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749930U - 一种底盘结构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一种底盘结构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749930U
CN219749930U CN202320585342.9U CN202320585342U CN219749930U CN 219749930 U CN219749930 U CN 219749930U CN 202320585342 U CN202320585342 U CN 202320585342U CN 219749930 U CN219749930 U CN 21974993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inforcement
reinforcing
plate
chassis structure
longitudinal bea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585342.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vatr Technology Chongq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vatr Technology Chongq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vatr Technology Chongq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Avatr Technology Chongq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585342.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74993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74993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74993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车辆底盘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底盘结构及车辆。底盘结构包括:前端外板、加强件、前纵梁以及前副车架,其中,前端外板连接加强件沿预定方向的一侧,加强件沿预定方向的另一侧分别连接前纵梁和前副车架,加强件用于加强前纵梁和前副车架的连接,且能够将碰撞壁障沿预定方向的撞击力传导至前纵梁和前副车架。本实用新型的加强件可以将撞击力向前纵梁和前副车架进行传导,提升车辆25%小偏置碰撞工况的安全性能。

Description

一种底盘结构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车辆底盘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底盘结构及车辆。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安全技术的发展,25%小偏置碰撞工况纳入汽车被动安全检测标准,且已被各大车企和消费者广泛接受。
汽车与碰撞物发生正面碰撞时,需要由车辆前部主要承力结构的变形来充分吸收碰撞所产生的能量,以对车上的乘员进行最大程度的保护。
但是,传统车身的底盘结构在应对25%小偏置碰撞工况时,因前纵梁和前副车架与小偏置碰撞中的碰撞壁障重叠量较小,前纵梁和前副车架在碰撞过程中起到的传力和吸能作用并不明显,导致大部分撞击力的能量直接作用到轮胎和车辆的A立柱上,从而造成A立柱变形增大并侵入车辆乘员舱,进而增大了车内乘员的受伤风险。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底盘结构,旨在解决如何提高车辆的安全性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底盘结构,用于沿预定方向撞击碰撞壁障,所述底盘结构包括:前端外板、加强件、前纵梁以及前副车架,其中,所述前端外板连接所述加强件沿所述预定方向的一侧,所述加强件沿所述预定方向的另一侧分别连接所述前纵梁和所述前副车架,所述加强件用于加强所述前纵梁和所述前副车架的连接,且能够将所述碰撞壁障沿所述预定方向的撞击力传导至所述前纵梁和所述前副车架。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加强件包括加强底板以及连接所述加强底板的加强侧板,所述加强侧板的一侧板面贴合并连接所述前端外板的一侧板面,所述加强底板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前纵梁和所述前副车架,所述加强侧板能够沿所述预定方向将所述碰撞壁障的撞击力传导至所述前纵梁和所述前副车架。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加强件还包括加强立板和相对所述加强底板设置并连接所述前端外板的加强面板,所述加强立板相对所述加强侧板设置并连接所述加强底板,所述加强面板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加强立板和所述加强侧板,所述加强底板、所述加强侧板、所述加强立板以及所述加强面板合围形成缓冲腔。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缓冲腔的横截面面积沿所述加强面板指向所述加强底板的方向渐扩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加强件还包括位于所述缓冲腔内的加强板,所述加强板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加强侧板和所述加强立板,且间隔设置多个。
