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136823U - 雾化器的加热组件、雾化器及电子烟 - Google Patents

雾化器的加热组件、雾化器及电子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136823U
CN217136823U CN202220064688.XU CN202220064688U CN217136823U CN 217136823 U CN217136823 U CN 217136823U CN 202220064688 U CN202220064688 U CN 202220064688U CN 217136823 U CN217136823 U CN 21713682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ction
heating
heat
width
ed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064688.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乐桂荣
陈超南
葛志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YD Precision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YD Precision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YD Precision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BYD Precision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064688.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13682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13682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13682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Resistance Heating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雾化器的加热组件、雾化器及电子烟,加热组件包括:多孔陶瓷体,多孔陶瓷体具有第一边缘和第二边缘;第一接线盘;第二接线盘,第一接线盘和第二接线盘间隔开设置在多孔陶瓷体上;发热体,发热体设于多孔陶瓷体上,发热体的两端与第一接线盘和第二接线盘连接,发热体包括:第一发热段、第二发热段和弯折段,第一发热段的另一端朝第二边缘的方向延伸,第二发热段的另一端朝向第一边缘的方向延伸,弯折段在第一接线盘和第二接线盘之间弯折延伸,发热体的宽度在其延伸方向上不同。本申请的加热组件延长了发热体的长度,提高了加热组件的发热功率,能够满足大功率的雾化器的使用需求,使雾化器温度更加均匀。

Description

雾化器的加热组件、雾化器及电子烟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子烟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雾化器的加热组件、雾化器及电子烟。
背景技术
陶瓷发热体被广泛应用于电子烟中。陶瓷发热体一般包括导液的多孔陶瓷体及设置在多孔陶瓷体上的发热元件。
现有的电子烟雾化器,由于多孔陶瓷体表面积有限,导致发热元件中发热丝的长度有限。因此,现有的雾化器的功率只能达到6.5W左右,影响烟油的雾化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雾化器的加热组件的新技术方案,至少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因雾化器功率较低而影响烟油雾化效果的问题。
根据本申请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雾化器的加热组件,包括:多孔陶瓷体,所述多孔陶瓷体具有在第一方向上相对布置的第一边缘和第二边缘;第一接线盘、第二接线盘,所述第一接线盘与所述第二接线盘分隔设置在所述多孔陶瓷体上;发热体,所述发热体设于所述多孔陶瓷体上,所述发热体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接线盘电连接,所述发热体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接线盘连接,所述发热体包括:第一发热段、第二发热段和弯折段,所述第一发热段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接线盘连接,所述第一发热段的另一端朝所述第二边缘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二发热段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接线盘连接,所述第二发热段的另一端朝向所述第一边缘的方向延伸,所述弯折段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发热段和所述第二发热段,且所述弯折段在所述第一接线盘和所述第二接线盘之间弯折延伸,所述发热体的宽度在其延伸方向上不同。
可选地,所述第一发热段沿第一方向延伸至靠近所述第二接线盘的位置处。
可选地,第二发热段沿第一方向延伸至靠近所述第一接线盘的位置处。
可选地,所述弯折段的宽度在其延伸方向上不同,所述弯折段的一部分位于所述多孔陶瓷体的中心区域。
可选地,所述弯折段位于所述多孔陶瓷体中心区域的部分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一发热段或所述第二发热段的宽度。
可选地,所述弯折段的一部分靠近所述第一接线盘,一部分靠近所述第二接线盘。
可选地,靠近所述第一接线盘的所述弯折段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一发热段或所述第二发热段的宽度。
可选地,靠近所述第二接线盘的所述弯折段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一发热段和所述第二发热段。
可选地,所述弯折段包括多个拐角段,所述弯折段通过多个所述拐角段在所述第一发热段和所述第二发热段之间弯折延伸。
可选地,所述弯折段的多个所述拐角段的开口大小不同,以使每个所述拐角段所合围的面积不同。
可选地,所述弯折段包括:第一连接段,所述第一连接段与所述第一发热段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段靠近所述第二接线盘,且所述第一连接段朝向所述第二发热段倾斜延伸;第二连接段,所述第二连接段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段通过拐角段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段靠近所述第一接线盘,且所述第二连接段朝向所述第二发热段倾斜延伸,并连接所述第二发热段。
可选地,所述第一连接段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一发热段的宽度。
