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868115U - 空调室内机 - Google Patents

空调室内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868115U
CN219868115U CN202321183524.XU CN202321183524U CN219868115U CN 219868115 U CN219868115 U CN 219868115U CN 202321183524 U CN202321183524 U CN 202321183524U CN 219868115 U CN219868115 U CN 21986811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air inlet
fresh air
cavity
fres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183524.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赵健
孟庆刚
肖美娜
戴现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sense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sense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sense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Hisense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183524.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86811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86811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86811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70Efficient control or regulation technologies, e.g. for control of refrigerant flow, motor or heating

Landscapes

  • Air-Flow Control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空调室内机,包括:机壳;新风外壳,其内具有依次连通的进风腔、风机腔、出风腔,风机腔通过室风进口与室内连通,出风腔通过新风出口与室内连通,进风腔通过新风进口与室外连通;新风风机,设于风机腔内,排风通道连通于出风腔与进风腔之间;流向控制部件,可在新风状态与排风状态间切换;处于新风状态时,新风进口依次通过进风腔、风机腔、出风腔与新风出口连通形成新风风道;处于排风状态时,室风进口依次通过风机腔、出风腔、排风通道、进风腔与新风进口连通形成排风风道;转动连接于进风腔内的多个导风板,多个导风板转动导通新风进口的同时对流经导风板的气流进行导向,优化了风道风向,减少噪声的同时提升了风量。

Description

空调室内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空调室内机。
背景技术
为了提高室内空气的清洁度,一般会在空调室内机上安装新风模块,新风模块可以从室外引入新鲜空气,循环到室内,还可以将室内的浑浊气体排出至室外,达到换气目的。因此,现有技术中的新风模块,需要进行新风模式、排风模式等多种模式的切换。多种模式的切换需要在新风模块内设置多个活动件,如阀门或者切换开关等组合开启或关闭来改变新风模块的内部风道的切换,进而改变新风模块内部的气流流向。而通常每个风口的开闭或风道、通道的导通与隔断都需要设置单独的活动件,相应的也需要设置单独的驱动件以驱动其运动,导致新风模块内部需要设置较多的驱动件来与之对应。而驱动件的体积一般较大,占用较大空间,且成本较高,从而导致新风模块整体的体积较大,成本较高。同时,驱动件的可靠性较低,使用过程中易出现故障,过多的驱动件增加了新风模块的故障率,使得新风模块的运行可靠性较低。
而且现有技术中,为了方便新风模块的安装,现有新风模块在新风模式时,通过新风进口从室外引入新鲜空气,在排风模式时,将新风进口由进风口转变为排风口将室内污浊空气排至室外,新风进口所在的风腔设有多个风口,并进行进风或排风,极容易出现气流流向不通畅、噪音较大以及新风量和/或排风量较小等问题,影响用户体验。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一种空调室内机,包括:
机壳;
新风外壳,设于所述机壳内且其上设有与室内连通的室风进口、新风出口,以及与室外连通的新风进口,所述新风外壳内具有与所述室风进口连通的风机腔、与所述新风进口连通的进风腔以及与所述新风出口连通的出风腔;
新风风机,设置于所述风机腔内,所述新风风机的进风侧、出风侧分别与所述进风腔、所述出风腔连通;
排风通道,连通于所述出风腔与所述进风腔之间,且所述排风通道通过排风出口与所述进风腔连通;
流向控制部件,至少能够在新风状态与排风状态间切换;处于新风状态的所述流向控制部件,使得所述新风进口依次通过所述进风腔、风机腔与所述出风腔与所述新风出口连通形成新风风道;处于排风状态的所述流向控制部件,使得所述室风进口依次通过所述风机腔、出风腔、所述排风通道以及所述进风腔与所述新风进口连通形成排风风道;
多个导风板,转动连接于所述进风腔内用以导通或阻断所述新风进口;
驱动机构,与所述导风板连接用以驱动所述导风板转动,以使所述导风板至少能够在第一打开位置以及第二打开位置之间切换;
当所述导风板处于第一打开位置时,所述新风进口导通且所述导风板朝向所述新风风机的进风侧方向倾斜;当所述导风板处于第二打开位置时,所述新风进口导通且所述导风板朝向所述排风出口方向倾斜。
本技术方案提供的空调室内机,通过流向控制部件用以控制新风外壳内的气流流向与路径,且流向控制部件至少能够在新风状态以及排风状态切换,以使新风模块工作时,可至少在新风模式或排风模式下切换,具有集成性高以及模块化的优点。同时,通过设置多个用以导通或隔断新风进口的导风板,对由新风进口流入的室外新风或者由排风出口流入至新风进口的室内污浊空气进行导向,优化了风道风向,加快了气流流动,在减少噪声的同时提升风量。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所述排风出口设置于所述进风腔的顶壁上,且所述新风风机的进风侧位于所述新风进口的相对侧,多个所述导风板沿竖直方向平行且间隔排布,且多个所述导风板沿其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转动连接于所述进风腔相对的两侧壁上,所述驱动机构驱动多个所述导风板以相同角度旋转。
