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014825U - 门锁总成、门体组件和车辆 - Google Patents

门锁总成、门体组件和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014825U
CN220014825U CN202321016707.2U CN202321016707U CN220014825U CN 220014825 U CN220014825 U CN 220014825U CN 202321016707 U CN202321016707 U CN 202321016707U CN 220014825 U CN220014825 U CN 22001482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ssembly
opening
driving
locking
hous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016707.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饶金贵
邱寿发
肖从洋
付舒婷
刘腾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YD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YD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YD Co Ltd filed Critical BYD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016707.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01482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01482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01482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Lock And Its Accessor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门锁总成、门体组件和车辆,门锁总成包括:壳体;锁止联动件,锁止联动件可转动地安装在壳体内,锁止联动件设有第一配合部和第一驱动部;第一开启组件,第一开启组件可与锁舌组件配合或分离,第一开启组件设有第二配合部,第一配合部可与第二配合部配合;第一摆动件设有第二驱动部,第二驱动部可与第一驱动部配合,以驱动锁止联动件转动并通过第一配合部带动第二配合部运动,以切换第一开启组件与锁舌组件配合或分离。由此,通过第一摆动件驱动锁止联动件,并通过第一配合部与第二配合部配合,调节第一开启组件与锁舌组件的配合状态,从而对门锁总成进行保险,并且门锁总成部件布置紧凑,可以提高壳体内的空间利用率。

Description

门锁总成、门体组件和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门锁总成、门体组件和车辆。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的门锁上的中控机构的结构复杂,零件较多,会造成门锁的体积较大,门锁设置在车辆上时,门锁在车内各个方向上均占用一定的空间。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门锁总成,所述门锁总成可为用户提供更好的安全保障,并具有结构简单,传动稳定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门体组件。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车辆。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门锁总成包括:壳体;锁舌组件;锁止联动件,所述锁止联动件可转动地安装在所述壳体内,且所述锁止联动件设有第一配合部和第一驱动部;第一开启组件,所述第一开启组件设于所述壳体,且所述第一开启组件可与所述锁舌组件配合或分离,所述第一开启组件设有第二配合部,所述第一配合部可与所述第二配合部配合;第一摆动件,所述第一摆动件可转动地设于所述壳体,且所述第一摆动件设有第二驱动部,所述第二驱动部可与所述第一驱动部配合,以驱动所述锁止联动件转动并通过所述第一配合部带动所述第二配合部运动,以切换所述第一开启组件与所述锁舌组件配合或分离;第一驱动装置,所述第一驱动装置设在所述壳体内并用于驱动所述第一摆动件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往复转动;其中,在所述第一摆动件处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一开启组件与所述锁舌组件配合;在所述第一摆动件处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一开启组件与所述锁舌组件分离。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门锁总成,通过第一摆动件驱动锁止联动件,并进一步通过第一配合部与第二配合部配合,调节第一开启组件与锁舌组件的配合状态,从而对门锁总成进行保险,并且门锁总成部件布置紧凑,可以提高壳体内的空间利用率。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开启组件包括:第一枢转轴,所述第一枢转轴安装于所述壳体;第一开启臂,所述第一开启臂绕所述第一枢转轴的中心轴线可转动地安装于所述壳体;第一联动件,所述第一联动件与所述第一开启臂相连,且所述第二配合部形成在所述第一联动件上;第一驱动臂,第一驱动臂安装于所述壳体,且可绕所述第一枢转轴的中心轴线转动,并用于驱动所述第一开启臂转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锁舌组件包括:锁定件,所述锁定件可转动地安装于所述壳体;配合件,所述配合件可转动地安装于所述壳体,且可用于对所述锁定件限位。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锁舌组件还包括配合联动件,所述配合联动件可转动地安装于所述壳体,且与所述配合件相连;所述配合联动件设有第一搭接部,所述第一联动件设有第二搭接部,所述第一搭接部可与所述第二搭接部搭接配合,以将所述第一开启组件与所述锁舌组件配合。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锁舌组件还包括锁定联动件,所述锁定联动件可转动地安装于所述壳体,且与所述锁定件相连。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驱动装置构造为第一驱动电机,所述第一驱动电机的输出端设有第一螺纹杆,所述第一摆动件设有第一啮合部,所述第一螺纹杆与所述第一啮合部啮合配合。