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813855U - 一种发热装置及烹饪器具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发热装置及烹饪器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813855U
CN219813855U CN202320653496.7U CN202320653496U CN219813855U CN 219813855 U CN219813855 U CN 219813855U CN 202320653496 U CN202320653496 U CN 202320653496U CN 219813855 U CN219813855 U CN 21981385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jack
cover
heating
coupler
contact por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653496.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许卓泽
黄富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oshan Bear Kitchen Electric Applianc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oshan Bear Kitchen Electric Applianc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oshan Bear Kitchen Electric Appliance Co Ltd filed Critical Foshan Bear Kitchen Electric Applianc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653496.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81385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81385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81385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ok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发热装置及烹饪器具,发热装置包括发热管、温控器和耦合器,发热管用于装设于烹饪器具的锅体的底部,温控器和耦合器分别用于装设于烹饪器具的底座上,发热管和温控器分别设有多个,多个发热管独立设置,并与多个温控器一一对应且电性连接,每个发热管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一接地柱,多个第一接地柱分别用于与耦合器连接或分离。这样,多个独立的发热管在电路中形成并联,从而使得烹饪器具的功率可通过多个发热管累加提升,同时,由于并联分流的原因,使得每个发热管之间的电流不容易超出负荷,从而能够在确保发热管和温控器等元器件的负荷需求的情况下有效提升烹饪器具的功率。

Description

一种发热装置及烹饪器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厨房电器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发热装置及烹饪器具。
背景技术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烹饪的需求也越来越高,这使得烹饪器具的种类也逐渐增多。其中,例如电火锅、电烤炉等加热烘烤类的烹饪器具备受喜欢。
目前,加热烘烤类烹饪电器通常采用调节温度或功率来对食材进行加热烘烤,但现有的加热烘烤类烹饪电器的控温加热方式比较单一,加热功率也因发热管的负荷电流的限制而导致提升受限,若采用高成本的发热管来满足提升功率的需求,则会导致生产成本显著增加。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在确保烹饪器具的发热管的负荷需求下提升加热功率。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发热装置,包括发热管、温控器和耦合器,所述发热管用于装设于烹饪器具的锅体的底部,所述温控器和所述耦合器分别用于装设于所述烹饪器具的底座上,所述发热管和所述温控器分别设有多个,多个所述发热管独立设置,并与多个所述温控器一一对应且电性连接,每个所述发热管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一接地柱,多个所述第一接地柱分别用于与所述耦合器连接或分离。
可选地,所述发热管用于围绕所述锅体的边沿设置。
可选地,所述发热管设有两个,两个所述发热管用于对称设置在所述锅体的底部。
可选地,所述第一接地柱用于平行于所述锅体的底面设置,并与所述锅体的底面之间具有间距。
