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840951U - 一种通风制动盘、盘式制动器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一种通风制动盘、盘式制动器及车辆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9840951U CN219840951U CN202321016725.0U CN202321016725U CN219840951U CN 219840951 U CN219840951 U CN 219840951U CN 202321016725 U CN202321016725 U CN 202321016725U CN 219840951 U CN219840951 U CN 219840951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heat dissipation
- type
- ribs
- brake disc
- rib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0000017525 heat dissip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57
- 238000009423 ventil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4
- 230000003247 decrea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1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claims 3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9
- 238000005562 fa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9826 distribu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5855 radi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299 abra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66 cas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827 uniform distribu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Braking Arrangement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通风制动盘、盘式制动器及车辆,通风制动盘包括同轴设置的第一环形盘体和第二环形盘体,第一环形盘体和第二环形盘体之间设置有散热结构,散热结构包括第一散热组件和第二散热组件,第一散热组件沿制动盘的内圆周方向设置,第一散热组件包括多个第一类散热筋条组;第二散热组件沿制动盘的外圆周方向设置,第二散热组件包括多个第二类散热筋条组和多个第三类散热筋条,多个第二类散热筋条组和多个第三类散热筋条周向间隔设置;每个第一类散热筋条组包括长度依次递减的第一类散热筋条,每个第二类散热筋条组包括长度依次递减的第二类散热筋条。本申请提供的制动盘有助于减缓盘面温度过高导致的热变形和热衰退现象。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盘式制动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通风制动盘、盘式制动器及车辆。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的普及,人们对汽车制动性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通风制动盘在汽车上的应用也越加普遍。目前汽车上常用的通风制动盘包括盘体2、盘帽1和散热筋3,其中散热筋3主要以直条筋为主(如图1所示),直条散热筋3具有铸造工艺简单,通风性良好的特点,常用于前后制动器中。盘帽1通过螺栓连接在轮毂轴承上,盘体2为温度集中区域,也是热变形产生区域,但当用于更高性能车制动时,通风制动盘频繁制动,盘体2的温度持续升高,散热筋3无法消散更多的热量,导致制动盘面温度急剧上升至热衰退,将造成摩擦片摩擦系数衰退,加剧摩擦片的磨损,制动效能下降及制动块寿命降低;盘体2产生较大的热变形,引起制动盘抖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现有通风制动盘在刹车时散热效果不够理想引起制动盘体热变形和热衰退的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通风制动盘、盘式制动器及车辆。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通风制动盘,包括同轴设置的第一环形盘体和第二环形盘体,所述第一环形盘体和所述第二环形盘体之间设置有散热结构,所述散热结构包括第一散热组件和第二散热组件;
