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000820U - 一种陶瓷雾化芯 - Google Patents

一种陶瓷雾化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000820U
CN220000820U CN202320733246.4U CN202320733246U CN220000820U CN 220000820 U CN220000820 U CN 220000820U CN 202320733246 U CN202320733246 U CN 202320733246U CN 220000820 U CN220000820 U CN 22000082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ing
heat generating
curve
atomizing core
wire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733246.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青
郭满堂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ALD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ALD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ALD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ALD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733246.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00082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00082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00082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Resistance Heating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陶瓷雾化芯,包括多孔陶瓷体,所述多孔陶瓷体的雾化面设置有与其贴合的发热体;所述发热体包括发热单元和两个连接端,所述发热单元以并联的形式连接于两个所述连接端之间;所述发热单元为由至少两条曲线发热丝围合形成的具有自由端的发热图形,相邻的两条所述曲线发热丝之间连接有转接发热丝,所述转接发热丝的形状为直线或曲线。上述陶瓷雾化芯,利用发热图形能够提高多孔陶瓷体雾化面上的受热均匀度,避免热量堆积和曲线发热丝起翘的同时,曲线发热丝之间的连接结构为直线或曲线,能够进一步减弱在发热丝连接位置热应力集中点的形成,使发热体与多孔陶瓷体贴合平整不起翘,延长使用寿命。

Description

一种陶瓷雾化芯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雾化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陶瓷雾化芯。
背景技术
电子雾化器是一种能够将存储的可雾化的物质通过加热形成雾化状态的装置,比如,电子烟,用于将烟油或其它类似物质加热形成烟,供用户抽吸。
目前市场上电子烟的雾化核心基本为棉芯+发热丝雾化和陶瓷雾化两种类型,两种雾化方式各有特色。在棉芯雾化中,发热丝在棉芯上不易固定,为保障棉芯与发热丝的稳固连接,在结构上需要设置更多的支撑和压棉结构。在陶瓷雾化中,因为陶瓷体结构稳定,在陶瓷体上所能应用的发热丝成型工艺多种多样,所以在发热丝与导油体结合稳定性上陶瓷雾化优于棉芯雾化。发热丝的质量对烟油的雾化效果至关重要,直接影响电子烟的使用效果。因为电子烟尺寸精密、形状细小,而传统陶瓷雾化中发热丝的结构单一,往往只是单根弯曲的布置形式,不仅对烟油的加热效果一般和雾化效果普通,而且若只是将发热丝简单叠加,还会在发热丝的连接位置出现热应力集中的问题,不利于热量的均匀分布,随着发热丝的长时间工作,会对发热丝在陶瓷上的固定牢固性产生影响。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陶瓷雾化芯,利用发热图形能够提高多孔陶瓷体雾化面上的受热均匀度,避免热量堆积和曲线发热丝起翘的同时,曲线发热丝之间的连接结构为直线或曲线,能够进一步减弱在发热丝连接位置热应力集中点的形成,使发热体与多孔陶瓷体贴合平整不起翘,延长使用寿命。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提供一种陶瓷雾化芯,包括多孔陶瓷体,所述多孔陶瓷体的雾化面设置有与其贴合的发热体;所述发热体包括发热单元和两个连接端,所述发热单元以并联的形式连接于两个所述连接端之间;所述发热单元为由至少两条曲线发热丝围合形成的具有自由端的发热图形,相邻的两条所述曲线发热丝之间连接有转接发热丝,所述转接发热丝的形状为直线或曲线。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转接发热丝与所述曲线发热丝之间连接有圆弧过渡段,所述圆弧过渡段的两边分别与所述转接发热丝和所述曲线发热丝相切。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圆弧过渡段的半径大于0.1mm。
