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733064U - 锁具闭锁装置 - Google Patents

锁具闭锁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733064U
CN219733064U CN202320387156.4U CN202320387156U CN219733064U CN 219733064 U CN219733064 U CN 219733064U CN 202320387156 U CN202320387156 U CN 202320387156U CN 219733064 U CN219733064 U CN 21973306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lamping arm
lock
locking
arm
clamp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387156.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封晨颖
顾高明
张晶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uhai Unitech Power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uhai Unitech Power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uhai Unitech Power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uhai Unitech Power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387156.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73306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73306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73306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lamps And Clip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锁具闭锁装置,包括:壳体;第一夹持臂;第二夹持臂,第一夹持臂和第二夹持臂与壳体共同形成闭锁区域;闭锁组件,闭锁组件具有闭锁状态和解锁状态;触发组件,触发组件活动设置在壳体上,并具有触发位置和非触发位置,触发组件位于非触发位置时,触发组件的一部分位于闭锁区域内,触发组件与第一夹持臂和/或第二夹持臂止挡,并阻碍第一夹持臂和/或第二夹持臂向彼此靠近的方向运动,触发组件在锁具带动下运动至触发位置时,触发组件退出第一夹持臂和/或第二夹持臂的运动路径,第一夹持臂和/或第二夹持臂能够向彼此靠近的方向运动以夹持锁具。本实用新型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锁具闭锁机构使用较为不便的问题。

Description

锁具闭锁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锁具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锁具闭锁装置。
背景技术
当前轨道交通、变电站、发电厂、石化等工程现场对检修隔离锁的应用越来越多。检修人员在进行检修作业时,需要配备相应的检修隔离锁,锁住隔离刀闸、阀门、空开等,确保检修人员在作业过程中不会出现被其他人员误合闸和阀门的情况。但是,随着检修隔离锁使用日趋增多,大量的锁具使用在工程现场,单靠人工无法进行有效管理(比如谁在何时拿走哪把锁具等均需要人工记录管理),因此存在挂锁管理杂乱或者丢失等现象,以及无法核对用锁人的信息以及锁具的使用情况。因此,如何对现场的众多检修隔离锁具进行管理,避免锁具管理混乱和丢失等情况的发生,成为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现有的锁具闭锁机构通常结构较为复杂,使用时需要操作人员进行多步操作才能够完成闭锁,整体使用较为不便。