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736893U - 雾化器及其加热组件 - Google Patents

雾化器及其加热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736893U
CN215736893U CN202121114129.7U CN202121114129U CN215736893U CN 215736893 U CN215736893 U CN 215736893U CN 202121114129 U CN202121114129 U CN 202121114129U CN 215736893 U CN215736893 U CN 21573689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ction
edge
heating
distance
generating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114129.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周虎
乐桂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YD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YD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YD Co Ltd filed Critical BYD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1114129.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73689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73689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73689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Resistance Heating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雾化器及其加热组件,雾化器包括:载体,具有沿第一方向延伸且在第二方向上间隔开分布的第一边缘和第二边缘,载体上设置有电极;两个接线盘,两个接线盘沿第一方向以间隔的形式设置在载体上,接线盘与电极连接,接线盘靠近第一边缘的一侧在第二方向上与第一边缘的最大间距为第一距离;条形发热体,设于载体上,条形发热体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接线盘电连接,条形发热体包括至少一个朝向第二边缘弯折的第一弯折段,至少一个第一弯折段在第二方向上与第一边缘之间的最小距离大于第一距离。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加热组件通过增加条形发热体离载体的边缘的距离,避免因温度过高,而导致的雾化器使用寿命缩短以及用户手部被烫伤。

Description

雾化器及其加热组件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子烟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雾化器及其加热组件。
背景技术
目前,发热体被广泛用于电子烟中。发热体一般包括导液的多孔陶瓷体及设置多孔陶瓷体上的发热元件。现有的发热元件距离陶瓷体的边缘较近,发热元件的温度过高时,容易导致雾化器的使用寿命缩短以及用户手部被烫伤。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雾化器的加热组件的新技术方案。
本申请的又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雾化器的新技术方案,该雾化器包括该加热组件。
根据本申请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雾化器的加热组件,包括:载体,所述载体具有沿第一方向延伸且在第二方向上间隔开分布的第一边缘和第二边缘,所述载体上设置有电极;两个接线盘,所述两个接线盘沿第一方向以间隔的形式设置在所述载体上,所述接线盘与所述电极连接,所述接线盘靠近所述第一边缘的一侧在第二方向上与所述第一边缘的最大间距为第一距离;条形发热体,所述条形发热体设于所述载体上,所述条形发热体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接线盘电连接,所述条形发热体包括至少一个朝向所述第二边缘弯折的第一弯折段,至少一个所述第一弯折段在第二方向上与所述第一边缘之间的最小距离大于所述第一距离。
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所述接线盘靠近所述第二边缘的一侧在第二方向上与所述第二边缘的最大间距为第二距离,所述条形发热体包括至少一个朝向所述第一边缘弯折的第二弯折段,至少一个所述第二弯折段与在第二方向上与所述第二边缘之间的最小距离大于所述第二距离。
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所述条形发热体包括至少一个沿第二方向朝向第二边缘弯折的第一弯折段和至少一个沿第二方向朝向第一边缘弯折的第二弯折段,所述至少一个所述第一弯折段在第二方向上与所述第一边缘之间的最小距离大于第一距离,所述至少一个所述第二弯折段在第二方向上与所述第二边缘之间的最小距离大于第二距离。
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各个所述第一弯折段在第二方向上与所述第一边缘之间的最小距离大于所述第一距离。
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各个所述第二弯折段在第二方向上与所述第二边缘之间的最小距离大于所述第二距离。
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所述条形发热体的一端具有第一连接段,所述第一连接段与一个所述接线盘电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段的宽度小于所述接线盘的宽度,所述第一连接段为弧形片段。
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所述第一连接段的内侧曲率半径大于0.3mm。
