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903990U - 热管理装置和车辆 - Google Patents

热管理装置和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903990U
CN219903990U CN202321728800.6U CN202321728800U CN219903990U CN 219903990 U CN219903990 U CN 219903990U CN 202321728800 U CN202321728800 U CN 202321728800U CN 219903990 U CN219903990 U CN 21990399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pport frame
management device
thermal management
vibration isolator
vibr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728800.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文杰
黄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Meizhi Compressor Co Ltd
Anhui Welling Auto Part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Meizhi Compressor Co Ltd
Anhui Welling Auto Part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Meizhi Compressor Co Ltd, Anhui Welling Auto Parts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Meizhi Compress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728800.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90399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90399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90399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热管理装置和车辆,所述热管理装置包括冷媒板、支撑架和隔振垫,所述冷媒板具有冷媒流道,所述支撑架的一端与所述冷媒板相连,所述隔振垫设于所述支撑架的另一端,所述隔振垫具有贴合面,所述贴合面上设有凸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热管理装置,通过在隔振垫上设置凸台,可提高隔振垫的耐久度,从而可提高热管理装置整体的抗冲击和隔振能力,以保证热管理装置可正常工作。

Description

热管理装置和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热管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热管理装置和包括该热管理装置的车辆。
背景技术
隔振垫是一种使用特殊材料制作而成的垫子,通常用于减轻或消除机器设备或结构物因振动引起的噪声、震动和损坏。隔振垫采用的材料可以是橡胶、聚氨酯、弹性体等,其主要作用是隔离振动,防止机器设备和建筑物受到影响,从而保护其安全和稳定运行
在相关技术中,通过使用锯齿形隔振垫,但其耐久性不佳,容易损坏,从而影响隔振垫的隔振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热管理装置,通过隔振垫可提高热管理装置的抗冲击和隔振能力,保证热管理装置可正常工作。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车辆,所述车辆包括前述的热管理装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热管理装置,所述热管理装置包括冷媒板、支撑架和隔振垫,所述冷媒板具有冷媒流道,所述支撑架的一端与所述冷媒板相连,所述隔振垫设于所述支撑架的另一端,所述隔振垫具有贴合面,所述贴合面上设有凸台。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热管理装置,通过在隔振垫上设置凸台,可提高隔振垫的耐久度,从而可提高热管理装置整体的抗冲击和隔振能力,以保证热管理装置可正常工作。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的热管理装置,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可选地,所述隔振垫上设有通孔,所述通孔贯穿所述隔振垫,所述隔振垫沿所述通孔的轴线方向延伸,且一端构造为所述贴合面,所述凸台包括多个,多个所述凸台围绕所述通孔设置。