可选地,所述耦合器包括罩盖、滑盖和第一弹片,所述罩盖罩设在所述滑盖上,并用于与所述底座的本体连接,所述滑盖罩设在所述第一弹片上,并用于与所述本体或所述罩盖滑动连接,所述第一弹片用于连接于所述本体上,且所述盖体上设有第一插孔,所述滑盖上设有第二插孔,所述第一弹片与所述第一插孔对应设置,所述第一插孔和所述第二插孔用于在所述锅体与所述本体连接时连通,并在所述锅体与所述本体分离时不连通,所述第一接地柱用于穿过所述第一插孔和所述第二插孔与所述第一弹片连接。
可选地,所述耦合器还包括第二弹片,所述锅体的底部设有第二接地柱,所述罩盖上还设有第三插孔,所述滑盖上还设有第四插孔和设于所述第四插孔处的导向斜面,所述导向斜面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四插孔的边沿,所述导向斜面的另一端沿所述滑盖的滑动方向朝远离所述第四插孔方向延伸设置,且所述导向斜面在所述罩盖上的正投影在所述第一插孔和所述第二插孔不连通时覆盖第三插孔,所述第二接地柱用于穿过所述第三插孔和第四插孔与所述第二弹片连接。
可选地,所述导向斜面设于所述滑盖背离所述第三插孔的一侧。
可选地,所述耦合器还包括复位弹簧,所述复位弹簧设于所述罩盖和所述滑盖之间,并沿所述滑盖的滑动方向设置,且所述复位弹簧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罩盖和所述滑盖连接。
可选地,所述第一弹片包括第一接触部、第二接触部和连接部,所述第一接触部和所述第二接触部间隔设置,并分别连接于与所述连接部的两侧,且所述第一接触部和所述第二接触部之间的间距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接地柱的外径,所述第一接地柱用于插设于所述第一接触部和所述第二接触部之间。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发热装置可通过设置多个独立的发热管和一个耦合器,并在发热管的两端设置第一接地柱,以便于多个发热管分别利用第一接地柱与耦合器连接或分离,同时,通过给每个发热管配置一个温控器,以便于分别对多个发热管的温度进行调节和控制,这样,多个独立的发热管在电路中形成并联,从而使得烹饪器具的功率可通过多个发热管累加提升,同时,由于并联分流的原因,使得每个发热管之间的电流不容易超出负荷,不仅能够在确保发热管等元器件的负荷需求的情况下有效提升烹饪器具的功率,而且使得元器件经久耐用,使用寿命长。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烹饪器具,包括锅体、底座以及如上所述的发热装置,所述底座用于支撑所述锅体,所述发热装置的发热管装设于所述锅体的底部,所述发热装置的温控器和耦合器装设于所述底座上。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烹饪器具所具有的有益效果与上述的发热装置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烹饪器具的爆炸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处局部放大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烹饪器具的另一视角的爆炸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烹饪器具沿左右方向剖开时的剖视示意图;
图5为图4中B处局部放大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烹饪器具沿前后方向剖开时的剖视示意图;
图7为图6中C处局部放大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发热管;11、第一接地柱;2、温控器;3、耦合器;31、罩盖;311、第一插孔;312、第三插孔;313、定位柱;32、滑盖;321、第二插孔;322、第四插孔;323、导向斜面;324、容纳槽;33、第一弹片;331、第一接触部;332、第二接触部;333、连接部;34、第二弹片;35、复位弹簧;400、锅体;410、安装槽;420、第二接地柱;500、底座;510、本体;520、外壳;530、底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的说明。
附图中的Z轴表示竖直方向,也就是上下位置,且Z轴的正向(即Z轴的箭头指向)代表上方,Z轴的反向代表下方;附图中的X轴表示水平方向,并指定为左右位置,且X轴的正向代表左侧,X轴的反向代表右侧;附图中的Y轴表示为前后位置,且Y轴的正向代表前侧,Y轴的反向代表后侧;同时需要说明的是,前述Z轴、Y轴及X轴的表示含义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
结合图1和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烹饪器具,包括发热装置、锅体400和底座500,锅体400用于盛装食材,底座500用于支撑锅体400,发热装置用于对锅体400进行加热。另外,底座500包括本体510、外壳520和底板530,底板530连接于外壳520的底部,本体510设于外壳520的空腔内,并用于支撑锅体400。
在本实施例中,烹饪器具可以是电火锅等采用加热方式来烹饪食材的烹饪电器,在其他实施例中,烹饪器具也可以是电烤炉等采用烘烤方式来烹饪食材的烹饪电器,此处不作具体限定。