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驱动部构造为驱动臂,所述驱动臂设有配合槽;所述第二驱动部构造为驱动凸起,所述驱动凸起自所述第一摆动件向所述锁止联动件一侧凸出,且至少部分伸入所述配合槽。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门锁总成还包括安装架,所述安装架安装在所述壳体上,所述锁止联动件可转动地安装于所述安装架,且所述锁止联动件和所述锁舌组件分别设置在所述安装架的两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门锁总成还包括第二开启组件,所述第二开启组件安装于所述壳体,且所述第二开启组件设有第三驱动部,所述第三驱动部可用于驱动所述第一摆动件由所述第二位置向所述第一位置转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二开启组件包括:第二枢转轴,所述第二枢转轴安装于所述壳体;第二开启臂,所述第二开启臂绕所述第二枢转轴的中心轴线可转动地安装于所述壳体,且所述第三驱动部形成在所述第二开启臂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门锁总成还包括:移动件,所述移动件可往复移动地设于所述壳体,在所述移动件的移动方向上,所述移动件具有驱动端和配合端;驱动组件,所述驱动组件设于所述壳体,并用于驱动所述移动件往复移动;保险件,所述保险件可活动地设在所述壳体上,所述保险件与所述配合端相配合,所述移动件带动所述保险件在解锁位置和锁止位置之间移动;锁止件,所述锁止件可转动地设于所述壳体以适于与门体配合或脱离,所述锁止件与所述保险件相配合以由所述保险件带动转动;其中,所述保险件位于所述解锁位置时,所述第二开启臂与所述保险件配合以带动所述保险件转动;所述保险件位于所述锁止位置时,所述第二开启臂与所述保险件脱离配合。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门体组件,包括上述的门锁总成。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包括上述的门体组件。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门锁总成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门锁总成的装配示意图一;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门锁总成的装配示意图二;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第一开启组件、锁舌组件与壳体的装配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第二开启组件、驱动组件与壳体的装配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驱动组件的装配示意图;
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第二开启组件与第一摆动件的配合示意图;
图8是图7中线A-A处的剖视图;
图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门锁总成的示意图一,此时为上锁状态;
图10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门锁总成的示意图二,此时为解锁状态;
图1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第一联动件与配合联动件的配合示意图一;
图1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第一联动件与配合联动件的配合示意图二;
图1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驱动组件与第二开启组件的配合示意图一;
图1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驱动组件与第二开启组件的配合示意图二;
图1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驱动组件与第二开启组件的配合示意图三;
图1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锁舌组件的装配示意图一;
图1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锁舌组件的装配示意图二;
图1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移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第二开启臂的结构示意图;
图20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锁定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保险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驱动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门锁总成100;
壳体10;安装壳体11;第一安装柱111;
第一壳体121;卡接部1211;第二壳体122;安装底板123;
锁舌组件20;锁定件21;配合件22;配合联动件23;第一搭接部231;锁定联动件24;锁定连接轴25;配合连接轴26;
锁止联动件30;第一配合部31;第一驱动部32;
第一开启组件40;第一枢转轴41;第一开启臂42;第一联动件43;第二配合部431;第二搭接部432;第一驱动臂44;第一复位件45;第一卡扣46;
第一摆动件51;第一啮合部511;第二驱动部512;第一驱动装置52;第一弹性件53;第一螺纹杆54;
第二摆动件61;第二啮合部611;第二弧形槽612;第二驱动装置62;第二弹性件63;第二螺纹杆64;
第二开启组件70;第二枢转轴71;第二开启臂72;第一安装孔721;配合槽722;缺口723;避让凸部724;第三驱动部725;第二复位件73;
移动件81;驱动端811;凸起8111;配合端812;第一弧形槽8121;加强筋813;保险件82;第三安装孔821;第一孔部8211;第二孔部8212;第三孔部8213;配合凸柱822;配合凸起823;锁止件83;第二安装孔831;避让槽832;卡勾833;第一微动开关84;第二微动开关85;
安装架9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下面参考图1-图22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门锁总成100。
