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292745A - 致动器单元及安全开关 - Google Patents

致动器单元及安全开关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292745A
CN112292745A CN201980038956.1A CN201980038956A CN112292745A CN 112292745 A CN112292745 A CN 112292745A CN 201980038956 A CN201980038956 A CN 201980038956A CN 112292745 A CN112292745 A CN 11229274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se
actuator
locked state
fixed base
loc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38956.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山野雅丈
伊佐泰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de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Ide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dec Corp filed Critical Ide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229274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29274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27/00Switches operated by a removable member, e.g. key, plug or plate; Switches operated by setting members according to a single predetermined combination out of several possible setting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17/00Accessories in connection with locks
    • E05B17/20Means independent of the locking mechanism for preventing unauthorised opening, e.g. for securing the bolt in the fastening position
    • E05B17/2007Securing, deadlocking or "dogging" the bolt in the fastening position
    • E05B17/2049Securing, deadlocking or "dogging" the bolt in the fastening position following the movement of the bolt
    • E05B17/2053Securing, deadlocking or "dogging" the bolt in the fastening position following the movement of the bolt moving pivotally or rotatively relating to the bolt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CBOLTS OR FASTENING DEVICES FOR WINGS, SPECIALLY FOR DOORS OR WINDOWS
    • E05C1/00Fastening devices with bolts moving rectilinearly
    • E05C1/02Fastening devices with bolts moving rectilinearly without latching action
    • E05C1/04Fastening devices with bolts moving rectilinearly without latching action with operating handle or equivalent member rigid with the bol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PSAFETY DEVICES IN GENERAL; SAFETY DEVICES FOR PRESSES
    • F16P3/00Safety devices acting in conjunction with the control or operation of a machine; Control arrangements requiring the simultaneous use of two or more parts of the body
    • F16P3/08Safety devices acting in conjunction with the control or operation of a machine; Control arrangements requiring the simultaneous use of two or more parts of the body in connection with the locking of doors, covers, guards, or like members giving access to moving machine parts
    • F16P3/10Safety devices acting in conjunction with the control or operation of a machine; Control arrangements requiring the simultaneous use of two or more parts of the body in connection with the locking of doors, covers, guards, or like members giving access to moving machine parts in which the operation of locking the door or other member causes the machine to star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27/00Switches operated by a removable member, e.g. key, plug or plate; Switches operated by setting members according to a single predetermined combination out of several possible settings
    • H01H27/002Switches operated by a removable member, e.g. key, plug or plate; Switches operated by setting members according to a single predetermined combination out of several possible settings wherein one single insertion movement of a key comprises an unlocking stroke and a switch actuating stroke, e.g. security switch for safety guard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witch Cases, Indication, And Locking (AREA)
  • Mechanisms For Operating Contacts (AREA)

Abstract

在致动器单元中,能将滑动底座相对于固定底座简单地锁定,且通过来自外部的操作形成无法使滑动底座相对于固定底座移动的可靠的锁定状态。在致动器单元(2)中,设置有:固定于可动门(D)的固定底座(2A);具有致动器(20)并能滑动地设置于固定底座(2A)的滑动底座(2B);在致动器(20)的分离位置将滑动底座(2B)相对于固定底座(2A)锁定于第一锁定状态的第一锁定元件(26C1、27);能将第一锁定状态解除的锁定解除元件(26A、26B、26C);以及通过钥匙(22a)的操作使滑动底座(2B)相对于固定底座(2A)无法移动的锁头、即第二锁定元件(22)。

