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889675U - 空气处理装置 - Google Patents

空气处理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889675U
CN219889675U CN202321143034.7U CN202321143034U CN219889675U CN 219889675 U CN219889675 U CN 219889675U CN 202321143034 U CN202321143034 U CN 202321143034U CN 219889675 U CN219889675 U CN 21988967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humidifying
wet curtain
treatment device
circula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143034.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邱水兵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D Midea Environment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D Midea Environment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D Midea Environment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GD Midea Environment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143034.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88967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88967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88967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Air Humidification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空气处理设备技术领域,提供一种空气处理装置,包括:壳体,壳体上设有进风口和出风口,进风口和出风口之间构建形成供空气流通的流通通道;风机,风机设于流通通道内,风机适于驱动空气在流通通道内流动;除湿件,除湿件设于流通通道内,且除湿件遮挡流通通道的至少部分;加湿湿帘,加湿湿帘设于流通通道内,且加湿湿帘位于除湿件背向进风口的一侧。根据本申请的空气处理装置,能够利用除湿机对空气进行加湿,能够避免加湿后的空气被除湿机构影响能够避免加湿后的空气被除湿机构影响,从而可以减小加湿湿帘的体积,即在保证加湿湿度的情况下,可有效减小空气处理装置的体积,有利于空气处理装置的推广使用,提升了资源的利用率。

Description

空气处理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空气处理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空气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在日常生活中,除湿机的使用越来越普遍,例如在需要对衣服、织物进行烘干时,可以采用除湿机对空气进行除湿,从而使得空气的湿度保持在相对较低的水平,便于衣物、织物的烘干。但是除湿机的使用频率相对较低,导致除湿机资源的浪费。
相关技术中,提出一种将除湿和加湿功能共用的空气处理装置,在空气处理装置壳体的后侧设置进风格栅,壳体顶部设置出风格栅,蜗轮风机设置在壳体内,且涡轮风机的第一出风口朝向出风格栅,涡轮风机的进风口上设置转轮除湿部件,转轮除湿部件和进风格栅之间设置有加湿器。将加湿器的加湿功能与除湿机的除湿功能整合在一台空气处理装置中使用。
但是,相关技术中在将加湿器的加湿功能与除湿机的除湿功能整合后,整个设备体积较大,占用空间较大,不利于空气处理装置的推广使用。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旨在至少解决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申请提出一种空气处理装置,能够利用除湿机对空气进行加湿,能够避免加湿后的空气被除湿机构影响,从而可以减小加湿湿帘的体积,即在保证加湿湿度的情况下,可有效减小空气处理装置的体积,有利于空气处理装置的推广使用,提升了资源的利用率。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空气处理装置,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上设有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进风口和所述出风口之间构建形成供空气流通的流通通道;
风机,所述风机设于所述流通通道内,所述风机适于驱动空气在所述流通通道内流动;
除湿件,所述除湿件设于所述流通通道内,且所述除湿件遮挡所述流通通道的至少部分;
加湿湿帘,所述加湿湿帘设于所述流通通道内,且所述加湿湿帘位于所述除湿件背向所述进风口的一侧。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空气处理装置,通过在壳体上的进风口的出风口之间构建的流通通道内设置风机,并在流通通道内设置除湿件,除湿件遮挡流通通道的至少部分,这样,风机将外部环境中的空气抽入到流通通道内可以被除湿件除湿,从而实现对空气的除湿功能;通过在流通通道内设置加湿湿帘,加湿湿帘设置在除湿件背向进风口的一侧。这样,在流通通道内的空气流动通过加湿湿帘时,流动的空气将加湿湿帘上的水蒸发成水汽,从而对空气进行加湿;加湿湿帘设置在除湿件背向进风口的一侧,这样,外部空气可以是先经过除湿件,然后再经过加湿湿帘进行加湿,加湿后的空气不会再次经过除湿件,能够避免加湿后的空气被除湿件影响,保证了加湿后空气的湿度,即能够提升对空气加湿的效率和保证加湿效果;另外,本申请实施例中,将加湿湿帘设置在除湿件背向进风口的一侧,除湿件不会对加湿后的空气造成影响,因此,可以减小加湿湿帘的体积,从而减小加湿湿帘占用壳体内的体积,也就是说,可以有效减小整个空气处理装置的体积,使得空气处理装置小型化。
