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889554U - 一种上进风式燃气灶的灶头组件及燃气灶 - Google Patents
一种上进风式燃气灶的灶头组件及燃气灶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9889554U CN219889554U CN202321230367.3U CN202321230367U CN219889554U CN 219889554 U CN219889554 U CN 219889554U CN 202321230367 U CN202321230367 U CN 202321230367U CN 219889554 U CN219889554 U CN 219889554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gas
- burner
- outer ring
- ring
- air supply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10411 cooking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76
- 238000002347 inje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8
- 239000007924 injection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8
- 238000009413 insul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8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
- 230000004888 barrier func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2
- 238000002485 combus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2
- UGFAIRIUMAVXCW-UHFFFAOYSA-N Carbon monoxide Chemical compound [O+]#[C-] UGFAIRIUMAVXCW-UHFFFAOYSA-N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9
- 229910002091 carbon monoxid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9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7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
- 239000007789 ga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54
- 239000002737 fuel ga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8
- 239000011229 inter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8000007599 discharg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7921 spray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203 mixtur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105 regul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07 spray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Gas Burner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上进风式燃气灶的灶头组件及燃气灶,包括燃气灶头、燃气座和隔热外罩;燃气灶头包括外环灶头、中心灶头、外引射管以及中心引射管;燃气座设有与外引射管对应布置的外环供气座和与中心引射管对应布置的中心供气座;隔热外罩包括位于外环灶头外侧的聚热环、用于放置在灶台面板上的支撑侧壁以及连接聚热环和支撑侧壁的连接部;支撑侧环周向开设有多个贯穿内外表面的进气口;上进风式燃气灶的灶头组件还设有至少一条连通于隔热外罩内腔且用于供二次空气流出的供气通道。本申请具有削弱室内温度对上进风式燃气灶的热效率的影响,并且提升了燃烧热效率,有助于降低在工作过程中产生的一氧化碳的含量。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一种上进风式燃气灶,尤其是涉及一种上进风式燃气灶的灶头组件及燃气灶。
