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749941U - 一种车身后侧围结构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一种车身后侧围结构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749941U
CN219749941U CN202321280958.1U CN202321280958U CN219749941U CN 219749941 U CN219749941 U CN 219749941U CN 202321280958 U CN202321280958 U CN 202321280958U CN 219749941 U CN219749941 U CN 21974994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ehicle body
roof
reinforcement
rail
vehic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280958.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郑传浪
刘方强
陈勇
谢先泽
韦清敏
李金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vatr Technology Chongq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vatr Technology Chongq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vatr Technology Chongq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Avatr Technology Chongq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280958.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74994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74994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74994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车身结构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车身后侧围结构及车辆,该车身后侧围结构包括:第一上边梁、D柱、顶盖后横梁和内板加强件,其中,第一上边梁和D柱沿第一方向固定连接;顶盖后横梁沿第二方向固定连接在第一上边梁的一侧;内板加强件沿第二方向固定连接在第一上边梁上远离顶盖后横梁的另一侧,且顶盖后横梁和内板加强件对齐且连接;其中,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之间具有夹角。应用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能够提升车身抗扭转变形的能力。本申请的车身后侧围结构应用于车辆的车身结构。

Description

一种车身后侧围结构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车身结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车身后侧围结构及车辆。
背景技术
车辆的车身后侧围结构一般位于上车身侧围总成后部,是侧围总成中的B柱后面靠近车尾的部分。后侧围结构是车身结构中的重要结构之一,后侧围结构可以为多种车身饰件、车身附件和底盘部件等提供安装位置或连接位置。同时,后侧围结构对车身抗弯曲变形和抗扭转变形也起着重要作用。
相关技术中,在设计后侧围结构时,使由门槛和轮罩传递出的力主要传递至D柱,D柱会承受较大的横向力。在车身发生扭转时,容易使D柱发生变形。这样的后侧围结构设计会影响车身后部的整体强度,降低车身抗扭转变形的能力。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车身后侧围结构,能够提升车身抗扭转变形的能力。
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车身后侧围结构,包括:第一上边梁、D柱、顶盖后横梁和内板加强件,其中,第一上边梁和D柱沿第一方向固定连接;顶盖后横梁沿第二方向固定连接在第一上边梁的一侧;内板加强件沿第二方向固定连接在第一上边梁上远离顶盖后横梁的另一侧,且顶盖后横梁和内板加强件对齐且连接;其中,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之间具有夹角。