在一些实施例中,项所述的底盘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底板上开设有多个第一连接孔,所述加强底板通过至少一所述第一连接孔连接所述前纵梁,所述加强底板通过至少一所述第一连接孔连接所述前副车架。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加强侧板和所述加强面板上均开设有第二连接孔,所述加强侧板和所述加强面板分别通过两所述第二连接孔连接所述前端外板。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前纵梁间隔设置两个,两所述前纵梁上均设置有加强件,且两所述前纵梁位于两所述加强件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底盘结构还包括与所述预定方向交错设置的防撞横梁,所述前纵梁设有所述加强件的一端连接所述防撞横梁。
第二方面,提供一种车辆,其包括所述底盘结构。
本申请的有益效果在于:底盘结构包括前端外板、前纵梁、前副车架以及加强件,前纵梁和前副车架均连接加强件,通过加强件使前纵梁和前副车架形成一个整体,加强了前纵梁和前副车架之间的连接强度,在底盘结构与碰撞壁障撞击过程的前段,加强件可以提高底盘结构与碰撞壁障的重叠量,使更多的撞击力传导至底盘结构,再通过加强件的两端分别向前纵梁和前副车架进行传导,使前纵梁和前副车架偏置碰撞工况中可以传力和吸能,从而降低了汽车A柱和轮胎受的撞击力,提高了车辆乘员舱的安全性,提升车辆25%小偏置碰撞工况的安全性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示范性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底盘结构与碰撞壁障的碰撞示意原理图;
图2是图1的底盘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的底盘结构在另一视角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1的加强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的加强件的俯视示意图;
图6是图4的加强件的左视示意图;
图7是图4的加强件的正视示意图。
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
1、碰撞壁障;
2、防撞横梁;
3、前端外板;
4、加强件;
5、前纵梁;
6、前副车架;
41、第一连接孔;
34、第二连接孔;
42、加强底板;
43、加强立板;
44、加强面板;
45、加强侧板;
46、缓冲腔;
47、加强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
需说明的是,当部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部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部件上或者间接在该另一个部件上。当一个部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部件,它可以是直接或者间接连接至该另一个部件上。术语“上”、“下”、“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便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技术特征的数量。“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请参阅图1至图3,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底盘结构,底盘结构沿预定方向撞击碰撞壁障1,预定方向也为碰撞方向,如图1箭头所示,本实施例中,碰撞方向沿水平方向布置并垂直碰撞壁障1的一侧表面,碰撞壁障1沿竖直方向设置。
请参阅图1至图3,底盘结构包括前端外板3、加强件4、前纵梁5以及前副车架6。其中,所述前端外板3沿所述预定方向连接所述加强件4的一侧,且所述前端外板3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前纵梁5和所述前副车架6。可以理解的是,前纵梁5的长度方向沿预定方向布置,且前纵梁5与前副车架6层叠设置,并前纵梁5连接于前副车架6的上方。
请参阅图1至图3,所述加强件4沿所述预定方向的另一侧分别连接所述前纵梁5和所述前副车架6,且所述加强件4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前纵梁5和所述前副车架6,所述加强件4用于加强所述前纵梁5和所述前副车架6的连接,使前副车架6和前纵梁5形成一个整体的受力结构,并在碰撞过程中可以承受更大的撞击力。可以理解的是,前端外板3位于加强件4的前方并连接加强件4,能够提高加强件4与前纵梁5和前副车架6的连接。所述加强件4能够将所述碰撞壁障1沿所述预定方向的撞击力传导至所述前纵梁5和所述前副车架6,即所述加强件4沿所述预定方向与所述碰撞壁障1至少部分重叠,从而提高了碰撞过程中,前纵梁5和前副车架6与碰撞壁障1的受力面积的重叠量,使更多的撞击力可以传递给前纵梁5和前副车架6,由于加强件4的两端分别向所述前纵梁5和所述前副车架6传递撞击力,可以使撞击力进行分散,以减少传导至汽车的A柱和轮胎的撞击力,从而提高了乘员舱内的安全性。
请参阅图1至图3,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底盘结构包括前端外板3、前纵梁5、前副车架6以及加强件4,前纵梁5和前副车架6均连接加强件4,通过加强件4使前纵梁5和前副车架6形成一个整体,加强了前纵梁5和前副车架6之间的连接强度,在底盘结构与碰撞壁障1撞击过程的前段,加强件4可以提高底盘结构与碰撞壁障1的重叠量,使更多的撞击力传导至底盘结构,再通过加强件4的两端分别向前纵梁5和前副车架6进行传导,使前纵梁5和前副车架6偏置碰撞工况中可以传力和吸能,从而降低了传导至汽车A柱和轮胎的膨胀能量,并减少A柱对乘员舱的侵入量,提高了车辆乘员舱的安全性,提升车辆25%小偏置碰撞工况的安全性能。
可以理解的是,加强件4的材质为具有一定强度的金属,比如不锈钢、铝合金或金属铁。