结合图1、图3和图4所示,发热装置包括发热管1、温控器2和耦合器3,发热管1用于装设于烹饪器具的锅体400的底部,温控器2和耦合器3分别用于装设于烹饪器具的本体510上,发热管1和温控器2分别设有多个,多个发热管1独立设置,并与多个温控器2一一对应且电性连接,每个发热管1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一接地柱11,多个第一接地柱11用于与耦合器3连接或分离。
具体地,发热装置包括多个发热管1、多个温控器2和一个耦合器3,多个发热管1在电路中并联,且发热管1和温控器2的数量相同,也就是说,每个发热管1单独配有一个温控器2进行控制,同时,多个发热管1均用于与耦合器3连接或分离。发热管1通常装设于锅体400的底部,并用于对锅体400进行加热,在一个示例中,如图3所示,发热管1可以是绕着锅体400的底部边沿设置,在其他示例中,发热管1也可以是呈蛇形、S形或圆环形的盘管状,此处不作具体限定,需要说明的是,多个发热管1的形状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例如,可以是一个发热管1呈蛇形盘状,一个发热管1呈圆环盘状,一个发热管1沿锅体400的边沿绕成C形。耦合器3通常装设于本体510上,并位于本体510朝向锅体400的一侧。温控器2也通常装设于底座500的本体510上,并用于调节发热管1的加热温度/功率。在一个示例中,温控器2可以装设于本体510的朝向锅体400的一侧,在另一个示例中,温控器2也可以装设于本体510的背离锅体400的一侧,此处不作具体限定。而且,发热管1的两端设有用于耦合器3连接的第一接地柱11,第一接地柱11通常为圆柱结构,当然,也可以为棱柱结构,此处不作具体限定。当锅体400放置于本体510上时,发热管1两端的第一接地柱11与耦合器3连接,使得发热管1与耦合器连通,当锅体400与底座500分离时,发热管1两端的第一接地柱11与耦合器3也分离,使得发热管1与耦合器不连通。在工作过程中,可利用主控制器进行整体开关调控,利用耦合器3分别对每个发热管1的功率进行调节,以实现分别控制多个发热管1的加热温度。
本实施例中的发热装置可通过设置多个独立的发热管1和一个耦合器3,并在发热管1的两端设置第一接地柱11,以便于多个发热管1分别利用第一接地柱11与耦合器3连接或分离,同时,通过给每个发热管1配置一个温控器2,以便于分别对多个发热管1的温度进行调节和控制,这样,多个独立的发热管1在电路中形成并联,从而使得烹饪器具的功率可通过多个发热管1累加提升,同时,由于并联分流的原因,使得每个发热管1之间的电流不容易超出负荷,不仅能够在确保发热管1等元器件的负荷需求的情况下有效提升烹饪器具的功率,而且使得元器件经久耐用,使用寿命长。
进一步地,温控器2包括温度控制器和温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用于采集锅体400的温度,温度控制器用于根据温度传感器所采集的温度来控制锅体400的加热温度,不仅可以起到防止干烧的作用,还便于用户调节烹饪温度。
进一步地,结合图3所示,锅体400的底部设有安装槽410,发热管1用于设于安装槽410内。
本实施例中,发热管1通常铆接在安装槽410内,另外,当锅体400的底部厚度较大时,可以采用直接在锅体400的外底面上开设安装槽410,以在实现发热管1安装的同时,减小发热管1的占用空间;当锅体400的底部厚度较小时,可采用在锅体400的外底面上设置凸台结构,并将安装槽410开设在凸台结构上,如图3所示,以在实现发热管1安装的同时,保证发热管1的安装位置具有足够的刚度和强度。实际应用中,为方便导热,锅体400的底部厚度通常设计得较小,故通常采用在锅体400底部的凸台结构上设置安装槽410。
可选地,结合图3所示,发热管1用于围绕锅体400的边沿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优选发热管1围绕锅体400的边沿设置,这样不仅可以方便发热管1在锅体400底部的布设,还可以避让出锅体400底部的中间区域,以便于将耦合器3设置在本体510上与锅体400底部的中间区域相对应的位置处,使得多个发热管1的第一接地柱11与耦合器3之间的距离相差较小,方便发热管1与耦合器3连接。
在其他实施例中,发热管1可以是呈蛇形、S形或圆环形的盘管状布置在锅体400底部。
可选地,结合图3所示,发热管1设有两个,两个发热管1用于对称设置在锅体400的底部。
在本实施例中,优选在锅体400的底部对称设置两个发热管1,当锅体400底部呈矩形时,这两个发热管1可以是前后对称设置,即两个发热管1关于图3中X轴对称,也可以是左右对称设置,即两个发热管1关于图3中Y轴对称,当锅体400底部呈圆形时,这两个发热管1关于锅体400底部的圆心轴对称设置。如此,以在通过两个发热管1实现累加提升烹饪器具的功率的情况下,简化发热管1的布置形式,方便进行加工制造。
在其他实施例中,发热管1可以设置三个及以上,且发热管1的设置位置可以根据锅体400底部的实际结构进行选择,包括但不限于呈等夹角分布在同一圆周上的布置形式。
可选地,结合图3所示,第一接地柱11用于平行于锅体400的底面设置,并与锅体400的底面之间具有间距。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锅体400的底面通常呈水平设置,故发热管1两端的第一接地柱11也呈水平设置,并与锅体400的底面具有间距,同时,发热管1的管体部位围绕锅体400的边沿设置,使得发热管1整体大致呈C形。与第一接地柱11以竖直的姿态与耦合器3连接相比,本实施例中通过将第一接地柱11水平设置,不仅可以方便发热管1的加工制造,还可以减少第一接地柱11受到水平方向的冲击作用力,降低了发热管1发生损坏的概率,进而可以延长发热管1的使用寿命。