本技术方案通过驱动机构驱动导风板以相同角度旋转,使得多个导风板同时处于第一打开位置或者第二打开位置,避免存在导风板转动不充分阻碍流经导风板的气流,影响进风与排风效果。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所述驱动机构包括连杆与旋转电机,所述连杆与多个所述导风板同时转动连接,所述旋转电机的输出轴驱动连接于多个所述导风板中的一个,所述输出轴转动带动与其连接的导风板转动,在所述连杆的传动下,带动多个所述导风板同步转动。
本技术方案通过设置连杆,使得其中任何一个导风板转动,其他导风板能够跟随转动,保证了各导风板运动的一致性。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所述导风板包括板体以及分别固设于所述板体沿其长度方向两端的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所述第一转轴和所述第二转轴被配置为与所述进风腔的腔壁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转轴朝向所述连杆的一侧设置有枢接轴,所述枢接轴与所述第一转轴平行设置且所述连杆转动连接于所述枢接轴,所述输出轴与其中一个所述第一转轴驱动连接。
本技术方案中,上述设置使得输出轴施加的旋转作用力与连杆的同步作用力更加集中,从而减少了输出轴带动与其连接的导风板转动过程中,其他导风板可能发生的变形,延长导风板的使用寿命。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所述流向控制部件包括设置于所述出风腔内的开关组件,所述开关组件具有使所述新风风机的出风侧与所述排风通道隔断的第一状态,以及使所述新风风机的出风侧与所述新风出口隔断的第二状态。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所述流向控制部件包括风门组件,所述风门组件活动连接于所述室风进口处,所述风门组件具有关闭所述室风进口的初始状态与打开所述室风进口的打开状态,风门组件用以打开或关闭所述室风进口。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所述风门组件包括:
风门,转动连接于所述室风进口处用以打开或关闭所述室风进口;
两个螺旋弹簧,分别套设于所述风门的旋转轴的两端,所述螺旋弹簧的一端与所述旋转轴连接,其另一端与所述新风机壳连接,所述螺旋弹簧的旋转力、扭矩使得所述风门封堵所述室风进口;
翘杆,其中部转动连接于所述新风外壳上,所述翘杆的第一端与所述风门活动连接,当所述翘杆第二端受朝向所述风机腔内部方向上的驱动力推抵时,带动所述翘杆相对所述新风外壳转动,所述翘杆转动带动所述风门沿所述旋转力的反方向转动打开所述室风进口。
本技术方案利用螺旋弹簧的旋转力以及扭矩使得风门自动封堵室风进口,提高了风门的密封性,无需驱动件驱动关闭,降低了成本。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所述流向控制部件还包括阀门,所述阀门与所述进风腔活动链接且所述阀门可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切换;
在所述阀门处于第一位置时,所述进风腔与所述新风风机的进风侧连通且所述风门组件处于初始状态;
在所述阀门位于第二位置时,所述阀门位于所述进风腔内隔断所述进风腔与所述新风风机的进风侧,且所述阀门与所述翘杆的第二端抵接且所述风门组件处于打开状态,利用阀门抵接翘杆的第二端,为翘杆提供驱动力,从而使得风门打开室风进口。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所述阀门包括本体以及推抵部,所述本体与所述进风腔活动连接且可在所述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移动,所述推抵部设置于所述本体靠近所述风门组件的一侧,所述本体由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的方向移动至所述推抵部与所述翘杆的第二端接触时,所述本体继续朝向第二位置方向移动时,所述推抵部提供所述驱动力推抵所述翘杆转动,带动所述风门打开所述室风进口。
本技术方案利用阀门的移动导通或隔断进风腔与新风风机的进风侧,同时还利用阀门的移动为翘杆的第二端施加驱动力,推抵翘杆打开室风进口,阀门与风门组件配合使得风门无需驱动件控制即可开闭室风进口,结构简单,构思巧妙,降低了生产成本。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空调室内机还包括净化组件,所述净化组件设置于所述风机腔内且位于所述新风风机的进风侧,所述室风进口位于所述净化组件与所述新风风机之间,所述净化组件用以净化进入所述新风风道的室外新风。
本技术方案通过设置净化组件用以净化进入所述新风风道的室外新风,同时,室内污浊空气通过排风风道排至室外时,不经过净化组件,减小阻力,增加了排风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图2是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空调室内机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室风进口关闭时新风模块的立体图;
图4是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室风进口打开时新风模块的立体图;
图5是图4中A处的放大图;
图6是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新风模块的局部爆炸图;
图7是图6中B处的放大图;
图8是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阀门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新风模块的局部结构示意图1;
图10是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新风模块的局部结构示意图2;
图11是图10中B处的放大图;
图12是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导风组件与第一壳体上的连接示意图;