请参阅图4至图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加强件4包括加强底板42以及连接所述加强底板42的加强侧板45,所述加强侧板45的一侧板面贴合并连接所述前端外板3的一侧板面,所述加强底板42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前纵梁5和所述前副车架6,所述加强侧板45能够沿所述预定方向将所述碰撞壁障1的撞击力传导至所述前纵梁5和所述前副车架6,即加强侧板45沿预定方向与所述碰撞壁障1至少部分重叠。可以理解的是,加强侧板45和加强底板42一体成形,从而具有比较高的结构强度,能够承受更大的撞击力。加强底板42和加强侧板45均连接前副车架6和前纵梁5的外侧表面,从而能够增大底盘结构与碰撞壁障1的重叠量,并主动承受碰撞能量。
请参阅图4至图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加强件4还包括加强立板43和相对所述加强底板42设置并连接所述前端外板3的加强面板44,所述加强立板43相对所述加强侧板45设置并连接所述加强底板42,所述加强面板44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加强立板43和所述加强侧板45,所述加强底板42、所述加强侧板45、所述加强立板43以及所述加强面板44合围形成缓冲腔46。
请参阅图4至图7,可选地,在碰撞过程中,加强侧板45先与碰撞壁障1接触,并能够朝缓冲腔46内溃缩,以进行吸能,再通过加强底板42将撞击力和能量分别传导至前副车架6和前纵梁5。
请参阅图4至图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缓冲腔46的横截面面积沿所述加强面板44指向所述加强底板42的方向渐扩设置,从而可以使缓冲腔46具有足够的空间距离供加强侧板45溃缩。
请参阅图4至图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加强件4还包括位于所述缓冲腔46内的加强板47,所述加强板47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加强侧板45和所述加强立板43,且间隔设置多个。通过多个间隔设置的加强板47可以提高加强件4的整体强度,且有利于控制加强件4的整体重量。
请参阅图1至图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加强底板42上开设有多个第一连接孔41,所述加强底板42通过至少一所述第一连接孔41连接所述前纵梁5,所述加强底板42通过至少一所述第一连接孔41连接所述前副车架6。
请参阅图1至图3,可以理解的是,加强底板42与前纵梁5之间,或加强底板42与前副车架6之间可以通过螺栓进行连接,即前纵梁5和前副车架6上也开设有第一连接孔41,通过将螺栓的两端分别穿设位于加强底板42上的第一连接孔41以及位于前纵梁5上的第一连接孔41,或位于前副车架6上的第一连接孔41,从而将底板的两端分别螺栓连接前纵梁5和前副车架6。
可以理解的是,通过螺栓使加强件4可拆卸地连接前纵梁5和前副车架6,便于后续的维修和更换。且加强件4的安装和拆卸,以及对加强件4本身的结构优化,均不影响前纵梁5和前副车架6的结构,更有利于车辆的平台化开发。
请参阅图1至图3,本实施例中,前纵梁5上开设有三个第一连接孔41,前副车架6上开设有一个第一连接孔41,底板对应前纵梁5的位置也开设有三个第一连接孔41,且对应前副车架6的位置开设有一个第一连接孔41,在其他实施例中,前纵梁5和前副车架6上第一连接孔41的数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此处不做限制。
请参阅图1至图3,可选地,加强底板42上的四个第一连接孔41呈线性布置,前三个第一连接孔41连接前纵梁5,后面一个第一连接孔41连接前副车架6。
请参阅图1至图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加强侧板45和所述加强面板44上均开设有第二连接孔34,所述加强侧板45和所述加强面板44分别通过两所述第二连接孔34连接所述前端外板3。
可选地,前端外板3通过螺栓而连接加强侧板45和加强面板44,本实施例中,加强侧板45上开设有两个第二连接孔34,加强面板44上开设有一个第二连接孔34,在其他实施例中,加强侧板45和加强面板44上第一连接孔41的数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此处不做限制。
请参阅图1至图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前纵梁5间隔设置两个,两所述前纵梁5上均设置有加强件4,且两所述前纵梁5位于两所述加强件4之间。可以理解的是,两加强件4的一端分别连接两前纵梁5,两加强件4的另一端均朝外延伸,以增大底盘结构与碰撞壁障1在撞击过程中接触面积的重叠量。
请参阅图1至图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底盘结构还包括与所述预定方向交错设置的防撞横梁2,所述前纵梁5设有所述加强件4的一端连接所述防撞横梁2。
可以理解的是,两前纵梁5上均设置有前端外板3,防撞横梁2的两端分别连接两前端外板3。通过设置防撞横梁2,可以提高底盘结构在撞击过程中的吸能,减少能量向乘员舱的传导。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一种车辆,该车辆包括底盘结构,该底盘结构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车辆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同样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在一些实施例中,车辆还包括连接底盘结构的动力结构以及连接底盘结构的乘员舱结构。