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所述条形发热体具有第一加热段,所述第一加热段连接在所述第一连接段和第一弯折段之间,所述第一连接段在第二方向上朝向所述第一边缘弯折;所述第一加热段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一连接段或所述第一弯折段的长度。
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沿着从所述接线盘至所述第一加热段的方向,所述第一连接段的宽度逐渐减小。
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所述条形发热体具有第二加热段,所述第二加热段分别与第一弯折段和第二弯折段连接。
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所述第一加热段与所述第二加热段在第二方向上相互平行设置。
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所述第二加热段与第一加热段之间的间距大于所述第一加热段与连接在第一连接段上的接线盘之间的最大间距。
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所述条形发热体的另一端具有第二连接段,所述第二连接段与另一个所述接线盘电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段的结构与所述第一连接段的结构相同,所述第二连接段与所述第一连接段在第二方向上的延伸方向相反。
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所述条形发热体具有第三加热段,所述第三加热段连接在所述第二弯折段和所述第二连接段之间。
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所述第三加热段在第二方向上与所述第一加热段和所述第二加热段相平行。
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所述第二加热段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一加热段宽度或所述第三加热段的宽度。
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所述条形发热体为中心对称体。
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所述第一连接段具有沿第二方向间隔开分布的上边沿和下边沿,所述接线盘具有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且沿所述第一方向间隔开分布的第一侧边和第二侧边,所述第一侧边靠近所述第一连接段,所述第二侧边位于所述第一侧边远离所述第一连接段的一侧,所述第一侧边通过弧形的第一过渡段与所述上边沿连接,所述第二侧边通过弧形的第二过渡段与所述下边沿连接,所述第二过渡段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一过渡段的长度。
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所述接线盘在第二方向上靠近所述第一边缘的一端的宽度大于所述接线盘在第二方向上靠近所述第二边缘的一端的宽度。
根据本申请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雾化器,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加热组件。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条形发热体具有至少一个第一弯折段,将至少一个第一弯折段在第二方向上的边缘与第一边缘之间的最大间距定义为第一距离,通过限定至少一个第一弯折段在第二方向上的边缘与第一边缘之间的最小距离大于第一距离,增大了至少一个第一弯折段与第一边缘之间的距离,避免载体的边缘的温度过高,从而延长了雾化器的使用寿命,提高了用户使用雾化器时的手部舒适度。
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其它特征及其优点将会变得清楚。
附图说明
被结合在说明书中并构成说明书的一段分的附图示出了本申请的实施例,并且连同其说明一起用于解释本申请的原理。
图1是现有技术的雾化器的加热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现有技术的雾化器的加热组件的温度场分布图;
图3是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的雾化器的加热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的雾化器的加热组件的温度场分布图;
图5是根据本申请的又一个实施例的雾化器的加热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申请的又一个实施例的雾化器的加热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雾化器的加热组件100;
载体10;第一边缘11;第二边缘12;电极13;
接线盘20;第一侧边21;第二侧边22;第一过渡段23;第二过渡段24;
条形发热体30;第一弯折段31;第二弯折段32;
第一连接段33;上边沿331;下边沿332;
第一加热段34;第二加热段35;第二连接段36;第三加热段37;
线路1;正极2;负极3。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照附图来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应注意到: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段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申请的范围。
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申请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
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说明书的一段分。
