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806787U - 一种车窗框、车门以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一种车窗框、车门以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806787U
CN219806787U CN202321213960.7U CN202321213960U CN219806787U CN 219806787 U CN219806787 U CN 219806787U CN 202321213960 U CN202321213960 U CN 202321213960U CN 219806787 U CN219806787 U CN 21980678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indow frame
hole
extension
bright wisp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213960.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邓鹏飞
刘险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ongqing Changan Automobil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ongqing Changan Automobil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ongqing Changan Automobile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ongqing Changan Automobil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213960.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80678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80678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80678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eal Device For Vehicl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车窗框、车门以及车辆。车窗框包括上窗框、A柱窗框、连接部、延展部和安装部,在上窗框的后端开设第一通孔,第一通孔用于与上窗框亮条的后端卡接;在A柱窗框的下端开设第二通孔,第二通孔与A柱窗框亮条下端卡接。连接部的第一端与上窗框前端连接,连接部的第二端与A柱窗框上端连接。将延展部连接于连接部上,与连接部的周壁面形成有用于容纳玻璃呢槽的槽体。将安装部连接于延展部远离连接部的一端,并向远离玻璃呢槽的方向延伸,在安装部上开设有第三通孔和第四通孔,第三通孔与上窗框亮条的前端卡接,第四通孔与A柱窗框亮条上端卡接。利用第一通孔、第二通孔、第三通孔和第四通孔卡接亮条,实现亮条的安装,降低成本。

Description

一种车窗框、车门以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车窗框、车门以及车辆。
背景技术
汽车作为一种交通工具被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中。人们可以乘坐汽车外出旅游、办公等。为了使得汽车的外形更加美观,一般会在车窗框上贴附亮条,以提高汽车整体的颜值。
在相关技术中,为了将亮条稳定的贴附在车窗框上,一般会在车窗框上设置亮条呢槽,然后再在亮条朝向车窗框的表面上设置卡扣,并使得卡扣卡入亮条呢槽内,以此将亮条稳定的安装在车窗框上。
但是,在加工时,由于需要加工出亮条呢槽,因此加工成本较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车窗框、车门以及车辆,以至少解决相关技术中的利用亮条呢槽固定亮条所带来的汽车整体成本较高的技术问题。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如下:
