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733827U - 一种衬套铆接机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衬套铆接机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733827U
CN219733827U CN202321324141.XU CN202321324141U CN219733827U CN 219733827 U CN219733827 U CN 219733827U CN 202321324141 U CN202321324141 U CN 202321324141U CN 219733827 U CN219733827 U CN 21973382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main body
connecting part
body portion
riveting mechanis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324141.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汪园园
王玉璞
王明亮
詹怀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enn Engineering Automotive Fasteners Kunsha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Penn Engineering Automotive Fasteners Kunsha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enn Engineering Automotive Fasteners Kunshan Co ltd filed Critical Penn Engineering Automotive Fasteners Kunsha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324141.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73382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73382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73382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nnection Of Plat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衬套铆接机构,包括:主体部;固定安装于主体部两端的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分别套设于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外壁上的第一板材与第二板材;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的直径小于主体部的直径,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远离主体部的端侧均挤压形成型变部,两个型变部朝向主体部的侧壁分别与第一板材、第二板材抵触。本实用新型通过在主体部的两端设置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将第一板材与第二板材分别安装于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的外壁,进而可以实现对两块板材同时铆接,设置型变部,型变部分别与第一板材和第二板材抵触,使得第一板材与第二板材在铆接时的相对位置更加稳定。

Description

一种衬套铆接机构
技术领域
本说明书属于铆接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衬套铆接机构。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中,对板材的铆接,一般情况下可以通过衬套结构进行连接。在通过成套对板材进行连接时,一般情况,单个的衬套只能对单个的板材进行铆接。这样的则使得在对多个板材进行铆接的过程中,会用到多个衬套。这就导致了成本的增加,且,在板材铆接后,会极容易出现滑脱的情况。
针对上述问题,目前尚未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应该注意,上面对技术背景的介绍只是为了方便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说明,并方便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而阐述的。不能仅仅因为这些方案在本实用新型的背景技术部分进行了阐述而认为上述技术方案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
实用新型内容
本说明书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衬套铆接机构,以解决以上的问题。
本说明书提供的一种衬套铆接机构,包括:
主体部;
固定安装于主体部两端的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
分别套设于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外壁上的第一板材与第二板材;
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的直径小于所述主体部的直径,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远离所述主体部的端侧均挤压形成型变部,两个所述型变部朝向所述主体部的侧壁分别与所述第一板材、所述第二板材抵触。
优选地,所述第一板材与所述第二板材朝向所述主体部的一侧与所述主体部的端侧抵触。
优选地,所述第一板材内壁与所述第二板材内壁远离所述主体部的端侧设置有倾斜部,所述倾斜部朝向所述型变部的一侧与所述型变部抵触。
优选地,所述倾斜部的设置角度为20度-45度。
优选地,两个所述型变部至所述主体部的最大距离均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板材或所述第二板材至所述主体部的最大距离。
优选地,所述第一板材平行于所述第二板材。
优选地,所述主体部一端部的中间位置开设有安装孔,且,所述安装孔延伸至另一端侧,所述安装孔用于与螺栓配合。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通过在主体部的两端设置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将第一板材与第二板材分别安装于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的外壁,进而可以实现对两块板材同时铆接。
2、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型变部,型变部分别与第一板材和第二板材抵触,使得第一板材与第二板材在铆接时的相对位置更加稳定。
3、本实用新型通过在第一板材与第二板材内壁远离主体部的端侧开设倾斜部,使得倾斜部与型变部抵触,进而可以进一步加强第一板材与第二板材的铆接。
