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853055U - 线束壳体穿压装置 - Google Patents

线束壳体穿压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853055U
CN219853055U CN202321375118.3U CN202321375118U CN219853055U CN 219853055 U CN219853055 U CN 219853055U CN 202321375118 U CN202321375118 U CN 202321375118U CN 219853055 U CN219853055 U CN 21985305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ressing
shell
station
rear shell
threa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375118.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司向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ngsu Bozhiwang Automation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iangsu Bozhiwang Automation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angsu Bozhiwang Automation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Jiangsu Bozhiwang Automation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375118.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85305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85305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85305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Press Drives And Press Lin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线束壳体穿压装置,包括前壳工位,处于前壳工位的一侧,用于排放后壳体,使后壳体处于与前壳体待穿装状态的后壳工位;处于前壳工位与后壳工位之间,用于获取前壳工位上的前壳体并将前壳体转运到后壳工位处,将前壳体与后壳体之间进行穿装的取穿机构;以及处于后壳工位一侧的压扣工位,压扣工位设置有压扣机构。取穿机构从前壳工位处夹取前壳体,并将前壳体转运到后壳工位处,将前壳体与后壳体进行穿插,穿插动作完成后,移送到压扣工位处,由压扣机构将二者进行压扣,完成两壳体之间的压合动作,在取穿机构从后壳工位后撤时,产生对前壳体一定的后拔力,以对两壳体之间穿插状态进行检测,保证壳体之间穿插的稳定性。

Description

线束壳体穿压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线缆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线束壳体穿压装置。
背景技术
以太网线束由线缆及线缆两端的端子及连接器构成,其中端子包括前铁壳、后铁壳,前铁壳与后铁壳之间需要进行穿插与压扣,如图1示出,先前铁壳的一端与后铁壳的一端穿插,使前铁壳与后铁壳穿在一起,然后再将前铁壳上的卡爪压入到后铁壳的卡孔中,以实现两个壳体的穿插与压合;为了适应自动化的需求,亟需研究一种自动对前铁壳与后铁壳进行穿插与压合的装置,以降低人工穿压带来的效率不高的问题。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自动完成前铁壳、后铁壳穿插与压合的线束壳体穿压装置。
线束壳体穿压装置,用于将前壳体与后壳体穿装与压合,包括用于排放前壳体,使前壳体处于待取状态的前壳工位;