本申请中的门锁总成100可以应用于车辆的车门,门锁总成100中的锁舌组件20可以与车身门框处上的锁舌配合结构配合,以实现车门的上锁或解锁。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门锁总成100包括壳体10、锁舌组件20、锁止联动件30、第一开启组件40、第一摆动件51以及第一驱动装置52。
其中,锁止联动件30可转动地安装在壳体10内,而且锁止联动件30设有第一配合部31和第一驱动部32,第一开启组件40安装在壳体10上,而且第一开启组件40可以与锁舌组件20配合或分离。当第一开启组件40与锁舌组件20配合时,可以通过第一开启组件40驱动锁舌组件20运动,从而可以实现门锁总成100的开锁动作;当第一开启组件40与锁舌组件20配合时,无法通过第一开启组件40驱动锁舌组件20运动。
可以理解的是,当第一开启组件40与锁舌组件20配合时,可以通过第一开启组件40驱动锁舌组件20运动,以实现车门的解锁;当第一开启组件40与锁舌组件20分离时,即使用户驱动第一开启组件40也无法实现车门的解锁,从而可以对门锁进行保险,防止人员通过第一开启组件40开启车门。例如:当第一开启组件40被构造为与车门外把手联动的驱动组件,操作人员可以通过驱动车门外把手驱动第一开启组件40,以通过第一开启组件40与锁舌组件20配合开启车门,若此时第一开启组件40与锁舌组件20分离,位于车辆外部的操作人员无法通过车门外把手开启车门。
参照图3,第一开启组件40设有第二配合部431,第一配合部31可与第二配合部431配合。当第一配合部31与第二配合部431配合时,通过锁止联动件30可以通过第一配合部31带动第二配合部431运动,以调节第一开启组件40与锁舌组件20的配合关系(即配合或分离)。
进一步结合图9和图10,第一摆动件51可转动地安装在壳体10上,而且第一摆动件51设有第二驱动部512,第二驱动部512可以与第一驱动部32配合,以驱动锁止联动件30转动并通过第一配合部31带动第二配合部431运动,以切换第一开启组件40与锁舌组件20配合或分离。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摆动件51为锁止联动件30的驱动部件,通过摆动的方式驱动锁止联动件30在壳体10内转动,在锁止联动件30转动的过程中,第一配合部31可带动第二配合部431运动,以调节第一开启组件40与锁舌组件20的配合关系。
参照图3,第一驱动装置设在壳体10内,以通过第一驱动装置52对第一摆动件51施加驱动力。结合图9和图10,第一驱动装置52可以驱动第一摆动件51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往复转动,从而调节第一开启组件40与锁舌组件20的配合关系。
其中,在第一摆动件51处于第一位置时,第一开启组件40与锁舌组件20配合,此时可以通过驱动第一开启组件40驱动锁舌组件20运动;在第一摆动件51处于第二位置时,第一开启组件40与锁舌组件20分离,此时第一开启组件40无法与带动锁舌组件20联动。
本申请中的第一摆动件51的运动方式被构造为往复运动,往复运动的方式可以缩小运动行程,可以减少壳体10内预留出供第一摆动件51活动的空间,从而节省部件占用的布置空间,使得壳体10内部件布置更加紧凑。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门锁总成100,通过第一摆动件51驱动锁止联动件30,并进一步通过第一配合部31与第二配合部431配合,调节第一开启组件40与锁舌组件20的配合状态,从而对门锁总成100进行保险,并且门锁总成100部件布置紧凑,可以提高壳体10内的空间利用率。
如图4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开启组件40包括第一枢转轴41、第一开启臂42、第一联动件43和第一驱动臂44。
其中,第一枢转轴41安装在壳体10上,第一开启臂42绕第一枢转轴41的中心轴线可转动地安装于壳体10,第一联动件43与第一开启臂42相连,而且第二配合部431形成在第一联动件43上,第一驱动臂44安装于壳体10,而且可绕第一枢转轴41的中心轴线转动,并用于驱动第一开启臂42转动。
第一驱动臂44可以与车门把手联动,操作人员可以通过操作车门把手驱动第一驱动臂44绕第一枢转轴41转动,并通过第一驱动臂44进一步带动第一开启臂42转动,第一开启臂42可以带动与其相连的第一联动件43运动,并进一步通过第一联动件43驱动锁舌组件20。
进一步地,第一开启组件40还包括第一卡扣46,第一卡扣46与第一驱动臂44卡接相连,第一驱动臂44可以通过第一卡扣46与车门把手的拉线相连,以通过第一卡扣46带动第一驱动臂44运动。其中,第一卡扣46可通过卡接柱结构与第一驱动部32卡接相连,卡接柱结构可穿设第一驱动臂44并与第一驱动臂44卡接相连。
参照图9和图10,当通过第一卡扣46带动第一驱动臂44运动时,第一驱动臂44可转动至与第一开启臂42相止抵配合的位置,并进一步带动第一开启臂42同步转动,以驱动第一开启臂42转动。
参照图4,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联动件43与第一开启臂42卡接相连,第一开启臂42可以带动第一联动件43运动,以调节第一联动件43与锁舌组件20的配合位置。
如图4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开启组件40还包括第一复位件45,第一复位件45的两端分别与壳体10和第一联动件43相连,以使得第一联动件43可与锁止联动件30保持相抵配合,提升锁止联动件30与第一联动件43之间的联动配合效果。
参照图11和图12,可以理解的是,当第一联动件43与配合联动件23分离配合或搭接配合时,第一配合部31和第二配合部431常保持相抵配合。也就是说,第一复位件45可以在锁止联动件30驱动第一联动件43转动时蓄能,并使的第一联动件43具有向锁止联动件30一侧靠近的运动趋势,从而使得第一配合部31与第二配合部431常保持相抵配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锁舌组件20包括锁定件21和配合件22,锁定件21和配合件22分别可转动地安装在壳体10上,而且配合件22用于对锁定件21限位。
参照图16和图17,锁定件21和配合件22间隔开布置,配合件22和锁定件21均设置为相对壳体10可转动,且配合件22用于选择性地对锁定件21进行限位,以使得锁定件21可以与车身的锁舌配合部配合或脱离。具体地,当配合件22转动至图17所示的位置时,配合件22可以对锁定件21进行限位,使得锁定件21可以与车身的锁舌配合部配合,以将车门锁定;而当配合件22转动至图16所示的位置时,配合件22可以对锁定件21进行避让,锁定件21可以转动且与车身的锁舌配合部脱离,以将车门打开。
如图4所示,在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实施例中,锁舌组件20还包括配合联动件23,配合联动件23可转动地安装于壳体10,而且配合联动件23与配合件22相连。参照图4,配合件22和配合联动件23通过配合连接轴26相连,以将配合联动件23与配合件22联动配合,提升配合件22相对壳体10转动的稳定性。
