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930413U - 卷式可撕性擦拭布 - Google Patents
卷式可撕性擦拭布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9930413U CN219930413U CN202321231812.8U CN202321231812U CN219930413U CN 219930413 U CN219930413 U CN 219930413U CN 202321231812 U CN202321231812 U CN 202321231812U CN 219930413 U CN219930413 U CN 219930413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ayer
- velvet
- pile
- wiping cloth
- yarns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9000004744 fabric Substance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89
- 239000004033 plastic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77
- 239000000835 fib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70
- 239000004753 textil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4
- 230000000007 visu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2
- 238000002844 melt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8
- 230000008018 melting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8
- 210000001503 joint Anatomy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6
- 229920001410 Microfiber Polymer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8
- 239000010410 lay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61
- 235000014653 Carica parviflora Nutritio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8
- 241000243321 Cnidaria Speci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8
- 238000009940 knitt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0
- 229920000728 polyester Polymer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0
- 238000009941 weav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4
- 229920004933 Terylene® Polymer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9000005020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8000004804 win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9000004677 Nylon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29920001778 nylon Polymer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8000003825 press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9000002131 composi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9000002356 single lay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8000009987 spinn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8000004140 cleaning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9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5
- 238000010521 absorp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2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8
- 239000012943 hotmelt Substance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5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0126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2759 woven fabr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6978 adapt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6835 com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7906 compres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202 decontamin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588 decontamina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2530 fl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155 mel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994 raw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1179 sorption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108 dry clea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086 high clea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128 melt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309 melt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658 microfib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203 mixtur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985 plastic fil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860 stora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Cleaning Implements For Floors, Carpets, Furniture, Walls, And The Like (AREA)
- Woven Fabric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长条状纤维纺织布包括多个独立的擦拭布单元;擦拭布单元的第一绒层和第二绒层被立于表面的绒毛束所覆盖,绒毛束为超细纤维,绒毛束由松散的绒丝组成,绒丝的端部独立呈自由端状态,所述结合层与每一绒毛束的绒丝根部连接;其可由相邻擦拭布单元的边缘热熔后压合实现对接形成可视易撕塑性带,也可以对纺织布进行线状超声热融加工形成可视易撕塑性带;超细纤维松散绒毛束提高了纺织布的吸水性和清洁性能;热熔拼接工艺可以根据个性化的需求,形成适用于清洁场景,清洁习惯的个性化卷式可撕性擦拭布,使得用户不必囤积多个不同类型不同规格的可撕性擦拭布卷,既方便清洗作业,也方便擦拭布的收纳。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纺织布,尤其是涉及一种卷式可撕性擦拭布,使用时,可从卷上解开并被一一撕下的擦拭布来进行擦拭使用,提高使用便利性。
背景技术
而在日常使用中,尤其是汽车清洗领域,擦拭布具有多种应用场景,包括利用大面积的擦拭布对大面积的待擦拭部位进行擦拭,包括车顶、引擎盖位置。也需要利用小块的擦拭布对反光镜等狭小位置进行清洁。
授权公告号为CN216972798U的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连续性涤纶纤维纺织布和卷芯式涤纶纤维纺织布,涤纶纤维纺织布包括由纱线编织而成的基层及设置在基层至少一侧面的毛圈层,长条状的涤纶纤维纺织布上间隔分布的薄状线条熔融体将纺织布分隔形成若干个纺织布单元,薄状线条熔融体由基层与毛圈层经加热熔融并受压而形成。