可选地,所述第二连接段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二发热段的宽度。
可选地,所述第一连接段相对所述多孔陶瓷体的宽度方向倾斜的角度为0-20°。
可选地,所述第二连接段相对所述多孔陶瓷体的宽度方向倾斜的角度为0-20°。
可选地,所述弯折段还包括:第三连接段,所述第三连接段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连接段和所述第二连接段连接,所述第三连接段在所述第一接线盘和所述第二接线盘之间倾斜延伸,所述第三连接段位于所述多孔陶瓷体的中心区域。
可选地,所述第三连接段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一发热段或所述第二发热段的宽度。
可选地,所述第三连接段相对所述多孔陶瓷体的第一方向倾斜的角度为0-25°。
可选地,所述第一连接段与所述第一发热段通过第一拐角段连接,所述第一拐角段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一发热段的宽度。
可选地,所述第一连接段和所述第三连接段通过第二拐角段连接,所述第二拐角段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三连接段的宽度。
可选地,所述第二连接段和所述第三连接段通过第三拐角段连接,所述第三拐角段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三连接段的宽度。
可选地,所述第二连接段和所述第二发热段通过第四拐角段连接,所述第四拐角段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二发热段的宽度。
可选地,所述第一发热段包括:第一直线段和第一过渡段,所述第一过渡段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接线盘连接,所述第一过渡段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直线段连接,所述第一直线段在第一方向上水平延伸。
可选地,所述第一过渡段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一直线段的宽度。
可选地,所述第一过渡段的曲率半径为0-1.5mm。
可选地,所述第二发热段包括:第二直线段和第二过渡段,所述第二过渡段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接线盘连接,所述第二过渡段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直线段连接,所述第二直线段在第一方向上水平延伸。
可选地,所述第二过渡段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二直线段的宽度。
可选地,所述第二过渡段的曲率半径为0-1.5mm。
可选地,所述多孔陶瓷体具有在第二方向上相对布置的第三边缘和第四边缘,所述第一发热段靠近所述第三边缘设置,并在第一方向上水平延伸,所述第二发热段靠近所述第四边缘设置,并在第一方向上水平延伸。
可选地,所述第一发热段到所述第三边缘的最小距离为0.2-5mm,所述第二发热段到所述第四边缘的最小距离为0.2-5mm。
可选地,所述第一发热段到所述第三边缘的最小距离为0.4-0.7mm,所述第二发热段到所述第四边缘的最小距离为0.4-0.7mm。
可选地,所述多孔陶瓷体具有在第二方向上相对布置的第三边缘和第四边缘,所述第一发热段靠近所述第四边缘设置,并在第一方向上水平延伸,所述第二发热段靠近所述第三边缘设置,并在第一方向上水平延伸。
可选地,所述第一发热段到所述第四边缘的最小距离为0.2-5mm,所述第二发热段到所述第三边缘的最小距离为0.2-5mm。
可选地,所述第一发热段到所述第四边缘的最小距离为0.4-0.7mm,所述第二发热段到所述第三边缘的最小距离为0.4-0.7mm。
可选地,所述发热体的宽度为0.1-5mm,所述发热体的长度为1-20mm,所述发热体的厚度为0.01-1mm。
可选地,所述发热体的宽度为0.1-0.55mm,所述发热体的长度为12-15mm,所述发热体的厚度为0.05-0.15mm。
可选地,所述发热体为中心对称体。
根据本申请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雾化器,包括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的雾化器的加热组件。
根据本申请的第三方面,提供一种电子烟,包括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的雾化器的加热组件。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第一接线盘与第一发热段连接,第二接线盘与第二发热段连接,第一发热段朝向第二边缘的方向延伸,第二发热段朝向第一边缘的方向延伸,第一发热段和第二发热段之间连接有弯折段,弯折段在第一接线盘和第二接线盘之间弯折延伸,从而有效延长了发热体在多孔陶瓷体上的长度,提高了加热组件的发热功率,保证该加热组件满足大功率的雾化器的使用需求,有效提升烟油雾化效果,提升用户使用体验。同时发热体的宽度在其延伸方向上不同,根据多孔陶瓷体不同位置,设计相应宽度变化的发热体,保证加热组件导热和传热的平衡,提高加热组件的温度均匀性。
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其它特征及其优点将会变得清楚。
附图说明
被结合在说明书中并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示出了本申请的实施例,并且连同其说明一起用于解释本申请的原理。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加热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加热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加热组件的温度场分布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加热组件的温度场分布图。
附图标记:
加热组件100;
多孔陶瓷体10;第一边缘11;第二边缘12;第三边缘13;第四边缘14;
第一接线盘21;第二接线盘22;
第一发热段30;第一过渡段31;第一直线段32;
第二发热段40;第二过渡段41;第二直线段42;
第一连接段51;第二连接段52;第三连接段53;
第一拐角段61;第二拐角段62;第三拐角段63;第四拐角段64。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照附图来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应注意到: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申请的范围。
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申请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
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说明书的一部分。