在一些实施例中,两个所述发热单元并联在两个所述连接端之间,并且两个所述发热单元分布于两个所述连接端连线的两侧,每一所述发热单元包括两个子发热单元;四个所述子发热单元形成轴对称图形和/或中心对称图形。
在一些实施例中,每一所述子发热单元包括至少三条同心且同向的曲线发热丝,至少三条所述曲线发热丝形成具有至少一个自由端的发热图形,四个所述子发热单元形成轴对称和中心对称图形。
在一些实施例中,并联的所述发热单元之间连接有第一支撑部,所述第一支撑部的长度大于或等于所述发热单元的宽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相邻的发热单元之间的发热图形成非等间距分布。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自由端设置有第二支撑部,所述第二支撑部包括长度方向与所述发热体的平面具有夹角的第一延伸段,所述第一延伸段折弯插入所述陶瓷体中。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支撑部还包括设置在所述自由端且与所述第一延伸段相连的第二延伸段,所述第二延伸段的长度方向与所述曲线发热丝端部的切线方向平行。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发热单元包括围合形成所述发热图形的至少两条曲线发热丝,至少两条所述曲线发热丝为同心且同向的曲线。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发热体为金属蚀刻片或印刷导电线路。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多孔陶瓷体的导油面开设有储液腔,所述储液腔的底部开设有与所述发热体的形状一样的仿形槽。
相对于上述背景技术,本申请所提供的陶瓷雾化芯包括多孔陶瓷体和发热体,发热体设置在多孔陶瓷体的雾化面并与其贴合。发热体包括发热单元和两个连接端,发热单元以并联的形式连接于两个连接端之间。发热单元为由至少两条曲线发热丝围合形成的具有自由端的发热图形,相邻的两条曲线发热丝之间连接有转接发热丝,转接发热丝的形状为直线或曲线。
在该陶瓷雾化芯的使用过程中,可接通电极向发热体的连接端导通电流,使并联的发热单元同步进行升温,产生的加热效果得以雾化烟油。该陶瓷雾化芯利用形成的发热图形和并联的排布方式,提高多孔陶瓷体雾化面上的受热均匀度,能够有效减轻热量堆积的问题,使热量的分布更合理,避免热量堆积和曲线发热丝起翘;同时,曲线发热丝之间的连接结构为直线或曲线,能够进一步减弱在发热丝连接位置热应力集中点的形成,使发热体与多孔陶瓷体贴合平整不起翘,尤其是长期高温使用后不起翘,延长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陶瓷雾化芯的背向结构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陶瓷雾化芯的正向结构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陶瓷雾化芯的背向平面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陶瓷雾化芯的侧向平面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陶瓷雾化芯的正向平面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陶瓷雾化芯与电极的连接结构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陶瓷雾化芯与电极的连接平面图。
其中:
10-多孔陶瓷体、20-发热体、30-电极、
21-发热单元、22-连接端、23-第一支撑部、24-第二支撑部、