处于前壳工位的一侧,用于排放后壳体,使后壳体处于与前壳体待穿装状态的后壳工位;
处于前壳工位与后壳工位之间,用于获取前壳工位上的前壳体并将前壳体转运到后壳工位处,将前壳体与后壳体之间进行穿装的取穿机构;在前壳体穿入后壳体后,取穿机构对前壳体产生小于前壳体、后壳体之间结合力的后拔力;
以及处于后壳工位一侧的压扣工位,压扣工位设置有用于将上述穿装在一起的前壳体与后壳体进行压扣的压扣机构。
本申请一种实施当中,取穿机构包括第一驱动机构、第二驱动机构、取穿台、取穿夹爪;
第二驱动机构设置于第一驱动机构上,第一驱动机构带动第二驱动机构在X轴方向形成往复移动;取穿台装配于第二驱动机构上,第二驱动机构带动取穿台在Y轴方向形成往复移动;取穿夹爪装配于取穿台上,用于夹持前壳体;在前壳体穿入后壳体后,取穿夹爪对前壳体产生小于前壳体、后壳体之间结合力的后拔力;
第一驱动机构包括第一电机、第一丝杆、第一移动载台,第一电机的输出端与第一丝杆形成传动连接,第一丝杆沿X轴方向布置,第一移动载台与第一丝杆形成传动连接,
第二驱动机构包括装配于第一移动载台上的第二电机、第二丝杆,第二电机的输出端与第二丝杆传动连接,第二丝杆沿Y轴方向布置,取穿台与第二丝杆形成传动连接。
本申请一种实施当中,取穿夹爪包括装配于取穿台上的取穿气缸、和由取穿气缸驱动的一对形成相离合的爪部,取穿气缸配备电磁流量控制阀来调整取穿气缸的进气量。
本申请一种实施当中,在后壳工位处设置有在前壳体与后壳体穿插过程中用于对后壳体形成压紧的压紧机构;
压紧机构包括处于上方的上压紧驱动、上压紧部件,和处于下方的下压紧驱动、下压紧部件,上压紧驱动的驱动端与上压紧部件上端连接,以带动上压紧部件形成升降动作;下压紧驱动的驱动端与下压紧部件下端连接,以带动下压紧部件形成升降动作;上压紧部件的下端、下压紧部件的上端之间形成对后壳体进行压紧的压紧空间;上压紧部件的下端面、下压紧部件的上端面分别形成向各自内侧凹陷的压紧槽,两压紧槽构成上述的压紧空间;后壳体处于压紧空间时,后壳体的接插端迎着由取穿机构送来的前壳体接插端。
本申请一种实施当中,压扣机构包括处于上方的上压扣驱动、上压扣部件和处于下方的下压扣驱动、下压扣部件;
上压扣驱动的驱动端与上压扣部件的上端连接,以带动上压扣部件形成升降动作;下压扣驱动的驱动端与下压扣部件的下端连接,以带动下压扣部件形成升降动作;在上压扣部件的下端、下压扣部件的上端之间形成对前壳体、后壳体进行压扣的压扣空间;
上压扣部件的下端面、下压扣部件的上端面分别形成向各自内侧凹陷的压扣凹槽,两压扣凹槽之间形成上述的压扣空间,在下压扣部件的压扣凹槽底部设置有凸起的压扣部。
本申请一种实施当中,处于后壳工位、压扣工位的同一侧设置有供排列有后壳体的后壳料带移动的后壳导料台,后壳导料台上方设置有导料盖板,在后壳导料台上方与导料盖板之间形成供后壳料带通过的导料通道,导料通道的高度于平放的后壳体相适应;
后壳体通过后壳料带在导料通道内的传送方式,至少将后壳体从后壳工位移动到压扣工位。
本申请一种实施当中,在后壳工位处设置有用于检测后壳体在后壳工位中位置的检测传感器。
本申请一种实施当中,下压紧驱动的驱动力大于上压紧驱动的驱动力。
本申请一种实施当中,上压扣驱动的驱动力大于下压扣驱动的驱动力。
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取穿机构从前壳工位处夹取前壳体,并将前壳体转运到后壳工位处,将前壳体与后壳体进行穿插,穿插动作完成后,移送到压扣工位处,由压扣机构将二者进行压扣,完成两壳体之间的压合动作,在取穿机构从后壳工位后撤时,产生对前壳体一定的后拔力,以对两壳体之间穿插状态进行检测,保证壳体之间穿插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提及的前壳体、后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的后视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压扣机构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的后视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前视的平面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中压扣机构打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中A部的放大示意图;