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例子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例子可以具有不同的值。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本申请是发明人基于以下事实作出的发明创造。
图1和图2显示了现有技术中的一种雾化器的加热组件。
如图1和图2所示,现有技术中的加热线路为一条等宽的S型线路1,在装配时,将线路1串联在正极2和负极3之间。从图1和图2中能够明显看出,线路1包括上部线路、中部线路和下部线路,载体包括相互平行设置的上边缘和下边缘,其中上部线路与上边缘靠近且平行,下部线路与下边缘靠近且平行。这样的设计存在使得上部线路与上边缘之间的距离较小,下部线路与下边缘之间的距离较小,从而导致载体的上边缘和下边缘的温度都较高,导致烟雾器上靠近边缘位置附近的壳体和硅胶的使用寿命大大缩短,并且还极易导致用户在使用烟雾器时手部被烫伤的情况。
基于此,本申请的发明人经过长期的创造性劳动,得出以下发明创造。
下面结合附图对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雾化器的加热组件100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3至图5所示,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雾化器的加热组件100包括:载体10、两个接线盘20和条形发热体30。
具体而言,载体10具有沿第一方向延伸且在第二方向上间隔开分布的第一边缘11和第二边缘12,载体10上设置有电极13,两个接线盘20沿第一方向以间隔的形式设置在载体10上,接线盘20与电极13连接,接线盘20靠近第一边缘11的一侧在第二方向上与第一边缘11的最大间距为第一距离,条形发热体30固定设于载体10上,条形发热体30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接线盘20电连接,条形发热体30包括至少一个朝向第二边缘12弯折的第一弯折段31,至少一个第一弯折段31在第二方向上与第一边缘11之间的最小距离大于第一距离。
换言之,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雾化器的加热组件100主要由能够起到承载作用的载体10、能够起到与电极13电连接作用的接线盘20以及通电后能够产生热量的条形发热体30组成。
其中,载体10具有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边缘11和第二边缘12,且第一边缘11和第二边缘12在第二方向上间隔开分布。例如,如图3所示,可以将第一方向定义为左右方向,并将第二方向定义为上下方向。当然,第一方向也不限于左右方向,第二方向也不限于上下方向,在此不作限定。第一边缘11和第二边缘12分别沿着左右方向延伸,且在上下方向上间隔开分布。在第一边缘11和第二边缘12之间的区域可以作为承载安装区域,例如安装接线盘20和条形发热体30。需要说明的是,载体10可以为陶瓷载体或其他多孔载体,在此不作限定。
安装在载体10上的电极13的数量为两个,两个电极13分别为正电极和负电极,正电极和负电极沿第一方向间隔开分布。如图3所示,正电极位于载体10的左部分,负电极位于载体10的右部分。
在载体10上还安装有两个接线盘20,两个接线盘20沿第一方向间隔开分布。如图3所示,其中一个接线盘20设于正电极周围,并且能够与正电极电连接,另一个接线盘20设于负电极周围,并且能够与负电极电连接。
如图3所示,条形发热体30设置在载体10上,条形发热体30的左端和与正电极对应的接线盘20电连接,条形发热体30的右端和与负电极对应的接线盘20电连接。其中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将条形发热体30的左端和与负电极对应的接线盘20电连接,并将条形发热体30的右端和与正电极对应的接线盘20电连接,在此不作限定。
当正电极和负电极通电时,电流可以从正电极流出,经过包围在正电极周围的接线盘20后,流向条形发热体30的左端,然后电流从条形发热体30的左端流向条形发热体30的右端,最后电流经过包围在负电极周围的接线盘20后流向负电极,形成完整的通路,从而使得条形发热体30产生热量。
如图3所示,条形发热体的整体呈弯折延伸,也就是说,条形发热体具有至少一个第一弯折段31。需要说明的是,至少一个第一弯折段31朝向第二边缘12所在位置折弯,即至少一个第一弯折段31的两端朝向第二边缘12所在位置延伸,例如,如图3所示,至少一个第一弯折段31的开口与第二边缘12相对设置。
通过设置第一弯折段31能够扩大加热面积,提高烟油受热均匀性。为了降低载体10的边缘的发热情况,在本申请中,将接线盘20在第二方向上靠近第一边缘11的一侧与第一边缘11的最大间距定义为第一距离H1,并限定至少一个第一弯折段31在第二方向上与第一边缘11之间的最小距离H大于第一距离H1。
通过将至少一个第一弯折段31与第一边缘11之间的最小距离H限定为大于第一距离H1,可以增大第一弯折段31与第一边缘11之间的距离,从而减小第一边缘11处的温度,进而不仅避免雾化器上靠近第一边缘11附近位置的结构的寿命受到影响,还防止用户使用雾化器时手部被第一边缘11附近位置的高温烫伤。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边缘11的形状可以为直线形,也可以为弧形,在此不作限定。其中,当第一边缘11的形状为弧形时,第一弯折段31上的点与第一边缘11上的点的切线之间的最小距离H大于第一距离H1。也就是说,在此对第一边缘11的形状不作限定,进一步地,对载体10的形状也不作限定。
此外,第一弯折段31的数量为至少一个,也就是说,第一弯折段31的数量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两个或者多个,其总数可以为奇数个,也可以为偶数个,在此对第一弯折段31的数量不作限定。
需要说明的是,在图3和图5中用于标识加热段的区域的边界不限于附图中的区域,只是用于解释不同加热段的位置,而不是作为限制。
由此,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条形发热体30具有至少一个第一弯折段31,将接线盘20靠近第一边缘11的一侧在第二方向上与第一边缘11之间的最大间距定义为第一距离H1,通过限定至少一个第一弯折段31在第二方向上与第一边缘11之间的最小距离H大于第一距离H1,增大了至少一个第一弯折段31与第一边缘11之间的距离,避免载体10的边缘的温度过高,从而延长了雾化器的使用寿命,提高了用户使用雾化器时的手部舒适度。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如图3所示,接线盘20靠近所述第二边缘12的一侧在第二方向上与第二边缘12的最大间距为第二距离H2,条形发热体30包括至少一个朝向第一边缘11弯折的第二弯折段32,至少一个第二弯折段32与在第二方向上与第二边缘12之间的最小距离H大于第二距离H2。
