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877926U - 一种具有控火聚温功能的锅具 - Google Patents

一种具有控火聚温功能的锅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877926U
CN219877926U CN202320112926.4U CN202320112926U CN219877926U CN 219877926 U CN219877926 U CN 219877926U CN 202320112926 U CN202320112926 U CN 202320112926U CN 219877926 U CN219877926 U CN 21987792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oker
fire
fire control
surrounding edge
oi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112926.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ocaba Cookware Manufactur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ocaba Cookware Manufactur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ocaba Cookware Manufacture Co ltd filed Critical Cocaba Cookware Manufactur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112926.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87792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87792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87792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Frying-Pans Or Fry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具有控火聚温功能的锅具,包括锅体、复底片和控火环,所述复底片复合在所述锅体的底部外壁上,所述控火环设置在所述复底片和所述锅体的底部外壁之间,以将所述复底片的一部分向所述锅体下方顶出形成控火围边。控火围边可以作为一种标志物,提醒用户将明火控制在控火围边中间,从而减少对煤气或者天然气的过分使用。火苗如果要对控火围边外侧部分进行加热,就需要越过控火围边,故而控火围边对一部分火苗具有阻挡作用,因此锅体的热量较为集中在底部位于控火围边中间的部分上,以此保证食材能够以较快的速度获得加热。

Description

一种具有控火聚温功能的锅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磁炉用锅具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具有控火聚温功能的锅具。
背景技术
电磁炉用的锅具不仅能够通过电磁炉进行加热,也可以通过明火进行加热。在采用明火烹饪的时候,明火的热量通过锅具传导至食材,因此明火主要对锅具底部与食材接触的部分进行加热即可。许多人在烹饪的时候习惯使用大火,以缩减烹饪时间,但是这就导致锅具不与食材接触的部分(例如锅具侧壁)也受到了不必要的加热,虽然对加快烹饪速度有一定限度的帮助,但是由此产生的煤气或者天然气损耗却有不成比例的增长。因此市场上存在一种对电磁炉用的锅具的需求,不仅烹饪速度要快,而且不能过分增加煤气或者天然气的消耗。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具有控火聚温功能的锅具,在不过分增加煤气或者天然气使用的基础上保证较快的烹饪速度。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具有控火聚温功能的锅具,包括锅体、复底片和控火环,所述复底片复合在所述锅体的底部外壁上,所述控火环设置在所述复底片和所述锅体的底部外壁之间,以将所述复底片的一部分向所述锅体下方顶出形成控火围边。
本实用新型所述锅体底部向所述控火围边的中间拱起,以使所述锅体底部形成加热区。
本实用新型所述复底片在所述控火围边中间的部分为悬空部,所述悬空部位于所述控火围边底部边缘的上方。
本实用新型所述控火围边底部边缘位于一个支撑平面内,所述悬空部和所述支撑平面之间的间距为0.2-0.3mm。
本实用新型所述锅体在所述加热区处的至少部分内壁为导油弧面,所述导油弧面内凹形成若干滞油槽。