根据本申请涉及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车窗框,包括上窗框、A柱窗框、连接部、延展部和安装部,上窗框的后端开设有第一通孔,第一通孔用于与上窗框亮条的后端卡接;A柱窗框的下端开设有第二通孔,第二通孔用于与A柱窗框亮条的下端卡接;沿车窗框的延伸方向,连接部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一端与上窗框的前端连接,第二端与A柱窗框的上端连接;延展部连接于连接部的周壁面上,并与连接部的周壁面形成槽体,槽体的槽口朝向车辆外部,且用于容纳玻璃呢槽;安装部连接于延展部远离连接部的一端,并向远离玻璃呢槽的方向延伸,安装部上开设有第三通孔和第四通孔,第三通孔用于与上窗框亮条的前端卡接,第四通孔用于与A柱窗框亮条的上端卡接。
根据上述技术手段,在安装上窗框亮条时,将上窗框亮条的前端与第三通孔卡接,并将上窗框亮条的后端与第一通孔卡接,以将上窗框亮条安装在上窗框上。在安装A柱窗框亮条时,将A柱窗框亮条的上端与第四通孔卡接,并将A柱窗框亮条的下端与第二通孔卡接,以将A柱窗框亮条安装在A柱窗框上。
由于在安装上窗框亮条和A柱窗框亮条时,仅仅利用了通孔(第一通孔、第二通孔、第三通孔和第四通孔)的卡接,因此在加工时,只需要在安装部上开设通孔,加工更为方便,成本更低。
且由于连接部、上窗框、A柱窗框三者是分体结构,因此在连接延展部、连接部以及安装部时,只需要对连接部此部分进行加工,不需要对上窗框和A柱窗框进行改造,可以降低改造程度,降低成本。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沿第一端指向第二端的方向,第三通孔和第四通孔依次排布。
根据上述技术手段,使得第三通孔位于第一端所在的一端,如此距离上窗框亮条的前端较近,便于上窗框亮条前端与第三通孔的连接。同理,使得第四通孔位于第二端所在的一端,如此距离A柱窗框亮条的上端较近,便于A柱窗框亮条上端与第四通孔的连接。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沿连接部的周向,连接部包括第一盖板和第二盖板,第一盖板上形成有凹槽;第二盖板扣合于凹槽的槽口处,且与第一盖板连接,第二盖板与延展部形成槽体。
根据上述技术手段,连接部由第一盖板和第二盖板连接而成,由于第一盖板上形成有凹槽,因此第一盖板和第二盖板所形成的连接部内部具有空腔(凹槽与第二盖板所形成的),如此可以减轻连接部的重量,同时减少加工连接部的材料,降低成本。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延展部包括第一延展板和第二延展板,第一延展板连接于第一盖板上;第二延展板连接于第二盖板上,第二延展板与第二盖板形成槽体,且第一延展板位于第二延展板远离槽体的一侧,并与第二延展板贴合。
根据上述技术手段,将延展部分为第一延展板和第二延展板两部分,第一延展板能够为第二延展板提供支撑,由于第二延展板与第二盖板形成槽体,因此第一延展板能够为槽体的玻璃呢槽提供支撑,当车窗玻璃的边沿进入玻璃呢槽内时,可以避免第二延展板发生变形。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安装部包括第一安装板和第二安装板,第一安装板连接于第一延展板远离第一盖板的一侧边沿;第二安装板连接于第二延展板远离第二盖板的一侧边沿,沿第三通孔的延伸方向,第一安装板与第二安装板依次排布且相互贴合,第三通孔贯穿第一安装板和第二安装板,第四通孔贯穿第一安装板和第二安装板。
根据上述技术手段,将安装部设置为第一安装板和第二安装板两部分,利用第一安装板为第二安装板提供支撑,如此在安装上窗框亮条和A柱窗框亮条时,可以避免第二安装板发生变形,从而便于上窗框亮条和A柱窗框亮条的安装。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盖板、第一延展板和第一安装板为一体成型结构;和/或,第二盖板、第二延展板和第二安装板为一体成型结构。
根据上述技术手段,将第一盖板、第一延展板和第一安装板加工为一体成型结构,如此可以增强三者的结构强度,且不需要进行多次加工。同理,将第二盖板、第二延展板和第二安装板加工为一体成型结构,如此可以增强三者的结构强度,且不需要进行多次加工。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延展板上开设有卡接孔,卡接孔用于与门上密封条上的卡钩卡接。
根据上述技术手段,利用第一延展板卡接固定车门密封条,以避免外部的水通过第一延展板与车窗外板之间的间隙进入车辆内部。