附图中,10、前壳体,11、后壳体,12、卡爪,13、卡孔,14、底座,15、前壳工位,16、后壳工位,17、取穿机构,18、压扣工位,19、第一驱动机构,20、第二驱动机构,21、取穿台,22、取穿夹爪,23、第一电机,24、第一丝杆,25、第一移动载台,26、支座,27、轴承座,28、滑轨,29、第二电机,30、第二丝杆,31、取穿气缸,32、爪部,33、上压紧驱动,34、上压紧部件,35、下压紧驱动,36、下压紧部件,37、行程限位块,38、上压扣驱动,39、上压扣部件,40、下压扣驱动,41、下压扣部件,42、压扣凹槽,43、压扣部,44、第一支架,45、第二支架,46、后壳导料台,47、导料盖板,48、安装架。
具体实施方式
除非另有定义,本申请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申请中在申请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申请;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说明中的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
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或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不同对象,而不是用于描述特定顺序或主次关系。在本申请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
请参见图1—8所示,线束壳体穿压装置,用于将前壳体10与后壳体11穿装与压合,其中穿装表达的意思为将前壳体10的一端穿插后壳体11的一端,使前壳体10与后壳体11穿在一起,压合表达的意思为将前壳体10上的卡爪12,压入到后壳体11上的卡孔13中,即在前壳体10与后壳体11穿到位置时,前壳体10上的卡爪12对应到后壳体11卡孔13的位置,通过将卡爪12压入卡孔13当中,以实现两个壳体的压合。
装置整体装载于一个水平放置的底座14上,可以作为一个压壳装备单独使用,也可以放置于线缆生产线当中作为生产线的一段工位进行使用。具体地,装置包括用于排放前壳体10,使前壳体10处于待取状态的前壳工位15;前壳工位15为用于向本装置提供前壳体10,此工位可以为人工摆料工位,也可以是自动将前壳体10从料带上切下来后所形成的工位,此部分不是本申请所要寻求保护的目的,从而具体根据使用者的使用需求来选择。
处于前壳工位15的一侧,用于排放后壳体11,使后壳体11处于与前壳体10待穿装状态的后壳工位16;处于前壳工位15与后壳工位16之间,用于获取前壳工位15上的前壳体10并将前壳体10转运到后壳工位16处,将前壳体10与后壳体11之间进行穿装的取穿机构17;其中,后壳工位16同样为本装置提供后壳体11,使后壳体11呈水平放置,后壳体11与前壳体10形成对接的对接端靠近取穿机构17一侧,在前壳体10穿入后壳体11后,取穿机构17对前壳体10产生小于前壳体10、后壳体11之间结合力的后拔力;前壳体10的接插端内径略大于后壳体11的接插端的外径,两端的形状相适应,从而在后壳体11插入前壳体10后能够产生一定力度预紧的结合力,而为了检测所产生的结合力,获得二者之间是否接插到位,在取穿机构17后撤时,降低取穿机构17对前壳体10的夹持力,该夹持力小于前壳体10、后壳体11二者之间的结合力,如取穿机构17后撤将前壳体10带出则说明二者未接插到位,如未带出则二者接插到位。
以及处于后壳工位16一侧的压扣工位18,压扣工位18设置有用于将上述穿装在一起的前壳体10与后壳体11进行压扣的压扣机构,穿插在一起的前壳体10与后壳体11移到压扣工位18,通过压扣机构将二者压扣在一起,然后从压扣工位18取出,完成前壳体10与后壳体11的压壳动作。
本申请的实施当中,取穿机构17包括处于底座14上方的第一驱动机构19、第二驱动机构20、取穿台21、取穿夹爪22;第一驱动机构19处于下方,第二驱动机构20处于第一驱动机构19的上方,第一驱动机构19带动第二驱动机构20在X轴方向形成往复移动;取穿台21装配于第二驱动机构20上,第二驱动机构20带动取穿台21在Y轴方向形成往复移动;取穿夹爪22装配于取穿台21上,用于夹持前壳体10;具体实施中,在前壳体10穿入后壳体11后,取穿夹爪22对前壳体10产生小于前壳体10、后壳体11之间结合力的后拔力;通过第一驱动机构19带动第二驱动机构20在前壳工位15与后壳工位16之间运动,使取穿夹爪22能够从前壳工位15上夹取前壳体10并移动到后壳工位16处,而第二驱动机构20能够带动取穿夹爪22朝向后壳工位16靠近或远离,从而能够实现所夹持的前壳体10与后壳体11之间的穿插动作。