背景技术
上进风式的燃气灶是指燃气喷嘴、引射管、混合腔和火盖均设置在灶台面板上方的燃气灶。上进风式的燃气灶在工作时,燃气喷嘴会将燃气射入到引射管中,之后会带动灶台面板上方的空气一同进入到引射管并在混合腔室内进行混合,最后通过火盖的出气口排出并被点燃。在燃气灶领域中,被燃气喷嘴射出的燃气带入至引射管内的空气为一次空气,而配合火盖排出的混合气体燃烧的为二次空气。
现有的上进风式燃气灶在工作时,一次空气通常是来自于引射管的入口处的空气,二次空气通常来自于火盖附近的空气。其中,一次空气的温度和二次空气的温度取决于厨房的室内温度的高低,使得室内温度对上进风式燃气灶的热效率影响较大。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削弱室内温度对上进风式燃气灶的热效率的影响,本申请提供一种上进风式燃气灶的灶头组件及燃气灶。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上进风式燃气灶的灶头组件,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上进风式燃气灶的灶头组件,包括燃气灶头、燃气座和隔热外罩;所述燃气灶头包括外环灶头、位于所述外环灶头内侧的中心灶头、与所述外环灶头连接的外引射管以及与所述中心灶头连接的中心引射管;所述燃气座设有与所述外引射管对应布置的外环供气座和与所述中心引射管对应布置的中心供气座;所述隔热外罩包括位于所述外环灶头外侧的聚热环、用于放置在灶台面板上的支撑侧壁以及连接所述聚热环和所述支撑侧壁的连接部;所述支撑侧环周向开设有多个贯穿内外表面的进气口;所述上进风式燃气灶的灶头组件还设有至少一条连通于所述隔热外罩内腔且用于供二次空气流出的供气通道。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具有上述灶头组件的燃气灶在工作时,隔热外罩中的聚热环首先会被加热,聚热环并将热量传递给隔热外罩中的连接部和支撑侧壁,从而使得整个隔热外罩的温度处于较高的状态,从而使得隔热外罩的内腔温度能够维持在一个较高的状态。当空气通过隔热外罩的进气口进入到隔热外罩的内腔后,空气被逐步加热并能够维持在一个较高温度的状态。
这一部分空气在隔热外罩的内腔中会被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空气会在外环供气座向外引射管喷射燃气的过程中被带入至外引射管中,并在外环灶头内与燃气混合,使得外环灶头内的燃气的温度也能够得到提升,之后这一部分混合气体会从外环灶头的外环火盖排出并被点燃;第二部分空气会在中心供气座向中心引射管喷射燃气的过程中被带入到中心引射管中,并在中心灶头内与燃气混合,使得内环灶头内的燃气的温度也能够得到提升,之后这一部分混合气体会从中心灶头的中心火盖排出并被点燃;第三部分空气则通过上述供气通道为中心灶头和外环灶头进行助燃。其中,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空气是作为一次空气,第三部分空气是作为二次空气。
由于具有上述灶头组件的燃气灶在工作时,一次空气、二次空气和燃气在被点燃时都已经被加热到适当的温度,使得一次空气、二次空气和燃气的温度受室内温度影响较小,有助于燃气被充分燃烧,使得燃气被燃烧时产生的负压效应会更加明显,使得参与至燃烧的一次空气和二次空气量会更多,提升了上述上进风燃气灶的灶头组件的燃烧热效率,有助于降低上述上进风燃气灶的灶头组件在工作过程中产生的一氧化碳的含量。
可选的,所述外环灶头和所述中心灶头之间形成有供气环腔,所述燃气座设置有支撑于所述燃气灶头的支撑结构,以使得所述外环灶头和所述灶台面板之间形成有与所述供气环腔连通的供气隔层,所述供气环腔和所述供气隔层构成一条所述供气通道。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供气通道的具体形式,该供气通道由供气隔层和供气环腔构成,被预热后的空气能够依次通过供气隔层和供气环腔后移动至外环灶头和中心灶头之间,部分为外环灶头提供二次空气,另一部分为中心灶头提供二次空气。由于上述形式的供气通道能够流通的二次空气量较大,有助于保障较多的二次空气能够参与至燃气的燃烧中,有助于进一步地提升燃气的充分燃烧,并提升燃烧热效率和降低一氧化碳的含量。
可选的,所述支撑结构包括所述外环供气座和所述中心供气座,所述外环供气座支撑于所述外环灶头的底部,所述中心供气座支撑于所述外环灶头的底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采用外环供气座和中心供气座支撑外环灶头,相较于在燃气座上设置其他结构去支撑燃气灶头,结构更加紧凑,使得支撑结构对供气隔层的最大空气流量影响较小。