111-储油腔、112-仿形槽、101-雾化面、211-曲线发热丝、212-转接发热丝、213-圆弧过渡段。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申请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申请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请参考图1至图7,其中,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陶瓷雾化芯的背向结构图,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陶瓷雾化芯的正向结构图,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陶瓷雾化芯的背向平面图,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陶瓷雾化芯的侧向平面图,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陶瓷雾化芯的正向平面图,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陶瓷雾化芯与电极的连接结构图,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陶瓷雾化芯与电极的连接平面图。
在第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陶瓷雾化芯,主要包括多孔陶瓷体10和发热体20,发热体20设置在多孔陶瓷体10的雾化面101上,发热体20与多孔陶瓷体10贴合并固定,发热体20可产生热量,由发热体20对多孔陶瓷体10处的介质如烟油进行加热实现烟油的雾化。
多孔陶瓷体10可以是任意形状的有腔结构,例如图1和图2所示的方形有腔结构。多孔陶瓷体10为绝缘体,其正侧的导油面上开设储油腔111,储油腔111中可以容纳烟油。多孔陶瓷体10背侧的雾化面101上设置发热体20,发热体20为电阻发热体,如图6和图7所示,在陶瓷雾化芯的发热体20连接电极30后,发热体20产生热量对物质进行雾化。
优选地,在储油腔111的底部设置有与发热体20的形状相仿的仿形槽112,多孔陶瓷体10中储油腔111在有仿形槽112处和无仿形槽112处的底部厚度不同,烟油在仿形槽112中会比在多孔陶瓷体10的其他位置更贴近雾化面101上的发热体20。仿形槽112有利于根据热量集中位置分梯度精准供油,使仿形槽11中的烟油更加充分全面的受到加热作用,提高雾化效果;发热体20轴向投影位置的供油相对其他区域供油更多,也可以避免其他区域因为供油过快而漏出的情况。
本实施例针对多孔陶瓷体10雾化面101上的发热体20进行改进。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发热体20包括发热单元21和两个连接端22,发热单元21以并联的形式连接于两个连接端22之间。
发热单元21和连接端22均为导体,在陶瓷雾化芯的发热体20连接电极30时,两个电极30分别与两个连接端22接触导通,两个连接端22之间并联的发热单元21加热升温。
其中,发热单元21为由至少两条曲线发热丝211围合形成的具有自由端的发热图形,与此同时,相邻的两条曲线发热丝211之间连接有转接发热丝212,转接发热丝212的形状为直线或曲线,转接发热丝212能够进一步减弱在发热丝连接位置热应力集中点的形成,防止发热体出现起翘的情况。
需要注意的是,发热单元21所包括的曲线发热丝211的数量可以是两条、三条、四条以及更多条。以图3为例,以两个连接端22的连线为横轴,此时在横轴的上侧和下侧各并联有一个发热单元21,并且每一发热单元21所包括的曲线发热丝211的数量为四条。需要注意的是,这里只是以图示为例,对发热单元21的数量及布置、每一发热单元21所包括曲线发热丝211的数量进行了举例说明,并未限定图示及该说明方式是实现本实施例技术方案的唯一方式。因此,对于其他数量及布置的发热单元21,以及每一发热单元21所包括曲线发热丝211的其他数量,例如包括两条曲线发热丝211的发热单元21等,同应属于本实施例的说明范围。
另外,针对同一发热单元21,其曲线发热丝211的走向可以适应性设置。优选地,发热单元21包括围合形成发热图形的至少两条曲线发热丝211,至少两条曲线发热丝211为同心且同向的曲线。
另外,转接发热丝212的长度应大于其连接的曲线发热丝211的宽度,使得发热体20中相邻的曲线发热丝211之间的交汇处空间更大,热量更不容易在该处集中,使热量的分布更合理,避免热量堆积和曲线发热丝211起翘。
其中,转接发热丝212的形状为直线或曲线,即相邻的两条曲线发热丝211可以通过直线转接发热丝212相接,也可通过曲线转接发热丝212相接,均能够达到上述避免热量集中的目的。优选地,考虑到曲线的热应力相较于直线更容易消弱,转接发热丝212的形状为曲线,因此在发热单元21的曲线发热丝211和转接发热丝212处能够极大的消弱热量的集中。
在该陶瓷雾化芯的使用过程中,可接通电极向发热体20的连接端22导通电流,使并联的发热单元21同步进行升温,产生的加热效果得以雾化烟油。
结合上述,该陶瓷雾化芯利用形成的发热图形和并联的排布方式,能够在多孔陶瓷体10的雾化面101上提高受热的均匀度,从而有效减轻热量堆积的问题,使热量的分布更合理,避免热量堆积和曲线发热丝211起翘。同时,曲线发热丝211之间的连接结构为直线或曲线,能够进一步减弱在发热丝连接位置热应力集中点的形成,使发热体20与多孔陶瓷体10贴合平整不起翘,尤其是长期高温使用后不起翘,延长使用寿命。
在一些实施例中,转接发热丝212与曲线发热丝211之间连接有圆弧过渡段213。