可选地,结合图3和图4所示,耦合器3用于设于本体510朝向发热管1的一侧,温控器2用于设于本体510背离发热管1的一侧。
本实施例中,耦合器3用于设于本体510的中间区域,并位于本体510朝向发热管1的一侧,多个温控器2围绕耦合器3的周向设置,并位于本体510背离发热管1的一侧。这样,通过将温控器2布设在底座500的本体510与底板530之间所形成的空间内,从而可以在无需额外设置例如防护罩等结构的情况下对温控器2进行保护,降低了生产成本。
可选地,结合图4至图7所示,耦合器3包括罩盖31、滑盖32和第一弹片33,罩盖31罩设在滑盖32上,并用于与底座500的本体510连接,滑盖32罩设在第一弹片33上,并用于与本体510或罩盖31滑动连接,第一弹片33用于连接于本体510上,且罩盖31上设有第一插孔311,滑盖32上设有第二插孔321,第一弹片33与第一插孔311一一对应设置,第一插孔311和第二插孔321用于在锅体400与本体510连接时连通,并在锅体400与本体510分离时不连通,第一接地柱11用于穿过第一插孔311和第二插孔321与第一弹片33连接。
具体地,在一个示例中,可以是将滑盖32设置在罩盖31上,并使滑盖32与罩盖31滑动连接,在其他示例中,也可以是将滑盖32设置在本体510上,并使滑盖32与本体510滑动连接,此处不作具体限定。第一弹片33采用金属材质制成,第一接地柱11与第一弹片33接触时,将发热管1与耦合器3接通,而且,第一弹片33的数量与第一接地柱11的数量相同。另外,罩盖31上与第一弹片33相对应的位置处开设有第一插孔311,滑盖32上开设有与第一弹片33的数量相同的第二插孔321,在锅体400与本体510分离时,罩盖31将第二插孔321遮挡,使得第一插孔311和第二插孔321呈错位设置且不连通。
这样,当锅体400与本体510连接时,滑盖32可以在手动驱动或在例如后文介绍的第二接地柱420等驱动件的驱动作用下沿设定方向滑动,直至第一插孔311和第二插孔321连通并对准,此时,多个发热管1的第一接地柱11分别依次穿过对应的第一插孔311和第二插孔321与对应的第一弹片33连接,如此以实现多个发热管1与耦合器3接通。
进一步地,罩盖31上设有定位柱313,本体510上设有定位孔,定位柱313用于插设于定位孔内。如此,以利用定位柱313与定位孔之间的定位连接来对罩盖31进行预定位,从而方便对罩盖31进行安装固定。
可选地,结合图2和图5所示,耦合器3还包括第二弹片34,锅体400的底部设有第二接地柱420,罩盖31上还设有第三插孔312,滑盖32上还设有第四插孔322和设于第四插孔322处的导向斜面323,导向斜面323的一端连接于第四插孔322的边沿,导向斜面323的另一端沿滑盖32的滑动方向朝远离第四插孔322方向延伸设置,且导向斜面323在罩盖31上的正投影在第一插孔311和第二插孔321不连通时覆盖第三插孔312,第二接地柱420用于穿过第三插孔312和第四插孔322与第二弹片34连接。
具体地,在一个示例中,导向斜面323可以设置在滑盖32的上侧,并沿滑盖32的滑动方向朝上倾斜设置,在其他示例中,导向斜面323可以设置在滑盖32的下侧,并沿滑盖32的滑动方向朝下倾斜设置,此处不作具体限定。当第一插孔311和第二插孔321不连通时,导向斜面323位于第三插孔312的正下方,使得第三插孔312与第四插孔322在竖直方向上不贯通,当第一插孔311和第二插孔321连通时,导向斜面323随滑盖32滑至第三插孔312的斜下方的某一位置处,以使第三插孔312与第四插孔322在竖直方向上贯通。
这样,通过在罩盖31上设置第三插孔312,在滑盖32上设置第四插孔322和导向斜面323,在并在锅体400的底部设置第二接地柱420作为驱动件,以便于利用第二接地柱420依次穿过第四插孔322和第三插孔312来顶推滑盖32的导向斜面323,从而促使滑盖32沿设定方向滑动,操作简单且方便;同时,通过设置第二弹片34,并使锅体400底部的第二接地柱420在穿过第四插孔322和第三插孔312后与第二弹片34接触,以对锅体400进行接地保护。
可选地,结合图5所示,导向斜面323设于滑盖32背离第三插孔312的一侧。
本实施例中,滑盖32的上侧朝向罩盖31的第三插孔312,导向斜面323设置在滑盖32的下侧,如此设置,可以避免导向斜面323占用本体510的上方空间,从而可以减小本体510与锅体400在使用状态下的间距,进而减小烹饪器具的整体体积。
可选地,结合图4和图5所示,耦合器3还包括复位弹簧35,复位弹簧35设于罩盖31和滑盖32之间,并沿滑盖32的滑动方向设置,且复位弹簧35的两端分别与罩盖31和滑盖32连接。
具体地,在一个示例中,可以是将复位弹簧35的一端采用焊接或粘接等方式固定在罩盖31和滑盖32中的一个上,并使复位弹簧35的另一端与罩盖31和滑盖32中的另一个接触连接,在其他示例中,可以是将复位弹簧35的两端分别固定在罩盖31和滑盖32上,此处不作具体限定。当锅体400与底座500分离时,复位弹簧35处于自由状态,此时滑盖32位于初始位置,当锅体400与底座500的本体510连接时,滑盖32在第二接地柱420的作用下滑至接通位置并压缩复位弹簧35。
这样,当用户抬起锅体400,以使锅体400底部的第二接地柱420脱离第三插孔312时,滑盖32能够在复位弹簧35的作用下实现复位,方便用户反复使用。
可选地,结合图2和图5所示,滑盖32位于其滑动方向上的一端开设有容纳槽324,复位弹簧35至少部分位于该容纳槽324内。