结合图4、图11和图12,配合联动件23设有第一搭接部231,第一联动件43设有第二搭接部432,第一搭接部231可与第二搭接部432搭接配合,以将第一开启组件40与锁舌组件20配合。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开启组件40和锁舌组件20的联动配合由第一联动件43与配合联动件23的联动配合实现。参照图11,当第一搭接部231与第二搭接部432分离时,通过驱动第一联动组件无法带动锁舌组件20运动;参照图12,当第一搭接部231与第二搭接部432搭接配合时,通过第一联动组件可以驱动锁舌组件20运动。其中,当第一开启臂42转动时,可以带动第一联动件43转动,第一联动件43可以通过第一搭接部231与第二搭接部432的配合进一步带动配合联动件23转动,配合联动件23可以带动配合件22运动,以调节配合件22与锁定件21的配合关系。
如图4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锁舌组件20还包括锁定联动件24,锁定联动件24可转动地安装于壳体10,并且锁定联动件24与锁定件21相连。参照图4,锁定件21和锁定联动件24通过锁定连接轴25相连,以将锁定联动件24与锁定件21联动配合,以提升锁定件21相对壳体10转动的稳定性。
如图4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壳体10包括安装壳体11,安装壳体11为第一开启组件40的安装载体,并且安装壳体11上设有第一安装柱111,第一安装柱111用于与第一枢转轴41连接配合。第一开启臂42和第一驱动臂44均可转动地套设在第一安装柱111上,并通过第一枢转轴41的轴端进行限位,以提升第一开启臂42和第一驱动臂44转动过程中的稳定性。
其中,配合件22和配合联动件23分别布置在安装壳体11的两侧,锁定件21和锁定配合件22分别布置在安装壳的两侧,并且安装壳体11上形成有导向槽等导向结构,以进一步提升锁舌组件20中各部件之间的配合可靠性、稳定性。
参照图4,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壳体10还包括安装底板123,安装底板123与安装壳体11相连,并且锁定件21和配合件22布置在安装底板123和安装壳体11之间。其中,图17和图18为配合件22和锁定件21与安装壳体11的配合示意图,其中未示出安装底板123。
如图9和图10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驱动装置52构造为第一驱动电机,第一驱动电机的输出端设有第一螺纹杆54,第一摆动件51设有第一啮合部511,第一螺纹杆54与第一啮合部511啮合配合。
其中,第一驱动电机用于驱动第一螺纹杆54转动,当第一螺纹杆54转动时,第一螺纹杆54与第一啮合部511啮合配合,以驱动第一摆动件51转动。
参照图3和图7,可以理解的是,通过设置第一螺纹杆54,利用第一螺纹杆54将第一驱动装置52的驱动力传递至第一摆动件51,从而可以将第一驱动装置52与第一摆动件51布置在同一平面内,即均与壳体10的壁面贴合配合,使得第一驱动装置52和第一摆动件51的布置位置可以更加贴近壳体10设置,节省第一驱动装置52和第一摆动件51的占用空间。
如图7所示,在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实施例中,门锁总成100内还设置有第一弹性件53,第一弹性件53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摆动件51和壳体10相连,而且第一弹性件53被构造为将第一摆动件51定位在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
其中,第一弹性件53构造为扭簧,扭簧的一端与第一摆动件51相连,扭簧的另一端与壳体10相连。扭簧可以在第一驱动装置52驱动第一摆动件51摆动的过程中蓄能,并在反向驱动第一摆动件51运动时释放能量,当第一驱动装置52停止驱动第一螺纹杆54转动时,扭簧施加的力可以将第一啮合部511与第一螺纹杆54锁紧,从而对第一摆动件51进行定位。
结合图4、图9和图10,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驱动部32构造为驱动臂,驱动臂设有配合槽722,第二驱动部512构造为驱动凸起,驱动凸起设置在第一摆动件51上,并自第一摆动件51向锁止联动件30一侧凸出,而且至少驱动凸起部分伸入配合槽722。其中,在第一摆动件51的摆动过程中,驱动凸起可以拨动锁止联动件30转动。
需要说明的是,驱动凸起的结构可以与锁止联动件30的配合需求进行设计,优选为圆柱状凸起,圆柱状凸起的结构简单且便于与配合槽722配合。
进一步地,驱动臂沿第一方向延伸,配合槽722构造为沿第一方向延伸的U形槽,驱动凸起可以从U形槽的开口一端进入U形槽,以便于将驱动凸起与配合槽722装配。其中,锁止联动件30沿第一方向延伸的轴线转动,从而便于通过驱动凸起与配合槽722的配合驱动锁止联动件30转动。
参照图4,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门锁总成100还包括安装架90,安装架90安装在壳体10上,而且锁止联动件30可转动地安装在安装架90上,锁止联动件30和锁舌组件20分别设置在安装架90的两侧。
其中,安装架90可以对锁止联动件30起到支撑的作用,以提升锁止联动件30在相对转动过程中的稳定性,并且安装架90可以将锁止联动件30与锁舌组件20(如:锁定联动件24、配合联动件23)分隔开,防止锁止联动件30在转动过程中与锁舌组件20产生干涉。参照图9和图10,安装架90的设置位置以及结构适于第一开启组件40进行避让,以使得壳体10内多个部件布局紧凑,同时防止部件之间产生非必要干涉。
结合图4、图9和图10,可以理解的是,锁定联动件24和锁定件21通过锁定连接轴25相连,锁定连接轴25穿设于安装壳体11设置,安装架90上形成有与锁定连接轴25的端部定位配合的锁定定位孔,以通过安装架90对锁定连接轴25进行定位;配合联动件23和配合件22通过配合连接轴26相连,配合连接轴26穿设于安装壳体11设置,安装架90上形成有与配合连接轴26的端部定位配合的配合定位孔,以通过安装架90对配合连接轴26进行定位。由此,安装架90的设置可以提升锁舌组件20在壳体10内的装配可靠性。
如图9和图10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门锁总成100还包括第二开启组件70,第二开启组件70安装在壳体10内,而且第二开启组件70设有第三驱动部725,第三驱动部725可用于驱动第一摆动件51由第二位置向第一位置转动,以调节第一摆动件51的位置,并通过第一摆动件51驱动锁止联动件30运动。当第一摆动件51处于第一位置时,第一开启组件40与锁舌组件20保持配合状态,此时可以通过第一开启组件40开启车门。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开启组件70可以与车门把手的拉线(未示出)相连,由此可以通过手动驱动的方式驱动第一摆动件51由第二位置运动至第一位置,将第一开启组件40与锁舌保持配合状态,从而可以通过第一开启组件40开启车门。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摆动件51的驱动方式还包括由第一驱动装置52(如:第一驱动电机)驱动,第一驱动装置52的驱动方式为电驱动。当无法通过第一驱动装置52驱动第一摆动件51由第二位置运动至第一位置时,还可以通过第二开启组件70对第一摆动件51的位置进行调节,以满足不同的开门需求。