换句话说,条形发热体30同时具有至少一个第一弯折段31和至少一个第二弯折段32,其中第一弯折段31相对于第二弯折段32而言,更加靠近第一边缘11;第二弯折段32相对于第一弯折段31而言,更加靠近第二边缘12。例如,如图3所示,第一弯折段31靠近载体10的中上部,第二弯折段32靠近载体10的中下部。
其中,至少一个第一弯折段31朝向第二边缘12所在位置弯折,至少一个第二弯折段32朝向第一边缘11所在位置弯折。例如,如图3所示,至少一个第一弯折段31的两端朝向第二边缘12所在位置延伸,该第一弯折段31的开口与第二边缘12相对设置;至少一个第二弯折段32的两端朝向第一边缘11所在位置延伸,该第二弯折段32的开口与第一边缘11相对设置。
将接线盘20靠近所述第二边缘12的一侧在第二方向上与第二边缘12的最大间距定义为第二距离H2,通过将至少一个第二弯折段32在第二方向上与第二边缘12之间的最小距离H限定为大于第二距离H2,可以避免第二边缘12位置的温度过高,进而使载体10上靠近第二边缘12位置附近的结构,例如外壳或硅胶等,不会因为温度过高而影响寿命。此外,还能避免用户使用雾化器时,手部被第二边缘12位置附近的高温烫伤。
此外,通过使第一边缘11和第二边缘12的温度同时降低,可以实现产品的外壳的各个不同面的温度均较低,从而使得产品在多个维度上都不易出现烫伤的情况。而且,还能够防止热量向外界环境中散发而造成热量浪费的情况。并且,通过同时设置第一弯折段31和第二弯折段32,可以使得条形发热体10散热的热量更均匀,从而降低局部温度过高的风险。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距离H2和第一距离H1的长度可以相等或者不相等,在此不作限定。第二弯折段32的数量可以为一个或多个,总数可以为奇数个,也可以为偶数个,在此对于第二弯折段32的数量也不进行限定。
在本申请的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条形发热体30包括至少一个沿第二方向朝向第二边缘12弯折的第一弯折段31和至少一个沿第二方向朝向第一边缘11弯折的第二弯折段32,至少一个第一弯折段31在第二方向上与第一边缘11之间的最小距离H大于第一距离H1,至少一个第二弯折段32在第二方向上与第二边缘12之间的最小距离H大于第二距离H2。
也就是说,条形发热体30同时包括第一弯折段31和第二弯折段32。其中,第一弯折段31的数量为至少一个,至少一个第一弯折段31朝向第二边缘12所在位置弯折,如图3所示,第一弯折段31的开口与第二边缘12相对设置。第二弯折段32的数量也为至少一个,至少一个第二弯折段32朝向第一边缘11所在位置弯折,如图3所示,第二弯折段31的开口与第一边缘11相对设置。
当至少一个第一弯折段31在第二方向上与第一边缘11之间的最小距离H大于第一距离H1时,至少一个第二弯折段32在第二方向上与第二边缘12之间的最小距离H大于第二距离H2,能够同时增大第一弯折段31和第二弯折段32与载体10的边缘的距离,使产品上与第一边缘11和第二边缘12对应的位置的温度同时降低。
在本申请的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各个第一弯折段31在第二方向上与第一边缘11之间的最小距离H大于第一距离H1。也就是说,当第一弯折段31为多个时,每一个第一弯折段31在第二方向上到第一边缘11的最小距离H均大于第一距离H1。
其中需要说明的是,相邻两个第一弯折段31在第二方向上与第一边缘11的最小距离H的长度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但是每个第一弯折段31在第二方向上与第一边缘11的最小距离H的长度都大于第一距离H1的长度。
通过将各个第一弯折段31在第二方向上与第一边缘11之间的最小距离H设置为大于第一距离H1,能够更好地确保条形发热体30的第一边缘11的每一处向外传递的热量均较小、温度均不会出现过高的情况,第一边缘11的每一处都能够避免用户手部被烫伤的风险。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各个第二弯折段32在第二方向上与第二边缘12之间的最小距离H大于第二距离H2。也就是说,第二弯折段32为多个时,每一个第二弯折段32在第二方向上到第二边缘12的最小距离H均大于第二距离H2。
其中需要说明的是,相邻两个第二弯折段32在第二方向上与第二边缘12的最小距离H的长度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但是每个第二弯折段32在第二方向上与第二边缘12的最小距离H的长度都能够大于第二距离H2的长度。
通过将各个第二弯折段32在第二方向上与第二边缘12之间的最小距离H设置为大于第二距离H2,能够更好地确保条形发热体30的第二边缘12的每一处向外传递的热量均较小、温度均不会出现过高的情况,第二边缘12的每一处都能够避免用户手部被烫伤的风险。
而通过同时使各个第一弯折段31在第二方向上与第一边缘11之间的最小距离H设置为大于第一距离H1、各个第二弯折段32在第二方向上与第二边缘12之间的最小距离H设置为大于第二距离H2,能够使得雾化器产品的外壳的更多维度达到合适的温度,从而能够更好地确保条形发热体30的每一处向外传递的热量均较小,外壳的多个位置都能够避免用户的手部被烫伤。
在本申请的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条形发热体30的一端具有第一连接段33,第一连接段33与一个接线盘20电连接,第一连接段33的宽度小于接线盘20的宽度,第一连接段33为弧形片段。
也就是说,如图3所示,条形发热体30的左端与左边的接线盘20之间还设有第一连接段33。由于第一连接段33的宽度小于接线盘20的宽度,因此,在材质、电流等相同条件下,第一连接段33散发的热量大于接线盘20发出的热量,而在接线盘20的宽度远大于第一连接段33的宽度的条件下,接线盘20相当于不发热。并且,由于条形发热体30和接线盘20的材质相同,因此在相同条件下,条形发热体30和接线盘20的膨胀率相同。在通电后,条形发热体30和接线盘20之间的连接位置容易出现温度差。
由于第一连接段33和接线盘20都固定在载体10上,载体10的材质通常是陶瓷,载体10的热膨胀率低于条形发热体30和接线盘20的热膨胀率。因此,在通电后,载体10的温度几乎不变,受热后体积形变量也较小,而条形发热体30的体积形变量较大。如果条形发热体30的一端直接与接线盘20连接时,接线盘20和载体10的位置均处于固定状态,此时,载体10和条形发热体30之间的连接部分所受的力沿直线叠加增大,使得条形发热体30与接线盘20连接的部分非常容易发生断裂的情况。