此外,采用在除湿件背向进风口的一侧设置加湿湿帘,空气经过加湿湿帘时,加湿湿帘上的水是以蒸发的形式向空气中溢散对空气进行加湿,即实现了无雾加湿,使得加湿后的出雾更细腻,能够有效避免出风口凝水的现象。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空气处理装置还包括:
水箱,所述水箱设于所述壳体内;
输送泵,所述输送泵的进口与所述水箱相连通,所述输送泵的出口与加湿盒相连通,所述加湿盒用于容纳所述加湿湿帘的至少部分,以使所述加湿湿帘浸湿;所述加湿盒具有溢流下水口,所述溢流下水口与所述水箱相连通。
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在壳体内设置水箱,并通过输送泵与水箱相连通,从而可以通过输送泵将水箱内的水输送至加湿盒内并加湿湿帘进行浸湿,从而可以利用除湿过程所产生的水,即加湿与除湿共用一个水箱,能够有效节省空气处理装置所占用的空间,提升空间利用率。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空气处理装置还包括:
换热器,所述换热器设于所述除湿件与所述进风口之间,所述换热器的排水口与所述水箱相连通;
循环再生机构,所述循环再生机构与所述除湿件的部分相连接,所述循环再生机构的循环风道与所述换热器相连通。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循环再生机构包括:
循环风道,所述循环风道的第一循环进口与所述换热器的第二循环出口相连通,所述循环风道的第一循环出口与所述换热器的第二循环进口相连通;
循环风机,所述循环风机设于所述循环风道内,所述循环风机用于驱动所述循环风道内的空气相所述换热器循环流动;
加热件,所述加热件设于所述循环风道内,所述加热件至少用于加热所述循环风道内的空气,所述热空气在流经所述换热器时与所述流通通道内的空气换热,以使加湿湿帘加湿后吹出热雾。
这样,在冬季对干燥的空气进行加湿时,还能够调节空气温度,扩展了空气处理装置的适用场景,提升了除湿机的使用频率,使得除湿机资源得到合理化利用。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风机、所述加湿湿帘、所述除湿件和所述换热器沿竖直方向排布于所述壳体内;所述进风口位于所述壳体的周壁上,所述出风口位于所述壳体的顶部。
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在竖直方向上排布风机、加湿湿帘、除湿件和换热器,这样,能够减小整个空气处理装置在水平方向上所需占用的空间,提高了竖直方向上的空间利用率。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换热器的底壁倾斜设置,所述换热器的排水口设于所述底壁的低洼处。
这样,便于换热器内的冷凝水排出,提升了换热器的换热效率。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加湿盒位于所述除湿件背向所述进风口的一侧,所述加湿湿帘的部分延伸至所述加湿盒内,所述加湿湿帘的另一部分延伸至所述流通通道内。
这样,加湿湿帘的部分延伸至加湿盒内,另一部分延伸至流通通道内,加湿湿帘能够利用虹吸效应将加湿盒内的水吸出,并均匀地润湿加湿湿帘,相比于通过重力润湿加湿湿帘的方式,能够提升加湿湿帘上润湿程度的均匀性,从而保证加湿的均匀性,避免了出现凝水或者挂水珠的现象。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加湿盒具有第一过风孔,所述加湿湿帘沿所述第一过风孔的径向延伸,且所述加湿湿帘遮挡所述第一过风孔的至少部分。
本申请实施例中,在加湿盒设置第一过风孔,这样,能够减小加湿盒对空气流动形成的阻力,便于空气流动;另外,加湿湿帘沿第一过风孔的径向延伸,并遮挡第一过风孔的至少部分;这样,空气在从第一过风孔流过时,能够将加湿湿帘上的水蒸发,有效提升加湿效果。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加湿湿帘具有第二过风孔,所述第二过风孔的孔径小于所述第一过风孔的孔径。
本申请实施例中,在加湿湿帘上设置孔径小于第一过风孔的第二过风孔,一方面,空气从第一过风孔流过时,部分空气能够被加湿湿帘阻挡,能够将加湿湿帘上的水吹拂蒸发;另一方面,另一部分空气从第二过风孔流过,能够保证空气整体的流速,提升对加湿湿帘上水分蒸发的速率,从而提升加湿效率。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空气处理装置还包括:空气净化件,所述空气净化件位于所述壳体内,且所述空气净化件适于遮挡所述进风口。
本申请实施例,通过在壳体内设置空气净化件,并将空气净化件设置在进风口出对进风口进行遮挡,这样,从进风口进入的空气可以首先被空气净化件所净化,能够保证加湿的空气为净化后的洁净空气,提升了加湿后的空气质量。
本申请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申请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相关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相关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空气处理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沿图1中A-A线的剖视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空气处理装置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空气处理装置中加湿湿帘与加湿盒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空气处理装置中加湿湿帘与加湿盒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空气处理装置中加湿湿帘与加湿盒配合的俯视图;
图7是沿图6中B-B线的剖视图;
图8是图6中C处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空气处理装置中除湿件、换热器与循环再生机构的配合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空气处理装置中除湿件、换热器与循环再生机构的剖视图;