本申请提供的车身后侧围结构,由于将第一上边梁和D柱沿第一方向固定连接,在沿车辆的长度方向上,可以使车身顶部受到的力通过第一上边梁和D柱传递至车架,可以提高车辆沿长度方向的抗变形能力;并且将顶盖后横梁和内板加强件沿第二方向分别固定在第一上边梁的两侧,且使顶盖后横梁和内板加强件对齐且连接。相比于相关技术中设计的车身后侧围结构,将车身受到的扭转力传递至D柱,使D柱承受车身受到的大部分扭转力,本申请提供的车身后侧围结构,由于内板加强件和顶盖后横梁分别固定在第一上边梁的两侧,且内板加强件和顶盖后横梁在对齐且连接,在内板加强件通过第一上边梁将所受到的力传递至顶盖后横梁时,不会使第一上边梁和D柱承受扭矩,而是将受到的力直接传递至顶盖后横梁,可以避免在内板加强件受到外力时,使第一上边梁和D柱发生弯曲;并且车身两侧的车身后侧围结构通过顶盖后横梁连接为一体,可以通过车身上一侧的内板加强件将与该内板加强件连接的其他车身后侧围零件受到的力传递至顶盖后横梁,再由顶盖后横梁传递至车身上的另一侧的后侧围结构,这样,在车身上的后侧围零件受到扭转力时,通过顶盖后横梁连接为一体的车身后侧围可以承受更大的扭转力,而不会使车身后侧围发生变形,从而可以提升车身抗扭转变形的能力,进而提高整车的车身强度和刚度。
在本申请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车身后侧围结构还包括锁销加强件,在沿第二方向上,锁销加强件与内板加强件上的远离顶盖后横梁的一侧连接。
在本申请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锁销加强件上具有锁扣安装部,通过锁扣安装部可将车门锁扣固定在车身后侧围结构上。
在本申请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车身后侧围结构还包括门槛,在沿第二方向上,门槛与锁销加强件上的远离内板加强件的一侧连接。
在本申请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车身后侧围结构还包括轮罩,轮罩分别与内板加强件、锁销加强件和门槛连接,且在沿第一方向上,轮罩位于内板加强件的靠近D柱的一侧。
在本申请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轮罩上具有供能安装部,供能安装部用于安装充电组件或油气盖组件。
在本申请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车身后侧围结构还包括第二上边梁,在沿第一方向上,第二上边梁与第一上边梁上的远离D柱的一端连接。
在本申请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上边梁上具有侧窗缺口,侧窗缺口用于安装侧窗。
在本申请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上边梁和顶盖后横梁中的至少一个上具有铰链安装部,铰链安装部用于固定背门铰链。
另一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一种车辆,包括车架和上述任意一项提供的车身后侧围结构,其中,车身后侧围结构与车架固定连接。
本申请提供的车辆,由于包括上述任意一项提供的车身后侧围结构,从而对车辆来说,可以提高车辆的车身抗扭转变形的能力,进而可以提高车身的整体强度和刚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提供的车身后侧围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提供的车身后侧围结构的爆炸图;
图3为本申请提供的车身后侧围结构的第一上边梁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提供的车身后侧围结构的顶盖后横梁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提供的车身后侧围结构的内板加强件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提供的车身后侧围结构的锁销加强件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提供的车身后侧围结构的门槛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提供的车身后侧围结构的轮罩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提供的车身后侧围结构的第二上边梁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提供的车身后侧围结构的传力示意图。
附图标记:
1-第一上边梁;11-第一定位孔;12-侧窗缺口;13-第一搭接区域;14-第二搭接区域;15-第一铰链安装部;151-第一固定凸起;152-第一固定孔;2-D柱;3-顶盖后横梁;31-第二定位孔;32-第三搭接区域;33-第二铰链安装部;331-第二固定凸起;332-第二固定孔;4-内板加强件;41-第四搭接区域;42-第五搭接区域;43-第三定位孔;44-第一焊接过孔;45-第二焊接过孔;5-锁销加强件;51-第四定位孔;52-锁扣安装部;53-锁扣安装孔;6-门槛;61-第五定位孔;7-轮罩;71-第六搭接区域;72-供能安装部;8-第二上边梁;81-第六定位孔;E-第一方向;F-第二方向;G-第一传力路线;H-第二传力路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的具体技术方案做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申请,但不用来限制本申请的范围。