以上仅为本申请的可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底盘结构,用于沿预定方向撞击碰撞壁障,其特征在于,所述底盘结构包括:前端外板、加强件、前纵梁以及前副车架,其中,所述前端外板连接所述加强件沿所述预定方向的一侧,所述加强件沿所述预定方向的另一侧分别连接所述前纵梁和所述前副车架,所述加强件用于加强所述前纵梁和所述前副车架的连接,且能够将所述碰撞壁障沿所述预定方向的撞击力传导至所述前纵梁和所述前副车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底盘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件包括加强底板以及连接所述加强底板的加强侧板,所述加强侧板的一侧板面贴合并连接所述前端外板的一侧板面,所述加强底板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前纵梁和所述前副车架,所述加强侧板能够沿所述预定方向将所述碰撞壁障的撞击力传导至所述前纵梁和所述前副车架。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底盘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件还包括加强立板和相对所述加强底板设置并连接所述前端外板的加强面板,所述加强立板相对所述加强侧板设置并连接所述加强底板,所述加强面板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加强立板和所述加强侧板,所述加强底板、所述加强侧板、所述加强立板以及所述加强面板合围形成缓冲腔。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底盘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腔的横截面面积沿所述加强面板指向所述加强底板的方向渐扩设置。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底盘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件还包括位于所述缓冲腔内的加强板,所述加强板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加强侧板和所述加强立板,且间隔设置多个。
6.如权利要求2-5任意一项所述的底盘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底板上开设有多个第一连接孔,所述加强底板通过至少一所述第一连接孔连接所述前纵梁,所述加强底板通过至少一所述第一连接孔连接所述前副车架。
7.如权利要求3-5任意一项所述的底盘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侧板和所述加强面板上均开设有第二连接孔,所述加强侧板和所述加强面板分别通过两所述第二连接孔连接所述前端外板。
8.如权利要求1-5任意一项所述的底盘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纵梁间隔设置两个,两所述前纵梁上均设置有加强件,且两所述前纵梁位于两所述加强件之间。
9.如权利要求1-5任意一项所述的底盘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底盘结构还包括与所述预定方向交错设置的防撞横梁,所述前纵梁设有所述加强件的一端连接所述防撞横梁。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9任意一项所述的底盘结构。
CN202320585342.9U 2023-03-22 2023-03-22 一种底盘结构及车辆 Active CN21974993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585342.9U CN219749930U (zh) 2023-03-22 2023-03-22 一种底盘结构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585342.9U CN219749930U (zh) 2023-03-22 2023-03-22 一种底盘结构及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749930U true CN219749930U (zh) 2023-09-26

Family

ID=880889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585342.9U Active CN219749930U (zh) 2023-03-22 2023-03-22 一种底盘结构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74993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1296297Y (zh) 车身前围板加强结构和车身前围板总成
CN107416042B (zh) 一种汽车地板前部的九宫格式骨架梁
CN113954970A (zh) 一种车身前部框架结构
CN206384047U (zh) 汽车前座椅横梁总成结构
CN113665683B (zh) 一种提升非承载式车身侧面柱形碰撞性能的车身结构
CN208181182U (zh) 横梁结构、前地板总成及车辆
CN110789479A (zh) 车身前端防撞装置
CN211809467U (zh) 一种铝合金汽车前防撞总成
CN219749930U (zh) 一种底盘结构及车辆
CN216546381U (zh) 一种新型后纵梁集成结构及新能源汽车
CN114475793B (zh) 一种车身结构及车辆
CN212796772U (zh) 车辆前防撞梁总成及车辆
CN214689769U (zh) 一种前端结构和车辆
CN115257945A (zh) 一种前围板下横梁结构及汽车
CN113415342A (zh) 一种车身前部结构及车辆
CN211001213U (zh) 一种纯电动汽车后保横梁总成
CN110316251B (zh) 前车架和客车
CN111169267B (zh) 电池包保护框架及汽车
CN206125168U (zh) 一种汽车纵梁连接件
CN201800660U (zh) 防撞梁连接板溃缩结构
CN220924296U (zh) 前门洞总成和车辆
CN220053943U (zh) 车身结构和车辆
CN212149016U (zh) 一种副车架前端结构及车辆
CN202863584U (zh) 一种汽车侧围总成与后地板总成的连接结构
CN219192127U (zh) 车身前部结构及汽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