所述第一散热组件靠近所述制动盘的中心设置,并沿所述制动盘的圆周方向设置,所述第一散热组件包括多个第一类散热筋条组;所述第二散热组件远离所述制动盘的中心设置,并沿所述制动盘的圆周方向设置,所述第二散热组件包括多个第二类散热筋条组和多个第三类散热筋条,所述多个第二类散热筋条组和所述多个第三类散热筋条周向间隔设置;
每个所述第一类散热筋条组包括长度依次递减的第一类散热筋条,每个所述第二类散热筋条组包括长度依次递减的第二类散热筋条。
优选的,所述第一类散热筋条分别与所述第二类散热筋条、所述第三类散热筋条沿所述制动盘的周向方向交错设置,且所述第一类散热筋条分别和所述第二类散热筋条、所述第三类散热筋条之间形成通风槽。
优选的,所述第一类散热筋条的数量为所述第二类散热筋条和所述第三类散热筋条数量之和。
优选的,所述第二类散热筋条呈直条状,所述第二类散热筋条的端面为弧面。
优选的,所述第一类散热筋条本体为第一直条段,所述第一直条段的两侧设置有凹槽,所述第一直条段的端面为弧面;所述凹槽沿所述第一直条段的延伸方向延伸,且所述凹槽对称设置。
优选的,所述第三类散热筋条本体为第二直条段,所述第二直条段的两侧设置有多个凸起,所述第二直条段的端面为弧面;位于所述第二直条段的同一水平面的多个所述凸起不对称分布,位于所述第二直条段的同一竖直面的多个所述凸起对称分布。
优选的,多个所述凸起分别为第一凸起、第二凸起、第三凸起和第四凸起,所述第一凸起和所述第二凸起设置于所述第二直条段的第一侧面上,所述第三凸起和所述第四凸起设置于所述第二直条段的第二侧面上,所述第一凸起与所述第二凸起在沿所述第二直条段的竖直面上对称设置,所述第三凸起和所述第四凸起在沿所述第二直条段的竖直面上对称设置;所述第一凸起和所述第三凸起处于所述第二直条段的同一水平面,且所述第一凸起和所述第三凸起位置不对称设置;所述第二凸起和所述第四凸起处于所述第二直条段的同一水平面,且所述第二凸起和所述第四凸起位置不对称设置。
优选的,所述第一类散热筋条包括长度依次递减的第一筋条、第二筋条、第三筋条和第四筋条;所述第一类散热筋条组还包括第一调节筋条,所述第一调节筋条与所述第一类散热筋条沿所述制动盘的中心设置,并沿所述制动盘的圆周方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一调节筋条本体为第三直条段,所述第三直条段的两侧设置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三直条段的端面为弧面,所述第二凹槽沿所述第三直条段的延伸方向延伸,且所述第二凹槽对称设置;
所述第二类散热筋条包括长度依次递减的第五筋条、第六筋条、第七筋条,所述第二类散热筋条组还包括第二调节筋条,所述第二类散热筋条、所述第二调节筋条和所述第三类散热筋条依次沿所述制动盘的外圆周间隔设置;所述第二调节筋条呈直条状,所述第二调节筋条的端面为弧面。
优选的,所述第一调节筋条和所述第四筋条之间设置所述第三类散热筋条,所述第一凸起与所述第一调节筋条之间的距离设置为d1,所述第三凸起与所述第四筋条之间的距离设置为d2,且d1=d2。
优选的,每两个所述第二类散热筋条之间至少设置一个所述第三类散热筋条。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盘式制动器,包括上述所述的通风制动盘。
第三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车辆,包括上述所述的通风制动盘或上述所述的盘式制动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提供的通风制动盘,第一类散热筋条组设置在靠近制动盘中心,且沿制动盘圆周方向设置,第二类散热筋条组和第三类散热筋条远离制动盘中心,且沿制动盘的圆周方向设置的结构,保证第一类散热筋条组、第二类散热筋条组和第三类散热筋条的散热均匀,有效降低第一环形盘体和第二环形盘体的温度,提高制动盘的散热效果,减缓制动盘盘面温度过高导致的热变形和热衰退现象。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制动盘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通风制动盘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通风制动盘-环形盘体内部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通风制动盘-第二类散热筋条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通风制动盘-第三类散热筋条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通风制动盘-第一类散热筋条结构示意图。
