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801986U - 基于重构整流器的抗偏移失谐lcl-s型补偿无线电能传输系统 - Google Patents

基于重构整流器的抗偏移失谐lcl-s型补偿无线电能传输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801986U
CN219801986U CN202320744544.3U CN202320744544U CN219801986U CN 219801986 U CN219801986 U CN 219801986U CN 202320744544 U CN202320744544 U CN 202320744544U CN 219801986 U CN219801986 U CN 21980198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rimary
rectifier
compensation
detuning
lc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744544.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麦瑞坤
何双江
陈阳
杨斌
何正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 Shenzhen Research Institute
Original Assignee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 Shenzhen Research Institute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 Shenzhen Research Institute filed Critical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 Shenzhen Research Institute
Priority to CN202320744544.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80198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80198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80198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Inverter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基于重构整流器的抗偏移失谐LCL‑S型补偿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属于无线电能传输技术领域,解决了耦合系数大范围变化导致系统难以在较高的效率下保持稳定的输出功率的问题,本实用新型包括原边能量发射模块和副边能量拾取模块;原边能量发射模块依次连接直流电源E、高频逆变器H、初级补偿电感Lf、初级补偿电容Cf和发射线圈LP;初级补偿电感Lf、初级补偿电容Cf和发射线圈LP组成原边交流回路;副边能量拾取模块包括接收线圈LS、次级补偿电容CS、整流滤波电路D、开关管Q、开关控制器K1和电阻负载R。本实用新型用于通过切换开关改变整流器工作状态保证系统高效率运作以及功率的稳定输出。

Description

基于重构整流器的抗偏移失谐LCL-S型补偿无线电能传输 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无线电能传输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重构整流器的抗偏移失谐LCL-S型补偿无线电能传输系统。
背景技术
感应式无线电能传输技术(Inductive Power Transfer),简称IPT技术,是一种利用松耦合变压器实现电能的无线传输。其具有灵活、安全、可靠供电的优点。目前,该技术已成功被应用于内置式电子医疗设备、便携式电子产品和电动汽车非接触供电等领域,发展潜力巨大。其中,运用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对系统进行稳定功率无线充电,能避免传统接触供电系统中可能存在的火花、漏电等安全隐患。
现有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的主要构成及工作过程为:直流电源经过高频逆变将直流电变为高频交流电,高频交流电注入发射线圈,使其产生高频交变磁场,接收线圈通过交变磁场产生感应电压,最后再通过高频整流滤波电路向负载提供电能。
对于IPT系统,发射线圈和接收线圈的相对位置是任意的,耦合变化可能会导致传输功率和系统效率降低。因此,需要IPT系统在耦合机构出现大范围偏移导致耦合系数骤变时,该系统仍然能够保持稳定的输出功率以及良好的工作效率。