在本实施例中,圆弧过渡段213光滑,并且圆弧过渡段213的两边分别与其连接的转接发热丝212和曲线发热丝211相切,此时在转接发热丝212和曲线发热丝211之间不会形成尖锐的交汇局部,避免热应力集中点的形成,提高发热单元21的抗形变能力,以及发热体20与多孔陶瓷体10的结合强度,保障陶瓷雾化芯的雾化效果,延长使用寿命。
进一步的,圆弧过渡段213的半径大于0.1mm。
在本实施例中,圆弧过渡段213为半径大于0.1mm(R0.1)的圆弧状,不同于常规的发热丝在两发热丝交汇处增加R0.03-R0.1的圆角来轻微改善尖锐的交汇处的方案的是,本实施例中的圆弧过渡段213既可以使得转接发热丝212和曲线发热丝211之间光滑过渡,又不会有尖锐的交汇局部,避免了热应力集中点的形成。同时,转接发热丝212和曲线发热丝211之间的应力更容易沿圆弧过渡段213向两端传导削弱。
在一些实施例中,两个发热单元21并联连接在两个连接端22连线的两侧,每一发热单元21包括两个子发热单元。四个子发热单元形成轴对称图形;或者,中心对称图形;或者,轴对称图形和中心对称图形。
在本实施例中,发热单元21的第一个子发热单元与第一个连接端22相连,发热单元21的第二个子发热单元与第二个连接端22相连,每个子发热单元包括至少两条曲线发热丝211,相邻的曲线发热丝211之间通过转接发热丝212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每一子发热单元包括至少三条同心且同向的曲线发热丝211,至少三条曲线发热丝211形成具有至少一个自由端的发热图形,四个子发热单元形成轴对称和中心对称图形。发明人试验发现,当发热体20为薄片状的金属蚀刻发热体20时,自由端的设置有利于进一步防止其长时间高温使用发生形变,使得发热体20在长期高温使用后,不会发生起翘的情况。在雾化面101上相对对称的发热体20设计,可以确保雾化面101上的热量分布较为均匀,保障雾化产生的气溶胶口感。
需要注意的是,根据子发热单元包括曲线发热丝211的数量的不同,子发热单元包括的转接发热丝212的数量也不同。以两条曲线发热丝211为例,因为两条曲线发热丝211之间的连接仅需一次,所以转接发热丝212的数量为一;以三条曲线发热丝211为例,因为三条曲线发热丝211之间的连接需要第一条曲线发热丝211与第二条曲线发热丝211之间的第一次以及第二条曲线发热丝211与第三条曲线发热丝211之间的第二次,所以转接发热丝212的数量为二。当每一子发热单元包括至少三条同心且同向的曲线发热丝211时,每一子发热单元还包括至少两条转接发热丝212。
在本实施例中,请继续参考图3,以两个连接端22的连线为横轴,过两个连接端22的中点并垂直于横轴的为竖轴,此时在横轴与竖轴交叉所分割的四个象限位置各有一个子发热单元,并且每一子发热单元所包括的曲线发热丝211的数量为四条,每一子发热单元所包括的曲线发热丝211的数量为三条,四条曲线发热丝211围合形成两个自由端,相邻的曲线发热丝211之间通过转接发热丝212连接。四个子发热单元形成轴对称图形和中心对称图形,发热体20整体呈蝶形,四个子发热单元角度不同但形状相同。一方面,蝶形发热体20可以确保雾化面上的热量分布较为均匀,保障雾化产生的气溶胶口感;另一方面蝶形发热体20的光滑曲线可以确保发热体20的发热段不会发生局部集热导致起翘的情况。
在一些实施例中,以金属片蚀刻形成的发热体20为例,并联的发热单元21之间连接有第一支撑部23,第一支撑部23的长度大于或等于发热单元21的宽度。
在本实施例中,请继续参考图3,以两个连接端22的连线为横轴,两个发热单元21并联在横轴的上侧和下侧,同时两个发热单元21之间设置有第一支撑部23,第一支撑部23数量和方向这里不受限制。优选地,第一支撑部23垂直于横轴,第一支撑部23的数量根据发热单元21及其子发热单元的数量适应设置。以图3为例,在第一个发热单元21与第二个发热单元21之间设置有三个第一支撑部23,第一个第一支撑部23设置在第一个发热单元21的第一个子发热单元与第二个发热单元21的第一个子发热单元之间,第二个第一支撑部23设置在第一个发热单元21的相接处(第一个发热单元21的第一个子发热单元与第二个子发热单元的相接处)与第二个发热单元21的相接处(第二个发热单元21的第一个子发热单元与第二个子发热单元的相接处)之间,第三个第一支撑部23设置在第一个发热单元21的第二个子发热单元与第二个发热单元21的第二个子发热单元之间。
其中,三个第一支撑部23的长度均大于发热单元21的宽度,针对发热单元21宽度较窄(形成发热图形的曲线发热丝211之间的距离)的情况,如此设置的第一支撑部23具有更为显著的抗形变提高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相邻的发热单元21之间的发热图形成非等间距分布。
请继续参考图3,以两个连接端22的连线为横轴,两个发热单元21并联在横轴的上侧和下侧,针对上下相邻的发热单元21,在横轴方向上,两者的间距自发热体20的外侧朝内渐缩且缩小速率增大。如此设置,可以使得发热体20发热时热量集中点减少,有利于热量分布均匀。
在一些实施例中,以金属片蚀刻形成的发热体20为例,自由端设置有第二支撑部24,第二支撑部24包括长度方向与发热体20的平面具有夹角的第一延伸段,第一延伸段折弯插入陶瓷体中。