上述专利虽然解决了个性化取用的问题,但是此类毛圈质地的涤纶纤维纺织布,因毛圈的端部连接未被打散,且毛圈与毛圈之间间隙大导致纺织布的吸水性较差,去污能力也一般。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吸水性更好、去污性能更佳的卷式可撕性擦拭布。其包括被间隔的可视易撕塑性带连接的多个擦拭布单元组成的长条状状纤维纺织布。擦拭布单元包括第一绒层和第二绒层,第一绒层和第二绒层的超细纤维松散绒毛束提高了纺织布的吸水性和清洁性能。可视易撕塑性带可由相邻擦拭布单元的边缘热熔后压合实现对接形成,也可以对纺织布进行线状超声热融加工形成。通过可视易撕塑性带实现个性化的取用。而热熔对接的方式更有利于形成个性化卷式可撕性擦拭布。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卷式可撕性擦拭布,包括卷绕呈圆柱状的长条状纤维纺织布;
所述长条状纤维纺织布包括多个独立的擦拭布单元;
每一擦拭布单元包括纤度小于等于0.1旦的超细纤维制备的第一绒层和第二绒层,所述第一绒层和第二绒层之间通过结合层连接;
所述第一绒层和第二绒层被立于表面的绒毛束所覆盖,所述绒毛束由松散的绒丝组成,所述绒丝的端部独立呈自由端状态,所述结合层与每一绒毛束的绒丝根部连接;
相邻擦拭布单元的边缘热熔后压合实现对接,所述对接处从所述第一绒层和第二绒层的绒丝中露出形成可视易撕塑性带。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第一绒层和第二绒层的绒丝长度为1.5~8mm;
所述可视易撕塑性带的厚度为0.1~0.5mm;
所述可视易撕塑性带的宽度为0.5~3mm。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结合层由100D/144F超细涤纶丝交织形成。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第一绒层和第二绒层均由150D/288F的涤纶超细低弹丝交织形成。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卷式可撕性擦拭布,包括卷绕呈圆柱状的长条状纤维纺织布;
所述长条状纤维纺织布包括多个独立的纺织形成的擦拭布单元;
相邻擦拭布单元的边缘热熔后压合实现对接,所述对接处从所述擦拭布单元的两面露出形成可视易撕塑性带。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擦拭布单元包括纤度小于等于0.1旦的超细纤维制备的第一绒层和第二绒层,所述第一绒层和第二绒层之间通过结合层连接;
所述第一绒层和第二绒层被立于表面的绒毛束所覆盖,所述绒毛束由松散的绒丝组成,所述绒丝的端部独立呈自由端状态,所述结合层与每一绒毛束的绒丝根部连接;
所述第一绒层和第二绒层中的至少一者的绒毛束为珊瑚绒状绒毛束。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卷式可撕性擦拭布,其特征在于:
包括卷绕呈圆柱状的长条状纤维纺织布,所述长条状纤维纺织布包括沿其长度延伸方向并列的多个擦拭布单元;
相邻擦拭布单元之间通过可视易撕塑性带连接,通过所述可视易撕塑性带可将擦拭布单元相互分离;
每一擦拭布单元包括纤度小于等于0.1旦的超细纤维制备的第一绒层和第二绒层,所述第一绒层和第二绒层之间通过结合层连接;
所述第一绒层和第二绒层中被立于表面的绒毛束所覆盖,所述绒毛束由松散的绒丝组成,所述结合层与每一绒毛束的绒丝根部连接。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第一绒层的绒丝长度短于第二绒层的绒丝长度,以使所述第一绒层的厚度小于第二绒层的厚度。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第一绒层和第二绒层的绒毛束均为珊瑚绒状绒毛束。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长条状纤维纺织布通过一体针织的珊瑚绒纺织布制备,所述可视易撕塑性带为对珊瑚绒纺织布进行线状超声热融加工形成;
所述第一绒层和第二绒层临近所述可视易撕塑性带两侧的绒丝朝远离可视易撕塑性带的方向倒伏,以使可视易撕塑性带从所述第一绒层和第二绒层的绒丝中露出。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一体针织的珊瑚绒纺织布由底纱和绒纱编织形成,所述底纱构成所述结合层,所述绒纱构成所述第一绒层和第二绒层;
所述珊瑚绒纺织布设有若干相互平行且间隔的沿宽度方向设置的条状疏织区,所述条状疏织区空针设置而仅包括底纱;
所述可视易撕塑性带由所述条状疏织区超声热融加压形成。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长条状纤维纺织布由多个独立的擦拭布单元拼接而成,所述可视易撕塑性带为相邻擦拭布单元的边缘热熔后压合对接形成。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结合层由100D/144F超细涤纶丝交织形成。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第一绒层和第二绒层均由150D/288F的涤纶超细低弹丝交织形成。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第一绒层和第二绒层由150D/288F涤锦超细复合丝交织形成。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可视易撕塑性带内凹于所述第一绒层和第二绒层的表面;
所述第一绒层和第二绒层的绒丝长度为1.5~4mm;
所述可视易撕塑性带的厚度为0.1~0.5mm;
所述可视易撕塑性带的宽度为0.5~3mm。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优选的技术方案为:卷式可撕性擦拭布,其特征在于:
包括卷芯和卷绕于卷芯外的长条状纤维纺织布,所述长条状纤维纺织布为一体针织纤维纺织布被若干间隔设置的超声热融加压形成的可视易撕塑性带分隔形成多个擦拭布单元的连续性纺织物;
所述一体针织纤维纺织布由底纱和绒纱编织形成,所述底纱和绒纱均为纤度小于等于0.1旦的超细纤维,所述底纱构成所述结合层,所述绒纱构成所述第一绒层和第二绒层;
所述第一绒层和第二绒层中被立于表面的绒毛束所覆盖,所述绒毛束由松散的绒丝组成,所述结合层与每一绒毛束的绒丝根部连接,所述结合层为单层编织构造;
所述第一绒层的绒丝长度短于第二绒层的绒丝长度,所述第二绒层为珊瑚绒状绒毛束。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可视易撕塑性带内凹于所述第一绒层和第二绒层的表面;
所述第一绒层和第二绒层临近所述可视易撕塑性带两侧的绒丝朝远离可视易撕塑性带的方向倒伏,以使可视易撕塑性带从所述第一绒层和第二绒层的绒丝中露出;
所述第一绒层和第二绒层的绒丝长度为1.5~4mm;
所述可视易撕塑性带的厚度为0.1~0.5mm;
所述可视易撕塑性带的宽度为0.5~3mm。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结合层为经编平纹组织;
所述结合层由100D/144F超细涤纶丝交织形成;
所述第一绒层和第二绒层均由150D/288F的涤纶超细低弹丝形成。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一体针织纤维纺织布设有若干相互平行且间隔的沿宽度方向设置的条状疏织区,所述条状疏织区空针设置而仅包括底纱,所述可视易撕塑性带设于所述条状疏织区上。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
第一:采用超细纤维的纱线编织,具有高吸水性能、强去污力等特点;而与毛圈状的超细纤维织物相比,绒丝端部离散的松散的绒毛束能够更充分地发挥超细纤维的特点,更有效改善织物的柔软度和吸水性。
第二:可视易撕塑性带设于仅包括底纱的条状疏织区上,由条状疏织区超声热融加压形成。使得可视易撕塑性带处的原材料更加稀薄,更有利于撕开。而且也使得可视易撕塑性带的视觉宽度变宽,即便在其实际宽度较小的情况下,也不会被边缘绒毛遮挡。
第三:热熔拼接工艺形成可视易撕塑性带的方案并不局限于各擦拭布单元材料规格一致,结构一致的情况,其可以根据个性化的需求,选取不同规格纱线纺织的,不同结构的独立织物进行拼接,以形成适用于清洁场景,清洁习惯的个性化卷式可撕性擦拭布。使得用户不必囤积多个不同类型不同规格的可撕性擦拭布卷,既方便清洗作业,也方便擦拭布的收纳。
附图说明
以下将结合附图和优选实施例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描述,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将领会的是,这些附图仅是出于解释优选实施例的目的而绘制的,并且因此不应当作为对本实用新型范围的限制。此外,除非特别指出,附图仅示意在概念性地表示所描述对象的组成或构造并可能包含夸张性显示,并且附图也并非一定按比例绘制。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和二中的卷式可撕性擦拭布的完全卷曲状态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卷式可撕性擦拭布的局部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和二中的卷式可撕性擦拭布的局部展开状态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和二中的卷式可撕性擦拭布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卷式可撕性擦拭布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卷式可撕性擦拭布的加工方式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卷式可撕性擦拭布的加工方式及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考附图来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本领域中的技术人员将领会的是,这些描述仅为描述性的、示例性的,并且不应被解释为限定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可能不再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需要说明的是,图1-4是实施例一和实施例二是为了说明卷式可撕性擦拭布整体结构和使用方式的共用的示意图,图5和图7仅是为了分别描述结构出示的示意图,其针脚结构并不代表实际编织结构的针脚,本实施例的结构并不因此受到限制。
实施例一:
如图1-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卷式可撕性擦拭布,包括卷绕呈圆柱状的长条状纤维纺织布1。长条状纤维纺织布1由多个独立的擦拭布单元10拼接形成。长条状纤维纺织布1可以卷绕在一卷芯2上形成卷式构造。
如图5所示,每一擦拭布单元10包括纤度小于等于0.1旦的超细纤维制备的第一绒层11和第二绒层12,第一绒层11和第二绒层12之间通过结合层13连接。结合层13可以采用纤度小于等于0.1旦的超细纤维或普通纱线。