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例子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例子可以具有不同的值。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下面结合附图具体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雾化器的加热组件100。
如图1和图2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雾化器的加热组件100包括多孔陶瓷体10、第一接线盘21、第二接线盘22和发热体。
具体而言,多孔陶瓷体10具有在第一方向上相对布置的第一边缘11和第二边缘12。第一接线盘21设在多孔陶瓷体10上。第一接线盘21与第二接线盘22分隔设置在多孔陶瓷体10上,且。发热体设于多孔陶瓷体10上,发热体的一端与第一接线盘21电连接,发热体的另一端与第二接线盘22连接,发热体包括:第一发热段30、第二发热段40和弯折段,第一发热段30的一端与第一接线盘21连接,第一发热段30的另一端朝第二边缘12的方向延伸,第二发热段40的一端与第二接线盘22连接,第二发热段40的另一端朝向第一边缘11的方向延伸,弯折段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一发热段30和第二发热段40,且弯折段在第一接线盘21和第二接线盘22之间弯折延伸。
换言之,参见图1和图2,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雾化器的加热组件100主要由多孔陶瓷体10、第一接线盘21、第二接线盘22和发热体组成。其中,多孔陶瓷体10具有在第一方向上相对布置的第一边缘11和第二边缘12。第一方向可以理解为多孔陶瓷体10的长度方向(参见图1中箭头方向)。第一接线盘21和第二接线盘22分别设置在多孔陶瓷体10上。并且第一接线盘21与第二接线盘22在第一方向上间隔开布置。发热体设置在多孔陶瓷体10上,发热体的一端与第一接线盘21电连接,发热体的另一端与第二接线盘22连接。发热体的宽度在其延伸方向上不同。
在电子烟结构中,电流通过电子烟中的导电钉导入其中一个接线盘(第一接线盘21或第二接线盘22),并通过该接线盘流向发热体的一端,然后从发热体的另一端流向另一个接线盘(第二接线盘22或第一接线盘21),最后流向电子烟中的导电钉,形成一个完整的通路,从而使发热体产生热量。当然,电子烟的具体工作原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了解并且能够实现的,在本申请中不再详细赘述。
如图1和图2所示,发热体主要由第一发热段30、第二发热段40和弯折段组成,其中,第一发热段30的一端与第一接线盘21连接,第一发热段30的另一端朝向第二边缘12的方向延伸,第二发热段40的一端与第二接线盘22连接,第二发热段40的另一端朝向第一边缘11的方向延伸。弯折段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一发热段30和第二发热段40,并且弯折段在第一接线盘21和第二接线盘22之间弯折延伸。发热体通过第一发热段30、第二发热段40和弯折段与第一接线盘21和第二接线盘22形成串联的加热线路。第一发热段30、第二发热段40和弯折段之间形成一条迂回的曲线,从而有效延长了发热体在多孔陶瓷体10上长度,提高了加热组件100的发热功率,保证该加热组件100满足大功率的雾化器的使用需求,有效提升烟油雾化效果,提升用户使用体验。
在本申请中,发热体可以采用发热丝,通过在多孔陶瓷体10的雾化面上设置由第一发热段30、第二发热段40和弯折段组成的一条迂回曲线,增加了发热体在多孔陶瓷体10上的长度,将加热组件100的发热功率提高到7.5W以上(达到9W左右),满足大功率的雾化需求,极大地提升了用户使用体验。
发热体的宽度设计成非线性变化的宽度,可以保证发热体的每个不同部位的电阻值相同或基本相近,从而使发热体在多孔陶瓷体10上的不同位置产热和传热基本平衡,保证加热面的温度均匀,没有局部热点,不会造成发热体在多孔陶瓷体10上出现有的位置温度过高,有的位置温度低,保证加热组件100温度的均匀性。另一方面,由于发热体在多孔陶瓷体10的不同位置的传热也不尽相同。因此,通过设计不同宽度变化的发热体,可以在传热较快的位置设计成宽度较窄,提高该位置的电阻,增加该位置的产热量。同样的道理,可以在电阻较大的位置设计成宽度较宽,降低该位置的电阻,减少该位置的产热量,保证发热体发热和传热的平衡,提高加热组件100整体温度的均匀性。
由此,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雾化器的加热组件100,第一接线盘21与第一发热段30连接,第二接线盘22与第二发热段40连接,第一发热段30朝向第二边缘12的方向延伸,第二发热段40朝向第一边缘11的方向延伸,第一发热段30和第二发热段40之间连接有弯折段,弯折段在第一接线盘21和第二接线盘22之间弯折延伸,从而有效延长了发热体在多孔陶瓷体10上的长度,提高了加热组件100的发热功率,保证该加热组件100满足大功率的雾化器的使用需求,有效提升烟油雾化效果,提升用户使用体验。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第一发热段30沿第一方向延伸至靠近第二接线盘22的位置处。
也就是说,参见图1和图2,第一发热段30能够沿着多孔陶瓷体10的长度方向延伸到靠近第二接线盘22的位置处。第一发热段30可以大致沿多孔陶瓷体10的长度方向水平延伸、倾斜延伸或曲线延伸,充分利用了第一接线盘21、第二接线盘22与多孔陶瓷体10的边缘区域,保证多孔陶瓷体10上的发热丝(发热体)在整个雾化面上排布更加均衡。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第二发热段40沿第一方向延伸至靠近第一接线盘21的位置处。
换句话说,如图1和图2所示,第二发热段40能够沿着多孔陶瓷体10的长度方向延伸到靠近第一接线盘21的位置处。第二发热段40可以大致沿多孔陶瓷体10的长度方向水平延伸、倾斜延伸或曲线延伸。第一发热段30和第二发热段40间隔开布置,第二发热段40同样充分利用了第一接线盘21、第二接线盘22与多孔陶瓷体10的边缘区域,保证多孔陶瓷体10上的发热丝在整个雾化面上排布更加均衡。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弯折段的宽度在其延伸方向上不同,弯折段的一部分位于多孔陶瓷体10的中心区域。弯折段位于多孔陶瓷体10中心区域的部分的宽度大于第一发热段30或第二发热段40的宽度。
也就是说,如图1和图2所示,弯折段的宽度在其延伸方向上不同,弯折段在其延伸方向上的宽度呈非线性变化。由于发热体本身的宽度变化尺寸较小,很难形成视觉上效果。因此,对于弯折段的宽度的非线性变化不应以图1和图2所示出的视觉效果为准,而应该以本申请说明书中文字记载的内容为准。根据加热组件100传热和发热的综合效应进行具体变化,保证传热和发热的平衡,有效防止局部热点和局部热域的出现,大大缓解产生焦味的可能性。弯折段的一部分设置在多孔陶瓷体10的中心区域。由于多孔陶瓷体10的中心区域的温度较高,热量较为集中。因此,弯折段位于多孔陶瓷体10中心区域的部分的宽度大于第一发热段30或第二发热段40的宽度,使弯折段位于多孔陶瓷体10中心区域的部分产生的热量相对于第一发热段30和第二发热段40较少,保证多孔陶瓷体10的整个雾化面的温度更加均匀(具体参见图3和图4中的温度场分布)。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弯折段的一部分靠近第一接线盘21,一部分靠近第二接线盘22。靠近第一接线盘21的弯折段的宽度小于第一发热段30或第二发热段40的宽度。靠近第二接线盘22的弯折段的宽度小于第一发热段30和第二发热段40。