部分方案采用容纳腔的形式,该形式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使用,但是当锁具外形稍有改变时,闭锁机构将会失去对锁具的闭锁功能,导致闭锁机构对锁具的兼容性较差。而且,现有的闭锁机构一般采用对锁具底部的无线码片进行检测的方式,一旦锁具没有码片或者锁具为第三方提供,受限于检测区域,会造成码片值无法读取,锁具闭锁机构无法检测锁具的存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锁具闭锁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锁具闭锁机构使用较为不便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锁具闭锁装置,包括:壳体;第一夹持臂,第一夹持臂与壳体活动连接;第二夹持臂,第二夹持臂与壳体活动连接,第一夹持臂和第二夹持臂位于壳体相对的两侧,并与壳体共同形成用于容纳锁具的闭锁区域,锁具闭锁在闭锁区域时第一夹持臂和第二夹持臂夹持闭锁锁具;闭锁组件,闭锁组件的至少一部分活动设置,并具有伸入第一夹持臂和第二夹持臂以锁定第一夹持臂和第二夹持臂的闭锁状态以及退出第一夹持臂和第二夹持臂以解锁第一夹持臂和第二夹持臂的解锁状态;触发组件,触发组件活动设置在壳体上,并具有触发位置和非触发位置,触发组件位于非触发位置时,触发组件的一部分位于闭锁区域内,触发组件与第一夹持臂和/或第二夹持臂止挡,并阻碍第一夹持臂和/或第二夹持臂向彼此靠近的方向运动,触发组件在锁具带动下运动至触发位置时,触发组件退出第一夹持臂和/或第二夹持臂的运动路径,第一夹持臂和/或第二夹持臂能够向彼此靠近的方向运动以夹持锁具。
进一步地,触发组件包括:按钮,壳体具有与闭锁区域连通的过孔,按钮穿设在过孔内,并能够被锁具推动;限位件,限位件位于壳体内,按钮与限位件连接且同步运动,限位件能够与第一夹持臂和/或第二夹持臂止挡配合,以阻碍第一夹持臂和/或第二夹持臂向彼此靠近的方向运动;触发复位件,触发复位件与按钮或限位件抵接,并为按钮和限位件提供向非触发位置运动的复位力。
进一步地,过孔为阶梯孔,阶梯孔具有台阶面,按钮位于触发位置时能够与台阶面抵接,以控制按钮的运动范围。
进一步地,限位件包括大径段和小径段,小径段能够伸入过孔内,小径段与按钮连接并避让第一夹持臂和第二夹持臂的运动,大径段位于第一夹持臂和/或第二夹持臂的运动路径上以止挡第一夹持臂和/或第二夹持臂。
进一步地,第一夹持臂和/或第二夹持臂包括:卡爪,卡爪具有凹部,凹部与闭锁区域连通,锁具能够伸入至凹部内;滑轨,滑轨与卡爪连接,滑轨可移动地穿设在壳体上;操作部,操作部与滑轨连接,并伸出壳体。
进一步地,第一夹持臂和/或第二夹持臂还包括闭锁部,闭锁部与滑轨连接,闭锁部具有闭锁孔,闭锁组件的闭锁端能够伸入闭锁孔内,以锁定第一夹持臂或第二夹持臂。
进一步地,锁具闭锁装置还包括夹持复位件,夹持复位件与第一夹持臂和第二夹持臂连接,并为第一夹持臂和第二夹持臂提供夹持锁具的复位力。
进一步地,壳体包括:壳体部,闭锁组件、至少部分第一夹持臂、至少部分第二夹持臂均设置在壳体部内;至少一个止挡部,止挡部与壳体部的外表面连接,并能够与锁具抵接,以锁定锁具,止挡部、壳体部、第一夹持臂和第二夹持臂共同形成闭锁区域。
进一步地,止挡部为多个,并且包括第一止挡部和第二止挡部,第一止挡部和第二止挡部分别位于闭锁区域的两侧,并且第一夹持臂、第二夹持臂、第一止挡部和第二止挡部位于闭锁区域的四周,第一止挡部和/或第二止挡部相对于壳体部的位置可调节设置。
进一步地,锁具闭锁装置还包括RFID天线,RFID天线位于闭锁区域的侧壁处,并能够读取锁具上的身份标签的信息,以判断锁具的身份。
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通过第一夹持臂、第二夹持臂和闭锁组件之间的配合,使得锁具闭锁装置形成抱夹式的闭锁机构,当需要锁定锁具时,将锁具放置到闭锁区域内,然后第一夹持臂和第二夹持臂即可从锁具的两侧对锁具进行夹持,配合壳体本身的止挡实现对锁具的限位,然后闭锁组件将第一夹持臂和第二夹持臂进行锁定,从而使得锁具被锁定。同时考虑到使用时抱夹式的机构在需要对两个夹持臂进行夹持操作,使用有所不便,因而本实施例还设置有触发组件,触发组件与第一夹持臂和第二夹持臂配合,当锁具未放置到闭锁区域内时,触发组件位于非触发位置,触发组件止挡第一夹持臂和第二夹持臂,从而使得第一夹持臂和第二夹持臂位于预定的位置,闭锁区域保持预定的大小,等待锁具的放入,此时由于触发组件的止挡,即使操作第一夹持臂和第二夹持臂也无法使其动作,从而保证可控性和安全性;当将锁具放入闭锁区域并施力时,锁具推动触发组件运动,使得触发组件切换至触发位置,此时触发组件不再止挡第一夹持臂和第二夹持臂,第一夹持臂和第二夹持臂即可夹持抱紧锁具,实现锁具的自动夹持。