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806394U - 一种推拉式移动换腔双色注塑模具 - Google Patents

一种推拉式移动换腔双色注塑模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806394U
CN219806394U CN202320712868.9U CN202320712868U CN219806394U CN 219806394 U CN219806394 U CN 219806394U CN 202320712868 U CN202320712868 U CN 202320712868U CN 219806394 U CN219806394 U CN 21980639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ouble
push
cavity
mold
bas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712868.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凤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zhou Shangjun Mold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2320712868.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80639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80639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80639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Moulds For Moulding Plastic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注塑模具技术领域,尤其为一种推拉式移动换腔双色注塑模具,包括底座以及设置在所述底座上方的下模具和设置在所述下模具上方的上模具,所述下模具内部分别开设有呈对称排列的型腔A和型腔B,所述上模具内部分别开设有呈对称排列的型芯A和型芯B,所述底座上还安装有推拉组件,所述推拉组件包括设置在所述下模具和所述底座之间的移动座以及设置在所述移动座一侧的双轴步进电机和固定在所述双轴步进电机输出端呈对称排列的连接杆A,所述连接杆A远离所述双轴步进电机一端通过铰接轴铰接有连接杆B,从而有序的能够往复进行双色注塑,一次性能够注塑成型两个双色工件,此装置使用过程中提高工作效率以及使用效果。