图13是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导风组件的局部爆炸图;
图14是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导风板处于闭合位置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5、16是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新风模块处于新风模式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7是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新风模块处于新风模式的剖视图;
图18、19是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新风模块处于排风模式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0是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新风模块处于排风模式的剖视图。
以上各图中:进风面板1;机壳进风口11;底座2;新风模块3;新风外壳31;风机腔311;进风腔312;出风腔313;止挡部3131;室风进口314;新风出口315;新风进口316;第一壳体317;贯通口3171;第二壳体318;第三壳体319;新风风机32;进风侧321;出风侧322;风门组件33;风门331;螺旋弹簧332;旋转轴333;安装柱3331;翘杆334;第二端3341;套接部335;安装部336;阀门34;本体341;推抵部342;滑道343;开关组件35;切换开关351;驱动件352;排风通道36;排风进口361;排风出口362;净化组件37;导风风门38;导风板381;板体3811;第一转轴3812;第二转轴3813;枢接轴3814;驱动机构39;连杆391;容纳部3911;旋转电机392;输出轴3921;扁口槽3922。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目的和实施方式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示例性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示例性实施方式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描述的示例性实施例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中对于术语的简要说明,仅是为了方便理解接下来描述的实施方式。而不是意图限定本申请的实施方式。除非另有说明,这些术语应当按照其普通和通常的含义理解。
本申请中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或同类的对象或实体,而不必然意味着限定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除非另外注明。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用语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
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但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组件的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所有组件,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组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空调室内机,下面参考图1~20对空调室内机进行描述,其中,空调室内机是空调器的一部分,另外,空调器还包括空调室外机。
空调室内机包括机壳,机壳安装于室内,机壳可形成空调室内机的整体外观,且机壳内部限定出容纳空间。机壳具有顶端与底端,且机壳的顶端与机壳的底端为机壳在竖直方向上相对设置的两端。
空调室内机可以是落地式柜机,但是本申请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
在当前示例中,空调室内机大体呈柱状。其中,空调室内机可以为圆柱状、方柱状、不规则柱状等形式。
参考图1、图2,机壳包括进风面板1、前面板、顶板以及底座2,前面板位于机壳的前侧,进风面板1连接在前面板的后侧,顶板连接于前面板与进风面板1的上方,底座2连接于前面板与进风面板1的下方。
进风面板1、前面板、顶板以及底座2围设形成容纳空间。其中,顶板14形成机壳的顶端,底座2形成机壳的底端,且底座2适于坐落于室内空间的地面上。
需要说明的是,文中所描述的方向以用户面朝空调室内机的方向为准,其中,前侧为空调室内机面向用户的一侧,与前侧相反的一侧为后侧,左侧、右侧以用户面朝空调室内机的方向区分左右。
机壳上形成有机壳进风口11和机壳出风口(未图示),且机壳内形成有换热风道,换热风道与机壳进风口11连通,以使室内空气由机壳进风口11进入换热风道中,换热风道与机壳出风口连通,以使换热风道中的空调风可以由机壳出风口流至室内。
机壳出风口可为长条形,且机壳出风口可竖向设置在空调室内机的前侧,也就是说,机壳出风口可以设置在前面板上,机壳进风口11可设置在进风面板1上,方便设置。
机壳进风口11处可设置进风格栅,机壳进风口11和机壳出风口的个数可根据需要设置,其中,机壳进风口11和机壳出风口具有至少一个。
空调室内机还包括室内换热器和室内风机,室内换热器设置于换热风道内,用于与流经室内换热器的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室内风机也设置于换热风道内,用于驱动室内空气经过机壳进风口11进入换热风道,且使得换热风道内的换热后的空调风沿机壳进风口11朝机壳出风口的方向流动。
其中,室内换热器可位于室内风机靠近机壳进风口11的一侧,也就是说,在换热风道内的气流流动方向上,室内换热器处于室内风机5的上游。当然,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室内换热器还可位于室内风机靠近机壳出风口的一侧。
室内风机运转时,在室内风机的驱动下,机壳外部的室内空气经机壳进风口11进入换热风道内,换热风道内的气流与室内换热器进行换热,换热后的空调风经机壳出风口排出,从而使得空调室内机制冷与制热,达到用户的舒适温度。
