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904212U - 电动侧踏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电动侧踏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904212U
CN219904212U CN202320977827.2U CN202320977827U CN219904212U CN 219904212 U CN219904212 U CN 219904212U CN 202320977827 U CN202320977827 U CN 202320977827U CN 219904212 U CN219904212 U CN 21990421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edal
connecting rod
link
rod
electric si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977827.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隋东钰
徐明园
刘旭
黄泽海
刘家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nd Electronics Applianc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nd Electronics Applianc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nd Electronics Appliance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nd Electronics Applianc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977827.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90421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90421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90421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Mechanical Control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动侧踏与车辆,本实用新型的电动侧踏包括通过连杆机构设置在车身上的踏板,以及通过传动杆组件与连杆机构传动连接的驱动装置;连杆机构包括连接在车身和踏板之间的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以及连接在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之间的同步连杆,传动杆组件和第一连杆相连;传动杆组件承接驱动装置的驱使,能够带动第一连杆摆动,且第一连杆通过同步连杆能够带动第二连杆同步摆动,而使踏板以平移的方式在展开位置和收起位置之间切换。本实用新型的电动侧踏能够平移的方式展开和收起,且在展开和收起过程中,可保证踏板运动的同步性及稳定性。同时传动杆组件的设置,也能够对踏板起到辅助支撑的作用,使得踏板的展开与收起更加稳定。

Description

电动侧踏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零部件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电动侧踏。本实用新型还涉及一种设有上述电动侧踏的车辆。
背景技术
现有SUV等大型汽车底盘均较高,驾驶员及乘客在上车时相比轿车会比较困难。为便于驾乘人员上下车辆,越来越多的车辆会在车身侧安装踏板便于乘车。但最为常见的固定式汽车踏板不仅高度较高,同时也会占用不小的车身侧向空间,不仅对汽车的美观有一定的影响,也对驾驶者操控汽车提出了要求。
为了使车辆美观和缩小车辆的横向间距,现在的车辆也配置有可伸缩式的电动踏板,其通过主传动机构和从传动机构与踏板连接形成平面四杆机构,通过驱动四杆机构来实现踏板翻转式的展开及关闭的功能。
但这种主、从传动机构组成的平面四杆机构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由于装配误差及震动等原因会产生一定程度的上下摆动,踏板晃动量较大,在车辆行驶过程中会有一定程度的噪音,影响用户使用体验。另外,现有的翻转式电动踏板的展开及关闭行程均通过电机进行动作,踏板的传动机构无锁止定位功能,踏板的锁止均通过电机自身或增加限位块来实现,但频繁的撞击限位块会对电机齿轮造成损伤,影响电机使用寿命。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电动侧踏,以能够保证踏板运动的同步性及稳定性,而可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电动侧踏,包括通过连杆机构设置在车身上的踏板,以及通过传动杆组件与所述连杆机构传动连接的驱动装置;