请继续参考图3,在发热图形的自由端处,即图示中使两条曲线发热丝211相交的转接发热丝212处,在转接发热丝212上设置朝外侧延伸的第二支撑部24,第一延伸段为第二支撑部24折弯插入多孔陶瓷体10的第一部分,第一延伸段与发热体20平面的夹角优选为90°,提高第二支撑部24与多孔陶瓷体10的结合强度,使发热体20在多孔陶瓷体10的雾化面101上固定牢固,使发热体20不容易起翘。另外,第二支撑部24与第一支撑部23协同作用,可以进一步提升曲线发热丝211的抗形变能力。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支撑部24还包括设置在自由端且与第一延伸段相连的第二延伸段,第二延伸段的长度方向与曲线发热丝211端部的切线方向平行。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延伸段为第二支撑部24与曲线发热丝211切线平行的第二部分,第二延伸段在曲线发热丝211端部的基础上进一步朝外侧延伸,提升其抗变形能力。
示例性的,请继续参考图3,以两个连接端22的连线为横轴,第一支撑部23与横轴垂直,第二支撑部24与横轴平行。发热单元21完全由发热丝形成,针对单个子发热单元,每一子发热单元所包括的曲线发热丝211的数量为四条,每一子发热单元所包括的曲线发热丝211的数量为三条,四条曲线发热丝211围合形成的自由端的数量为两个,两个自由端的端部均设置有一竖直方向的第一转接发热丝212,两个自由端之间设置有一水平方向的第二转接发热丝212,两对位于横轴上下两侧的第二转接发热丝212之间均设置有一第一支撑部23。
在一些实施例中,发热体20除为金属蚀刻片或以外还可以为印刷导电线路,即发热体20可通过镍铬等电阻浆料印刷或蚀刻片贴片的成型工艺设置在多孔陶瓷体10的雾化面101上。如此设置,能够保障发热体20稳定可靠的结构。
需要注意的是,本申请中提及的诸多部件均为通用标准件或本领域技术人员知晓的部件,其结构和原理都为本技术人员均可通过技术手册得知或通过常规实验方法获知。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说明书中,诸如第一和第二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与另外几个实体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
以上对本申请所提供的陶瓷雾化芯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申请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申请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申请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申请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2)

1.一种陶瓷雾化芯,其特征在于,包括多孔陶瓷体,所述多孔陶瓷体的雾化面设置有与其贴合的发热体;
所述发热体包括发热单元和两个连接端,所述发热单元以并联的形式连接于两个所述连接端之间;
所述发热单元为由至少两条曲线发热丝围合形成的具有自由端的发热图形,相邻的两条所述曲线发热丝之间连接有转接发热丝,所述转接发热丝的形状为直线或曲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陶瓷雾化芯,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接发热丝与所述曲线发热丝之间连接有圆弧过渡段,所述圆弧过渡段的两边分别与所述转接发热丝和所述曲线发热丝相切。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陶瓷雾化芯,其特征在于,所述圆弧过渡段的半径大于0.1m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陶瓷雾化芯,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发热单元并联在两个所述连接端之间,并且两个所述发热单元分布于两个所述连接端连线的两侧,每一所述发热单元包括两个子发热单元;