图1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空气处理装置中除湿件、换热器与循环再生机构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壳体;20-风机;30-除湿件;40-加湿湿帘;50-水箱;60-输送泵;70-加湿盒;80-换热器;90-循环再生机构;
101-进风口;102-出风口;103-流通通道;301-再生区;401-第二过风孔;701-第一过风孔;702-环形槽;703-第一导流部;704-第二导流部;705-溢流下水口;801-第二循环出口;802-第二循环进口;803-排水口;901-循环风道;902-第一循环进口;903-第一循环出口;904-循环风机;905-加热件;906-支撑架;907-转轮支架;908-驱动电机。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申请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申请,但不能用来限制本申请的范围。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实施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实施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申请实施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对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的追求越来越高,其中,在日常生活中,主要体现在对健康和生活便利性方面的追求。除湿机是一种能够去除或降低空气中水蒸气含量的设备,在一些气候条件较为湿润或者长时间的阴雨天气的情况下,空气湿度相对较大,即空气中水蒸气的含量较高。较大的空气湿度不利于对衣物、织物或者其他一些需要干燥的物品进行干燥,干燥花费的时间相对较长,此时,用户可以通过除湿机降低空气中水蒸气的含量,从而有利于对衣物、织物或者一些食品进行烘干;可以理解,本申请实施例中,需要烘干的物品仅作为一些具体示例示出,还可以是其他需要烘干的物品,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再一一列举。
可以看出,除湿机的使用通常是在空气湿度较大,且需要对一些物品进行烘干的条件下再使用,使用频率相对较低,导致除湿机的资源浪费;另外,除湿机在不使用时,还会占用一定的空间,不利于用户使用体验。
可以理解的是,通常空气湿度(即空气中水蒸气含量)的高低对于人体的舒适度感受也有不同影响,为保证人体的舒适性,通常需要保证空气湿度在一定范围内,常常需要对空气的湿度进行调节,即采用加湿器将水雾化后形成雾气散布在空气中,从而提高空气湿度,提升舒适性。
相关技术中,提出一种将除湿和加湿功能共用的空气处理装置,在空气处理装置壳体的后侧设置进风格栅,壳体顶部设置出风格栅,蜗轮风机设置在壳体内,且涡轮风机的第一出风口朝向出风格栅,涡轮风机的进风口上设置转轮除湿部件,转轮除湿部件和进风格栅之间设置有加湿器。将加湿器的加湿功能与除湿机的除湿功能整合在一台空气处理装置中使用。
但是,相关技术中在将加湿器的加湿功能与除湿机的除湿功能整合后,整个设备体积较大,占用空间较大,不利于空气处理装置的推广使用。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空气处理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沿图1中A-A线的剖视图,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空气处理装置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针对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参照图1-图3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空气处理装置,包括:壳体10、风机20、除湿件30和加湿湿帘40。
具体地,本申请实施例中,空气处理装置可以是空气净化器、新风空调或者新风系统中的任意一种,作为一种具体示例,空气处理装置也可以是本申请前述实施例中描述的除湿机,当然,在一些可能的示例中,空气处理装置还可以是其他类型的能够对空气进行处理的设备,例如带有除湿功能的空气净化器、带有除湿功能的空调或者带有除湿功能的新风系统,本申请实施例中空气处理装置的具体类型仅作为一些具体示例举例说明,并非对空气处理装置的类型进行限定。作为一种具体示例,本申请实施例以空气处理装置为除湿机作为具体示例进行举例说明。
本申请实施例中,壳体10可以采用硬质塑料、工程塑料制作,在一些可能的示例中,壳体10也可以采用不锈钢、铝合金等合金金属材料制作。本申请实施例中,在壳体10内形成有容置空间,也就是说,壳体10内可以是中空的结构,中空结构的壳体10内部形成容置空间,这样,容置空间内便于放置风机20、加湿和除湿的必备结构部件。
可以理解的是,参照图3所示,本申请实施例中,为便于风机20、除湿件30和加湿湿帘40的设置,壳体10也可以是由多个相互拆分的单元部件配合组装形成。
在具体设置时,参照图2所示,壳体10上设有进风口101和出风口102,进风口101和出风口102之间构建形成供空气流通的流通通道103(例如图2中沿箭头a所示出的流动方向成型的通道)。即,本申请实施例中,位于进风口101和出风口102之间的容置空间可供空气流通,即为流通通道103。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一些可选示例中,进风口101可以是设置在壳体10上的多个穿孔形成,例如,多个穿孔呈阵列排布于壳体10上,且多个穿孔贯穿壳体10的内外侧壁,从而使得壳体10外部的空气可以通过多个穿孔进入到壳体10内部的容置空间内。
作为一种具体示例,多个穿孔形成在壳体10上后可以形成栅格状结构,即在一些示例中,也可以将进风口101称为进风栅格/进风格栅。这样,能够对空气中的一些大块垃圾起到初步阻挡的作用,能够对壳体10内的风机20、除湿件30以及加湿湿帘40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参照图2所示,本申请实施例中,风机20设于流通通道103内,风机20适于驱动空气在流通通道103内流动。可以理解,本申请实施例中,风机20的主要作用是对流通通道103内的空气形成驱动力,从而使得外部环境中的空气能够从进风口101进入到流通通道103内,并被设置在流通通道103内除湿件30或者加湿湿帘40进行处理。