可选地,所述热管理装置还包括衬套,所述衬套套接于所述通孔内侧,且所述衬套内具有中心孔,所述中心孔的轴线与所述通孔的轴线重合。
可选地,所述凸台被构造成在凸起方向上逐渐内缩的圆台状,所述凸台与所述贴合面的连接处倒圆。
可选地,所述隔振垫的外周面上设有环形槽,所述支撑架的所述另一端设有定位槽,且所述定位槽贯穿所述支撑架的端部边沿形成有开口,所述定位槽的周缘嵌入到所述环形槽内,并适于从所述开口滑入所述定位槽。
可选地,所述支撑架包括第一支撑架、第二支撑架和第三支撑架,在围绕所述冷媒板的方向上,所述第二支撑架和所述第三支撑架分别设于所述第一支撑架的两侧,所述第二支撑架和所述第三支撑架均与所述冷媒板层叠设置并固定连接,且均与所述第一支撑架固定连接。
可选地,所述第二支撑架沿上下方向延伸,且上端具有用于连接车体的第一连接部,下端具有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层叠连接于所述冷媒板的前侧面。
可选地,所述第三支撑架包括第三连接部和用于连接车体的第四连接部,所述第三连接部层叠连接于所述冷媒板的左侧面,所述第四连接部与所述第三连接部的下端相连,并朝背离所述冷媒板的一侧延伸。
可选地,所述支撑架中的至少一个上设有用于定位线束的定位孔。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车辆,所述车辆包括车体和上述中的热管理装置,所述车体具有安装面,所述隔振垫层叠安装于所述安装面上,且所述贴合面与所述安装面相对。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车辆,通过应用前述的热管理装置,可提高整车的NVH性能,提高用户体验。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中热管理装置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中隔振垫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中隔振垫与衬套的剖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中车辆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
车辆1000,热管理装置100,冷媒板10,支撑架20,第一支撑架21,第二支撑架22,第一连接部221,中间段222,第二连接部223,第三支撑架23,第三连接部231,第四连接部232,隔振垫30,贴合面31,凸台32,通孔33,环形槽34,衬套40,中心孔41,连接架50,车体200。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热管理装置100和车辆1000,通过隔振垫30可提高热管理装置100的抗冲击和隔振能力,保证热管理装置100可正常工作。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参照图1至图3,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热管理装置100,热管理装置100可包括冷媒板10、支撑架20和隔振垫30。
其中,冷媒板10可具有冷媒流道,热管理装置100内还可具有水流流道,冷媒流道可与水流流道进行热交换,水流流道可与车辆1000内部的其他部件配合以进行热交换,换言之,通过热管理装置100可控制车辆1000内部的各部件的温度,以便于车辆1000可稳定地运行。
支撑架20的一端可与冷媒板10相连,隔振垫30可设于支撑架20的另一端,隔振垫30可具有贴合面31,且贴合面31上设有凸台32,这样设置,可提高隔振垫30的耐久度,从而可提高热管理装置100的隔振以及抗冲击能力,保证热管理装置100的正常工作。
具体地,在车辆1000中,热管理装置100可通过支撑架20安装在车辆1000的车体200上,支撑架20的一端可与热管理装置100的冷媒板10相连,另一端可与车体200相连,其中,在支撑架20的另一端上可设有隔振垫30,隔振垫30具有贴合面31,该贴合面31可与车体200抵接,且在贴合面31上可设有凸台32;当车辆1000受到振动时,车体200可与支撑架20之间发生相对位移,以挤压隔振垫30,此时隔振垫30贴合面31上的凸台32可发生形变,以减缓向热管理装置100传递的振动冲击,同时凸台32也可与车体200之间发生相对摩擦,以使振动能量转化为热能,从而使振动能量可分散和消耗掉,以减少对热管理装置100的冲击;当然,隔振垫30自身也可发生弹性形变,以缓冲振动。
另外,隔振垫30的贴合面31也可与支撑架20抵接;或者,隔振垫30的贴合面31可分别与支撑架20和车体200抵接;这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