如图5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开启组件70包括第二枢转轴71和第二开启臂72,第二枢转轴71安装在壳体10上,第二开启臂72绕第二枢转轴71的中心轴线可转动地安装于壳体10,而且第三驱动部725形成在第二开启臂72上。
参照图7,其中示出第二开启臂72的运动轨迹线以及第一摆动件51的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当第二开启臂72绕第二枢转轴71的中心轴线转动时,第三驱动部725可以与位于第二位置的第一摆动件51相抵配合,并进一步驱动第一摆动件51向第一位置运动。由此,通过驱动第一开启臂42运动可以将第一摆动件51由第二位置驱动至第一位置。
结合图6和图7,在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实施例中,第二开启组件70还包括第二复位件73,第二复位件73的两端分别与壳体10和第二开启臂72相连,并且第二复位件73适于在拉线驱动第二开启臂72转动时蓄能,以用于驱动第二开启臂72复位。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门锁总成100还包括:移动件81、驱动组件、保险件82和锁止件83。
结合图6、图13和图14所示,移动件81可往复移动地设于壳体10,在移动件81的移动方向上,移动件81具有驱动端811和配合端812,驱动组件设置在壳体10内,并且驱动组件用于驱动移动件81往复移动。
保险件82可活动地安装在壳体10上,保险件82与配合端812相配合,移动件81带动保险件82在解锁位置和锁止位置之间移动,锁止件83可转动地设于壳体10,锁止件83可以与门体配合或脱离,以对车门进行锁定或解锁。当锁止件83与门体配合时,可以对门体进行锁定;当锁止件83与门体脱离时,可以打开门体。
其中,锁止件83与保险件82相配合以由保险件82带动转动。当保险件82位于解锁位置时,第二开启臂72与保险件82配合以带动保险件82转动;当保险件82位于锁止位置时,第二开启臂72与保险件82脱离配合。
保险件82位于锁止位置时,第二开启臂72与保险件82脱离配合,此时转动第二开启臂72,第二开启臂72无法带动保险件82转动,相应的,锁止件83不会发生转动,锁止件83仍然与门体保持配合,此时能够对门体进行锁止,此时在转动第二开启臂72时,不会打开门体,以为儿童或其他特殊用户提供更好的安全保障。
也就是说,驱动组件在驱动移动件81往复移动时,移动件81会带动保险件82在解锁位置和锁止位置之间移动,当保险件82移动至解锁位置时,保险件82与第二开启臂72相配合,此时转动第二开启臂72能够带动保险件82转动,保险件82能够带动锁止件83转动,以使锁止件83能够与门体脱离,也就是说,此时转动第二开启臂72能够打开门体。
当保险件82移动至锁止位置时,保险件82与第二开启臂72脱离配合,此时转动第二开启臂72,第二开启臂72无法带动保险件82转动,也就无法带动锁止件83转动,也就是说,此时转动第二开启臂72不能打开门体。
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实现对门锁的锁止和解锁,且结构较为简单,便于提高门锁总成100结构的稳定性,除此之外,驱动组件设置在移动件81的驱动端811,保险件82设于移动件81的配合端812,第二开启臂72和锁止件83也位于移动件81的配合端812,以将驱动组件、保险件82、第二开启臂72和锁止件83集中设置在移动件81的两端,进而便于节约驱动组件、移动件81、保险件82、第二开启臂72和锁止件83在壳体10占用的空间,便于实现门锁结构的小型化设计。
举例而言,在将门锁总成100设置在车辆上的实施例中,可使移动件81的长度方向沿车辆的高度方向设置,驱动组件设置在移动件81的上端,驱动组件与移动件81的驱动端811相配合,保险件82、锁止件83和第二开启臂72设置在移动件81的下端,保险件82与移动件81的配合端812相配合,这样将门锁总成100集中设置在车辆的高度方向上,以减少门锁总成100在车辆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上占用的空间,便于为车辆预留出较大的空间,便于车辆内其它零部件的布局。
这里需要解释的是,移动件81的长度方向也可以沿车辆的长度方向、宽度方向或某一方向设置,这里不做过多限制。
因此,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门锁总成100能够对门体进行锁止,以为儿童或其他特殊用户提供更好的安全保障,具有结构简单、占用空间小的优点,通过将门锁总成100集中设置在车辆的一个方向上,以能够为车辆预留出更大的空间,便于车辆内其它零部件的布局。
参照图5,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开启臂72、锁止件83和保险件82可依次套设在第二枢转轴71上,以将第二开启臂72、锁止件83和保险件82可转动地设置在壳体10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开启臂72上设有第一安装孔721,锁止件83上设有第二安装孔831,保险件82上设有第三安装孔821,第二枢转轴71依次穿过第一安装孔721、第二安装孔831和第三安装孔821,以将第二开启臂72、锁止件83和保险件82可转动地设置在壳体10上。
其中,第三安装孔821包括第一孔部8211、第二孔部8212和第三孔部8213,第二孔部8212用于连通第一孔部8211和第三孔部8213。当驱动组件驱动移动件81往复移动时,移动件81带动保险件82往复移动,此时第二枢转轴71在第一孔部8211、第二孔部8212和第三孔部8213之间移动,以保证移动件81的顺利移动,进而使移动件81能够在解锁位置和锁止位置之间移动。
当保险件82移动至解锁位置时,第三孔部8213与第二枢转轴71相配合,以在转动第二开启臂72时,第二开启臂72能够带动保险件82转动,进而通过保险件82带动锁止件83转动,使锁止件83与门体脱离;当保险件82移动至锁止位置时,第一孔部8211与第二枢转轴71相配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保险件82设有配合凸柱822,锁止件83设有避让槽832,第二开启臂72设有配合槽722,配合凸柱822穿设避让槽832。
在保险件82处于解锁位置时,配合凸柱822与配合槽722的内壁配合,以在转动第二开启臂72时,配合槽722的内壁能够带动配合凸柱822绕第二枢转轴71转动。由于配合凸柱822穿设避让槽832设置,当第二开启臂72带动配合凸柱822绕第二枢转轴71转动时,配合凸柱822能够带动锁止件83绕第二枢转轴71转动,将锁止件83与门体脱离。