换句话说,如图1和图2所示,弯折段中有一部分结构靠近第一接线盘21,有一部分靠近第二接线盘22。第一接线盘21和第二接线盘22在多孔陶瓷体10上所占的体积较大,并且导热较快。本申请将靠近第一接线盘21的弯折段的宽度和靠近第二接线盘22的弯折段的宽度分别进行适当减小,使靠近第一接线盘21的弯折段的宽度小于第一发热段30或第二发热段40的宽度,靠近第二接线盘22的弯折段的宽度小于第一发热段30和第二发热段40。通过将弯折段中靠近第一接线盘21和第二接线盘22部分的宽度进行收窄,使其电阻增加,产生的热量增加,实现产热和传热的平衡,使温度与其他发热段更加接近,提高加热组件100整体温度的均匀性,避免出现局部热点,降低产生焦味的可能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弯折段包括多个拐角段,弯折段通过多个拐角段在第一发热段30和第二发热段40之间弯折延伸。弯折段的多个拐角段的开口大小不同,以使每个拐角段所合围的面积不同。
也就是说,如图1和图2所示,弯折段具有多个拐角,弯折段可以通过多个拐角段在第一发热段30和第二发热段40之间弯折延伸,增大了加热体的整体长度,增加了加热体与多孔陶瓷体10的接触面积,提高加热组件100的整体发热功率,满足大功率雾化器的使用需求,有效提高雾化效果,提升用户使用体验。弯折段的多个拐角段的开口大小不同,以使每个拐角段所合围的面积不同。通过合理设计弯折段的开口大小或开口方向,适当的开口距离可以产生拐角段的围合效果,提高有效发热面积。在本申请中,可以根据实际产热需要,通过具体设置弯折段的开口大小、长度、弯折角度以及弯折曲率等,可以进一步保证加热组件100的温度均匀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如图1和图2所示,弯折段包括第一连接段51和第二连接段52。其中,第一连接段51与第一发热段30连接,第一连接段51靠近第二接线盘22,并且第一连接段51朝向第二发热段40倾斜延伸。第二连接段52的一端与第一连接段51通过拐角段连接。第二连接段52靠近第一接线盘21,并且第二连接段52朝向第二发热段40倾斜延伸,并连接第二发热段40。第一连接段51的宽度小于第一发热段30的宽度。第二连接段52的宽度小于第二发热段40的宽度。第一连接段51相对多孔陶瓷体10的宽度方向(第二方向)倾斜的角度为0-20°。第二连接段52相对多孔陶瓷体10的宽度方向(第二方向)倾斜的角度为0-20°。当然,第一连接段51和第二连接段52也可以不是直线段,第一连接段51和第二连接段52可以是曲线段,第一连接段51和第二连接段52的倾斜角度的设定更多是为了便于描述弯折段的延伸方向。
通过将弯折段中靠近第一接线盘21的第二连接段52的宽度进行收窄,将弯折段中靠近第二接线盘22的第一连接段51的宽度进行收窄,使第一连接段51和第二连接段52电阻增加,产生的热量增加,实现产热和传热的平衡,使温度与其他发热段更加接近,提高加热组件100整体温度的均匀性(具体参见图3和图4中的温度场分布),避免出现局部热点,降低产生焦味的可能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如图1和图2所示,弯折段还包括第三连接段53。第三连接段53的两端分别与第一连接段51和第二连接段52连接,第三连接段53在第一接线盘21和第二接线盘22之间倾斜延伸,第三连接段53位于多孔陶瓷体10的中心区域。第三连接段53相对多孔陶瓷体的第一方向倾斜的角度为0-25°。第三连接段53相对多孔陶瓷体10的第一方向(多孔陶瓷体10的长度方向)倾斜的角度为0-20°。当然,第三连接段53也可以不是直线段,第三连接段53可以是曲线段,第三连接段53的倾斜角度的设定更多是为了便于描述弯折段的延伸方向。
多孔陶瓷体10中心区域的热量相对于其他区域的热量较为集中,为了防止多孔陶瓷体10中心区域的温度过高,可以将第三连接段53的宽度进行加宽设计,使第三连接段53的宽度大于第一发热段30或第二发热段40的宽度,降低第三连接段53处的产热量,保证发热体在多孔陶瓷体10的各个位置处产热和传热的平衡,从而避免出现局部热点,降低产生焦味的可能性。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附图中,用于标识发热体不同区域的边界不限于附图中的虚线框区域(如图1和图2中虚线框所示),该虚线框区域只是用于解释不同的位置,而不是作为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连接段51与第一发热段30通过第一拐角段61连接,第一拐角段61的宽度大于第一发热段30的宽度。第一连接段51和第三连接段53通过第二拐角段62连接,第二拐角段62的宽度大于第三连接段53的宽度。第二连接段52和第三连接段53通过第三拐角段63连接,第三拐角段63的宽度大于第三连接段53的宽度。第二连接段52和第二发热段40通过第四拐角段64连接,第四拐角段64的宽度大于第二发热段40的宽度。其中,第一拐角段61和第四拐角段64的弯曲方向大致相反,第二拐角段62和第三拐角段63的弯曲方向大致相反,弯折段和第一发热段30以及第二发热段40之间构成非规则的S形结构或倒S形结构,使第一连接段51、第二连接段52和第三连接段53在第一发热段30和第二发热段40之间连续地弯曲延伸,不仅能够使发热体整体结构更加均衡、对称,同时还能有效延长发热体的长度,使发热体在多孔陶瓷体10上的分布范围更广,增大了发热体整体的发热功率,满足大功率雾化器的使用需求。
在本申请中,由于电流在传输过程中,电流会偏向弧形拐角的内凹部分流动,因此,电流在经过第一拐角段61、第二拐角段62、第三拐角段63和第四拐角段64处时,第一拐角段61、第二拐角段62、第三拐角段63和第四拐角段64中靠近内弧侧产生的热量高于外弧侧产生的热量。在此基础上,通过适当增加第一拐角段61、第二拐角段62、第三拐角段63和第四拐角段64的宽度,减小第一拐角段61、第二拐角段62、第三拐角段63和第四拐角段64的电阻,减少热量产生,进而有效减小第一拐角段61、第二拐角段62、第三拐角段63和第四拐角段64中内弧侧和外弧侧之间的温度差,使第一拐角段61、第二拐角段62、第三拐角段63和第四拐角段64的温度更加均衡。
在本申请中,第一拐角段61、第二拐角段62、第三拐角段63和第四拐角段64可以分别通过减小内弧侧的曲率,增大外弧侧的曲率,使第一拐角段61、第二拐角段62、第三拐角段63和第四拐角段64中每个内弧侧的产生的热量减小,每个外弧侧产生的热量增大,从而平衡内弧侧与外弧侧的温度差,使第一拐角段61、第二拐角段62、第三拐角段63和第四拐角段64的温度更加均衡。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发热段30包括:第一直线段32和第一过渡段31,第一过渡段31的一端与第一接线盘21连接,第一过渡段31的另一端与第一直线段32连接。第一直线段32通过第一过渡段31与第一接线盘21中部位置呈一定角度的圆滑过渡的方式进行连接。第一过渡段31的曲率半径为0-1.5mm,保证第一发热段30能够沿多孔陶瓷体10的第二方向上边缘延伸,便于利用多孔陶瓷体10的空间。在本申请中,发热体在加热和冷却过程中,由于发热体与多孔陶瓷体10和第一接线盘21的膨胀率的不同,每一处都会受到发热体的曲线切线方向的压缩或拉伸。而采用圆滑过渡的方式,使得第一过渡段31上每一处的受力不会在一个方向上叠加,从而降低了第一发热段30在大温差情况下断裂的风险。