说明书附图标记如下:
1、盘帽;2、盘体;3、散热筋;4、环形盘体;41、第一环形盘体;42、第二环形盘体;5、第三类散热筋条;6、第一类散热筋条;61、第一筋条;62、第二筋条;63、第三筋条;64、第四筋条;7、第二类散热筋条;71、第五筋条;72、第六筋条;73、第七筋条;8、第一调节筋条;9、第二调节筋条。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为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来进行说明。
如图2-图6所示,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通风制动盘,包括同轴设置的第一环形盘体41和第二环形盘体42,第一环形盘体41和第二环形盘体42之间设置有散热结构。
如图2所示,即制动盘包括环形盘体4,环形盘体4包括第一环形盘体41和第二环形盘体42,第一环形盘体41和第二盘体是同轴间隔设置,第一环形盘体41和第二环形盘体42之间具有间隙,散热结构设置在第一环形盘体41和第二环形盘体42形成的间隙中。可以理解的是第一环形盘体41和第二环形盘体42可以是上下同轴间隔设置,还可以是左右同轴间隔设置。
第一环形盘体41包括第一内侧面和第一外侧面,第二环形盘体42包括第二内侧面和第二外侧面,第一内侧面与第二内侧面相对设置,散热结构可以是固定在第一内侧面表面,或者是固定在第二内侧面表面,或者是散热结构分别与第一内侧面的表面和第二内侧面的表面固定连接。优选的,散热结构固定在第二内侧面表面。
第一散热组件靠近制动盘的中心设置,并沿制动盘的圆周方向设置,第一散热组件包括多个第一类散热筋条组;第二散热组件远离制动盘的中心设置,并沿制动盘的圆周方向设置,第二散热组件包括多个第二类散热筋条组和多个第三类散热筋条5,多个第二类散热筋条组和多个第三类散热筋条5周向间隔设置;
每个第一类散热筋条组包括长度依次递减的第一类散热筋条6,每个第二类散热筋条7组包括长度依次递减的第二类散热筋条7。
可以理解的是,制动盘包括同轴设置的第一环形盘体41和第二环形盘体42,即为制动盘的中心即为第一环形盘体41和第二环形盘体42的轴心;第一散热组件靠近制动盘的中心设置,并沿制动盘的圆周方向设置,即第一散热组件靠近第一环形盘体41和第二环形盘体42的轴心设置,并沿第一环形盘体41或第二环形盘体42的圆周方向设置。同理第二散热组件远离制动盘的中心设置,并沿制动盘的圆周方向设置,即第二散热组件远离第一环形盘体41和第二环形盘体42的轴心设置,并沿第一环形盘体41或第二环形盘体42的圆周方向设置。
具体的,如图2所示,第一类散热筋条6沿着靠近第二环形盘体42中心位置,且沿第二环形盘体42内圆周方向间隔设置,每相邻两个第一类散热筋条6之间具有气体流动的通风槽。第二类散热筋条7和第三类散热筋条5沿远离第二环形盘体42中心设置,且沿第二环形盘体42外圆周方向间隔设置,且每相邻两个第二类散热筋条7之间、或第二类散热筋条7和第三类散热筋条5之间都具有气体流动的通风槽。在第一环形盘体41、第二环形盘体42之间设置第一类散热筋条组、第二类散热筋条组、第三类散热筋条5,有助于降低制动盘的温度,且保证制动盘散热均匀,提高制动盘的散热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类散热筋条6分别与第二类散热筋条7、第三类散热筋条5沿制动盘的周向方向交错设置,且第一类散热筋条6分别和第二类散热筋条7、第三类散热筋条5之间形成通风槽。
具体的,如图2所示,第一类散热筋条6分别与第二类散热筋条7、第三类散热筋条5沿环形盘体4的周向方向上交错设置,且第一类散热筋条6与第二类散热筋条7轴线不共线,第一类散热筋条6与第三类散热筋条5轴线不共线;每类的散热筋条之间都不共线,有助于提高环形盘体4与空气的接触面积,有效降低环形盘体4的温度,提高环形盘体4的散热效果,减缓环形盘体4盘面温度过高导致的热变形和热衰退现象。
第一类散热筋条6分别和第二类散热筋条7、第三类散热筋条5之间形成通风槽,当制动盘高速旋转时,散热空气进入通风槽,由于入口流速过高,会使得空气与第一类散热筋条6、第二类散热筋条7、第三类散热筋条5表面充分接触,提高环形盘体4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保证通风槽内部的流场内空气流速和压力分布均匀,保证散热筋条的散热均匀,有效降低环形盘体4的温度,提高环形盘体4的散热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类散热筋条6的数量为第二类散热筋条7和第三类散热筋条5数量之和;满足此条件,保证通风槽内部的流场内空气流速和压力分布均匀,保证散热筋条的散热均匀,有效降低环形盘体4的温度,提高环形盘体4的散热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每两个第二类散热筋条7之间至少设置一个第三类散热筋条5;在摩擦片与环形盘体4摩擦过程中环形盘体4盘面中间位置温度高于边缘区域,通过此结构的设置有助于提高局部区域的空气流速,提高环形盘体4的散热效应,缓解盘面温度过高导致变形和热衰退现象。