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743154U - 一种面朝下俯位护理床 - Google Patents

一种面朝下俯位护理床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743154U
CN219743154U CN202320694062.1U CN202320694062U CN219743154U CN 219743154 U CN219743154 U CN 219743154U CN 202320694062 U CN202320694062 U CN 202320694062U CN 219743154 U CN219743154 U CN 21974315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ace
bed
elastic
opening
lower limb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694062.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关婻婻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iaoning Aier Eye Hospit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Liaoning Aier Eye Hospit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iaoning Aier Eye Hospit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Liaoning Aier Eye Hospital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694062.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74315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74315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74315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Invalid Beds And Related Equipment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一种面朝下俯位护理床,包括:床架,所述床架内设置有用于支撑人体的弹性床面;沿所述弹性床面的床头端至床尾端依次设置的面部开窗口、上肢开口、躯干区域以及下肢开口;所述面部开窗口的周向设有面部缓冲垫,所述躯干区域上设置有用于支撑人体的躯干的躯干缓冲垫。本申请提供的面朝下俯位护理床,相较于现有技术而言,能够降低压疮的产生,提高患者的舒适度,有利于患者长时间维持正确的姿势,治疗效果更佳。

Description

一种面朝下俯位护理床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尤其涉及一种面朝下俯位护理床。
背景技术
视网膜脱离是眼科最常见的致盲性眼病之一,而经内路的玻璃体切除联合眼内硅油填充术是目前各种类型视网膜脱离的最主流的治疗手段。其中眼内填充物尤其是轻硅油的使用,在视网膜脱离患者术后视网膜的结构复位、视网膜功能修复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因轻硅油具有密度轻、向上浮、高张力性等理化性质,经玻璃体切除联合眼内硅油填充术后的患者,需要常规采取面朝下体位,使得需要复位的脱离视网膜或视网膜裂孔处于最高位,通过硅油向上的浮力顶压视网膜和视网膜裂孔,以达到视网膜结构、功能的修复,因此要求患者每日保持该体位16-18h,持续1-3个月。
现有技术中的面朝下的俯位床在使用的过程中,患者俯位时间长容易出现局部受压血流障碍导致压疮等问题,极其不利于患者长时间的维持正确的姿势,影响患者治疗的效果。
因此,亟需一种面朝下俯位护理床,能够降低压疮的产生,提高患者的舒适度,有利于患者长时间维持正确的姿势,治疗效果更佳。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面朝下俯位护理床,能够降低压疮的产生,提高患者的舒适度,有利于患者长时间维持正确的姿势,治疗效果更佳。
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面朝下俯位护理床,包括:
床架,所述床架内设置有用于支撑人体的弹性床面;
沿所述弹性床面的床头端至床尾端依次设置的面部开窗口、上肢开口、躯干区域以及下肢开口;
所述面部开窗口的周向设有面部缓冲垫,所述躯干区域上设置有用于支撑人体的躯干的躯干缓冲垫。
优选地,还包括:
设置在所述弹性床面的底面的上肢固定带以及下肢固定带,
其中,
所述上肢固定带用于支撑人体的上肢,且所述上肢固定带设置在所述上肢开口靠近所述面部开窗口的一侧;
所述下肢固定带用于支撑人体的下肢,且所述下肢固定带设置在所述下肢开口远离所述面部开窗口的一侧。
优选地,所述上肢固定带和所述下肢固定带均由弹性材料制成。
优选地,还包括:
与所述弹性床面之间可拆卸连接,用于遮盖所述上肢开口的第一布料;
与所述弹性床面之间可拆卸连接,用于遮盖所述下肢开口的第二布料。
优选地,所述第一布料与所述上肢开口的形状适配,所述第二布料与所述下肢开口的形状适配;
所述第一布料与所述弹性床面之间、所述第二布料与所述弹性床面之间通过拉链拉条相连。
优选地,所述床架,包括:
固定设置在所述弹性床面的外侧的框体;
用于支撑所述框体的立柱组,所述立柱组设置有两组,沿所述框体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一组所述立柱组内设置有两个支柱,对称设置在所述框体的两侧,所述支柱与所述框体的底面靠近四角处连接。