第一绒层11和第二绒层12被立于表面的绒毛束m所覆盖,绒毛束m由松散的绒丝n组成,绒丝n的端部独立呈自由端状态,而结合层13与每一绒毛束m的绒丝n根部连接,而使绒毛束m植于结合层13上。
如图6所示,在工艺上,相邻擦拭布单元10的边缘热熔后压合实现对接,对接处从第一绒层11和第二绒层12的绒丝中露出形成可视易撕塑性带20。
如图4所示,通过可视易撕塑性带20使用者,可轻易根据需求将擦拭布单元10分离出来便于使用。
与常规的涤纶毛巾相比,本实施例可撕性擦拭布采用超细纤维,超细纤维直径小于5微米,其纤维细度是头发丝的1/200,是普通化学纤维的1/20,纤维强度是普通纤维的5倍,耐用性更强,且吸附能力,吸水速度和吸水量更佳。采用超细纤维的纱线编织的纺织布因超细纤维的特性具有极强的清洁功能。
而与毛圈状的超细纤维织物相比,绒丝n端部离散的松散的绒毛束m能够更充分地发挥超细纤维的特点,更有效改善织物的柔软度和吸水性。
本实施例采用对两块独立的擦拭布单元10的边缘热熔后加压拼接。具体地,如图6所示,两块独立的擦拭布单元10并列设置,其相邻边缘相互叠加一定距离形成叠加部P,对叠加部P热熔加压,使得两擦拭布单元的边缘先熔融成塑料流体后流体相互交融叠加,并在冷却后相互融合形成一塑料片状结构的易撕塑性带20。易撕塑性带具有一定宽度,且在热熔过程中第一绒层11和第二绒层12临近可视易撕塑性带两侧的的绒丝受热,而朝远离可视易撕塑性带的方向倒伏形成缩绒段30,从而使得该易撕塑性带在对接后的长条状纤维纺织布的两面呈可视状态。
与直接在连续性的长条状纤维纺织布上热熔加工可视易撕塑性带的工艺相比,本实施例提供了另一种成型方式。这一成型方式,将散装的织物整合后卷绕呈小卷,不需要大型的布料卷绕和放卷机构。
此外这一工艺并不局限于各擦拭布单元材料规格一致,结构一致的情况,其可以根据个性化的需求,选取不同规格纱线纺织的,不同结构的独立织物进行拼接,以形成适用于清洁场景,清洁习惯的个性化卷式可撕性擦拭布。
基于这样的工艺技术构思,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擦拭布单元10并不局限于上述由第一绒层11、第二绒层12和结合层13构成的纺织结构,也不局限于第一绒层11和第二绒层12由纤度小于等于0.1旦的超细纤维制备的纺织结构。也就是说卷式可撕性擦拭布包括卷绕呈圆柱状的长条状纤维纺织布;长条状纤维纺织布包括多个独立的纺织形成且不同的擦拭布单元;相邻擦拭布单元10的边缘热熔后压合实现对接,对接处从擦拭布单元的两面露出形成可视易撕塑性带20。
例如,在汽车清洁作业中,前期湿洗时,希望用到吸水性好、清洁能力强的擦拭布。而在后期的擦干时,则还要求擦拭布不容易掉毛。此外,擦洗车顶和引擎盖需要长度较长,厚度较厚,强度较大的擦拭布;擦洗反光镜等狭小位置时需要面积较小,更为柔软的擦拭布。
因此在一卷卷式可撕性擦拭布内可以根据这样的引用习惯,设置多个擦拭布组合,每一个擦拭布组合包括分别适用湿洗和擦干的擦拭布,且这些擦拭布根据需求具有不同长度。这样再一次清洗过程中,只需要将擦拭布组合分离下来,就可完成整个汽车清洁作业。这样,用户不必囤积多个不同类型不同规格的可撕性擦拭布卷,既方便清洗作业,也方便擦拭布的收纳。
当然,回归第一绒层11、第二绒层12和结合层13构成的纺织结构,在本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第一绒层11和第二绒层12的绒丝长度为1.5~8mm;可视易撕塑性带20的厚度为0.1~0.5mm;可视易撕塑性带20的宽度为0.5~3mm。
优选地,在本实施例中,擦拭布单元10为AB单面珊瑚绒织物。第一绒层11为割绒层,第二绒层12为起绒层。第一绒层11的绒丝长度短于第二绒层12的绒丝长度,以使第一绒层11的厚度小于第二绒层12的厚度。第二绒层12的表面为珊瑚绒状绒毛束。第一绒层11的绒丝长度为0.5~3mm;第二绒层12的绒丝长度为3~8mm。
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绒层11进行拉绒处理,其表面也与第二绒层12一样为珊瑚绒状绒毛束,绒丝长度也与第二绒层12一样为3~8mm。
优选地,擦拭布单元的平方克重为230~400g,从而使其具有适合于擦拭的性能,包括强度、吸水度、柔软性等等。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绒层11和第二绒层12一般可以选择100D/144F、130D/144F、150D/288F或150D/144F的涤纶丝制备。优选地第一绒层11和第二绒层12均由150D/288F的涤纶超细低弹丝交织形成。当然,为了增加一定的柔性,也可以在第一绒层11和第二绒层12中混入一定比例的锦纶,第一绒层11和第二绒层12可由150D/288F涤锦超细复合丝交织形成。
本实施例中,结合层13为单层编织构造,优选地为结合层13经编平纹组织。
对于结合层的纱线选择,其选择性更加多样。结合层13一般可以选择100D/48F、100D/96F、100D/144F、130D/144F、150D/288F或150D/144F的涤纶丝制备。
优选地,在一种实施方式中,结合层13由150D/288F的涤纶超细低弹丝和150D/288F的涤纶牵伸丝交织形成。这样的材料选择不仅使得面料更加柔软,还更加有利于材料底组织的稳定性,使得绒毛的结合牢固性更佳。
实施例二:
如图1-4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卷式可撕性擦拭布,包括卷绕呈圆柱状的长条状纤维纺织布1。长条状纤维纺织布1包括多个沿其长度延伸方向并列并连续性连接的擦拭布单元10。长条状纤维纺织布1可以卷绕在一卷芯2上形成卷式构造。相邻擦拭布单元10之间通过可视易撕塑性带20连接,通过所述可视易撕塑性带可将擦拭布单元相互分离。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长条状纤维纺织布的成型工艺为:在一体针织纤维纺织布上间隔地进行超声热融加压形成沿其宽度延伸的可视易撕塑性带20,从而使得一体针织纤维纺织布被分隔形成多个擦拭布单元10的连续性纺织物。