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类散热筋条6包括长度依次递减的第一筋条61、第二筋条62、第三筋条63和第四筋条64。可以理解的是第一筋条61的长度大于第二筋条62的长度,第二筋条62的长度大于第三筋条63的长度,第三筋条63的长度大于第四筋条64的长度。
第一类散热筋条6中的筋条长度依次递减,在第一筋条61、第二筋条62、第三筋条63和第四筋条64之间形成面积较大的通风槽,增加空气与环形盘体4的接触面积,有助于降低环形盘体4的表面温度,提高环形盘体4的散热效果,减缓环形盘体4的热变形和热衰退。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类散热筋条7包括长度依次递减的第五筋条71、第六筋条72和第七筋条73。可以理解的是第五筋条71的长度大于第六筋条72的长度,第六筋条72的长度大于第七筋条73的长度。
第二类散热筋条7中的筋条长度依此递减,在第五筋条71、第六筋条72和第七筋条73之间形成面积较大的通风槽,增加空气与环形盘体4的接触面积,有助于降低环形盘体4的表面温度,提高环形盘体4的散热效果,减缓环形盘体4的热变形和热衰退。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类散热筋条7呈直条状,第二类散热筋条7的端面为弧面。
第二类散热筋条7的横截面为方形。可以理解的是,方形包括正方形和长方形,优选横截面为长方形。如图4所示,第二类散热筋条7为直条状结构的筋条,其俯视图包括两条直线和连接两条直线的两条弧线,弧线与直线相切。需要说明的是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为平行关系或延长线相交,优选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是平行关系。
第二类散热筋条7沿靠近制动盘中心设置,并沿制动盘的圆周方向间隔设置,且第一类散热筋条6与第二类散热筋条7轴线不共线,轴线不共线的设置方式可以有效提高空气流动性,使得通风槽的流场内空气流速和压力分布更加均匀,有效降低环形盘体4的温度,提高通风散热盘的散热效果。需要说明的是,轴线不共线的设置方式是第一类散热筋条6的轴线和第二类散热筋条7的轴线的延长线不在同一条线上,如第一类散热筋条6和第二类散热筋条7可以是交叉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类散热筋条6本体为第一直条段,第一直条段的两侧设置有第一凹槽,第一直条段的端面为弧面;第一凹槽沿第一直条段的延伸方向延伸,且第一凹槽对称设置。
具体的,如图6所示,在第一直条段的第三侧面、第四侧面均开设第一凹槽。第一凹槽于第三侧面的第一端设置,并沿着第三侧面的长度方向延伸至第三侧面的第二端,第一凹槽的截面形状为长方形。具体的,第一类散热筋条6断面横截面积呈工字形。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直条段的两侧分别为第三侧面和第四侧面,同时第三侧面与第四侧面是与环形盘体4的周向方向相同的第一直条段的两个侧面。
当筋条数量增加时,通风槽内部流场的流阻也随之增加,与现有的条形结构筋条相比,本申请提供的第一类散热筋条6的凹槽结构可以有效降低通风槽内部流场的流阻,增加通风槽内空气流量,有效增加散热面积,减轻制动盘重量。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三类散热筋条5本体为第二直条段,第二直条段的两侧设置有多个凸起,第二直条段的端面为弧面;位于第二直条段的同一水平面的多个凸起不对称分布,位于第二直条段的同一竖直面的多个凸起对称分布。
具体的,第二直条段的水平面和竖直面的方向如图5所示,第三类散热筋条5的水平面是与第二直条段的顶面平行的平面,竖直面是与第二直条段的左右两侧的侧面平行的平面。现有技术中,制动片与制动盘摩擦过程中制动盘面中间位置温度要高于边缘区域,第三类散热筋条5是在第二直条段两侧增设凸起可以有效增加制动盘热容量体积,且两侧的凸起结构会减小通风槽的横截面积,有利于提高局部区域的空气流速,提高环形盘的散热效应,缓解环形盘体4的盘面温度过高导致热变形和热热衰退现象。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多个凸起分别为第一凸起、第二凸起、第三凸起和第四凸起,第一凸起和第二凸起设置于第二直条段的第一侧面上,第三凸起和第四凸起设置于第二直条段的第二侧面上,第一凸起与第二凸起在沿第二直条段的竖直面上对称设置,第三凸起和第四凸起在沿第二直条段的竖直面上对称设置;第一凸起和第三凸起处于第二直条段的同一水平面,且第一凸起和第三凸起位置不对称设置;第二凸起和第四凸起处于第二直条段的同一水平面,且第二凸起和第四凸起位置不对称设置。