根据本申请提供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车门,包括车窗框、上窗框亮条、A柱窗框亮条和玻璃呢槽,车窗框为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的车窗框;上窗框亮条包括前端卡接凸起和后端卡接凸起,前端卡接凸起卡接于车窗框上的第三通孔内,后端卡接凸起卡接于车窗框上的第一通孔内;A柱窗框亮条包括上端卡接凸起和下端卡接凸起,上端卡接凸起卡接于车窗框上的第四通孔内,下端卡接凸起卡接于车窗框上的第二通孔内;玻璃呢槽设置于车窗框的槽体内,玻璃呢槽用于容纳车窗玻璃的边沿。
根据上述技术手段,第二方面所带来的技术效果可参见第一方面中对应实现方式所带来的技术效果,此处不再赘述。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上窗框亮条与车窗框上的上窗框的外表面粘贴固定;和/或,A柱窗框亮条与车窗框上的A柱窗框的外表面粘贴固定。
根据上述技术手段,提高上窗框亮条与上窗框之间连接的稳定性,提高A柱窗框亮条与A柱窗框之间连接的稳定性。
根据本申请提供的第三方面,提供一种车辆,包括车门和车窗玻璃,车门为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的车门;车窗玻璃设置于车门上,车窗玻璃的边沿能够伸入车门的玻璃呢槽内。
根据上述技术手段,第三方面所带来的技术效果可参见第一方面中对应实现方式所带来的技术效果,此处不再赘述。
由此,本申请的上述技术特征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由于在安装上窗框亮条和A柱窗框亮条时,仅仅利用了通孔(第一通孔、第二通孔、第三通孔和第四通孔)的卡接,因此在加工时,只需要在安装部上开设通孔,加工更为方便,成本更低。
(2)便于上窗框亮条前端与第三通孔的连接,以及A柱窗框亮条上端与第四通孔的连接。
(3)减轻连接部的重量,同时减少加工连接部的材料,降低成本。
(4)利用第一延展板能够为第二延展板提供支撑,当车窗玻璃的边沿进入玻璃呢槽内时,可以避免第二延展板发生变形。
(5)利用第一安装板为第二安装板提供支撑,可以避免第二安装板发生变形,从而便于上窗框亮条和A柱窗框亮条的安装。
(6)如此可以增强第一盖板、第一延展板和第一安装板三者的结构强度,且不需要进行多次加工,同理如此可以增强第二盖板、第二延展板和第二安装板三者的结构强度,且不需要进行多次加工。
(7)利用第一延展板卡接固定车门密封条,以避免外部的水通过第一延展板与车窗外板之间的间隙进入车辆内部。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方面到第三方面所带来的技术效果可参见第一方面中对应实现方式所带来的技术效果,此处不再赘述。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申请。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申请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申请的原理,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车门的一种爆炸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车门的一种外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连接部、上窗框、A柱窗框连接的外部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车门的一种外部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中的A-A处的断面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连接部、延展部、安装部的爆炸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第一连接板、第一延展板和第一安装板的外部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中的B-B处的断面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第二连接板、第二延展板和第二安装板的外部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9中的C-C处的断面示意图。
