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951968U - 一种支护桩间挡土板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支护桩间挡土板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951968U
CN219951968U CN202321061372.6U CN202321061372U CN219951968U CN 219951968 U CN219951968 U CN 219951968U CN 202321061372 U CN202321061372 U CN 202321061372U CN 219951968 U CN219951968 U CN 21995196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taining plate
fixedly connected
pipes
shaped sliding
suppo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061372.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雲鹏
曹科
林艺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nan No5 Enginee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nan No5 Enginee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nan No5 Enginee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nan No5 Enginee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061372.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95196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95196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95196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Piles And Underground Ancho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支护桩间挡土板结构,包括两个混凝土支护桩、挡土板,所述混凝土支护桩内固定嵌接支撑钢管,所述挡土板顶面及底面分别固接多个横向筋,所述挡土板两侧顶面及底面分别固接四个方木条,两个所述混凝土支护桩顶面分别开设两个凿毛部。本实用新型在挡土板上固定了方木条,在方木条上打孔利用对拉螺杆固定在混凝土支护桩上,无需对挡土板打孔,不会破坏当做挡土板的模板,方便二次利用;本实用新型采用支撑架组件进行底部支撑,支撑架组件安装在底撑组件与挡土板之间,而底撑组件又是通过混凝土支护桩来固定的,这样挡土板中部底面的支撑力仍由混凝土支护桩承担,不需要地面进行支撑,对现场地面环境无要求,适应力更好。

