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840529U - 一种门框与门洞连接固定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门框与门洞连接固定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840529U
CN219840529U CN202321152793.XU CN202321152793U CN219840529U CN 219840529 U CN219840529 U CN 219840529U CN 202321152793 U CN202321152793 U CN 202321152793U CN 219840529 U CN219840529 U CN 21984052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oor frame
clamping piece
door opening
door
fixing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152793.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朱成
何云彬
何锦杰
黄永前
吴惠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u Cheng
Original Assignee
Foshan Jingsong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oshan Jingsong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Foshan Jingsong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152793.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84052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84052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84052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Door And Window Frames Mounted To Opening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门框与门洞连接固定装置,该装置包括门框连接单元,所述门框连接单元包括第一夹持件以及第二夹持件;所述第一夹持件与所述第二夹持件相对布置且各自的至少一部分位于门框立柱的两侧;所述第一夹持件以及所述第二夹持件通过穿过所述第一夹持件、所述门框立柱以及所述第二夹持件的若干螺栓与所述门框立柱相连。本申请提供的门框与门洞连接固定装置,结构简单合理,门框连接单元采用螺栓连接的方式与门框立柱相连,即减少了焊接部位的数量,同时无需拆卸防风墙的墙板,可以有效的提高收放门系统的安装效率,为企业节省大量的人力成本。同时,该固定装置具有连接后结构稳定,适用性强等优点。值得大面积推广使用。