第一直线段32在第一方向上水平延伸。第一直线段32通过第一过渡段31将第一接线盘21和第二接线盘22之间上方或下方的空间进行有效利用,第一直线段32可以通过第一过渡段31沿第一接线盘21上方进行走线延伸,也可以沿第一接线盘21的下方进行走线延伸,保证发热体整体排布更加均衡。由于第一过渡段31与第一接线盘21连接,第一接线盘21作为主要导热结构。因此,在第一接线盘21处导热量较大。本申请将第一过渡段31的宽度设计成小于第一直线段32的宽度,增加了第一过渡段31的电阻,增大了第一过渡段31的产热量,保证第一过渡段31的产热和传热的平衡,提高发热体整体温度的均匀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如图1和图2所示,第二发热段40包括:第二直线段42和第二过渡段41,第二过渡段41的一端与第二接线盘22连接,第二过渡段41的另一端与第二直线段42连接。第二直线段42通过第二过渡段41与第二接线盘22中部位置呈一定角度的圆滑过渡的方式进行连接。第二过渡段41的曲率半径为0-1.5mm,保证第二发热段40能够沿多孔陶瓷体10的第二方向上边缘延伸,便于利用多孔陶瓷体10的空间。在本申请中,发热体在加热和冷却过程中,由于发热体与多孔陶瓷体10和第二接线盘22的膨胀率的不同,每一处都会受到发热体的曲线切线方向的压缩或拉伸。而采用圆滑过渡的方式,使得第二过渡段41上每一处的受力不会在一个方向上叠加,从而降低了第二发热段40在大温差情况下断裂的风险。
第二直线段42在第一方向上水平延伸。第二直线段42通过第二过渡段41将第一接线盘21和第二接线盘22之间上方或下方的空间进行有效利用,第二直线段42可以通过第二过渡段41沿第二接线盘22上方进行走线延伸,也可以沿第二接线盘22的下方进行走线延伸,保证发热体整体排布更加均衡。由于第二过渡段41与第二接线盘22连接,第二接线盘22作为主要导热结构。因此,在第二接线盘22处导热量较大。本申请将第二过渡段41的宽度设计成小于第二直线段42的宽度,增加了第二过渡段41的电阻,增大了第二过渡段41的产热量,保证第二过渡段41的产热和传热的平衡,提高发热体整体温度的均匀性。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附图中,用于标识发热体不同区域的边界不限于附图中的虚线框区域(如图1和图2中虚线框所示),该虚线框区域只是用于解释不同的位置,而不是作为限制。
在本申请中,发热体的宽度在其延伸方向上呈非线性变化,根据发热体在多孔陶瓷体10上的不同位置设计不同宽度。在本申请的附图中更多的只是示出了发热体在多孔陶瓷体10上的大致延伸方向,由于发热体本身的宽度变化尺寸较小,很难形成视觉上效果。因此,对于发热体的宽度变化、长度变化等不应该以附图中视觉上的效果为准,而应该以本申请的说明书文字记载的内容为准。
需要说明的是,如图3和图4中的温度场分布,本申请通过将发热体的宽度设计成非线性变化的宽度,可以保证发热体的每个不同部位的电阻值相同或基本相近,从而使发热体在多孔陶瓷体10上的不同位置产热和传热基本平衡,保证加热面的温度均匀,没有局部热点,不会造成发热体在多孔陶瓷体10上出现有的位置温度过高,有的位置温度低,保证加热组件100温度的均匀性。另一方面,由于发热体在多孔陶瓷体10的不同位置的传热也不尽相同。因此,通过设计不同宽度变化的发热体,可以在传热较快的位置设计成宽度较窄,提高该位置的电阻,增加该位置的产热量。同样的道理,可以在电阻较大的位置设计成宽度较宽,降低该位置的电阻,减少该位置的产热量,保证发热体发热和传热的平衡,提高加热组件100整体温度的均匀性。
在本申请中,发热体可以采用发热丝,通过对发热丝的发热和传热分析来设计发热丝的排布和结构。经热分析可以确定,发热丝排布均匀并不能保证发热的均匀。因此,发热丝的设计不仅要考虑发热还要考虑热传导。合理的排布再加上采用渐变宽度的设计可以有效地防止局部热点和局部热域的出现,大大减缓产生焦味的可能性,同时还能有效进行热量传导,防止加热导电层或雾化芯因升温过快而寿命衰减。
该加热组件100在现有技术存在的加热不均等问题的基础上,对发热体的具体形状走势、间距、宽度等根据传热和发热的总和效应进行创造性设计,有效提升加热组件100温度的均匀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多孔陶瓷体10具有在第二方向上相对布置的第三边缘13和第四边缘14,第一发热段30靠近第三边缘13设置,并在第一方向上水平延伸,第二发热段40靠近第四边缘14设置,并在第一方向上水平延伸。
换句话说,如图1所示,多孔陶瓷体10具有在第二方向上相对布置的第三边缘13和第四边缘14(第二方向参见图1中箭头方向)。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相互垂直,第二方向可以理解为多孔陶瓷体10的宽度方向。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在本申请中,第一边缘11、第二边缘12、第三边缘13和第四边缘14只是便于描述而采用的概念,第一边缘11、第二边缘12、第三边缘13和第四边缘14并没有严格的边界限定。
第一发热段30与第一接线盘21连接,第一发热段30靠近第三边缘13设置,并且在第一方向上水平延伸。第二发热段40与第二接线盘22连接,第二发热段40靠近第四边缘14设置,并且在第一方向上水平延伸。其中,第一发热段30与第三边缘13的宽度为0.2-5mm,第二发热段40与第四边缘14的宽度为0.2-5mm,保证第一发热段30与第三边缘13以及第二发热段40与第四边缘14之间具有合适的距离,防止多孔陶瓷体10边缘位置温度过高,影响雾化器靠近多孔陶瓷体10边缘位置的结构(例如外壳或硅胶等)的使用寿命,同时还能防止用户使用雾化器时,手部容易被高温烫伤。
可选地,第一发热段30到第三边缘13的最小距离为0.4-0.7mm,第二发热段40到第四边缘14的最小距离为0.4-0.7mm。通过进一步优化第一发热段30到第三边缘13以及第二发热段40到第四边缘14的距离,保证第一发热段30与第三边缘13以及第二发热段40与第四边缘14之间具有最优的距离,防止多孔陶瓷体10边缘位置温度过高,影响雾化器靠近多孔陶瓷体10边缘位置的结构(例如外壳或硅胶等)的使用寿命,同时还能防止用户使用雾化器时,手部容易被高温烫伤。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如图2所示,多孔陶瓷体10具有在第二方向上相对布置的第三边缘13和第四边缘14。第一发热段30与第一接线盘21连接,第一发热段30靠近第四边缘14设置,并且在第一方向上水平延伸。第二发热段40与第二接线盘22连接,第二发热段40靠近第三边缘13设置,并且在第一方向上水平延伸。其中,第一发热段30到第四边缘14的最小距离为0.2-5mm,第二发热段40到第三边缘13的最小距离为0.2-5mm,保证第一发热段30到第四边缘14以及第二发热段40到第三边缘13之间具有合适的距离,防止多孔陶瓷体10边缘位置温度过高,影响雾化器靠近多孔陶瓷体10边缘位置的结构(例如外壳或硅胶等)的使用寿命,同时还能防止用户使用雾化器时,手部容易被高温烫伤。
可选地,第一发热段30与第四边缘14的宽度为0.4-0.7mm,第二发热段40到第三边缘13的最小距离为0.4-0.7mm。通过进一步优化第一发热段30到第四边缘14以及第二发热段40到第三边缘13的距离,保证第一发热段30与第四边缘14以及第二发热段40与第三边缘13之间具有最优的距离,防止多孔陶瓷体10边缘位置温度过高,影响雾化器靠近多孔陶瓷体10边缘位置的结构(例如外壳或硅胶等)的使用寿命,同时还能防止用户使用雾化器时,手部容易被高温烫伤。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发热体的宽度为0.1-5mm,发热体的长度为1-20mm,发热体的厚度为0.01-1mm。在本申请中,如图1至图4所示,发热体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接线盘21和第二接线盘22形成串联结构,发热体通过设计成一条迂回的曲线(或折线),曲线的形状走势、间距以及宽度等一句传热和发热的总和效应进行设计,保证大功率(功率能够达到9W)加热时雾化面的温度均匀,没有局部热点。发热体的总电阻可以通过改变发热体的宽度、长度以及厚度等参数进行调节,其功率通过控制线路板进行调整,使烟油雾化效果更加稳定。其中,发热体的宽度大概在0.1-5mm的区间范围内呈现非线性变化,发热体的长度大致为1-20mm,第一直线段32和第二直线段42的长度分别在1-10mm区间范围内,发热体的厚度大致为0.01-1mm。本申请延长了发热体的长度,提高了发热体的整体发热功率,保证该加热组件100满足大功率的雾化器的使用需求,有效提升烟油雾化效果,提升用户使用体验。