因此,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热管理装置100,通过在隔振垫30上设置凸台,从而可提高热管理装置100整体的抗冲击和隔振能力,以保证热管理装置100可正常工作。
参照图2和图3,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隔振垫30上可设有通孔33,该通孔33贯穿隔振垫30,隔振垫30沿通孔33的轴线方向延伸,且一端构造为贴合面31,凸台32可包括多个,多个凸台32可围绕通孔33设置,这样设置,可提高隔振垫30的隔振效果,减少热管理装置100受到的冲击振动。
具体地,在车体200上可设有安装孔,该安装孔可与隔振垫30上的通孔33对应;在热管理装置100安装时,连接件可分别穿过通孔33和安装孔,以将热管理装置100安装在车体200上,同时隔振垫30也可位于通孔33与安装孔之间,以缓冲从车体200传递至热管理装置100上的振动冲击。
进一步的,凸台32可设有多个;当车辆1000受到冲击振动时,凸台32可与车体200和/或支撑架20抵接,以消耗和分散振动能量,以减少传递至热管理装置100的振动能量,保证热管理装置100可正常工作。
参照图3,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热管理装置100还可包括衬套40,衬套40可套接于通孔33内侧,且衬套40内可具有中心孔41,中心孔41的轴线与通孔33的轴线重合,换言之,通过衬套40可将连接件与隔振垫30隔开,避免连接件与隔振垫30之间相对位移造成磨损,影响隔振垫30的隔振效果。
在热管理装置100安装时,衬套40可套接在隔振垫30的通孔33内,通孔33可与安装孔相对,此时连接件可分别穿设在中心孔41和安装孔之间,以使热管理装置100可连接在车体200上;在车辆1000受到振动冲击时,连接件可与隔振垫30之间发生相对位移,此时设置在连接件与隔振垫30之间的衬套40可避免连接件与隔振垫30之间发生摩擦损耗,以保证隔振垫30的隔振性能。
参照图2和图3,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凸台32可被构造成在凸起方向上逐渐内缩的圆台状,凸台32与贴合面31的连接处倒圆,以此可提高隔振垫30的隔振性能,保证热管理装置100的正常工作。
具体地,结合前述实施例,多个凸台32可围绕通孔33设置,且凸台32可构造成凸起方向上逐渐内缩的圆台状;在车辆1000受到冲击振动时,多个圆台状的凸台32可将振动分散到整个隔振垫30上,并通过凸台32与隔振垫30的弹性形变,以吸收从车体200传递过来的振动能量,从而可以减少热管理装置100受到的冲击振动。
进一步的,可在凸台32与贴合面31的连接处倒圆,以减少凸台32与隔振垫30之间的应力集中,以提高隔振垫30的结构强度,实现对热管理装置100的隔振缓冲。
参照图2和图3,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隔振垫30的外周面上可设有环形槽34,支撑架20的另一端可设有定位槽,且定位槽贯穿支撑架20的端部边沿形成有开口,定位槽的周缘嵌入到环形槽34内,并适于从开口滑入定位槽,以此可便于隔振垫30在支撑架20上的拆装,提高热管理装置100的组装效率。
可以理解的是,隔振垫30上可设有环形槽34,支撑架20的另一端可设有定位槽;隔振垫30可沿支撑架20端部的开口安装在支撑架20上,此过程中,定位槽的周缘可嵌入到环形槽34,并从开口滑入定位槽,以使隔振垫30安装在支撑架20上。
参照图1,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支撑架20可包括第一支撑架21、第二支撑架22和第三支撑架23,在围绕冷媒板10的方向上,第二支撑架22和第三支撑架23可分别设于第一支撑架21的两侧,第二支撑架22和第三支撑架23均与冷媒板10层叠设置并固定连接,且均与第一支撑架21固定连接,因此,冷媒板10可通过第一支撑架21、第二支撑架22和第三支撑架23,以提高热管理装置100的结构强度,实现热管理装置100在车体200上的安装。
其中,第一支撑架21可用于与冷媒板10连接,且还可为水加热器提供安装位置,以使水加热器可集成在热管理装置100上。第二支撑架22可分别与第一支撑架21、车体200和冷媒板10连接,第三支撑架23可分别与第一支撑架21、车体200和冷媒板10连接,
具体地,冷媒板10可沿水平方向延伸,并具有与水平面平行的两侧面,以及围绕两侧面周向设置的外周面;其中,第一支撑架21可通过第二翻边支撑并连接在冷媒板10的上侧面;另外,在沿冷媒板10的周向上,第二支撑架22和第三支撑架23可分别设置在第一支撑架21的两侧,第二支撑架22和第三支撑架23可与冷媒板10层叠连接,且还可分别与车体200相连;也就是说,通过第一支撑架21、第二支撑架22和第三支撑架23可提高热管理装置100的结构强度,以使热管理装置100可稳定地安装在车体200上。
另外,在第二支撑架22和第三支撑架23上可安装有隔振垫30,通过隔振垫30可极大地减少车体200与热管理装置100的振动传递,保证热管理装置100的安装稳定性。