上述设置方式通过抱夹式的闭锁形式使得闭锁区域的大小能够根据锁具的不同大小进行调整,提高对不同锁具的适应性和兼容性,同时触发组件能够便于使用,减少操作步骤,操作人员只需要将锁具放置到闭锁区域并稍加推动即可,方便快捷,同时触发组件还能够保证锁具闭锁装置在未有锁具时的状态稳定性,避免意外夹持影响使用的情况。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锁具闭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图1的爆炸图;
图3示出了图1中的触发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图3中的按钮的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了图3中的限位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示出了图1中在夹持锁具时触发组件处的剖视图;
图7示出了图1中在未夹持锁具时触发组件处的剖视图;
图8示出了图2中的第一夹持臂的结构示意图;
图9示出了图2中的第一夹持臂、第二夹持臂、闭锁组件和触发组件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10示出了图9背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11示出了图2中的第一止挡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12示出了图1中的锁具闭锁装置闭锁锁具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3示出了图2中的壳体部的前壳背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14示出了图2中的壳体部的后壳正面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0、壳体;11、过孔;12、壳体部;121、滑槽;13、第一止挡部;14、第二止挡部;20、第一夹持臂;21、卡爪;211、凹部;22、滑轨;23、操作部;24、闭锁部;241、闭锁孔;30、第二夹持臂;40、闭锁组件;50、触发组件;51、按钮;52、限位件;521、大径段;522、小径段;53、触发复位件;60、夹持复位件;70、RFID天线。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需要指出的是,除非另有指明,本申请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申请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顶、底”通常是针对附图所示的方向而言的,或者是针对部件本身在竖直、垂直或重力方向上而言的;同样地,为便于理解和描述,“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但上述方位词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锁具闭锁机构使用较为不便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锁具闭锁装置。
如图1至图14所示的一种锁具闭锁装置,包括壳体10、第一夹持臂20、第二夹持臂30、闭锁组件40和触发组件50,第一夹持臂20与壳体10活动连接;第二夹持臂30与壳体10活动连接,第一夹持臂20和第二夹持臂30位于壳体10相对的两侧,并与壳体10共同形成用于容纳锁具的闭锁区域,锁具闭锁在闭锁区域时第一夹持臂20和第二夹持臂30夹持闭锁锁具;闭锁组件40的至少一部分活动设置,并具有伸入第一夹持臂20和第二夹持臂30以锁定第一夹持臂20和第二夹持臂30的闭锁状态以及退出第一夹持臂20和第二夹持臂30以解锁第一夹持臂20和第二夹持臂30的解锁状态;触发组件50活动设置在壳体10上,并具有触发位置和非触发位置,触发组件50位于非触发位置时,触发组件50的一部分位于闭锁区域内,触发组件50与第一夹持臂20和/或第二夹持臂30止挡,并阻碍第一夹持臂20和/或第二夹持臂30向彼此靠近的方向运动,触发组件50在锁具带动下运动至触发位置时,触发组件50退出第一夹持臂20和/或第二夹持臂30的运动路径,第一夹持臂20和/或第二夹持臂30能够向彼此靠近的方向运动以夹持锁具。