其中,1-车门;11-侧围外板;12-门框条;13-门上密封条;14-车窗框;141-上窗框;1411-第一通孔;142-A柱窗框;1421-第二通孔;143-连接部;1431-第一盖板;14311-凹槽;1432-第二盖板;144-延展部;1441-第一延展板;14411-卡接孔;1442-第二延展板;145-安装部;1451-第一安装板;1452-第二安装板;1453-第三通孔;1454-第四通孔;15-玻璃呢槽;16-上窗框亮条;17-A柱窗框亮条;18-槽体;2-车窗玻璃。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普通人员更好地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申请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申请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
汽车作为一种交通工具被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中,人们可以乘坐汽车外部旅游、出差等。
基于此,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车辆,车辆可以是轿车、客车等,其包括车体、车门以及车窗玻璃,在车体上形成有用于安装车门的安装口,在车门上形成有用于容纳车窗玻璃的窗口,将车门安装于安装口处,将车窗玻璃安装于窗口处。
如此一来,在用户需要上车或者下车时,利用车门打开安装口,然后用户通过安装口上车或者下车,而在车门关闭安装口时,车门可以保证车内人员或者物品的安全。同时利用车窗玻璃打开或者关闭窗口,以在需要的时候连通车体内部与车体外部,或者隔断车体内部与车体外部。
为了实现车门与安装口的内壁之间的密封,以及车窗玻璃与窗口的内壁之间密封,如图1所示,上述车门1包括侧围外板11、门框条12、门上密封条13、车窗框14以及玻璃呢槽15,侧围外板11围成窗口,将门框条12、门上密封条13以及车窗框14设置在窗口处,利用门框条12密封车门1和安装口,利用门上密封条13密封车窗框14和侧围外板11,将玻璃呢槽15设置于车窗框14上,利用玻璃呢槽15容纳车窗玻璃2的边沿,实现对车窗玻璃2的密封。
为了提高车辆整体的外观,如图1、图2所示,本申请提供的车门1还包括上窗框亮条16以及A柱窗框亮条17,将上窗框亮条16安装在车窗框14的上窗框141上,将A柱窗框亮条17安装在车窗框14的A柱窗框142上。以利用上窗框亮条16以及A柱窗框亮条17装饰车辆。以提高车辆整体的颜值。
为了将上窗框亮条16安装在车窗框14的上窗框141上,并将A柱窗框亮条17安装在车窗框14的A柱窗框142上,在相关技术中,提供了一种车门1,除了包括门框条12、门上密封条13、车窗框14、玻璃呢槽15、上窗框亮条16以及A柱窗框亮条17,其还包括亮条呢槽,将亮条呢槽连接在车窗框14的上窗框141和A柱窗框142上,并使得亮条呢槽沿上窗框141和A柱窗框142延伸,然后再在上窗框亮条16朝向亮条呢槽的表面上以及A柱窗框亮条17朝向亮条呢槽的表面上设置卡扣,使得卡扣卡入对应的亮条呢槽内,以此将亮条稳定的安装在车窗框14上。
但是,在加工时,由于需要加工出亮条呢槽,因此加工成本较高。
基于此,如图2、图3所示,本申请中的车窗框14包括上窗框141、A柱窗框142、连接部143、延展部144和安装部145。上窗框141的后端开设有第一通孔1411,第一通孔1411用于与上窗框亮条16的后端卡接。A柱窗框142的下端开设有第二通孔1421,第二通孔1421用于与A柱窗框亮条17的下端卡接。沿车窗框14的延伸方向,如图3所示,连接部143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一端与上窗框141的前端连接,第二端与A柱窗框142的上端连接。如图4、图5所示,延展部144连接于连接部143的周壁面上,并与连接部143的周壁面形成槽体18,槽体18的槽口朝向车辆外部,且用于容纳玻璃呢槽15。安装部145连接于延展部144远离连接部143的一端,并向远离玻璃呢槽15的方向延伸,如图3所示,安装部145上开设有第三通孔1453和第四通孔1454,第三通孔1453用于与上窗框亮条16的前端卡接,第四通孔1454用于与A柱窗框亮条17的上端卡接。
通过上述设置,在安装上窗框亮条16时,将上窗框亮条16的前端与第三通孔1453卡接,并将上窗框亮条16的后端与第一通孔1411卡接,以将上窗框亮条16安装在上窗框141上。在安装A柱窗框亮条17时,将A柱窗框亮条17的上端与第四通孔1454卡接,并将A柱窗框亮条17的下端与第二通孔1421卡接,以将A柱窗框亮条17安装在A柱窗框142上。