所述连杆机构包括连接在所述车身和所述踏板之间的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以及连接在所述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之间的同步连杆,所述传动杆组件和所述第一连杆相连;
所述传动杆组件承接所述驱动装置的驱使,能够带动所述第一连杆摆动,且所述第一连杆通过所述同步连杆能够带动所述第二连杆同步摆动,而使所述踏板以平移的方式在展开位置和收起位置之间切换。
进一步的,所述车身具有车身连接架,所述第一连杆和所述第二连杆均铰接于所述车身连接架上;所述车身连接架具有开口朝向车身外侧的容置腔,所述踏板平移至所述收起位置,所述第一连杆和所述第二连杆均进入至所述容置腔内。
进一步的,所述车身连接架包括沿车身前后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一连接架和第二连接架,所述第一连杆与所述第一连接架铰接相连,所述第二连杆与所述第二连接架铰接相连。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连接架上设有转轴;所述驱动装置设于所述第一连接架上,且所述驱动装置通过所述转轴与所述传动杆组件传动相连。
进一步的,所述踏板的一侧设有第一踏板连接架和第二踏板连接架;所述第一连杆与所述第一踏板连接架铰接,所述第二连杆与所述第二踏板连接架铰接。
进一步的,所述传动杆组件包括铰接相连的驱动杆和从动杆;所述驱动杆与所述驱动装置传动相连,所述从动杆铰接在所述第一连杆的中部。
进一步的,所述从动杆与所述驱动杆之间的铰接点为第一铰接点,所述从动杆与所述第一连杆的铰接点为第二铰接点;所述踏板平移至展开位置时,所述驱动杆的转动中心位于所述第一铰接点和所述第二铰接点连线的延长线上;所述踏板平移至收起位置时,所述驱动杆的转动中心位于所述第一铰接点和所述第二铰接点的连线上。
进一步的,所述驱动杆和所述第一连杆布置在所述从动杆的同一侧。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势: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电动侧踏,通过设置的第一连杆、第二连杆和同步连杆,以及传动杆组件,可在驱动装置的驱使下,传动杆组件能够带动第一连杆摆动,并且在同步连杆的作用下,使得第一连杆能够带动第二连杆同步摆动,从而使得踏板以平移的方式进行展开和收起,且在展开和收起过程中,能够保证踏板运动的同步性及稳定性。同时传动杆组件的设置,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对踏板起到辅助支撑的作用,使得踏板的展开与收起更加稳定。
此外,车身连接架上设置的容置腔,可在踏板收起时,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能够被收容在容置腔内,有利于保持车辆外部的整洁美观性。车身连接架采用间隔布置的第一连接架和第二连接架,有利于长度尺寸较大的踏板的装配布置,且使得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的安装更为便捷。
其次,在第一连接架上设置转轴,利于驱动装置与传动杆组件的传动连接,并便于传动杆组件的布置安装。第一踏板连接架和第二踏板连接架的设置,可便于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于踏板的连接。传动杆组件采用铰接相连的驱动杆和从动杆,不仅便于驱动装置的布置,而且相较于直接驱动第一连杆的方式,更利于降低驱动装置的转矩输出要求,其也利于提高驱动装置的使用寿命。
另外,设置驱动杆的转动中心位于第一铰接点和第二铰接点连线的延长线上时,能够实现踏板平移至展开位置时的机械自锁功能,并且,设置驱动杆的转动中心位于第一铰接点和第二铰接点的连线上时,能够实现踏板平移至收起位置时的机械自锁功能,从而能够更好的实现踏板的锁止定位,并能够减小驱动装置的负荷,提高驱动装置的使用寿命。将驱动杆和第一连杆布置在从动杆的同一侧,不仅能够保证各部件在运动过程中不会相互干涉,而且也便于各部件的布置安装,同时驱动杆和从动杆的设置也能够起到辅助支撑的作用。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车辆,所述车辆上设有如上所述的电动侧踏。
本实用新型的车辆与如上所述的电动侧踏,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相同的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的电动侧踏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的电动侧踏的爆炸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的未装配同步连杆的电动侧踏的结构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的第一连杆与第一连接架在踏板展开位置时的装配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的第一连杆和传动杆组件在踏板展开位置时的装配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的第一连杆与第一连接架在踏板收起位置时的装配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的第一连杆和传动杆组件在踏板收起位置时的装配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踏板;2、车身连接架;3、驱动装置;4、转轴;