优选地,所述床架,还包括:
设置在所述支柱与所述框体之间,用于调节所述框体的高度的高度调节组件。
优选地,所述面部缓冲垫、所述躯干缓冲垫均由乳胶材料制成。
优选地,所述弹性床面由弹力带制成,所述躯干区域的密度大于所述弹性床面的密度。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面朝下俯位护理床,首先由于设置有床架、弹性床面、面部开窗区、上肢开口、躯干区域以及下肢开口,其中,床架内设置有弹性床面,通过弹性床面对人体进行支撑,人体在位于面朝下的俯位姿态时,能够缓冲床面对人体受压部位的压力,减少压疮的产生,为了使人体能够适应面朝下的俯位姿态,沿弹性床面的床头端至床尾端依次设置有面部开窗口、上肢开口、躯干区域以及下肢开口,面部开窗口对应人体面部设置,可以通过面部开窗口进行呼吸,上肢开口分别与人体的上肢对应设置,供人体的上肢伸出,防止在俯位时人体的上肢受到压迫,躯干区域主要用于承担人体躯干部分的压力,下肢开口与人体的下肢对应设置,供人体的下肢伸出防止俯位时人体下肢受到压迫。其次,为了进一步提高人体面朝下俯位姿态的舒适度,延长俯位姿态的时间,还设置有面部缓冲垫以及躯干缓冲垫,其中,面部缓冲垫设置在面部开口的周向,面部缓冲垫用于支撑人体的面部,减少人体面部的压力,躯干缓冲垫设置在躯干区域,用于支撑人体的躯干,可以有效的提高人体腰部的支撑作用,降低腰部不适感,能够提高舒适度,延长面朝下俯位的时间。由此可见,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面朝下俯位护理床,能够降低压疮的产生,提高患者的舒适度,有利于患者长时间维持正确的姿势,治疗效果更佳。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弹性床面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面朝下俯位护理床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床架;2、弹性床面;3、面部开窗口;4、上肢开口;5、下肢开口;6、面部缓冲垫;7、躯干缓冲垫;81、上肢固定带;82、下肢固定带;91、第一布料;92、第二布料。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申请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上,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间接设置在另一个元件上;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间接连接至另一个元件上。
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若干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须知,本说明书附图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申请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申请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申请所揭示的技术内容所能涵盖的范围内。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撰写。
如图1至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面朝下俯位护理床,包括:床架1,床架1内设置有用于支撑人体的弹性床面2;沿弹性床面2的床头端至床尾端依次设置的面部开窗口3、上肢开口4、躯干区域以及下肢开口5;面部开窗口3的周向设有面部缓冲垫6,躯干区域上设置有用于支撑人体的躯干的躯干缓冲垫7。
现有技术中面朝下的俯位床往往采用硬质材料制成,患者俯位时间长容易出现局部受压血流障碍导致压疮等问题,极其不利于患者长时间的维持正确的姿势,影响患者治疗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面朝下俯位护理床,首先由于设置有床架1、弹性床面2、面部开窗区、上肢开口4、躯干区域以及下肢开口5,其中,床架1内设置有弹性床面2,通过弹性床面2对人体进行支撑,人体在位于面朝下的俯位姿态时,能够缓冲床面对人体受压部位的压力,减少压疮的产生,为了使人体能够适应面朝下的俯位姿态,沿弹性床面2的床头端至床尾端依次设置有面部开窗口3、上肢开口4、躯干区域以及下肢开口5,面部开窗口3对应人体面部设置,可以通过面部开窗口3进行呼吸,上肢开口4分别与人体的上肢对应设置,供人体的上肢伸出,防止在俯位时人体的上肢受到压迫,躯干区域主要用于承担人体躯干部分的压力,下肢开口5与人体的下肢对应设置,供人体的下肢伸出,防止俯位时人体下肢受到压迫。其次,为了进一步提高人体面朝下俯位姿态的舒适度,延长俯位姿态的时间,还设置有面部缓冲垫6以及躯干缓冲垫7,其中,面部缓冲垫6设置在面部开口的周向,面部缓冲垫6用于支撑人体的面部,减少人体面部的压力,躯干缓冲垫7设置在躯干区域,用于支撑人体的躯干,可以有效的提高人体腰部的支撑作用,降低腰部不适感,能够提高舒适度,延长面朝下俯位的时间。由此可见,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面朝下俯位护理床,能够降低压疮的产生,提高患者的舒适度,有利于患者长时间维持正确的姿势,治疗效果更佳。
在上述结构中,当人体位于面朝下的俯位姿态时,人体的上肢通过上肢开口4自然下垂,人体的下肢通过下肢开口5自然下垂,但是上肢、下肢长时间下垂容易导致肿胀不适的症状,为了缓解上述不适症状,作为其中一种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面朝下俯位护理床还包括上肢固定带81以及下肢固定带82,其中,上肢固定带81用于支撑人体的上肢,上肢固定带81设置在上肢开口4靠近面部开窗口3的一侧,上肢固定带81设置在弹性床面2的底面,通过上肢固定带81支撑人体的上肢,下肢固定带82设置在下肢开口5远离面部开窗口3的一侧,下肢固定带82设置在弹性床面2的底部,通过下肢固定带82支撑人体的下肢,避免人体的上肢和下肢长时间的垂下。