4、本实用新型通过两个型变部至所述主体部的最大距离均小于或等于第一板材或第二板材至主体部的最大距离,使得型变部在进行铆接后不会有突出部分,进而避免了铆接结构对板材与其他零件连接产生干涉。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说明书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说明书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衬套铆接机构的整体结构图;
图2是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衬套铆接机构的整体剖视图;
图3是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衬套铆接机构的型变部铆接前结构图;
图4是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衬套铆接机构的型变部铆接后结构图。
图中:1、主体部;11、安装孔;12、第一连接部;13、第二连接部;14、型变部;2、第一板材;3、第二板材;4、倾斜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说明书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说明书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说明书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说明书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说明书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说明书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中”、“下”、“内”、“外”、“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组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下面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对其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参照图1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衬套铆接机构,包括:
主体部1;
固定安装于主体部1两端的第一连接部12与第二连接部13;
分别套设于第一连接部12和第二连接部13外壁上的第一板材2与第二板材3;
第一连接部12与第二连接部13的直径小于主体部1的直径,第一连接部12与第二连接部13远离主体部1的端侧均挤压形成型变部14,两个型变部14朝向主体部1的侧壁分别与第一板材2、第二板材3抵触。
根据图1,主体部1的两端分别设置第一连接部与12第二连接部13,第一连接部12与第二连接部13的直径小于主体部1的直径。也就是,将第一板材2与第二板材3分别套设于第一连接部12与第二连接部13的外壁上。在本领域技术人员的正常操作中,对于第一板材2与第二板材3内孔与第一连接部12与第二连接部13外壁的配合可以设置为过盈配合。也就是,第一连接部12与第二连接部13外壁与第一板材2与第二板材3内孔抵触。
根据图2、图3所示,在第一连接部12与第二连接部13远离主体部1的端侧设有挤压成型的型变部14。两个型变部14分别朝向第一板材2与第二板材3发生变形。变形后的两个型变部14分别压紧在第一板材2和第二板材3的侧壁上。
借由上述结构,在铆接结构使用的过程中,第一板材2与第二板材3会受到外力而发生振动。第一板材2与第二板材3发生振动时有较大的可能会发生滑脱。两个型变部14分别压紧在第一板材2和第二板材3的侧壁上,进而产生了阻止第一板材2和第二板材3滑脱的作用力。使得铆接后的板材的相对位置更加稳定。
优选地,第一板材2与第二板材3朝向主体部1的一侧与主体部1的端侧抵触。根据上述的实施方式,第一板材2与第二板材3固定铆接在主体部1两端的第一连接部12和第二连接部13上,且通过型变部14进行压紧。在本实施例中,主体部1两个端侧分别圆弧第一板材2、第二板材3的侧壁抵紧。
根据上述的结构,第一板材2与第二板材3的铆接处的一端被型变部14覆盖且抵紧,第一板材2与第二板材3的铆接处的另一端被主体部1的端侧覆盖且抵紧。将第一板材2与第二板材3的铆接处全覆盖抵紧后使得第一板材2与第二板材3的铆接处被密封。密封的第一板材2与第二板材3的铆接处可以避免落入碎屑等细小物品,使得第一板材2与第二板材3的铆接的可靠性显著提升。
优选地,第一板材2内壁与第二板材3内壁远离主体部1的端侧设置有倾斜部4,倾斜部4朝向型变部14的一侧与型变部14抵触。在本领域技术人员的正常操作中,第一板材2与第二板材3上设置的倾斜部4与型变部14接触且抵紧。在另一个实施方式中,型变部14用于对第一板材2与第二板材3抵紧,以稳定第一板材2与第二板材3的相对位置。也就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型变部13与第一板材2与第二板材3接触的部分设置有倾斜部4。倾斜部4设置于第一板材2与第二板材3内壁靠近型变部14的端侧。
借由上述的结构,在倾斜部4与型变部14接触的面上会产生作用力。其作用于倾斜部4上的作用力的方向垂直于斜面。将作用于倾斜部4上的作用力分解后会产生沿主体部1轴线方向的分力与垂直于主体部1轴线的分力。也就是,设置倾斜部4之后,对第一板材2与第二板材3施加的作用力可以产生将第一板材2与第二板材4向着主体部1方向压紧的效果的同时还会产生将第一板材2与第二板材3向着远离轴线方向压紧的效果,进而可以在满足防脱出的同时以增大倾斜部4接触处摩擦力的方式进一步地稳定第一板材2与第二板材3的相对位置。
优选地,倾斜部4的设置角度为20度-45度。在倾斜部4的倾斜角度设置为20度-45度时,倾斜部4对于与型变部14的抵触效果较好。也就是,当倾斜部4的倾斜角度设置为20度-45度时,对第一板材2与第二板材3的有着显著的压紧效果。
在对第一板材2与第二板材3进行铆接时,还会将铆接结构与外接的其他零件相连接。优选地,两个型变部14至主体部1的最大距离均小于或等于第一板材2或第二板材3至主体部1的最大距离。也就是,型变部14在压紧第一板材2与第二板材3后,不会相对与第一板材2与第二板材3产生突出部分。型变部14在铆接后不会产生突出部分进而避免了对铆接结构与外接零件的连接产生干涉。
优选地,第一板材2平行于第二板材3。根据图1所示,第一板材2与第二板材3设置为相互平行。在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一板材2与第二板材3都平行于主体部1的端侧。前述的结构使得铆接结构受力更加平衡,避免了第一板材2与第二板材3铆接后与主体部1之间的连接变得松散甚至是脱落。
在对主体部1进行安装时,优选地,主体部1一端部的中间位置开设有安装孔11,且,安装孔11延伸至另一端侧,安装孔11用于与螺栓配合。也就是主体部1通过安装孔11与螺栓的配合,进而可以与外接的零件进行固定连接。
尽管本申请内容中提到不同的具体实施例,但是,本申请并不局限于必须是行业标准或实施例所描述的情况等,某些行业标准或者使用自定义方式或实施例描述的实施基础上略加修改后的实施方案也可以实现上述实施例相同、等同或相近、或变形后可预料的实施效果。应用这些修改或变形后的数据获取、处理、输出、判断方式等的实施例,仍然可以属于本申请的可选实施方案范围之内。
虽然通过实施例描绘了本申请,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知道,本申请有许多变形和变化而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希望所附的实施方式包括这些变形和变化而不脱离本申请。