21、第一连接架;22、第二连接架;210、第一容置腔;220、第二容置腔;31、第一连杆;311、第一踏板连接架;32、第二连杆;321、第二踏板连接架;33、同步连杆;51、从动杆;52、驱动杆;
10、第一铰接点;20、第二铰接点;30、转动中心。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若出现“上”、“下”、“内”、“外”等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的术语,其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若出现“第一”、“第二”等术语,其也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连接件”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结合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涉及一种电动侧踏,其能够以平移的方式展开和收起,且在展开和收起过程中,可保证踏板运动的同步性及稳定性,从而可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在整体构成上,本实施例的电动侧踏如图1至图3所示,该电动侧踏主要包括通过连杆机构设置在车身上的踏板1,以及通过传动杆组件与连杆机构传动连接的驱动装置3。
其中,连杆机构包括连接在车身和踏板1之间的第一连杆31和第二连杆32,以及连接在第一连杆31和第二连杆32之间的同步连杆33,传动杆组件和第一连杆31相连;
传动杆组件承接驱动装置3的驱使,能够带动第一连杆31摆动,且第一连杆31通过同步连杆33能够带动第二连杆32同步摆动,而使踏板1以平移的方式在展开位置和收起位置之间切换。
通过如上结构的设计,可使得踏板1能够以平移的方式进行展开和收起,并且,在展开和收起的过程中,同步连杆33的设置,能够保证踏板1运动的同步性及稳定性,同时传动组件的设置,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对踏板1起到辅助支撑的作用,使得踏板1的展开与收起更加稳定,从而可提升用户的使用感知。
在此值得说明的是,上述的第一连杆31和第二连杆32可以直接铰接安装在车身的底部框架上,不过为了便于第一连杆31和第二连杆32的安装布置,继续参看图1至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作为优选实施方式,车身的一侧具有车身连接架2,第一连杆31和第二连杆32均铰接于车身连接架2上。同时,优选地,车身连接架2具有开口朝向车身外侧的容置腔,随踏板1平移至收起位置,第一连杆31和第二连杆32均平移进入到容置腔内。通过在车身上设置车身连接架2,并在车身连接架2上设有容置腔,在踏板1收起时,第一连杆31和第二连杆32可以被收容到容置腔内,有利于保持车辆外部的整洁美观性。
具体来说,车身连接架2包括沿车身前后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一连接架21和第二连接架22,第一连杆31与第一连接架21铰接相连,第二连杆32与第二连接架铰接相连。具体结构上,第一连杆31的一端通过铰接轴铰接安装在第一连接架21的第一容置腔210内,另一端则连接踏板1,第二连杆32的一端通过铰接轴铰接安装在第二连接架22的第二容置腔220内,另一端连接踏板1。
本实施例中,对应第一连杆31和第二连杆32,分别设置第一连接架21和第二连接架22,在踏板收起位置时,第一连杆31可进入到第一连接架21的第一容置腔210内,第二连杆32可进入到第二连接架22的第二容置腔220内,如此,可适于长度尺寸较大的踏板1的装配布置,两个连杆可在车身前后方向上间隔开来,使第一连杆31和第二连杆32的安装设置更为灵活。
为利于驱动装置3与传动杆组件的传动连接,以及便于传动杆组件的布置安装,本实施例中,在第一连接架21上设有转轴4,驱动装置3设于第一连接架21上,且驱动装置3通过转轴4与传动杆组件传动相连。参看图1至图3并结合图4和图6所示,转轴4转动设于第一连接架21上,驱动装置3的动力输出端与转轴4相连,且传动杆组件与转轴4相连,如此在驱动装置3的驱使下,通过转轴4带动传动杆组件运动。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的驱动装置3优选采用电机6,如此可具有动力输出性能稳定且便于控制的优势。当然,可以理解的是,为实现第一连杆的运动,其也可采用气缸、油缸等其他驱动装置。
为便于第一连杆31和第二连杆32在踏板1上的安装,本实施例中,在踏板1的一侧设有第一踏板连接架311和第二踏板连接架321,第一连杆31与第一踏板连接架311铰接,第二连杆32与第二踏板连接架321铰接。相对于第一连杆31与第一连接架21铰接的一端,第一连杆31的另一端与第一踏板连接架311铰接相连,相对于第二连杆32与第二连接架22铰接的一端,第二连杆32与第二踏板连接架321铰接相连。并且具体可例如采用铰接轴或销轴等进行铰接相连。
作为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本实施例的传动杆组件包括铰接相连的驱动杆52和从动杆51。其中,驱动杆52与驱动装置3传动相连,从动杆51铰接在第一连杆31的中部。如图3和图5所示,驱动杆52的一端与从动杆51铰接相连,另一端与转轴4固连,如此在驱动装置3的驱使下,使得转轴4转动,并带动驱动杆52转动,接着驱动杆52带动从动杆51运动。而且,相对于与驱动杆52铰接的一端,从动杆51的另一端铰接在第一连杆31的中部,如此便可通过从动杆51的运动,带动踏板1展开或收起。