为了解决该问题,通常有以下几种方法:一、闭环控制方法,常见的IPT控制策略主要为在系统发射端或接收端级联DC-DC变换器、逆变器移相控制等。但控制系统对接收端反馈信号的检测精度及实时性都有较高要求,且调节范围受到脉冲宽度限制。二、混合拓扑设计方法,通过组合两种输出特性相反的电路拓扑,进而维持输出功率的稳定,但该方法对线圈结构、解耦条件和耦合机构成本都提出了新要求,耦合机构需在严格的约束条件下进行设计,且只能承受一至两个方向的大偏移。三、失谐补偿网络参数设计方法,通过设计耦合系数不敏感(Coupling Insensitive,CI)拓扑,在系统互感发生大变化时引入适当的无功功率,实现输出的稳定。
上述的方法均只考虑了在偏移情况下系统的稳定输出,而未涉及效率的优化,因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基于重构整流器的强抗偏移失谐LCL-S型补偿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在耦合大范围波动时,通过整流器半桥模式与全桥模式之间的切换,系统仍以较高的效率进行功率的稳定输出。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
为解决耦合系数大范围变化,导致系统难以在较高的效率下保持稳定的输出功率的问题,提供一种基于重构整流器的抗偏移失谐LCL-S型补偿无线电能传输系统。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基于重构整流器的抗偏移失谐LCL-S型补偿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原边能量发射模块和副边能量拾取模块;
所述原边能量发射模块用于将直流电源输出能量发射给副边能量拾取模块,原边能量发射模块依次连接直流电源(E)、高频逆变器(H)、初级补偿电感(Lf)、初级补偿电容(Cf)和发射线圈(LP);初级补偿电感(Lf)、初级补偿电容(Cf)和发射线圈(LP)组成原边交流回路,原边交流回路与高频逆变器(H)输出端连接构成失谐回路;
所述副边能量拾取模块用于接收原边能量发射模块发射出的能量并输出给电阻负载(R),副边能量拾取模块包括接收线圈(LS)、次级补偿电容(CS)、整流滤波电路(D)、开关管(Q)、开关控制器(K1)和电阻负载(R);次级补偿电容(CS)和接收线圈(LS)组成副边交流回路,副边交流回路与整流滤波电路(D)输入端连接构成谐振回路。
进一步地,所述高频逆变器(H)的输入端连接直流电源(E),高频逆变器(H)输出端一桥臂连接初级补偿电感(Lf)的一端,所述初级补偿电感(Lf)的另一端以及高频逆变器输出端的另一桥臂再并联初级补偿电容(Cf),所述初级补偿电容(Cf)的两端并联发射线圈(LP)。
进一步地,所述接收线圈(LS)一端连接次级补偿电容(CS)的一端,所述次级补偿电容(CS)的另一端连接整流滤波电路(D)中整流器一桥臂中点,整流器另一桥臂中点连接所述接收线圈(LS)的另一端,所述整流滤波电路(D)的输出端连接电阻负载(R);整流滤波电路(D)的整流器上由二极管D1、D2、D3和开关管(Q)组成,所述开关管(Q)的控制端与开关控制器(K1)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的次级补偿电容(CS)的电容值的计算方法如下:
所述的初级补偿电容(Cf)的电容值由式(2)确定:
所述的电阻负载(R)的阻值由式(3)确定:
所述的直流电源(E)的电压值由式(4)确定:
其中ω为系统工作角频率,分别为初级补偿电感(Lf)、发射线圈(LP)和接收线圈(LS)的电感值,kmax为设置的最大耦合系数,Pomax为设置的最大传输功率;
所述的最小耦合系数kmin由式(5)确定:
所述的模态切换耦合系数点kcross由式(6)确定:
所述的最小传输功率Pomin由式(7)确定:
所述的功率波动范围FTP由式(8)确定:
进一步地,该系统控制方法如下:
当系统开始工作至[kcross,kmax]这一耦合范围内时,开关管(Q)保持断开状态,此时整流器处于全桥状态;当系统耦合机构发生大范围偏移时,使致耦合系数降至模态切换耦合系数点kcross,开关控制器(K1)控制开关管(Q)闭合,此时整流器处于半桥状态,工作耦合范围变为[kmin,kcross];整流器用于通过开关管切换工作状态更改等效交流负载值。
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基于重构整流器的强抗偏移LCL-S型补偿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在系统偏移引起耦合系数发生变化的同时能够通过切换开关改变整流器工作状态以保证系统功率的稳定输出,极大地提高了系统大范围偏移下能量输出能力;另外,通过开关切换的方式同时也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系统总工作效率,适用于充电位置随机的小功率应用场景。
2.本实用新型只需设计失谐的初级补偿电感值、初级补偿电容值和加入一个整流器上的开关管,并且补偿网络中的无源元件仅为三个,其电路结构简单,成本低。工作时只需简单控制开关管的持续导通或持续关断,没有复杂的控制策略。
附图说明
图1是一种基于重构整流器的强抗偏移LCL-S型补偿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的系统电路图;