本申请的进一步实施当中,第一驱动机构19包括第一电机23、第一丝杆24、第一移动载台25,在基座上固定装有支座26,支座26上方两端安装有一对轴承座27,第一丝杆24的两端装配于轴承座27之间,第一丝杆24在两轴承座27之间围绕自身形成旋转,在支座26的侧面设置有滑轨28,第一移动载台25的下方滑动装配于滑轨28上,第一电机23的输出端与第一丝杆24通过联轴器形成传动连接,第一丝杆24沿X轴方向布置,第一移动载台25与第一丝杆24通过丝杆螺套形成传动连接,第一电机23的转动,通过第一丝杆24的传递能够带动第一移动载台25在滑轨的导向上形成稳定平移。
其中,第二驱动机构20包括装配于第一移动载台25上的第二电机29、第二丝杆30,第二电机29的输出端与第二丝杆30传动连接,第二丝杆30沿Y轴方向布置,取穿台21与第二丝杆形成传动连接。第二驱动机构20具体的装配方式可以与第一驱动机构19采用相同方式;而取穿夹爪22包括装配于取穿台21上的取穿气缸31、和由取穿气缸31驱动的一对形成相离合的爪部32,取穿气缸31配备电磁流量控制阀来调整取穿气缸31的进气量,如前壳体10穿插后壳体11时,取穿气缸31的进气量较大,爪部32的夹持力也较大,保证爪部32对前壳体10的夹持力以及稳定与后壳体11进行穿插;而当穿插到位后(由第二驱动机构20的驱动行程来控制前壳体10朝向后壳体11的移动行程,使两个壳体之间穿插距离到位),变换取穿气缸31的进气量,以减小抓部对前壳体10的夹持力,同时通过第二驱动机构20后撤,产生对前壳体10后拔的趋势,以检测前壳体10是否能够与后壳体11拔出分开。
本申请的一种实施当中,在后壳工位16处设置有在前壳体10与后壳体11穿插过程中用于对后壳体11形成压紧的压紧机构;压紧机构包括处于上方的上压紧驱动33、上压紧部件34,和处于下方的下压紧驱动35、下压紧部件36,上压紧驱动33的驱动端与上压紧部件34上端连接,以带动上压紧部件34形成升降动作;下压紧驱动35的驱动端与下压紧部件36下端连接,以带动下压紧部件36形成升降动作;上压紧部件34的下端、下压紧部件36的上端之间形成对后壳体11进行压紧的压紧空间;上压紧部件34的下端面、下压紧部件36的上端面分别形成向各自内侧凹陷的与后壳体11外壁相适应的压紧槽,两压紧槽构成上述的压紧空间;后壳体11处于压紧空间时,后壳体11的接插端迎着由取穿机构17送来的前壳体10接插端,即后壳体11水平方向置于压紧空间中,其接插端朝向第二驱动机构20的驱动方向布置;实施中,上压紧驱动33、下压紧驱动35采用气缸来实现,上压紧部件34、下压紧部件36采用片状部件。在后壳体11处于压紧空间位置时,上压紧部件34、下压紧部件36相合运动,对后壳体11进行夹持,保证前壳体10的稳定穿插。其中,在下压紧驱动35处设置有行程限位块37,控制下压紧部件36上行的位置,以实现下压紧部件36对后壳体11下托的夹持位置的始终处于一个位置,另外,下压紧驱动35的驱动力大于上压紧驱动33的驱动力,以此实现对后壳体11的保存稳定的夹持力以及夹持位置的稳定性。
本申请的一种实施当中,压扣机构包括处于上方的上压扣驱动38、上压扣部件39和处于下方的下压扣驱动40、下压扣部件41;上压扣驱动38的驱动端与上压扣部件39的上端连接,以带动上压扣部件39形成升降动作;下压扣驱动40的驱动端与下压扣部件41的下端连接,以带动下压扣部件41形成升降动作;在上压扣部件39的下端、下压扣部件41的上端之间形成对前壳体10、后壳体11进行压扣的压扣空间;即当两组装好的壳体处于压扣空间位置时,上压扣部件39、下压扣部件41相合动作以进行压扣动作;具体地,在上压扣部件39的下端面、下压扣部件41的上端面分别形成向各自内侧凹陷的压扣凹槽42,两压扣凹槽42之间形成上述的压扣空间,在下压扣部件41的压扣凹槽42底部设置有凸起的压扣部43。通过压扣部43将前壳体10上的卡爪12顶入到卡孔13中;这里上压扣驱动38处设置有行程限位块,而上压扣驱动38的驱动力采用大于下压扣驱动40的驱动力方式布置,这样上压扣部件39在上压驱动的大驱动力及行程限位块的作用下,对压扣的壳体形成抵止状态,而通过下压扣部件41的上升实现对卡爪12的压入,以此保证卡爪12压入卡孔13的稳定性。本申请此处上压扣驱动38、下压扣驱动40采用气缸,上压扣部件39、下压扣部件41采用板状件;上压扣驱动38、上压紧驱动33并排装配于第一支架44上,下压扣驱动40、下压紧驱动35并排装配于第二支架45上,而上压扣部件39、上压紧部件34分别滑动装配于第一支架44上,下压扣部件41、下压紧部件36分别滑动装配于第二支架45上。