本实施例中,如图5和图7所示,从动杆51与驱动杆52之间的铰接点为第一铰接点10,从动杆51与第一连杆31的铰接点为第二铰接点20。在踏板1平移至展开位置时,驱动杆52的转动中心30位于第一铰接点10和第二铰接点20连线的延长线上,此时,可实现踏板1平移至展开位置时的机械自锁功能。
在踏板1平移至收起位置时,驱动杆52的转动中心30位于第一铰接点10和第二铰接点20的连线上,此时,可实现踏板1平移至收起位置时的机械自锁功能。通过如上结构的设置,可更好的实现踏板1的锁止定位,并能够减小驱动装置3的负荷,提高驱动装置3的使用寿命。
同样,作为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本实施例中,驱动杆52和第一连杆31布置在从动杆51的同一侧。如此设置,不仅能够保证各部件在运动过程中不会相互干涉,而且也便于各部件的布置安装,同时设置的驱动杆52和从动杆51也能够起到辅助支撑的作用。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车身连接架2在具体安装时,可根据车身结构情况,倾斜一定角度安装,以能够使得踏板1在收起时,收起位置更高,从而可减小车身底部与地面的离地间隙。此外,第二连杆32与第二连接架22位置的结构,可根据整车刚度需求,选择是否增加传动杆组件的结构,从而利于提高结构强度的同时,也能够对连杆机构起到辅助锁止的作用。
本实施例的电动侧踏,在具体使用时,通过电机驱动转轴4转动,并带动驱动杆52和从动杆51运动,在从动杆51的运动作用下,驱使第一连杆31运动,并且在同步连杆33的作用下,使得第一连杆31能够带动第二连杆32同步摆动,从而使得踏板1以平移的方式进行展开和收起。
当踏板1处于展开位置时,如图3至图5所示,驱动杆52的转动中心30位于第一铰接点10和第二铰接点20连线的延长线上,当踏板1受振动或外力影响产生向着收起方向运动的趋势时,由于此位置为机械运动死点,如此可形成对位于展开位置的踏板1的良好锁止。
类似地,如图6和图7所示,当踏板1处于收起位置时,驱动杆52的转动中心30位于第一铰接点10和第二铰接点20的连线上,当踏板1受振动或外力影响产生向着展开方向运动的趋势时,由于此位置也为机械运动死点,如此可形成对位于收起位置的踏板1的良好锁止。
本实施例的电动侧踏,通过设置的连杆机构和传动杆组件,带动踏板1在车身侧部以平移式的展开或收起,也即是在使用踏板1上下车时控制踏板1平移展开,在不使用踏板1时使其平移收起到车辆底部,可具有良好的使用体验。
同时,设置的传动杆组件的传动结构,不仅便于驱动装置的布置,而且相较于直接驱动第一连杆31的方式,更利于降低驱动装置的转矩输出要求,通过合理设计传动杆组件中的力臂大小,可使驱动装置以较小的转矩输出就能够驱使连杆机构动作,从而带动踏板1展开或收起,并也利于降低驱动踏板1动作对驱动装置的负载要求,提高驱动装置的使用寿命。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涉及一种车辆,该车辆上设有实施例一的电动侧踏。
本实施例的车辆通过设置上述的电动侧踏,可在踏板1平移至展开位置时,如图5所示那样,驱动杆52的转动中心30位于第一铰接点10和第二铰接点20连线的延长线上,此时,整个传动结构处于自锁状态,如此可提高踏板1展开使用状态下的刚度与稳定性,减小对电机自身的负荷。
踏板1平移至收起位置时,如图7所示的那样,驱动杆52的转动中心30位于第一铰接点10和第二铰接点20的连线上,此时,踏板1实现关闭时的锁止,可以稳固踏板1的位置,有效减少关闭状态下踏板1的晃动。
上述结构设计不仅制造简单而且可靠性高,对电机6的负荷也会减小,使电机的使用寿命更长,同时与可提高踏板1在展开和收起过程中的平顺性。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9)

1.一种电动侧踏,其特征在于:
包括通过连杆机构设置在车身上的踏板(1),以及通过传动杆组件与所述连杆机构传动连接的驱动装置(3);
所述连杆机构包括连接在所述车身和所述踏板(1)之间的第一连杆(31)和第二连杆(32),以及连接在所述第一连杆(31)和第二连杆(32)之间的同步连杆(33),所述传动杆组件和所述第一连杆(31)相连;
所述传动杆组件承接所述驱动装置(3)的驱使,能够带动所述第一连杆(31)摆动,且所述第一连杆(31)通过所述同步连杆(33)能够带动所述第二连杆(32)同步摆动,而使所述踏板(1)以平移的方式在展开位置和收起位置之间切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侧踏,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身具有车身连接架(2),所述第一连杆(31)和所述第二连杆(32)均铰接于所述车身连接架(2)上;
所述车身连接架(2)具有开口朝向车身外侧的容置腔,所述踏板(1)平移至所述收起位置,所述第一连杆(31)和所述第二连杆(32)均进入至所述容置腔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动侧踏,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身连接架(2)包括沿车身前后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一连接架(21)和第二连接架(22),所述第一连杆(31)与所述第一连接架(21)铰接相连,所述第二连杆(32)与所述第二连接架(22)铰接相连。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动侧踏,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连接架(21)上设有转轴(4);