Description

一种推拉式移动换腔双色注塑模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注塑模具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推拉式移动换腔双色注塑模具。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汽车内饰产品的形状多样化和材料构成复杂化,注塑领域常常使用到双色注塑模具,其中,最常用的是旋转式双色模具;
经查公开(公告)号;,公开了一种推拉式移动换腔双色注塑模具,此技术中公开了“前模板设置有第一前模型腔和第二前模型腔,后模板设置一个后模型芯,后模板的底部滑动连接于其下方的导轨上,侧端与驱动油缸连接,通过驱动油缸对后模板进行推拉等技术方案,具有采用了最简便、快捷的注射方式,该实用新型可有效代替旋转式双色模具,简化模具结构,减小模具体积,提高生产效率,节约模具制作和生产成本等技术效果”;
上述设计在使用时,虽然简化模具结构,减小模具体积,提高生产效率,节约模具制作和生产成本,但是在进行注塑使用过程中,一次只能成型一个双色工件,而且在成型一个双色工件后,需要将工件取出,才能进行下一个工件注塑,操作较为繁琐,而且会浪费较多的时间,导致注塑效率低下,降低了装置的使用效果;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中提出一种推拉式移动换腔双色注塑模具。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推拉式移动换腔双色注塑模具,具有有序的能够往复进行双色注塑,一次性能够注塑成型两个双色工件,此装置使用过程中提高工作效率以及使用效果特点。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推拉式移动换腔双色注塑模具,包括底座以及设置在所述底座上方的下模具和设置在所述下模具上方的上模具,所述下模具内部分别开设有呈对称排列的型腔A和型腔B,所述上模具内部分别开设有呈对称排列的型芯A和型芯B,所述底座上还安装有推拉组件;
所述推拉组件包括设置在所述下模具和所述底座之间的移动座以及设置在所述移动座一侧的双轴步进电机和固定在所述双轴步进电机输出端呈对称排列的连接杆A,所述连接杆A远离所述双轴步进电机一端通过铰接轴铰接有连接杆B。
作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推拉式移动换腔双色注塑模具优选的,所述双轴步进电机和所述底座通过固定座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杆B远离所述连接杆A的一端通过铰接轴和所述移动座铰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推拉式移动换腔双色注塑模具优选的,所述移动座的下表面固定有凸形条,所述底座内部靠近所述凸形条一侧开设有凸形滑槽,所述移动座和所述底座通过所述凸形条和所述凸形滑槽滑动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推拉式移动换腔双色注塑模具优选的,所述移动座的下表面四角处固定有滚轮。
作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推拉式移动换腔双色注塑模具优选的,所述移动座表面靠近所述下模具的一侧开设有限位槽,所述下模具位于所述限位槽内部,所述移动座表面远离所述固定座一侧螺纹连接有呈对称排列的两组紧固螺栓。
作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推拉式移动换腔双色注塑模具优选的,还包括脱模组件,所述脱模组件包括分别设置在所述型腔A和所述型腔B内部的导杆以及固定在所述导杆和所述下模具之间的弹簧和开设在所述下模具内部靠近所述弹簧一侧的通气槽。
作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推拉式移动换腔双色注塑模具优选的,所述下模具内部靠近所述导杆的一侧开设有移动槽,所述弹簧位于所述移动槽内部,所述导杆和所述下模具通过所述移动槽滑动连接,所述下模具表面靠近所述通气槽的一侧固定有气嘴。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通过设置了推拉组件,通过启动双轴步进电机,使双轴步进电机通过连接杆A和连接杆B带动移动座进行往复运动,通过将下模具上的型腔A与上模具上的型芯B对应,并进行单色注塑,然后继续推动移动座移动,使型腔B与型芯A对应,并进行双色注塑,同时对型腔B进行单色注塑,然后继续移动移动座,使型腔B与型芯A对应,并进行双色注塑,同时能够对型腔A内部注塑的成型的工件取出,从而有序的能够往复进行双色注塑,一次性能够注塑成型两个双色工件,此装置使用过程中提高工作效率以及使用效果,并且在此机构上加入了脱模组件,能够便捷快速的将注塑完成的工件进行脱模,提高了工件脱效率,可以降低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整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底座的结构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型芯A和型芯B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下模具的结构剖视图;
图中:
1、底座;2、下模具;21、型腔A;22、型腔B;3、上模具;31、型芯A;32、型芯B;
4、推拉组件;41、固定座;42、双轴步进电机;43、连接杆A;44、连接杆B;45、移动座;46、限位槽;47、紧固螺栓;48、凸形滑槽;49、凸形条;411、滚轮;
5、脱模组件;51、弹簧;52、导杆;53、移动槽;54、通气槽;55、气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
一种推拉式移动换腔双色注塑模具,包括底座1以及设置在底座1上方的下模具2和设置在下模具2上方的上模具3,下模具2内部分别开设有呈对称排列的型腔A21和型腔B22,上模具3内部分别开设有呈对称排列的型芯A31和型芯B32。
本实施方案中:现有的装置{公开(公告)号}:CN213618017U,公开了:一种推拉式移动换腔双色注塑模具,关于此现有的主体本申请进行进一步改进,详情参阅下文公开技术;为解决此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如上文背景技术公开的“该设计虽然简化模具结构,减小模具体积,提高生产效率,节约模具制作和生产成本,但是在进行注塑使用过程中,一次只能成型一个双色工件,而且在成型一个双色工件后,需要将工件取出,才能进行下一个工件注塑,操作较为繁琐,而且会浪费较多的时间,导致注塑效率低下,降低了装置的使用效果”,结合使用而言,此问题显然是现实存在且比较难以解决的问题,鉴此,为解决此技术问题,在本申请文件上加入了推拉组件4和脱模组件5,本产品中所涉及的电力设备均通过外部电源供电。
进一步而言: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
在底座1上还安装有推拉组件4,该推拉组件4包括设置在下模具2和底座1之间的移动座45以及设置在移动座45一侧的双轴步进电机42和固定在双轴步进电机42输出端呈对称排列的连接杆A43,连接杆A43远离双轴步进电机42一端通过铰接轴铰接有连接杆B44。
本实施方案中:当需要通过推拉式移动换腔对模具双色注塑时,首先启动双轴步进电机42进而带动连接杆A43进行转动,通过连接杆A43带动连接杆B44通过铰接轴做圆周运动,通过连接杆B44带动移动座45进行移动,当双轴步进电机42转轴转动至设定的第一行程角度时,停止双轴步进电机42转动,使型腔A21与型芯B32相对应时,随后下模具2和上模具3合模,对型腔A21进行单色注塑,注塑完成后,下模具2和上模具3开模,继续启动双轴步进电机42,再次转动60度角,停止双轴步进电机42转动,使型腔A21与型芯A31相对应,随后下模具2和上模具3合模,对型腔A21进行双色注塑,同时给型腔B22进行单色注塑,注塑完成后,下模具2和上模具3开模,继续启动双轴步进电机42,再次使其转动至设定的第二行程角度,停止双轴步进电机42转动,使型腔B22与型芯A31相对应,随后下模具2和上模具3合模,对型腔B22进行双色注塑,从而将型腔A21内部的工件取出后,同时型腔B22内部双色注塑完成,随后下模具2和上模具3开模,然后将型腔B22内部的工件取出,从而有序的能够往复进行双色注塑,一次性能够注塑成型两个双色工件,此装置使用过程中提高工作效率以及使用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启动双轴步进电机42通过连接杆A43和连接杆B44带动移动座45进行往复运动,当对两个工件注塑完成后,上模具3进行转动180度,然后移动座45进行往反向进行移动,从而有序的能够往复进行双色注塑,由于双轴步进电机42的特性,通过控制器(图中未示出)可以控制其具体的转动量。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双轴步进电机42和底座1通过固定座41固定连接,连接杆B44远离连接杆A43的一端通过铰接轴和移动座45铰接。
本实施例中:双轴步进电机42通过底座1进行支撑,使双轴步进电机42处于一定高度,能够使连接杆A43在双轴步进电机42转轴上做圆周运动。
需要说明的是:双轴步进电机42通过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进行连接,可以控制双轴步进电机42转动轴转动角度。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移动座45的下表面固定有凸形条49,底座1内部靠近凸形条49一侧开设有凸形滑槽48,移动座45和底座1通过凸形条49和凸形滑槽48滑动连接。
本实施例中:使移动座45在移动过程中通过凸形条49在凸形滑槽48内部滑动,通过凸形滑槽48能够使移动座45移动过程中更加稳定。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移动座45的下表面四角处固定有滚轮411。
本实施例中:移动座45下方的滚轮411在底座1的表面滚动,从而减小下模具2与底座1之间的摩擦力,使移动座45移动过程中更加顺滑。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移动座45表面靠近下模具2的一侧开设有限位槽46,下模具2位于限位槽46内部,移动座45表面远离固定座41一侧螺纹连接有呈对称排列的两组紧固螺栓47。
本实施例中:将下模具2放置在移动座45开设的限位槽46内,通过转动紧固螺栓47,使紧固螺栓47与下模具2相贴合,从而通过紧固螺栓47来对下模具2和移动座45之间的连接固定,使移动座45移动过程中,下模具2更加稳定。
更进一步而言;
如图1和图4所示:
该推拉式移动换腔双色注塑模具,还包括脱模组件5,脱模组件5包括分别设置在型腔A21和型腔B22内部的导杆52以及固定在导杆52和下模具2之间的弹簧51和开设在下模具2内部靠近弹簧51一侧的通气槽54,下模具2内部靠近导杆52的一侧开设有移动槽53,弹簧51位于移动槽53内部,导杆52和下模具2通过移动槽53滑动连接,下模具2表面靠近通气槽54的一侧固定有气嘴55。
本实施例中:当对双色注塑完成后,将气管(图中未示出)与气嘴55连接,通过气嘴55往通气槽54内部冲气,所冲出气体的冲击力将导杆52顶起,同时导杆52带动弹簧51进行拉伸,通过导杆52的上移将注塑工件顶起,从而能够便捷快速的将注塑完成的工件进行脱模,提高了工件脱效率,可以降低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流程:当需要通过推拉式移动换腔对模具双色注塑时,首先启动双轴步进电机42进而带动连接杆A43进行转动,通过连接杆A43带动连接杆B44通过铰接轴做圆周运动,通过连接杆B44带动移动座45进行移动,使移动座45在移动过程中通过凸形条49在凸形滑槽48内部滑动,通过凸形滑槽48能够使移动座45移动过程中更加稳定,同时移动座45下方的滚轮411在底座1的表面滚动,从而减小下模具2与底座1之间的摩擦力,使移动座45移动过程中更加顺滑,当双轴步进电机42转轴转动至设定的第一行程角度时,停止双轴步进电机42转动,使型腔A21与型芯B32相对应时,随后下模具2和上模具3合模,对型腔A21进行单色注塑,注塑完成后,下模具2和上模具3开模,继续启动双轴步进电机42,再次使其转动至设定的第二行程角度,停止双轴步进电机42转动,使型腔A21与型芯A31相对应,随后下模具2和上模具3合模,对型腔A21进行双色注塑,同时给型腔B22进行单色注塑,注塑完成后,下模具2和上模具3开模,继续启动双轴步进电机42,使转轴转动60度角,停止双轴步进电机42转动,使型腔B22与型芯A31相对应,随后下模具2和上模具3合模,对型腔B22进行双色注塑,同时将气管(图中未示出)与气嘴55连接,通过气嘴55往通气槽54内部冲气,所冲出气体的冲击力将导杆52顶起,同时导杆52带动弹簧51进行拉伸,通过导杆52的上移将注塑工件顶起,从而能够便捷快速的将注塑完成的工件进行脱模,提高了工件脱效率,可以降低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从而将型腔A21内部的工件取出后,同时型腔B22内部双色注塑完成,随后下模具2和上模具3开模,然后将型腔B22内部的工件取出,从而有序的能够往复进行双色注塑,一次性能够注塑成型两个双色工件,此装置使用过程中提高工作效率以及使用效果。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7)