可选的,所述外环灶头与所述聚热环之间形成有用于供二次空气流出的供气间隙,所述供气间隙构成另一条所述供气通道。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提供了另一种供气通道的具体形式,由于该供气通道仅能够为外环灶头提供二次空气,因此该供气通道需要配合上述第一种供气通道一同设置。由于该供气通道能够在外环灶头的外侧提供预热后的二次空气,使得从外环灶头排出的燃气的内外两侧均具有预热后的二次空气,有助于该部分燃气的充分燃烧,并保障了燃气燃烧的热效率,并降低了燃烧产生的一氧化碳的含量。
可选的,所述外环灶头周向设置有至少三个抵接于所述聚热环的限位凸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限位凸部的设置能够辅助隔热外罩在燃气灶头外侧的安装,避免了隔热外罩在燃气灶头外侧发生偏移,有助于保障供气间隙的大小。
可选的,所述外环灶头的外侧螺纹安装有用于调整所述供气间隙大小的调整构件,所述调整构件包括能够由下至上插入至所述外环灶头和所述聚热环之间的调整部,所述调整部的外径沿高度方向逐渐减小。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存在两个供气通道为外环灶头提供二次空气,而二次空气主要的作用在于为燃气的燃烧提供助燃剂,也就是说,能够通过调整两个供气通道中二次空气的占比量,从而调整外环灶头处产生的火焰偏向。
当需要将外环灶头的火焰向外侧偏向时,则可以将供气间隙调大,使得外环灶头外侧的二次空气的供应量增加,则使得外环灶头产生的火焰向外侧偏向;当需要将外环灶头的火焰向内侧偏向时,则可以将供气间隙调小,使得外环灶头外侧的二次空气的供应量下降,相对的外环灶头内侧的二次空气的相对供应占比增加,则使得外环灶头产生的火焰向内侧偏向。
可选的,所述调整构件的底部还设置有调整拨片。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调整拨片的设置能够方便在外环灶头处转动调整构件,从而方便调整供气间隙的大小。
可选的,所述外环灶头设置有两根所述外引射管,两个所述外引射管周向均匀间隔布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有两根外引射管能够同时为外环灶头提供燃气和一次空气,能够保障外环灶头排出的燃气和一次空气的量。其中,将两根外引射管周向均匀布置,使得两根外引射管在吸入预热后的空气时相互干扰较小。
可选的,所述中心引射管延伸至所述外环灶头的下方。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中心引射管的管口不位于供气环腔的下方,使得中心供气座在向中心引射管内喷入燃气时,一次空气进入到中心引射管时对供气环腔的影响较小,有助于保持供气环腔处二次空气的供气较为稳定。
若中心引射管的管口位置位于供气环腔的下方,在燃气喷入中心引射管的时候,会带动附近的空气作为一次空气进入到中心引射管中,会对供气环腔内的供气造成影响,特别是位于中心引射管上方区域的供气。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燃气灶,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燃气灶,包括上述上进风式燃气灶的灶头组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燃气灶具有上述上进风式燃气灶的灶头组件,使得该燃气灶的热效率指标和一氧化碳的指标均较为理想。
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1.一种上进风式燃气灶的灶头组件,通过隔热外罩对一次空气和二次空气进行加热,使得一次空气、二次空气和燃气的温度受室内温度影响较小,提升了上述上进风燃气灶的灶头组件的燃烧热效率,有助于降低上述上进风燃气灶的灶头组件在工作过程中产生的一氧化碳的含量;
2.上进风式燃气灶的灶头组件包括两条供气通道,其中一条供气通道由供气隔层和供气环腔构成,另一条供气通道由供气间隙组成,两条供气通道同时为外环灶头提供二次空气,有助于外环灶头排出的燃气的充分燃烧,保障了燃气燃烧的热效率,并降低了燃烧产生的一氧化碳的含量;
3.上进风式燃气灶的灶头组件通过设置调整构件调节供气间隙的大小,从而能够调整外环灶头产生的火焰的位置,使得上述上进风式燃气灶的灶头组件能够适配更多的工作状态;
4.一种燃气灶,通过具有上述上进风式燃气灶的灶头组件,使得该燃气灶的热效率指标和一氧化碳的指标均较为理想。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1中上进风式燃气灶的灶头组件的爆炸示意图。
图2是实施例1中燃气灶头的顶部示意图。
图3是实施例1中燃气灶头的底部示意图。
图4是实施例1中燃气灶头的爆炸示意图。
图5是实施例1中燃气座的顶部示意图。