四个所述子发热单元形成轴对称图形和/或中心对称图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陶瓷雾化芯,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子发热单元包括至少三条同心且同向的曲线发热丝,至少三条所述曲线发热丝形成具有至少一个自由端的发热图形,四个所述子发热单元形成轴对称和中心对称图形。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陶瓷雾化芯,其特征在于,并联的所述发热单元之间连接有第一支撑部,所述第一支撑部的长度大于或等于所述发热单元的宽度。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陶瓷雾化芯,其特征在于,相邻的发热单元之间的发热图形成非等间距分布。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陶瓷雾化芯,其特征在于,所述自由端设置有第二支撑部,所述第二支撑部包括长度方向与所述发热体的平面具有夹角的第一延伸段,所述第一延伸段折弯插入所述陶瓷体中。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陶瓷雾化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撑部还包括设置在所述自由端且与所述第一延伸段相连的第二延伸段,所述第二延伸段的长度方向与所述曲线发热丝端部的切线方向平行。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陶瓷雾化芯,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单元包括围合形成所述发热图形的至少两条曲线发热丝,至少两条所述曲线发热丝为同心且同向的曲线。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任一项所述的陶瓷雾化芯,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体为金属蚀刻片或印刷导电线路。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任一项所述的陶瓷雾化芯,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孔陶瓷体的导油面开设有储液腔,所述储液腔的底部开设有与所述发热体的形状一样的仿形槽。
CN202320733246.4U 2023-03-24 2023-03-24 一种陶瓷雾化芯 Active CN22000082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733246.4U CN220000820U (zh) 2023-03-24 2023-03-24 一种陶瓷雾化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733246.4U CN220000820U (zh) 2023-03-24 2023-03-24 一种陶瓷雾化芯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000820U true CN220000820U (zh) 2023-11-14

Family

ID=886885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733246.4U Active CN220000820U (zh) 2023-03-24 2023-03-24 一种陶瓷雾化芯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00082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545518A (zh) 用于分级加热的发热机构及其雾化装置
CN220000820U (zh) 一种陶瓷雾化芯
CN217284771U (zh) 一种发热体
CN217284769U (zh) 一种发热体
CN217284772U (zh) 一种发热体
CN219982155U (zh) 一种陶瓷雾化芯
CN220192204U (zh) 一种陶瓷雾化芯
CN212787420U (zh) 雾化芯、雾化器及电子烟
CN218418403U (zh) 一种发热体
CN215422816U (zh) 雾化器及其加热组件
CN109123806A (zh) 烘烤烟具
CN113367404A (zh) 密排发热机构及其雾化装置
CN215422815U (zh) 雾化器及其加热组件
CN216493507U (zh) 雾化器及其加热组件
CN217136823U (zh) 雾化器的加热组件、雾化器及电子烟
CN219781589U (zh) 一种雾化结构及其气溶胶形成装置
CN115707406A (zh) 雾化器的加热组件及其雾化器
CN216293047U (zh) 雾化器及其加热组件
CN220000817U (zh) 一种雾化结构及其气溶胶形成装置
WO2023131340A1 (zh) 一种发热体
CN215455422U (zh) 密排发热机构及其雾化装置
CN220192205U (zh) 一种雾化结构及其气溶胶形成装置
CN220423147U (zh) 一种发热丝及电子烟
CN219781588U (zh) 一种雾化结构及其气溶胶形成装置
CN116439420A (zh) 一种发热体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