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913284U - 调湿机 - Google Patents

调湿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913284U
CN219913284U CN202320730471.2U CN202320730471U CN219913284U CN 219913284 U CN219913284 U CN 219913284U CN 202320730471 U CN202320730471 U CN 202320730471U CN 219913284 U CN219913284 U CN 21991328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vity
air
chamber
electric appliance
duc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730471.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黄信博
颜鲁华
杨默轩
都学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Hisense Hitachi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Hisense Hitachi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Hisense Hitachi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ngdao Hisense Hitachi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730471.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91328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91328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91328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调湿机,属于空气处理技术领域。调湿机包括:壳体,其内形成有风道腔和电器腔;风道腔包括第一风腔、湿度处理腔和第二风腔;电器腔设于第一风腔远离湿度处理腔的一侧,电器腔与第一风腔连通,电器腔的侧壁上设有第一散热孔;风机,设于第二风腔内;电器盒,设于电器腔内,具有靠近第一散热孔的第一端,以及与第一端相对的第二端,电器盒上设有第二散热孔和过线孔,第二散热孔靠近第一端,过线孔靠近第二端;在风机的作用下,第一空气经第一风腔、湿度处理腔,流向第二风腔,第二空气经第一散热孔,由第二散热孔进入电器盒内并带走热量,从过线孔流出,然后进入第一风腔与第一空气汇合。本调湿机在不新增零件的同时又能有效散热。

Description

调湿机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空气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调湿机。
背景技术
调湿机可同时实现除湿和加湿的功能,这些功能的实现需要较多的电气元件,因而需要的散热量也较大;如果单纯依靠电器盒内元器件本身和空气的热交换进行散热无法满足散热要求,还会降低产品的使用寿命,而使用常规的冷媒散热管或散热风机来为电器盒散热,势必会造成电器盒体积的增大。
然而,随着降低整机尺寸并提高性能的市场导向,如何在不增大电器盒的体积的前提下还能有效散热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调湿机,在不新增零部件的同时又能使电器盒内有效散热,具有结构紧凑,散热性好的优点。
一种调湿机,包括:壳体,其内形成有风道腔和电器腔;风道腔包括竖向布设的第一风腔、湿度处理腔和第二风腔;电器腔设于第一风腔远离湿度处理腔的一侧,且电器腔与第一风腔连通,电器腔的侧壁上设有第一散热孔;风机,设于第二风腔内,用于驱动空气流动;电器盒,设于电器腔内,电器盒具有靠近第一散热孔的第一端,以及与第一端相对的第二端,电器盒上设有第二散热孔和过线孔,第二散热孔靠近第一端,过线孔靠近第二端;在风机的作用下,第一空气经第一风腔、湿度处理腔,流向第二风腔,调湿机外部的第二空气经第一散热孔,由第二散热孔进入电器盒内并带走电器盒内的热量,从过线孔流出,然后进入第一风腔与第一空气汇合。
在一些实施例中,壳体包括隔板,隔板分隔在第一风腔和电器腔之间,隔板上设有连通口,连通口靠近第二端。
在一些实施例中,电器盒内设有竖向设置的基板,以基板为分界线,第二散热孔位于基板的正面侧,过线孔位于基板的背面侧。
在一些实施例中,基板包括:第一基板,靠近第一端设置,第一基板上设有发热元器件;第二基板,靠近第二端设置;过线孔与第二基板相对。