图6是实施例1中燃气座的底部示意图。
图7是实施例1中灶台面板、燃气座和燃气灶头配合时的剖面示意图。
图8是实施例1中上进风式燃气灶的灶头组件的剖面示意图。
图9是实施例2中上进风式燃气灶的灶头组件的剖面示意图。
图10是实施例3中上进风式燃气灶的灶头组件的剖面示意图。
图11是图10中A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12是实施例3中调整构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灶台面板;2、燃气灶头;21、供气环腔;22、供气隔层;23、供气间隙;3、外环灶头;31、外引射管;32、外环座;33、外环火盖;331、环形凸起;332、外供气斜面;333、外出气孔;34、外环混合腔;35、阻风部;351、导流斜面;36、供气单元;37、限位凸部;4、中心灶头;41、中心引射管;42、中心座;43、中心火盖;432、中心供气斜面;433、中心出气孔;44、中心混合腔;45、定位座;451、定位孔;46、锁定座;461、锁定沉孔;462、锁定螺栓;47、连接杆;5、燃气座;51、安装板;52、外环供气座;521、外环喷头;522、第一管道接口;53、中心供气座;531、中心喷头;532、第二管道接口;54、连接管;55、定位柱;56、锁定柱;6、隔热外罩;61、聚热环;611、聚热侧板;612、聚热底板;613、聚热翻边;62、支撑侧壁;621、进气口;63、连接部;64、支脚片;7、调整构件;71、安装部;72、调整部;73、调整拨片。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1-12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一种上进风式燃气灶的灶头组件。
实施例1
参照图1,一种上进风式燃气灶的灶头组件包括燃气灶头2、燃气座5和隔热外罩6。其中,燃气灶头2安装在燃气座5上,且位于灶台面板1的上方;燃气座5安装在灶台面板1的下方且具有部分结构贯穿灶台面板1且用于支撑燃气灶头2;隔热外罩6放置在灶台面板1上,且布置在燃气灶头2的外侧。
参照图2和图3,燃气灶头2包括外环灶头3、布置于外环灶头3内侧的中心灶头4、连接于外环灶头3的外引射管31以及连接于中心灶头4的中心引射管41。其中,外环灶头3和中心灶头4之间形成有一个供气环腔21。
参照图4,外环灶头3包括外环座32和安装于外环座32上的外环火盖33。外环灶头3具有用于混合燃气和一次空气的外环混合腔34。外环火盖33在其顶部内侧设有一个环形凸起331。环形凸起331的外侧壁为外供气斜面332,且外供气斜面332沿远离外环火盖33的中心位置向下倾斜。外供气斜面332上开设有一圈与外环混合腔34连通的外出气孔333,用于供燃气和一次空气的混合气体排出。
参照图3和图4,燃气灶头2中的外引射管31的数量为两根。两根外引射管31周向均匀布置在外环灶头3的底部,且两根外引射管31均为倾斜布置。其中,外引射管31与外环灶头3的外环座32一体设置,以使得外引射管31在外环座32的内侧形成阻风部35。阻风部35将外环混合腔34分隔成两个相同的供气单元36,以使得每根外引射管31主要为对应的供气单元36进行供气。其中,阻风部35没有将外环空腔完全隔断,且阻风部35的顶面形成有导流斜面351,以辅助部分燃气和一次空气能够通过导流斜面351从一个供气单元36流通至另一个供气单元36。
参照图4,中心灶头4包括中心座42和安装于中心座42上的中心火盖43。中心灶头4整体呈中空的柱体结构,且中心灶头4具有用于混合燃气和一次空气的中心混合腔44。中心火盖43具有中心供气斜面432,且中心供气斜面432沿远离中心火盖43的轴线方向向下倾斜。中心供气斜面432上周向均布有中心出气孔433,用于供燃气和一次空气的混合气体排出。
参照图3和图4,中心引射管41连接于中心灶头4的中心座42上,且沿远离中心座42的方向向下倾斜布置。中心引射管41中远离中心座42的一端连接于外环座32的底部,以使得中心引射管41的管口位于外环座32的底部。其中,中心引射管41、外环座32和中心座42为一体设置。
参照图1、图3和图5,燃气座5包括用于支撑灶台面板1底面的安装板51、连接于安装板51上且与外引射管31对应的两个外环供气座52以及连接于安装板51上且与中心引射管41对应的中心供气座53。两个外环供气座52和一个中心供气座53均贯穿灶台面板1延伸至灶台面板1的上方。
参照图3和图6,两个外环供气座52均具有用于和燃气管道连通的第一燃气通道以及安装有与外引射管31的管口正对的外环喷头521。其中,外环喷头521为倾斜向上布置,喷射轴线与外引射管31的轴线重合。燃气座5还设有连接两个外环供气座52并连通两个外环供气座52的第一燃气通道的连接管54。其中一个外环供气座52上设置有用于和燃气管道连接的第一管道接口522,以使得仅需要接一根燃气管道就能够为两个外环供气座52供气。