由于在安装上窗框亮条16和A柱窗框亮条17时,仅仅利用了通孔(第一通孔1411、第二通孔1421、第三通孔1453和第四通孔1454)的卡接,因此在加工时,只需要在安装部145上开设通孔,加工更为方便,成本更低。
且由于连接部143、上窗框141、A柱窗框142三者是分体结构,因此在连接延展部144、连接部143以及安装部145时,只需要对连接部143此部分进行加工,不需要对上窗框141和A柱窗框142进行改造,可以降低改造程度,降低成本。
其中,在连接第一端与上窗框141的前端、第二端与A柱窗框142的上端时,可以通过二氧化碳保护焊的方式将彼此焊接在一起。当然也可以用其它任何合适的方式实现固定。
另外,为了使得第一通孔1411与上窗框亮条16的后端卡接,使得第三通孔1453与上窗框亮条16的前端卡接。上述上窗框亮条16包括前端卡接凸起和后端卡接凸起,使得前端卡接凸起卡接于第三通孔1453内,后端卡接凸起卡接于第一通孔1411内。以此实现卡接固定。
示例性地,为了使得第一通孔1411与后端卡接凸起卡接,可以在后端卡接凸起的侧壁上设置第一抵接部,使得第一抵接部穿过第一通孔1411,并与安装部145背离上窗框亮条16的侧壁抵接,以此将后端卡接凸起卡入第一通孔1411内。
或者,也可以仅仅依靠后端卡接凸起自身的弹性力,使得后端卡接凸起与第一通孔1411的内壁抵接,以此将后端卡接凸起卡接于第一通孔1411内。
示例性地,为了使得第三通孔1453与前端卡接凸起卡接,可以在前端卡接凸起的侧壁上设置第二抵接部,使得第二抵接部穿过第三通孔1453,并与安装部145背离上窗框亮条16的侧壁抵接,以此将前端卡接凸起卡入第三通孔1453内。从而实现上窗框亮条16与上窗框141之间的卡接。
或者,也可以仅仅依靠前端卡接凸起自身的弹性力,使得前端卡接凸起与第三通孔1453的内壁抵接,以此将前端卡接凸起卡接于第三通孔1453内。
为了提高上窗框亮条16固定的稳定性,上窗框亮条16与上窗框141的外表面贴合固定。通过将上窗框亮条16的中间部分粘贴在上窗框141上,以此提高上窗框亮条16的固定稳定性,且由于粘贴较为简单、容易,因此成本较低。
同理,为了使得第二通孔1421与A柱窗框亮条17的下端卡接,使得第四通孔1454与A柱窗框亮条17的上端卡接。上述A柱窗框亮条17包括上端卡接凸起和下端卡接凸起,使得上端卡接凸起卡接于第四通孔1454内,使得下端卡接凸起卡接于第二通孔1421内。
示例性地,为了使得第二通孔1421与下端卡接凸起卡接,可以在下端卡接凸起的侧壁上设置第三抵接部,使得第三抵接部穿过第二通孔1421,并与安装部145背离A柱窗框亮条17的侧壁抵接,以此将下端卡接凸起卡入第二通孔1421内。
或者,也可以仅仅依靠下端卡接凸起自身的弹性力,使得下端卡接凸起与第二通孔1421的内壁抵接,以此将下端卡接凸起卡接于第二通孔1421内。
示例性地,为了使得第四通孔1454与上端卡接凸起卡接,可以在上端卡接凸起的侧壁上设置第四抵接部,使得第四抵接部穿过第四通孔1454,并与安装部145背离A柱窗框亮条17的侧壁抵接,以此将上端卡接凸起卡入第四通孔1454内。从而实现A柱窗框亮条17与A柱窗框142之间的卡接。
或者,也可以仅仅依靠上端卡接凸起自身的弹性力,使得上端卡接凸起与第四通孔1454的内壁抵接,以此将上端卡接凸起卡接于第四通孔1454内。
为了提高上窗框亮条16固定的稳定性,A柱窗框亮条17与A柱窗框142的外表面贴合固定。通过将A柱窗框亮条17的中间部分粘贴在A柱窗框142上,以此提高A柱窗框亮条17的固定稳定性,且由于粘贴较为简单、容易,因此成本较低。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沿第一端指向第二端的方向(上窗框141的前端指向A柱窗框142的上端的方向),第三通孔1453和第四通孔1454依次排布。
通过上述设置,使得第三通孔1453位于第一端所在的一端,如此使得第三通孔1453距离上窗框亮条16的前端(上窗框141的前端)较近,便于上窗框亮条16前端与第三通孔1453的卡接。同理,使得第四通孔1454位于第二端所在的一端,如此使得第四通孔1454距离A柱窗框亮条17的上端(A柱窗框142的上端)较近,便于A柱窗框亮条17上端与第四通孔1454的卡接。
当然,第三通孔1453和第四通孔1454也可以并列设置。
为了便于连接部143的加工,如图5、图6所示,沿连接部143的周向,连接部143包括第一盖板1431和第二盖板1432,第一盖板1431上形成有凹槽14311。第二盖板1432扣合于凹槽14311的槽口处,且与第一盖板1431连接,第二盖板1432与延展部144形成槽体18。
通过上述设置,由于第一盖板1431上形成有凹槽14311,因此第一盖板1431和第二盖板1432所形成的连接部143内部具有空腔(凹槽14311与第二盖板1432所形成的),如此可以减轻连接部143的重量,同时减少加工连接部143的材料,降低成本。