Claims (7)

1.一种衬套铆接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主体部;
固定安装于主体部两端的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
分别套设于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外壁上的第一板材与第二板材;
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的直径小于所述主体部的直径,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远离所述主体部的端侧均挤压形成型变部,两个所述型变部朝向所述主体部的侧壁分别与所述第一板材、所述第二板材抵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衬套铆接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板材与所述第二板材朝向所述主体部的一侧与所述主体部的端侧抵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衬套铆接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板材内壁与所述第二板材内壁远离所述主体部的端侧设置有倾斜部,所述倾斜部朝向所述型变部的一侧与所述型变部抵触。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衬套铆接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倾斜部的设置角度为20度-45度。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衬套铆接机构,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型变部至所述主体部的最大距离均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板材或所述第二板材至所述主体部的最大距离。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衬套铆接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板材平行于所述第二板材。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衬套铆接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部一端部的中间位置开设有安装孔,且,所述安装孔延伸至另一端侧,所述安装孔用于与螺栓配合。
CN202321324141.XU 2023-05-29 2023-05-29 一种衬套铆接机构 Active CN21973382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324141.XU CN219733827U (zh) 2023-05-29 2023-05-29 一种衬套铆接机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324141.XU CN219733827U (zh) 2023-05-29 2023-05-29 一种衬套铆接机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733827U true CN219733827U (zh) 2023-09-22

Family

ID=880505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324141.XU Active CN219733827U (zh) 2023-05-29 2023-05-29 一种衬套铆接机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73382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9733827U (zh) 一种衬套铆接机构
CN108736209B (zh) 一种自动夹紧式安全插座
CN204240566U (zh) 空调室内机壁挂板及板材连接结构
CN216111655U (zh) 一种紧固单元和连接机构
CN220452418U (zh) 一种薄板铆接结构
CN220060155U (zh) 一种新型铆接结构
CN110803287A (zh) 轻型变载座椅吸能装置
CN110883166B (zh) 一种高低压成套设备钣金加工机械及钣金加工方法
CN216563561U (zh) 一种螺柱单元、连接机构及用于压铆连接机构的模具
CN108166217B (zh) 一种洗衣机水位传感器安装结构
CN210949606U (zh) 一种汽车离合器用高弹性压紧弹片
CN210686539U (zh) 扣件装置
CN211223886U (zh) 轻型变载座椅吸能装置
CN220060154U (zh) 一种铆接结构
CN211543790U (zh) 一种制动泵连接叉连接结构
CN218334381U (zh) 一种组合冲压端子
CN213981634U (zh) 一种铰链
CN206136534U (zh) 一种弹性压屏支架及应用其的车载电子装置
CN218798445U (zh) 一种耐高温冲压头
CN220015727U (zh) 一种多层板材连接机构
CN220692214U (zh) 一种支撑件及储能装置
CN215109860U (zh) 一种车用带齿形异形定位防滑件
CN218519472U (zh) 一种装饰件和轮毂的装配结构
CN220286217U (zh) 一种滑动组件
CN216554885U (zh) 压铆螺母、压铆机构、压铆机构连接后装置及电池包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