在一些实施例中,电器盒包括:盒体,其上相邻的两面敞开;盒盖,呈″L″形并盖设于盒体上,盒盖的一面位于基板的正面侧,盒盖的另一面位于第二端。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风腔、湿度处理腔和第二风腔由下到上设置,壳体内还形成有位于第一风腔下方的压机腔,压机腔与电器腔横向并排设置,压缩机安装在压机腔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过线孔位于电器盒上靠近压机腔的侧面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风道腔内形成有新风风道和回风风道,电器腔与回风风道连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过线孔与电器腔的腔壁之间具有间隔。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风腔包括新风进风道和回风进风道;湿度处理腔包括横向设置的第一湿度处理腔和第二湿度处理腔;第二风腔包括横向设置的新风出风腔和回风出风腔;新风进风道和新风出风腔位于新风风道上,回风进风道和回风出风腔位于回风风道上;还包括:两个切换装置,分别位于湿度处理腔竖向的两端,切换装置位于第一状态时第一湿度处理腔位于回风风道上,第二湿度处理腔位于新风风道上;切换装置位于第二状态时第一湿度处理腔位于新风风道上,第二湿度处理腔位于回风风道上。
附图说明
图1和图2示出了根据一些实施例的调湿机的示意图;
图3示出了根据一些实施例的调湿机在第一状态的气流路径图;
图4示出了根据一些实施例的调湿机在第二状态的气流路径图;
图5示出了根据一些实施例的调湿机的第二风腔的分布图;
图6示出了根据一些实施例的调湿机的俯视图;
图7示出了根据一些实施例的调湿机的电器盒的立体图;
图8示出了根据一些实施例的调湿机的电器盒的分解图;
图9示出了根据一些实施例的调湿机中电器盒的盒体的立体图;
图10示出了根据一些实施例的调湿机中电器盒的盒体的剖视图;
图11示出了根据一些实施例的调湿机的局部图;
以上各图中:1、壳体;11、风道腔;12、第一风腔;121、新风进风道;1211、新风前风腔;1212、新风后风腔;122、回风进风道;1221、回风前风腔;1222、回风后风腔;13、湿度处理腔;131、第一湿度处理腔;132、第二湿度处理腔;14、第二风腔;141、新风出风腔;142、回风出风腔;143、新风进风腔;144、回风进风腔;15、新风延长进风道;16、回风延长进风道;17、压机腔;18、电器腔;181、第一散热孔;19、隔板;191、连通口;21、进风切换装置;22、出风切换装置;31、第一换热器;32、第二换热器;41、第一吸附单元;42、第二吸附单元;5、全热芯体;61、送风机;62、排风机;7、电器盒;71、盒体;72、盒盖;721、第一板;722、第二板;73、电源走线孔;74、过线孔;75、第二散热孔;8、基板;81、第一基本;82、第二基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目的和实施方式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示例性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示例性实施方式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描述的示例性实施例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下文中,将参照附图详细描述根据本申请的实施方式。
参照图1和图2,根据本申请实施方式的新风调湿机包括壳体1。
壳体1呈长方体柱状,构成新风调湿机的整体外观。在其他实施例中,壳体1还可以是圆柱状、椭圆柱状等其他的立式形状。
壳体1内形成有风道腔11,风道腔11包括回风风道和新风风道。回风风道用于流通室内空气,将室内空气(也称为回风)排出到室外,新风风道用于流通室外空气,将室外空气(也称为新风)送向室内,从而实现为室内换气的新风功能。
风道腔11包括竖向依次排布的第一风腔12、湿度处理腔13和第二风腔14。
第一风腔12包括新风进风道121和回风进风道122;第二风腔14包括新风出风腔141和回风出风腔142。
新风进风道121和新风出风道141均为新风风道的一部分,回风进风道122和回风出风腔142均为回风风道的一部分。
湿度处理腔13包括第一湿度处理腔131和第二湿度处理腔132;空气在湿度处理腔13内被调节湿度。
当第一湿度处理腔131位于新风风道上时第二湿度处理腔132位于回风风道上,当第二湿度处理腔132位于新风风道上时第一湿度处理腔132位于回风风道上。
因此,新风依次沿新风进风道121,第一湿度处理腔131和第二湿度处理腔132中的其一,新风出风腔141流动;回风依次沿回风进风道122,第一湿度处理腔131和第二湿度处理腔132中的另一,回风出风腔142流动。
新风调湿机可包括切换装置,用于切换第一湿度处理腔131的空气和第二湿度处理腔132的空气。