本实施例通过第一夹持臂20、第二夹持臂30和闭锁组件40之间的配合,使得锁具闭锁装置形成抱夹式的闭锁机构,当需要锁定锁具时,将锁具放置到闭锁区域内,然后第一夹持臂20和第二夹持臂30即可从锁具的两侧对锁具进行夹持,配合壳体10本身的止挡实现对锁具的限位,然后闭锁组件40将第一夹持臂20和第二夹持臂30进行锁定,从而使得锁具被锁定。同时考虑到使用时抱夹式的机构在需要对两个夹持臂进行夹持操作,使用有所不便,因而本实施例还设置有触发组件50,触发组件50与第一夹持臂20和第二夹持臂30配合,当锁具未放置到闭锁区域内时,触发组件50位于非触发位置,触发组件50止挡第一夹持臂20和第二夹持臂30,从而使得第一夹持臂20和第二夹持臂30位于预定的位置,闭锁区域保持预定的大小,等待锁具的放入,此时由于触发组件50的止挡,即使操作第一夹持臂20和第二夹持臂30也无法使其动作,从而保证可控性和安全性;当将锁具放入闭锁区域并施力时,锁具推动触发组件50运动,使得触发组件50切换至触发位置,此时触发组件50不再止挡第一夹持臂20和第二夹持臂30,第一夹持臂20和第二夹持臂30即可夹持抱紧锁具,实现锁具的自动夹持。上述设置方式通过抱夹式的闭锁形式使得闭锁区域的大小能够根据锁具的不同大小进行调整,提高对不同锁具的适应性和兼容性,同时触发组件50能够便于使用,减少操作步骤,操作人员只需要将锁具放置到闭锁区域并稍加推动即可,方便快捷,同时触发组件50还能够保证锁具闭锁装置在未有锁具时的状态稳定性,避免意外夹持影响使用的情况。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的触发组件50同时与第一夹持臂20和第二夹持臂30配合,即触发组件50可以同时止挡或者避让第一夹持臂20和第二夹持臂30,当然,也可以采用触发组件50仅与第一夹持臂20和第二夹持臂30中的一者配合的方式。
如图2至图7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触发组件50包括按钮51、限位件52和触发复位件53,壳体10具有与闭锁区域连通的过孔11,过孔11的开设方向与锁具放置到闭锁区域的方向大致相同,按钮51穿设在过孔11内,这样,按钮51位于闭锁区域的侧面,当锁具放置到闭锁区域内时,锁具即可与按钮51接触并推动按钮51动作。限位件52位于壳体10内,按钮51与限位件52连接且同步运动,二者之间可以一体设置,也可以分体加工后连接在一起,限位件52能够与第一夹持臂20和第二夹持臂30止挡配合,从而阻碍第一夹持臂20和/或第二夹持臂30向彼此靠近的方向运动,使得第一夹持臂20和第二夹持臂30保持在预定的位置,也就使得闭锁区域保持在较大的预定大小,从而方便将锁具放置在闭锁区域内,进一步方便操作。触发复位件53可以采用弹簧,本实施例在按钮51上开设有环槽,触发复位件53的一部分位于环槽内,其一端与按钮51抵接,另一端与壳体10抵接,从而为按钮51和限位件52提供向非触发位置运动的复位力,这样,当锁具从闭锁区域内取出时,按钮51和限位件52即可在触发复位件53的作用下自动运动回非触发位置,从而实现自动复位。触发复位件53也可以采用其他部件或者也可以与限位件52抵接。
本实施例的过孔11采用阶梯孔,阶梯孔具有台阶面,按钮51位于阶梯孔内径较大的节段处,这样,按钮51向触发位置运动时能够与台阶面抵接,从而通过台阶面对按钮51起到止挡作用,实现控制按钮51运动范围的效果。
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的限位件52采用矩形块结构,其具体包括轴向的大径段521和小径段522,其中,小径段522能够伸入过孔11内,小径段522与按钮51通过螺栓等结构连接,实现按钮51与限位件52之间的连接和同步运动,而大径段521位于第一夹持臂20和第二夹持臂30的运动路径上,大径段521起到止挡第一夹持臂20和第二夹持臂30的作用,小径段522则避让第一夹持臂20和第二夹持臂30的运动,不对第一夹持臂20和第二夹持臂30起到止挡作用,因而需要避免干涉。同时大径段521和小径段522之间形成的台阶面也对限位件52有限位作用。当然,按钮51和限位件52的具体结构形式可以根据需要调整,触发组件50的结构形式也不局限于本实施例的上述方式,也可以采用整体式的部件。