在保险件82处于锁止位置时,配合凸柱822与配合槽722的内壁脱离配合,此时转动第二开启臂72,第二开启臂72无法带动配合凸柱822进行转动,也就无法带动锁止件83进行转动,进而实现对门体的锁止。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开启臂72的外周壁设有缺口723以限定出配合槽722,当保险件82处于锁止位置,配合凸柱822脱离配合槽722,此时转动第二开启臂72,第二开启臂72无法带动配合凸柱822绕第二枢转轴71进行转动,进而无法带动锁止件83进行转动,以使锁止件83与门锁保持配合,实现对门锁的锁止。
具体而言,当移动件81带动保险件82移动至锁止位置时,配合凸柱822可从缺口723处移出配合槽722,以使配合凸柱822与配合槽722的内壁脱离止抵,使配合凸柱822与配合槽722的内壁脱离配合,此时转动第二开启臂72,第二开启臂72不能够带动配合凸柱822绕第二枢转轴71进行转动,进而无法带动锁止件83进行转动,以使锁止件83与门锁保持配合,实现对门锁的锁止。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开启臂72具有避让凸部724,避让凸部724朝远离配合凸柱822的方向凸起,在保险件82处于锁止位置时,避让凸部724位于配合凸柱822相对于第二开启臂72的转动路径上,以使避让凸部724能够对配合凸柱822进行避让,进而在第二开启臂72转动时,第二开启臂72不会带动配合凸柱822进行转动,也就不会通过配合凸柱822带动锁止件83转动,以使锁止件83与门体保持配合,实现对门体的锁止。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配合端812设有第一弧形槽8121,保险件82设有配合凸起823,配合凸起823伸入到第一弧形槽8121内,在驱动组件驱动移动件81移动时,配合凸起823与第一弧形槽8121的槽壁止抵配合,此时移动件81能够带动保险件82移动,进而实现保险件82在解锁位置和锁止位置之间的移动。
同时,当保险件82位于解锁位置时,转动第二开启臂72,第二开启臂72可带动保险件82进行转动,此时配合凸起823在第一弧形槽8121内滑动,以避免在配合凸起823发生转动时,配合凸起823会带动移动件81进行转动,以在保证保险件82可顺利转动的同时避免保险件82会对移动件81的位置造成影响。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驱动组件包括第二驱动装置62和第二摆动件61,第二摆动件61可转动地设置在壳体10上,并且第二摆动件61和第一摆动件51设置在壳体10的同一壁面上,第二驱动装置62构造为第二驱动电机,第二驱动电机用于驱动第二摆动件61转动。
其中,第二摆动件61能够带动移动件81往复移动,进而通过移动件81带动保险件82在锁止位置和解锁位置之间移动,以实现对门体的解锁和锁定。
第二摆动件61设有第二啮合部611,驱动组件还包括第二螺纹杆64,第二螺纹杆64与第二啮合部611啮合,第二驱动电机与第二螺纹杆64配合,第二驱动电机驱动第二螺纹杆64转动,当第二螺纹杆64转动时,第二螺纹杆64能够驱动第二摆动件61进行转动,进而通过第二摆动件61实现移动件81的往复移动。
其中,使第二螺纹杆64与第二摆动件61的第二啮合部611相啮合,使第二驱动电机驱动第二螺纹杆64转动,当第二螺纹杆64转动时,第二螺纹杆64带动第二摆动件61转动,这样便于合理设置驱动组件的位置,便于减少驱动组件和移动占用的空间。
其中,通过设置第二螺纹杆64,利用第二螺纹杆64将第二驱动电机的转动传动至第二摆动件61,以能将第二驱动电机与移动件81设置在同一平面内,进而便于减少第二驱动电机在其他平面内占用的空间,这样便于合理设置驱动组件的位置,便于减少驱动组件和移动件81占用的空间。
门锁总成100内还设置有第二弹性件63,第一弹性件63的两端分别与第二摆动件61和壳体10相连。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摆动件61设有第二弧形槽612,驱动端811设有凸起8111,凸起8111伸入到第二弧形槽612内,当第二驱动电机驱动第二摆动件61转动时,凸起8111能够在第二弧形槽612内滑动,以将第二摆动件61的转动转化为移动,进而实现移动件81的往复移动。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弧形槽612沿第二摆动件61的轴向延伸,当第二驱动电机驱动第二摆动件61正向转动时,凸起8111在第二弧形槽612内滑动,以使第二摆动件61能够带动移动件81朝远离第二开启臂72的方向移动,进而能够带动保险件82移动至锁止位置。
当第二驱动电机驱动第二摆动件61反向转动时,凸起8111在第二弧形槽612内滑动,以使第二摆动件61能够带动移动件81朝靠近第二开启臂72的方向移动,进而能够带动保险件82移动至解锁位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壳体10上设有卡接部1211,卡接部1211限定出卡槽,卡接部1211与移动件81卡接配合,以将移动件81设置在壳体10上,其中,移动件81的侧壁与卡槽的侧壁止抵配合,以利用卡槽对移动件81的可移动方向进行限制,避免在第二摆动件61转动带动移动件81移动时,移动件81会随第二摆动件61一起转动,以使移动件81能够顺利地移动,进而使移动件81能够带动保险件82在锁止位置和解锁位置之间移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壳体10还包括第一壳体121和第二壳体122,上述的卡接部1211形成在第一壳体121上,第一壳体121和第二壳体122扣合配合,扣合后的第一壳体121和第二壳体122的一端敞开,安装壳体11以及安装在安装壳体11上的部件可以通过敞开侧进入由第一壳体121和第二壳体122限定出的安装空间。
其中,第一摆动件51、第二开启组件70、第一驱动装置52和第二驱动装置62等均安装在第一壳体121的同一壁面上,从而使得壳体10内的多个部件布局紧凑,并且便于第二开启组件70与第一摆动件51联动配合。
在一些实施例中,移动件81的表面设有加强筋813,加强筋813沿移动件81的长度方向延伸,以能够加强移动件81的结构强度,避免在移动件81带动保险件82移动时,移动件81容易发生折断。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锁止件83上设有卡勾833,卡勾833与车门的锁定配合部卡接配合,当锁止件83转动时,卡勾833可以与锁定配合部脱离。
如图6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门锁总成100还包括第一微动开关84,第一微动开关84可以与第一驱动电机通信,以根据第一微动开关84的信号,对第一驱动电机的驱动动作进行控制。
如图6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门锁总成100还包括第二微动开关85,第二微动开关85可以与第二驱动电机通信,以根据第二微动开关85的信号,对第二驱动电机的驱动动作进行控制。