因此,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将第一连接段33限定为弧形片段。即条形发热体30在加热和冷却过程中,由于条形发热体30与载体10膨胀率的不同,每一处都会受到条形发热体30的曲线切线方向的压缩或拉伸,而采用弧形片段使得第一连接段33上每一处的受力不会在一个方向上叠加,从而降低了第一连接段33在大温差情况下断裂的风险。
由此,通过将第一连接段33设置为弧形片段,不仅能够便于接线盘20与条形发热体30的电连接,并且能够有效防止条形发热体30与接线盘20之间因温差过大导致断裂情况的发生。
在本申请的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第一连接段33的内侧曲率半径大于0.3mm。换句话说,采用较大的曲率半径,使得第一连接段33的每一处的受力不会在一个方向上叠加,从而降低了条形发热体30在大温差情况下断裂的风险。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如图3所示,条形发热体30具有第一加热段34,第一加热段34连接在第一连接段33和第一弯折段31之间,第一连接段33在第二方向上朝向第一边缘11弯折,第一加热段34的长度小于第一连接段33或第一弯折段31的长度。
为了便于描述,可以将第一加热段34的延伸方向定义为上下方向延伸,并且第一加热段34呈直线延伸或样条曲线形状向上延伸。
其中,第一加热段34的下端可以与第一连接段33电连接,第一加热段34的上端可以与第一弯折段31电连接。第一连接段33在第二方向上朝向第一边缘11弯折,能够使第一连接段33、第一加热段34和第一弯折段31配合形成类“S”形结构,进而使得条形发热体30位于载体10的较为中间的位置。
此外,第一加热段34的长度可以小于第一连接段33的长度,也可以小于第一弯折段31的长度,或者第一加热段34的长度同时小于第一连接段33和第一弯折段31的长度。
通过在条形发热体30中设置第一加热段34,可以使得条形发热体30在载体10上分布得更加广泛,从而使得条形发热体30所散发的热量分布得更均匀。
此外,通过将第一加热段34的长度设置为小于第一连接段33或第一弯折段31的长度,一方面,能够通过缩短第一加热段34的长度,使第一弯折段31与第一边缘11之间的最小距离H得到增大,从而实现降低第一边缘11的温度的效果。又一方面,能够通过缩短第一加热段34的长度,增大第一连接段33或第一弯折段31的长度,使条形发热体30沿左右方向的分布更加宽松,避免条形发热体30集中在某个区域,导致局部热量过高。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沿着从接线盘20至第一加热段34的方向,第一连接段33的宽度逐渐减小。如图3所示,沿着从左向右上的方向,第一连接段33的宽度逐渐减小,通过采用逐渐减小宽度的方式,使得第一连接段33的左端与接线盘20之间更好地过渡,不仅避免第一连接段33与接线盘20之间的温度陡然发生变化,还加强了第一连接段33和接线盘20之间的连接牢固性。
在本申请的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条形发热体30具有第二加热段35,第二加热段35分别与第一弯折段31和第二弯折段32连接。
为了便于描述,可以将第二加热段35的延伸方向定义为上下方向延伸,并且第二加热段35呈直线延伸或样条曲线形状向上延伸。
如图3所示,第二加热段35的上端与第一弯折段31的右端电连接,第二加热段35的下端与第二弯折段32的左端电连接。其中第一弯折段31与第二弯折段32弯折方向可以相反设置。通过限定第一弯折段31和第二弯折段32弯折方向相反,不仅能够使条形发热体30更加靠近载体10的中部位置,远离载体10的第一边缘11和第二边缘12,还能够通过采用弯曲结构,使得条形发热体30的长度更长,在载体10上的分布范围更广,提高了加热组件100的发热均匀性。
在本申请的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第一加热段34与第二加热段35在第二方向上相互平行设置。例如,当第一加热段34和第二加热段35分别为相互平行的直线形片段,第一加热段34和第二加热段35可以均垂直于第一边缘11。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第二加热段35与第一加热段34之间的间距大于第一加热段34与连接在第一连接段33上的接线盘20之间的最大间距,能够避免第二加热段35因周围具有多条加热段(第一加热段34和第三加热段37)导致的热量过高,从而避免条形加热体30上的热量过于集中。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如图3所示,条形发热体30的另一端具有第二连接段36,第二连接段36与另一个接线盘20电连接,第二连接段36的结构与第一连接段33的结构相同,第二连接段36与第一连接段33在第二方向上的延伸方向相反。
例如,如图3所示,条形发热体30的左端与左侧的接线盘20之间设有第一连接段33,条形发热体30的右端与右侧的接线盘20还设有第二连接段36。第二连接段36的结构与第一连接段33的结构相同,第一连接段33的延伸方向为朝向第一边缘11所在位置弯曲,第二连接段36的延伸方向为朝向第二边缘12所在位置弯曲。与第一连接段33相同,第二连接段36的宽度可以小于接线盘20的宽度,第二连接段36的横截面积小于接线盘20的横截面积,第二连接段36还可以为弧形片段,在此不作赘述。
在本申请的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条形发热体30还包括:第三加热段37,第三加热段37连接在第二弯折段32和第二连接段36之间。其中,第三加热段37的结构可以与第二加热段35相同,通过第三加热段37不仅可以实现第二弯折段32与第二连接段36之间的电连接,还能够增大第二弯折段32与第二连接段36之间的分布范围,从而扩大条形发热体30的发热面积。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第三加热段37在第二方向上与第一加热段34和第二加热段37相平行,不仅有利于结构设计,还能够进一步提高产品的发热均匀性。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如图5所示,第二加热段35的宽度大于第一加热段34或第三加热段37的宽度。由于第二加热段35外侧被多条加热段(第一弯折段31、第二弯折段32、第一加热段34和第三加热段37)包围,因此为了防止第二加热段35热量过高,可以将第二加热段35的宽度加宽,从而减小第二加热段35的电阻,最终实现第二加热段35的热量降低,从而能够有效避免第二加热段35的热量过于集中。