本实用新型所述加热区包括内加热区和外加热区,所述内加热区和所述外加热区均为环状且所述内加热区位于所述外加热区中间,所述滞油槽位于所述外加热区处。
本实用新型所述锅体在所述内加热区处的内壁外凸形成多个凸点,所述凸点之间留有空隙以形成积油空间。
本实用新型所述加热区还包括圆形的中心加热区,所述中心加热区位于所述内加热区的中间,所述锅体在所述中心加热区处的内壁面为平面。
本实用新型所述滞油槽沿所述锅体的径向延伸。
本实用新型所述复底片和控火环的材质均为不锈铁。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
首先,复底片能够满足锅体和电磁炉的配合使用。其次,控火围边可以作为一种标志物,提醒用户将明火控制在控火围边中间,从而减少对煤气或者天然气的过分使用。火苗如果要对控火围边外侧部分进行加热,就需要越过控火围边,故而控火围边对一部分火苗具有阻挡作用,因此锅体的热量较为集中在底部位于控火围边中间的部分上,以此保证食材能够以较快的速度获得加热。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锅具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加热区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1-锅体,11-加热区,111-导油弧面,1111-第一导油弧面,1112-第二导油弧面,112-中心加热区,113-内加热区,1131-凸点,1132-积油空间,114-外加热区,1141-滞油槽;
2-复底片,21-控火围边,22-悬空部;
3-控火环。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参照图1-2,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具有控火聚温功能的锅具,包括锅体1、复底片2和控火环3。
其中锅体1一般为低价的铝锅,复底片2则为导磁的不锈铁,复底片2复合(一般为焊接)在锅体1的底部外壁上,以使得锅具能够配合电磁炉进行食物加热烹饪。控火环3一般为圆环状,且控火环3和锅体1为同轴设置,控火环3设置在复底片2和锅体1的底部外壁之间,因此控火环3会将其所在处的复底片2部分向远离锅体1的方向顶出,也就是说本实施例中复底片2的一部分会被控火环3向锅体1下方顶出,复底片2被控火环3顶出的部分形成了控火围边21。控火围边21的形状和控火环3的形状相匹配,因此控火围边21整体大体上也呈圆环状。
当采用明火对锅具进行加热的时候,锅具一般是对食材进行煎或者烤,因此食材主要集中在锅体1底部中心位置,也就是锅体1底部内壁在控火围边21中间的部分上,因此只要集中热量在此处,就能保证食材以较快的速度烧熟。相应的,明火应当尽量集中在复底片2位于控火围边21中间的部分上。
基于此,控火围边21可以作为一种标志物,提醒用户将明火控制在控火围边21中间。如果火势太大,导致控火围边21完全被明火遮挡,不仅对提升烹饪速度的效果有限,反而会导致煤气或者天然气的过量使用,煤气或者天然气的使用量和食材烹饪速度之间完全不成比例,整个烹饪过程的性价比严重降低。
当然,如果火势太小,必然导致烹饪速度被严重降低,因此明火的边界最好在控火围边21处,此时火势对食材烹饪来说适中。相应的,如果火苗要对复底片2或者锅体1位于控火围边21外侧的部分进行加热,就要越过控火围边21,因此控火围边21对一部分火苗就具有阻挡作用,使得火苗的加热范围限制在复底片2在控火围边21中间的部分,相应的,复底片2对锅体1的主要热量传导范围也就限制在锅体1底部位于控火围边21中间的部分上,也就保证食材在锅体1底部具有足够的加热功率,也就保证了食材的烹饪时间不会过长。
优选的,控火围边21的底部边缘在一个支撑平面内,复底片2在控火围边21中间的部分为悬空部22,悬空部22位于控火围边21底部边缘的上方。因此当锅具平放在桌面上的时候,悬空部22不会和桌面接触,锅具就可以通过控火围边21形成稳定的支撑。当锅具清洗完成后,复底片2在控火围边21中间和外侧的部分都处于悬空状态,锅具底部的水滴能够和空气接触,加速了蒸发,锅具底部的水滴也可以在复底片2非控火围边21的位置滴落,由此使得锅具的干燥速度提升。
可以理解的是,悬空部22就是锅具主要和火苗接触的位置,由于锅体1和复底片2的材质不同,因此悬空部22容易因热膨胀形成鼓包。悬空部22在非热膨胀状态下和支撑平面之间存在一定间隙,该间隙提供了悬空部22的热膨胀空间,该间隙尺寸不宜过小,以保证悬空部22因热膨胀形成的鼓包不容易与支撑平面接触,因此即使食材刚刚烹饪完成,锅具也可以直接放置在料理台上形成稳定支撑,不受鼓包的影响。
当然,锅具大部分情况下还需要和电磁炉配合使用,因此复底片2在悬空部22处的部分和支撑平面之间的间距不宜过大,保证复底片2有足够的部分能够充分受到磁力作用进行加热。综上所述,悬空部22和支撑平面之间的间距一般为0.2-0.3mm。