能够理解的是,在实际加工时,为了便于形成凹槽14311,沿第一端指向第二端的方向,可以使得凹槽14311贯穿第一盖板1431,即通过对一块板弯折以形成凹槽14311。
或者,也可以将连接部143加工为一体结构,然后在连接部143的内部开设出凹槽14311,以减轻连接部143整体的重量。
在此基础上,为了加工上述延展部144,如图5、图6所示,上述延展部144包括第一延展板1441和第二延展板1442,第一延展板1441连接于第一盖板1431上。第二延展板1442连接于第二盖板1432上,第二延展板1442与第二盖板1432形成槽体18,且第一延展板1441位于第二延展板1442远离槽体18的一侧,并与第二延展板1442贴合。
通过上述设置,将延展部144分为第一延展板1441和第二延展板1442两部分,第一延展板1441能够为第二延展板1442提供支撑,由于第二延展板1442与第二盖板1432形成槽体18,因此第一延展板1441能够为槽体18内的玻璃呢槽15提供支撑,如此当车窗玻璃2的边沿进入玻璃呢槽15内时,可以避免第二延展板1442因为受力而发生变形。
当然,延展部144也可以仅仅包括一块板,将其连接在第一连接板1431和第二连接板1432上。
在此基础上,为了加工安装部145,如图5、图6所示,上述安装部145包括第一安装板1451和第二安装板1452,第一安装板1451连接于第一延展板1441远离第一盖板1431的一侧边沿。第二安装板1452连接于第二延展板1442远离第二盖板1432的一侧边沿,沿第三通孔1453的延伸方向,第一安装板1451与第二安装板1452依次排布且相互贴合,第三通孔1453贯穿第一安装板1451和第二安装板1452,第四通孔1454贯穿第一安装板1451和第二安装板1452。
如此一来,可以利用第一安装板1451为第二安装板1452提供支撑,如此在安装上窗框亮条16和A柱窗框亮条17时,在按压上窗框亮条16和A柱窗框亮条17时,可以避免第二安装板1452发生变形,从而便于上窗框亮条16和A柱窗框亮条17的安装。
当然,安装部145也可以仅仅包括一块板,将其连接在第一延展板1441和第二延展板1442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方便加工,将第一盖板1431、第一延展板1441和第一安装板1451加工为一体成型结构,如此不仅可以增强三者整体的结构强度,且不需要进行多次加工。从而降低加工难度。
当然,第一盖板1431、第一延展板1441和第一安装板1451也可以为分体结构,分别加工出第一盖板1431、第一延展板1441和第一安装板1451,然后利用焊接等技术将三者连接在一起。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方便加工,将第二盖板1432、第二延展板1442和第二安装板1452加工为一体成型结构,如此不仅可以增强三者的结构强度,且不需要进行多次加工。从而降低加工难度。
当然,第二盖板1432、第二延展板1442和第二安装板1452也可以为分体结构,分别加工出第二盖板1432、第二延展板1442和第二安装板1452,然后利用焊接等技术将三者连接在一起。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将第一盖板1431、第一延展板1441和第一安装板1451加工为一体成型结构。并将第二盖板1432、第二延展板1442和第二安装板1452加工为一体成型结构。如此可以增强第一盖板1431、第一延展板1441和第一安装板1451三者的结构强度,且不需要进行多次加工。同时可以增强第二盖板1432、第二延展板1442和第二安装板1452三者的结构强度,且不需要进行多次加工。从而降低加工难度。
在此种情况下,如图7、图8所示,在加工时,首先将第一盖板1431、第一延展板1441和第一安装板1451加工出来,然后如图9、图10所示,再将第二盖板1432、第二延展板1442和第二安装板1452加工出来,最后再利用点焊的方式,将第一盖板1431、第一延展板1441和第一安装板1451的整体与第二盖板1432、第二延展板1442和第二安装板1452的整体焊接在一起,以此实现加工。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便于门上密封条13的固定,如图5、图8所示,在第一延展板1441上开设有卡接孔14411,卡接孔14411用于与门上密封条13上的卡钩卡接。利用卡接孔14411将车门1密封条卡接在第一延展板1441上,以此实现门上密封条13的固定。