在本申请的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第一加热段34的长度小于第一连接段33的长度,第三加热段37的长度小于第二连接段36的长度,第一连接段33和第二连接段36的曲率半径都较大,有利于保证第一加热段34、第二加热段35和第三加热段37之间合理的间距。第二加热段35与第一加热段34之间的距离、第二加热段35与第三加热段37之间的距离均大于第一加热段34与左侧的接线盘20之间的距离、第三加热段37与右侧的接线盘20之间的距离,有利于减少不同加热段的温度差,可以使温度更均匀,提升雾化效果。
其中需要说明的是,此处第一加热段34与左侧的接线盘20之间的距离指的是第一加热段34与左侧的接线盘20的第一侧边之间的最大距离,同样的,第三加热段37与右侧的接线盘20之间的距离也指的是第三加热段37与右侧的接线盘20的第一侧边之间的最大距离。第一侧边可以为与第一加热段34、第三加热段37相平行或不平行,在此不作限定。其中,当第一侧边、第一加热段34、第二加热段35和第三加热段37互相平行时,更加有利于提高整体发热均匀性。
在本申请的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第一弯折段31或第二弯折段32内拐角处为热量容易集中区域,需要适当加大圆角减少发热量;而外圆角位置属于边缘区域,需减少截面宽度,加大发热功率。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接线盘20和条形发热体30为一体成型件。在生产加工的过程中,采用一体成型件的设计便于倒模,不仅能够提升效率,而且能够节约生产成本。
在本申请的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条形发热体30为中心对称体,通过采用中心对称结构,不仅便于加工生产,还有利于实现条形发热体30发出的热量的均匀性。
如图6所示,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第一连接段33具有沿第二方向间隔开分布的上边沿331和下边沿332,接线盘20具有沿第二方向延伸且沿第一方向间隔开分布的第一侧边21和第二侧边22,第一侧边21靠近第一连接段33,第二侧边22位于第一侧边21远离第一连接段33的一侧,第一侧边21通过弧形的第一过渡段23与上边沿331连接,第二侧边22通过弧形的第二过渡段24与下边沿332连接,第二过渡段24的长度大于第一过渡段23的长度。通过将第二侧边22通过弧形的第二过渡段24与接线盘20连接,能够进一步减小线性变形的累计,进一步避免接线盘20和第一连接段33由于温度差以及与载体10的膨胀率不同而导致的易于断裂。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如图6所示,第二连接段36也与右侧的接线盘20的第二侧边22之间通过圆弧连接,其与第一连接段36和左侧的接线盘20的第二侧边22之间通过圆弧连接的原理相同,在此不作赘述。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二过渡段24的长度大于第一过渡段23的长度,第二过渡段24的曲率半径小于第一过渡段23的曲率半径,更加有利于接线盘20的第二侧边22与第一连接段33之间的平滑连接,进一步减小温度差变化的速率。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接线盘20在第二方向上靠近第一边缘11的一端的宽度大于接线盘20在第二方向上靠近第二边缘12的一端的宽度。也就是说,接线盘20与第一连接段33连接的部分的宽度比接线盘20的自由端的宽度较窄。例如,如图3所示,接线盘20的上端的宽度大于接线盘20的下端的宽度。通过限定接线盘20在第二方向上的两端的宽度,能够避免接线盘20和第一连接段33之间的温度差变化过大,从而进一步避免了接线盘20和条形发热体30之间的连接部分断裂。
在本申请的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可以根据功率密度来设计条形发热体30的线长,条形发热体30总长度为在1mm~20mm。其中需要说明的是,条形发热体30的总长度为第一连接段33、第一加热段34、第一弯折段31、第二加热段35、第二弯折段32、第三加热段37和第二连接段36的加和长度。
此外,为了确保条形发热体30的整体结构在载体10上分布的居中性,可将条形发热体30与载体10的边缘设置在一定的距离范围内。具体地,条形发热体30与载体10的边缘之间的距离越大,条形发热体30越居中,加热的范围越小,载体10的中间区域的温度也就越高。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条形发热体30距离载体10边缘的宽度范围可以为0.2mm~5mm。
条形发热体30的总电阻可以通过改变宽度来进行调整,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条形发热体30的宽度范围可以为0.1mm~5mm。
条形发热体30的总电阻也可以通过改变其厚度或导电率来进行调整,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条形发热体30的厚度范围为0.01mm~1mm之间。其中需要说明的是,条形发热体30的厚度越厚,总电阻越小,产生的热量也就越小,从而使产生的烟雾量也就越小。也就是说,条形发热体30的总电阻可以通过改变条形发热体30的厚度或电阻率进行调整,其功率可以通过控制线路板进行调整,以使烟油雾化效果更稳定。
此外,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雾化器的加热组件100采用串联的条形发热体30,可以依据条形发热体30的发热和传热分析来设计条形发热体30排布和结构。经热分析可以确定,条形发热体30的设计不仅要考虑发热还要考虑热传导。通过合理的排布再加上采用不同的宽度的设计可以有效地防止局段热点和局段热域的出现,大大减缓产生焦味的可能性;还能有效进行热量传导,防止加热导电层或雾化芯因升温过快而寿命衰减。其总电阻可通过改变加热导电层的厚度和电阻率进行调整,其功率可以通过控制线路板进行调整,使烟油雾化效果更稳定。如图4所示,本申请实施例的雾化器的加热组件100的发热均匀性优于图2中的现有技术。