参照图1,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支撑架22可沿上下方向延伸,且上端具有用于连接车体200的第一连接部221,下端具有第二连接部223,第二连接部223层叠连接于冷媒板10的前侧面,以此可通过第二支撑架22实现对热管理装置100的缓冲隔振,保证热管理装置100的正常运行。
具体地,第二支撑架22的第二连接部223可与冷媒板10的前侧面层叠连接,以增大第二支撑架22与冷媒板10的接触面积,从而可提高第二支撑架22与冷媒板10的连接强度。
另外,第二支撑架22可沿上下方向延伸;当车辆1000受到沿前后方向的振动时,第二支撑架22可发生预定范围内的形变,以对热管理装置100起到隔振缓冲的作用。
进一步的,第二支撑架22还可具有中间段222,中间段222连接在第一连接部221和第二连接部223之间,且中间段222可在从前往后的方向上逐渐向下倾斜,这样设置,可在车辆1000受到沿前后方向的振动时,通过第二支撑架22可使振动力分解为多个方向的力,从而可减少热管理装置100受到的振动冲击。
再进一步的,在第二支撑架22的第一连接部221可设有隔振垫30;当第一连接部221与车体200相连时,隔振垫30可设置在第一连接部221与车体200之间,通过隔振垫30可吸收、分散和消耗振动能量,以减少第一连接部221与车体200之间的振动传递。
参照图1,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三支撑架23可包括第三连接部231和用于连接车体200的第四连接部232。
其中,第三连接部231层叠连接于冷媒板10的左侧面,第四连接部232与第三连接部231的下端相连,并朝背离冷媒板10的一侧延伸,以此可通过第三支撑架23实现对热管理装置100的缓冲隔振,保证热管理装置100的正常运行。
具体地,第三支撑架23的第三连接部231可通过层叠的方式连接在冷媒板10的前侧面,以提高第三支撑架23与冷媒板10的接触面积,从而可提高第三支撑架23与冷媒板10的连接强度。
另外,第三支撑架23的第四连接部232可朝背离冷媒板10的一侧延伸,且该第四连接部232可与车体200相连;当车辆1000受到沿上下方向的振动时,通过第三支撑架23可提高热管理装置100在上下方向上的结构强度,以避免热管理装置100受到上下方向的振动冲击时发生损坏。
进一步的,在第三支撑架23的第四连接部232可设有隔振垫30;当第四连接部232与车体200相连时,隔振垫30可设置在第四连接部232与车体200之间,通过隔振垫30可吸收、分散和消耗振动能量,以减少第四连接部232与车体200之间的振动传递。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支撑架21、第二支撑架22和第三支撑架23中的至少一个上可设有用于定位线束的定位孔,以优化线束的布置,提高热管理装置100的集成度。
一般而言,线箍可包括箍体和连接点;在安装线束时,箍体可呈环形结构以将线束包绕在一起,然后线箍的连接点可伸入支撑架20上的定位孔内,随后可通过连接件将连接点连接起来,并通过连接件与支撑架20的抵接,以实现线箍在定位孔内的定位,从而可将线束定位在支撑架20上,实现线束布置的优化。
参照图1,第二支撑架22和第一支撑架21之间可连接有连接架50,连接架50的两端可分别与第一支撑架21和第二支撑架22层叠设置并焊接,通过连接架50可为第一支撑架21与第二支撑架22提供转接,以使第一支撑架21可与第二支撑架22固定连接。
结合前述实施例,第二支撑架22沿上下方向延伸,且第二支撑架22的第二连接部223层叠连接在冷媒板10的前侧面,而第一支撑架21安装在冷媒板10的左侧面,换言之,第一支撑架21和第二支撑架22的结构不在同一平面上,因此,为了使第一支撑架21与第二支撑架22可固定连接,可通过连接架50分别与第一支撑架21和第二支撑架22连接,保证热管理装置100的安装强度。
参照图4,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车辆1000,车辆1000包括车体200和上述实施例中的热管理装置100。
其中,车体200可具有安装面,隔振垫30层叠安装于安装面上,且贴合面31与安装面相对,通过应用前述的热管理装置100,可提高整车的NVH性能,提高用户体验。
在热管理装置100中,支撑架20可包括第一支撑架21、第二支撑架22和第三支撑架23,其中,第一支撑架21可分别与第二支撑架22、第三支撑架23和冷媒板10相连,第二支撑架22的第一连接部221可与车体200相连,第二连接部223可与冷媒板10相连,第三支撑架23的第三连接部231可与冷媒板10相连,第四连接部232可与车体200相连;在热管理装置100安装在车体200上时,可在第一连接部221和第四连接部232上设有隔振垫30,以减少车体200与热管理装置100之间的振动传递,从而可提高车辆1000的NVH性能。
具体地,隔振垫30可具有贴合面31,该贴合面31上设有凸台32,并可与车体200上的安装面相对,且隔振垫30上可设有通孔33,车体200上可设有安装孔,通孔33可与安装孔对应,连接件可分别穿设在通孔33和安装孔内,以将热管理装置100安装在车体200上;在车辆1000受到振动冲击时,隔振垫30上的凸台32可发生形变,以减缓支撑架20与车体200之间的振动传递,同时凸台32可与车体200之间发生相对摩擦,以使振动能量转化为热能,从而可使振动能量分散和消耗掉,以减少对热管理装置100的冲击。