切换装置包括进风切换装置21和出风切换装置22。其中,进风切换装置21位于第一风腔12和湿度处理腔13之间,出风切换装置22位于湿度处理腔13和第二风腔12之间。
参照图3和图4,图中实线空心箭头示意新风的流动路径,虚线实心箭头示意回风的流动路径,当切换装置位于第一状态(图3)时,使得第二湿度处理腔132位于新风风道上,第一湿度处理腔131位于回风风道上;也就是说,新风依次沿新风进风道121、第二湿度处理腔132和新风出风腔141流动,回风依次沿回风进风道122、第一空气处理腔131和回风出风腔142流动。
当切换装置由第一状态切换到第二状态(图4)时,使得第一湿度处理腔131位于新风风道上,第二湿度处理腔132位于回风风道上;也就是说,新风依次沿新风进风道121、第一湿度处理腔131和新风出风腔141流动,回风依次沿回风进风道122、第二空气处理腔132和回风出风腔142流动。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切换装置的结构适用于现有技术,此处不再赘述。
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新风调湿机可包括换热器组件和吸附单元。
具体地,换热器组件包括第一换热器31和第二换热器32,吸附单元包括第一吸附单元41和第二吸附单元42。
第一换热器31和第一吸附单元41位于第一湿度处理腔131内,并且,第一吸附单元41位于第一换热器31的出风侧,也就是说,空气在第一湿度处理腔131内先经过第一换热器31,再经过第一吸附单元41。
第二换热器32和第二吸附单元42位于第二湿度处理腔132内,并且,第二吸附单元42位于第二换热器32的出风侧,也就是说,空气在第二湿度处理腔132内先经过第二换热器32,再经过第二吸附单元42。
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新风调湿机包括风机,用于驱动空气流动,风机包括送风机61和排风机62。送风机61设于新风出风腔141内,用于驱动新风流动,排风机62设于回风出风腔142内,用于驱动回风流动。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新风调湿机可包括全热芯体5,用于使新风和回风交换热量,以对新风进行预处理,以及回收回风的能量。
全热芯体5位于第一风腔12内。新风进风道121和回风进风道122交叉通过全热芯体5。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壳体1上设有新风进风口OA、回风进风口RA、新风出风口SA和回风出风口EA。
其中,新风进风口SA对应于新风出风腔141,回风出风口EA对应于回风出风腔142。新风进风口OA对应于新风前风腔1211的侧壁上,回风进风口RA对应于回风前风腔1221的侧壁上。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1、图5、图6,第二风腔14还包括新风进风腔143和回风进风腔144;新风进风腔143、回风进风腔144、新风出风腔141和回风出风腔142的各个中心在横向呈四边形分布。
也就是说,新风出风腔141和回风出风腔142左右排布,新风进风腔143和回风进风腔144左右排布,同时,两个进风腔(新风进风腔143和回风进风腔144)与两个出风腔(新风出风腔141和回风出风腔142)前后排布。
壳体1上还包括新风延长进风道15和回风延长进风道16,新风延长进风道15位于风道腔11靠近新风前风腔1211的一侧,回风延长进风道16位于风管腔11靠近回风前风腔1221的一侧。
新风延长进风道15的下部与新风前风腔1211连通,新风延长进风道15的上部与新风进风腔143连通;回风延长进风道16的下部与回风前风腔1221连通,回风延长进风道16的上部与回风进风腔144连通,回风沿着回风延长进风道16可进入回风前风腔1221内。
新风进风口OA对应在新风进风腔143的顶部,回风进风口RA对应在回风进风腔144的顶部。
新风沿着新风进风口OA,经新风进风腔143、新风延长进风道15、新风进风道121、进风切换装置21、湿度处理腔13、出风切换装置22、新风出风腔141,由新风出风口SA送向室内;回风沿着回风进风口RA,经回风进风腔144、回风延长进风道16、回风进风道122、进风切换装置21、湿度处理腔13、出风切换装置22、回风出风腔142,由回风出风口EA排向室外。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1,壳体1内还设有电器腔18,电器腔18位于第一风腔12远离湿度处理腔13的一侧。
在当前示例中,第一风腔12、湿度处理腔13和第二风腔14由下到上设置,因此,电器腔18位于第一风腔12的下方。
需要理解的是,当第一风腔12、湿度处理腔13和第二风腔14由上到下设置时,电器腔18应设于第一风腔12的上方,其他同理当前示例。
壳体1内可设置压机腔17。具体地,压机腔17和电器腔18横向排布,均位于第一风腔14的下方。
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新风调湿机还包括冷媒循环回路,冷媒循环回路包括通过冷媒管连接成回路的压缩机、四通阀、第一换热器31、膨胀阀和第二换热器32。其工作原理类似于空调器,此处不再赘述。