参照图3和图6,中心供气座53具有用于和燃气管道连通的第二燃气通道以及安装有与中心引射管41的管口正对的中心喷头531。其中,中心喷头531为倾斜向上布置,喷射轴线与中心引射管41的轴线重合。中心供气座53上设置有用于和燃气管道连接的第二管道接口532。
参照图1和图5,燃气座5上还设置有用于支撑燃气灶头2的支撑结构。支撑结构包括上述的两个外环供气座52、上述的中心供气座53、定位柱55和锁定柱56。其中,两个外环供气座52和一个中心供气座53均抵接在外环灶头3的底面,通过三个支撑点对燃气灶头2进行支撑。定位柱55和锁定柱56贯穿灶台面板1延伸至灶台面板1的上方。
参照图3和图5,燃气灶头2设置有与定位柱55配合的定位座45,定位座45的底面具有用于供定位柱55插入的定位孔451。燃气灶头2还设置有与锁定柱56配合的锁定座46,锁定座46在底面还设置有用于供锁定柱56插入的锁定沉孔461,且锁定座46还设置有布置于锁定沉孔461且与锁定柱56螺纹配合的锁定螺栓462。
参照图5和图7,燃气座5上的支撑结构能够对燃气灶头2进行定位支撑,使得外环灶头3和灶台面板1之间形成有与供气环腔21连通的供气隔层22。供气隔层22和供气环腔21构成一条供气通道,使得燃气灶头2外侧的空气能够依次通过供气隔层22和供气环腔21为外环灶头3和中心灶头4提供二次空气。
参照图3,定位座45和锁定座46布置在中心灶头4的外侧,并与中心灶头4一体设置。定位座45位于中心灶头4中远离中心引射管41的一侧,定位座45上还一体连接有与外环座32连接的连接杆47,使得中心灶头4能够通过中心引射管41、定位座45和连接杆47与外环座32连接,有助于提升整个燃气灶头2的结构强度。
参照图8,隔热外罩6包括位于外环灶头3外侧的聚热环61、用于放置在灶台面板1上的支撑侧壁62以及连接聚热环61和支撑侧壁62的连接部63。隔热外罩6采用金属材质,使得隔热外罩6中的聚热环61、支撑侧壁62和连接部63均能够较好的传导热量。
参照图8,支撑侧壁62为圆形的环状结构。支撑侧壁62在其下部区域周向均匀开设有贯穿内外表面的进气口621。其中,进气口621为沿高度方向布置的条形孔。聚热环61的截面呈U形。聚热环61包括与连接部63连接且向下弯折布置的聚热侧板611、连接于聚热侧板611的底部且水平布置的聚热底板612以及连接于聚热底板612且向上翻折的聚热翻边613。隔热外罩6在聚热环61处形成有聚热环槽,用于接收燃气燃烧时产生的热量,以将热量传递给支撑侧壁62。连接部63在顶部设置有四个支脚片64。四个支脚片64周向均匀布置在连接部63的顶面,用于支撑锅具。
参照图3和图8,当隔热外罩6安装在灶台面板1上且布置在燃气灶头2的外侧时,隔热外罩6的聚热环61和燃气灶头2的外环灶头3之间形成有供气间隙23,以使得空气能够通过供气间隙23为外环灶头3提供二次空气。为了辅助隔热外罩6的安装且保障供气间隙23的大小,外环灶头3的外壁上周向均匀布置有四个限位凸部37,用于供聚热环61的聚热翻边613进行抵接。
结合图1至图8,实施例1中上进风式燃气灶的灶头组件的实施原理为:
当燃气灶启动后,隔热外罩6的聚热环61能够接收燃气燃烧产生的部分热量,使得聚热环61能够较快地保持在高温状态,聚热环61将热量传递给隔热外罩6的其他部分,从而使得隔热外罩6能够处于高温状态;空气通过隔热外罩6的进气口621进入到隔热外罩6内,均能够被加热并保持在一个相对高的温度中,进入到隔热外罩6内的空气一部分作为一次空气被带入至中心灶头4或外环灶头3中与燃气混合,在混合的过程中,一次空气对燃气进行了加热升温,一部分作为二次空气通过供气隔层22和供气环腔21组成的通道为中心灶头4或为外环灶头3助燃,另一部分作为二次空气通过供气间隙23为外环灶头3供气;首先由于一次空气、二次空气和燃气均得到了加热,使得燃烧产生的热量用于加热空气和燃气的热损失较少,提升了燃气燃烧的热效率,使得燃气能够充分得到燃烧,并且由于上述上进风式燃气灶的灶头组件的二次供气的通道较大,使得燃气燃烧所需要的空气较为充足,使得燃气因燃烧不充分产生的一氧化碳的含量也得到了降低。
实施例2
本实施例和实施例1的上进风式燃气灶的灶头组件相比,区别在于隔热外罩6中的聚热环61和外环灶头3之间不存在供气间隙23,且外环灶头3的外侧未设置限位凸部37,其余结构均与实施例1中的上进风式燃气灶的灶头组件相同。
参照图9,当隔热外罩6安装在灶台面板1上且位于燃气灶头2的外侧时,聚热环61的聚热翻边613抵接在外环灶头3的外侧壁上,使得聚热环61和外环灶头3之间不存在间隙,也就是在上述上进风式燃气灶的灶头组件启动后,隔热外罩6内腔中预热的空气仅能够通过供气隔层22和供气环腔21构成的供气通道为外环灶头3提供二次空气。
实施例3
本实施例和实施例1的上进风式燃气灶的灶头组件相比,区别在于外化灶头外侧还设置有用于调整供气间隙23大小的调整构件7,且外环灶头3的外侧未设置限位凸部37,其余结构均匀实施例1中的上进风式燃气灶的灶头组件相同。
参照图10和图11,外环灶头3的外侧还设置有用于调整供气间隙23大小调整构件7。调整构件7包括螺纹安装于外环灶头3的安装部71和连接于安装部71顶部且有下至上插入至外环灶头3和聚热环61之间的调整部72。安装部71和调整部72均为环状结构,且调整部72的内径大于外环灶头3的外径,以使得调整部72在升降过程中不会与外环灶头3的外螺纹发生干涉。