作为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具体示例,进风口101可以设置在壳体10一周的侧壁上,即在壳体10的一周上均可以设置有进风口101,从而可以从壳体10的一周均进风,能够提升进风的风量,提升空气处理装置的处理量和处理效率。
可以理解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风机20可以是离心风机20、轴流风机20或者回转风机20中的任意一种。风机20具体可以在进风口101处形成负压,从而将外部环境中的空气抽入/吸入壳体10内的容置空间中;另外,第一风机20可以在出风口102处形成正压,从而将容置空间内的空气吹出外部环境,形成外部环境和壳体10内容置空间内空气的循环流动,实现对空气的处理。
本申请实施例中,参照图2所示,除湿件30设于流通通道103内,且除湿件30遮挡流通通道103的至少部分。
具体地,本申请实施例中,除湿件30可以是采用可吸收空气中水蒸气的材料制成。例如,在一些示例中,除湿件30可以采用干燥活性炭制成。可以理解,在另一些示例中,除湿件30还可以采用氧化钙制成。或者,在本申请实施例的另一些示例中,除湿件30还可以采用陶瓷材料制成,在陶瓷材料上形成多孔状结构,多孔状结构内填充可吸附水蒸气的材料。可以理解,在本申请实施例的另外一些示例中,除湿件30也可以是采用分子筛制成。
在具体设置时,除湿件30可以遮挡流通通道103的一部分,例如将除湿件30的轴线与流通通道103的轴线错位设置。在本申请实施例的另一些示例中,除湿件30也可以全部遮挡流通通道103,这样,空气在进入流通通道103内后,需要全部经过除湿件30,从而能够提高除湿件30对空气进行除湿的除湿效率。
继续参照图2所示,本申请实施例中,加湿湿帘40设于流通通道103内,且加湿湿帘40位于除湿件30背向进风口101的一侧。
具体地,本申请实施例中,具体可以设置成蜂窝状结构。可以理解,本申请实施例中,加湿湿帘40可以采用高分子材料与空间交联技术制成,其中,高分子材料的具体类型以及空间交联技术可以参照相关技术中的详细介绍,本申请实施例中对此不再赘述,加湿湿帘40通常具有高吸水性、高耐水、抗霉变、降温效率高、使用寿命长等特点;作为一种具体示例,加湿湿帘40的蒸发降温效率达80%以上,可自然吸水、扩散速度快、效能持久。
这里可以理解的是,参照图2所示,空气沿箭头a所示出的方向进入到壳体10内后,在风机20的驱动下沿流通通道103的方向流动(即图中箭头a所示出的方向),并从出风口102排出。本申请实施例中,将加湿湿帘40设置在除湿件30背向进风口101的一侧,也就是说,空气从进风口101进入壳体10内后,沿箭头a方向流动的过程中,空气首先经过除湿件30,并从除湿件30离开后,然后再被湿润的加湿湿帘40加湿,从而起到对空气加湿的目的。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由于除湿件30采用吸湿材料制成,除湿件30的体积一定,因此,除湿件30能够吸收的水蒸气的量一定;通常,在采用空气处理装置对空气进行除湿时,可以通过再生循环机构(具体可参照本申请后续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对除湿件30进行再生,从而保证除湿件30吸湿的有效性。可以理解,在采用空气处理装置对空气进行加湿时,再生循环机构停止工作(即处于不工作或者不上电的状态),此时,除湿件30可以看作是一个吸湿饱和状态的部件,除湿件30无法再对空气中的水分进行吸湿,或者也可以理解为,除湿件30无法再对当前湿度条件下的空气进行吸湿(例如,在需要对空气进行加湿时,当前环境空气中的湿度可以为小于或等于某一湿度阈值,作为一种具体示例,湿度阈值可以为20%、25%或者30%等),在这种状态下,空气本身的湿度较低,除湿件30难以从空气中吸附水蒸气。
本申请实施例中,加湿湿帘40设置在除湿件30背向出风口102的一侧,这样,加湿后的空气直接在风机20的作用下从出风口102排出,即加湿后的空气无需经过除湿件30,能够有效避免加湿后的空气被除湿件30影响的情况发生,保证了加湿后空气的湿度,即能够提升对空气加湿的效率和保证加湿效果。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空气处理装置,通过在壳体10上的进风口101的出风口102之间构建的流通通道103内设置风机20,并在流通通道103内设置除湿件30,除湿件30遮挡流通通道103的至少部分,这样,风机20将外部环境中的空气抽入到流通通道103内可以被除湿件30除湿,从而实现对空气的除湿功能;通过在流通通道103内设置加湿湿帘40,加湿湿帘40设置在除湿件30背向进风口101的一侧。这样,在流通通道103内的空气流动通过加湿湿帘40时,流动的空气将加湿湿帘40上的水蒸发成水汽,从而对空气进行加湿;加湿湿帘40设置在除湿件30背向进风口101的一侧,这样,外部空气可以是先经过除湿件30,然后再经过加湿湿帘40进行加湿,加湿后的空气不会再次经过除湿件30,能够避免加湿后的空气被除湿件30影响,保证了加湿后空气的湿度,即能够提升对空气加湿的效率和保证加湿效果;另外,本申请实施例中,将加湿湿帘40设置在除湿件30背向进风口101的一侧,除湿件30不会对加湿后的空气造成影响,因此,可以减小加湿湿帘40的体积,从而减小加湿湿帘40占用壳体内的体积,也就是说,可以有效减小整个空气处理装置的体积,使得空气处理装置小型化。
此外,采用在除湿件30背向进风口101的一侧设置加湿湿帘40,空气经过加湿湿帘40时,加湿湿帘40上的水是以蒸发的形式向空气中溢散对空气进行加湿,即实现了无雾加湿,使得加湿后的出雾更细腻,能够有效避免出风口102凝水的现象。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可选示例中,参照图2和图3所示,空气处理装置还包括:水箱50和输送泵60。
具体地,本申请实施例中,水箱50可以采用和壳体10相同的材料制作,其中,水箱50设于壳体10内;作为一种具体示例,水箱50可以设置在壳体10的底部。另外,水箱50可以是以抽拉的方式设置在壳体10内,从而便于将水箱50从壳体10内拉出,并向水箱50内加水。
本申请实施例中,输送泵60可以是对水箱50内的液体起到驱动作用的机构。可以理解,输送泵60可以是离心泵、往复泵或轴流泵中的任意一种。在具体设置时,输送泵60的进口可以与水箱50相连通,例如,输送泵60的进口可以通过进水管插入至水箱50内。当然,在一些可能的示例中,输送泵60也可以通过水管与水箱50的出水口相连通。可以理解的是,输送泵60的出口可以向加湿湿帘40供水,使得加湿湿帘40湿润。
可以理解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水泵与水箱50连接处还可以设置有水箱50密封件,能够有效避免水箱50漏水的情况发生。
