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954101U - 全地形车 - Google Patents

全地形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954101U
CN219954101U CN202320727053.8U CN202320727053U CN219954101U CN 219954101 U CN219954101 U CN 219954101U CN 202320727053 U CN202320727053 U CN 202320727053U CN 219954101 U CN219954101 U CN 21995410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ssembly
oil
input
shaft assembly
gea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727053.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倪勇
巩菊红
陈长辉
吴长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CFMOTO Pow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CFMOTO Pow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CFMOTO Pow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CFMOTO Powe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727053.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95410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95410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95410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全地形车,包括车架、行走组件、驱动组件及传动组件。行走组件设于车架。驱动组件驱动行走组件。传动组件设于驱动组件与行走组件之间。传动组件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设置的输入轴总成、中间轴总成及输出轴总成,输入轴总成连接驱动组件,输出轴总成连接行走组件,输出轴总成至少部分浸入油液并能使油液向上飞溅。传动组件还包括集油件,集油件具有集油槽,集油槽用于收集飞溅的油液,中间轴总成至少部分位于集油槽内,并能使集油槽内的油液向上飞溅至输入轴总成。全地形车解决了输出轴总成在一些工况下无法直接将油液飞溅至输入轴总成的问题,使全地形车具有足够的润滑性能,从而提升了全地形车的可靠性。

Description

全地形车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全地形车。
背景技术
目前新能源车辆,例如全地形车,需要电驱动系统作为动力源,使得其中的电驱减速器要具有集成度高、功率密度大、高速化等特点,由此对电驱减速器的润滑能力提出了更苛刻的要求。传统的电驱减速器采用的是横置设计,即输入轴总成与输出轴总成横向排布,内部的润滑系统设计依靠的是润滑油的飞溅实现。
但是,在如今新能源集成化的趋势下,部分全地形车的电驱减速器需要采用纵置设计,即输入轴总成与输出轴总成纵向排布,以适应新的整车结构设计要求,并且,由于全地形车还需要适应大坡度、大角度侧倾等极限工况的要求,所以纵置减速器的润滑系统需要更高的可靠性。
然而,传统的纵置减速器中,由于输入轴总成与输出轴总成之间具有较大的高度差,位于下方的输出轴总成转动时飞溅的油液无法充分地达到上方的输入轴总成的高度,尤其是在低速工况下,输出轴总成的转速较低,导致飞溅的油量减少,使得油液更加难以飞溅到输入轴总成的高度,最终影响纵置减速器的润滑能力不足,可靠性降低。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全地形车,其减速器润滑性能较好,从而提升全地形车的可靠性。
本申请一实施例中提供一种全地形车,包括车架、行走组件、驱动组件及传动组件。行走组件连接于车架。驱动组件用于驱动行走组件。传动组件传动连接驱动组件与行走组件。传动组件包括输入轴总成、中间轴总成及输出轴总成,输入轴总成连接驱动组件,输出轴总成连接行走组件,中间轴总成连接于输入轴总成及输出轴总成之间。传动组件在输出轴总成的下方设有油池,输出轴总成至少部分地浸入油池中以使输出轴总成在运转时能带动油池中的油液向上飞溅。传动组件还包括集油件,集油件具有集油槽,集油槽用于收集飞溅的油液。中间轴总成至少部分位于集油槽内,并能使集油槽内的油液至少部分朝输入轴总成的方向飞溅。
