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828902U - 管状燃烧器及燃气炉 - Google Patents

管状燃烧器及燃气炉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828902U
CN219828902U CN202320653614.4U CN202320653614U CN219828902U CN 219828902 U CN219828902 U CN 219828902U CN 202320653614 U CN202320653614 U CN 202320653614U CN 219828902 U CN219828902 U CN 21982890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as
mixing chamber
channel
gas mixing
burn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653614.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ngbo Fotile Kitchen War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ingbo Fotile Kitchen War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ngbo Fotile Kitchen Ware Co Ltd filed Critical Ningbo Fotile Kitchen War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653614.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82890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82890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82890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Gas Burn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管状燃烧器及燃气炉,管状燃烧器包括混气室和燃气通道;燃气通道包括邻近混气室并设置在混气室的外侧的第一通道,且第一通道与混气室连通;扰流件,扰流件设置于混气室的内部,沿着燃气流动路径,扰流件设置于第一通道的下游;燃气进入混气室进行混气,与空气充分混合后有利于提高热效率,高速喷射进入混气室的燃气会快速冲向混气室的顶面,而后四散分开,气流经扰流件的作用重新导向至中间,进行二次碰撞后气流流入第一通道,使得燃气的速度进一步降低,避免出气速度过快,导致离焰;且经过两次碰撞后,燃气和空气混合更充分,燃烧更完全,热效率更高。

Description

管状燃烧器及燃气炉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燃烧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管状燃烧器及燃气炉。
背景技术
燃烧器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厨房的设备,现有的炉具燃气进气不稳定,从燃气通道直接进入混气室的燃气,往往因其过高的流通速度,导致其未能在混气室中与空气进行充分混合,从而使得燃气离焰和燃烧不完全,进而导致燃烧效率较低,从而影响燃烧器以及燃气炉的性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燃气容易离焰导致热效率降低的缺陷,提供一种管状燃烧器及燃气炉。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一种管状燃烧器,其包括混气室和燃气通道;燃气通道包括邻近混气室并设置在混气室的外侧的第一通道,且第一通道与混气室连通;扰流件,扰流件设置于混气室的内部,沿着燃气流动路径,扰流件设置于第一通道的上游。
燃气进入混气室内部与空气进行充分混合后流经燃气通道,进行燃烧;第一通道与混气室连通,高速喷射进入混气室的燃气会快速冲向混气室的顶面,而后四散分开,气流经扰流件的作用重新导向至中间,进行二次碰撞后气流流入第一通道,燃气的流通路径被延长,使得燃气的速度进一步降低,避免出气速度过快,导致离焰;且经过两次碰撞后,燃气和空气混合更充分,燃烧更完全,热效率更高。
优选地,扰流件设置为弧形,扰流件具有外凸面和内凹面,外凸面朝向第一通道的燃气出口。