可选地,发热体的宽度在0.1-0.55mm的区间范围内非线性变化,发热体的长度为12-15mm,发热体的厚度为0.05-0.15mm。本申请通过进一步优化了发热体的宽度、长度和厚度,进一步满足大功率雾化器的使用需求,提升烟油的雾化效果,提升用户使用体验。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发热体可以设计成中心对称体,发热体在多孔陶瓷体10上的形状为中心对称图形,使发热体在多孔陶瓷体10上排布更加均衡,有利于保证加热组件100整体温度的均匀性。
总而言之,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雾化器的加热组件100,第一接线盘21与第一发热段30连接,第二接线盘22与第二发热段40连接,第一发热段30朝向第二边缘12的方向延伸,第二发热段40朝向第一边缘11的方向延伸,第一发热段30和第二发热段40之间连接有弯折段,弯折段在第一接线盘21和第二接线盘22之间弯折延伸,从而有效延长了发热体在多孔陶瓷体10上的长度,提高了加热组件100的发热功率,保证该加热组件100满足大功率的雾化器的使用需求,有效提升烟油雾化效果,提升用户使用体验。同时,通过将发热体的宽度设计成非线性变化,使发热体在多孔陶瓷体10上的不同位置产热和传热基本平衡,保证加热面的温度均匀,避免出现局部热点,减缓产生焦味的可能性,同时还能有效进行热量传导,防止加热导电层或雾化芯因升温过快而寿命衰减。
根据本申请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雾化器,包括上述实施例中的雾化器的加热组件100。由于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雾化器的加热组件100具有上述技术效果,因此,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雾化器也具有上述技术效果。即本申请的雾化器通过采用该加热组件100,能够有效提高雾化器的发热功率,满足大功率的雾化器的使用需求,有效提升烟油雾化效果,提升用户使用体验。同时能够保证雾化器整体温度的均匀性,避免出现局部热点,降低产生焦味的可能性,提高用户使用体验。
根据本申请的第三方面,提供一种电子烟,包括上述实施例中的雾化器的加热组件100。由于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雾化器的加热组件100具有上述技术效果,因此,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子烟也应具有相应的技术效果,即本申请的电子烟通过采用该加热组件100,能够有效提高电子烟的发热功率,满足大功率的电子烟的使用需求,有效提升电子烟的烟油雾化效果,提升用户使用体验。同时能够保证电子烟整体雾化温度的均匀性,避免出现局部热点,降低产生焦味的可能性,提高用户使用体验。
当然,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电子烟的其他结构及其工作原理是可以理解并且能够实现的,在本申请中不再详细赘述。
虽然已经通过例子对本申请的一些特定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以上例子仅是为了进行说明,而不是为了限制本申请的范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可在不脱离本申请的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对以上实施例进行修改。本申请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来限定。

Claims (39)

1.一种雾化器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多孔陶瓷体,所述多孔陶瓷体具有在第一方向上相对布置的第一边缘和第二边缘;
第一接线盘、第二接线盘,所述第一接线盘和所述第二接线盘分隔设置在所述多孔陶瓷体上;
发热体,所述发热体包括:第一发热段、第二发热段和弯折段,所述第一发热段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接线盘连接,所述第一发热段的另一端朝所述第二边缘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二发热段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接线盘连接,所述第二发热段的另一端朝向所述第一边缘的方向延伸,所述弯折段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发热段和所述第二发热段,且所述弯折段在所述第一接线盘和所述第二接线盘之间弯折延伸,所述发热体的宽度在其延伸方向上不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雾化器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发热段沿第一方向延伸至靠近所述第二接线盘的位置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雾化器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第二发热段沿第一方向延伸至靠近所述第一接线盘的位置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雾化器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弯折段的宽度在其延伸方向上不同,所述弯折段的一部分位于所述多孔陶瓷体的中心区域。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雾化器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弯折段位于所述多孔陶瓷体中心区域的部分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一发热段或所述第二发热段的宽度。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雾化器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弯折段的一部分靠近所述第一接线盘,一部分靠近所述第二接线盘。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雾化器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靠近所述第一接线盘的所述弯折段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一发热段或所述第二发热段的宽度。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雾化器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靠近所述第二接线盘的所述弯折段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一发热段和所述第二发热段。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雾化器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弯折段包括多个拐角段,所述弯折段通过多个所述拐角段在所述第一发热段和所述第二发热段之间弯折延伸。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雾化器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弯折段的多个所述拐角段的开口大小不同,以使每个所述拐角段所合围的面积不同。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雾化器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弯折段包括:
第一连接段,所述第一连接段与所述第一发热段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段靠近所述第二接线盘,且所述第一连接段朝向所述第二发热段倾斜延伸;
第二连接段,所述第二连接段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段通过拐角段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段靠近所述第一接线盘,且所述第二连接段朝向所述第二发热段倾斜延伸,并连接所述第二发热段。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雾化器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段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一发热段的宽度。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雾化器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段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二发热段的宽度。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雾化器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段相对所述多孔陶瓷体的宽度方向倾斜的角度为0-20°。
15.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雾化器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段相对所述多孔陶瓷体的宽度方向倾斜的角度为0-20°。
16.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雾化器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弯折段还包括:
第三连接段,所述第三连接段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连接段和所述第二连接段连接,所述第三连接段在所述第一接线盘和所述第二接线盘之间倾斜延伸,所述第三连接段位于所述多孔陶瓷体的中心区域。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雾化器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连接段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一发热段或所述第二发热段的宽度。
18.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雾化器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连接段相对所述多孔陶瓷体的第一方向倾斜的角度为0-25°。
19.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雾化器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段与所述第一发热段通过第一拐角段连接,所述第一拐角段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一发热段的宽度。
20.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雾化器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段和所述第三连接段通过第二拐角段连接,所述第二拐角段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三连接段的宽度。
21.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雾化器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段和所述第三连接段通过第三拐角段连接,所述第三拐角段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三连接段的宽度。
22.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雾化器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段和所述第二发热段通过第四拐角段连接,所述第四拐角段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二发热段的宽度。
2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雾化器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发热段包括:第一直线段和第一过渡段,所述第一过渡段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接线盘连接,所述第一过渡段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直线段连接,所述第一直线段在第一方向上水平延伸。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雾化器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过渡段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一直线段的宽度。
25.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雾化器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过渡段的曲率半径为0-1.5mm。
2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雾化器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发热段包括:第二直线段和第二过渡段,所述第二过渡段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接线盘连接,所述第二过渡段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直线段连接,所述第二直线段在第一方向上水平延伸。
