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455422U - 密排发热机构及其雾化装置 - Google Patents
密排发热机构及其雾化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5455422U CN215455422U CN202121241534.5U CN202121241534U CN215455422U CN 215455422 U CN215455422 U CN 215455422U CN 202121241534 U CN202121241534 U CN 202121241534U CN 215455422 U CN215455422 U CN 215455422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heating
- close
- packed
- line
- lines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Resistance Heat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密排发热机构及其雾化装置,密排发热机构,包括用于对液体蒸发的发热线路、用于连接供电单元的电极,两个电极之间设置至少两条并列的发热线路形成线路组,线路组中所有发热线路从一个电极延伸至另一个电极;所有发热线路形成的排布图案中,线路组中相邻发热线路之间或相邻线路组之间的至少部分间距为小于0.5mm的密排结构,或者线路组中相邻发热线路之间和相邻线路组之间各自都有部分间距为小于0.5mm的密排结构,形成密排结构;其余部分间距大于密排结构间距。雾化装置包括导液体、上述发热机构。本实用新型温度分布存在梯度且相对整体发热机构的各个分区热量均匀、能对不同沸点组分进行充分雾化、避免发热线条过宽而遮挡发热线路中间部位的雾化蒸汽雾化被带出的问题。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雾化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密排发热机构及其雾化装置。
背景技术
电加热雾化技术为近年来兴起的新型雾化技术,其原理是通过电阻的热效应产生热能,热能再将液体加热雾化成为雾化蒸汽,现在广泛的应用在医疗、智能家电、消费电子类产品上。其中电子雾化烟作为新兴新型烟草制品替代传统烟草而受到国内外用户喜爱,其主要原理是通过热能将液体状烟油加热至蒸发成为气溶胶颗粒供给用户吸食。由于电子烟烟液主要由丙二醇、植物甘油、尼古丁、香味香精、甜味剂、酸味剂等添加物组成,丙二醇作为尼古丁和香精等溶剂的载体,植物甘油作为烟雾的载体,产生较大的雾化蒸汽。在雾化的过程中主要通过发热体产生温度来将烟液加热至汽化蒸发,而电子烟液由多种成分组成,其沸点存在较大差异(如丙二醇沸点在184℃、甘油在 290℃、尼古丁在247℃)各种添加物香精和甜味酸味剂主要分布在100-250℃),因此需要发热体通电时雾化面具有较大的温度分布范围才能保证各种物质挥发出来,才能满足用户对各种口味风味的需求,而目前现有技术的发热体热量调整困难,很难调试出合适温度满足各种物质的雾化很难满足用户对口味的需求。
扁平状加热体厚度设计较薄时,为了达到相应的电阻值,会有较宽的线条宽度,而越是扁平和导液体材料的接触面积越大,热效能利用率也越高。因此在电子雾化领域应用越来越多,而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是:
发热线路做薄做宽厚,线路中间位置和导液体接触,当时由于发热线路的遮挡,雾化蒸汽出不来,容易积热产生积碳、还有发热片没有很好的散热,产生很大的浪费,热效率不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温度分布存在梯度且相对整体发热机构的各个分区热量均匀、能对不同沸点组分进行充分雾化、避免发热线条过宽而遮挡发热线路中间部位的雾化蒸汽雾化被带出的问题的密排发热机构和雾化装置。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密排发热机构,包括用于对液体蒸发的发热线路、用于连接供电单元的电极,两个电极之间设置至少两条并列的发热线路形成线路组,线路组中所有发热线路从一个电极延伸至另一个电极;
所有发热线路形成的排布图案中,线路组中相邻发热线路之间或相邻线路组之间的至少部分间距为小于0.5mm的密排结构,或者线路组中相邻发热线路之间和相邻线路组之间各自都有部分间距为小于0.5mm的密排结构,其余部分间距大于密排结构间距。
进一步地,所述的密排发热机构中,优选所述密排结构中相邻发热线路之间的间距为0.01-0.5mm。
进一步地,所述的密排发热机构中,优选每条所述发热线路为直线单元、曲线单元中的至少一种或者它们的组合首尾相接或交叉形成的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的密排发热机构中,优选每条所述发热线路直径或宽度相同或基本相同;或者所述发热线路直径或宽度关于发热机构的中心依次递增、递减或规律排布。