在本方案中,混气室中的扰流件呈弧形,弧形可增大混合气体的碰撞,在混气室内经过扰流件后,混合气体的流速和方向发生变化,使得混合气体的流动进一步降低,扰流件的外凸面朝向第一通道,能够较佳地使得进入混气室的燃气在经过扰流件后快速大量地导向混气室中间,进行充分混合。
优选地,扰流件设置在第一通道与混气室的中部之间,第一通道的轴线方向穿过扰流件的中部。
在本方案中,扰流件位于第一通道与混气室中部之间,在一方面能够保证进入燃气碰撞到扰流件后想混气室中部聚拢进行二次混合时中部空间狭小影响混气效果,另一方面也不会因扰流件距离第一通道距离较近影响燃气的正常流通;第一通道的轴线与扰流件的中部重合,使得燃气能够较均匀地自扰流件的侧壁流向第一通道,进而使得自第一通道流出的气体速度较为均匀稳定。
优选地,扰流件设置为两个,两个扰流件间隔设置,且两个扰流件相对混气室的轴线方向中心对称设置。
在本方案中,间隔设置的扰流件可以多次改变混合气体的流向,扰流件之间具有间隙,可以使得经过扰流件碰撞后的混合气体经过间隙后与混气室的内壁碰撞,增大混合气体中的燃气和空气的混合均匀度;通过经过多次碰撞后的混合气体流速进一步降低,避免经过燃气通道后的混合气体流速过快造成的离焰。
优选地,第一通道设置为两个,两个第一通道间隔设置,且两个第一通道相对混气室的轴线方向中心对称设置。
在本方案中,燃气通道的两个第一通道之间设置有间隔距离,将混气室中的混气气体分开,便于将混气室中的混合气体均匀分流;将混合气体分别输送至下游燃气通道。
优选地,管状燃烧器包括设置于混气室的底部的多个支撑件;支撑件包括延伸部和连接部,其中至少一支撑件的连接部的内部设置有第一通道;连接部设置于混气室与支撑件之间。
在本方案中,支撑件的延伸部位于混气室的底部用以支撑混气室,同时第一通道设置于支撑件的连接部内,混合后的气体流入连接部内的第一通道内,继而流向下游燃气通道,此种结构制造简单,降低了成本。
优选地,燃气通道还包括第一燃烧管和第二燃烧管,第二燃烧管位于第一燃烧管的外侧,且第二燃烧管至少部分位于第一燃烧管的下方两个第一通道中的一个与第一燃烧管连通,另一与第二燃烧管连通。
在本方案中,将第一燃烧管设置在第二燃烧管的上方,并且相对于稳焰管设置在内侧,第一燃烧管提供主燃烧,第二燃烧管在外提供辅助燃烧;第二燃烧管的火焰燃烧至第一燃烧管火焰的根部,起到稳焰作用,第一燃烧管喷出的火焰和第二燃烧管喷出的火焰的喷射方向呈交叉状,形成对冲稳焰,进一步加强火焰整体的稳定性,防止火焰发生颤抖或离焰。
优选地,燃烧器还包括网罩和燃气喷嘴,网罩为筒状结构,网罩的外周均匀间隔设置有多个通孔,网罩罩设在燃气喷嘴的外周,且网罩的上下两端分别与混气室的顶壁和底壁抵接。
在本方案中,网罩使得从空气入口进入的空气经过网罩的多次过滤后,进一步降低从空气入口进入混气室内的空气流速;增大了混合气体在混气室内的暂留时间,增大了混合气体在混气室内的碰撞次数,提高了混合气体的混合度。网罩的一端与混气室的顶壁接触,使得冲向混气室顶部的气体也能够与网罩接触,进一步提到燃气-空气混合效果,提高热效率。
优选地,扰流件设置于网罩与第一通道之间且扰流件的凹面靠近网罩。
在本方案中,扰流件的凹面靠近网罩,使得自网罩碰撞喷射出的气体能够快速与扰流件接触,进而向混气室中心聚拢,进行二次碰撞混合,在提高混合度的同时也再次降低气体流速。
一种燃气炉,其包括如上所述的管状燃烧器。
本实用新型的积极进步效果在于:
燃气进入混气室内部与空气进行充分混合后流经燃气通道,进行燃烧;第一通道与混气室连通,高速喷射进入混气室的燃气会快速冲向混气室的顶面,而后四散分开,气流经扰流件的作用重新导向至中间,进行二次碰撞后气流流入第一通道,燃气的流通路径被延长,使得燃气的速度进一步降低,避免出气速度过快,导致离焰;且经过两次碰撞后,燃气和空气混合更充分,燃烧更完全,热效率更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管状燃烧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管状燃烧器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管状燃烧器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管状燃烧器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管状燃烧器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的网罩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燃烧器1
混气室10
第一通道11
第二通道12
第一燃烧管13
第二燃烧管14
扰流件15
外凸面150
内凹面151
网罩16
通孔161
喷嘴17
支撑件18
连接部181
延伸部182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并不因此将本实用新型限制在的实施例范围之中。