本申请的一种实施当中,处于后壳工位16、压扣工位18的同一侧设置有供排列有后壳体11的后壳料带移动的后壳导料台46,后壳导料台46上方设置有导料盖板47,在后壳导料台46上方与导料盖板47之间形成供后壳料带通过的导料通道,导料通道的高度于平放的后壳体11相适应;后壳体11通过后壳料带在导料通道内的传送方式,至少将后壳体11从后壳工位16移动到压扣工位18。在后壳工位16处设置有用于检测后壳体11在后壳工位16中位置的检测传感器,该检测传感器安装于第二支架一侧的安装架48上。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优实施例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更不是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另外,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直接或间接的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9)

1.线束壳体穿压装置,用于将前壳体与后壳体穿装与压合,其特征在于,包括
用于排放前壳体,使前壳体处于待取状态的前壳工位;
处于前壳工位的一侧,用于排放后壳体,使后壳体处于与前壳体待穿装状态的后壳工位;
处于前壳工位与后壳工位之间,用于获取前壳工位上的前壳体并将前壳体转运到后壳工位处,将前壳体与后壳体之间进行穿装的取穿机构;在前壳体穿入后壳体后,取穿机构对前壳体产生小于前壳体、后壳体之间结合力的后拔力;
以及处于后壳工位一侧的压扣工位,压扣工位设置有用于将上述穿装在一起的前壳体与后壳体进行压扣的压扣机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束壳体穿压装置,其特征在于,取穿机构包括第一驱动机构、第二驱动机构、取穿台、取穿夹爪;
第二驱动机构设置于第一驱动机构上,第一驱动机构带动第二驱动机构在X轴方向形成往复移动;取穿台装配于第二驱动机构上,第二驱动机构带动取穿台在Y轴方向形成往复移动;取穿夹爪装配于取穿台上,用于夹持前壳体;在前壳体穿入后壳体后,取穿夹爪对前壳体产生小于前壳体、后壳体之间结合力的后拔力;
第一驱动机构包括第一电机、第一丝杆、第一移动载台,第一电机的输出端与第一丝杆形成传动连接,第一丝杆沿X轴方向布置,第一移动载台与第一丝杆形成传动连接,
第二驱动机构包括装配于第一移动载台上的第二电机、第二丝杆,第二电机的输出端与第二丝杆传动连接,第二丝杆沿Y轴方向布置,取穿台与第二丝杆形成传动连接。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束壳体穿压装置,其特征在于,取穿夹爪包括装配于取穿台上的取穿气缸、和由取穿气缸驱动的一对形成相离合的爪部,取穿气缸配备电磁流量控制阀来调整取穿气缸的进气量。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束壳体穿压装置,其特征在于,在后壳工位处设置有在前壳体与后壳体穿插过程中用于对后壳体形成压紧的压紧机构;
压紧机构包括处于上方的上压紧驱动、上压紧部件,和处于下方的下压紧驱动、下压紧部件,上压紧驱动的驱动端与上压紧部件上端连接,以带动上压紧部件形成升降动作;下压紧驱动的驱动端与下压紧部件下端连接,以带动下压紧部件形成升降动作;上压紧部件的下端、下压紧部件的上端之间形成对后壳体进行压紧的压紧空间;上压紧部件的下端面、下压紧部件的上端面分别形成向各自内侧凹陷的压紧槽,两压紧槽构成上述的压紧空间;后壳体处于压紧空间时,后壳体的接插端迎着由取穿机构送来的前壳体接插端。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束壳体穿压装置,其特征在于,压扣机构包括处于上方的上压扣驱动、上压扣部件和处于下方的下压扣驱动、下压扣部件;
上压扣驱动的驱动端与上压扣部件的上端连接,以带动上压扣部件形成升降动作;下压扣驱动的驱动端与下压扣部件的下端连接,以带动下压扣部件形成升降动作;在上压扣部件的下端、下压扣部件的上端之间形成对前壳体、后壳体进行压扣的压扣空间;