如此设置,可以减小罩盖31在滑盖32的滑动方向上的尺寸,从而减小耦合器3的整体体积,或者,可以在罩盖31的尺寸一定的情况下增大滑盖32的尺寸,从而方便在滑盖32的内侧布设第一弹片33和第二弹片34。
可选地,结合图2所示,第一弹片33包括第一接触部331、第二接触部332和连接部333,第一接触部331和第二接触部332间隔设置,并分别连接于与连接部333的两侧,且第一接触部331和第二接触部332之间的间距小于或等于第一接地柱11的外径,第一接地柱11用于插设于第一接触部331和第二接触部332之间。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弹片33通过在连接部333的两侧分别间隔设置第一接触部331和第二接触部332,以便于利用第一接触部331和第二接触部332与第一接地柱11接触连接来实现发热管1与耦合器3之间的连接,同时,通过将第一接触部331和第二接触部332之间的间距设置为小于或等于第一接地柱11的外径,以保证在锅体400放置于底座500的本体510上时,第一接地柱11能够与第一接触部331和第二接触部332均形成连接,保证发热管1与耦合器3之间的连接有效且紧密,同时,使得第一弹片33可以适用于不同直径的第一接地柱11,通用性高。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第一接触部331和第二接触部332呈开口朝下的U形结构,如此设置,可以增加第一弹片33的结构强度。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弹片33可以是大致呈Y形结构,第一接触部331和第二接触部332间隔设置并分别构成Y形结构上半部分的两个分支,连接部333将第一接触部331和第二接触部332连接起来,并构成Y形结构下半部分的主干。
虽然本公开披露如上,但本公开的保护范围并非仅限于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公开的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可进行各种变更与修改,这些变更与修改均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发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发热管(1)、温控器(2)和耦合器(3),所述发热管(1)用于装设于烹饪器具的锅体(400)的底部,所述温控器(2)和所述耦合器(3)分别用于装设于所述烹饪器具的底座(500)上,所述发热管(1)和所述温控器(2)分别设有多个,多个所述发热管(1)独立设置,并与多个所述温控器(2)一一对应且电性连接,每个所述发热管(1)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一接地柱(11),多个所述第一接地柱(11)分别用于与所述耦合器(3)连接或分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管(1)用于围绕所述锅体(400)的边沿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管(1)设有两个,两个所述发热管(1)用于对称设置在所述锅体(400)的底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地柱(11)用于平行于所述锅体(400)的底面设置,并与所述锅体(400)的底面之间具有间距。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耦合器(3)包括罩盖(31)、滑盖(32)和第一弹片(33),所述罩盖(31)罩设在所述滑盖(32)上,并用于与所述底座(500)的本体(510)连接,所述滑盖(32)罩设在所述第一弹片(33)上,并用于与所述本体(510)或所述罩盖(31)滑动连接,所述第一弹片(33)用于连接于所述本体(510)上,且所述罩盖(31)上设有第一插孔(311),所述滑盖(32)上设有第二插孔(321),所述第一弹片(33)与所述第一插孔(311)对应设置,所述第一插孔(311)和所述第二插孔(321)用于在所述锅体(400)与所述本体(510)连接时连通,并在所述锅体(400)与所述本体(510)分离时不连通,所述第一接地柱(11)用于穿过所述第一插孔(311)和所述第二插孔(321)与所述第一弹片(33)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发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耦合器(3)还包括第二弹片(34),所述锅体(400)的底部设有第二接地柱(420),所述罩盖(31)上还设有第三插孔(312),所述滑盖(32)上还设有第四插孔(322)和设于所述第四插孔(322)处的导向斜面(323),所述导向斜面(323)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四插孔(322)的边沿,所述导向斜面(323)的另一端沿所述滑盖(32)的滑动方向朝远离所述第四插孔(322)方向延伸设置,且所述导向斜面(323)在所述罩盖(31)上的正投影在所述第一插孔(311)和所述第二插孔(321)不连通时覆盖第三插孔(312),所述第二接地柱(420)用于穿过所述第三插孔(312)和第四插孔(322)与所述第二弹片(34)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发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斜面(323)设于所述滑盖(32)背离所述第三插孔(312)的一侧。