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如图1至如4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管状燃烧器1,其包括混气室10和燃气通道;燃气通道包括邻近混气室10并设置在混气室10的外侧的第一通道11,且第一通道11与混气室10连通;扰流件15,扰流件15设置于混气室10的内部,沿着燃气流动路径,扰流件15设置于第一通道11的上游。
燃气进入混气室10内部与空气进行充分混合后流经燃气通道,进行燃烧;第一通道11与混气室10连通,高速喷射进入混气室10的燃气会快速冲向混气室10的顶面,而后四散分开,气流经扰流件15的作用重新导向至中间,进行二次碰撞后气流流入第一通道11,燃气的流通路径被延长,使得燃气的速度进一步降低,避免出气速度过快,导致离焰;且经过两次碰撞后,燃气和空气混合更充分,燃烧更完全,热效率更高。
如图2和图3所示,扰流件15设置为弧形,扰流件15具有外凸面150和内凹面151,外凸面150朝向第一通道11的燃气出口;扰流件15设置在第一通道11与混气室10的中部之间,第一通道11的轴线方向穿过扰流件15的中部。弧形可增大混合气体的碰撞,在混气室10内经过扰流件15后,混合气体的流速和方向发生变化,使得混合气体的流动进一步降低,扰流件15的外凸面150朝向第一通道11,能够较佳地使得进入混气室10的燃气在经过扰流件15后快速大量地导向混气室10中间,进行充分混合。扰流件15位于第一通道11与混气室10中部之间,在一方面能够保证进入燃气碰撞到扰流件15后想混气室10中部聚拢进行二次混合时中部空间狭小影响混气效果,另一方面也不会因扰流件15距离第一通道11距离较近影响燃气的正常流通;第一通道11的轴线与扰流件15的中部重合,使得燃气能够较均匀地自扰流件15的侧壁流向第一通道11,进而使得自第一通道11流出的气体速度较为均匀稳定。
在本实施例中,将扰流件15设置为内侧表面以及外侧表面为光滑平面的弧形翅片,能够改变气体的流通路径,对气流起到降速和充分混合的效果;在其他可替代实施例中,可以将扰流件15设置为外侧表面和/或内侧表面为锯齿形的翅片,也可以是其他能够起到相同扰流效果的结构。
如图3所示,扰流件15设置为两个,两个扰流件15间隔设置,且两个扰流件15相对混气室10的轴线方向中心对称设置;第一通道11设置为两个,两个第一通道11间隔设置,且两个第一通道11相对混气室10的轴线方向中心对称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扰流件15与第一通道11的数量对应,两个弧形翅片弯曲弧度对向布置,类似()的形式。每个弧形翅片截面区域不小于1/4个圆;且两个弧形翅片刚好挡住两个第一通道11;在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将扰流件15设置为其弧度的翅片。间隔设置的扰流件15可以多次改变混合气体的流向,扰流件15之间具有间隙,可以使得经过扰流件15碰撞后的混合气体经过间隙后与混气室10的内壁碰撞,增大混合气体中的燃气和空气的混合均匀度;通过经过多次碰撞后的混合气体流速进一步降低,避免经过燃气通道后的混合气体流速过快造成的离焰。
如图2至图5所示,燃气通道的两个第一通道11之间设置有间隔距离,将混气室10中的混气气体分开,便于将混气室10中的混合气体均匀分流;将混合气体分别输送至下游燃气通道。管状燃烧器1包括设置于混气室10的底部的多个支撑件18;支撑件18包括延伸部182和连接部181,其中至少一支撑件18的连接部181的内部设置有第一通道11;连接部181设置于混气室10与支撑件18之间。
在本实施例中,混气室10的中心为一个圆形的预混腔体,四周分布多个向外延伸的支撑件18,其中两个支撑件18前段部分为中空的连接部181,延伸部182的内部设置有第一通道11,后段的两侧有向上的翻折边以形成支撑混气室10的延伸件;混合后的气体流入连接部181内的第一通道11内,继而流向下游燃气通道,此种结构制造简单,降低了成本。在一些实施例中,连接部181的也可以设置为其他数量,连接部181的数量与第一通道11的数量相对应。
如图3至图5,燃气通道还包括第一燃烧管13和第二燃烧管14,第二燃烧管14位于第一燃烧管13的外侧,且第二燃烧管14至少部分位于第一燃烧管13的下方,在一些实施例中,在第一通道11的后段设置有与第一通道11连通的第二通道12,第二通道12的轴线方向与第一通道11轴线方向垂直,两个第二通道12中的一个与第一燃烧管13连通,另一与第二燃烧管14连通。