Description

一种门框与门洞连接固定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在围绕物的开口处用的固定式闭合装置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门框与门洞连接固定装置。
背景技术
港口码头的散货堆场或者建筑工地,因货物或物料露天堆放,被风吹时易产生扬尘,造成环境污染,因此采用钢结构防风幕墙配防风网板组成防风墙,防风墙围绕露天堆场可以降低风速来减小扬尘,从而达到环保效果。但散货堆场或者建筑工地需要货车进出,因此防风墙上会开多个门洞,这些镂空的门洞无法降低风速,增大了扬尘,环保效果降低。
为减少散货堆场或者建筑工地的防风墙镂空面积,进一步降低风速减少堆场扬尘,防止堆场或工地的粉尘通过门洞口外溢,同时优化车辆进出管理,会在门洞处安装一个防风门,防风通过门的开合满足车辆通行和环保需求。
为了实现防风门与门洞稳定相连,通常需要采用特制的连接件进行连接。传统的做法是,如图5所示,预先制作第一连接杆杆91、异形连接件92和第二连接杆杆93,在防风门被吊装到位后,将第一连接杆91和第二连接杆93分别与现有的门洞上的两根立柱连接,异形连接件92与防风门的工字钢门框相连,各个连接点均采用焊接的方式相连。这样的做法虽然可以保证防风门与门洞连接稳定,但是由于焊接点众多,存在施工效率低的问题。同时,由于防风门的门框处存在焊接点会破坏门框已有的装饰漆面,影响最终的装饰效果。另外,由于防风门不能提供焊接需要的操作平台,因此在实际施工时,需要将靠近门洞处的防风墙一部分拆除,使得门洞处的立柱完全裸露,通过设置的木板等形成操作平台,人员站立于平台上,将身体探出对异形连接件与防风门的工字钢门框进行焊接。由于防风墙每块墙板的尺寸以及重量通常较大,拆除以及安装均十分不便,同样会影响施工效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门框与门洞连接固定装置。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方案:
一种门框与门洞连接固定装置,包括:
门框连接单元,所述门框连接单元包括第一夹持件以及第二夹持件;所述第一夹持件与所述第二夹持件相对布置且各自的至少一部分位于门框立柱的两侧;所述第一夹持件以及所述第二夹持件通过穿过所述第一夹持件、所述门框立柱以及所述第二夹持件的若干螺栓与所述门框立柱相连;
至少两根连接杆,至少两根所述连接杆各自的第一端均通过沿所述门框立柱高度方向设置的轴销与所述第二夹持件相连;至少两根所述连接杆各自的第二端成自由状态,所述连接杆的第二端用于穿过防风墙的墙板上的开口与门洞结构件相连。
优选地:所述第一夹持件设置有第一通孔组,所述第二夹持件设置有第二通孔组,所述门框立柱设置有至少一组第三通孔组;所述第一通孔组包含的各个通孔与所述第二通孔组包含的各个通孔一一对应布置,所述第三通孔组包含的各个通孔与所述第一通孔组以及所述第二通孔组的至少一部分通孔对应布置。
优选地:所述第三通孔组包括多组,多组所述第三通孔组沿所述门框立柱的高度方向呈间隔分布。
优选地:所述门框立柱包括工字钢结构,所述第三通孔组设置于所述工字钢结构的腹板上。
优选地:所述第一夹持件以及所述第二夹持件均设置有供所述工字钢结构的同一翼板插入的缺口;所述第一通孔组以及所述第二通孔组均包括位于所述缺口两侧的若干通孔。
优选地:所述第二夹持件包括彼此分离的两块第一耳板,所述连接杆的第一端位于两块所述第一耳板之间。
优选地:所述连接杆的截面具有方形结构。
优选地:所述门洞具有桁架结构,所述门洞结构件包括所述桁架结构竖直设置的杆件,所述连接杆的第二端通过焊接方式与所述杆件相连。
优选地:还包括至少两组第二耳板组,每组所述第二耳板组包括两块第二耳板,同组内的两块所述第二耳板各自的一端均与同一所述杆件相连,同组的两块所述第二耳板彼此分离,所述连接杆的第二端位于两块所述第二耳板之间且采用焊接方式与两块所述第二耳板相连。
优选地:所述杆件上设置有可拆卸相连的抱箍,所述抱箍设置有彼此分离的两块第三耳板,所述连接杆的第二端位于两块第三耳板之间且采用焊接方式与两块所述第三耳板相连。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具体实施例,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以下技术效果:
通过本实用新型,可以实现一种门框与门洞连接固定装置,在一种实现方式下,该装置可以包括门框连接单元,所述门框连接单元包括第一夹持件以及第二夹持件;所述第一夹持件与所述第二夹持件相对布置且各自的至少一部分位于门框立柱的两侧;所述第一夹持件以及所述第二夹持件通过穿过所述第一夹持件、所述门框立柱以及所述第二夹持件的若干螺栓与所述门框立柱相连;至少两根连接杆,至少两根所述连接杆各自的第一端均通过沿所述门框立柱高度方向设置的轴销与所述第二夹持件相连;至少两根所述连接杆各自的第二端成自由状态,所述连接杆的第二端用于穿过防风墙的墙板上的开口与门洞结构件相连。本申请提供的门框与门洞连接固定装置,结构简单合理,门框连接单元采用螺栓连接的方式与门框立柱相连,即减少了焊接部位的数量,同时无需拆卸防风墙的墙板,可以有效的提高收放门系统的安装效率,为企业节省大量的人力成本。同时,该固定装置具有连接后结构稳定,适用性强等优点。值得大面积推广使用。
当然,实施本实用新型的任一产品并不一定需要同时达到以上所述的所有优点。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门框与门洞连接固定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门框与门洞连接固定装置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门框与门洞连接固定装置使用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门框与门洞连接固定装置使用状态的截面图;
图5是现有技术中门框立柱与门洞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门框连接单元1、第一夹持件11、第二夹持件12、连接杆2、轴销3、第一耳板4、第二耳板5、门框立柱6、门洞结构件7。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
参见图1、图2、图3、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门框与门洞连接固定装置,如图1、图2、图3、图4所示,该装置可以包括:
门框连接单元1,所述门框连接单元1包括第一夹持件11以及第二夹持件12;所述第一夹持件11与所述第二夹持件12相对布置且各自的至少一部分位于门框立柱6的两侧;所述第一夹持件11以及所述第二夹持件12通过穿过所述第一夹持件11、所述门框立柱6以及所述第二夹持件12的若干螺栓与所述门框立柱6相连;
至少两根连接杆2,至少两根所述连接杆2各自的第一端均通过沿所述门框立柱6高度方向设置的轴销3与所述第二夹持件12相连;至少两根所述连接杆2各自的第二端成自由状态,所述连接杆2的第二端用于穿过防风墙的墙板上的开口与门洞结构件7相连。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门框连接单元在与收放门系统的门框相连时,无需进行焊接,采用螺栓即可实现两者的相连接,即降低了现场焊接施工的难度。同时可以有效的减少焊接部位的数量,由于螺栓连接的效率远高于焊接效率,因此可以节省大量的现场施工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另外,可以在防风墙的墙板上根据安装位置需要进行开口,使得连接杆穿过开口与门洞结构件相连,由于收放门系统的门框连接处不需要进行焊接,无需焊接所需的工作平台,因此在施工过程中无需拆除整扇墙板(门洞结构件附近焊接可以在不拆除墙板的前提下进行),降低了施工难度同时可以提高施工效率。
为了保证第一夹持件以及第二夹持件可以与门框立柱连接稳固,本申请实施例可以提供所述第一夹持件11设置有第一通孔组,所述第二夹持件12设置有第二通孔组,所述门框立柱6设置有至少一组第三通孔组;所述第一通孔组包含的各个通孔与所述第二通孔组包含的各个通孔一一对应布置,所述第三通孔组包含的各个通孔与所述第一通孔组以及所述第二通孔组的至少一部分通孔对应布置。