本申请提供的全地形车通过将集油件置于中间轴总成的高度,来收集从输出轴总成飞溅的油液,使无法到达输入轴总成高度的油液能停留于中间轴总成的高度,而非落回至输出轴总成的高度,再通过中间轴总成将集油件中的油液进一步向上飞溅至输入轴总成,从而解决了输出轴总成在低速工况下无法直接将油液飞溅至输入轴总成的问题,使全地形车即使在低速工况下仍具有足够的润滑性能,从而提升了全地形车的可靠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中间轴总成包括传动轴、输入传动齿轮及输出传动齿轮,输入传动齿轮及输出传动齿轮设于传动轴,输入传动齿轮位于输入轴总成下方并连接输入轴总成,输出传动齿轮位于输出轴总成上方并连接输出轴总成,集油件位于输入传动齿轮的下方,输入传动齿轮至少部分位于集油槽内,输入传动齿轮转动后能使集油槽内的油液向上飞溅。
在一些实施例中,集油件包括底壁及两个侧壁,底壁位于输入传动齿轮的下方,两个侧壁分别设于底壁沿输入传动齿轮的轴向的相对两侧,集油槽形成于底壁及两个侧壁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底壁包括主体段及两个引流段,主体段沿输入传动齿轮的周向弯曲,两个引流段分别设于主体段沿输入传动齿轮周向的相对两端,引流段沿平面延伸,两个引流段之间的距离由主体段至输入传动齿轮的方向逐渐增大。
在一些实施例中,传动组件还包括外壳,集油件连接于外壳,集油件还包括卡扣,卡扣连接于侧壁背向集油槽的一面,外壳设有卡槽,卡扣用于与卡槽连接,以固定集油件至外壳。
在一些实施例中,集油件还包括凸台,凸台设于侧壁的外表面,凸台背向侧壁的一侧设有限位面,卡扣设于限位面,限位面用于对外壳限位。
在一些实施例中,输入轴总成包括输入轴及输入齿轮,输入齿轮设于输入轴,输入齿轮位于输入传动齿轮的上方并与输入传动齿轮啮合,输入轴连接驱动组件。
在一些实施例中,输入轴总成还包括输入轴轴承,传动组件还包括外壳,外壳设有导油筋,导油筋位于输入轴轴承的上方,导油筋用于引导飞溅的油液流至输入轴轴承。
在一些实施例中,输出轴总成包括输出轴及输出齿轮,输出齿轮设于输出轴,输出齿轮位于输出传动齿轮的下方并与输出传动齿轮啮合,输出轴连接行走组件,输出齿轮的底部浸入油液,输出齿轮转动后能使油液向上飞溅。
在一些实施例中,传动组件能使行走组件的转速低于驱动组件的转速。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中全地形车的侧视图。
图2为本申请一实施例中传动组件的侧视图。
图3为图2中传动组件沿A-A的剖视图。
图4为图2中传动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2中传动组件的部分结构的立体图。
图6为图5中集油件的立体图。
图7为图2中传动组件沿B-B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当组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组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设置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设置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申请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申请。本文所使用的术语“或/及”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方式及实施方式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请参阅图1至图3,本申请一实施例中提供一种全地形车100,包括车架11、行走组件12、驱动组件13及传动组件14。车架11用于形成全地形车100的整体架构。行走组件12连接于车架11。驱动组件13由车架11支撑,且驱动组件13连接行走组件12,驱动组件13用于驱动行走组件12,使行走组件12带动全地形车100移动,从而行驶全地形车100。传动组件14至少部分地设置于车架11,并连接于驱动组件13与行走组件12之间,即,驱动组件13通过传动组件14驱动行走组件12。
作为示范性举例,行走组件12至少包括多个车轮,驱动组件13至少包括电机。
其中,如图2至图4所示,传动组件14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设置的输入轴总成141、中间轴总成142及输出轴总成143,即,输入轴总成141位于中间轴总成142上方,输出轴总成143位于中间轴总成142下方。输入轴总成141连接驱动组件13。输出轴总成143连接行走组件12。中间轴总成142连接于输入轴总成141及输出轴总成143之间。驱动组件13驱动输入轴总成141后,输入轴总成141带动中间轴总成142运转,中间轴总成142带动输出轴总成143运转,输出轴总成143带动行走组件12运转。传动组件14在输出轴总成143的下方设有油池,输出轴总成143至少部分地浸入油池中,并且,输出轴总成143在运转时能带动油池中的油液向上飞溅。
作为示范性举例,油液能够对输入轴总成141、中间轴总成142及输出轴总成143起到润滑及冷却作用。
进一步地,传动组件14还包括集油件144。集油件144位于中间轴总成142的高度。集油件144具有集油槽1441。集油槽1441用于收集飞溅的油液,使油液停留于中间轴总成142的高度,而不落回至油池或输出轴总成143。中间轴总成142至少部分地位于集油槽1441内,并且,中间轴总成142在运转时能带动集油槽1441内的油液向上飞溅至输入轴总成141。