在本实施例中,将第一燃烧管13设置在第二燃烧管14的上方,并且相对于稳焰管设置在内侧,第一燃烧管13提供主燃烧,第二燃烧管14在外提供辅助燃烧;第二燃烧管14的火焰燃烧至第一燃烧管13火焰的根部,起到稳焰作用,第一燃烧管13喷出的火焰和第二燃烧管14喷出的火焰的喷射方向呈交叉状,形成对冲稳焰,进一步加强火焰整体的稳定性,防止火焰发生颤抖或离焰。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二燃烧管14火孔角度朝外倾斜向上,第一燃烧管13火孔角度朝内倾斜向上。第二燃烧管14直径小于第一燃烧管13,第二燃烧管14高度高于第一燃烧管13,第二燃烧管14的火孔直径大于第一燃烧管13火孔直径,且第一燃烧管13的火孔中心延长线据第二燃烧管14外侧最小距离d≤4mm:使得第一燃烧管13火焰密而短,且其火焰直接烧到第二燃烧管14火焰的根部,起到稳焰作用。再加上两个火焰喷射方向呈交叉状,形成对冲稳焰,进一步加强火焰的稳定性;若第一燃烧管13的火孔中心延长线据第二燃烧管14外侧最小距离大于4mm,则会导致稳焰效果减弱甚至失效。
当然,在一些其他的实施例中,还可以将连第一燃烧管13与第二燃烧管14设置为其他结构以及相对位置关系以进一步实现稳焰的效果,但不局限于上述结构。
如图4至图6所示,燃烧器1还包括网罩16和燃气喷嘴17,网罩16为筒状结构,网罩16的外周均匀间隔设置有多个通孔161,网罩16罩设在燃气喷嘴17的外周,且网罩16的上下两端分别与混气室10的顶壁和底壁抵接。扰流件15设置于网罩16与第一通道11之间且扰流件15的凹面靠近网罩16。
在本实施例中,网罩16使得从空气入口进入的空气经过网罩16的多次过滤后,进一步降低从空气入口进入混气室10内的空气流速;增大了混合气体在混气室10内的暂留时间,增大了混合气体在混气室10内的碰撞次数,提高了混合气体的混合度。网罩16的一端与混气室10的顶壁接触,使得冲向混气室10顶部的气体也能够与网罩16接触,进一步提到燃气-空气混合效果,提高热效率。扰流件15的凹面靠近网罩16,使得自网罩16碰撞喷射出的气体能够快速与扰流件15接触,进而向混气室10中心聚拢,进行二次碰撞混合,在提高混合度的同时也再次降低气体流速。
本实用新型在管状燃烧器的基础上提供一种燃气炉,其包括如上所述的管状燃烧器。
虽然以上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这仅是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是由所附权利要求书限定的。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实质的前提下,可以对这些实施方式做出多种变更或修改,但这些变更和修改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管状燃烧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混气室和燃气通道;所述燃气通道包括邻近所述混气室并设置在所述混气室的外侧的第一通道,且所述第一通道与所述混气室连通;
扰流件,所述扰流件设置于所述混气室的内部,沿着燃气流动路径,所述扰流件设置于所述第一通道的上游。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状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扰流件设置为弧形,所述扰流件具有外凸面和内凹面,所述外凸面朝向所述第一通道的燃气出口。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状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扰流件设置在所述第一通道与所述混气室的中部之间,所述第一通道的轴线方向穿过所述扰流件的中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管状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扰流件设置为两个,两个所述扰流件间隔设置,且两个所述扰流件相对所述混气室的轴线方向中心对称设置。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管状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道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第一通道间隔设置,两个所述第一通道相对所述混气室的轴线方向中心对称设置。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管状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管状燃烧器包括设置于所述混气室的底部的多个支撑件;
所述支撑件包括延伸部和连接部,其中至少一所述支撑件的连接部的内部设置有所述第一通道;