压缩机、膨胀阀、四通阀等部件安装在压机腔17内,电器盒7可安装在电器腔18内。
参照图7至图10,电器盒7呈长方体状,包括盒体71和盒盖72。盒体71上相邻的两个侧面敞开,盒盖72呈“L″形,盖设在盒体71上。电器盒7设置L形的盒盖72,可以方便拆卸,同时在维修时,如果只打开电器盒7的一侧进行维修,其操作空间比较小,L形的盒盖,可以增加维修操作空间。
盒盖72的两个侧面分别为第一板721和第二板722。
电器盒7内安装有基板8,盒盖72的第一板721位于基板8的正面侧。由于电气元器件大多位于基板8的正面,在拆卸盒盖72后,可露出基板8的正面,从而方便对基板8进行维修维护操作。
电器盒7具有相对第一端和第二端,例如,第一端为后端,第二端为前端。盒盖72的第二板722位于前端。
后续为了描述方便,仅以电器盒7为参考,将电器盒7上第一板721所在的一端称为顶端,与之相对的另一端称为底端。
盒体71的顶端边缘形成有向内折弯的凹槽,第一板721具有向下的翻边,在装配状态下,翻边对应连接在凹槽处,这样可使得翻边的外表面与盒体71的外表面平齐,保证电器盒7的侧面平整美观。
盒体71和盒盖72之间通过螺钉连接,方面后续拆卸维修维护。
电器盒7的后端面上设有电源走线孔73,用于供电源线穿过。具体地,电源走线孔73的边缘包裹有橡胶垫,可以防止电源线与锋利的边缘直接接触而被隔断。
电器盒7的底面上设有过线孔74。过线孔74大致呈方形,可露出基板8的部分背面。过线孔74用于供连接线穿过。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3和图4,电器腔18的侧壁上设有第一散热孔181。第一散热孔181可以是格栅孔或者百叶窗孔的形式,用于使电器腔18的内外连通,同时,又可以避免开设为一个大孔时外部的杂质异物等进入电器腔18内。
参照图11,电器腔18与第一风腔12之间的隔板19上设有连通口191,用于使得电器腔18与第一风腔12之间连通。
调湿机工作时,风机(送风机61和排风机62)通过吸风的方式带动风道腔11内的空气流动,同时,由于负压的作用可以使得机器外部的空气通过第一散热孔181进入电器腔18内,然后从连通口181流入第一风腔12。
为了区别由进风口进入风道腔11的空气,以及由第一散热孔181进入的空气,本申请中,将由进风口进入风道腔11的空气(回风或新风)称为第一空气,由第一散热孔181进入电器腔18的空气称为第二空气。
第二空气在风道腔11与第一空气混合后由出风口排出机器。
本申请的构思正是要利用第二空气对电器盒7散热。
具体地,电器盒7上设有第二散热孔75,具有进风孔的作用。第二散热孔75可呈格栅状,可以避免减弱电器盒7的强度。
第二散热孔75靠近第一散热孔181设置,从而,在风机的作用下,具体参照图10和图11,图中箭头示意第二空气的流动路径,第二空气从第一散热孔181进入电器腔18后,继续从第二散热孔75进入电器盒7内,带走电器盒7内的热量后,由过线孔74吹出电器盒7,然后继续通过连通口181流向第一风腔12,以此来实现电器盒7的散热。
本申请中,利用了调湿机中原有的风机来实现对电器盒7的风冷散热,不需要增加冷媒散热模块或者散热风扇等零部件,从而减少了电器盒7的体积,进而使得调湿机的体积尽可能的小,另外,能够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为了使得第二空气能够更多流入电器盒7内,第二散热孔75与第一散热孔181相对设置。这样,减小了两者之间的路径,提高了风冷散热的效率。
具体地,第一散热孔181可设于电器腔18的后侧,第二散热孔75设于电器盒7的后侧壁上。
过线孔74靠近电器盒7的前端设置,这样,第二散热孔75位于后端,过线孔74位于前端,尽可能的延长了第二空气在电器盒7内的路径,使得第二空气能够更多的带走电器盒7内的热量。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具体参照图10,基板8包括第一基板81和第二基板82,第一基板81和第二基板82前后并排设置,第一基板81靠近后端,第二基板81靠近前端。发热元器件多设置在第一基板81上。
在前后方向上,第一基板81位于第二散热孔75和过线孔74之间,更加有利于提高第二空气对发热元器件的散热效果。
在上下方向上,第二散热孔75的至少部分位于基板8的正面侧,过线孔74位于基板8的背面侧,可使得第二空气更多地流经基板8正面侧的发热元器件,以进行有效散热,避免第二空气更多的从基板8的背面侧流过而降低散热效率。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连通口191靠近过线孔74设置,即将连通口191靠近隔板19的前端,可使得连通口191和过线孔74位置较为靠近,减少了第二空气从过线孔74到连通口191之间的风阻,提高了风冷散热的效率。
如果将电器盒7的顶面朝上放入电器腔18内,那么过线孔74就位于电器盒7的下端,而连通口191位于电器盒7的上方,在竖向,两者之间的风阻比较大。因此,在本申请中将电器盒7侧放入电器腔18内。即,电器盒7的顶面(第一板721)朝向左侧或右侧,基板8在电器盒7内竖放,这样,当电器盒7装配后,过线孔74就位于电器盒7的侧面。由过线孔74到连通口191之间的风阻就大大减小,提高了风冷散热的效率。