空调室外机包括室外机壳、室外风机和室外换热器。
室外机壳上设有室外进风口和室外出风口,室外机壳内设有室外风道,室外风道与室外进风口和室外出风口连通。
室外换热器设于室外机壳内且位于室外风道内,室外换热器位于室外进风口处且位于室外进风口的内侧,室外换热器用于与进入室外风道内的室外空气进行换热。
室外风机设于室外机壳内且位于室外风道内,室外风机用于为空气的流动提供动力。在室外风机的驱动下,室外空气经室外进风口进入到室外风道内,进入到室外风道内的空气在室外换热器处与室外换热器进行换热,换热后的空气经室外出风口流出室外风道。
空调器还包括压缩机和膨胀阀,压缩机设于室外机壳内,压缩机将低温低压状态的制冷剂气体进行压缩排出高温高压状态的制冷剂气体,膨胀阀使在冷凝器中冷凝的高温高压状态的液相制冷剂膨胀为低压的液相制冷剂。
在室内换热器和室外换热器两者中,其中一者为冷凝器且另一者为蒸发器。冷凝器将压缩后的制冷剂冷凝成液相,并且热量通过冷凝过程释放到周围环境,蒸发器可以通过利用制冷剂的蒸发的潜热与待冷却的材料进行热交换来实现制冷效果。
空调器具有制冷剂回路,该制冷剂回路环状地依次连接压缩机、冷凝器、膨胀阀和蒸发器来使制冷剂循环。空调器包括制冷模式和制热模式,在制冷模式下,室内换热器为蒸发器,室外换热器为冷凝器,制冷剂按照顺序经由压缩机、室外换热器、膨胀阀以及室内换热器进行循环。在制热模式下,室内换热器为冷凝器且室外换热器为蒸发器,制冷剂按照顺序经由压缩机、室内换热器、膨胀阀以及室外换热器进行循环。
为了实现上述空调室内机的新风功能,参考图1,空调室内机还包括新风模块3,新风模块3位于机壳的容纳空间内,且新风模块3位于换热风道的下方,用于将室外新风引入室内以及将室内污浊空气排出至室外。其中,新风模块3安装于机壳的底座2上。
新风模块3包括新风外壳31、新风风机32、排风通道36、流向控制部件以及导风组件。
新风外壳31上设有室风进口314、新风出口315以及新风进口316,且新风外壳31内限定有风机腔311、进风腔312、出风腔313。新风风机32设置于风机腔311内,为新风外壳31内的气流流动提供动力。进风腔312与新风风机32的进风侧321连通,且进风腔312与新风进口316连通,新风进口316适于与室外连通,以使室外新风可经由新风进口316进入进风腔312。出风腔313与新风风机32的进风侧321连通,且出风腔313与新风出口315连通,新风出口315适于与室内连通,以使出风腔313内的气流可经由新风出口315流出至室内。风机腔311与室风进口314,且室风进口314位于新风风机32的进风侧321,室风进口314适于与室内连通,以使室内空气可经由室风进口314进入风机腔311。
参考图5、图15,上述空调室内机中,新风外壳31包括第一壳体317、第二壳体318以及第三壳体319,第三壳体319形成有风机腔311,新风风机32设置于第三壳体319内,第一壳体317内形成有进风腔312,第二壳体318内形成有出风腔313,且第一壳体317与第二壳体318分别连接于第三壳体319的进风端与出风端。
排风通道36连接于新风外壳31上,且排风通道36连通于出风腔313与进风腔312之间,排风通道36具有排风进口361以及排风出口362,排风通道36通过排风进口361与出风腔313连通,且排风通道36通过排风出口362与进风腔312连通。在新风风机32的作用下,出风腔313内的气流可经由排风进口361进入排风通道36内,再经由排风出口362进入进风腔312内。其中,为了方便气流流动,排风出口362与新风进口316分别位于进风腔312不同的腔壁上。
流向控制部件与新风外壳31连接,用以控制新风外壳31内的气流流向与路径,且流向控制部件至少能够在新风状态以及排风状态切换,以使新风模块3工作时,可在新风模式或排风模式下切换,具有集成性高以及模块化的优点,解决了用户痛点,提高了用户体验。
参见图15~图17,流向控制部件在新风状态时的示意图。图16、图17中所描绘的虚线用于表征气流的流动路径,虚线所带有的箭头用于表征气流的流动方向。处于新风状态的流向控制部件,使得新风进口316依次通过进风腔312、风机腔311以及出风腔313与新风出口315连通形成新风风道,此时新风风道可用于通过新风进口316引入室外新风,并通过新风出口315进行出风至室内,提高室内空气环境的质量,改善室内的憋闷感。
参见图18~图20,流向控制部件在排风状态时的示意图。图19、图20中所描绘的虚线用于表征气流的流动路径,虚线所带有的箭头用于表征气流的流动方向。处于排风状态的流向控制部件,使得室风进口314依次通过风机腔311、出风腔313、排风通道36以及进风腔312与新风进口316连通形成排风风道,此时排风风道可将由室风进口314所进入室内污浊空气输送至新风进口316,由新风进口316排出至室外,进而使得新风进口316由进风口转变为排风口,达到排风目的。
参考图12~图13,导风组件包括导风风门38以及驱动机构39,导风风门38活动连接于进风腔3112内用以导通或阻断新风进口316,驱动机构39与导风风门38连接用以驱动导风风门38动作。
具体地说,继续参考图12~图19,导风风门38包括转动连接于进风腔312内的多个导风板381,多个导风板381用以阻断或导通新风进口316,驱动机构39与多个导风板381连接用以驱动导风板381转动,使得导风板381至少能够在第一打开位置以及第二打开位置之间切换。
参考图14、图15,当导风板381处于第一打开位置时,新风进口316导通且导风板381朝向新风风机32的进风侧321方向倾斜,使得新风进口316引入的室外新风经过导风板381时,在导风板381的导向作用下朝向新风风机32的进风侧321方向吹出。参考图17、图18,当导风板381处于第二打开位置时,新风进口316导通且导风板381朝向所述排风出口362方向倾斜,以使排风出口362处的气流经过导风板381时,在导风板381的导向作用下至朝向新风进口316方向吹出。
进一步的,为了加快气流流动,可将排风出口362与新风进口316分别位于进风腔312不同的腔壁上,并将进风侧321或排风出口362设置于新风进口316的相对侧。
更具体地说,上述空调室内机中,当导风板381处于第一打开位置且流向控制部件处于新风状态时,导风板381朝向新风风机32的进风侧321方向倾斜,新风进口316从室外吸入的室外新风,经由导风板381导向,使得室外新风朝向新风风机32的进风侧321方向流动,最终由新风出口排出至室内。处于第一打开位置的导风板381使得室外新风大致上径直进入新风风机32的进风侧321,而后由新风出口流出,优化了新风风道的风向,减少噪声的同时提升了新风风量。
上述空调室内机中,当导风板381处于第二打开位置且流向控制部件处于排风状态时,导风板381朝向排风出口362的方向倾斜,室风进口从室内吸入的室内污浊空气依次经过风机腔311、出风腔313进入排风通道36,排风通道内的室内污浊空气通过排风出口362流入进风腔312,经由导风板381导向后,由新风进口316排至室外。处于第二打开位置的导风板381,将排风出口362处的室内污浊空气导向至新风出口处,最终由新风进口316排出,优化了排风风道的风向,减少噪声的同时提升了排风风量。