具体的,第一凸起、第二凸起、第三凸起和第四凸起的结构可以是凸台结构,本申请不做限定。第一凸起和第三凸起不对称设置,第二凸起和第四凸起不对称设置,主要是为了与长度不同的第一类散热筋条6位置相匹配,且满足第一类散热筋条6和第一凸起或第三凸起之间的距离相等的条件。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类散热筋条组还包括第一调节筋条8,第一调节筋条8与第一类散热筋条6沿所述制动盘的中心设置,并沿所述制动盘的圆周方向间隔设置;第一调节筋条8本体为第三直条段,第三直条段的两侧设置有第二凹槽,第三直条段的端面为弧面,第二凹槽沿第三直条段的延伸方向延伸,且第二凹槽对称设置;第二类散热筋条组还包括第二调节筋条9,第二类散热筋条7、第二调节筋条9和第三类散热筋条5依次沿制动盘的外圆周间隔设置;第二调节筋条9呈直条状,第二调节筋条9的端面为弧面。
具体的,第一调节筋条8与第一类散热筋条6结构相同,便于第三类散热筋条5、第一调节筋条8、第一类散热筋条6之间形成的通风槽空气流速分布均匀,保证散热筋条的散热均匀性,提高环形盘体4的散热效果。第二调节筋条9设置在第二类散热筋条7和第三类散热筋条5之间,能够增加空气与筋条的接触面积,保证第三类散热筋条5左右两侧的空气流速分布均匀,提高环形盘体4的散热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第一调节筋条8和第四筋条64之间设置第三类散热筋条5,第一凸起与第一调节筋条8之间的距离设置为d1,第三凸起与第四筋条64之间的距离设置为d2,且d1=d2。要求d1和d2的距离相等,能够保证第三类散热筋条5左右两侧的空气流速分布均匀,保证散热筋条的散热均匀性,提高环形盘体4的散热效果。第一类散热筋条6的长度尺寸各不相同,如果第一类散热筋条6与第一凸起、第三凸起的间距过长或过短,即d1≠d2会导致第三类散热筋条5的左右两边流速不均匀,散热不均匀等现象的发生。
需要说明的是,要保证d1和d2的距离相等,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有效增加第三类散热筋条5的数量,或者是增加第一调节筋条8的数量。为了提高环形盘体4的散热效果,可以适当增加第三类散热筋条5或第二调节筋条9的数量,本申请不做限定。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调节筋条8的尺寸长度需要依据d1与d2的距离进行调整,本申请不限定第一调节筋条8的尺寸,只要满足d1=d2即可。第二调节筋条9的尺寸本申请也不做限定,只要保证第二调节筋条9与第三类散热筋条5、第一类散热筋条6之间形成通风槽,提高空气与第二调节筋条9的接触面积,保证散热结构的通风效果即可。
在一些实施例中,制动盘还包括盘帽1,第一环形盘体41或第二环形盘体42的轴心设置所述盘帽1。环形盘体4和盘帽1为一体成型结构,环形盘体4和散热结构为一体成型结构。
如图3所示,本申请提供的散热筋条分布方式如下:环形盘体4包括同轴设置的第一环形盘体41和第二环形盘体42,在环形盘体4的内圆周内每个第一类散热筋条组间隔分布,每组第一类散热筋条组由长度尺寸呈递增式分布的第四筋条64、第三筋条63、第二筋条62和第一筋条61的第一类散热筋条6和第一调节筋条8组成。与之相对应的在环形盘体4的外圆周内每个第二类散热筋条组和每个第三类散热筋条5间隔分布,第二类散热筋条组由长度尺寸呈递减式分布的第五筋条71、第六筋条72、第七筋条73的第二类散热筋条7和第二调节筋条9构成,第三类散热筋条5设置在至少每两个第二类散热筋条组之间,其中第三类散热筋条5长度与第五筋条71长度相一致。第一类散热筋条6和第二类散热筋条7、第三类散热筋条5错开分布,可以有效提高散热面积;即为第四筋条64、第三筋条63、第二筋条62、第一筋条61分别和第三类散热筋条5、第五筋条71、第六筋条72、第七筋条73长短交错设置,每两种筋条的轴心不在同一条直线上。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盘式制动器,包括上述的通风制动盘。
本申请提供的盘式制动器,采用上述结构的通风制动盘,能够有效降低制动盘的温度,提高制动盘的散热效果,减缓制动盘盘面温度过高导致的热变形和热衰退现象,提高盘式制动器的制动效果。
第三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车辆,包括上述所述的通风制动盘或上述所述的盘式制动器。