另外,凸台32可包括多个,多个凸台32围绕通孔33设置,且凸台32被构造成在凸起方向上逐渐内缩的圆台状,以使凸台32受到冲击振动时,可将振动能量分散至整个隔振垫30,以提高隔振效果。此外,在凸台32与贴合面31的连接处可倒圆,以减少凸台32与隔振垫30之间的应力集中,以提高隔振垫30的结构强度,实现对热管理装置100的隔振缓冲。
进一步的,可在通孔33内设有衬套40,通过衬套40将连接件与隔振垫30隔开,避免连接件与隔振垫30之间发生摩擦,导致隔振垫30发生磨损。
更进一步的,在隔振垫30的外周面上可设有环形槽34,在第二支撑架22的第一连接部221和/或第三支撑架23的第四连接部232可设有定位槽,该定位槽可贯穿连接部的端部边沿以形成开口,便于隔振垫30通过开口安装在前述支撑架20上,同时定位槽的周缘可嵌入到环形槽34内,并从开口滑入定位槽,以使隔振垫30安装在前述支撑架20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示例中,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热管理装置100,包括热管理的支撑组件(即支撑架20)及减振装置,水侧集成和冷媒侧集成通过支撑组件及减震装置和整车安装。
在热管理装置100中,减振装置可包括衬套40和隔振垫30组合,衬套40穿过隔振垫30中心,与整车螺接,隔振垫30卡在支撑组件开槽中,实现整车横梁和集成组件软连接,隔振垫30起到弹簧作用。
另外,通过CAE仿真算出预压缩量,表面通过若干圆形的凸台32分别与衬套40和横梁匹配,既能降低隔振垫30刚度,优化隔震率;相比于传统锯齿形隔振垫30,增强了隔振垫30耐久性能,防止隔振垫30在使用中锯齿被磨坏。此外,多个支撑架20可为总成高互换性提供可能,可根据调整支撑组件,适配不同车型,不同安装环境。
其次,后期可通过实际车辆1000的NVH(噪声、振动与声振粗糙度(Noise、Vibration、Harshness)的英文缩写),调整隔振垫30硬度和结构,可优化空间较大。
再者,通过受力计算,CAE分析(即计算机辅助工程分析),通过材料位移受力曲线,确认隔振垫30压缩量,通过隔震率大于20dB和耐久要求,反推隔振垫30所需达到的刚度及动刚度,通过参考材料的单轴拉伸、压缩应力应变曲线拟合曲线;确定隔振垫30的形状及大小,设计不同的隔振垫30,以适应不同位置减震要求。
进一步的,前后方向隔振垫30硬塞进支架圆孔中,支架不另外开口,保证安装强度;上下方向隔振垫30支架开口,既保证安装强度,又保证安装方便性。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10)

1.一种热管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冷媒板(10),所述冷媒板(10)具有冷媒流道;
支撑架(20),所述支撑架(20)的一端与所述冷媒板(10)相连;
隔振垫(30),所述隔振垫(30)设于所述支撑架(20)的另一端,所述隔振垫(30)具有贴合面(31),所述贴合面(31)上设有凸台(3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管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振垫(30)上设有通孔(33),所述通孔(33)贯穿所述隔振垫(30),所述隔振垫(30)沿所述通孔(33)的轴线方向延伸,且一端构造为所述贴合面(31),所述凸台(32)包括多个,多个所述凸台(32)围绕所述通孔(33)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管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热管理装置还包括:
衬套(40),所述衬套(40)套接于所述通孔(33)内侧,且所述衬套(40)内具有中心孔(41),所述中心孔(41)的轴线与所述通孔(33)的轴线重合。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管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凸台(32)被构造成在凸起方向上逐渐内缩的圆台状,所述凸台(32)与所述贴合面(31)的连接处倒圆。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管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振垫(30)的外周面上设有环形槽(34),所述支撑架(20)的所述另一端设有定位槽,且所述定位槽贯穿所述支撑架(20)的端部边沿形成有开口,所述定位槽的周缘嵌入到所述环形槽(34)内,并适于从所述开口滑入所述定位槽。