其中,第一微动开关84和第二微动开关85可分别用于对壳体10内的部件的位置进行检测,如:通过第一微动开关84检测第一摆动件51的位置、通过第二微动开关85检测第二摆动件61的位置等,微动开关的具体布置位置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中的门锁总成中多处可采用卡接结构对部件进行固定,从而可以提升门锁总成的装配效率,并且可以减少连接零部件(如:螺栓、螺钉等)的布置数量,可以对门锁总成减重,降低成本。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门体组件,通过利用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的门锁总成100能够对门体进行锁止,以为儿童或其他特殊用户提供更好的安全保障,具有结构简单、占用空间小的优点,通过将门锁总成100集中设置在车辆的一个方向上,以能够为车辆预留出更大的空间,便于车辆内其它零部件的布局。
下面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包括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的门体组件。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移动件81的长度方向沿车辆的高度方向设置,驱动组件设置在移动件81的上端,驱动组件与移动件81的驱动端811相配合,保险件82、锁定件21和第二开启臂72设置在移动件81的下端,保险件82与移动件81的配合端812相配合,这样将门锁总成100集中设置在车辆的高度方向上,以减少门锁总成100在车辆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上占用的空间,便于为车辆预留出较大的空间,便于车辆内其它零部件的布局。
这里需要解释的是,移动件81的长度方向也可以沿车辆的长度方向、宽度方向或某一方向设置,这里不做过多限制。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门体组件,通过利用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的门锁总成100能够对门体进行锁止,以为儿童或其他特殊用户提供更好的安全保障,具有结构简单、占用空间小的优点,通过将门锁总成100集中设置在车辆的一个方向上,以能够为车辆预留出更大的空间,便于车辆内其它零部件的布局。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的其他构成以及操作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都是已知的,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下面的内容根据需要融合在撰写的过程中去写,以便对相关内容进行解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第二特征”可以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3)

1.一种门锁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10);
锁舌组件(20);
锁止联动件(30),所述锁止联动件(30)可转动地安装在所述壳体(10)内,且所述锁止联动件(30)设有第一配合部(31)和第一驱动部(32);
第一开启组件(40),所述第一开启组件(40)设于所述壳体(10),且所述第一开启组件(40)可与所述锁舌组件(20)配合或分离,所述第一开启组件(40)设有第二配合部(431),所述第一配合部(31)可与所述第二配合部(431)配合;
第一摆动件(51),所述第一摆动件(51)可转动地设于所述壳体(10),且所述第一摆动件(51)设有第二驱动部(512),所述第二驱动部(512)可与所述第一驱动部(32)配合,以驱动所述锁止联动件(30)转动并通过所述第一配合部(31)带动所述第二配合部(431)运动,以切换所述第一开启组件(40)与所述锁舌组件(20)配合或分离;
第一驱动装置(52),所述第一驱动装置设在所述壳体(10)内并用于驱动所述第一摆动件(51)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往复转动;
其中,在所述第一摆动件(51)处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一开启组件(40)与所述锁舌组件(20)配合;在所述第一摆动件(51)处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一开启组件(40)与所述锁舌组件(20)分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门锁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开启组件(40)包括:
第一枢转轴(41),所述第一枢转轴(41)安装于所述壳体(10);
第一开启臂(42),所述第一开启臂(42)绕所述第一枢转轴(41)的中心轴线可转动地安装于所述壳体(10);
第一联动件(43),所述第一联动件(43)与所述第一开启臂(42)相连,且所述第二配合部(431)形成在所述第一联动件(43)上;
第一驱动臂(44),第一驱动臂(44)安装于所述壳体(10),且可绕所述第一枢转轴(41)的中心轴线转动,并用于驱动所述第一开启臂(42)转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门锁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锁舌组件(20)包括:
锁定件(21),所述锁定件(21)可转动地安装于所述壳体(10);
配合件(22),所述配合件(22)可转动地安装于所述壳体(10),且可用于对所述锁定件(21)限位。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门锁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锁舌组件(20)还包括配合联动件(23),所述配合联动件(23)可转动地安装于所述壳体(10),且与所述配合件(22)相连;