图2是失谐LCL-S型补偿拓扑等效电路图;
图3是失谐LCL-S型补偿拓扑进一步地等效电路图;
图4是失谐LCL-S拓扑在全桥等效交流负载和半桥等效交流负载的两条(P-k)函数变化曲线;
图5是全桥工作模式下的系统电路结构示意图;
图6是半桥工作模式下的系统电路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本实用新型方案中系统输出稳定的理论分析如下:
考虑如图2所示LCL-S补偿拓扑等效电路,进一步地将图2等效成图3,其中逆变器输出电压Uf的电压值与发射线圈UP的电压值/>之间的关系式以及等效电容CP的电容值与初级补偿电容(Cf)的电容值/>和初级补偿电感(Lf)的电感值/>的关系式为
由基尔霍夫电压定律得:
其中ω为系统工作角频率,M为发射线圈(LP)与接收线圈(Ls)的互感值,k为系统耦合系数,则XM=ωM,/>
所述次级补偿电容(CS)完全补偿接收线圈(LS);所述原边能量发射模块补偿网络采用失谐设计,以提高系统抗偏移能力,即:
其中α为原边补偿系统失谐率。
将式(11)代入(10)中,可得原边与副边电流表达式:
由式(12)可得系统输入功率与输出功率表达式:
其中Re(*)表示返回变量实部。
由式(13)可得系统效率表达式:
系统效率η为等效交流负载Rac的函数,即η(Rac)。同时,对该函数进行求导取零,可得系统最优效率下所对应的最优负载,即:
令发射线圈与接收线圈内阻值相等(RP=RS),且XLPXLSk2>>RPRS,即可得:
由于系统内阻过小,可忽略,此时所得输出功率表达式为:
系统输出功率Po为耦合系数k的函数,即Po(k)。定义最大耦合系数和最小耦合系数分别为kmin和kmax(kmin<k<kmax)以及最大输出功率和最小输出功率分别为Pomax和Pomin。对Po(k)求导取零,即可得最大输出功率所对应的最优耦合系数kopt
将式(18)代入(17),可得系统最大输出功率Pomax
由式(18)可知随着等效交流负载Rac的增加,最优耦合系数kopt将变大,这意味着新(P-k)函数曲线将移到原(P-k)函数曲线的右侧。由式(19)可知,系统最大输出功率Pomax与等效交流负载Rac无关。此时俩函数曲线所相交的耦合系数点kcross即为所对应的最小输出功率Pomin。Pomin所对应的最大和最小耦合系数点则分别为所定义的最大耦合系数和最小耦合系数分别为kmax和kmin
根据上述式子特征,本实用新型方案通过切换整流器工作模式,使整流桥工作在全桥状态或者半桥状态以改变等效交流负载值,即系统在耦合系数变化范围为[kmin,kcross]时工作在半桥状态,系统在耦合系数变化范围为[kcross,kmax]时工作在全桥状态,由此保证IPT系统的耦合系数大范围变化下能够保持功率的稳定输出,并提高了系统总工作效率,图4即为失谐LCC-S拓扑在全桥等效交流负载和半桥等效交流负载的两条(P-k)函数变化曲线。
定义全桥模式下的交流等效负载和所对应的输出功率分别为Rfull_ac和Pfull,定义半桥模式下的交流等效负载和所对应的输出功率分别为Rhalf_ac和Phalf,两个交流负载之间的关系为将其代入式(17),得:
如图4所示,两条曲线在kcross处有一个交点,此交点可由Pfull=Phalf求得,即:
该点所对应的输出功率即为系统最小输出功率Pomin(Pcross),将(21)代入(20),得:
为最大化提高系统抗偏移工作范围,Pomin所对应的最大和最小耦合系数点则分别为所定义的最大耦合系数和最小耦合系数分别为kmax和kmin,即:
Pcross=Pfull(kmax)=Phalf(kmin) (23)
定义系统的传输功率波动率为FTP,由式(19)、(22)可得:
由式(23)即可确定最大耦合系数kmax、最小耦合系数kmin以及模态切换耦合系数点kcross的表达式,即:
另外,全桥输出功率表达式Pfull与半桥输出功率表达式Phalf所对应的最优耦合系数kopt_full、kopt_half为:
结合图4函数曲线和式(16)可知,当耦合系数k随固定交流负载变化时,并没有完成效率的阻抗匹配,即使理论上能在宽耦合系数变化时保持系统功率的稳定输出,但无法避免系统效率的急剧下降,但是,如果将等效交流负载Rac的值逼近最优负载Ropt,则可以提高系统效率,为此不得不选择合适的等效交流负载来提高系统效率。
最大耦合系数点kmax所对应的最优等效负载作为系统等效交流负载(全桥状态)为:
联立式(25)、(27),得最优等效负载Ropt关于失谐率α表达式:
Ropt=2αXLP (28)
模态切换耦合系数点kcross所对应的最优等效负载为
联立(25)、(29),得最优等效负载Ropt关于失谐率α表达式:
由(28)、(30)可知,全桥工作模式切换成半桥工作模式时,所对应最优等效负载Ropt会下降为原来的1/4,且原来的等效交流负载Rac也相应降为原来的1/4(全桥模式:半桥模式:/>),则实用新型方案选择耦合系数为最大耦合系数点kmax所对应的最优等效负载作为系统等效交流负载(全桥状态),以逼近最优等效负载,以此提高系统传输效率。
将联合(27)、(28),得失谐率α关于最大耦合系数点kmax的表达式:
联立式(9)、(11)、(31),已知和初级补偿电感(Lf)的电感值可得初级补偿电容(Cf)关于最大耦合系数点kmax的表达式:
图5为全桥状态下系统电路结构示意图,此状态下,等效交流电阻值Rac与电阻负载(R)的阻值直流电压(E)的电压值/>与高频逆变器输出电压值UP之间满足如下关系:
联立(28)、(31)、(33),可得电阻负载(R)的阻值关于最大耦合系数点kmax的表达式:
联立(9)、(19)、(31)、(33),可得直流电源直流电压(E)的电压值关于最大输出功率Pomax与最大耦合系数点kmax的表达式:
综上所述,在给定系统工作角频率ω、最大耦合系数kmax、最大传输功率Pomax以及初级补偿电感(Lf)、发射线圈(LP)和接收线圈(LS)电感值的条件下,可以得到系统传输功率波动率FTP、最小耦合系数kmin、模态切换耦合系数点kcross、最小输出功率Pomin以及所需要的系统参数,即初级补偿电容(Cf)和次级补偿电容(CS)的电容值和/>电阻负载(R)的阻值直流电源直流电压(E)的电压值/>
本实用新型的系统电路具体工作方式如下:
确定所需系统参数,当耦合系数变化范围为[kmin,kcross]时,开关控制器(K1)控制开关管(Q)持续导通,使其系统电路工作在半桥工作模式,如图6所示;当耦合系数变化范围为[kcross,kmax]时,开关控制器(K1)控制开关管(Q)持续关断,使其系统电路工作在全桥工作模式,如图5所示。由上述可知,kcross为系统电路工作模式切换点,利用开关管(Q)持续导通或者关断的方式控制系统电路工作模式,使其达到宽耦合系数变化的稳定功率输出;另外通过切换工作模式改变系统等效交流负载值,使其逼近最优等效交流负载,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系统总工作效率。
本实施例的基于重构整流器的强抗偏移失谐LCL-S型补偿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的参数设计方法可如下实施:
确定系统工作频率f为250kHz,则系统工作角频率为ω=2πf=1.57×106(rad/s);确定系统初级补偿电感(Lf)的电感值为36μH,发射线圈(LP)的电感值/>为38.16μH以及接收线圈(LS)的电感值/>为37.63μH;确定系统最大耦合系数点kmax为0.4,最大输出功率Pomax为400W。
由上述条件可确定系统传输功率波动率FTP、最小耦合系数kmin、模态切换耦合系数点kcross、最小输出功率Pomin以及所需要的系统参数、次级补偿电容(CS)的电容值电阻负载(R)的阻值/>直流电源直流电压(E)的电压值/>由式(36)、(37)可得: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3)

1.基于重构整流器的抗偏移失谐LCL-S型补偿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原边能量发射模块和副边能量拾取模块;
所述原边能量发射模块用于将直流电源输出能量发射给副边能量拾取模块,原边能量发射模块依次连接直流电源(E)、高频逆变器(H)、初级补偿电感(Lf)、初级补偿电容(Cf)和发射线圈(LP);初级补偿电感(Lf)、初级补偿电容(Cf)和发射线圈(LP)组成原边交流回路,原边交流回路与高频逆变器(H)输出端连接构成失谐回路;
所述副边能量拾取模块用于接收原边能量发射模块发射出的能量并输出给电阻负载(R),副边能量拾取模块包括接收线圈(LS)、次级补偿电容(CS)、整流滤波电路(D)、开关管(Q)、开关控制器(K1)和电阻负载(R);次级补偿电容(CS)和接收线圈(LS)组成副边交流回路,副边交流回路与整流滤波电路(D)输入端连接构成谐振回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重构整流器的抗偏移失谐LCL-S型补偿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高频逆变器(H)的输入端连接直流电源(E),高频逆变器(H)输出端一桥臂连接初级补偿电感(Lf)的一端,所述初级补偿电感(Lf)的另一端以及高频逆变器输出端的另一桥臂再并联初级补偿电容(Cf),所述初级补偿电容(Cf)的两端并联发射线圈(LP)。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重构整流器的抗偏移失谐LCL-S型补偿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线圈(LS)一端连接次级补偿电容(CS)的一端,所述次级补偿电容(CS)的另一端连接整流滤波电路(D)中整流器一桥臂中点,整流器另一桥臂中点连接所述接收线圈(LS)的另一端,所述整流滤波电路(D)的输出端连接电阻负载(R);整流滤波电路(D)的整流器上由二极管D1、D2、D3和开关管(Q)组成,所述开关管(Q)的控制端与开关控制器(K1)连接。
CN202320744544.3U 2023-03-31 2023-03-31 基于重构整流器的抗偏移失谐lcl-s型补偿无线电能传输系统 Active CN21980198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744544.3U CN219801986U (zh) 2023-03-31 2023-03-31 基于重构整流器的抗偏移失谐lcl-s型补偿无线电能传输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744544.3U CN219801986U (zh) 2023-03-31 2023-03-31 基于重构整流器的抗偏移失谐lcl-s型补偿无线电能传输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801986U true CN219801986U (zh) 2023-10-03