通过在车辆内设有如上所述的通风制动盘,在同轴设置的第一环形盘体41和第二环形盘体42之间设置有散热结构,散热结构包括第一散热件、第二散热件,第一散热组件靠近制动盘的中心设置,并沿制动盘的圆周方向设置,第一散热组件包括多个第一类散热筋条组;第二散热组件远离制动盘的中心设置,并沿制动盘的圆周方向设置,第二散热组件包括多个第二类散热筋条组和多个第三类散热筋条5,多个第二类散热筋条组和多个第三类散热筋条5周向间隔设置,第一散热件、第二散热件的结构设置,保证第一类散热筋条组、第二类散热筋条组和第三类散热筋条5的散热均匀,有效降低第一环形盘体41和第二环形盘体42的温度,提高制动盘的散热效果,减缓制动盘盘面温度过高导致的热变形和热衰退现象;同时提高通风制动盘的使用性能和使用寿命,以使得车辆能够更为稳定高效的制动,提升车辆的使用安全性。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2)
1.一种通风制动盘,其特征在于,包括同轴设置的第一环形盘体和第二环形盘体,所述第一环形盘体和所述第二环形盘体之间设置有散热结构,所述散热结构包括第一散热组件和第二散热组件;
所述第一散热组件靠近所述制动盘的中心设置,并沿所述制动盘的圆周方向设置,所述第一散热组件包括多个第一类散热筋条组;所述第二散热组件远离所述制动盘的中心设置,并沿所述制动盘的圆周方向设置,所述第二散热组件包括多个第二类散热筋条组和多个第三类散热筋条,所述多个第二类散热筋条组和所述多个第三类散热筋条周向间隔设置;
每个所述第一类散热筋条组包括长度依次递减的第一类散热筋条,每个所述第二类散热筋条组包括长度依次递减的第二类散热筋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风制动盘,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类散热筋条分别与所述第二类散热筋条、所述第三类散热筋条沿所述制动盘的周向方向交错设置,且所述第一类散热筋条分别和所述第二类散热筋条、所述第三类散热筋条之间形成通风槽。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通风制动盘,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类散热筋条的数量为所述第二类散热筋条和所述第三类散热筋条数量之和。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通风制动盘,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类散热筋条呈直条状,所述第二类散热筋条的端面为弧面。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通风制动盘,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类散热筋条本体为第一直条段,所述第一直条段的两侧设置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直条段的端面为弧面;所述第一凹槽沿所述第一直条段的延伸方向延伸,且所述第一凹槽对称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通风制动盘,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类散热筋条本体为第二直条段,所述第二直条段的两侧设置有多个凸起,所述第二直条段的端面为弧面;位于所述第二直条段的同一水平面的多个所述凸起不对称分布,位于所述第二直条段的同一竖直面的多个所述凸起对称分布。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通风制动盘,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凸起分别为第一凸起、第二凸起、第三凸起和第四凸起,所述第一凸起和所述第二凸起设置于所述第二直条段的第一侧面上,所述第三凸起和所述第四凸起设置于所述第二直条段的第二侧面上,所述第一凸起与所述第二凸起在沿所述第二直条段的竖直面上对称设置,所述第三凸起和所述第四凸起在沿所述第二直条段的竖直面上对称设置;所述第一凸起和所述第三凸起处于所述第二直条段的同一水平面上,且所述第一凸起和所述第三凸起位置不对称设置;所述第二凸起和所述第四凸起处于所述第二直条段的同一水平面上,且所述第二凸起和所述第四凸起位置不对称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通风制动盘,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类散热筋条包括长度依次递减的第一筋条、第二筋条、第三筋条和第四筋条;所述第一类散热筋条组还包括第一调节筋条,所述第一调节筋条与所述第一类散热筋条沿所述制动盘的中心设置,并沿所述制动盘的圆周方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一调节筋条本体为第三直条段,所述第三直条段的两侧设置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三直条段的端面为弧面,所述第二凹槽沿所述第三直条段的延伸方向延伸,且所述第二凹槽对称设置;