为了方便连接杆在伸入门洞结构件时,不与门洞的部分结构件发生干涉,本申请实施例还可以提供所述第三通孔组包括多组,多组所述第三通孔组沿所述门框立柱6的高度方向呈间隔分布。通过不同的第三通孔组,可以实现第一夹持件与第二夹持件在不同高度的安装,可以有效的避开相互干涉的部位。
进一步的,所述门框立柱6包括工字钢结构,所述第三通孔组设置于所述工字钢结构的腹板上。为了提高门框立柱的强度以及降低制作成本,门框立柱可以采用工字钢制作,在强度较高的腹板上开设第三通孔组,可以保证连接的稳定性。
为了进一步的提高门框连接单元与门框立柱连接的稳定性,本申请实施例还可以提供所述第一夹持件11以及所述第二夹持件12均设置有供所述工字钢结构的同一翼板插入的缺口;所述第一通孔组以及所述第二通孔组均包括位于所述缺口两侧的若干通孔。同一翼板的两侧均插入第一夹持件以及第二夹持件内,可以达到良好的限位效果。
为了方便连接杆的第一端与第二夹持件的连接,本申请实施例还可以提供所述第二夹持件12包括彼此分离的两块第一耳板4,所述连接杆2的第一端位于两块所述第一耳板4之间。
为了防止连接杆发生转动,本申请实施例还可以提供所述连接杆2的截面具有方形结构。
为了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门洞结构件的样式选择合适的连接方式与连接杆的第二端相连。例如,在一种实现方式下,本申请实施例可以提供所述门洞具有桁架结构,所述门洞结构件7包括所述桁架结构竖直设置的杆件,所述连接杆2的第二端通过焊接方式与所述门洞结构件7相连。采用竖直设置的杆件可以承受更大的作用力,因此采用竖直设置的杆件作为连接的结构件,可以保证连接后形成的连接结构更加稳定耐用。
由于桁架结构的门洞通常采用圆形管件制作,为了方便与圆形管件的结构件进行焊接,本申请实施例还可以提供还包括至少两组第二耳板组,每组所述第二耳板组包括两块第二耳板5,同组内的两块所述第二耳板5各自的一端均与同一所述杆件相连,同组的两块所述第二耳板5彼此分离,所述连接杆2的第二端位于两块所述第二耳板5之间且采用焊接方式与两块所述第二耳板5相连。其中第二耳板可以形成弧形焊接接触面,保证与圆形管件焊接稳固。
为了进一步的降低现场焊接部位的数量,本申请实施例还可以提供所述杆件上设置有可拆卸相连的抱箍(图中未视出),所述抱箍设置有彼此分离的两块第三耳板,所述连接杆的第二端位于两块第三耳板之间且采用焊接方式与两块所述第三耳板相连。其中两块第三耳板可以预先与抱箍完成焊接相连,在现场使用时,可以在收放门系统吊装直立后确定门框连接单元的位置,同时可以确定连接杆的位置,然后根据连接杆的位置将抱箍与相应的门洞结构件采用螺栓副相连,最后将两块第三耳板与相应的连接杆进行焊接即可。
总之,本申请提供的门框与门洞连接固定装置,结构简单合理,门框连接单元采用螺栓连接的方式与门框立柱相连,即减少了焊接部位的数量,同时无需拆卸防风墙的墙板,可以有效的提高收放门系统的安装效率,为企业节省大量的人力成本。同时,该固定装置具有连接后结构稳定,适用性强等优点。值得大面积推广使用。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门框与门洞连接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门框连接单元,所述门框连接单元包括第一夹持件以及第二夹持件;所述第一夹持件与所述第二夹持件相对布置且各自的至少一部分位于门框立柱的两侧;所述第一夹持件以及所述第二夹持件通过穿过所述第一夹持件、所述门框立柱以及所述第二夹持件的若干螺栓与所述门框立柱相连;
至少两根连接杆,至少两根所述连接杆各自的第一端均通过沿所述门框立柱高度方向设置的轴销与所述第二夹持件相连;至少两根所述连接杆各自的第二端成自由状态,所述连接杆的第二端用于穿过防风墙的墙板上的开口与门洞结构件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门框与门洞连接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持件设置有第一通孔组,所述第二夹持件设置有第二通孔组,所述门框立柱设置有至少一组第三通孔组;所述第一通孔组包含的各个通孔与所述第二通孔组包含的各个通孔一一对应布置,所述第三通孔组包含的各个通孔与所述第一通孔组以及所述第二通孔组的至少一部分通孔对应布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门框与门洞连接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通孔组包括多组,多组所述第三通孔组沿所述门框立柱的高度方向呈间隔分布。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门框与门洞连接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门框立柱包括工字钢结构,所述第三通孔组设置于所述工字钢结构的腹板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门框与门洞连接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持件以及所述第二夹持件均设置有供所述工字钢结构的同一翼板插入的缺口;所述第一通孔组以及所述第二通孔组均包括位于所述缺口两侧的若干通孔。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门框与门洞连接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夹持件包括彼此分离的两块第一耳板,所述连接杆的第一端位于两块所述第一耳板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门框与门洞连接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杆的截面具有方形结构。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门框与门洞连接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门洞具有桁架结构,所述门洞结构件包括所述桁架结构竖直设置的杆件,所述连接杆的第二端通过焊接方式与所述杆件相连。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门框与门洞连接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至少两组第二耳板组,每组所述第二耳板组包括两块第二耳板,同组内的两块所述第二耳板各自的一端均与同一所述杆件相连,同组的两块所述第二耳板彼此分离,所述连接杆的第二端位于两块所述第二耳板之间且采用焊接方式与两块所述第二耳板相连。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门框与门洞连接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杆件上设置有可拆卸相连的抱箍,所述抱箍设置有彼此分离的两块第三耳板,所述连接杆的第二端位于两块第三耳板之间且采用焊接方式与两块所述第三耳板相连。
CN202321152793.XU 2023-05-15 2023-05-15 一种门框与门洞连接固定装置 Active CN21984052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152793.XU CN219840529U (zh) 2023-05-15 2023-05-15 一种门框与门洞连接固定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152793.XU CN219840529U (zh) 2023-05-15 2023-05-15 一种门框与门洞连接固定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840529U true CN219840529U (zh) 2023-10-17