进一步的,参考图14,导风板381还可以位于闭合位置,驱动机构39可驱动导风板381在闭合位置、第一打开位置以及第二打开位置间切换。当导风板381位于闭合位置时,导风板381能够阻断新风进口316,可在空调室内机关机时的起防倒灌作用,可以有效防止室外倒灌风和室外倒灌噪音传入室内,提升用户体验感。其中,当多个导风板381均位于闭合位置时,任意相邻的两个所述导风板呈搭接状态。
如图6所示,排风出口362设置于进风腔312的顶壁上,且新风风机32的进风侧321位于新风进口316的相对侧,多个导风板381沿竖直方向平行且间隔排布,且多个导风板381沿其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转动连接于进风腔312相对的两侧壁上,驱动机构39驱动多个导风板381以相同角度旋转,从而对流经导风板381的气流进行导向。
上述空调室内机中,参考图12、图13,驱动机构39包括连杆391与旋转电机392,连杆391与多个导风板381同时转动连接,旋转电机392的输出轴3921驱动连接于多个导风板381中的一个,输出轴3921转动带动与其连接的导风板381转动,在连杆391的传动下,带动多个所述导风板381同步转动。
上述驱动机构39利用多个导风板381的同步运动实现新风进口316的导通或隔断,且在新风进口316导通时对其流经的气流进行导向,控制策略简单,且只需一个旋转电机392便可实现该功能,有效降低了成本。驱动机构39中的连杆391的设置,使得其中任何一个导风板381转动,其他导风板381能够跟随转动,保证了各导风板381运动的一致性。
具体地说,当需要导风板381在第一打开位置与第二打开位置、闭合位置之间进行切换时,启动旋转电机392,使旋转电机392的输出轴3921转动,在输出轴3921转动的过程中,带动与输出轴3921相连的导风板381转动,上述与输出轴3921相连的导风板381作为主动板,其他导风板381作为被动板,在连杆391的作用下,主动板将动力传递至其他被动板,从而实现所有导风板381的共同转动,进而达到一个旋转电机392驱动多个导风板381在第一打开位置和第二打开位置、闭合位置之间切换的目的。
参考图14,导风板381包括板体3811以及分别固设于板体3811沿其长度方向两端的第一转轴3812和第二转轴3813,第一转轴3812和第二转轴3813被配置为与进风腔312的腔壁转动连接;第一转轴3812朝向连杆391的一侧设置有枢接轴3814,枢接轴3814与第一转轴3812平行设置且所述连杆391转动连接于所述枢接轴3814。
其中,连杆391上朝向第一转轴3812的一侧沿其延伸方向间隔设置有多个容纳部3911,多个枢接轴3814与多个容纳部3911一一对应,且枢接轴3814转动连接于对应的容纳部3911内,以此实现连杆391转动连接于枢接轴3814。
参考图12,输出轴3921与其中一个第一转轴3812驱动连接。本实施例中,第一转轴3812的端面设置有扁口槽3922,旋转电机392的输出轴3921设置有扁口段,其中,扁口段与扁口槽3922插接配合。
输出轴3921与第一转轴3812的上述配合形式,能够在输出轴3921转动的过程中,在输出轴3921与第一转轴3812之间提供扭力,使得与输出轴3921相连的导风板381转动,进而带动其他导风板381转动。
上述空调室内机中,旋转电机392设置在连杆391的同侧,使得输出轴3921施加的旋转作用力与连杆391的同步作用力更加集中,从而减少了输出轴3921带动与其连接的导风板381转动过程中,其他导风板381可能发生的变形,进而保证了导风板381处于闭合位置时的密封性,同时也延长了导风板381的使用寿命。
参考图6、图16,本实施例中,新风模块3通过第三壳体319安装于底座上,第一壳体317与第三壳体319连接且位于第三壳体319的后侧,第一壳体317相对第三壳体319靠近进风面板1,第一壳体317可部分地贯穿进风面板1延伸至机壳的外部,新风进口316开设于第一壳体317远离第三壳体319的侧壁上且位于机壳的外部。新风风机32的进风侧321位于新风进口316的相对侧,新风风机的进风侧321的气流通过导风圈吸入新风风机32内,在竖直方向上,导风圈的底部相对进风腔312的底壁靠近底座设置,此时,当导风板381处于第一打开位置时,新风进口316吸入的室外新风通过导风板381朝向进风侧321方向倾斜向下进入导风圈,提高新风进风速度以及进风风量。
参考1、图2、图16,新风风机32的出风侧322向背离底座2的方向吹出气流,新风进口316位于新风模块3的后侧,且新风出口315位于新风模块3的前侧,使得室外新风后进前出,保证进风与出风要求。同时,新风出口315位于新风模块3的前侧,缩短了新风模块3到机壳新风口的气流路径,从而降低能耗,并且可以使得空调室内机的结构更加小巧、紧凑。
本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室内机,其通过设置流向控制部件,使得新风进口316能够依据新风模块3的运行模式,在进风口和排风口间切换,避免了额外开设排风口,进而避免设置额外的管道连通室外与排风口,简化了新风模块3结构,方便了新风模块3以及空调室内机的安装。
具体地说,参考图15,流向控制部件包括开关组件35,开关组件35设置于出风腔313内,开关组件35具有使新风风机32的出风侧322与排风通道36隔断的第一状态,以及使出风侧322与新风出口315隔断的第二状态。也就是说,开关组件35能够使新风风机32的出风侧322通过出风腔313与排风通道36连通或断开,开关组件35还能够使新风风机32的出风侧322通过出风腔313与新风出口315连通或断开。其中,新风出口315可与排风进口361相对设置。
开关组件35处于第一状态时,新风风机32的出风侧322与排风通道36隔断且新风风机32的出风侧322与新风出口315连通,新风风机32的出风侧322的气流适于从新风出口315排气;开关组件35处于第二状态时,新风风机32的出风侧322与排风通道36连通且新风风机32的出风侧322与新风出口315隔断,新风风机32的出风侧322的气流适于从新风进口316排气。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中描述的“适于……排气”、“适于……进气”均指的是,在流向控制部件没有阻断相应位置的气流路径时表现为通气状态。
具体地,开关组件35可以包括切换开关351,切换开关351活动设置于出风腔313内,且切换开关351对应连接有驱动件352,在驱动件352的驱动下,切换开关351动作以使开关组件35在第一状态以及第二状态之间切换。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不对切换开关351的具体构成进行限定,切换开关351可以为转动开关、抽拉开关、滑动开关或者百叶开关等等,这里不作赘述。