进一步地,所述的密排发热机构中,优选多条所述发热线路直径或宽度相同或基本相同。
进一步地,所述的密排发热机构中,优选所有的发热线路直径或宽度关于发热机构的中心依次递增或递减或规律排布。
进一步地,所述的密排发热机构中,优选所述线路组中,相邻发热线路之间的间距从发热线路一端到另一端保持相同;或者由发热线路中部向两端逐步减小;或者由发热线路中部向两端逐步增加。
进一步地,所述的密排发热机构中,优选所有所述发热线路为一体成型的一体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的密排发热机构中,优选相邻两条发热线路之间通过加强件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的密排发热机构中,优选所有所述加强件在发热线路上均匀分布;或者所有所述加强件关于发热线路中部对称设置;或者所有所述加强件在弯曲或转折处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的密排发热机构中,优选所述加强件为杆状、条状或板状,其形状为直线、曲线或它们中至少一种的组合。
一种雾化装置,包括导液体、上述发热机构,所述发热机构镶嵌或贴附在导液体表面。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具体有以下几点:
1.同等材料电阻不变的情况下,发热线路更细,其总体和导液体接触的面积更大,具有更大的接触面积。
2.至少两条发热线路以并列方式排列,并排的发热线路或/和线路组之间部分间距较密设置形成密排结构,间距在0.5mm以下,而其余部分间距较宽,这样在密排结构的区域由于发热线路的热传导热辐射,存在热量重叠区域,温度会较非密排结构区域的温度高出许多,这样就形成区域性温度梯度,有利于不同蒸发温度成分都能挥发,特别利于烟油中一些香精分子的挥发,调试出不同口味,满足不同群体需求。
3.当设计调试口感时,可以通过调整相邻发热线路的间距来调整雾化区热量从而快速的调出所需要的口感。
4.可以有效的改善较薄的发热片的线宽过宽遮挡雾化蒸汽的问题。
附图说明
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1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2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3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4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5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6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7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8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9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10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11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12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俯视图;
图1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部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部件,它可以直接或者间接位于该另一个部件上。当一个部件被称为“连接于”另一个部件,它可以是直接或者间接连接至该另一个部件上。
术语“上”、“下”、“左”、“右”、“前”、“后”、“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仅是为了便于描述,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方案的限制。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便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技术特征的数量。“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实施例1,如图1-12所示,一种密排发热机构,包括用于对液体蒸发的发热线路100、电极200,两个电极200之间设置至少两条并列的发热线路100 形成线路组101,线路组101中所有发热线路100从一个电极200延伸至另一个电极200,所有发热线路100形成的排布图案中,线路组101中相邻发热线路100之间或相邻线路组101之间的至少部分间距为小于0.5mm的密排结构,或者线路组101中相邻发热线路100之间和相邻线路组101之间各自都有部分间距为小于0.5mm的密排结构,其余部分间距大于密排结构间距。线路组 101指多条发热线路100组成的结构,而发热机构的发热部分就是线路组101 经过弯曲、转折形成的均布平面结构、均布曲面结构等。