其中,卡接孔14411可以开设一个,或者卡接孔14411也可以开设多个,多个卡接孔14411沿第一端指向第二端的方向间隔排布,同时利用多个卡接孔14411卡接门上密封条13,以此增强门上密封条13固定的稳定性。
以上,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车窗框(14),其特征在于,包括:
上窗框(141),所述上窗框(141)的后端开设有第一通孔(1411),所述第一通孔(1411)用于与上窗框亮条(16)的后端卡接;
A柱窗框(142),所述A柱窗框(142)的下端开设有第二通孔(1421),所述第二通孔(1421)用于与A柱窗框亮条(17)的下端卡接;
连接部(143),沿所述车窗框(14)的延伸方向,所述连接部(143)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与所述上窗框(141)的前端连接,所述第二端与所述A柱窗框(142)的上端连接;
延展部(144),连接于所述连接部(143)的周壁面上,并与所述连接部(143)的周壁面形成槽体(18),所述槽体(18)的槽口朝向车辆外部,且用于容纳玻璃呢槽(15);
安装部(145),连接于所述延展部(144)远离所述连接部(143)的一端,并向远离所述玻璃呢槽(15)的方向延伸,所述安装部(145)上开设有第三通孔(1453)和第四通孔(1454),所述第三通孔(1453)用于与所述上窗框亮条(16)的前端卡接,所述第四通孔(1454)用于与所述A柱窗框亮条(17)的上端卡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窗框(14),其特征在于,沿所述第一端指向所述第二端的方向,所述第三通孔(1453)和所述第四通孔(1454)依次排布。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窗框(14),其特征在于,沿所述连接部(143)的周向,所述连接部(143)包括:
第一盖板(1431),所述第一盖板(1431)上形成有凹槽(14311);
第二盖板(1432),扣合于所述凹槽(14311)的槽口处,且与所述第一盖板(1431)连接,所述第二盖板(1432)与所述延展部144形成所述槽体(18)。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窗框(14),其特征在于,所述延展部(144)包括:
第一延展板(1441),所述第一延展板(1441)连接于所述第一盖板(1431)上;
第二延展板(1442),连接于所述第二盖板(1432)上,所述第二延展板(1442)与所述第二盖板(1432)形成所述槽体(18),且所述第一延展板(1441)位于所述第二延展板(1442)远离所述槽体(18)的一侧,并与所述第二延展板(1442)贴合。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窗框(14),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部(145)包括:
第一安装板(1451),连接于所述第一延展板(1441)远离所述第一盖板(1431)的一侧边沿;
第二安装板(1452),连接于所述第二延展板(1442)远离所述第二盖板(1432)的一侧边沿,沿所述第三通孔(1453)的延伸方向,所述第一安装板(1451)与所述第二安装板(1452)依次排布且相互贴合,所述第三通孔(1453)贯穿所述第一安装板(1451)和所述第二安装板(1452),所述第四通孔(1454)贯穿所述第一安装板(1451)和所述第二安装板(1452)。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窗框(14),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盖板(1431)、所述第一延展板(1441)和所述第一安装板(1451)为一体成型结构;和/或,所述第二盖板(1432)、所述第二延展板(1442)和所述第二安装板(1452)为一体成型结构。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窗框(14),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延展板(1441)上开设有卡接孔(14411),所述卡接孔(14411)用于与门上密封条(13)上的卡钩卡接。
8.一种车门(1),其特征在于,包括:
车窗框(14),为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车窗框(14);