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参照图11,过线孔74靠近左侧的压机腔17,第一板721位于右侧。
过线孔74的接线大多经过压机腔17,将过线孔74靠近压机腔17,可减小走线路径。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过线孔74与电器腔18的腔壁之间具有间隔,这些间隔可供第二空气流通,避免过线孔74紧靠腔壁时第二空气在过线孔74和连通口191之间流通不畅的问题。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空气为回风,电器腔18与回风风道连通,即连通口191设置在回风前风腔1221的底壁上,这样,第二空气进入回风风道,可跟随回风排向室外,避免第二空气质量不良时跟随新风进入室内而影响室内空气质量。
本申请的第一构思,通过将电器腔和风道连通,利用调湿机原有的风机,使得电器腔18内的气流可流动带走电器盒7内的热量,达到散热的目的。
本申请的第二构思,通过将电器腔和风道连通,利用调湿机原有的风机带动气流流动,为电器盒散热,同时又不需要新风零部件,减小了产品体积。
本申请的第三构思,通过将第二散热孔75和过线孔74分别设于电器盒相对的两端,第二空气在第二散热孔75和过线孔74之间流动时可以更多地经过基板8,从而带走基板8上发热元器件产生的热量,提高散热效率。
本申请的第四构思,通过将第二散热孔75设于基板8的正面侧,过线孔74设于基板8的背面侧,第二空气在第二散热孔75和过线孔74之间流动时可以更多地经过基板8的正面,从而带走基板8正面发热元器件产生的热量,提高散热效率。
本申请的第五构思,相较于过线孔74位于底部时其与连通口之间的路径较长,通过将电器盒7侧放在电器腔18内,使得过线孔74位于电器盒7竖向的侧面上,有利于减少过线孔74与连通口之间的路径,提高散热效率。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为了方便解释,已经结合具体的实施方式进行了上述说明。但是,上述示例性的讨论不是意图穷尽或者将实施方式限定到上述公开的具体形式。根据上述的教导,可以得到多种修改和变形。上述实施方式的选择和描述是为了更好的解释原理及实际的应用,从而使得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的使用所述实施方式以及适于具体使用考虑的各种不同的变形的实施方式。

Claims (10)

1.一种调湿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其内形成有风道腔和电器腔;所述风道腔包括竖向布设的第一风腔、湿度处理腔和第二风腔;所述电器腔设于所述第一风腔远离所述湿度处理腔的一侧,且所述电器腔与所述第一风腔连通,所述电器腔的侧壁上设有第一散热孔;
风机,设于所述第二风腔内,用于驱动空气流动;
电器盒,设于所述电器腔内,所述电器盒具有靠近所述第一散热孔的第一端,以及与所述第一端相对的第二端,所述电器盒上设有第二散热孔和过线孔,所述第二散热孔靠近所述第一端,所述过线孔靠近所述第二端;
在所述风机的作用下,第一空气经所述第一风腔、所述湿度处理腔,流向所述第二风腔,所述调湿机外部的第二空气经所述第一散热孔,由所述第二散热孔进入所述电器盒内并带走所述电器盒内的热量,从所述过线孔流出,然后进入所述第一风腔与所述第一空气汇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调湿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隔板,所述隔板分隔在所述第一风腔和所述电器腔之间,所述隔板上设有连通口,所述连通口靠近所述第二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调湿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器盒内设有竖向设置的基板,以所述基板为分界线,所述第二散热孔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基板的正面侧,所述过线孔位于所述基板的背面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调湿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板包括:
第一基板,靠近所述第一端设置,所述第一基板上设有发热元器件;
第二基板,靠近所述第二端设置;
所述过线孔与所述第二基板相对。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调湿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器盒包括:
盒体,其上相邻的两面敞开;