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发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耦合器(3)还包括复位弹簧(35),所述复位弹簧(35)设于所述罩盖(31)和所述滑盖(32)之间,并沿所述滑盖(32)的滑动方向设置,且所述复位弹簧(35)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罩盖(31)和所述滑盖(32)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发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片(33)包括第一接触部(331)、第二接触部(332)和连接部(333),所述第一接触部(331)和所述第二接触部(332)间隔设置,并分别连接于与所述连接部(333)的两侧,且所述第一接触部(331)和所述第二接触部(332)之间的间距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接地柱(11)的外径,所述第一接地柱(11)用于插设于所述第一接触部(331)和所述第二接触部(332)之间。
10.一种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包括锅体(400)、底座(500)以及如权利要求1-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发热装置,所述底座(500)用于支撑所述锅体(400),所述发热装置的发热管(1)装设于所述锅体(400)的底部,所述发热装置的温控器(2)和耦合器(3)装设于所述底座(500)上。
CN202320653496.7U 2023-03-28 2023-03-28 一种发热装置及烹饪器具 Active CN21981385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653496.7U CN219813855U (zh) 2023-03-28 2023-03-28 一种发热装置及烹饪器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653496.7U CN219813855U (zh) 2023-03-28 2023-03-28 一种发热装置及烹饪器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813855U true CN219813855U (zh) 2023-10-13

Family

ID=882526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653496.7U Active CN219813855U (zh) 2023-03-28 2023-03-28 一种发热装置及烹饪器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81385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097680B1 (en) A cooking device
CN219813855U (zh) 一种发热装置及烹饪器具
CN107123879A (zh) 连接可靠的开关接头及锅具
CN201404100Y (zh) 一种电烤盘
CN220571969U (zh) 一种方便组装的电热锅
CN208551420U (zh) 烤箱
CN217488356U (zh) 一种带有定位结构和微动开关的烹饪装置
CN207852522U (zh) 清洁工具及其控制机构
CN212227127U (zh) 炉具
CN205682986U (zh) 多士炉开关
CN211739194U (zh) 一种锅支架以及电焰加热灶
CN218269236U (zh) 一种简易的电陶炉安装结构
CN210300660U (zh) 一种电水壶及其温控器组件
CN101862133B (zh) 四片多仕炉
CN217928908U (zh) 锅圈组件、炉头组件及电火灶
CN213272722U (zh) 用于灶具的点火开关
CN115211716B (zh) 蒸烤设备
US6388236B1 (en) Spring mounted bayonet probe for an electric fryer
CN217402617U (zh) 一种三功率紧凑型组合加热器
CN215016112U (zh) 烹饪器具
CN214341901U (zh) 一种方便清洗的煎烤机
CN214148013U (zh) 一种灶具的快装结构
CN205646219U (zh) 一种接线端子及含有其的线圈盘和电磁加热烹饪电器
CN219557030U (zh) 挂架及烹饪设备
CN219126084U (zh) 一种空气炸锅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