本实施例的第一夹持臂20和第二夹持臂30二者的结构相同,并且二者分别位于闭锁区域的左右两侧,从而从左右两侧对锁具进行夹持。以第一夹持臂20为例,如图8所示,第一夹持臂20包括卡爪21、滑轨22和操作部23,其中,卡爪21为对锁具起到夹持作用的部件,也是形成闭锁区域的部件,卡爪21具有凹部211,凹部211朝向闭锁区域并且与闭锁区域连通。这样,如图9、图10和图12所示,当夹持锁具时,锁具的侧面一部分即可伸入到凹部211内从而将锁具锁定在闭锁区域内,同时凹部211由于有一定的深度,因而对锁具的大小也有一定的适应性。滑轨22与卡爪21连接,滑轨22的一部分可移动地穿设在壳体10上,这样,滑轨22与卡爪21之间同步移动,操作滑轨22也就是对卡爪21的位置进行操作,锁定滑轨22也就是对卡爪21进行锁定。操作部23与滑轨22连接,操作部23可以延伸有一定的长度从而伸出壳体10,操作部23伸出壳体10的一端可以设置压板,压板可以供人员进行操作。当需要解锁取出锁具时,在闭锁组件40解锁夹持臂后,操作人员即可通过按压推动压板的方式使得第一夹持臂20和第二夹持臂30移动,从而闭锁区域扩大释放锁具,锁具可以取出使用。由于第一夹持臂20和第二夹持臂30的结构相同,因而两个夹持臂的压板从壳体10相对的两侧伸出壳体10,操作人员操作时可以同时推动两侧的两个压板,从而同时推动第一夹持臂20和第二夹持臂30运动,实现锁具的释放。
本实施例中第一夹持臂20上与限位件52之间的配合的部分为滑轨22的端部,即限位件52通过接触止挡滑轨22的端部从对第一夹持臂20和第二夹持臂30起到止挡作用。第二夹持臂30相同。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夹持臂20和第二夹持臂30还包括闭锁部24,闭锁部24与滑轨22连接,由于滑轨22的端部需要与限位件52配合,因而本实施例虽然将闭锁部24设置在滑轨22的端部,但是将闭锁部24设置成水平的片状结构,从而与限位件52之间错开,避免干涉。之所以设置在该处,是考虑到第一夹持臂20和第二夹持臂30二者上的闭锁部24之间能够方便地配合,这样,一个闭锁组件40可以同时伸入到两个闭锁部24内,实现锁定。当然闭锁部24也可以设置在其他位置处,闭锁组件40也可以设置多个。本实施例的闭锁部24具有闭锁孔241,闭锁组件40采用螺线管,螺线管的芯体可轴向移动设置,芯体能够伸出螺线管的一端为闭锁端,闭锁端能够伸入闭锁孔241内,从而锁定第一夹持臂20和第二夹持臂30,也就实现锁具的锁定。
在本实施例中,锁具闭锁装置还包括夹持复位件60,夹持复位件60可以采用弹簧,本实施例在第一夹持臂20和第二夹持臂30的滑轨22上均设置有凸柱,夹持复位件60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夹持臂20和第二夹持臂30上的凸柱连接,从而使得夹持复位件60为第一夹持臂20和第二夹持臂30提供夹持锁具的复位力。这样,当锁具放置到闭锁区域内,并推动限位件52至触发位置时,限位件52解除对第一夹持臂20和第二夹持臂30的限位,第一夹持臂20和第二夹持臂30在夹持复位件60的作用下自动相互靠近运动,从而自动夹持锁具。
本实施例的凹部211设置成V形结构,夹持锁具时可以起到自定心作用,当然,也可以采用其他结构形式。
在本实施例中,壳体10包括壳体部12和至少一个止挡部,闭锁组件40、至少部分第一夹持臂20、至少部分第二夹持臂30均设置在壳体部12内。本实施例的壳体部12包括前壳和后壳两部分,其中前壳位于装置正面,前壳与第一夹持臂20和第二夹持臂30配合形成闭锁区域,而后壳与前壳形成容纳腔,后壳和前壳上均开设有滑槽121以供第一夹持臂20和第二夹持臂30的滑轨22穿设,如图13和图14所示。止挡部与壳体部12的外表面连接,并能够与锁具抵接,以锁定锁具,止挡部、壳体部12、第一夹持臂20和第二夹持臂30共同形成闭锁区域。
可选地,止挡部的数量可以根据需要设置一个或者多个,如图2和图11所示,本实施例的止挡部包括两部分,分别为第一止挡部13和第二止挡部14,由于本实施例的第一夹持臂20和第二夹持臂30分别位于闭锁区域的左右两侧,因而将第一止挡部13和第二止挡部14分别设置在闭锁区域的上下两侧,这样,第一夹持臂20、第二夹持臂30、第一止挡部13和第二止挡部14分别位于闭锁区域的四周,从而保证对锁具的夹持闭锁。