所述连接部设置于所述混气室与所述支撑件之间。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管状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燃气通道还包括第一燃烧管和第二燃烧管,
所述第二燃烧管位于所述第一燃烧管的外侧,且所述第二燃烧管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一燃烧管的下方两个所述第一通道中的一个与所述第一燃烧管连通,另一与所述第二燃烧管连通。
8.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管状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燃烧器还包括网罩和燃气喷嘴,所述网罩为筒状结构,所述网罩的外周均匀间隔设置有多个通孔,所述网罩罩设在所述燃气喷嘴的外周,且所述网罩的上下两端分别与所述混气室的顶壁和底壁抵接。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管状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扰流件设置于所述网罩与所述第一通道之间且所述扰流件的凹面靠近所述网罩。
10.一种燃气炉,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如权利要求1-9任意一项所述的管状燃烧器。
CN202320653614.4U 2023-03-29 2023-03-29 管状燃烧器及燃气炉 Active CN21982890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653614.4U CN219828902U (zh) 2023-03-29 2023-03-29 管状燃烧器及燃气炉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653614.4U CN219828902U (zh) 2023-03-29 2023-03-29 管状燃烧器及燃气炉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828902U true CN219828902U (zh) 2023-10-13

Family

ID=882817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653614.4U Active CN219828902U (zh) 2023-03-29 2023-03-29 管状燃烧器及燃气炉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82890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960012390B1 (ko) 질소산화물 저발생 버너
JP5369165B2 (ja) バーナ装置及びガスタービンエンジン及びコジェネレーションシステム
WO2015005350A1 (ja) 燃焼装置
US5833449A (en) Two piece multiple inshot-type fuel burner structure
CN219828902U (zh) 管状燃烧器及燃气炉
CN115451431B (zh) 一种用于燃气轮机燃烧室的燃料喷嘴预混系统
CN218269162U (zh) 燃气轮机旋流燃烧装置及燃气轮机
JP3115748B2 (ja) ガスバーナ
JP3416357B2 (ja) 低NOxガスタービン燃焼器の予混合メインノズル
CN220229167U (zh) 火排、燃烧器和燃气设备
JP2950196B2 (ja) 予混合式ガスバーナ
CN218672171U (zh) 用于燃烧器的火排、燃烧器和热水器
JP3108564B2 (ja) バーナ燃焼方法およびそのバーナ装置
CN116357964A (zh) 进气组件及包含其的管状燃烧器、燃气炉
JP4172854B2 (ja) プレナム
TWI785307B (zh) 後通氣孔及具備其之燃燒裝置
CN109668149B (zh) 燃烧器及含其的中心回燃锅炉
CN221801776U (zh) 一种燃烧器
CN218494983U (zh) 用于燃烧器的火排、燃烧器和热水器
CN219318492U (zh) 管状燃烧器及燃气炉
JP3068984B2 (ja) バーナ装置
CN218672169U (zh) 用于燃烧器的火排、燃烧器和热水器
TWI851152B (zh) 混氫燃燒器噴嘴
JP3146760B2 (ja) ガンタイプバーナ
JP4813242B2 (ja) 全一次燃焼式バーナ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