1.一种推拉式移动换腔双色注塑模具,包括底座(1)以及设置在所述底座(1)上方的下模具(2)和设置在所述下模具(2)上方的上模具(3),所述下模具(2)内部分别开设有呈对称排列的型腔A(21)和型腔B(22),所述上模具(3)内部分别开设有呈对称排列的型芯A(31)和型芯B(32),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1)上还安装有推拉组件(4);
所述推拉组件(4)包括设置在所述下模具(2)和所述底座(1)之间的移动座(45)以及设置在所述移动座(45)一侧的双轴步进电机(42)和固定在所述双轴步进电机(42)输出端呈对称排列的连接杆A(43),所述连接杆A(43)远离所述双轴步进电机(42)一端通过铰接轴铰接有连接杆B(4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推拉式移动换腔双色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双轴步进电机(42)和所述底座(1)通过固定座(41)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杆B(44)远离所述连接杆A(43)的一端通过铰接轴和所述移动座(45)铰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推拉式移动换腔双色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座(45)的下表面固定有凸形条(49),所述底座(1)内部靠近所述凸形条(49)一侧开设有凸形滑槽(48),所述移动座(45)和所述底座(1)通过所述凸形条(49)和所述凸形滑槽(48)滑动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推拉式移动换腔双色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座(45)的下表面四角处固定有滚轮(411)。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推拉式移动换腔双色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座(45)表面靠近所述下模具(2)的一侧开设有限位槽(46),所述下模具(2)位于所述限位槽(46)内部,所述移动座(45)表面远离所述固定座(41)一侧螺纹连接有呈对称排列的两组紧固螺栓(47)。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推拉式移动换腔双色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脱模组件(5),所述脱模组件(5)包括分别设置在所述型腔A(21)和所述型腔B(22)内部的导杆(52)以及固定在所述导杆(52)和所述下模具(2)之间的弹簧(51)和开设在所述下模具(2)内部靠近所述弹簧(51)一侧的通气槽(54)。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推拉式移动换腔双色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模具(2)内部靠近所述导杆(52)的一侧开设有移动槽(53),所述弹簧(51)位于所述移动槽(53)内部,所述导杆(52)和所述下模具(2)通过所述移动槽(53)滑动连接,所述下模具(2)表面靠近所述通气槽(54)的一侧固定有气嘴(55)。
CN202320712868.9U 2023-04-04 2023-04-04 一种推拉式移动换腔双色注塑模具 Active CN21980639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712868.9U CN219806394U (zh) 2023-04-04 2023-04-04 一种推拉式移动换腔双色注塑模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712868.9U CN219806394U (zh) 2023-04-04 2023-04-04 一种推拉式移动换腔双色注塑模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806394U true CN219806394U (zh) 2023-10-10