如图和图所示本实施例的第一止挡部13位于闭锁区域的上方,并且第一止挡部13与前壳之间采用分体设置,二者通过螺栓连接的方式实现连接,并且第一止挡部13相对于壳体部12的位置可调节设置。具体而言,第一止挡部13由折弯的两个板段形成,两个板段呈L形结构,其中一个板段上开设有腰形孔,螺栓穿设在腰形孔内并与前壳连接,并且腰形孔上下延伸,从而实现与前壳的上下可调节连接,使用之前可以根据需要上下调节第一止挡部13,实现闭锁区域的调整,该板段上还开设有避让按钮51的避让缺口,而另一板段横向延伸,作为止挡锁具的部分。与上述第一止挡部13不同,本实施例的第二止挡部14采用固定连接的方式,即前壳体10的底部横向连接有板状的第二止挡部14,第二止挡部14与前壳体10之间可以一体设置,也可以分体加工后连接在一起。这样,第一止挡部13和第二止挡部14配合限制锁具的上下移动,配合两个夹持臂实现锁具的锁定。当然,第一止挡部13和第二止挡部14的具体设置方式不局限于本实施例的上述方式,可以将二者均采用可移动调节的设置方式,也可以采用其他设置方式,只要能够配合两个夹持臂实现对锁具的可靠锁定即可。
本实施例的锁具闭锁装置还包括RFID天线70,RFID天线70设置在壳体10内,位于闭锁区域的侧壁处,从而与锁具的放置位置对应,使得RFID天线70能够读取锁具上自带的或者后期加装的身份标签的信息,实现锁具身份的判断,适用不同厂家以及本身无码片的锁具,扩大应用范围,有利于实现管控,可针对纯机械锁具,一对一闭锁。
可选地,壳体10上还可以设置灯板等部件,灯板的指示灯能够通过颜色、闪烁频率等方式对装置的状态进行提示,以方便操作人员进行使用。
本实施例的锁具闭锁装置的具体使用过程如下:
存放锁具时,假设两个夹持臂处于打开的状态,手持挂锁,将贴有标签的一面朝向锁具闭锁装置,放入闭锁区域内,按压挂锁,使挂锁贴有标签一侧触碰按钮51,按钮51被压下,第一夹持臂20和第二夹持臂30在夹持复位件60的作用下相向运动,从而夹持挂锁,然后RFID天线70对挂锁上的身份标签进行读码,当码值正确时,螺线管的芯体伸出,将第一夹持臂20和第二夹持臂30进行限位,第一夹持臂20和第二夹持臂30无法打开,挂锁被闭锁,指示灯亮。若码值不正确,则螺线管不动作,指示灯闪烁,此时需按压第一夹持臂20和第二夹持臂30的压板,使第一夹持臂20和第二夹持臂30重新打开,取出锁具再次放置。
取出锁具时,控制板得到指令,下发指令给螺线管,螺线管的芯体缩回,第一夹持臂20和第二夹持臂30的限位解除,用手按压第一夹持臂20和第二夹持臂30的压板到位,限位件52进入第一夹持臂20和第二夹持臂30之间卡住,第一夹持臂20和第二夹持臂30打开,取出锁具,指示灯亮。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中的多个指的是至少两个。
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上述的实施例实现了如下技术效果:
1、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锁具闭锁机构使用较为不便的问题;
2、通过抱夹式的闭锁形式使得闭锁区域的大小能够根据锁具的不同大小进行调整,提高对不同锁具的适应性和兼容性;
3、触发组件能够便于使用,减少操作步骤,操作人员只需要将锁具放置到闭锁区域并稍加推动即可,方便快捷;
4、触发组件还能够保证锁具闭锁装置在未有锁具时的状态稳定性,避免意外夹持影响使用的情况。
显然,上述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工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方式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锁具闭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10);
第一夹持臂(20),所述第一夹持臂(20)与所述壳体(10)活动连接;
第二夹持臂(30),所述第二夹持臂(30)与所述壳体(10)活动连接,所述第一夹持臂(20)和所述第二夹持臂(30)位于所述壳体(10)相对的两侧,并与所述壳体(10)共同形成用于容纳锁具的闭锁区域,所述锁具闭锁在所述闭锁区域时所述第一夹持臂(20)和所述第二夹持臂(30)夹持闭锁所述锁具;
闭锁组件(40),所述闭锁组件(40)的至少一部分活动设置,并具有伸入所述第一夹持臂(20)和所述第二夹持臂(30)以锁定所述第一夹持臂(20)和所述第二夹持臂(30)的闭锁状态以及退出所述第一夹持臂(20)和所述第二夹持臂(30)以解锁所述第一夹持臂(20)和所述第二夹持臂(30)的解锁状态;