所述配合联动件(23)设有第一搭接部(231),所述第一联动件(43)设有第二搭接部(432),所述第一搭接部(231)可与所述第二搭接部(432)搭接配合,以将所述第一开启组件(40)与所述锁舌组件(20)配合。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门锁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锁舌组件(20)还包括锁定联动件(24),所述锁定联动件(24)可转动地安装于所述壳体(10),且与所述锁定件(21)相连。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门锁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装置(52)构造为第一驱动电机,所述第一驱动电机的输出端设有第一螺纹杆(54),所述第一摆动件(51)设有第一啮合部(511),所述第一螺纹杆(54)与所述第一啮合部(511)啮合配合。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门锁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部(32)构造为驱动臂,所述驱动臂设有配合槽(722);
所述第二驱动部(512)构造为驱动凸起,所述驱动凸起自所述第一摆动件(51)向所述锁止联动件(30)一侧凸出,且至少部分伸入所述配合槽(722)。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门锁总成,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安装架(90),所述安装架(90)安装在所述壳体(10)上,所述锁止联动件(30)可转动地安装于所述安装架(90),且所述锁止联动件(30)和所述锁舌组件(20)分别设置在所述安装架(90)的两侧。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门锁总成,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开启组件(70),所述第二开启组件(70)安装于所述壳体(10),且所述第二开启组件(70)设有第三驱动部(725),所述第三驱动部(725)可用于驱动所述第一摆动件(51)由所述第二位置向所述第一位置转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门锁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开启组件(70)包括:
第二枢转轴(71),所述第二枢转轴(71)安装于所述壳体(10);
第二开启臂(72),所述第二开启臂(72)绕所述第二枢转轴(71)的中心轴线可转动地安装于所述壳体(10),且所述第三驱动部(725)形成在所述第二开启臂(72)上。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门锁总成,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移动件(81),所述移动件(81)可往复移动地设于所述壳体(10),在所述移动件(81)的移动方向上,所述移动件(81)具有驱动端(811)和配合端(812);
驱动组件,所述驱动组件设于所述壳体(10),并用于驱动所述移动件(81)往复移动;
保险件(82),所述保险件(82)可活动地设在所述壳体(10)上,所述保险件(82)与所述配合端(812)相配合,所述移动件(81)带动所述保险件(82)在解锁位置和锁止位置之间移动;
锁止件(83),所述锁止件(83)可转动地设于所述壳体(10)以适于与门体配合或脱离,所述锁止件(83)与所述保险件(82)相配合以由所述保险件(82)带动转动;
其中,所述保险件(82)位于所述解锁位置时,所述第二开启臂(72)与所述保险件(82)配合以带动所述保险件(82)转动;所述保险件(82)位于所述锁止位置时,所述第二开启臂(72)与所述保险件(82)脱离配合。
12.一种门体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门锁总成。
13.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门体组件。
CN202321016707.2U 2023-04-27 2023-04-27 门锁总成、门体组件和车辆 Active CN22001482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016707.2U CN220014825U (zh) 2023-04-27 2023-04-27 门锁总成、门体组件和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016707.2U CN220014825U (zh) 2023-04-27 2023-04-27 门锁总成、门体组件和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014825U true CN220014825U (zh) 2023-11-14

Family

ID=886738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016707.2U Active CN220014825U (zh) 2023-04-27 2023-04-27 门锁总成、门体组件和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01482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148651A (en) Motor vehicle door lock
JP4784512B2 (ja) 車両用ドアロック装置
US6722714B2 (en) Vehicular door opening and closing apparatus
JP2847461B2 (ja) ドアロック装置におけるスイッチ機構
US11091939B2 (en) Door lock apparatus
JP2006266028A (ja) 車両用ドアロック装置
JP4618493B2 (ja) 車両用ドアロック装置
US7063360B2 (en) Door lock device
CN220014825U (zh) 门锁总成、门体组件和车辆
CN210460261U (zh) 自吸式电子锁
CN111197439A (zh) 自吸式电子锁
CN220014826U (zh) 门锁机构的锁定模块和门锁机构、车辆
CN110593664B (zh) 门锁
EP4074930B1 (en) Automobile door lock and automobile door
CN220014823U (zh) 门锁机构和门体组件、车辆
CN220014827U (zh) 门锁机构的锁定模块和门锁机构、车辆
CN111742107B (zh) 一种具备机械锁功能和电子锁功能的双重功能锁体
CN211144062U (zh) 门锁
KR102633869B1 (ko) 파워 차일드 록 장치
JP2014095267A (ja) ドアロック装置
JPH01247677A (ja) 車輌用ドアのロツク装置
CN214786655U (zh) 一种锁具装置及开合柜
CN218991215U (zh) 防卡锁体和具有它的电子锁
CN217602353U (zh) 一种多锁舌联动的门锁装置
CN214091419U (zh) 一种多点锁体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