参照图10和图11,调整部72的外径沿高度方向逐渐减小,以使得当调整部72向上移动时,则调整部72和聚热环61之间的供气间隙23逐步减小;当调整部72向下移动时,则调整部72和聚热环61之间的供气间隙23逐步增大,从而实现调整供气间隙23的目的。
参照图11和图12,为了方便旋转调整构件7,调整构件7在安装部71的下沿处对称布置有两个调整拨片73。当需要调整供气间隙23的大小时,使用者可以手持调整拨片73从而转动调整构件7。
结合图10至图12,实施例3中上进风式燃气灶的灶头组件的实施原理为:由于上述上进风式燃气灶的灶头组件具有两个供气通道为外环灶头3提供二次空气,因此能够调整供气间隙23的大小,从而调整外环灶头3产生的火焰位置;
当需要将外环灶头3的火焰向外侧偏向时,则可以将供气间隙23调大,使得外环灶头3外侧的二次空气的供应量增加,则使得外环灶头3产生的火焰向外侧偏向;
当需要将外环灶头3的火焰向内侧偏向时,则可以将供气间隙23调小,使得外环灶头3外侧的二次空气的供应量下降,相对的外环灶头3内侧的二次空气的相对供应占比增加,则使得外环灶头3产生的火焰向内侧偏向。
实施例4
本实施中的燃气灶包括实施例1中的上进风式燃气灶的灶头组件。
实施例5
本实施中的燃气灶包括实施例2中的上进风式燃气灶的灶头组件。
实施例6
本实施中的燃气灶包括实施例3中的上进风式燃气灶的灶头组件。
以上均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申请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上进风式燃气灶的灶头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燃气灶头(2)、燃气座(5)和隔热外罩(6);所述燃气灶头(2)包括外环灶头(3)、位于所述外环灶头(3)内侧的中心灶头(4)、与所述外环灶头(3)连接的外引射管(31)以及与所述中心灶头(4)连接的中心引射管(41);所述燃气座(5)设有与所述外引射管(31)对应布置的外环供气座(52)和与所述中心引射管(41)对应布置的中心供气座(53);所述隔热外罩(6)包括位于所述外环灶头(3)外侧的聚热环(61)、用于放置在灶台面板(1)上的支撑侧壁(62)以及连接所述聚热环(61)和所述支撑侧壁(62)的连接部(63);所述支撑侧环周向开设有多个贯穿内外表面的进气口(621);所述上进风式燃气灶的灶头组件还设有至少一条连通于所述隔热外罩(6)内腔且用于供二次空气流出的供气通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上进风式燃气灶的灶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环灶头(3)和所述中心灶头(4)之间形成有供气环腔(21),所述燃气座(5)设置有支撑于所述燃气灶头(2)的支撑结构,以使得所述外环灶头(3)和灶台面板(1)之间形成有与所述供气环腔(21)连通的供气隔层(22),所述供气环腔(21)和所述供气隔层(22)构成一条所述供气通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上进风式燃气灶的灶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结构包括所述外环供气座(52)和所述中心供气座(53),所述外环供气座(52)支撑于所述外环灶头(3)的底部,所述中心供气座(53)支撑于所述外环灶头(3)的底部。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上进风式燃气灶的灶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环灶头(3)与所述聚热环(61)之间形成有用于供二次空气流出的供气间隙(23),所述供气间隙(23)构成另一条所述供气通道。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上进风式燃气灶的灶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环灶头(3)周向设置有至少三个抵接于所述聚热环(61)的限位凸部(37)。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上进风式燃气灶的灶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环灶头(3)的外侧螺纹安装有用于调整所述供气间隙(23)大小的调整构件(7),所述调整构件(7)包括能够由下至上插入至所述外环灶头(3)和所述聚热环(61)之间的调整部(72),所述调整部(72)的外径沿高度方向逐渐减小。