触发组件(50),所述触发组件(50)活动设置在所述壳体(10)上,并具有触发位置和非触发位置,所述触发组件(50)位于所述非触发位置时,所述触发组件(50)的一部分位于所述闭锁区域内,所述触发组件(50)与所述第一夹持臂(20)和/或所述第二夹持臂(30)止挡,并阻碍所述第一夹持臂(20)和/或所述第二夹持臂(30)向彼此靠近的方向运动,所述触发组件(50)在所述锁具带动下运动至所述触发位置时,所述触发组件(50)退出所述第一夹持臂(20)和/或所述第二夹持臂(30)的运动路径,所述第一夹持臂(20)和/或所述第二夹持臂(30)能够向彼此靠近的方向运动以夹持所述锁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锁具闭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触发组件(50)包括:
按钮(51),所述壳体(10)具有与所述闭锁区域连通的过孔(11),所述按钮(51)穿设在所述过孔(11)内,并能够被所述锁具推动;
限位件(52),所述限位件(52)位于所述壳体(10)内,所述按钮(51)与所述限位件(52)连接且同步运动,所述限位件(52)能够与所述第一夹持臂(20)和/或所述第二夹持臂(30)止挡配合,以阻碍所述第一夹持臂(20)和/或所述第二夹持臂(30)向彼此靠近的方向运动;
触发复位件(53),所述触发复位件(53)与所述按钮(51)或所述限位件(52)抵接,并为所述按钮(51)和所述限位件(52)提供向所述非触发位置运动的复位力。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锁具闭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过孔(11)为阶梯孔,所述阶梯孔具有台阶面,所述按钮(51)位于所述触发位置时能够与所述台阶面抵接,以控制所述按钮(51)的运动范围。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锁具闭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件(52)包括大径段(521)和小径段(522),所述小径段(522)能够伸入所述过孔(11)内,所述小径段(522)与所述按钮(51)连接并避让所述第一夹持臂(20)和所述第二夹持臂(30)的运动,所述大径段(521)位于所述第一夹持臂(20)和/或所述第二夹持臂(30)的运动路径上以止挡所述第一夹持臂(20)和/或所述第二夹持臂(30)。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锁具闭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持臂(20)和/或所述第二夹持臂(30)包括:
卡爪(21),所述卡爪(21)具有凹部(211),所述凹部(211)与所述闭锁区域连通,所述锁具能够伸入至所述凹部(211)内;
滑轨(22),所述滑轨(22)与所述卡爪(21)连接,所述滑轨(22)可移动地穿设在所述壳体(10)上;
操作部(23),所述操作部(23)与所述滑轨(22)连接,并伸出所述壳体(10)。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锁具闭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持臂(20)和/或所述第二夹持臂(30)还包括闭锁部(24),所述闭锁部(24)与所述滑轨(22)连接,所述闭锁部(24)具有闭锁孔(241),所述闭锁组件(40)的闭锁端能够伸入所述闭锁孔(241)内,以锁定所述第一夹持臂(20)或所述第二夹持臂(30)。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锁具闭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锁具闭锁装置还包括夹持复位件(60),所述夹持复位件(60)与所述第一夹持臂(20)和所述第二夹持臂(30)连接,并为所述第一夹持臂(20)和所述第二夹持臂(30)提供夹持所述锁具的复位力。
8.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锁具闭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0)包括:
壳体部(12),所述闭锁组件(40)、至少部分所述第一夹持臂(20)、至少部分所述第二夹持臂(30)均设置在所述壳体部(12)内;