本实用新型相对于现有技术,将现有的单条发热线路100或多条发热线路100改为至少两条的发热线路100通过排布形成局部均匀的密排结构,密排结构中,相邻发热线路100之间间距小于0.5mm,优选为0.01-0.5mm,远远小于现有技术中发热线路100之间的间距。相邻发热线路100指在排布图案中相邻的发热线路100,即包括同一线路组中相邻的发热线路100,也包括排布图案中相邻的线路组两个相邻的发热线路100。一方面密排结构使得相邻发热线路100之间的间距较小,由于发热线路100的热传导热辐射,会存在热量重叠区域,温度会较非密排结构区域的温度高出许多,这样就形成区域性温度梯度,有利于不同蒸发温度成分都能挥发,加上可以通过调整相邻的发热线路100之间的间距,来调整温度,满足不同口感的香料在不同温度下进行有效挥发,具体间距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定。
本实用新型用于发热的主要结构是发热线路100,发热线路100总体结构为线状,发热线路100的两端与电极200连接,多条发热线路100在一个平面中或曲面中排布,形成一定范围内加热,对烟液等充分雾化。为了均匀雾化,整个发热机构的发热线路100呈规律排布。由于多条发热线路有部分密排结构,本实用新型中发热线路100是成组或成束的形式排布形成不同的图案结构,发热线路100根据实际需要一般设置数量可以在2-30条,优选设置2-15条。发热线路100的材料为金属制成。所有所述发热线路为一体成型的一体结构,这样能保持密排结构的均匀性,也使得较细的发热线路减少折断开裂的问题。
所有的发热线路100同时连接在两个电极200触点之间,即所有的发热线路100并联在两个电极200触点之间,但是线路组101排布方式可以有多种,为了能排满成一个平面或曲面,线路组101采用回环、交错、直线、曲线排布方式。其中发热线路100设置数量较少时可以采用回环和交错结构排布,在发热线路100设置数量较多时采用直线或曲线排布。所述线路组101 中,相邻发热线路100之间的间距有多种不同实施方式,一种是相邻发热线路100之间的间距从发热线路100一端到另一端保持相同;另一种相邻发热线路100之间的间距不同位置间距不同,可以是由发热线路100中部向两端逐步减小;或者由发热线路100中部向两端逐步增加。具体间距是否变化,根据实际需要设计,优选相邻发热线路100之间的间距从发热线路100一端到另一端保持相同。
本实用新型实际上是要形成一个总体发热均衡、局部形成温度梯度的结构,总体发热均衡是指在形成的加热面中,高温区域和低温区域分布均匀,不集中一个或几个位置。局部形成温度梯度指围绕密排结构形成温度梯度。
每条所述发热线路100为直线单元、曲线单元中的至少一种或者它们的组合首尾相接或交叉形成的结构。具体结构不作限定,只是发热线路100形成的线路组101是一个相对均匀的结构,该处所述的均匀是指发热线路100 在不同位置排布的宽度或覆盖局部基本相同。优选每条所述发热线路100直径或宽度相同或基本相同;或者为了保持区域温度梯度,所述发热线路100 直径或宽度关于发热机构的中心依次递增、递减或规律排布。
对于同一线路组101中的发热线路100,每条所述发热线路100直径或宽度相同或基本相同;或者所述发热线路100直径或宽度关于发热机构的中心依次递增、递减或规律排布。发热机构的中心可以是发热机构中心点,也可以是发热机构纵向或横向中轴线。具体发热线路100宽度或直径根据实际需要设计。
具体地,发热线路100有多种不同结构:
第一种实施方式:发热线路100通过一个或多个直线单元组成,一个直线单元可以从一个电极200触点直线排布至另一电极200触点;多个直线单元首尾相接形成直线形发热线路100、回环的发热线路100。
发热线路100第二种实施方式:发热线路100通过一个或多个曲线单元组成,一个曲线单元可以从一个电极200触点排布至另一电极200触点;多个曲线单元首尾相接形成形发热线路100。
发热线路100第三种实施方式:发热线路100通过一个或多个直线单元与曲线单元首尾相接组成,直线单元与曲线单元之间可以各自分别排布、也可以交替排布。
发热线路100第四种实施方式:发热线路100通过多个直线单元交叉或交错相接组成,交叉或交错相接指多条发热线路100的延伸方向多变且在某处延伸方向交叉或交错。其中交叉是指多个直线单元直接连接在一起,交错是指通过连接件200或散热件300连接在一起。
发热线路100第五种实施方式:发热线路100通过多个曲线单元交叉或交错相接组成。其中交叉是指多个曲线单元直接连接在一起,交错是指通过加强件300连接在一起。
发热线路100第六种实施方式:发热线路100通过至少一个直线单元与至少一个曲线单元交叉或交错相接组成。该方式是将第四种和第五种实施方式结合在一起形成的技术方案。