全地形车100中,由于集油件144置于中间轴总成142的高度并能够收集从输出轴总成143飞溅的油液,使原本无法到达输入轴总成141高度的油液能停留于中间轴总成142的高度,而非落回至油池或输出轴总成143的高度,从而可以利用中间轴总成142将集油件144中的油液进一步向上飞溅至输入轴总成141,进而解决了输出轴总成143在低速工况下无法直接将油液飞溅至输入轴总成141的问题,使全地形车100即使在低速工况下仍具有足够的润滑性能,从而提升了全地形车100的可靠性。
请参阅图2及图5,在一些实施例中,中间轴总成142包括传动轴1421、输入传动齿轮1422及输出传动齿轮1423。输入传动齿轮1422及输出传动齿轮1423同轴设于传动轴1421并相对传动轴1421固定。输入传动齿轮1422位于输入轴总成141下方并连接输入轴总成141。输出传动齿轮1423位于输出轴总成143上方并连接输出轴总成143。集油件144位于输入传动齿轮1422的下方,输入传动齿轮1422至少部分地位于集油槽1441内,使得输入传动齿轮1422转动后能使集油槽1441内收集的油液向上飞溅。
作为示范性举例,输入传动齿轮1422只有位于传动轴1421下方的部分置于集油槽1441内,避免集油件144或集油槽1441内的油液干扰传动轴1421。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传动轴1421与输出传动齿轮1423为一体式结构,输入传动齿轮1422同轴安装于输出传动齿轮1423上,输出传动齿轮1423的两端通过轴承与传动组件14的外壳相连接,该结构可以减少零件数量,便于组装。在其他实施例中,传动轴1421与输出传动齿轮1423也可以分开为两个零部件,以便于更换损坏的零部件。
请参阅图5及图6,在一些实施例中,集油件144包括底壁1442及两个侧壁1443。底壁1442位于输入传动齿轮1422的下方。两个侧壁1443分别垂直设于底壁1442沿输入传动齿轮1422的轴向的相对两侧。集油槽1441形成于底壁1442及两个侧壁1443之间,且油液从底壁1442的两端与输入传动齿轮1422之间的空隙流入集油槽1441中,底壁1442用于盛放收集的油液,两个侧壁1443用于限制油液停留于底壁1442上,避免油液从底壁1442与输入传动齿轮1422之间的空隙流出。
在一些实施例中,底壁1442包括主体段1442a。主体段1442a沿输入传动齿轮1422的周向弯曲呈圆弧状,使得主体段1442a与输入传动齿轮1422周侧的距离能够保持一致,进而使输入传动齿轮1422能够最大化地浸入集油槽1441中的油液中,从而最大化地将集油槽1441中的油液向上飞溅。
在一些实施例中,底壁1442还包括两个引流段1442b,两个引流段1442b分别设于主体段1442a沿输入传动齿轮1422周向的相对两端。每个引流段1442b沿平面延伸呈平板状。两个引流段1442b之间的距离由主体段1442a至输入传动齿轮1422的方向逐渐增大,使得引流段1442b与输入传动齿轮1422之间的距离逐渐增大,进而扩大了底壁1442的两端与输入传动齿轮1422之间的空隙,从而使得飞溅的油液更容易进入集油槽1441中,便于集油槽1441收集更多的油液。
请参阅图5至图7,在一些实施例中,集油件144还包括卡扣1444,卡扣1444连接于侧壁1443。传动组件14还包括外壳145,外壳145设有卡槽1451,卡扣1444用于插入卡槽1451,以将集油件144固定至外壳145。
在一些实施例中,集油件144还包括凸台1445,凸台1445设于侧壁1443的外表面,凸台1445背向侧壁1443的一侧设有限位面1445a,卡扣1444设于限位面1445a,限位面1445a用于在卡扣1444插入卡槽1451时对外壳145限位,避免外壳145过度挤压集油件144导致变形或损坏,同时,凸台1445还能够增加侧壁1443的厚度以提升结构强度,进而提升集油件144的结构稳定性。
如图7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卡扣1444包括柱体部1444a及球体部1444b,柱体部1444a沿轴线垂直连接于限位面1445a,球体部1444b设于柱体部1444a远离限位面1445a的一端,球体部1444b的直径大于柱体部1444a的直径。卡扣1444设有通槽1444c,通槽1444c沿柱体部1444a的径向贯穿柱体部1444a及球体部1444b,通槽1444c将柱体部1444a及球体部1444b一分为二并使柱体部1444a及球体部1444b的相对两部分能够靠弹性相远离。卡槽1451包括相连通的穿孔1451a及收容腔1451b,穿孔1451a的直径小于球体部1444b的直径,收容腔1451b的直径大于穿孔1451a的直径。当卡扣1444插入卡槽1451时,球体部1444b伸入穿孔1451a,同时穿孔1451a的孔壁挤压球体部1444b使通槽1444c收缩,直至球体部1444b伸入收容腔1451b内,此时柱体部1444a位于穿孔1451a中,同时通槽1444c膨胀,使球体部1444b止挡柱体部1444a从穿孔1451a脱落,进而将卡扣1444固定于卡槽1451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凸台1445及卡扣1444分别具有四个,每个侧壁1443的两端各设置一个凸台1445及一个卡扣1444,对应地,外壳145设有四个卡槽1451,进而将集油件144稳定地固定于外壳145上。在其他实施例中,凸台1445、卡扣1444及卡槽1451的数量也可以为其他数量,如三个、六个或十个等。