参照图1和图2,图1和图2分别为本申请提供的车身后侧围结构的示意图和爆炸图。该车身后侧围结构包括:第一上边梁1、D柱2、顶盖后横梁3和内板加强件4,其中,第一上边梁1和D柱2沿第一方向E连接;顶盖后横梁3沿第二方向F连接在第一上边梁1的一侧;内板加强件4沿第二方向E连接在第一上边梁1上远离顶盖后横梁3的另一侧,且顶盖后横梁3和内板加强件4对齐且连接;其中,第一方向E和第二方向F之间具有夹角。
示例性地,在沿第一方向E上,可以使第一上边梁1和D柱2的一部分搭接,采用焊接的方式,将第一上边梁1和D柱2沿第一方向E焊接固定,第一上边梁1的长轴方向和D柱2的长轴方向均与第一方向E一致。在沿第二方向F上,使顶盖后横梁3与第一上边梁1的一部分搭接,采用焊接的方式,将顶盖后横梁3焊接固定在第一上边梁1的一侧;在沿第二方向F上,使内板加强件4与第一上边梁1的一部分搭接,并使内板加强件4与顶盖后横梁3的一部分搭接,采用焊接的方式,将内板加强件4与第一上边梁1焊接固定,并将内板加强件4与顶盖后横梁3焊接固定,顶盖后横梁3的长轴方向和内板加强件4的长轴方向均与第二方向F一致,这样可以使顶盖后横梁3和内板加强件4在第一上边梁1的两侧对齐,且两者的一部分直接固定连接。
或者,在沿第一上边梁1的短轴方向,即第二方向F上,也可以使顶盖后横梁3和内板加强件4分别搭接在第一上边梁1的两侧,并分别与第一上边梁1焊接固定,但顶盖后横梁3和内板加强件4不直接连接,而是通过第一上边梁1固定连接,并且顶盖后横梁3和内板加强件4在第一上边梁1的两侧相对齐,而不是沿第一方向E相错开。其中,第一方向E可以是沿车辆长度方向的方向,也可以是沿车辆长度方向,且大致呈弧形的方向,例如,第一方向E可以是第一上边梁1和D柱2的延伸方向;第二方向F可以是沿车辆宽度方向的方向,也可以是沿车辆宽度方向,且大致呈弧形的方向,例如,第二方向F可以是顶盖后横梁3和内板加强件4的延伸方向。第一方向E和第二方向F之间的夹角的大小可以根据车身结构具体设置。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上边梁1和D柱2可以设计为一体成型的结构形式,顶盖后横梁3和内板加强件4也可以设计为一体成型的结构形式,再将一体成型的第一上边梁1和D柱2与一体成型的顶盖后横梁3和内板加强件4沿两个相交的方向焊接固定。本申请实施例对第一上边梁1、D柱2、顶盖后横梁3和内板加强件4的具体结构形式不作限定。
本申请提供的车身后侧围结构,由于将第一上边梁1和D柱2沿第一方向E固定连接,在沿车辆的长度方向上,可以使车身顶部受到的力通过第一上边梁1和D柱2传递至车架,可以提高车辆沿长度方向的抗变形能力;并且将顶盖后横梁3和内板加强件4沿第二方向F分别固定在第一上边梁1的两侧,且使顶盖后横梁3和内板加强件4对齐且连接。相比于相关技术中设计的车身后侧围结构,将车身受到的扭转力传递至D柱2,使D柱2承受车身受到的大部分扭转力,本申请提供的车身后侧围结构,由于内板加强件4和顶盖后横梁3分别固定在第一上边梁1的两侧,且内板加强件4和顶盖后横梁3对齐且连接,在内板加强件4通过第一上边梁1将所受到的力传递至顶盖后横梁3时,不会使第一上边梁1和D柱2承受扭矩,而是将受到的力直接传递至顶盖后横梁3,可以避免在内板加强件4受到外力时,使第一上边梁1和D柱2发生弯曲;并且车身两侧的车身后侧围结构通过顶盖后横梁3连接为一体,可以通过车身上一侧的内板加强件4将与该内板加强件4连接的其他车身后侧围零件受到的力传递至顶盖后横梁3,再由顶盖后横梁3传递至车身上的另一侧的后侧围结构,这样,在车身上的后侧围零件受到扭转力时,通过顶盖后横梁3连接为一体的车身后侧围可以承受更大的扭转力,而不会使车身后侧围发生变形,从而可以提升车身抗扭转变形的能力,进而提高整车的车身强度和刚度。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参照图3,图3为本申请提供的车身后侧围结构的第一上边梁示意图。如图1、图2和图3所示,可以在第一上边梁1上靠近边缘的位置设置多个第一定位孔11,在对车身后侧围结构的各个零件进行焊接时,可以通过第一定位孔11对第一上边梁1进行定位。也可以在第一上边梁1上设置侧窗缺口12,通过侧窗缺口12可以安装侧窗。例如,可以将侧窗缺口12设置为三角形的通孔,也可以将侧窗缺口12设置为四边形等其他形状的通孔,相应地在侧窗缺口12内安装玻璃侧窗或塑料侧窗等。
为了便于将顶盖后横梁3和内板加强件4分别与第一上边梁1进行焊接固定,可以在第一上边梁1上靠近顶盖后横梁3的一侧设置第一搭接区域13,在第一上边梁1上靠近内板加强件4的一侧设置第二搭接区域14,第一搭接区域13和第二搭接区域14相连接。需要说明的是,图3中所示的第一搭接区域13和第二搭接区域14仅作为示例性的说明,具有的搭接区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
为了便于安装车辆背门,还可以在第一上边梁1上设置第一铰链安装部15,以通过第一铰链安装部15安装背门铰链。例如,将第一铰链安装部15设置在第一搭接区域13内,将第一铰链安装部15设置为包括第一固定凸起151和第一固定孔152的结构形式,其中,第一固定凸起151朝向车辆顶部的方向延伸形成,并在第一固定凸起151上设置第一固定孔152,通过该第一固定孔152可以安装背门铰链。