为了保持整个发热机构平整和支撑性能,在相邻的发热线路100之间设有加强件300。所述加强件300为杆状、条状或板状,其形状为直线、曲线或它们中至少一种的组合。杆状、条状或板状是从加强件300横向宽度讲,加强件300的结构可以为较窄的杆状、有一定宽度的条状,相对较宽的板状,从整体上讲或长度方向讲,加强件300的形状可以是直线、曲线或它们中至少一种的组合,在此,它们中至少一种的组合是指:加强件300可以有多个直线部分首尾连接或交叉连接为一个整体;加强件300可以有多个直线部分首尾连接或交叉连接为一个整体;加强件300可以有多个直线部分和曲线部分首尾连接或交叉连接为一个整体,也可以是加强件300在不同侧面包括曲线部分和直线部分形成组合形状。加强件300可以平行,也可以不平行设置,根据实际需要确定。再者,多条发热线路100通过加强件300连接成为一个整体的平面,相互的连接使得这个平面比较平整,不易翘起。
加强件300可以连接在发热线路100的任意位置,为了能保持平整和热量传导均匀,优选所有所述加强件300在发热线路100上均匀分布或关于发热线路100中部对称设置,还可以交叉设置,优选设置在在弯曲或转折处。加强件300相对于发热线路100可以是横向连接、轴向连接或倾斜连接。相邻加强件300可以间隔设置,也可以并列相邻设置。
为了更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以下列举几个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例1-1,如图1所示,一种密排发热机构,包括用于对液体蒸发的发热线路100、电极200,两个电极200之间设置两条并列的发热线路100形成密排结构的线路组101,两条发热线路100相互平行,二者之间的间距从一端到另一端保持不变,且两条发热线路100宽度一致,每条发热线路100宽度保持不变。线路组101中所有发热线路100从一个电极200延伸至另一个电极200的走向相同,发热线路100有多个直线单元首尾相接形成的结构。所有发热线路100形成的排布图案为连续多个方形形成方形波结构,且发热线路100在一个平面内形成平面结构,发热线路100的转折处为弧形,防止转折点处形成锐角,容易断裂。线路组101中相邻发热线路100之间间距为 0.3mm,线路组101之间的间距为3mm。线路组101外侧区域即回环转折后的相邻线路组101宽度保持相同或基本相同,则形成一个整体均衡的发热结构,保持不同区域都形成稳定的蒸发雾化,并且线路组101中的发热线路100覆盖局部形成高温区,线路组101外侧的区域A为相对低温区,高低温区对不同沸点成分都能实现良好雾化。
实施例1-2,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一种密排发热机构是在实施例1-1 的基础进行的改进。具体改进就是发热线路100增加至三条,线路组101回环结构中发热线路100的方形结构改为直线单元与曲线单元(弧形单元)交替首先相接形成。线路组101中相邻发热线路100之间间距为0.01mm,线路组101之间的间距大于相邻发热线路100之间的间距为2mm,其余结构同实施例1-1,在此不再赘述。
实施例1-3,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一种密排发热机构是在实施例1-1 的基础进行的改进。具体改进就是线路组101中发热线路100为曲线单元形成回环结构或螺旋结构,线路组101中相邻发热线路100之间间距为0.5mm,线路组101之间的间距为5mm。相邻发热线,100之间设有加强件300,加强件 300可以只连接相邻的两条发热线路100,也可以同时连接多条发热线路100,其余结构同实施例1-1,在此不再赘述。
实施例1-4,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的一种密排发热机构是在实施例1-1 的基础进行的改进。具体改进就是线路组101中发热线路100为直线单元形成转折结构,线路组101中相邻发热线路100之间间距为0.1mm,线路组101 之间的间距最大处为5mm。发热线路100的宽度在转折处宽于其他位置的宽度,加强整体结构强度。其余结构同实施例1-1,在此不再赘述。
实施例1-5,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的一种密排发热机构是在实施例1-1 的基础进行的改进。具体改进就是两条发热线路100的宽度,其中一条发热线路100宽度宽于另一条发热线路100。其余结构同实施例1-1,在此不再赘述。
实施例1-6,如图6所示,本实施例的一种密排发热机构是在实施例1-1 的基础进行的改进。具体改进就是发热线路100增加至四条,线路组101回环结构中发热线路100的方形结构改为直线单元与曲线单元(弧形单元)交替首先相接形成。线路组101中相邻发热线路100之间间距不同,其中外侧相邻两个发热线路100之间的间距为0.05mm,中间相邻两个发热线路100之间的间距为2mm,两个线路组101之间的间距大于相邻发热线路100之间的间距为2mm,其余结构同实施例1-1,在此不再赘述。