Description

一种支护桩间挡土板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工程施工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支护桩间挡土板结构。
背景技术
挡土板是为了防止沟槽、基坑土方坍塌的一种临时性的挡土结构,一般由撑板和横撑组成,目前较为普遍的挡土板支撑方法采用单侧支模,即利用支护桩固定挡土板一侧,挡土板另一侧利用地面支撑,支护桩利用对拉螺杆直接固定挡土板,但是传统的单侧支模结构有以下缺陷:
在通过支护桩固定挡土板时,需要对挡土板进行打孔,方便利用对拉螺杆固定,这种方式会对挡土板产生破坏,影响作为挡土板的模板材料的二次利用,此外单侧支模方式比较依赖地面支撑,挡土板底面一侧及中部的压力均由地面承受,当地面土质松软时,支撑力会不足,对现场地面环境有一定的要求,适应性较差。
为此我们提出一种支护桩间挡土板结构用于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支护桩间挡土板结构,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支护桩间挡土板结构,包括两个混凝土支护桩、挡土板,所述混凝土支护桩内固定嵌接支撑钢管,所述挡土板顶面及底面分别固接多个横向筋,所述挡土板两侧顶面及底面分别固接四个方木条,两个所述混凝土支护桩顶面分别开设两个凿毛部,位于所述挡土板下方的两个方木条分别固接两个凿毛部;
两个所述支撑钢管内设置有底撑组件,所述底撑组件包括两个嵌入管,两个所述嵌入管分别位于两个支撑钢管中心位置,所述支撑钢管与嵌入管之间固接混凝土填充部,两个所述嵌入管两端顶面位于支撑钢管外侧并分别垂直固接两个对拉螺杆,所述方木条两端垂直开设第一通孔,所述对拉螺杆穿过第一通孔并螺纹套接第一螺母,所述第一螺母接触方木条表面。
优选的,两个嵌入管两端之间水平固接两个主支撑杆,两个所述主支撑杆顶面两侧分别固接两个下杆状滑轨,位于所述挡土板底面的多个横向筋底面对应两个下杆状滑轨同一垂直位置固接两个上杆状滑轨。
优选的,所述下杆状滑轨及上杆状滑轨均为两根方管组合而成,两个所述下杆状滑轨与两个上杆状滑轨之间设置有支撑架组件。
优选的,所述支撑架组件包括两个上横管及两个下横管,所述上横管插接在上杆状滑轨内侧,所述下横管插接在下杆状滑轨内侧,所述上横管与下横管之间固接多个连接立杆,位于同一个上横管上的连接立杆之间固接多个第一加强筋,位于不同的上横管上的连接立杆之间固接多个第二加强筋。
优选的,所述上杆状滑轨两端水平开设第二通孔,所述上横管两端水平开设第三通孔,所述第二通孔及第三通孔内插接短螺栓,所述短螺栓端部螺纹连接第二螺母,所述上横管、下横管及连接立杆均为方管结构。
优选的,两个所述主支撑杆之间水平固接多个子支撑杆,多个所述子支撑杆之间固接多个第一加强斜杆,所述挡土板内部固定嵌接多个内嵌筋条及多个拉结筋,所述主支撑杆、子支撑杆及嵌入管均为方管结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在挡土板上固定了方木条,在方木条上打孔利用对拉螺杆固定在混凝土支护桩上,无需对挡土板打孔,不会破坏当做挡土板的模板,方便二次利用;本实用新型采用支撑架组件进行底部支撑,支撑架组件安装在底撑组件与挡土板之间,而底撑组件又是通过混凝土支护桩来固定的,这样挡土板中部底面的支撑力仍由混凝土支护桩承担,不需要地面进行支撑,对现场地面环境无要求,适应力更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个实施例中主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二个实施例中主体剖切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一、二个实施例中挡土板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一、二个实施例中底撑组件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二个实施例中支撑架组件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混凝土支护桩;2、挡土板;3、底撑组件;4、支撑架组件;5、第一螺母;6、短螺栓;11、支撑钢管;12、混凝土填充部;13、凿毛部;21、横向筋;22、方木条;23、第一通孔;24、上杆状滑轨;25、第二通孔;26、内嵌筋条;27、拉结筋;31、嵌入管;32、对拉螺杆;33、主支撑杆;34、子支撑杆;35、第一加强斜杆;36、下杆状滑轨;41、上横管;42、下横管;43、连接立杆;44、第一加强筋;45、第二加强筋;46、第三通孔;61、第二螺母。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
请参阅图1-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支护桩间挡土板结构,包括两个混凝土支护桩1、挡土板2,混凝土支护桩1内固定嵌接支撑钢管11,挡土板2顶面及底面分别固接多个横向筋21,挡土板2两侧顶面及底面分别固接四个方木条22,方木条22利用粘接的方式固接在挡土板2上,两个混凝土支护桩1顶面分别开设两个凿毛部13,位于挡土板2下方的两个方木条22分别固接两个凿毛部13,凿毛部13与方木条22之间利用界面剂粘接固定;
两个支撑钢管11内设置有底撑组件3,底撑组件3包括两个嵌入管31,两个嵌入管31分别位于两个支撑钢管11中心位置,支撑钢管11与嵌入管31之间固接混凝土填充部12,两个嵌入管31两端顶面位于支撑钢管11外侧并分别垂直固接两个对拉螺杆32,方木条22两端垂直开设第一通孔23,对拉螺杆32穿过第一通孔23并螺纹套接第一螺母5,第一螺母5接触方木条22表面,利用对拉螺杆32固定方木条22的方式来支撑固定挡土板2,无需在挡土板2上进行打孔,不会破坏当做挡土板2的模板,方便二次利用。
实施例2:
请参阅图2-5,为本实用新型第二个实施例,该实施例基于上一个实施例,两个嵌入管31两端之间水平固接两个主支撑杆33,两个主支撑杆33顶面两侧分别固接两个下杆状滑轨36,位于挡土板2底面的多个横向筋21底面对应两个下杆状滑轨36同一垂直位置固接两个上杆状滑轨24。
下杆状滑轨36及上杆状滑轨24均为两根方管组合而成,两个下杆状滑轨36与两个上杆状滑轨24之间设置有支撑架组件4。
支撑架组件4包括两个上横管41及两个下横管42,上横管41插接在上杆状滑轨24内侧,下横管42插接在下杆状滑轨36内侧,上横管41与下横管42之间固接多个连接立杆43,位于同一个上横管41上的连接立杆43之间固接多个第一加强筋44,位于不同的上横管41上的连接立杆43之间固接多个第二加强筋45,整个支撑架4直接通过滑入的方式滑入底撑组件3与挡土板2之间,在利用第一螺母5固定,易于拆装,这样用于支撑挡土板2的力接种在底撑组件3上,不会对地面产生压力,保证在土质较松的情况下也能提供良好的支撑力,对现场地面环境无要求。
上杆状滑轨24两端水平开设第二通孔25,上横管41两端水平开设第三通孔46,第二通孔25及第三通孔46内插接短螺栓6,短螺栓6端部螺纹连接第二螺母61,上横管41、下横管42及连接立杆43均为方管结构。
两个主支撑杆33之间水平固接多个子支撑杆34,多个子支撑杆34之间固接多个第一加强斜杆35,挡土板2内部固定嵌接多个内嵌筋条26及多个拉结筋27,主支撑杆33、子支撑杆34及嵌入管31均为方管结构,方管在施工场地易得,原材料取材更方便,采用焊接即可制得本实用新型结构。
实施例3:
请参阅图1-5,为本实用新型第三个实施例,该实施例基于上述两个实施例,本实用新型在挡土板2上固定了方木条22,在方木条22上打孔利用对拉螺杆32固定在混凝土支护桩1上,无需对挡土板2打孔,不会破坏当做挡土板2的模板,方便二次利用;本实用新型采用支撑架组件2进行底部支撑,支撑架组件4安装在底撑组件3与挡土板2之间,而底撑组件3又是通过混凝土支护桩1来固定的,这样挡土板2中部底面的支撑力仍由混凝土支护桩1承担,不需要地面进行支撑,对现场地面环境无要求,适应力更好。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6)