所述驱动装置(3)设于所述第一连接架(21)上,且所述驱动装置(3)通过所述转轴(4)与所述传动杆组件传动相连。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动侧踏,其特征在于:
所述踏板(1)的一侧设有第一踏板连接架(311)和第二踏板连接架(321);
所述第一连杆(31)与所述第一踏板连接架(311)铰接,所述第二连杆(32)与所述第二踏板连接架(321)铰接。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动侧踏,其特征在于:
所述传动杆组件包括铰接相连的驱动杆(52)和从动杆(51);
所述驱动杆(52)与所述驱动装置(3)传动相连,所述从动杆(51)铰接在所述第一连杆(31)的中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动侧踏,其特征在于:
所述从动杆(51)与所述驱动杆(52)之间的铰接点为第一铰接点(10),所述从动杆(51)与所述第一连杆(31)的铰接点为第二铰接点(20);
所述踏板(1)平移至展开位置时,所述驱动杆(52)的转动中心(30)位于所述第一铰接点(10)和所述第二铰接点(20)连线的延长线上;
所述踏板(1)平移至收起位置时,所述驱动杆(52)的转动中心(30)位于所述第一铰接点(10)和所述第二铰接点(20)的连线上。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动侧踏,其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杆(52)和所述第一连杆(31)布置在所述从动杆(51)的同一侧。
9.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辆上设有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动侧踏。
CN202320977827.2U 2023-04-26 2023-04-26 电动侧踏及车辆 Active CN21990421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977827.2U CN219904212U (zh) 2023-04-26 2023-04-26 电动侧踏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977827.2U CN219904212U (zh) 2023-04-26 2023-04-26 电动侧踏及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904212U true CN219904212U (zh) 2023-10-27

Family

ID=884330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977827.2U Active CN219904212U (zh) 2023-04-26 2023-04-26 电动侧踏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90421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21227617A1 (zh) 车用踏板设备和车辆
JP3771877B2 (ja) ルーフ機構格納部のカバー装置
US6786535B1 (en) Vertically and horizontally split midgate assembly
JP2005529015A (ja) クーペ型自動車の折りたたみ屋根
JP3955649B2 (ja) 自動車の幌及び又は幌ボックスカバーのための駆動装置
WO2005061253A1 (en) A motor vehicle provided with a folding top
CN219904212U (zh) 电动侧踏及车辆
CN111391759A (zh) 一种车用折叠式电动踏板
CN109760568B (zh) 扶手箱、中央通道及汽车
JP2003252061A (ja) ルーフ開閉装置
CN216401249U (zh) 一种汽车座椅翻转腿托
CN217835444U (zh) 联动桌板与显示屏的折叠机构及座椅和车辆
CN111674298B (zh) 一种座椅滑轨机构及汽车
CN217804938U (zh) 一种翻转结构及车辆
CN215244616U (zh) 汽车侧踏板装置
CN217623084U (zh) 一种后围翻转结构及车辆
CN217872371U (zh) 一种车顶翻转结构及车辆
CN217804286U (zh) 一种车顶驱动结构及车辆
CN218702999U (zh) 车辆的侧踏板装置和车辆
CN115366800A (zh) 汽车侧踏板装置
CN112412157A (zh) 一种带有电动翻转床板的车顶帐篷
CN215705866U (zh) 一种座椅腿托
CN220220609U (zh) 用于车载显示屏的翻转装置及车载显示屏系统
CN219856992U (zh) 电动侧踏驱动装置及车辆
CN214295781U (zh) 登车梯、工程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