当然,由于悬空部22和支撑平面之间存在间隙,因此本实施例中锅具在和电磁炉配合使用的时候效果会劣于复底片2和电磁炉面接触配合的情况。为了改善这一情况,本实施例控火环3的材质也为不锈铁,以在锅具和电磁炉配合使用的情况下控火环3也能起到导磁加热的作用。由于控火环3和复底片2为同一种材质,因此控火环3不会影响复底片2焊接至锅体1底部时所需焊料种类,焊接工序也不需要有太大改变。
现有技术中,复底片2一般是平面,以保证和电磁炉贴合,相应的锅体1整个底部内壁也为平面。食材在进行煎烤的时候需要使用油,但是这种情况下,油在锅体1的底部内壁上并不能充分流动,容易导致油较多位置处的一部分食材容易烧焦,油较少位置处的另一部分食材烹饪时间较长,食材整体加热效果不够均匀。基于此,本实施例锅体1底部向控火围边21的中间拱起,以使锅体1底部形成加热区11,相应的锅体1在加热区11处的至少部分内壁为导油弧面111。只要在加热区11外侧边缘倒油,油就能顺着导油弧面111流动至加热区11的中心位置,使得锅体1在加热区11处的内壁能够尽可能平铺上油,提升食材整体加热均匀性。
实施例2
本实施例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进一步提供了一种锅体在加热区11处的具体结构。
参见图3,本实施例中加热区11由内到外依次包括中心加热区112、内加热区113和外加热区114。其中锅体在内加热区113和外加热区114处的内壁为导油弧面111,为便于区分,外加热区114处的导油弧面111为第一导油弧面1111,内加热区113处的导油弧面111为第二导油弧面1112。锅体在中心加热区112的内壁为平面。内加热区113和外加热区114均为环状弧面,而中心加热区112为圆形。在外加热区114外侧边缘处加油,油会在重力作用下于锅体内壁处依次经过外加热区114、内加热区113到达中心加热区112。
由于锅体在中心加热区112的内壁面积较小,仅为锅体底部内壁的一部分,因此相较现有技术中锅体底部内壁整体为平面的情况而言油的均匀性更好。对应的,复底片在中心加热区112处的下底面也为平面,以此使得复底片在中心加热区112处的下底面和控火围边底部边缘所在支撑平面的平均间距不会过大,因此当锅体放置在电磁炉上的时候,复底片下底面整体不会和电磁炉之间产生过大的平均间距,从而保证电磁炉对复底片的加热效果。
锅体内壁在外加热区114处弯曲程度较大,在内加热区113处弯曲程度较小,因此油在外加热区114处停留时间较短,在内加热区113处停留时间较长,这就可能导致油在外加热区114和内加热区113分布不均匀。基于此,本实施例中外加热区114处导油弧面111会内凹形成若干滞油槽1141,滞油槽1141使得外加热区114处导油弧面111呈现不光滑的状态,使得油流速放缓,从而延长油在外加热区114内的停留时间,确保油在外加热区114处导油弧面111上的包覆效果。
优选的,滞油槽1141沿锅体的径向延伸,且滞油槽1141数量有多个,滞油槽1141沿外加热区114周向均匀分布。滞油槽1141沿锅体的径向延伸增加了滞油槽1141的开口面积,从而便于清洁滞油槽1141内壁。
与滞油槽1141相对的,锅体在内加热区113处的内壁外凸形成多个凸点1131,凸点1131之间留有空隙以形成积油空间1132。如果添加的油较多,稍过量的油会从外加热区114汇聚到积油空间1132内,在内加热区113内通过凸点1131减少了食材和油的直接接触面积,适当降低食材在内加热区113处烧熟速度,使其与外加热区114处食材烧熟速度相匹配。稍微过量的油在涂覆完锅体在内加热区113处内壁后,残余适量的油会流动至中心加热区112处。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具有控火聚温功能的锅具,其特征在于,包括锅体、复底片和控火环,所述复底片复合在所述锅体的底部外壁上,所述控火环设置在所述复底片和所述锅体的底部外壁之间,以将所述复底片的一部分向所述锅体下方顶出形成控火围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控火聚温功能的锅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锅体底部向所述控火围边的中间拱起,以使所述锅体底部形成加热区。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具有控火聚温功能的锅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底片在所述控火围边中间的部分为悬空部,所述悬空部位于所述控火围边底部边缘的上方。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具有控火聚温功能的锅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控火围边底部边缘位于一个支撑平面内,所述悬空部和所述支撑平面之间的间距为0.2-0.3mm。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具有控火聚温功能的锅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锅体在所述加热区处的至少部分内壁为导油弧面,所述导油弧面内凹形成若干滞油槽。