1.一种支护桩间挡土板结构,包括两个混凝土支护桩(1)、挡土板(2),所述混凝土支护桩(1)内固定嵌接支撑钢管(11),其特征在于:
所述挡土板(2)顶面及底面分别固接多个横向筋(21),所述挡土板(2)两侧顶面及底面分别固接四个方木条(22),两个所述混凝土支护桩(1)顶面分别开设两个凿毛部(13),位于所述挡土板(2)下方的两个方木条(22)分别固接两个凿毛部(13);
两个所述支撑钢管(11)内设置有底撑组件(3),所述底撑组件(3)包括两个嵌入管(31),两个所述嵌入管(31)分别位于两个支撑钢管(11)中心位置,所述支撑钢管(11)与嵌入管(31)之间固接混凝土填充部(12),两个所述嵌入管(31)两端顶面位于支撑钢管(11)外侧并分别垂直固接两个对拉螺杆(32),所述方木条(22)两端垂直开设第一通孔(23),所述对拉螺杆(32)穿过第一通孔(23)并螺纹套接第一螺母(5),所述第一螺母(5)接触方木条(22)表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支护桩间挡土板结构,其特征在于:两个嵌入管(31)两端之间水平固接两个主支撑杆(33),两个所述主支撑杆(33)顶面两侧分别固接两个下杆状滑轨(36),位于所述挡土板(2)底面的多个横向筋(21)底面对应两个下杆状滑轨(36)同一垂直位置固接两个上杆状滑轨(24)。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支护桩间挡土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杆状滑轨(36)及上杆状滑轨(24)均为两根方管组合而成,两个所述下杆状滑轨(36)与两个上杆状滑轨(24)之间设置有支撑架组件(4)。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支护桩间挡土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架组件(4)包括两个上横管(41)及两个下横管(42),所述上横管(41)插接在上杆状滑轨(24)内侧,所述下横管(42)插接在下杆状滑轨(36)内侧,所述上横管(41)与下横管(42)之间固接多个连接立杆(43),位于同一个上横管(41)上的连接立杆(43)之间固接多个第一加强筋(44),位于不同的上横管(41)上的连接立杆(43)之间固接多个第二加强筋(45)。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支护桩间挡土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杆状滑轨(24)两端水平开设第二通孔(25),所述上横管(41)两端水平开设第三通孔(46),所述第二通孔(25)及第三通孔(46)内插接短螺栓(6),所述短螺栓(6)端部螺纹连接第二螺母(61),所述上横管(41)、下横管(42)及连接立杆(43)均为方管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支护桩间挡土板结构,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主支撑杆(33)之间水平固接多个子支撑杆(34),多个所述子支撑杆(34)之间固接多个第一加强斜杆(35),所述挡土板(2)内部固定嵌接多个内嵌筋条(26)及多个拉结筋(27),所述主支撑杆(33)、子支撑杆(34)及嵌入管(31)均为方管结构。
CN202321061372.6U 2023-05-06 2023-05-06 一种支护桩间挡土板结构 Active CN21995196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061372.6U CN219951968U (zh) 2023-05-06 2023-05-06 一种支护桩间挡土板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061372.6U CN219951968U (zh) 2023-05-06 2023-05-06 一种支护桩间挡土板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951968U true CN219951968U (zh) 2023-11-03

Family

ID=885350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061372.6U Active CN219951968U (zh) 2023-05-06 2023-05-06 一种支护桩间挡土板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95196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435335A (zh) 基坑围护顶圈梁上砖砌挡土墙钢筋桁架加固系统及方法
CN114482691B (zh) 一种装配式机场围界基础模板及使用方法
CN210712907U (zh) 一种柱脚连接固定结构
CN219951968U (zh) 一种支护桩间挡土板结构
CN211548054U (zh) 一种钢结构悬臂梁梁柱连接节点
CN201209291Y (zh) 钢板加强混凝土异形柱
CN110485563B (zh) 一种后张法预应力装配式混凝土框架梁柱干式连接节点
CN207244633U (zh) 基坑围护顶圈梁上砖砌挡土墙钢筋桁架加固系统
CN213572896U (zh) 一种抱杆式支模架立杆装置
CN215884763U (zh) 一种组合式预制墙板堆放架
CN214220599U (zh) 一种斜柱支撑结构
CN213038845U (zh) 一种支撑系统
CN112359888B (zh) 炭过滤罐体纠偏加固施工的静压桩反力架顶升体系及施工方法
CN210370010U (zh) 用于格构式支撑架的桁架式靴脚
CN212129502U (zh) 一种钢筋混凝土柱与钢梁的节点连接装置
CN212835414U (zh) 地下结构边墙单侧轨道埋件围护结构
CN210459181U (zh) 一种新旧地连墙丁字接头结构节点
CN203859400U (zh) 110kV屋外配电装置母线构架
CN112609822A (zh) 一种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梁柱节点
CN213508618U (zh) 一种建筑地基加固桩
CN220079974U (zh) 一种地基底部加固结构
CN217501039U (zh) 用于加固框架柱的固定装置
CN215290986U (zh) 一种新型的装配式建筑构件基础立柱
CN110904986A (zh) 预制桩-承台装配式基础榫式法兰连接结构及施工方法
CN212772709U (zh) 一种混凝土管管枕侧模板加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