92上设有在第一方向上两端贯穿的连通孔921。对于在第一方向上相邻的两个储能箱1,密封垫92的下端与台阶面抵接,密封垫92的上端与位于上方的储能箱1的第二冷却接口4抵接,两个储能箱1的冷却管道5通过连通孔921连通。密封垫92一方面可以作为第一冷却孔33和第二冷却接口4之间的密封结构,进一步防止冷却介质从第一冷却孔33和第二冷却接口4之间的间隙流出。另一方面,由于本实施例中不同储能箱1上的冷却管道5能够相互连通,因此可以通过调整密封垫92上的连通孔921的直径,来改变冷却介质的过流面积,进而调整冷却介质的流量。
其中,由于第二冷却接口4插入第一冷却孔33时,第二冷却接口4的外周壁可能会与第一冷却孔33的外周壁产生碰撞,因此在储能箱1堆叠之前,密封垫92可以提前固定在第一冷却孔33内,防止在第二冷却接口4插入第一冷却孔33时,密封垫92的位置产生偏移,提高密封效果。
在其他可替代的实施方式中,冷却组件可以仅设置密封圈91或者仅设置密封垫92来实现第一冷却孔33和第二冷却接口4之间的密封。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中的储能系统和储能模块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其不同之处在于:
如图11-图14所示,本实施例中的第一盖板21上没有设置避让槽211。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盖板21用于安装第一冷却接口3和第一电连接接口7的区域为平板,第一冷却接口3和第一电连接接口7完全外露于第一盖板21。第二盖板22用于安装第二冷却接口4和第二电连接接口8的区域也为平板,第二冷却接口4和第二电连接接口8完全外露于第二盖板22。此状态下,在第一方向上相邻的两个储能箱1之间需要预留充足的避让空间,以供冷却接口和电连接接口的对接。
其中,可以通过增加侧板23在第一方向外露于对应侧侧板23的部分的高度来实现对避让空间在第一方向上的高度调节。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均为基于装置或组件在正常使用过程中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组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虽然以上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这仅是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是由所附权利要求书限定的。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实质的前提下,可以对这些实施方式做出多种变更或修改,但这些变更和修改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储能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若干个沿第一方向依次堆叠的储能箱,所述第一方向为所述储能箱的高度方向;
所述储能箱包括箱体、电芯、冷却组件和电连接组件;所述箱体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一盖板和第二盖板;所述电芯设于所述箱体的内部,所述冷却组件与所述电芯热连接,所述电连接组件与所述电芯电连接;
所述冷却组件包括第一冷却接口和第二冷却接口,所述电连接组件包括第一电连接接口和第二电连接接口,所述第一冷却接口和所述第一电连接接口设于所述第一盖板朝向所述箱体外部的一端面上,所述第二冷却接口和所述第二电连接接口设于所述第二盖板朝向所述箱体外部的一端面上;
对于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相邻的两个所述储能箱,其中一所述储能箱的所述箱体与另一所述储能箱的所述箱体抵接,其中一所述储能箱的所述第一冷却接口与另一所述储能箱的所述第二冷却接口卡合连接,其中一所述储能箱的所述第一电连接接口与另一所述储能箱的所述第二电连接接口卡合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能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盖板上设有避让槽,所述避让槽自所述第一盖板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朝向所述箱体外部的一端面向内凹陷形成,所述第一冷却接口和所述第一电连接接口均设于所述避让槽内,所述第二冷却接口和所述第二电连接接口在所述第一方向上至少部分外露于所述第二盖板。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储能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冷却接口和所述第一电连接接口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高度小于等于所述避让槽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深度。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能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冷却接口包括第一进液接口和第一出液接口,所述第一电连接接口包括第一高压接口和第一低压接口,所述第一高压接口和所述第一低压接口位于所述第一进液接口和所述第一出液接口之间;
所述第二冷却接口包括第二进液接口和第二出液接口,所述第二电连接接口包括第二高压接口和第二低压接口,所述第二高压接口和所述第二低压接口位于所述第二进液接口和所述第二出液接口之间。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能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储能箱满足以下条件中的一种或多种:
a1、所述储能箱还包括第一安装件和第二安装件,所述第一安装件固定在所述第一盖板上,所述第二安装件固定在所述第二盖板上,所述第一冷却接口和所述第一电连接接口均安装在所述第一安装件上,所述第二冷却接口和所述第二电连接接口均安装在所述第二安装件上,所述第一安装件和所述第二安装件相配合;