在另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参照图4,图4为本申请提供的车身后侧围结构的顶盖后横梁示意图。如图1、图2和图4所示,在沿顶盖后横梁3的长轴方向上,可以在顶盖后横梁3的两端分别设置至少一个第二定位孔31,在对车身后侧围结构的各个零件进行焊接时,可以通过第二定位孔31对顶盖后横梁3进行定位。
为了便于焊接固定,在顶盖后横梁3的两端分别设置一个第三搭接区域32,两个第三搭接区域32的结构形状与对应的第一搭接区域13的结构形状相适配。还可以在顶盖后横梁3的第三搭接区域32内设置一个第二铰链安装部33,以通过第二铰链安装部33安装背门铰链。例如,将第二铰链安装部33设置为包括第二固定凸起331和第二固定孔332的结构形式,第二固定孔332设置在第二固定凸起331上,其中,每一个第二固定凸起331与第一上边梁1上的一个第一固定凸起151相对应,每一个第二固定孔332与第一上边梁1上的一个第一固定孔152相对位,通过第一固定孔152和第二固定孔332可以安装背门铰链。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仅在第一上边梁1上设置第一铰链安装部15,或者仅在顶盖后横梁3上设置第二铰链安装部33,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这一实施例中,由于在第一上边梁1上和顶盖后横梁3上分别设置相对位的第一固定孔152和第二固定孔332,可以通过两个相对位的固定孔固定一个背门铰链,以提高背门铰链在车身后侧围结构上的安装位置的强度和刚度,从而避免在背门铰链的作用下,使车身后侧围结构上的背门铰链安装位置发生变形。
在又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参照图5,图5为本申请提供的车身后侧围结构的内板加强件示意图。如图1、图2和图5所示,可以在内板加强件4上设置第四搭接区域41和第五搭接区域42,第四搭接区域41的结构形状和第一上边梁1上的第二搭接区域14的结构形状相适配,以通过第四搭接区域41和第二搭接区域14将内板加强件4和第一上边梁1焊接固定。
为了便于焊接固定,可以在第四搭接区域41内设置第三定位孔43,以通过第三定位孔43对内板加强件4进行定位。还可以在第四搭接区域41内设置第一焊接过孔44,以通过第一焊接过孔44对内板加强件4和第一上边梁1进行焊接,从而可以增加内板加强件4和第一上边梁1之间的焊接面积。也可以在第五搭接区域42内设置多个第二焊接过孔45。
在又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参照图6,图6为本申请提供的车身后侧围结构的锁销加强件示意图。如图1、图2和图6所示,该车身后侧围结构还包括锁销加强件5。在沿第二方向F上,锁销加强件5与内板加强件4上远离顶盖后横梁3的一侧的一部分搭接,采用焊接的方式,将锁销加强件5与内板加强件4焊接固定。
示例性地,可以在锁销加强件5上设置至少一个第四定位孔51,在对锁销加强件5进行焊接固定时,可以通过第四定位孔51对锁销加强件5进行定位。还可以在锁销加强件5上设置锁扣安装部52,将锁扣安装部52的结构形状设置为与车门锁扣的结构形状相适配,通过锁扣安装部52设置车门锁扣。例如,可以在锁扣安装部52上设置两个锁扣安装孔53,以采用紧固件将车门锁扣固定在锁销加强件5上。
这一实施例中,由于将锁销加强件5和内板加强件4沿第二方向F固定连接,可以将锁销加强件5受到的扭转力通过内板加强件4传递至第一上边梁1、D柱2和顶盖后横梁3,而锁销加强件5、内板加强件4和顶盖后横梁5位于同一受力方向上,可以使顶盖后横梁3承受锁销加强件5受到的大部分扭转力,而不会对第一上边梁1和D柱2产生较大的横向作用力。
在又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参照图7,图7为本申请提供的车身后侧围结构的门槛示意图,如图1、图2和图7所示,该车身后侧围结构还包括门槛6。在沿第二方向F上,门槛6与锁销加强件5上远离内板加强件4的一侧的一部分搭接,并采用焊接的方式将门槛6和内板加强件4焊接固定。示例性地,如图7所示,可以在门槛6上设置至少一个第五定位孔61,在对门槛6进行焊接固定时,以通过第五定位孔61对门槛6进行定位。
这一实施例中,由于将门槛6与锁销加强件5沿第二方向F固定连接,可以将门槛6受到的扭转力,通过锁销加强件5和内板加强件4传递至第一上边梁1、D柱2和顶盖后横梁3,同样可以使顶盖后横梁3承受门槛6受到的大部分扭转力,而不会对第一上边梁1和D柱2产生较大的横向作用力。
在又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参照图8,图8为本申请提供的车身后侧围结构的轮罩示意图,如图1、图2和图8所示,该车身后侧围结构还包括轮罩7。轮罩7位于内板加强件4上的靠近D柱2的一侧,并将轮罩7的侧边分别与门槛6、锁销加强件5、内板加强件4和第一上边梁1分别搭接,并采用焊接的方式,将轮罩7分别与门槛6、锁销加强件5、内板加强件4和第一上边梁1焊接固定。