针对上述开关组件35,切换开关351可配置有至少一个。以图15为例,切换开关351配置为一个时,驱动件352可为电机,电机的输出轴3921与切换开关351连接控制切换开关351在出风腔313内转动,使得开关组件35在第一状态与第二状态之间切换。
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切换开关351可以配置有多个且多个切换开关351彼此独立。具体地,新风出口315与出风腔313之间设置有第一切换开关,用于控制新风出口315、出风腔313之间的连通或断开,而排风通道36的排风进口361和出风腔313之间设置有第二切换开关,用于控制排风进口361、出风风腔之间的连通或断开。开关组件35位于第一状态时,第一切换开关处于开启位,第二切换开关处于关断位,此时,出风腔313内的气流适于从新风出口315排气。开关组件35位于第二状态时,第一切换开关处于关断位,第二切换开关处于开启位,进而使得出风腔313内的气流适于从新风进口316。
需要说明的是,当切换开关351为转动开关时,出风腔313内可设置有多个止挡部3131,止挡部3131用于在转动开关转至开关组件35位于第一状态或第二状态时,与转动开关抵接,利用多个止挡部3131对转动开关的转动进行精准限位,避免出现转动开关转动位置不准等造成增加风阻或气流路径气密性较差的异常问题。
参考图3~图11,流向控制部件还包括风门组件33和阀门34。风门组件33活动连接于室风进口314处,且风门组件33具有关闭室风进口314的初始状态与打开室风进口314的打开状态。阀门34与进风腔活动连接且阀门可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切换,且阀门34由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的方向移动至与风门组件33接触时,阀门34继续向第二位置方向移动驱动所述风门组件33打开室风进口314。
具体地说,风门组件33包括风门331、两个螺旋弹簧332。风门331与新风外壳31转动连接,且风门331转动连接于室风进口314处用以打开或关闭室风进口314,两个螺旋弹簧332分别套设于风门331的旋转轴333的两端,且螺旋弹簧332的一端与旋转轴333连接,螺旋弹簧332的另一端与新风外壳31连接,螺旋弹簧332的旋转力以及扭矩使得风门331封堵室风进口314,提高了风门331的密封性。其中,螺旋弹簧332可为扭转弹簧。本实施例中,室风进口314开设于第三壳体319上且风门331与第三壳体319转动连接。
参考图5,风门331顺时针转动时可关闭室风进口314,也就是说,当需要关闭室风进口314时,螺旋弹簧332需要给旋转轴333一个顺时针的力驱动风门331顺时针转动。螺旋弹簧332在安装时,螺旋弹簧332的一端连接于旋转轴333上,另一端绕旋转轴333逆时针旋转多圈后连接于新风外壳31上,该设置使得风门组件33在无驱动件352驱动条件下,螺旋弹簧332的旋转力和扭矩使得旋转轴333顺时针转动,从而使得风门331关闭并封堵室风进口314。其中,螺旋弹簧332的长度以及旋转圈数可根据实际需要设置。
为了使得旋转弹簧提供较小的旋转力和扭矩即可实现风门331封堵室风进口314,可将室风进口314开设于风机腔311的顶壁上,也就是开设于第三壳体319的顶端,所述风门331转动连接于室风进口314的外侧,该设置使得风门331可在风门331的重力以及螺旋弹簧332的旋转力、扭矩的共同作用下,关闭并封堵室风进口314,可有效缩短螺旋弹簧332的长度、减少其旋转圈数。
风门组件33还包括翘杆334,翘杆334具有第一端与第二端3341,翘杆334的中部转动连接连接于新风外壳31上,且翘杆334的第一端与风门331活动连接。该结构下的翘杆334,使得其在第二端3341受力时可相对风机腔311转动。
为了使得风门组件33位于打开室风进口314的打开状态,在翘杆334的第二端3341施加朝向风机腔311内部方向的驱动力,该驱动力推抵翘杆334的第二端3341,使得翘杆334相对风机腔311转动,翘杆334转动带动风门331沿螺旋弹簧332的旋转力的反方向转动打开室风进口314。
该结构下的风门组件33,风门331可在驱动力的驱动下打开室风进口314,当需要关闭室风进口314时,螺旋弹簧332的旋转力使得风门331关闭且封堵室风进口314,无需驱动力即可自动关闭,且提高了风门331的密封性。
参考图11,为了实现风门331与新风外壳31的转动连接,新风外壳31的外壁上相对且间隔设置有两个套接部335,风门331的旋转轴333的两端分别转动连接于套接部335内,以使所述风门331转动连接于新风外壳31上。
进一步的,为了方便螺旋弹簧332的安装,旋转轴333的两端沿其轴向方向延伸至套接部335的外部形成安装柱3331,两个安装柱3331远离套接部335的一端均设置有安装部336,两个安装部336固设于新风外壳31上,且两个安装部336上均设置有安装孔,安装孔与安装柱3331同轴设置且安装柱3331与安装孔转动连接。
两个安装部336相互朝向的一侧设置有槽孔,安装柱3331的外周面上设置轴孔,两个螺旋弹簧332分别套设于两个安装柱3331的外部且位于安装部336与套接部335之间,螺旋弹簧332的一端连接于槽孔内,其另一端连接于安装柱3331的轴孔内。
进一步的,阀门34可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切换,参考图3、图16,在阀门34处于第一位置时,进风腔312与新风风机32的进风侧321连通且风门组件33处于初始状态。参考图4、图19,在阀门34处于第二位置时,阀门34与风门组件33连接,且阀门34位于进风腔312内隔断进风腔312与新风风机32的进风侧321,阀门34与翘杆334的第二端3341抵接且且室风进口314处于打开状态。
具体地说,参考图8、图9,阀门34包括本体341和推抵部342,新风外壳31上开设有与进风腔312连通的贯通口3171,本体341穿设于贯通口3171内,且贯通口3171供本体341移动,推抵部342设置于本体341靠近风门组件33的一侧。在阀门34由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的方向移动至推抵部342与翘杆334的第二端3341接触时,阀门34继续移动,使得推抵部342提供驱动力推抵翘杆334打开室风进口314。当阀门34移动至与贯通口3171相对设置的腔壁抵接时,阀门34处于第二位置,此时,推抵部342位于进风腔312的外部。
本实施例中,通过阀门34的移动对风门331打开室风进口314提供驱动力,并利用螺旋弹簧332自动关闭并封堵室风进口314,无需单独设置驱动件352控制风门331开闭室风进口314,极大的降低了新风模块3的故障率以及生产成本。