Family

ID=883046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152793.XU Active CN219840529U (zh) 2023-05-15 2023-05-15 一种门框与门洞连接固定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84052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908960A (zh) 用于高大空间施工的施工架
CN204080843U (zh) 活动板房基础结构
CN212582721U (zh) 一种基础车库顶板立塔塔吊承载平台
CN219840529U (zh) 一种门框与门洞连接固定装置
CN215212255U (zh) 悬挂式框架组合型高空操作平台
CN212201400U (zh) 装配式钢结构外挂式防护架
CN113137102A (zh) 一种拼装式库顶房结构及其安装方法
CN110805189A (zh) 一种采光顶钢结构安装方法
CN215803310U (zh) 一种装配式定型卸料平台系统
CN217537782U (zh) 一种用于大跨度定型化外挑结构施工钢平台装置
CN213390842U (zh) 一种钢桁架局部承重支撑结构
CN216516159U (zh) 一种快装外围护墙体支撑系统
CN211666427U (zh) 一种装配式临边防护设备
CN215407309U (zh) 一种钢管支撑架搭设用的焊接平台结构
CN219732296U (zh) 一种工字型钢与边梁连接装置
CN220522033U (zh) 一种叠合梁与叠合构件连接施工装置
CN211897878U (zh) 公路桥四墩盖梁抱箍支架及公路桥四墩盖梁支架系统
CN220013390U (zh) 一种防侧滑双千斤顶式长悬臂盖梁模板托架体系
CN219451415U (zh) 一种便捷式钢结构焊接操作平台
CN214301217U (zh) 一种折叠式塔吊通道
CN218912194U (zh) 一种高层建筑电梯井便捷式安全操作平台
CN213234454U (zh) 一种屈曲约束支撑结构
CN218454467U (zh) 一种新型箱型钢梁节点连接结构
CN218841522U (zh) 一种定型化塔吊附墙操作平台
CN112144685B (zh) 一种装配式钢框架用抗震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1109

Address after: Room 106, No. 192 Hongshan San Road, Huangpu District, Guangzhou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510727

Patentee after: Zhu Cheng

Address before: Room 302, 303, R&D Workshop, Building 10, Lihe Technology Industry Center, No. 99, Taoyuan East Road, Shishan Town, Nanhai District, Foshan, Guangdong 528225

Patentee before: Foshan Jingsong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