Description

致动器单元及安全开关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对开关的输出状态进行切换的致动器单元,详细而言,涉及上述结构的改进。
背景技术
在设置有机床、工业机器人等工业用设备的危险区域的出入口设置有根据门的开闭状态而接通/断开的安全开关。
例如,日本专利特开2007-227158号公报的图2至图4所记载的安全开关(10)由门开关单元(11)和滑块单元(12)构成,其中,上述门开关单元(11)设置于出入口的支柱(P),并具有包括操作部(22)的门开关(20)以及滑动钥匙机构(K),上述滑动单元(12)包括以自由滑动的方式支承于设置于开闭门(D)的滑动底座(25)并能插入到滑动钥匙机构(K)的滑块嵌合部(37)、以及具有能插入到操作部(22)的致动器(33)的滑块(26)(参照该公报的[0051]、[0052]段)。
滑动钥匙机构(K)具有锁头(16),锁头(16)将阻止滑块嵌合部(37)朝滑动钥匙机构(K)插入的滑动锁定部(17)保持成能旋转。通过将钥匙(18)插入到锁头(16)并使其旋转以使滑动锁定部(17)旋转,由此,滑动锁定部(17)的下端的干涉用突起部(17A)能到达阻止滑块嵌合部(37)朝滑动钥匙机构(K)插入的位置、允许滑块嵌合部(37)朝滑动钥匙机构(K)插入的位置(参照该公报的[0053]段以及图2、图5、图8~图11)。
在上述公报所记载的安全开关(10)中,在作业机器人(R)动作时作业人员将开闭门(D)关闭时,将钥匙(18)插入到锁头(16)并使滑动锁定部(17)旋转,使滑动锁定部(17)的干涉用突起部(17A)移动至允许滑块嵌合部(37)朝滑动钥匙机构(K)插入的位置。当从上述状态开始握住把手(30)使开闭门(D)朝关闭方向移动时,滑块嵌合部(37)被插入到滑动钥匙机构(K),致动器(33)被插入到操作部(22),从而对门开关(20)内部的接点进行切换,由此,形成作业区域(S)内的作业机器人(R)能运转的状态(参照该公报的[0064]~[0066]段以及图1、图3、图4、图11)。
此外,在维修作业机器人(R)时作业人员将开闭门(D)打开时,若在将朝作业机器人(R)的电源供给切断之后握住把手(30)使开闭门(D)朝打开方向移动时,则滑块嵌合部(37)从滑动钥匙机构(K)被拔出,并且致动器(33)从操作部(22)被拔出。从上述状态开始,将钥匙(18)插入到锁头(16)并使滑动锁定部(17)旋转,使滑动锁定部(17)的干涉用突起部(17A)移动至阻止滑块嵌合部(37)朝滑动钥匙机构(K)插入的位置。在上述状态下,即使想要将开闭门(D)关闭,由于滑块嵌合部(37)与配置于滑动钥匙机构(K)内部的滑动锁定部(17)的干涉用突起部(17A)发生干涉,因此,能阻止滑块嵌合部(37)插入到滑动钥匙机构(K)(参照该公报的[0068]~[0069]段及图9)。
因此,即使在打开开闭门(D)时作业人员被留在作业区域(S)内的状态下误将开闭门(D)关闭的情况下,由于无法将滑块嵌合部(37)插入到滑动钥匙机构(K),因此,致动器(33)不会插入到操作部(22),其结果是,门开关(20)内部的接点不会切换,从而避免作业机器人(R)变为能运转的状态(参照该公报的[0070]段)。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7-227158号公报(参照[0051]~[0053]、[0064]~[0066]、[0068]~[0070]段、图2~图5、图8~图11)。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然而,在上述以往的安全开关中,在开闭门(D)处于打开状态时滑块(26)相对于滑动底座(25)自由滑动,因此,在滑动锁定部(17)的干涉用突起部(17A)配置于阻止滑块嵌合部(37)朝滑动钥匙机构(K)插入的位置的状态下,在因作业人员的不注意或来自屋外的风的影响等将开闭门(D)关闭时、或是因作业人员等人的身体与把手(30)碰撞而将开闭门(D)关闭时,由于滑块(26)滑动移动而使滑块嵌合部(37)与滑动钥匙机构(K)内部的干涉用突起部(17A)发生碰撞(根据情况不同,有时是致动器(33)与操作部(22)发生干涉),其结果是,部件有可能损伤或破损。此外,此时,移动的滑块嵌合部(37)、致动器(33)还可能与作业人员等人的身体发生碰撞而对人体造成危险。
另一方面,在上述公报的图12至图26所记载的安全开关(10)中,在开闭门(D)处于打开状态时,通过钥匙(18)对锁定杆(40、50)进行操作,以将滑块(26)相对于滑动底座(25)锁定。在上述情况下,在打开开闭门(D)时能进行锁定以使滑块(26)不相对于滑动底座(25)滑动移动,因此,即使在因作业人员的不注意等使开闭门(D)关闭的情况下,也能避免致动器(33)出乎意料地插入到操作部(22),能防止门开关(20)内部的接点切换。然而,在上述情况下,为了对滑块(26)进行锁定,作业人员需要使用钥匙(18)对锁定杆(40、50)进行逐一操作,从而使操作较为麻烦。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以往的实际情况而完成的,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致动器单元,能将滑动底座相对于固定底座简单地锁定,且能通过来自外部的操作实现滑动底座相对于固定底座无法移动的可靠的锁定状态。