总而言之,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雾化器的加热组件100,通过将载体10、两个接线盘20和条形发热体30相结合,一方面,通过使第一弯折段31与第一边缘11之间的最小距离H大于第一距离H1,第二弯折段32与第二边缘12之间的最小距离H大于第二距离H2,从而能够避免条形发热体30的第一边缘11或第二边缘12处的温度过高,有效防止用户的手部烫伤;又一方面,条形发热体30的整体为弯折延伸的形状,使得整个加热区域的温度差较小;再一方面,通过设置弧形的第一连接段33和第二连接段36,能够有效避免条形发热体30与接线盘20之间的连接位置发生断裂;再一方面,通过将条形发热体30设计为中心对称分布形式,使得热量产生的更均匀,从而能够保证烟油受热更均匀。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雾化器,该雾化器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加热组件100。由于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雾化器的加热组件100具有上述技术效果,因此,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雾化器也具有上述技术效果。最终可以延长雾化器的使用寿命。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雾化器的其他构成以及操作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都是已知的,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虽然已经通过例子对本申请的一些特定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以上例子仅是为了进行说明,而不是为了限制本申请的范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可在不脱离本申请的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对以上实施例进行修改。本申请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来限定。

Claims (20)

1.一种雾化器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载体,所述载体具有沿第一方向延伸且在第二方向上间隔开分布的第一边缘和第二边缘,所述载体上设置有电极;
两个接线盘,所述两个接线盘沿第一方向以间隔的形式设置在所述载体上,所述接线盘与所述电极连接,所述接线盘靠近所述第一边缘的一侧在第二方向上与所述第一边缘的最大间距为第一距离;
条形发热体,所述条形发热体设于所述载体上,所述条形发热体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接线盘电连接,所述条形发热体包括至少一个朝向所述第二边缘弯折的第一弯折段,至少一个所述第一弯折段在第二方向上与所述第一边缘之间的最小距离大于所述第一距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雾化器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接线盘靠近所述第二边缘的一侧在第二方向上与所述第二边缘的最大间距为第二距离,所述条形发热体包括至少一个朝向所述第一边缘弯折的第二弯折段,至少一个所述第二弯折段与在第二方向上与所述第二边缘之间的最小距离大于所述第二距离。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雾化器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条形发热体包括至少一个沿第二方向朝向第二边缘弯折的第一弯折段和至少一个沿第二方向朝向第一边缘弯折的第二弯折段,所述至少一个所述第一弯折段在第二方向上与所述第一边缘之间的最小距离大于第一距离,所述至少一个所述第二弯折段在第二方向上与所述第二边缘之间的最小距离大于第二距离。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雾化器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各个所述第一弯折段在第二方向上与所述第一边缘之间的最小距离大于所述第一距离。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雾化器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各个所述第二弯折段在第二方向上与所述第二边缘之间的最小距离大于所述第二距离。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雾化器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条形发热体的一端具有第一连接段,所述第一连接段与一个所述接线盘电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段的宽度小于所述接线盘的宽度,所述第一连接段为弧形片段。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雾化器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段的内侧曲率半径大于0.3mm。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雾化器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条形发热体具有第一加热段,所述第一加热段连接在所述第一连接段和第一弯折段之间,所述第一连接段在第二方向上朝向所述第一边缘弯折;所述第一加热段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一连接段或所述第一弯折段的长度。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雾化器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沿着从所述接线盘至所述第一加热段的方向,所述第一连接段的宽度逐渐减小。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雾化器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条形发热体具有第二加热段,所述第二加热段分别与第一弯折段和第二弯折段连接。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雾化器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热段与所述第二加热段在第二方向上相互平行设置。