Family

ID=8821247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712868.9U Active CN219806394U (zh) 2023-04-04 2023-04-04 一种推拉式移动换腔双色注塑模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80639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3266881U (zh) 砌块模具
CN219806394U (zh) 一种推拉式移动换腔双色注塑模具
CN214026968U (zh) 一种具有自动切断机构的注塑模具
CN206316325U (zh) 一种薄壁铸件拔模装置
CN220717484U (zh) 一种具有滑动结构的零配件模具
CN218928498U (zh) 一种汽车风量旋钮注塑模具
CN221048914U (zh) 一种便于脱模的注塑底模
CN219618411U (zh) 一种注塑模架移动滑块的脱模装置
CN218776987U (zh) 一种自动更换模具的注胶装置
CN219486297U (zh) 一种便于脱模塑胶件模具
CN220883120U (zh) 一种hdpe桶注塑成型装置
CN220129319U (zh) 一种仿生鱼饵加工成型装置
CN218803942U (zh) 一种吹塑成型装置
CN219445961U (zh) 一种用于tfm隔膜片生产的注塑成型模具
CN219769065U (zh) 一种批量成型水乳瓶的模具
CN217531674U (zh) 一种高精度汽车零件生产用模具
CN220429166U (zh) 一种用于制备插座外壳的模具
CN219294643U (zh) 一种塑料成型模具用自动脱模装置
CN219946937U (zh) 一种自带防刮涂层的塑胶模具
CN219445999U (zh) 一种注塑脱模机构
CN220261771U (zh) 一种管盖一体成型注塑模具装置
CN220946294U (zh) 一种带有脱模组件的模具
CN210634036U (zh) 一种注塑模具便于脱模装置
CN219748820U (zh) 一种便于脱模的遮光片模具
CN219988439U (zh) 一种塑料吹塑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1113

Address after: Room 109, No. 36 Shizhong Third Road, Dashi Street, Panyu District, Guangzhou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510000

Patentee after: Guangzhou Shangjun Mold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Chuangzhi Square, No. 32 Changxiamen Street,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Luoyang City, Henan Province, 471000

Patentee before: Zhang Feng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