更进一步地,作为其中一种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上肢固定带81和下肢固定带82均由弹性材料制成。更具体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上肢固定带81和下肢固定带82均由弹力带制成。将人体的上肢悬挂在上肢固定带81上,下肢悬挂在下肢固定带82上,以缓解由于上肢和下肢长时间下垂而导致肿胀不适的症状,由于上肢固定带81和下肢固定带82均由弹性材料制成,缓解了对人体上肢和下肢的压力。
在上述结构中,作为其中一种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面朝下俯位护理床还包括第一布料91以及第二布料92,其中,第一布料91与弹性床面2之间可拆卸连接,通过第一布料91遮盖上肢开口4,第二布料92与弹性床面2之间可拆卸连接,通过第二布料92遮盖下肢开口5,使用者可以根据使用过程中的需求,通过第一布料91对上肢开口4的开度进行调节,通过第二布料92对下肢开口5的开度进行调节。
具体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第一布料91与弹性床面2之间、第二布料92与弹性床面2之间具体为绑带、魔术贴、扣子以及拉链拉条中任一项的连接方式。
在上述结构中,作为其中一种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第一布料91与上肢开口4的形状适配,第二布料92与下肢开口5的形状适配,第一布料91与弹性床面2之间,第二布料92与弹性床面2之间通过拉链拉条连接。通过拉链拉条可以封闭开口,使用者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节。
在上述结构中,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上肢开口4和下肢开口5的长度和宽度需要满足不同年龄段,不同体脂指数BMI、不同身高患者使用,作为其中一种具体地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弹性床面2的长度具体为200cm,弹性床面2的宽度具体为180cm,面部开窗口3的长度为17cm,面部开窗口3的宽度为14cm,上肢开口4的长度为25cm,宽度为16cm,下肢开口5的长度为45cm,宽度为30cm,相邻的上肢开口4的之间的间距为40cm,相邻下肢开口5之间的间距为50cm。
在上述结构中,作为其中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床架1,包括框体以及立柱组,其中,框体固定设置在弹性床面2的外侧,立柱组用于支撑框体,立柱组设置有两组,且两组立柱组沿框体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一组立柱组内设置有两个支柱,支柱对称设置在框体的两侧,支柱与框体的底面靠近四角处连接,通过四个支柱对框体进行支撑。
更进一步地,为了调节弹性床面2的高度,作为其中一种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床架1还包括高度调节组件,其中高度调节组件设置在支柱与框体之间,通过高度调节组件调节框体的高度。更具体地,作为其中一种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高度调节组件包括,设置在框体上的第一锁紧孔,设置在支柱上,与第一锁紧孔配合使用的第二锁紧孔,第二锁紧孔至少设置有三个,且沿支柱的高度方向间隔设置,锁紧件穿过第一锁紧孔和第二锁紧孔,将框体与支柱固定。更具体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第二锁紧孔设置有五个,使用者可根据身高进行调节。
在上述结构中,作为其中一种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面部缓冲垫6、躯干缓冲垫7均由乳胶材料制成,舒适度更高。
在上述结构中,作为其中一种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弹性床面2由弹力带制成,躯干区域的密度大于弹性床面2的密度,提高躯干区域的承载力,从而提高俯位时腰部的舒适度。
更具体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弹性床面2由弹力带编织制成,位于躯干区域的弹性床面2由宽度为3厘米的弹力带编织,其它区域的弹性床面2由宽度为5厘米的弹力带编织而成,提高躯干区域的承载力,从而提高俯位时腰部的舒适度。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Claims (9)

1.一种面朝下俯位护理床,其特征在于,包括:
床架(1),所述床架(1)内设置有用于支撑人体的弹性床面(2);
沿所述弹性床面(2)的床头端至床尾端依次设置的面部开窗口(3)、上肢开口(4)、躯干区域以及下肢开口(5);
所述面部开窗口(3)的周向设有面部缓冲垫(6),所述躯干区域上设置有用于支撑人体的躯干的躯干缓冲垫(7)。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面朝下俯位护理床,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
设置在所述弹性床面(2)的底面的上肢固定带(81)以及下肢固定带(82),
其中,
所述上肢固定带(81)用于支撑人体的上肢,且所述上肢固定带(81)设置在所述上肢开口(4)靠近所述面部开窗口(3)的一侧;