在一种可选示例中,风机20、加湿湿帘40和除湿件30可以是沿水平方向布置,输送泵60的出口可以通过水管引流至加湿湿帘40的上方,并在水面面向加湿湿帘40的一侧设置多个喷水孔,喷水孔可以向加湿湿帘40喷水,并在重力作用下将加湿湿帘40完全湿润。
可以理解的是,在具体设置时,连接在输送泵60出口上的水管可以经过加湿湿帘40的顶部后,再连通至水箱50中,即输送泵60的出口可以通过水管再回流到水箱50中,形成一个循环回路。或者,在另一些示例中,加湿湿帘40的底部可以设置在水箱50的上方,这样,加湿湿帘40上残余或多余的水可以回流中水箱50内,从而形成循环,保证了水资源的充分利用。
另外,还可以理解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加湿湿帘40与除湿件30均设置在壳体10内,在空气处理装置对空气进行除湿时,外部环境中的湿空气进入到流通通道103内被除湿件30吸附,被干燥后的空气从出风口102排出。除湿件30在吸附一定量的水分后需要进行再生,即将除湿件30上吸附的水分脱附出来,本申请实施例中,从除湿件30脱附出来的水分可以回流至水箱50中;也就是说,除湿阶段和加湿阶段可以共用一个水箱50,这样,能够有效减小空气处理装置的整体体积,节省空间,有利于空气处理装置的小型化和推广使用;另外,在加湿阶段,还可以利用除湿阶段所脱附冷凝出来的水分,提升了水资源的利用率。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空气处理装置中加湿湿帘与加湿盒配合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空气处理装置中加湿湿帘与加湿盒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可以理解的是,在本申请实施例的一些可选示例中,参照图3-图5所示,壳体10内还设有加湿盒70,具体地,本申请实施例中,加湿盒70具体可以是盒体结构或者箱体结构。在具体生产制造时,加湿盒70可以采用与壳体10相同的材料制作。当然,可以理解,在一些可能的示例中,加湿盒70也可以采用与壳体10不同的材料制作。本申请实施例对加湿盒70的具体材料不做限制。
可以理解,加湿盒70的内部可以设有用于存放液体(通常可以为清水,在一些情况下,也可以是在清水中添加有消毒杀菌作用的液体)的腔体或空间。在具体使用时,可以由用户手动将清水加入至加湿盒70内,当加湿盒70内液位较低时,再次手动添加。当然,在一些示例中,加湿盒70也可以通过管道与供水源相连通,通过水源向加湿盒70内供水。作为一种具体示例,本申请实施例中,加湿盒70可以通过管道与输送泵60的出口相连通。
作为本申请实施例的另一种具体示例,风机20、加湿湿帘40和除湿件30可以沿竖直方向排布,此时,参照图4所示,加湿盒70的顶部可以设有开口,加湿湿帘40的部分可以从加湿盒70顶部的开口延伸至加湿盒70内,并浸泡在加湿盒70。另外,可以理解的是,加湿湿帘40的另一部分可以延伸至流通通道103内;由于加湿湿帘40的部分浸泡在加湿盒70中,加湿盒70中的液体在加湿湿帘40的虹吸作用下,将加湿湿帘40润湿。这样,可以保证加湿湿帘40的润湿均匀,不会出现水珠、水滴或者水团聚集的情况,能够使得对空气的加湿更均匀。
还可以理解的是,为避免加湿盒70内的水溢出对空气处理装置内的零部件造成损坏的情况发生,本申请实施例中,加湿盒70设有溢流下水口705。具体地,溢流下水口705可以通过水管与水箱50相连通。这样,水箱50、输送泵60、加湿盒70,然后再到水箱50形成一个完整的水路循环,水在水路中循环,能够有效避免溢流的情况发生。
本申请实施例中,溢流下水口705可以设置在加湿盒70的侧壁,或者,在一些可能的具体示例中,溢流下水口705也可以设置在加湿盒70的底壁。
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在壳体10内设置水箱50,并通过输送泵60与水箱50相连通,从而可以通过输送泵60将水箱50内的水输送至加湿盒70内并加湿湿帘40进行浸湿,从而可以利用除湿过程所产生的水,即加湿与除湿共用一个水箱50,能够有效节省空气处理装置所占用的空间,提升空间利用率,有利于空气处理装置的推广使用。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空气处理装置中加湿湿帘与加湿盒配合的俯视图,图7是沿图6中B-B线的剖视图。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可选示例中,参照图2、图6和图7所示,风机20、加湿湿帘40和除湿件30可以沿竖直方向排布,这样,可以有效减小空气处理装置对水平方向上空间的占用,提升了竖直方向的空间利用率,有利于空气处理装置的推广使用。
作为一种具体示例,参照图2和图3所示,加湿盒70可以设置在除湿件30背向进风口101的一侧,加湿湿帘40的部分延伸至加湿盒70内,加湿湿帘40的另一部分延伸至流通通道103内。
可以理解,为便于加湿湿帘40的安装布置,加湿盒70的顶部可以设置有开口,加湿湿帘40的部分从开口延伸至加湿盒70内。在具体设置时,可以将加湿湿帘40整体设置为“L”型,或者将加湿湿帘40的截面形状设置为“L”型,这样,加湿湿帘40的一部分可以浸入至加湿盒70中,并被加湿盒70中的水润湿,加湿湿帘40的另一部分可以沿着流通通道103的流向延伸,从而阻挡在流通通道103上,例如可以阻挡流通通道103的部分,或者,在一些示例中,加湿湿帘40也可以阻挡流通通道103的全部。这样,流通通道103内的空气在流动时,可以快速将加湿湿帘40上的水分蒸发,从而实现加湿的目的。
这样,加湿湿帘40的部分延伸至加湿盒70内,另一部分延伸至流通通道103内,加湿湿帘40能够利用虹吸效应将加湿盒70内的水吸出,并均匀地润湿加湿湿帘40,相比于通过重力润湿加湿湿帘40的方式,能够提升加湿湿帘40上润湿程度的均匀性,从而保证加湿的均匀性,避免了出现凝水或者挂水珠的现象。
参照图5和图7所示,在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可选示例中,加湿盒70具有第一过风孔701,加湿湿帘40沿第一过风孔701的径向延伸,且加湿湿帘40遮挡第一过风孔701的至少部分。
可以理解的是,加湿盒70设置在流通通道103内,对流通通道103内的空气流通会存在一定的阻力,本申请实施例中,在加湿盒70上设置第一过风孔701,这样,便于流通通道103内空气的流通。作为一种具体示例,第一过风孔701的轴线可以与流通通道103的轴线重合或者近似重合。
具体地,参照图7所示,本申请实施例中,可以将加湿盒70设置为环形槽702结构,环形槽702内储存液体(例如清水),在具体设置时,参照图7所示,加湿湿帘40的部分可以沿加湿盒70的轴向插入至环形槽702内。在一些示例中,还可以将加湿湿帘40固定在环形槽702内。另外,参照图7所示,加湿湿帘40的另一部分可以沿着加湿盒70的径向延伸,从而对第一过风孔701进行遮挡或阻挡。这样,空气在从第一过风孔701经过时,能够快速对加湿湿帘40上的水分进行蒸发,提升了加湿效率。