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热管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架(20)包括第一支撑架(21)、第二支撑架(22)和第三支撑架(23),在围绕所述冷媒板(10)的方向上,所述第二支撑架(22)和所述第三支撑架(23)分别设于所述第一支撑架(21)的两侧,所述第二支撑架(22)和所述第三支撑架(23)均与所述冷媒板(10)层叠设置并固定连接,且均与所述第一支撑架(21)固定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热管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撑架(22)沿上下方向延伸,且上端具有用于连接车体(200)的第一连接部(221),下端具有第二连接部(223),所述第二连接部(223)层叠连接于所述冷媒板(10)的前侧面。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热管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支撑架(23)包括第三连接部(231)和用于连接车体(200)的第四连接部(232),所述第三连接部(231)层叠连接于所述冷媒板(10)的左侧面,所述第四连接部(232)与所述第三连接部(231)的下端相连,并朝背离所述冷媒板(10)的一侧延伸。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热管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架(20)中的至少一个上设有用于定位线束的定位孔。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
车体(200),所述车体(200)具有安装面;
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热管理装置,所述隔振垫(30)层叠安装于所述安装面上,且所述贴合面(31)与所述安装面相对。
CN202321728800.6U 2023-07-03 2023-07-03 热管理装置和车辆 Active CN21990399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728800.6U CN219903990U (zh) 2023-07-03 2023-07-03 热管理装置和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728800.6U CN219903990U (zh) 2023-07-03 2023-07-03 热管理装置和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903990U true CN219903990U (zh) 2023-10-27

Family

ID=884254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728800.6U Active CN219903990U (zh) 2023-07-03 2023-07-03 热管理装置和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90399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12093502A1 (ja) 防振装置
CN203046868U (zh) 一种发动机悬置软垫及包括该发动机悬置软垫的汽车
JP5759328B2 (ja) 防振装置
WO2010137585A1 (ja) 防振装置
CN219903990U (zh) 热管理装置和车辆
CN107355411B (zh) 支撑座和净水器
KR101810816B1 (ko) 슬라이딩 가능한 방진 및 소음발생 방지용 지지구조물
JP6275978B2 (ja) 防振支持装置
JP4757133B2 (ja) トルクロッド
CN206317688U (zh) 一种汽车散热器的减振胶垫
CN112343951B (zh) 一种大过载减振器及其安装机构
CN215634624U (zh) 减振装置及机电设备
CN219954069U (zh) 喇叭减震结构及喇叭
CN220248771U (zh) 一种侧装的单级隔振压缩机悬置支架
CN219712184U (zh) 一种减振器
CN220378789U (zh) 一种减震型汽车冲压件
CN112065689A (zh) 减振装置、压缩机以及电器
CN214945970U (zh) 一种分体式双向低频被动减振器
CN217347488U (zh) 散热器的安装装置及散热器总成、作业机械
CN217056153U (zh) 减振组件及制冷设备
CN219263070U (zh) 解耦组件、解耦装置和车辆
CN210290563U (zh) 隔振套及车辆
CN215890951U (zh) 一种橡胶减震垫结构
CN112343793B (zh) 一种刚度可调节的真空泵减振装置
CN216854081U (zh) 电动升降桌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