所述第二类散热筋条包括长度依次递减的第五筋条、第六筋条、第七筋条,所述第二类散热筋条组还包括第二调节筋条,所述第二类散热筋条、所述第二调节筋条和所述第三类散热筋条依次沿所述制动盘的外圆周间隔设置;所述第二调节筋条呈直条状,所述第二调节筋条的端面为弧面。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通风制动盘,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调节筋条和所述第四筋条之间设置所述第三类散热筋条,所述第一凸起与所述第一调节筋条之间的距离设置为d1,所述第三凸起与所述第四筋条之间的距离设置为d2,且d1=d2。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通风制动盘,其特征在于,每两个所述第二类散热筋条之间至少设置一个所述第三类散热筋条。
11.一种盘式制动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10任意一项所述的通风制动盘。
12.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10任意一项所述的通风制动盘或权利要求11所述的盘式制动器。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1016725.0U CN219840951U (zh) | 2023-04-27 | 2023-04-27 | 一种通风制动盘、盘式制动器及车辆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1016725.0U CN219840951U (zh) | 2023-04-27 | 2023-04-27 | 一种通风制动盘、盘式制动器及车辆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9840951U true CN219840951U (zh) | 2023-10-17 |
Family
ID=883032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21016725.0U Active CN219840951U (zh) | 2023-04-27 | 2023-04-27 | 一种通风制动盘、盘式制动器及车辆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9840951U (zh) |
-
2023
- 2023-04-27 CN CN202321016725.0U patent/CN219840951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20200208697A1 (en) | Ventilated brake disc | |
CN219840951U (zh) | 一种通风制动盘、盘式制动器及车辆 | |
CN205745019U (zh) | 一种新型重型载荷制动盘组合 | |
CN214661642U (zh) | 一种C/SiC通风制动盘 | |
CN103591197A (zh) | 一种散热型耐磨刹车片 | |
CN215293366U (zh) | 一种地铁城轨车辆轮装碳陶制动盘 | |
CN213017395U (zh) | 一种散热防尘的碟刹车轴轴端系统 | |
CN218235908U (zh) | 一种点阵式散热刹车片 | |
CN212131136U (zh) | 一种多级散热型刹车盘 | |
CN113606272B (zh) | 改善通风制动盘散热性能的通风筋结构 | |
CN220416055U (zh) | 制动盘和车辆 | |
CN214367408U (zh) | 一种大型车辆用刹车盘 | |
CN219639306U (zh) | 一种轴装制动盘 | |
CN220204492U (zh) | 一种散热性能好的刹车盘 | |
CN212839065U (zh) | 一种散热蹄片轴支架 | |
CN221195842U (zh) | 一种汽车碳陶制动盘 | |
CN212744796U (zh) | 一种快散热机动车刹车盘 | |
CN212959612U (zh) | 一种集装式刹车盘 | |
CN211737834U (zh) | 一种制动盘结构 | |
CN217713418U (zh) | 一种耐磨型刹车盘 | |
CN208651488U (zh) | 一种雨点状型通风筋的制动盘结构 | |
CN213298652U (zh) | 一种制动盘 | |
CN218644701U (zh) | 一种刹车盘 | |
CN220416054U (zh) | 一种新型制动盘 | |
CN220204499U (zh) | 一种高效散热制动定钳总成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