盒盖,呈″L″形并盖设于所述盒体上,所述盒盖的一面位于所述基板的正面侧,所述盒盖的另一面位于所述第二端。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调湿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风腔、所述湿度处理腔和所述第二风腔由下到上设置,所述壳体内还形成有位于所述第一风腔下方的压机腔,所述压机腔与所述电器腔横向并排设置,压缩机安装在所述压机腔内。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调湿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过线孔位于所述电器盒上靠近所述压机腔的侧面上。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调湿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腔内形成有新风风道和回风风道,所述电器腔与所述回风风道连通。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调湿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过线孔与所述电器腔的腔壁之间具有间隔。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调湿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风腔包括新风进风道和回风进风道;所述湿度处理腔包括横向设置的第一湿度处理腔和第二湿度处理腔;所述第二风腔包括横向设置的新风出风腔和回风出风腔;所述新风进风道和所述新风出风腔位于新风风道上,所述回风进风道和所述回风出风腔位于回风风道上;
还包括:
两个切换装置,分别位于所述湿度处理腔竖向的两端,所述切换装置位于第一状态时所述第一湿度处理腔位于所述回风风道上,所述第二湿度处理腔位于所述新风风道上;所述切换装置位于第二状态时所述第一湿度处理腔位于所述新风风道上,所述第二湿度处理腔位于所述回风风道上。
CN202320730471.2U 2023-04-04 2023-04-04 调湿机 Active CN21991328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730471.2U CN219913284U (zh) 2023-04-04 2023-04-04 调湿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730471.2U CN219913284U (zh) 2023-04-04 2023-04-04 调湿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913284U true CN219913284U (zh) 2023-10-27

Family

ID=884287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730471.2U Active CN219913284U (zh) 2023-04-04 2023-04-04 调湿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91328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2009030829A (ja) 空気調和装置
JP5870553B2 (ja) 空気調和機の室外機
CN106839162B (zh) 室外机及空调器
WO2021077802A1 (zh) 一体式空气源热泵
CN101769567B (zh) 分体式变频空调室外机
CN106969430B (zh) 室外机及空调器
JP2005282905A (ja) 冷却装置
CN219913284U (zh) 调湿机
CN113007885A (zh) 空调器
JP4756579B2 (ja) 空気調和装置
CN217876206U (zh) 除湿机
CN218888889U (zh) 电控盒及空调装置
CN217685391U (zh) 空调室内机
US7445038B2 (en) Rotary total heat exchange apparatus
CN215872164U (zh) 电控盒及空调器
CN216844927U (zh) 一种电控盒、控制组件及空调室外机
JP2008267656A (ja) 空気調和機
CN111237864A (zh) 风管机
CN219693468U (zh) 调湿机
CN221005233U (zh) 风管式空调的室内机及风管式空调
CN219868312U (zh) 新风调湿机
CN219693467U (zh) 新风调湿机
JPH0384344A (ja) 熱交換ユニット
CN218993527U (zh) 一种室外机电控散热结构及空调室外机
CN220552005U (zh) 新风调湿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