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上进风式燃气灶的灶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调整构件(7)的底部还设置有调整拨片(73)。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上进风式燃气灶的灶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环灶头(3)设置有两根所述外引射管(31),两个所述外引射管(31)周向均匀间隔布置。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上进风式燃气灶的灶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心引射管(41)延伸至所述外环灶头(3)的下方。
10.一种燃气灶,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9任意一项所述的上进风式燃气灶的灶头组件。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1230367.3U CN219889554U (zh) | 2023-05-18 | 2023-05-18 | 一种上进风式燃气灶的灶头组件及燃气灶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1230367.3U CN219889554U (zh) | 2023-05-18 | 2023-05-18 | 一种上进风式燃气灶的灶头组件及燃气灶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9889554U true CN219889554U (zh) | 2023-10-24 |
Family
ID=883980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21230367.3U Active CN219889554U (zh) | 2023-05-18 | 2023-05-18 | 一种上进风式燃气灶的灶头组件及燃气灶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9889554U (zh) |
-
2023
- 2023-05-18 CN CN202321230367.3U patent/CN219889554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2006505761A (ja) | 調理器用ガスバーナー | |
CN108105768B (zh) | 一种引射管隐藏式灶具燃烧器 | |
CN112161268A (zh) | 一种炉头和燃烧器和燃气灶 | |
CN111964054B (zh) | 一种用于燃烧器的内环火盖及应用有该内环火盖的燃烧器 | |
CN109000239B (zh) | 燃烧器 | |
CN201672516U (zh) | 一种烤炉燃烧器 | |
CN219889554U (zh) | 一种上进风式燃气灶的灶头组件及燃气灶 | |
CN101556058B (zh) | 通风塔式下进风燃气灶 | |
CN116817273A (zh) | 一种上进风式燃气灶的灶头组件及燃气灶 | |
CN216814164U (zh) | 炉头底座和上进风燃烧器 | |
CN110440254B (zh) | 多孔直射高速加热燃烧器 | |
CN209569721U (zh) | 一种上进风燃烧器 | |
CN211119510U (zh) | 一种实现宽幅燃烧的燃气灶具 | |
CN209569722U (zh) | 一种上进风燃烧器 | |
CN221054999U (zh) | 燃烧器和灶具 | |
CN214619526U (zh) | 一种五喷式燃烧器 | |
CN218455221U (zh) | 一种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 | |
CN219414750U (zh) | 一种上进风燃烧器以及燃气灶具 | |
CN215336313U (zh) | 一种炉头和燃烧器和燃气灶 | |
CN219868002U (zh) | 一种可提高进风量的燃烧炉头及具有其的燃气灶 | |
CN219473654U (zh) | 一种多腔燃气猛火炉头 | |
CN214891173U (zh) | 一种高热效能的灶具燃烧器 | |
CN221035839U (zh) | 上进风燃气灶 | |
CN219674304U (zh) | 一种上进风三环火灶具燃烧器 | |
CN219841563U (zh) | 燃气炉头和家用大气式燃烧方式燃气灶具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