本申请实施例中,在加湿盒70设置第一过风孔701,这样,能够减小加湿盒70对空气流动形成的阻力,便于空气流动;另外,加湿湿帘40沿第一过风孔701的径向延伸,并遮挡第一过风孔701的至少部分;这样,空气在从第一过风孔701流过时,能够将加湿湿帘40上的水蒸发,有效提升加湿效果。
图8是图6中C处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一些可选示例中,参照图5和图8所示,加湿盒70的进口可以设置在侧壁上,溢流下水口705可以设置在底壁上。为保证加湿盒70内的水能够对整个加湿湿帘40进行快速润湿,参照图8所示,本申请实施例中,可以将溢流下水口705和进口设置在加湿盒70的同一侧;另外,在环形槽702内底壁上设置第一导流部703,第一导流部703与进口正对设置,且第一导流部703的导流方向背向溢流下水口705,这样,在输送泵60将水从进口输送至环形槽702内后,参照图6所示,水流可以沿着图6中箭头b所示出的方向环绕环形槽702流动一周,这样,能够将一周的加湿湿帘40全部润湿,能够有效提升加湿效率,保证加湿的均匀性。
另外,继续参照图6所示,在本申请实施例的另一些可选示例中,还可以在环形槽702的底壁设置第二导流部704,第二导流部704与溢流下水口705对应设置。这样,参照图6中箭头b1和b2所示,在水流绕环形槽702流动一周之后,在第二导流部704的位置处分成两股,其中一股沿箭头b1所示出的方向回流至水箱50内,另一股沿箭头b2所示出的方向继续在环形槽702内流动。这样,一方面能够避免加湿盒70内水位过高,另一方面也能够保证对加湿湿帘40完全浸湿,保证了加湿效果。
作为本申请实施例的另一种具体示例,参照图5和图7所示,加湿湿帘40具有第二过风孔401,第二过风孔401的孔径小于第一过风孔701的孔径。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一些可选示例中,第二过风孔401可以与第一过风孔701同轴设置。可以理解,在本申请实施例的另一些可选示例中,第二过风孔401也可以与第一过风孔701错位设置。本申请实施例中,将第二过风孔401的孔径设置成小于第一过风孔701的孔径,这样,可以使得加湿湿帘40遮挡在第一过风孔701。在一些可能的示例中,第二过风孔401也可以是多个,多个第二过风孔401呈阵列排布在加湿湿帘40上,换句话说,加湿湿帘40具体可以是多孔的蜂窝状结构。
本申请实施例中,在加湿湿帘40上设置孔径小于第一过风孔701的第二过风孔401,一方面,空气从第一过风孔701流过时,部分空气能够被加湿湿帘40阻挡,能够将加湿湿帘40上的水吹拂蒸发;另一方面,另一部分空气从第二过风孔401流过,能够保证空气整体的流速,提升对加湿湿帘40上水分蒸发的速率,从而提升加湿效率。
图9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空气处理装置中除湿件、换热器与循环再生机构的配合结构示意图,图10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空气处理装置中除湿件、换热器与循环再生机构的剖视图。
参照图3、图9和图10所示,在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可选示例中,空气处理装置还包括:换热器80和循环再生机构90。
具体地,换热器80设于除湿件30与进风口101之间,换热器80的排水口803与水箱50相连通。
可以理解的是,换热器80可以是列管式换热器80或者板式换热器80中的任意一种,可以理解,本申请实施例中换热器80的类型仅作为一些具体示例举例说明,在一些其他可能的示例中,换热器80还可以是其他类型的换热器80,对于换热器80的类型,本申请实施例中不再一一列举。
在具体设置时,参照图3所示,在本申请实施例的一些具体示例中,可以将换热器80设置在除湿件30面向进风口101的一侧。本申请实施例中,参照图3、图9和图10所示,循环再生机构90与除湿转轮的部分相连接,换热器80与循环再生机构90的循环风道901相连通。
图1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空气处理装置中除湿件、换热器与循环再生机构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具体示例中,参照图11所示,除湿件30具体可以为除湿转轮,循环再生机构90包括:支撑架906、转轮支架907、循环风道901、循环风机904、加热件905和驱动电机908。其中,转轮支架907可以设置支撑架906上。除湿件30可以以可转动的方式安装设置在转轮支架907上。
其中,循环风道901可以设置在除湿件30背向换热器80的一侧;循环风机904可以设置在循环风道901内,从而驱动循环风道901内的空气流动。
加热件905也可以设置在循环风道901内,在具体设置时,加热件905可以与除湿件30的部分接触,例如参照图11所示,除湿件30的部分区域被划分为再生区301,加热件905可以与除湿件30的再生区301接触。本申请实施例中,参照图11所示,再生区301的面积可以小于或等于除湿区的面积,这样,除湿区具有足够的面积与流动空气接触,从而能够提升除湿效率。作为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可选示例,再生区301的面积可以占用整个除湿件30面积的1/4-1/2。作为一些具体示例,再生区301的面积可以是除湿件30总面积的1/4、1/3或者1/2。这里可以理解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再生区301占用除湿件30总面积的比例仅作为一些具体示例举例说明,在一些可能的实例中,再生区301也可以占用除湿件30总面积的其他比例。
可以理解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循环风道901与再生区301可以采用密封连接的方式进行连接,从而保证再生区301与除湿区的分隔;其中,加热件905具体可以密封在再生区301对应的循环风道901内,并对再生区301的除湿件30进行加热,从而将除湿件30上吸附的水分脱附出来。在本申请实施例的一些可选示例中,加热件905具体可以是电加热件905,例如电热丝、碳纤维管、电热片等。
参照图11所示,本申请实施例中,除湿件30的周壁上可以设置有第一齿轮,驱动电机908的输出轴上可以设置有第二齿轮;其中,第一齿轮与第二齿轮啮合,在具体使用时,驱动电机908通过第二齿轮和第一齿轮驱动除湿件30转动。