在一些实施例中,集油件144通过注塑一体成型的方式成型,以提升集油件144的生产效率。
请参阅图2,在一些实施例中,输入轴总成141包括输入轴1411及输入齿轮1412,输入齿轮1412设于输入轴1411,输入轴1411连接驱动组件13,输入齿轮1412位于输入传动齿轮1422的上方并与输入传动齿轮1422啮合。驱动组件13用于驱动输入轴1411转动,输入轴1411带动输入齿轮1412转动,输入齿轮1412带动输入传动齿轮1422转动,输入传动齿轮1422通过传动轴1421带动输出传动齿轮1423转动,从而将驱动组件13的动力传递至输出轴总成143。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输入轴1411及输入齿轮1412为一体式结构,输入齿轮1412的两端通过轴承与传动组件14的外壳相连接,该结构可以减少零件数量,便于组装。在其他实施例中,输入轴1411及输入齿轮1412也可以分开为两个零部件,以便于更换损坏的零部件。
请参阅图5,在一些实施例中,输入轴总成141还包括输入轴轴承1413,输入轴轴承1413设于输入轴1411与传动组件14的外壳之间。传动组件14的外壳设有导油筋(图未示),导油筋位于输入轴轴承1413的上方,导油筋用于引导飞溅的油液流至输入轴轴承1413,使得飞溅的油液能够从输入轴轴承1413的周侧进入输入轴轴承1413的内部,从而提升润滑性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输出轴总成143包括输出轴1431及输出齿轮1432,输出齿轮1432设于输出轴1431,输出轴1431连接行走组件12,输出齿轮1432位于输出传动齿轮1423的下方并与输出传动齿轮1423啮合,使得输出传动齿轮1423能驱动输出齿轮1432转动,并通过输出轴1431带动行走组件12运行。输出齿轮1432的底部浸入油液,输出齿轮1432转动后能使油液向上飞溅。
在一些实施例中,传动组件14为纵置减速箱,能使行走组件12的转速低于驱动组件13的转速。在其他实施例中,传动组件14也可以起到加速的作用。
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中间轴总成142也可以包括多级传动,例如包括多个传动轴,每个传动轴设有至少一个传动齿轮,多个传动齿轮逐一相啮合形成所需的传动比,其中,多个传动齿轮中,底部有足够空间的传动齿轮下方均可设置一个集油件144,使得多个集油件144分别在不同的高度收集油液,并使油液在多个传动齿轮的驱动下向上飞溅,从而更充分地将油液飞溅至输入轴总成141,从而提升润滑性能。
另外,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认识到,以上的实施方式仅是用来说明本申请,而并非用作为对本申请的限定,只要在本申请的实质精神范围之内,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适当改变和变化都落在本申请的公开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全地形车,包括:
车架;
行走组件,连接于所述车架;
驱动组件,用于驱动所述行走组件;
传动组件,传动连接所述驱动组件与所述行走组件;
所述传动组件包括输入轴总成、中间轴总成及输出轴总成,所述输入轴总成连接所述驱动组件,所述输出轴总成连接所述行走组件,所述中间轴总成连接于所述输入轴总成及所述输出轴总成之间;
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组件在输出轴总成的下方设有油池,输出轴总成至少部分地浸入所述油池中以使所述输出轴总成在运转时能带动所述油池中的油液向上飞溅;
所述传动组件还包括集油件,所述集油件具有集油槽,所述集油槽用于收集飞溅的所述油液;
所述中间轴总成至少部分位于所述集油槽内,并能使所述集油槽内的所述油液至少部分朝所述输入轴总成的方向飞溅。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轴总成包括传动轴、输入传动齿轮及输出传动齿轮,所述输入传动齿轮及所述输出传动齿轮设于所述传动轴,所述输入传动齿轮位于所述输入轴总成下方并连接所述输入轴总成,所述输出传动齿轮位于所述输出轴总成上方并连接所述输出轴总成,所述集油件位于所述输入传动齿轮的下方,所述输入传动齿轮至少部分位于所述集油槽内,所述输入传动齿轮转动后能使所述集油槽内的所述油液向上飞溅。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油件包括底壁及两个侧壁,所述底壁位于所述输入传动齿轮的下方,两个所述侧壁分别设于所述底壁沿所述输入传动齿轮的轴向的相对两侧,所述集油槽形成于所述底壁及两个所述侧壁之间。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壁包括主体段及两个引流段,所述主体段沿所述输入传动齿轮的周向弯曲,两个所述引流段分别设于所述主体段沿所述输入传动齿轮周向的相对两端,所述引流段沿平面延伸,两个所述引流段之间的距离由所述主体段至所述输入传动齿轮的方向逐渐增大。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组件还包括外壳,所述集油件连接于所述外壳,所述集油件还包括卡扣,所述卡扣连接于所述侧壁背向所述集油槽的一面,所述外壳设有卡槽,所述卡扣用于与所述卡槽连接,以固定所述集油件至所述外壳。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油件还包括凸台,所述凸台设于所述侧壁的外表面,所述凸台背向所述侧壁的一侧设有限位面,所述卡扣设于所述限位面,所述限位面用于对所述外壳限位。