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具有控火聚温功能的锅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区包括内加热区和外加热区,所述内加热区和所述外加热区均为环状且所述内加热区位于所述外加热区中间,所述滞油槽位于所述外加热区处。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具有控火聚温功能的锅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锅体在所述内加热区处的内壁外凸形成多个凸点,所述凸点之间留有空隙以形成积油空间。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具有控火聚温功能的锅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区还包括圆形的中心加热区,所述中心加热区位于所述内加热区的中间,所述锅体在所述中心加热区处的内壁面为平面。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具有控火聚温功能的锅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滞油槽沿所述锅体的径向延伸。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控火聚温功能的锅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底片和控火环的材质均为不锈铁。
CN202320112926.4U 2023-01-17 2023-01-17 一种具有控火聚温功能的锅具 Active CN21987792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112926.4U CN219877926U (zh) 2023-01-17 2023-01-17 一种具有控火聚温功能的锅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112926.4U CN219877926U (zh) 2023-01-17 2023-01-17 一种具有控火聚温功能的锅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877926U true CN219877926U (zh) 2023-10-24

Family

ID=8841032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112926.4U Active CN219877926U (zh) 2023-01-17 2023-01-17 一种具有控火聚温功能的锅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87792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9876992U (zh) 一种聚能燃气灶
CN219877926U (zh) 一种具有控火聚温功能的锅具
CN109595601B (zh) 一种聚能组件及具有该聚能组件的燃气灶具
KR101218026B1 (ko) 구이전골판 및 이를 사용하는 구이전골기
CN215383376U (zh) 一种烤箱
CN215424221U (zh) 改进通风结构的多功能空气烹饪装置
CN206621249U (zh) 煎烤盘及烹饪器具
KR102046832B1 (ko) 구이 팬
CN208625433U (zh) 一种限温慢热式煎烤盘
JP3507188B2 (ja) 加熱調理器
CN218832566U (zh) 一种野营炉的煎烧盘及其野营炉
CN216675536U (zh) 烤箱及其烤盘
CN219069973U (zh) 一种燃气灶用烤盘
CN220024804U (zh) 燃气烤锅及包含其的灶烤烹饪机
CN217235689U (zh) 锅支架和具有其的燃气灶
CN212546593U (zh) 一种蒸烤盘
CN217423348U (zh) 灶具锅架及应用其的燃气灶
CN213146679U (zh) 扒板结构和炉具
CN221330982U (zh) 一种炸桶及空气炸锅
CN218164978U (zh) 一种空气炸锅
CN217959751U (zh) 烤盘及烹饪器具
CN220546122U (zh) 锅具
CN220045644U (zh) 烹饪容器及烹饪器具
CN214017180U (zh) 防焦式烤盘及空气炸锅
CN210673045U (zh) 内锅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