参照图2所示,在外界环境中的湿空气进入到容置空间内并流动(沿图2中箭头a所示出的方向流动)的过程中,空气通过换热器80,其中,至少部分空气经过除湿件30,空气中的水蒸气被除湿件30的除湿区吸附除湿,经过除湿后的空气从出风口102排出,形成外部空气的除湿循环。
另外,参照图11所示,驱动电机908驱动除湿件30转动,本申请实施例中,除湿件30具体可以以20r/h-40r/h的转速转动,从而保证对空气除湿的连续性,保证除湿过程为一个连续的过程。当外部湿空气通过除湿件30的除湿区时,空气中的水蒸气被除湿区吸附,水蒸气发生相变,并释放出潜热,除湿件30也在吸附一定的水蒸气后逐渐饱和;此时,空气因自身的水分减少和水蒸气释放的潜热而干燥和升温。另外,在循环风道901内,空气先被加热件905加热,空气温度升高(在一些示例中,空气的温度可升高至100℃-140℃),温度升高的高温空气在循环风机904的作用下从再生区301穿过,将吸附饱和的除湿件30上的水分蒸发,从而恢复除湿件30对空气中水蒸气进行吸附的能力。其中,参照图11所示,循环风道901内的空气流动方向可以沿图中箭头c所示出的方向流动。
此外,可以理解的是,循环风道901内的空气穿过再生区301后,将再生区301吸附的水分蒸发为水蒸气,从而使得循环空气变为湿热空气,湿热空气在循环风机904的作用下进入到换热器80中;由于外部环境的冷空气经过换热器80与换热器80中的湿热空气换热,湿热空气在换热器80的通道内降温冷凝,水蒸气被冷凝析出,冷凝下来的水通过换热器80的排水口803排出。其中,换热器80的排水口803可以与水箱50相连通,从而将冷凝水排入至水箱50中,在需要对空气进行加湿时,可以利用水箱50中的冷凝水对空气进行加湿,能够提升水资源的利用率。
具体地,本申请实施例中,循环风道901的第一循环进口902与换热器80的第二循环出口801相连通,循环风道901的第一循环出口903与换热器80的第二循环进口802相连通。从而保证循环风道901与换热器80的通道相连通,使得空气沿图11中箭头c所示出的方向形成完整的再生循环。
可以理解的是,在本申请实施例的另一种应用场景中,例如,在环境温度较低且空气湿度较低时,需要对空气进行加湿,并调节空气的温度,保证环境温度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此时,再生循环机构的循环风机904、加热件905可以工作,对循环风道901内的空气进行加热,并且加热后的循环空气进入到换热器80中与外界环境进入流通通道103内的空气进行换热,使得外界环境的空气温度升高。另外,此时空气本身湿度较低,除湿件30不易从空气中吸附水蒸气,不会对加湿造成影响;另一个方面,循环再生机构90的驱动电机908可以不工作,也就是说,除湿转轮不转动,这样,除湿转轮不会进行再生,也不会对加湿造成影响。
这样,外界环境或者流通通道103内的空气通过换热器80时能够与高温的循环空气进行换热,换热后的热空气经过加湿湿帘40,一方面能够加速加湿湿帘40上水分的蒸发,提高加湿效率;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加湿后的空气温度,即可以吹出热雾,调节空气温度。
这样,在冬季对干燥的空气进行加湿时,还能够调节空气温度,扩展了空气处理装置的适用场景,提升了除湿机的使用频率,使得除湿机资源得到合理化利用。
参照图9所示,在本发明实施例的一些可能的示例中,换热器80横置或水平放置,换热器80的底壁倾斜设置,换热器80的排水口803设于底壁的低洼处。
将换热器80横置,可有效减小换热器80占用空间,有利于空气处理装置的小型化,便于推广使用;另外,换热器80的底壁倾斜设置,便于换热器80内的冷凝水排出,提升了换热器80的换热效率。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另一些可选示例中,空气处理装置还包括:空气净化件(图中未示出),空气净化件位于壳体10内,且空气净化件适于遮挡进风口101。
具体地,本申请实施例中,空气净化件具体可以是空气净化滤网。例如,在一些示例中,空气净化件可以是海绵滤网、分子筛滤网或者光触媒滤网等。在具体设置时,还可以在空气净化件上涂覆光触媒或者催化剂,从而便于对空气中的甲醛或甲苯等有毒有害气体进行分解。在具体设置时,滤网的过滤孔径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例如根据使用环境中粉尘或颗粒物的粒径进行选择。作为一种具体示例,空气净化件可以选用能够过滤去除PM2.5的活性炭过滤网。
可以理解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空气净化件具体可以设置在流通通道103内,并将进风口101阻挡。例如,空气净化件可以贴附于后壳上,并将进风口101的全部穿孔覆盖,这样从进风口101的穿孔进入的空气就可以被空气净化件全部净化过滤,从而能够提升对空气净化的净化量,提升了空气净化效率。在本申请实施例的另一些理解中,也可以理解为空气净化件将流通通道103全部阻挡,这样,在流通通道103内流动的空气就可以全部经过空气净化件的净化,从而保证对空气的净化效率。
本申请实施例,通过在壳体10内设置空气净化件,并将空气净化件设置在进风口101出对进风口101进行遮挡,这样,从进风口101进入的空气可以首先被空气净化件所净化,能够保证加湿的空气为净化后的洁净空气,提升了加湿后的空气质量。
另外,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设置空气净化件,还可以对空气中的大颗粒粉尘进行过滤,能够避免对除湿件30的过风通道造成堵塞的情况发生。
可以理解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在壳体10内还可以设置有控制电路板(图中未标号),具体地,控制电路板可以是集成电路板或者印制电路板(Printed Circuit Board,简称PCB)中的任意一种。如本申请前述实施例中的详细描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空气处理装置可以具有多种工作模式(例如除湿模式、加湿模式);控制电路板可以控制空气处理装置在不同的工作模式之间的切换。另外,在一些可能的示例中,控制电路板也可以对除湿或者加湿的档位进行选择,例如控制电路板控制震荡加湿机构的振荡器工作功率,从而调节加湿量(即调节加湿的不同工作档位)。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本申请,而非对本申请的限制。尽管参照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进行各种组合、修改或者等同替换,都不脱离本申请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均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中。