当开关组件35处于第一状态且阀门34处于第一位置时,使得流向控制部件处于新风状态,此时,新风进口316依次通过进风腔312、风机腔311以及出风腔313与新风出口315连通形成新风风道;当所述开关组件35处于第二状态且所述阀门34处于第二位置时,使得流向控制部件处于排风状态,此时,室风进口314依次通过风机腔311、出风腔313、排风通道36以及进风腔312与新风进口316连通形成排风风道。
上述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室内机,通过设置流向控制部件对新风模块内部进行特别的风道设计,使得新风模块3在工作时,只需直接对开关组件35以及阀门34进行驱动控制,即可控制切换新风外壳31内部的气流流向与流动路径,进而实现新风模式以及排风模式的切换,结构简单、控制方便,避免设置较多的驱动件352导致占用较大空间,减小新风模块3的整体体积的同时,降低了生产成本,同时可降低空调系统的控制难度。
上述实施例中,贯通口3171可开设于进风腔312的顶壁上且位于室风进口314的一侧,所述阀门34在贯通口3171内,沿竖直方向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同时,排风通道36位于新风模块3的顶部,在阀门34位于第一位置时,阀门34与排风通道36的外壁抵接,在阀门34位于第二位置时,阀门34的底端与进风腔312的底壁抵接,排风通道36以及进风腔312的底壁可对阀门34的移动进行精准限位,提高了阀门34在第一位置以及第二位置间的切换精度。
参考图8,阀门34由第一位置朝向第二位置移动过程中,为了方便推抵部342推抵翘杆334的第二端3341,推抵部342朝向风机腔311的一侧开设有滑道343,滑道343由阀门34向靠近室风进口314的方向直线延伸,当推抵部342与翘杆334的第二端3341接触时,滑道343用以容纳翘杆334的第二端3341,且推抵部342推抵翘杆334的第二端3341沿滑道343的延伸方向移动,滑道343对其移动起导向作用。
参考图3,新风模块3还包括净化组件37,净化组件37设置于风机腔311内且位于新风风机32的进风侧321,室风进口314位于净化组件37与新风风机32之间,也就是说,室风进口314位于净化组件37朝向新风风机32的一侧,室内污浊空气由室风进口314进入风机腔311后,无需流经净化组件37,而是直接进入新风风机32,最后经由新风进口316排放至室外。该设置减少室内进风阻力,加快了排出室内污浊空气的速度,增大了排风量,进而提高室内空气的更新速度,提高了用户体验。同时,净化模块可净化进入新风风道内的室外新风。
具体地说,当新风模块3运行新风模式时,开关组件35处于第一状态且阀门34处于第一位置,此时,新风进口316与进风腔312连通,室风进口314关闭且进风腔312与新风风机32的进风侧321连通,同时,新风风机32的出风侧322与排风进口361隔断且新风风机32的出风侧322与新风出口315连通。在新风风机32的作用下,室外新风经新风进口316吸入进风腔312内,经过净化组件37净化后再进入新风风机32,新风风机32的出风侧322吹出的室外新风进入出风腔313,最后由新风出口315送入室内,实现从室外向室内引入室外新风的新风功能。其中,净化组件37可对室外新风进行过滤,提高进入室内的空气的洁净度,有利于保护用户的身体健康。
当新风模块3运行排风模式时,开关组件35处于第二状态且阀门34处于第二位置,此时,室风进口314打开且进风腔312与新风风机32的进风侧321隔断,新风风机32的出风侧322与排风进口361连通且新风风机32的出风侧322与新风出口315隔断,排风通道36通过排风出口362与进风腔312连通,且进风腔312与新风进口316连通。在新风风机32的作用下,室内污浊空气经过室风进口314吸入风机腔311内,并经由新风风机32的出风侧322吹至出风腔313,出风腔313内的室内污浊空气通过排风通道36进入进风腔312内,最后经由新风进口316排至室外,从而可以达到向室外排污浊空气的效果。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为了方便解释,已经结合具体的实施方式进行了上述说明。但是,上述示例性的讨论不是意图穷尽或者将实施方式限定到上述公开的具体形式。根据上述的教导,可以得到多种修改和变形。上述实施方式的选择和描述是为了更好的解释原理及实际的应用,从而使得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的使用所述实施方式以及适于具体使用考虑的各种不同的变形的实施方式。

Claims (10)

1.一种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机壳;
新风外壳,设于所述机壳内且其上设有与室内连通的室风进口、新风出口,以及与室外连通的新风进口,所述新风外壳内具有与所述室风进口连通的风机腔、与所述新风进口连通的进风腔以及与所述新风出口连通的出风腔;
新风风机,设置于所述风机腔内,所述新风风机的进风侧、出风侧分别与所述进风腔、所述出风腔连通;
排风通道,连通于所述出风腔与所述进风腔之间,且所述排风通道通过排风出口与所述进风腔连通;
流向控制部件,至少能够在新风状态与排风状态间切换;处于新风状态的所述流向控制部件,使得所述新风进口依次通过所述进风腔、风机腔与所述出风腔与所述新风出口连通形成新风风道;处于排风状态的所述流向控制部件,使得所述室风进口依次通过所述风机腔、出风腔、所述排风通道以及所述进风腔与所述新风进口连通形成排风风道;
多个导风板,转动连接于所述进风腔内用以导通或阻断所述新风进口;
驱动机构,与所述导风板连接用以驱动所述导风板转动,以使所述导风板至少能够在第一打开位置以及第二打开位置之间切换;
当所述导风板处于第一打开位置时,所述新风进口导通且所述导风板朝向所述新风风机的进风侧方向倾斜;当所述导风板处于第二打开位置时,所述新风进口导通且所述导风板朝向所述排风出口方向倾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排风出口设置于所述进风腔的顶壁上,且所述新风风机的进风侧位于所述新风进口的相对侧,多个所述导风板沿竖直方向平行且间隔排布,且多个所述导风板沿其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转动连接于所述进风腔相对的两侧壁上,所述驱动机构驱动多个所述导风板以相同角度旋转。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机构包括连杆与旋转电机,所述连杆与多个所述导风板同时转动连接,所述旋转电机的输出轴驱动连接于多个所述导风板中的一个,所述输出轴转动带动与其连接的导风板转动,在所述连杆的传动下,带动多个所述导风板同步转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板包括板体以及分别固设于所述板体沿其长度方向两端的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所述第一转轴和所述第二转轴被配置为与所述进风腔的腔壁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转轴朝向所述连杆的一侧设置有枢接轴,所述枢接轴与所述第一转轴平行设置且所述连杆转动连接于所述枢接轴,所述输出轴与其中一个所述第一转轴驱动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流向控制部件包括设置于所述出风腔内的开关组件,所述开关组件具有使所述新风风机的出风侧与所述排风通道隔断的第一状态,以及使所述新风风机的出风侧与所述新风出口隔断的第二状态。