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入轴总成包括输入轴及输入齿轮,所述输入齿轮设于所述输入轴,所述输入齿轮位于所述输入传动齿轮的上方并与所述输入传动齿轮啮合,所述输入轴连接所述驱动组件。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入轴总成还包括输入轴轴承,所述传动组件还包括外壳,所述外壳设有导油筋,所述导油筋位于所述输入轴轴承的上方,所述导油筋用于引导飞溅的所述油液流至所述输入轴轴承。
9.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出轴总成包括输出轴及输出齿轮,所述输出齿轮设于所述输出轴,所述输出齿轮位于所述输出传动齿轮的下方并与所述输出传动齿轮啮合,所述输出轴连接所述行走组件,所述输出齿轮的底部浸入所述油液,所述输出齿轮转动后能使所述油液向上飞溅。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组件能使所述行走组件的转速低于所述驱动组件的转速。
CN202320727053.8U 2023-03-30 2023-03-30 全地形车 Active CN21995410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727053.8U CN219954101U (zh) 2023-03-30 2023-03-30 全地形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727053.8U CN219954101U (zh) 2023-03-30 2023-03-30 全地形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954101U true CN219954101U (zh) 2023-11-03

Family

ID=885469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727053.8U Active CN219954101U (zh) 2023-03-30 2023-03-30 全地形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95410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859152B2 (en) Pure electric vehicle transmission with novel lubrication structure
CN110494678B (zh) 传动装置和设置在其中的油引导结构
CN109084011B (zh) 一种变速器润滑系统
CN207848373U (zh) 一种具有新型润滑结构的纯电动汽车变速器
CN115635838A (zh) 一种混合动力变速机构总成、混合动力电驱动系统和车辆
CN219954101U (zh) 全地形车
CN202108974U (zh) 前驱动桥减速器壳体
CN215487547U (zh) 汽车及其变速器后副箱行星轮结构
CN213512006U (zh) 汽车变速器引导式输油机构
CN113525066B (zh) 一种混合动力式驱动系统的壳体及车辆
CN211175236U (zh) 一种带有轴承润滑结构的高转速横置单级减速箱
CN215059381U (zh) 一种齿轴润滑结构及变速箱
KR102100666B1 (ko) 전기 자동차용 구동장치
CN203570962U (zh) 汽车驱动桥主减速器总成
CN219242614U (zh) 一种变速器差速器轴承润滑结构
CN216045381U (zh) 一种减速箱的润滑结构及减速箱
CN201246445Y (zh) 一种用于工程机械的动力传递装置
CN219623211U (zh) 一种减速箱壳体润滑结构
CN213744844U (zh) 一种轮式挖掘机自润滑变速箱
CN215171920U (zh) 行星轮系轴承润滑组件
CN217784179U (zh) 一种电动汽车变速器轴承润滑结构
CN219712284U (zh) 一种电动车桥的润滑结构
RU215969U1 (ru) Ведущий портальный мост с электроприводом
CN110822067A (zh) 传动装置辅助润滑结构及减速器
CN110905990B (zh) 一种改善差速器轴承润滑的差速器及润滑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