上压扣部件的下端面、下压扣部件的上端面分别形成向各自内侧凹陷的压扣凹槽,两压扣凹槽之间形成上述的压扣空间,在下压扣部件的压扣凹槽底部设置有凸起的压扣部。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束壳体穿压装置,其特征在于,处于后壳工位、压扣工位的同一侧设置有供排列有后壳体的后壳料带移动的后壳导料台,后壳导料台上方设置有导料盖板,在后壳导料台上方与导料盖板之间形成供后壳料带通过的导料通道,导料通道的高度于平放的后壳体相适应;
后壳体通过后壳料带在导料通道内的传送方式,至少将后壳体从后壳工位移动到压扣工位。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束壳体穿压装置,其特征在于,在后壳工位处设置有用于检测后壳体在后壳工位中位置的检测传感器。
8.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线束壳体穿压装置,其特征在于,下压紧驱动的驱动力大于上压紧驱动的驱动力。
9.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线束壳体穿压装置,其特征在于,上压扣驱动的驱动力大于下压扣驱动的驱动力。
CN202321375118.3U 2023-05-30 2023-05-30 线束壳体穿压装置 Active CN21985305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375118.3U CN219853055U (zh) 2023-05-30 2023-05-30 线束壳体穿压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375118.3U CN219853055U (zh) 2023-05-30 2023-05-30 线束壳体穿压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853055U true CN219853055U (zh) 2023-10-20

Family

ID=883370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375118.3U Active CN219853055U (zh) 2023-05-30 2023-05-30 线束壳体穿压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85305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110190A3 (en) Hemming method and hemming device
CN110636433A (zh) 蓝牙耳机自动组装机
CN112247554A (zh) 液压铰链自动组装机
CN219853055U (zh) 线束壳体穿压装置
CN109998236B (zh) 一种拉链穿拉头机
CN213671660U (zh) 铰链助力臂装配模块
CN210518833U (zh) 蓝牙耳机自动组装机
CN206379605U (zh) 连接器铆合治具
CN210967749U (zh) 自动扣压组装产品装置
CN209409340U (zh) 一种尼龙管自动套扣装置
CN106586687A (zh) 载带送料装置
CN114499074B (zh) 一种电动机定子与机壳装配装置
CN109848631A (zh) 框状、板状组合工件的定位方法
CN211031437U (zh) 一种软袋转移夹具及转移装置
CN208173975U (zh) 一种可靠压接电子元件组合的压接钳
CN210018102U (zh) 一种穿拉头组件
CN210676812U (zh) 燃油喷射系统支架自动铆铜装置
CN209631942U (zh) 一种改良型冲压模具
CN219268115U (zh) 直胶芯自动组装机
CN214622249U (zh) 检测装置及具有该检测装置的检测设备
CN206742636U (zh) 一种穿栓压端子机用夹线装置
CN213804271U (zh) 一种压脚工装及钻孔机
CN214602933U (zh) 一种接头自动组装装置及接头自动组装机
CN215967346U (zh) 端子上料机构
JP2000164315A (ja) ワイヤーハーネスの製造における自動圧接方法及びその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