Family

ID=881858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744544.3U Active CN219801986U (zh) 2023-03-31 2023-03-31 基于重构整流器的抗偏移失谐lcl-s型补偿无线电能传输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80198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Zhu et al. Output power stabilization for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system employing primary-side-only control
CN210608706U (zh) 一种实现恒流恒压输出切换的感应式无线电能传输系统
CN110557027B (zh) 一种应用于感应电能传输系统最大效率跟踪dc-dc变换器及其控制方法
CN111864915B (zh) 宽功率范围内实现zvs的无线充电系统调控方法及系统
CN113659684A (zh) 副边cl/s恒流恒压ipt充电系统及其参数设计方法
CN115033046B (zh) 一种mcr-wpt系统的最大效率追踪控制方法
CN113315258A (zh) 基于lcl-lcl-s混合自切换谐振式的充电方法
CN210608707U (zh) 一种基于lccl的非接触式电轨装置
CN112467891B (zh) 一种基于全桥半桥切换的ipt系统效率优化方法
Jiang et al. A cascaded topology and control method for two-phase receivers of dynamic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systems
Cao et al. An IPT system with constant current and constant voltage output features for EV charging
Mai et al. Analysis, design, and optimization of the IPT system with LC filter rectifier featuring high efficiency
Li et al. Low-cost single-switch bidirectional wireless power transceiver for peer-to-peer charging
CN219801986U (zh) 基于重构整流器的抗偏移失谐lcl-s型补偿无线电能传输系统
CN113595256B (zh) 一种基于混合调制技术提升ss结构wpt系统轻载效率的方法
CN116317204A (zh) 基于重构整流器的抗偏移失谐lcl-s型补偿无线电能传输系统
CN112260416B (zh) 一种基于变初级参数的恒流恒压感应式无线充电系统
CN115250013A (zh) 一种单管逆变感应耦合电能传输谐振频率点跟踪控制方法
Luo et al. A primary shunt inductor compensated inductive power transfer system with natural ZVS for battery charging application
Gong et al. Research on Parameter Configuration of CC and CV of WPT System Based on LCL-LCC Compensation Network
Liu et al. Investigation of PT-Symmetric Frequency and Compensation for IPT Coupling-Independent CC/CV and Efficiency in Wide Load Range
CN114844229B (zh) 一种具备恒流输出功能的wpt系统及参数设计方法
Gao et al.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obile inductively coupled power transfer system for dual transmitters and pickups based on PSpice
CN210806860U (zh) 一种具有恒压输出特性的无线电能传输系统
CN216134292U (zh) 副边cl/s恒流恒压ipt充电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