上窗框亮条(16),包括前端卡接凸起和后端卡接凸起,所述前端卡接凸起卡接于所述车窗框(14)上的第三通孔(1453)内,所述后端卡接凸起卡接于所述车窗框(14)上的第一通孔(1411)内;
A柱窗框亮条(17),包括上端卡接凸起和下端卡接凸起,所述上端卡接凸起卡接于所述车窗框(14)上的第四通孔(1454)内,所述下端卡接凸起卡接于所述车窗框(14)上的第二通孔(1421)内;
玻璃呢槽(15),设置于所述车窗框(14)的槽体(18)内,所述玻璃呢槽(15)用于容纳车窗玻璃(2)的边沿。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门(1),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窗框亮条(16)与所述车窗框(14)上的上窗框(141)的外表面粘贴固定;和/或,所述A柱窗框亮条(17)与所述车窗框(14)上的A柱窗框(142)的外表面粘贴固定。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
车门(1),为权利要求8或9中所述的车门(1);
车窗玻璃(2),设置于所述车门(1)上,所述车窗玻璃(2)的边沿能够伸入所述车门(1)的玻璃呢槽(15)内。
CN202321213960.7U 2023-05-18 2023-05-18 一种车窗框、车门以及车辆 Active CN21980678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213960.7U CN219806787U (zh) 2023-05-18 2023-05-18 一种车窗框、车门以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213960.7U CN219806787U (zh) 2023-05-18 2023-05-18 一种车窗框、车门以及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806787U true CN219806787U (zh) 2023-10-10

Family

ID=882106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213960.7U Active CN219806787U (zh) 2023-05-18 2023-05-18 一种车窗框、车门以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80678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668490B2 (en) Lightweight door for motor vehicles
EP1232887B1 (en) Door frame structure of motor vehicle
JP2015519248A (ja) 車両用の採光用開口システム
JP3299317B2 (ja) 自動車用ドア
US20070125003A1 (en) Motor vehicle door
CN219806787U (zh) 一种车窗框、车门以及车辆
CN214112457U (zh) 饰板组件和车辆
CN114932794A (zh) 一种隐藏式外水切及具有其的车辆
CN214729129U (zh) 用于车辆的b柱结构及车辆
CN210310202U (zh) A柱内饰板、汽车a柱及汽车
JP2008114725A (ja) 車両用ドアサッシュ構造
JP5134919B2 (ja) 車両用ドアサッシュ構造
CN220682486U (zh) 一种b柱饰板、b柱总成及车辆
CN218805630U (zh) 一种b柱总成及车辆
JP2001180287A (ja) 自動車のドアインサイドベルトウエザストリップ固定構造
CN217917583U (zh) 汽车车门及汽车
JPH0222324Y2 (zh)
CN220332590U (zh) 用于车辆的衣帽架组件和具有其的车辆
CN216101480U (zh) 一种汽车天窗后玻璃加强板
US20220266663A1 (en) Vehicle door assembly
CN111532342B (zh) 一种车辆a柱结构及车辆
CN209365867U (zh) 一种车门窗框密封条安装结构及车门
CN210653340U (zh) 一种铝合金车身侧围结构
CN116021990A (zh) 一种副仪表板总成及车辆
CN114274889A (zh) 一种无框车门b柱装饰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