至少一个止挡部,所述止挡部与所述壳体部(12)的外表面连接,并能够与所述锁具抵接,以锁定所述锁具,所述止挡部、所述壳体部(12)、所述第一夹持臂(20)和所述第二夹持臂(30)共同形成所述闭锁区域。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锁具闭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止挡部为多个,并且包括第一止挡部(13)和第二止挡部(14),所述第一止挡部(13)和所述第二止挡部(14)分别位于所述闭锁区域的两侧,并且所述第一夹持臂(20)、所述第二夹持臂(30)、所述第一止挡部(13)和所述第二止挡部(14)位于所述闭锁区域的四周,所述第一止挡部(13)和/或所述第二止挡部(14)相对于所述壳体部(12)的位置可调节设置。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锁具闭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锁具闭锁装置还包括RFID天线(70),所述RFID天线(70)位于所述闭锁区域的侧壁处,并能够读取所述锁具上的身份标签的信息,以判断所述锁具的身份。
CN202320387156.4U 2023-03-02 2023-03-02 锁具闭锁装置 Active CN21973306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387156.4U CN219733064U (zh) 2023-03-02 2023-03-02 锁具闭锁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387156.4U CN219733064U (zh) 2023-03-02 2023-03-02 锁具闭锁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733064U true CN219733064U (zh) 2023-09-22

Family

ID=880273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387156.4U Active CN219733064U (zh) 2023-03-02 2023-03-02 锁具闭锁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73306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360571B (zh) 用于安全部件的致动部件中的带有停止装置的成形工具
CN115008994A (zh) 电池箱解锁装置、电池箱及电池箱快速换电系统
EP1899099B1 (en) An implement clamping system, a base jaw and top jaw for it
WO2014069395A1 (ja) 給電コネクタおよび給電コネクタのロック解除方法
US10179394B2 (en) Toggle clamp with locking mechanism
US4715636A (en) Gripper including an exchangeable gripping jaw
WO2014065238A1 (ja) 給電コネクタ
CN219733064U (zh) 锁具闭锁装置
CN208483869U (zh) 一种用于机器人工具的快换和安全检测的装置
CN219733065U (zh) 可调节锁具闭锁装置
CN105569460A (zh) 防误锁具及其控制方法
CN105507687A (zh) 防误锁具及其控制方法
US10427202B2 (en) Coupling system
CN210566849U (zh) 安全闭锁装置
CN111456566B (zh) 锁具
CN108643714B (zh) 防误锁芯及解锁钥匙
CN109930918B (zh) 挂锁、挂锁解锁方法和挂锁闭锁方法
CN110528972B (zh) 一种磁吸辅助闭锁的挂锁
CN211422134U (zh) 一种防撬双开安全锁
US4230328A (en) Device for connecting an ejection pin of an injection molding tool or the like to an ejector device
CN108487784B (zh) 一种防止通过折断锁芯来强行开锁的单钥匙孔锁芯
JPH09245584A (ja) キースイッチ
CN114233114B (zh) 一种智能固定锁
CN211829403U (zh) 压板闭锁装置
CN112292745A (zh) 致动器单元及安全开关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