实施例1-7,如图7所示,本实施例的一种密排发热机构是在实施例1-1 的基础进行的改进。实施例1-6中,同一线路组中的相邻的发热线路100之间的间距在任意位置都相同或接近,本实施例中线路组101中相邻发热线路100 之间间距在不同位置间距不同,其中发热机构中部相邻两个发热线路100之间的间距大于其余位置的间距,中间相邻两个发热线路100之间的间距为2mm,两个线路组101之间的间距大于相邻发热线路100之间的间距为2mm,其余结构同实施例1-1,在此不再赘述。
实施例1-8,如图8所示,本实施例的一种密排发热机构是在实施例1-1 的基础进行的改进。本实施例中线路组101中同实施例1-7,也是相邻发热线路100之间间距在不同位置间距不同,其中如图在发热机构水平方向上相邻两个发热线路100之间的间距大于其余位置的间距,相邻两个发热线路100 在水平方向上之间的间距为2mm,相邻两个发热线路100在竖直方向上之间的间距为0.3mm,两个线路组101之间的间距大于相邻发热线路100之间的间距为5mm,其余结构同实施例1-1,在此不再赘述。
实施例1-9,如图9所示,本实施例的一种密排发热机构是在实施例1-1的基础进行的改进。在相邻两个发热线路100之间设有加强件300,加强件300用于加强整个发热机构的强度,防止密排的发热线路100发生折断问题。加强件 300设置在方形波结构每个转角位置,该位置是最易折断的地方,加强后增加整体的强度。其余结构同实施例1-1,在此不再赘述。
实施例1-10,如图10所示,本实施例的一种密排发热机构是在实施例1-4 的基础进行的改进。在相邻两个发热线路100之间设有加强件300,加强件 300设置在每个转折处,加强了整个发热机构的强度。其余结构同实施例1-4,在此不再赘述。
实施例1-11,如图11所示,本实施例的一种密排发热机构是在实施例1-2 的基础进行的改进。在相邻两个发热线路100之间设有加强件300,加强件 300设置在弧形单元部分,加强了整个发热机构的强度。其余结构同实施例 1-2,在此不再赘述。
实施例1-12,如图12所示,本实施例的一种密排发热机构是在实施例1-1 的基础进行的改进。改进点为相邻线路组101之间的间距小于0.5mm,形成密排结构,同一线路组101中相邻的两条发热线路100之间的间距为3mm,形成非密排结构。其余结构同实施例1-1,在此不再赘述。
在上述多个实施例的基础上,可以将直线单元改为成为直线单元组合的折线或曲线单元组成的回转弧线等,这样迂回的较多,发热线路100和发热体的接触面积较大,且迂回的电路电阻值可以做的较大。
本实用新型的发热机构不但适用于扁平状截面的金属加热线路,还可应用在厚膜印刷的加热电路。
实施例2,如图13-14所示,一种雾化装置,包括导液体2、实施例1的发热机构1,所述发热机构1镶嵌或贴附导液体表面。本实施例导液体2选用陶瓷多孔体,发热机构1在多孔陶瓷体底部且与多孔陶瓷体底部平贴。
多孔陶瓷体为方形槽结构,发热机构1就嵌接在多孔陶瓷体底部。至少的两条发热线路100贴附在多孔陶瓷体底部。
发热机构1的具体结构同实施例1,在此不再赘述。
Claims (12)
1.一种密排发热机构,包括用于对液体蒸发的发热线路、用于连接供电单元的电极,其特征在于,两个电极之间设置至少两条并列的发热线路形成线路组,线路组中所有发热线路从一个电极延伸至另一个电极;
所有发热线路形成的排布图案中,线路组中相邻发热线路之间或相邻线路组之间的至少部分间距为小于0.5mm的密排结构,或者线路组中相邻发热线路之间和相邻线路组之间各自都有部分间距为小于0.5mm的密排结构,其余部分间距大于密排结构间距。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密排发热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密排结构中相邻发热线路之间的间距为0.01-0.5m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密排发热机构,其特征在于,每条所述发热线路为直线单元、曲线单元中的至少一种或者它们的组合首尾相接或交叉形成的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密排发热机构,其特征在于,每条所述发热线路直径或宽度相同或基本相同;或者所述发热线路直径或宽度关于发热机构的中心依次递增、递减或规律排布。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密排发热机构,其特征在于,多条所述发热线路直径或宽度相同或基本相同。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密排发热机构,其特征在于,所有的发热线路直径或宽度关于发热机构的中心依次递增或递减或规律排布。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密排发热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线路组中,相邻发热线路之间的间距从发热线路一端到另一端保持相同;或者由发热线路中部向两端逐步减小;或者由发热线路中部向两端逐步增加。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密排发热机构,其特征在于,所有所述发热线路为一体成型的一体结构。