所述下肢固定带(82)用于支撑人体的下肢,且所述下肢固定带(82)设置在所述下肢开口(5)远离所述面部开窗口(3)的一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面朝下俯位护理床,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肢固定带(81)和所述下肢固定带(82)均由弹性材料制成。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面朝下俯位护理床,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
与所述弹性床面(2)之间可拆卸连接,用于遮盖所述上肢开口(4)的第一布料(91);
与所述弹性床面(2)之间可拆卸连接,用于遮盖所述下肢开口(5)的第二布料(92)。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面朝下俯位护理床,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布料(91)与所述上肢开口(4)的形状适配,所述第二布料(92)与所述下肢开口(5)的形状适配;
所述第一布料(91)与所述弹性床面(2)之间、所述第二布料(92)与所述弹性床面(2)之间通过拉链拉条相连。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面朝下俯位护理床,其特征在于,
所述床架(1),包括:
固定设置在所述弹性床面(2)的外侧的框体;
用于支撑所述框体的立柱组,所述立柱组设置有两组,沿所述框体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一组所述立柱组内设置有两个支柱,对称设置在所述框体的两侧,所述支柱与所述框体的底面靠近四角处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面朝下俯位护理床,其特征在于,
所述床架,还包括:
设置在所述支柱与所述框体之间,用于调节所述框体的高度的高度调节组件。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面朝下俯位护理床,其特征在于,
所述面部缓冲垫(6)、所述躯干缓冲垫(7)均由乳胶材料制成。
9.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面朝下俯位护理床,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性床面(2)由弹力带制成,所述躯干区域的密度大于所述弹性床面的密度。
CN202320694062.1U 2023-03-31 2023-03-31 一种面朝下俯位护理床 Active CN21974315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694062.1U CN219743154U (zh) 2023-03-31 2023-03-31 一种面朝下俯位护理床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694062.1U CN219743154U (zh) 2023-03-31 2023-03-31 一种面朝下俯位护理床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743154U true CN219743154U (zh) 2023-09-26

Family

ID=880871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694062.1U Active CN219743154U (zh) 2023-03-31 2023-03-31 一种面朝下俯位护理床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74315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102259B2 (ja) 伏臥位用の枕及び腹部マットレス
CN219743154U (zh) 一种面朝下俯位护理床
CN211835122U (zh) 便携式俯卧位睡垫
KR200483101Y1 (ko) 기능성 등받이 목베개
CN104970936B (zh) 脑损伤体位固定支撑装置
CN209220762U (zh) 一种半坐卧位患者防侧歪下滑垫
CN216725053U (zh) 一种下肢皮瓣术后支撑调节装置
CN102078251B (zh) 视网膜复位术后护理专用病床
CN211535442U (zh) 一种折叠式眼科术后麻醉复苏头部体位限位椅
JP2014150979A (ja) 腹臥位用敷き寝具セット
CN208403851U (zh) 可自主调节的脊椎保护垫
CN201755040U (zh) 新型保健枕头
KR200381273Y1 (ko) 척추교정용 벨트
CN205964355U (zh) 一种婴儿体位固定床垫
CN219700256U (zh) 一种穿戴式视网膜脱离术后限制体位装置
CN111012563A (zh) 一种脊柱外科的多节段脊柱外固定器
CN219516973U (zh) 一种经颅磁治疗卧位辅助枕头
CN212490513U (zh) 早产儿体位管理背垫
CN216754918U (zh) 一种主动式由健侧下肢带动患侧下肢锻炼的器械
CN109953581A (zh) 一种眼科玻璃体切割术后坐立行走的头部枕垫装置
DE4306001C2 (de) Kissen
CN213076374U (zh) 一种腰部按摩护理床
CN219700255U (zh) 一种用于视网膜脱离术后的限制体位装置
CN215535928U (zh) 可折叠带u型枕的床上桌
CN213723284U (zh) 一种侧卧位手术用腿部支撑保护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