Claims (10)

1.一种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上设有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进风口和所述出风口之间构建形成供空气流通的流通通道;
风机,所述风机设于所述流通通道内,所述风机适于驱动空气在所述流通通道内流动;
除湿件,所述除湿件设于所述流通通道内,且所述除湿件遮挡所述流通通道的至少部分;
加湿湿帘,所述加湿湿帘设于所述流通通道内,且所述加湿湿帘位于所述除湿件背向所述进风口的一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处理装置还包括:
水箱,所述水箱设于所述壳体内;
输送泵,所述输送泵的进口与所述水箱相连通,所述输送泵的出口与加湿盒相连通,所述加湿盒用于容纳所述加湿湿帘的至少部分,以使所述加湿湿帘浸湿;所述加湿盒具有溢流下水口,所述溢流下水口与所述水箱相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处理装置还包括:
换热器,所述换热器设于所述除湿件与所述进风口之间,所述换热器的排水口与所述水箱相连通;
循环再生机构,所述循环再生机构与所述除湿件的部分相连接,所述循环再生机构的循环风道与所述换热器相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循环再生机构包括:
循环风道,所述循环风道的第一循环进口与所述换热器的第二循环出口相连通,所述循环风道的第一循环出口与所述换热器的第二循环进口相连通;
循环风机,所述循环风机设于所述循环风道内,所述循环风机用于驱动所述循环风道内的空气相所述换热器循环流动;
加热件,所述加热件设于所述循环风道内,所述加热件至少用于加热所述循环风道内的空气,热空气在流经所述换热器时与所述流通通道内的空气换热,以使加湿湿帘加湿后吹出热雾。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机、所述加湿湿帘、所述除湿件和所述换热器沿竖直方向排布于所述壳体内;所述进风口位于所述壳体的周壁上,所述出风口位于所述壳体的顶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的底壁倾斜设置,所述换热器的排水口设于所述底壁的低洼处。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湿盒位于所述除湿件背向所述进风口的一侧,所述加湿湿帘的部分延伸至所述加湿盒内,所述加湿湿帘的另一部分延伸至所述流通通道内。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湿盒具有第一过风孔,所述加湿湿帘沿所述第一过风孔的径向延伸,且所述加湿湿帘遮挡所述第一过风孔的至少部分。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湿湿帘具有第二过风孔,所述第二过风孔的孔径小于所述第一过风孔的孔径。
10.根据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处理装置还包括:空气净化件,所述空气净化件位于所述壳体内,且所述空气净化件适于遮挡所述进风口。
CN202321143034.7U 2023-05-12 2023-05-12 空气处理装置 Active CN21988967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143034.7U CN219889675U (zh) 2023-05-12 2023-05-12 空气处理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143034.7U CN219889675U (zh) 2023-05-12 2023-05-12 空气处理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889675U true CN219889675U (zh) 2023-10-24

Family

ID=884027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143034.7U Active CN219889675U (zh) 2023-05-12 2023-05-12 空气处理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88967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2950444B2 (ja) 脱臭除湿冷房方法および脱臭除湿冷房装置
EP1785674B1 (en) Ventilation system
CN101574609A (zh) 除湿轮以及具有该除湿轮的除湿机
WO2019033610A1 (zh) 立式空调室内机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CN107923635B (zh) 除加湿装置
CN108826502A (zh) 一种转轮除湿机及其使用方法
CN109812882A (zh) 恒湿机
CN108954579A (zh) 空气处理设备
KR20100025346A (ko) 제습기
KR101670991B1 (ko) 제습 기능이 구비된 냉풍기
CN208253739U (zh) 一种具有清洁空气作用的空调净化装置
CN219889675U (zh) 空气处理装置
CN112283805B (zh) 空气处理装置的控制方法
CN205747198U (zh) 空气净化器
CN210463265U (zh) 空气净化模块及空调室内机
JP2004216229A (ja) 除湿装置並びに該装置の結露水処理方法
CN209147287U (zh) 空气处理设备
CN108006837B (zh) 空调柜机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19913287U (zh) 加除湿一体机
JP2003269746A (ja) 除湿装置
CN114396679A (zh) 用于空气通风的通风系统
JP2002253656A (ja) 空気清浄機
CN114087705A (zh) 空气处理设备
CN210197583U (zh) 一种用于计算机机房的新风系统
KR200184583Y1 (ko) 대용량 건식 제습공조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