示例性地,可以在轮罩7上设置第六搭接区域71,第六搭接区域71的结构形状与内板加强件4上的第五搭接区域42的结构形状相适配,以通过第六搭接区域71和第五搭接区域42将轮罩7与内板加强件4焊接固定。同时,还可以通过设置在第五搭接区域42内的多个第二焊接过孔45增加轮罩7与内板加强件4的焊接面积,以提高轮罩7与内板加强件4的焊接强度。另外,也可以在轮罩7上设置供能安装部72。在将该车身后侧围结构应用在电动车辆上时,可以将该供能安装部72设置为充电组件安装部,以设置为车辆充电时所需的充电接插件;在将该车身后侧围结构应用在燃油车辆或燃气车辆上时,可以将该供能安装部72设置为油箱盖组件安装部,或设置为加气盖组件安装部,以安装油气盖组件。
这一实施例中,由于将轮罩7设置在内板加强件4上靠近D柱2的一侧,且将轮罩7分别与门槛6、锁销加强件5、内板加强件4和第一上边梁1焊接固定,可以通过轮罩7将车身后侧围结构中的门槛6、锁销加强件5、内板加强件4和第一上边梁1连接为一体,从而可以增加车身后侧围结构的强度和刚度,可以将轮罩7受到的扭转力通过内板加强件4传递至顶盖后横梁3,避免D柱2承受较大的扭转力,进而可以进一步地提升后侧围结构的抗扭转变形的能力。
在又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参照图9,图9为本申请提供的车身后侧围结构的第二上边梁示意图。如图1、图2和图9所示,该车身后侧围结构还包括第二上边梁8。在沿第一方向E上,第二上边梁8与第一上边梁1上的远离D柱2的一端搭接,并采用焊接的方式将第二上边梁8和第一上边梁1焊接固定。示例性地,可以在第二上边梁8上设置两个第六定位孔81,在焊接第二上边梁8时,通过第六定位孔81对第二上边梁8进行定位。
这一实施例中,由于在第一上边梁1上远离D柱2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二上边梁8,可以通过第二上边梁8将车身前围结构与车身后侧围结构连接为一体,以使车身形成为一个整体结构。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车辆,包括车架和上述任意一个实施例提供的车辆后侧围结构,该车身后侧围结构与车架固定连接。
参照图10,图10为本申请提供的车身后侧围结构的传力示意图。如图10所示,车身在受到沿第一方向E的力,也就是受到沿车辆长度方向的力时,沿车辆长度方向的力经过第二上边梁8、第一上边梁1和D柱2,沿第一传力路线G由车身前部向车身后部传递,或沿第一传力路线G由车身后部向车身前部传递时,均可以将第一传力路线G传递的力传递至车架。在车身受到沿第二方向F的力,也就是车身受到沿车辆宽度方向,且围绕车身的扭转力时,围绕车身的扭转力经过门槛6、锁销加强件5、内板加强件4和顶盖后横梁1,沿第二传力路线H传递,而车身两侧的后侧围结构通过顶盖后横梁3连接为一体,沿第二传力路线H传递的力最终传递至车架,第一上边梁1和D柱2并不会承受较大的第二传力路线H传递的扭转力。这样,第一传力路线G和第二传力路线H均沿车身后侧围结构中的零件的结构在空间内延伸,且相互交叉连接,形成具有在空间内的X形传力结构的车身后侧围结构,可以提升车身抗扭转变形的能力,从而提高车身的整体强度和刚度。
以上仅为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申请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申请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车身后侧围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上边梁和D柱,所述第一上边梁和所述D柱沿第一方向固定连接;
顶盖后横梁,所述顶盖后横梁沿第二方向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一上边梁的一侧;
内板加强件,所述内板加强件沿第二方向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一上边梁上远离所述顶盖后横梁的另一侧,且所述顶盖后横梁和所述内板加强件对齐且连接;
其中,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之间具有夹角。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后侧围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锁销加强件,在沿所述第二方向上,所述锁销加强件与所述内板加强件上的远离所述顶盖后横梁的一侧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后侧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锁销加强件上具有锁扣安装部,通过所述锁扣安装部可将车门锁扣固定在车身后侧围结构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身后侧围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门槛,在沿所述第二方向上,所述门槛与所述锁销加强件上的远离所述内板加强件的一侧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身后侧围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轮罩,所述轮罩分别与所述内板加强件、所述锁销加强件和所述门槛连接,且在沿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轮罩位于所述内板加强件的靠近所述D柱的一侧。