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雾化器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加热段与第一加热段之间的间距大于所述第一加热段与连接在第一连接段上的接线盘之间的最大间距。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雾化器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条形发热体的另一端具有第二连接段,所述第二连接段与另一个所述接线盘电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段的结构与所述第一连接段的结构相同,所述第二连接段与所述第一连接段在第二方向上的延伸方向相反。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雾化器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条形发热体具有第三加热段,所述第三加热段连接在所述第二弯折段和所述第二连接段之间。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雾化器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加热段在第二方向上与所述第一加热段和所述第二加热段相平行。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雾化器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加热段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一加热段宽度或所述第三加热段的宽度。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雾化器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条形发热体为中心对称体。
1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雾化器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段具有沿第二方向间隔开分布的上边沿和下边沿,所述接线盘具有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且沿所述第一方向间隔开分布的第一侧边和第二侧边,所述第一侧边靠近所述第一连接段,所述第二侧边位于所述第一侧边远离所述第一连接段的一侧,所述第一侧边通过弧形的第一过渡段与所述上边沿连接,所述第二侧边通过弧形的第二过渡段与所述下边沿连接,所述第二过渡段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一过渡段的长度。
1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雾化器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接线盘在第二方向上靠近所述第一边缘的一端的宽度大于所述接线盘在第二方向上靠近所述第二边缘的一端的宽度。
20.一种雾化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19中任一项所述的雾化器的加热组件。
CN202121114129.7U 2021-05-21 2021-05-21 雾化器及其加热组件 Active CN21573689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114129.7U CN215736893U (zh) 2021-05-21 2021-05-21 雾化器及其加热组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114129.7U CN215736893U (zh) 2021-05-21 2021-05-21 雾化器及其加热组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736893U true CN215736893U (zh) 2022-02-08

Family

ID=800978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114129.7U Active CN215736893U (zh) 2021-05-21 2021-05-21 雾化器及其加热组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73689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186380B1 (en) Electric heater
RU2771194C1 (ru) Обогревательная плёнка
CN116095893A (zh) 电加热器
KR20220054674A (ko) 흡연 장치용 가열 부재
CN217284769U (zh) 一种发热体
CN116195364A (zh) 加热器组件
CN112425821A (zh) 一种加热器及烟具
CN217284771U (zh) 一种发热体
CN217284772U (zh) 一种发热体
CN217284770U (zh) 一种发热体
CN217446670U (zh) 一种发热体
CN215736893U (zh) 雾化器及其加热组件
CN209153241U (zh) 发热管和烹饪电器
CN213045195U (zh) 一种面状发热体和加热装置
CN217284768U (zh) 一种发热体
CN215422816U (zh) 雾化器及其加热组件
CN107360641B (zh) 一种电加热玻璃以及盖体、烹饪电器
CN218418403U (zh) 一种发热体
CN115707406A (zh) 雾化器的加热组件及其雾化器
CN216293047U (zh) 雾化器及其加热组件
CN217136823U (zh) 雾化器的加热组件、雾化器及电子烟
CN216493507U (zh) 雾化器及其加热组件
CN208581356U (zh) 一种电阻丝结构及带有该电阻丝的电辐射加热器
CN219422194U (zh) 用于雾化装置的加热组件及具有其的雾化装置
WO2023131339A1 (zh) 一种发热体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