b1、所述箱体还包括两个沿第二方向间隔设置的侧板、以及两个沿第三方向间隔设置的端板,所述侧板和所述端板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两端均与对应侧的所述盖板连接,所述侧板在所述第三方向上的两端与对应侧的所述端板连接;对于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相邻的两个所述储能箱,其中一所述储能箱的所述侧板与另一所述储能箱的所述侧板抵接或其中一所述储能箱的所述端板与另一所述储能箱的所述端板抵接,位于上方的所述储能箱的所述第二盖板与位于下方的所述储能箱的所述第一盖板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存在避让空间;其中,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具有夹角,且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形成的平面平行于所述端板的外侧面;所述第三方向垂直于由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形成的平面。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能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组件还包括冷板和冷却管道,所述冷板和所述冷却管道均设于所述箱体的内部,所述冷板与所述电芯抵接,所述冷却管道与所述冷板连接且与所述冷板内的流道连通,所述冷却管道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冷却接口连接并连通,所述冷却管道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冷却接口连接并连通。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储能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冷却接口包括第一冷却孔,所述第一冷却孔自所述第一冷却接口远离所述第一盖板的一端面沿所述第一方向朝向所述冷却管道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一冷却孔与所述冷却管道连通;
所述第二冷却接口包括第二冷却孔,所述第二冷却孔自所述第二冷却接口远离所述第二盖板的一端面沿所述第一方向朝向所述冷却管道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二冷却孔与所述冷却管道连通;
对于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相邻的两个所述储能箱,其中一所述储能箱的所述第二冷却接口插入另一所述储能箱的所述第一冷却孔内。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储能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储能箱满足以下条件中的一种或多种:
a2、所述冷却组件还包括密封圈;对于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相邻的两个所述储能箱,所述密封圈的内圈套设在其中一所述储能箱的所述第二冷却接口的外周壁,所述密封圈的外圈抵接于另一所述储能箱的所述第一冷却孔的内周壁;
b2、所述第一冷却孔为沉孔,所述第一冷却孔靠近所述冷却管道的一端具有台阶面;所述冷却组件还包括密封垫,所述密封垫的外周壁与所述第一冷却孔的内周壁抵接,所述密封垫上设有在所述第一方向上两端贯穿的连通孔;对于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相邻的两个所述储能箱,所述密封垫在所述第一方向的两端分别与其中一所述储能箱的所述台阶面和另一所述储能箱的所述第二冷却接口抵接。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能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连接接口的内部设有若干个环形凹槽,所述第二电连接接口的内部设有若干个环形凸起,所述环形凹槽和所述环形凸起的数量相同,所述环形凸起容纳于对应的所述环形凹槽内。
10.一种储能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若干个如权利要求1-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储能模块。
CN202321459319.1U 2023-06-08 2023-06-08 储能模块及包括其的储能系统 Active CN22002136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459319.1U CN220021366U (zh) 2023-06-08 2023-06-08 储能模块及包括其的储能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459319.1U CN220021366U (zh) 2023-06-08 2023-06-08 储能模块及包括其的储能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021366U true CN220021366U (zh) 2023-11-14

Family

ID=886731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459319.1U Active CN220021366U (zh) 2023-06-08 2023-06-08 储能模块及包括其的储能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02136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937223B (zh) 冷却剂分配器
CN211480235U (zh) 电池包
CN220021366U (zh) 储能模块及包括其的储能系统
CN114335805A (zh) 一种集成液冷板组件的动力电池模组
CN112880431B (zh) 换热器及电池包组件
CN114006078A (zh) 一种风冷电池系统
CN218783103U (zh) 一种电池包
CN219086055U (zh) 一种电池箱体和电池包
CN114843696B (zh) 电池系统及车辆
CN220042067U (zh) 储能模块及包括其的储能系统
WO2023092532A1 (zh) 电池、装置、以及制备电池的方法和设备
CN115224393A (zh) 一种液冷装置及电池模组
CN219717099U (zh) 托盘及电池箱
CN220604887U (zh) 新型电池系统
CN218896726U (zh) 电池包的冷板组件和电池包
CN220830061U (zh) 储能集装箱和光伏系统
CN220382176U (zh) 液冷系统及储能柜
CN218827418U (zh) 电池冷却管、电池冷却组件、电池模组及电池包
CN218568978U (zh) 液冷电池包
CN220138436U (zh) 集流体、冷却装置以及电池包
CN218996851U (zh) 电池组液冷散热无焊接成组结构、电池包及动力电池箱
CN218939801U (zh) 电池组液冷降温结构、电池包及集装箱式电池系统
CN220627925U (zh) 一种电池包
CN220065842U (zh) 管路连接组件、电池箱体、电池、用电设备和储能设备
CN114300793B (zh) 一种电池包壳体、电池包及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