一体针织纤维纺织布由底纱和绒纱编织形成,绒纱并不是对其纱线属性的限定,而是指该部分纱线用于编织形成一体针织纤维纺织布两面的绒层。如图7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底纱S1和绒纱S2均为纤度小于等于0.1旦的超细纤维,底纱构成结合层13,绒纱S2构成第一绒层11和第二绒层12。
从而,如图7所示,每一擦拭布单元10包括纤度小于等于0.1旦的超细纤维制备的第一绒层11和第二绒层12,第一绒层11和第二绒层12之间通过结合层连接。第一绒层11和第二绒层12中被立于表面的绒毛束m所覆盖,绒毛束m由松散的绒丝n组成,结合层13与每一绒毛束的绒丝n根部连接。
与常规的涤纶毛巾相比,本实施例可撕性擦拭布采用超细纤维,超细纤维直径小于5微米,其纤维细度是头发丝的1/200,是普通化学纤维的1/20,纤维强度是普通纤维的5倍,耐用性更强,且吸附能力,吸水速度和吸水量更佳。采用超细纤维的纱线编织的纺织布因超细纤维的特性具有极强的清洁功能。
而与毛圈状的超细纤维织物相比,绒丝端部离散的松散的绒毛束能够更充分地发挥超细纤维的特点,更有效改善织物的柔软度和吸水性。
优选地,长条状纤维纺织布通过一体针织的珊瑚绒纺织布Y制备,如图7所示,可视易撕塑性带20为对珊瑚绒纺织布进行线状超声热融加工形成。可视易撕塑性带内凹于第一绒层11和第二绒层12的表面;第一绒层11和第二绒层12临近可视易撕塑性带两侧的绒丝朝远离可视易撕塑性带的方向倒伏,以使可视易撕塑性带从第一绒层11和第二绒层12的绒丝中露出。
一体针织的珊瑚绒纺织布Y为AB单面珊瑚绒织物。第一绒层为割绒层,第二绒层为起绒层。第一绒层的绒丝长度短于第二绒层的绒丝长度,以使第一绒层的厚度小于第二绒层的厚度。第二绒层的表面为珊瑚绒状绒毛束。第一绒层的绒丝长度为0.5~3mm;第二绒层的绒丝长度为3~8mm。
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一体针织的珊瑚绒纺织布也可以为AB双面珊瑚绒织物,即对第一绒层进行拉绒处理,使其表面也与第二绒层一样为珊瑚绒状绒毛束,绒丝长度也与第二绒层一样为3~8mm。
优选地,一体针织的珊瑚绒纺织布的平方克重为230~400g,从而使其具有适合于擦拭的性能,包括强度、吸水度、柔软性等等。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绒层和第二绒层一般可以选择100D/144F、130D/144F、150D/288F或150D/144F的涤纶丝制备。优选地,第一绒层和第二绒层均由150D/288F的涤纶超细低弹丝交织形成。当然,为了增加一定的柔性,也可以在第一绒层和第二绒层中混入一定比例的锦纶,第一绒层和第二绒层可由150D/288F涤锦超细复合丝交织形成。
本实施例中,结合层为单层编织构造,优选地为结合层经编平纹组织。
对于结合层的纱线选择,其选择性更加多样。结合层一般可以选择100D/48F、100D/96F、100D/144F、130D/144F、150D/288F或150D/144F的涤纶丝制备。
优选地,在本实施例中,结合层由100D/144F的涤纶丝交织形成。这样使得一体针织的珊瑚绒纺织布的面料的底板更硬,弹性更小,更有利于连续加工形成连续的可撕性擦拭布。
进一步地,如图7所示,一体针织的珊瑚绒纺织布Y设有若干相互平行且间隔的沿宽度方向设置的条状疏织区T,条状疏织区的底纱S1和绒纱S2空针设置使该处集圈密度小于其他区域,并且其上该处不形成绒毛束m构造。可视易撕塑性带20设于条状疏织区T上,由条状疏织区超声热融加压形成。通过这样的设置一来使得可视易撕塑性带处的原材料更加稀薄,更有利于撕开。而且也使得可视易撕塑性带的视觉宽度变宽,即便在其实际宽度较小的情况下,也不会被边缘绒毛遮挡。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多层纤维纺织布及片状擦拭布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及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20)
1.卷式可撕性擦拭布,其特征在于:
包括卷绕呈圆柱状的长条状纤维纺织布;
所述长条状纤维纺织布包括多个独立的擦拭布单元;
每一擦拭布单元包括纤度小于等于0.1旦的超细纤维制备的第一绒层和第二绒层,所述第一绒层和第二绒层之间通过结合层连接;
所述第一绒层和第二绒层被立于表面的绒毛束所覆盖,所述绒毛束由松散的绒丝组成,所述绒丝的端部独立呈自由端状态,所述结合层与每一绒毛束的绒丝根部连接;
相邻擦拭布单元的边缘热熔后压合实现对接,所述对接处从所述第一绒层和第二绒层的绒丝中露出形成可视易撕塑性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卷式可撕性擦拭布,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绒层和第二绒层的绒丝长度为1.5~8mm;
所述可视易撕塑性带的厚度为0.1~0.5mm;
所述可视易撕塑性带的宽度为0.5~3m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卷式可撕性擦拭布,其特征在于:
所述结合层由100D/144F超细涤纶丝交织形成。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卷式可撕性擦拭布,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绒层和第二绒层均由150D/288F的涤纶超细低弹丝交织形成。
5.卷式可撕性擦拭布,其特征在于:
包括卷绕呈圆柱状的长条状纤维纺织布;
所述长条状纤维纺织布包括多个独立的纺织形成的擦拭布单元;
相邻擦拭布单元的边缘热熔后压合实现对接,所述对接处从所述擦拭布单元的两面露出形成可视易撕塑性带。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卷式可撕性擦拭布,其特征在于:
擦拭布单元包括纤度小于等于0.1旦的超细纤维制备的第一绒层和第二绒层,所述第一绒层和第二绒层之间通过结合层连接;
所述第一绒层和第二绒层被立于表面的绒毛束所覆盖,所述绒毛束由松散的绒丝组成,所述绒丝的端部独立呈自由端状态,所述结合层与每一绒毛束的绒丝根部连接;
所述第一绒层和第二绒层中的至少一者的绒毛束为珊瑚绒状绒毛束。
7.卷式可撕性擦拭布,其特征在于:
包括卷绕呈圆柱状的长条状纤维纺织布,所述长条状纤维纺织布包括沿其长度延伸方向并列的多个擦拭布单元;
相邻擦拭布单元之间通过可视易撕塑性带连接,通过所述可视易撕塑性带可将擦拭布单元相互分离;
每一擦拭布单元包括纤度小于等于0.1旦的超细纤维制备的第一绒层和第二绒层,所述第一绒层和第二绒层之间通过结合层连接;
所述第一绒层和第二绒层中被立于表面的绒毛束所覆盖,所述绒毛束由松散的绒丝组成,所述结合层与每一绒毛束的绒丝根部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卷式可撕性擦拭布,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绒层的绒丝长度短于第二绒层的绒丝长度,以使所述第一绒层的厚度小于第二绒层的厚度。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卷式可撕性擦拭布,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绒层和第二绒层的绒毛束均为珊瑚绒状绒毛束。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卷式可撕性擦拭布,其特征在于:
所述长条状纤维纺织布通过一体针织的珊瑚绒纺织布制备,所述可视易撕塑性带为对珊瑚绒纺织布进行线状超声热融加工形成;
所述第一绒层和第二绒层临近所述可视易撕塑性带两侧的绒丝朝远离可视易撕塑性带的方向倒伏,以使可视易撕塑性带从所述第一绒层和第二绒层的绒丝中露出。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卷式可撕性擦拭布,其特征在于:
所述一体针织的珊瑚绒纺织布由底纱和绒纱编织形成,所述底纱构成所述结合层,所述绒纱构成所述第一绒层和第二绒层;
所述珊瑚绒纺织布设有若干相互平行且间隔的沿宽度方向设置的条状疏织区,所述条状疏织区空针设置而仅包括底纱;
所述可视易撕塑性带由所述条状疏织区超声热融加压形成。
12.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卷式可撕性擦拭布,其特征在于:
所述长条状纤维纺织布由多个独立的擦拭布单元拼接而成,所述可视易撕塑性带为相邻擦拭布单元的边缘热熔后压合对接形成。
13.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卷式可撕性擦拭布,其特征在于:
所述结合层由100D/144F超细涤纶丝交织形成。
14.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卷式可撕性擦拭布,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绒层和第二绒层均由150D/288F的涤纶超细低弹丝交织形成。
15.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卷式可撕性擦拭布,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绒层和第二绒层由150D/288F涤锦超细复合丝交织形成。
16.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卷式可撕性擦拭布,其特征在于:
所述可视易撕塑性带内凹于所述第一绒层和第二绒层的表面;
所述第一绒层和第二绒层的绒丝长度为1.5~4mm;
所述可视易撕塑性带的厚度为0.1~0.5mm;
所述可视易撕塑性带的宽度为0.5~3mm。
17.卷式可撕性擦拭布,其特征在于:
包括卷芯和卷绕于卷芯外的长条状纤维纺织布,所述长条状纤维纺织布为一体针织纤维纺织布被若干间隔设置的超声热融加压形成的可视易撕塑性带分隔形成多个擦拭布单元的连续性纺织物;
所述一体针织纤维纺织布由底纱和绒纱编织形成,所述底纱和绒纱均为纤度小于等于0.1旦的超细纤维,所述底纱构成结合层,所述绒纱构成第一绒层和第二绒层;
所述第一绒层和第二绒层中被立于表面的绒毛束所覆盖,所述绒毛束由松散的绒丝组成,所述结合层与每一绒毛束的绒丝根部连接,所述结合层为单层编织构造;
所述第一绒层的绒丝长度短于第二绒层的绒丝长度,所述第二绒层为珊瑚绒状绒毛束。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卷式可撕性擦拭布,其特征在于:
所述可视易撕塑性带内凹于所述第一绒层和第二绒层的表面;
所述第一绒层和第二绒层临近所述可视易撕塑性带两侧的绒丝朝远离可视易撕塑性带的方向倒伏,以使可视易撕塑性带从所述第一绒层和第二绒层的绒丝中露出;
所述第一绒层和第二绒层的绒丝长度为1.5~4mm;
所述可视易撕塑性带的厚度为0.1~0.5mm;
所述可视易撕塑性带的宽度为0.5~3mm。
19.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卷式可撕性擦拭布,其特征在于:
所述结合层为经编平纹组织;
所述结合层由100D/144F超细涤纶丝交织形成;
所述第一绒层和第二绒层均由150D/288F的涤纶超细低弹丝形成。
20.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卷式可撕性擦拭布,其特征在于:
所述一体针织纤维纺织布设有若干相互平行且间隔的沿宽度方向设置的条状疏织区,所述条状疏织区空针设置而仅包括底纱,所述可视易撕塑性带设于所述条状疏织区上。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1231812.8U CN219930413U (zh) | 2023-05-18 | 2023-05-18 | 卷式可撕性擦拭布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1231812.8U CN219930413U (zh) | 2023-05-18 | 2023-05-18 | 卷式可撕性擦拭布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9930413U true CN219930413U (zh) | 2023-10-31 |
Family
ID=884882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21231812.8U Active CN219930413U (zh) | 2023-05-18 | 2023-05-18 | 卷式可撕性擦拭布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9930413U (zh) |
-
2023
- 2023-05-18 CN CN202321231812.8U patent/CN219930413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3895212B2 (ja) | 清掃用立毛布帛およびモップ | |
CA2155315C (en) | Stitchbonded articles and method of making same | |
EP1212972B1 (en) | Cleaning sheet for cleaning a piled surface | |
CN101511252B (zh) | 清扫体以及清扫用具 | |
EP0923902A2 (en) | Cleaning product and production process therefor | |
WO2003089705A2 (en) | Fastener loop material, its manufacture, and products incorporating the material | |
US20070101771A1 (en) | Napped face stitch bonded fabric and related process | |
US7533438B1 (en) | Tasseled woven mop | |
CN101453934B (zh) | 清扫体以及清扫用具 | |
CN219930413U (zh) | 卷式可撕性擦拭布 | |
JP4366539B2 (ja) | 雄型面ファスナーと装飾布帛 | |
US20070261189A1 (en) | Cleaning Cloth Comprising Staple Fiber Loops | |
CN216972798U (zh) | 连续性涤纶纤维纺织布和卷筒式涤纶纤维纺织布 | |
US6687944B2 (en) | Mop head with binder strip | |
US4153750A (en) | Floor and/or wall covering | |
JP2022054364A (ja) | スリップ抑制パイル織物、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
CN219920984U (zh) | 清洁布卷、清洁布组及平板拖把 | |
JP4113394B2 (ja) | 吸水性布帛 | |
RU2337189C2 (ru) | Гидроперепутывание с использованием ткани, содержащей уплощенные нити | |
JP3161146U (ja) | 布巾 | |
JP2993672B2 (ja) | 使い捨てダストクロス | |
CN219564391U (zh) | 多层纤维纺织布及片状擦拭布 | |
WO2000035334A1 (en) | Cleaning product and production process therefor | |
JP3066334U (ja) | 複合繊維構造体 | |
JP2012016388A (ja) | ロール巻取り収納に適したナイトカバー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