27.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雾化器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过渡段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二直线段的宽度。
28.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雾化器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过渡段的曲率半径为0-1.5mm。
2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雾化器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孔陶瓷体具有在第二方向上相对布置的第三边缘和第四边缘,所述第一发热段靠近所述第三边缘设置,并在第一方向上水平延伸,所述第二发热段靠近所述第四边缘设置,并在第一方向上水平延伸。
30.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雾化器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发热段到所述第三边缘的最小距离为0.2-5mm,所述第二发热段到所述第四边缘的最小距离为0.2-5mm。
31.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雾化器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发热段到所述第三边缘的最小距离为0.4-0.7mm,所述第二发热段到所述第四边缘的最小距离为0.4-0.7mm。
3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雾化器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孔陶瓷体具有在第二方向上相对布置的第三边缘和第四边缘,所述第一发热段靠近所述第四边缘设置,并在第一方向上水平延伸,所述第二发热段靠近所述第三边缘设置,并在第一方向上水平延伸。
33.根据权利要求32所述的雾化器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发热段到所述第四边缘的最小距离为0.2-5mm,所述第二发热段到所述第三边缘的最小距离为0.2-5mm。
34.根据权利要求32所述的雾化器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发热段到所述第四边缘的最小距离为0.4-0.7mm,所述第二发热段到所述第三边缘的最小距离为0.4-0.7mm。
3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雾化器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体的宽度为0.1-5mm,所述发热体的长度为1-20mm,所述发热体的厚度为0.01-1mm。
3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雾化器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体的宽度为0.1-0.55mm,所述发热体的长度为12-15mm,所述发热体的厚度为0.05-0.15mm。
3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雾化器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体为中心对称体。
38.一种雾化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37中任一项所述的雾化器的加热组件。
39.一种电子烟,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37中任一项所述的雾化器的加热组件。
CN202220064688.XU 2022-01-10 2022-01-10 雾化器的加热组件、雾化器及电子烟 Active CN21713682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064688.XU CN217136823U (zh) 2022-01-10 2022-01-10 雾化器的加热组件、雾化器及电子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064688.XU CN217136823U (zh) 2022-01-10 2022-01-10 雾化器的加热组件、雾化器及电子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136823U true CN217136823U (zh) 2022-08-09

Family

ID=826877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064688.XU Active CN217136823U (zh) 2022-01-10 2022-01-10 雾化器的加热组件、雾化器及电子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13682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2004991U (zh) 卤素管
CN207947908U (zh) 一种电子烟双发热片的发热器
CN217136823U (zh) 雾化器的加热组件、雾化器及电子烟
CN217284771U (zh) 一种发热体
CN217446670U (zh) 一种发热体
CN217284770U (zh) 一种发热体
CN217284772U (zh) 一种发热体
CN215422799U (zh) 雾化器及其加热组件
WO2024066681A1 (zh) 雾化芯用加热片及加热体
CN215422816U (zh) 雾化器及其加热组件
WO2023019752A1 (zh) 雾化器的加热组件及其雾化器
CN217284768U (zh) 一种发热体
CN215736893U (zh) 雾化器及其加热组件
CN105271639A (zh) 一种防析晶漏料管装置
CN216493507U (zh) 雾化器及其加热组件
CN220000820U (zh) 一种陶瓷雾化芯
US7378621B2 (en) Molybdenum silicide type element
CN113367404A (zh) 密排发热机构及其雾化装置
CN208581356U (zh) 一种电阻丝结构及带有该电阻丝的电辐射加热器
WO2023019731A1 (zh) 雾化器及其加热组件
GB2061680A (en) Electrically heated panels
CN215422815U (zh) 雾化器及其加热组件
CN217066106U (zh) 发热组件、盖体以及烹饪器具
CN215455422U (zh) 密排发热机构及其雾化装置
CN220192204U (zh) 一种陶瓷雾化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