6.根据权利要求1或5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流向控制部件包括风门组件,所述风门组件活动连接于所述室风进口处,所述风门组件具有关闭所述室风进口的初始状态与打开所述室风进口的打开状态。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门组件包括:
风门,转动连接于所述室风进口处用以打开或关闭所述室风进口;
两个螺旋弹簧,分别套设于所述风门的旋转轴的两端,所述螺旋弹簧的一端与所述旋转轴连接,其另一端与所述新风机壳连接,所述螺旋弹簧的旋转力、扭矩使得所述风门封堵所述室风进口;
翘杆,其中部转动连接于所述新风外壳上,所述翘杆的第一端与所述风门活动连接,当所述翘杆第二端受朝向所述风机腔内部方向上的驱动力推抵时,带动所述翘杆相对所述新风外壳转动,所述翘杆转动带动所述风门沿所述旋转力的反方向转动打开所述室风进口。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流向控制部件还包括阀门,所述阀门与所述进风腔活动链接且所述阀门可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切换;
在所述阀门处于第一位置时,所述进风腔与所述新风风机的进风侧连通且所述风门组件处于初始状态;
在所述阀门位于第二位置时,所述阀门位于所述进风腔内隔断所述进风腔与所述新风风机的进风侧,且所述阀门与所述翘杆的第二端抵接且所述风门组件处于打开状态。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阀门包括本体以及推抵部,所述本体与所述进风腔活动连接且可在所述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移动,所述推抵部设置于所述本体靠近所述风门组件的一侧,所述本体由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的方向移动至所述推抵部与所述翘杆的第二端接触时,所述本体继续朝向第二位置方向移动时,所述推抵部提供所述驱动力推抵所述翘杆转动,带动所述风门打开所述室风进口。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净化组件,所述净化组件设置于所述风机腔内且位于所述新风风机的进风侧,所述室风进口位于所述净化组件与所述新风风机之间,所述净化组件用以净化进入所述新风风道的室外新风。
CN202321183524.XU 2023-05-16 2023-05-16 空调室内机 Active CN21986811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183524.XU CN219868115U (zh) 2023-05-16 2023-05-16 空调室内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183524.XU CN219868115U (zh) 2023-05-16 2023-05-16 空调室内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868115U true CN219868115U (zh) 2023-10-20

Family

ID=883190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183524.XU Active CN219868115U (zh) 2023-05-16 2023-05-16 空调室内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86811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2362204U (zh) 一种厨房空气调节系统
WO2002023094A1 (fr) Conditionneur d'air
CN214094709U (zh)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9868115U (zh) 空调室内机
US20230258341A1 (en) Indoor unit of air conditioner, and air conditioner
CN219868117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9473811U (zh) 一种可调节出风量的全域风空调
CN219868116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7685362U (zh) 空调器
CN214038685U (zh) 空气处理模块及空调室内机
CN111854128A (zh) 风道组件及空调一体机
CN114110851A (zh) 空调机组及空调机组的控制方法
CN219868113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6346968U (zh) 空气调节设备
KR100310705B1 (ko) 분리형에어컨실내기
CN215570845U (zh) 一种空调室内柜机
CN219063621U (zh) 空气调节装置
CN220981467U (zh) 挂式空调
KR20110087894A (ko) 열교환 환기 장치
CN218296047U (zh) 新风调湿一体式空调器
CN219656200U (zh) 除湿设备及空气调节装置
CN220958704U (zh) 挂式空调
CN219243731U (zh) 空调
CN221146667U (zh) 挂式空调
CN219868176U (zh) 挂式空调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