9.根据权利要求1-8任意一项所述的密排发热机构,其特征在于,相邻两条发热线路之间通过加强件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密排发热机构,其特征在于,所有所述加强件在发热线路上均匀分布;或者所有所述加强件关于发热线路中部对称设置;或者所有所述加强件在弯曲或转折处设置。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密排发热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件为杆状、条状或板状,其形状为直线、曲线或它们中至少一种的组合。
12.一种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导液体、权利要求1-11任意一项的发热机构,所述发热机构镶嵌或贴附在导液体表面。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1241534.5U CN215455422U (zh) | 2021-06-03 | 2021-06-03 | 密排发热机构及其雾化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1241534.5U CN215455422U (zh) | 2021-06-03 | 2021-06-03 | 密排发热机构及其雾化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5455422U true CN215455422U (zh) | 2022-01-11 |
Family
ID=7978279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21241534.5U Active CN215455422U (zh) | 2021-06-03 | 2021-06-03 | 密排发热机构及其雾化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5455422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367404A (zh) * | 2021-06-03 | 2021-09-10 | 深圳市华诚达精密工业有限公司 | 密排发热机构及其雾化装置 |
-
2021
- 2021-06-03 CN CN202121241534.5U patent/CN215455422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367404A (zh) * | 2021-06-03 | 2021-09-10 | 深圳市华诚达精密工业有限公司 | 密排发热机构及其雾化装置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7653582U (zh) | 加热式吸入器及其加热组件 | |
CN215455422U (zh) | 密排发热机构及其雾化装置 | |
CN215075501U (zh) | 加热均匀的雾化组件及雾化装置 | |
CN113367404A (zh) | 密排发热机构及其雾化装置 | |
CN112890302A (zh) | 用于加热雾化的发热机构及其雾化装置 | |
CN113545518A (zh) | 用于分级加热的发热机构及其雾化装置 | |
CN217284771U (zh) | 一种发热体 | |
CN217446670U (zh) | 一种发热体 | |
CN109152422A (zh) | 用于气溶胶生成系统的流体可渗透加热器组件 | |
CN217284770U (zh) | 一种发热体 | |
CN217284769U (zh) | 一种发热体 | |
CN215224785U (zh) | 多发热区域的雾化装置以及雾化器 | |
CN113229538A (zh) | 一种电子烟雾化用的电热蚀刻网及电子烟雾化器 | |
CN217284772U (zh) | 一种发热体 | |
CN209498568U (zh) | 一种电子烟的加热体 | |
CN212814274U (zh) | 复合型发热组件及雾化装置 | |
WO2024066681A1 (zh) | 雾化芯用加热片及加热体 | |
CN215455419U (zh) | 一种电子烟雾化用的电热蚀刻网及电子烟雾化器 | |
WO2024041124A1 (zh) | 雾化芯、雾化器及气溶胶发生装置 | |
CN113229530A (zh) | 一种加热管和电子雾化装置及电子雾化装置的控制方法 | |
CN215422816U (zh) | 雾化器及其加热组件 | |
WO2022252195A1 (zh) | 密排发热机构及其雾化装置 | |
CN218418403U (zh) | 一种发热体 | |
CN214340082U (zh) | 一种发热组件及雾化装置 | |
CN215013615U (zh) | 一种电加热发热结构及电子雾化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