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身后侧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轮罩上具有供能安装部,所述供能安装部用于安装充电组件或油气盖组件。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身后侧围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上边梁,在沿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第二上边梁与所述第一上边梁上的远离所述D柱的一端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身后侧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上边梁上具有侧窗缺口,所述侧窗缺口用于安装侧窗。
9.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身后侧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上边梁和所述顶盖后横梁中的至少一个上具有铰链安装部,所述铰链安装部用于固定背门铰链。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
车架;
权利要求1至9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身后侧围结构,所述车身后侧围结构与所述车架固定连接。
CN202321280958.1U 2023-05-24 2023-05-24 一种车身后侧围结构及车辆 Active CN21974994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280958.1U CN219749941U (zh) 2023-05-24 2023-05-24 一种车身后侧围结构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280958.1U CN219749941U (zh) 2023-05-24 2023-05-24 一种车身后侧围结构及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749941U true CN219749941U (zh) 2023-09-26

Family

ID=880901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280958.1U Active CN219749941U (zh) 2023-05-24 2023-05-24 一种车身后侧围结构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74994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2593944Y2 (ja) 自動車の上部車体構造
WO2010092737A1 (ja) 車両用ドア構造体
CN109229213B (zh) 用于车辆的中柱结构
US5906073A (en) Automotive door structure
CN216140084U (zh) 车身和底盘框架的联接结构
JP5170188B2 (ja) スライドドア車の下部車体構造
JP3321754B2 (ja) 自動車のカウルサイド部への補強構造
CN219749941U (zh) 一种车身后侧围结构及车辆
JPS5881867A (ja) 自動車の車体構造
CN214396958U (zh) 车身侧围后部结构及汽车车身和汽车
JP4116279B2 (ja) 自動車の車体後部構造
JP3734520B2 (ja) 自動車のリヤバンパ取付構造
CN211442497U (zh) 车身组件和车辆
CN218400724U (zh) 边梁和侧围总成连接结构及车辆
CN220889867U (zh) 锁扣安装支架、锁扣安装总成及车辆
CN218577882U (zh) 后地板加强组件及车辆
CN221213877U (zh) 防撞梁总成及车辆
CN219927809U (zh) 一种汽车前轮罩总成
US11946292B2 (en) Side door for vehicle
CN220374248U (zh) 车门和车辆
CN214688967U (zh) 汽车前门加强板
JPH1178524A (ja) 車両のドア構造
CN207089439U (zh) A柱装配体及汽车
KR100461411B1 (ko) 차체 측면하부구조
KR200188442Y1 (ko) 자동차용 리어부 보강구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