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是用于对开关的输出状态进行切换的致动器单元。本致动器单元包括:固定底座;滑动底座,所述滑动底座具有作用于开关的致动器,并能滑动地设置于固定底座,以使致动器能到达接近开关的接近位置和远离开关的分离位置;第一锁定元件,所述第一锁定元件在致动器的分离位置使滑动底座相对于固定底座锁定于第一锁定状态;锁定解除元件,所述锁定解除元件能将由第一锁定元件实现的第一锁定状态解除;以及第二锁定元件,能从外部操作所述第二锁定元件,使得在致动器的分离位置,无法使滑动底座相对于固定底座移动。
根据本发明,在致动器接近开关的接近位置,致动器作用于开关并对开关的输出状态进行切换。在制动器远离开关的分离位置,通过第一锁定元件将滑动底座相对于固定底座锁定于第一锁定状态。此时,无须钥匙操作等来自外部的操作,因此,能简单地锁定于第一锁定状态。能通过锁定解除元件将上述第一锁定状态解除。
接着,通过来自外部的操作,第二锁定元件使滑动底座相对于固定底座无法移动。如此,第二锁定元件是通过外部的操作被锁定的,因此,能使滑动底座相对于固定底座处于可靠的锁定状态。
在本发明中,第二锁定元件具有通过来自外部的操作而被操作的操作构件,操作构件作用于第一锁定元件。
在本发明中,第二锁定元件具有通过来自外部的操作而被操作的操作构件,操作构件作用于固定底座。
在本发明中,锁定解除元件与第一锁定元件构成为一体。
本发明的安全开关包括上述的致动器单元。
发明效果
如上,根据本发明的致动器单元,在致动器的分离位置,通过第一锁定元件将滑动底座相对于固定底座锁定于第一锁定状态,因此,能在没有来自外部的操作的情况下简单地锁定于第一锁定状态。此外,能从外部操作第二锁定元件以使滑动底座相对于固定底座无法移动,因此,能使滑动底座相对于固定底座处于可靠的锁定状态。
附图说明
图1是包括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致动器单元的安全开关的正面示意图,其表示在门关闭时致动器移动至接近开关主体的接近位置并插入到开关主体的状态。
图2是图1的II-II线剖视图。
图3表示在上述安全开关(图1)中,门打开时致动器移动至远离开关主体的分离位置,致动器从开关主体拔出的状态。
图4是配置于上述接近位置(图1)的上述致动器单元的局部剖切侧面示意图,其相当于图1的IV向视图。
图5是配置于上述分离位置(图3)的上述致动器单元的局部剖切侧面示意图,其相当于图3的V向视图,并表示第一锁定状态。
图6是配置于上述分离位置(图3)的上述致动器单元的局部剖切侧面示意图,其相当于图3的VI向视图,并表示第二锁定状态。
图7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致动器单元的局部剖切侧面示意图,其表示在门关闭时致动器配置于接近开关主体的接近位置的状态,相当于上述第一实施例的图4。
图8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致动器单元的局部剖切侧面示意图,其表示在门打开时致动器配置于与开关主体分离的分离位置,并转换为第一锁定状态或第二锁定状态的状态,相当于上述第一实施例的图5或图6。
图9是所述致动器单元(图7)的正面示意图,其相当于上述第一实施例的图1中的致动器单元。
图10是上述致动器单元(图8)的正面示意图,其表示第一锁定状态,相当于上述第一实施例的图3中的致动器单元。
图11是上述致动器单元(图8)的正面示意图,其表示第二锁定状态,相当于上述第一实施例的图3中的致动器单元。
图12是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致动器单元的侧面示意结构图,其表示在门关闭时致动器配置于接近开关主体的接近位置的状态,相当于上述第一实施例的图4。
图13是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致动器单元的侧面示意结构图,其表示在门打开时致动器配置于与开关主体分离的分离位置并转换为第一锁定状态的状态,其相当于上述第一实施例的图5。
图14表示在上述分离位置(图13)转换为第二锁定状态的状态,其相当于上述第一实施例的图6。
图15是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致动器单元的侧面示意结构图,其表示在门关闭时致动器配置于接近开关主体的接近位置的状态,相当于上述第一实施例的图4。
图16是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致动器单元的侧面示意结构图,其表示在门打开时致动器配置于与开关主体分离的分离位置,并转换为第一锁定状态的状态,相当于上述第一实施例的图5。
图17表示在上述分离位置(图16)处转换为第二锁定状态的状态,其相当于上述第一实施例的图6。
图18是上述致动器单元(图15)的正面示意图,其相当于上述第一实施例的图1中的致动器单元。
图19是上述致动器单元(图16)的正面示意图,其表示第一锁定状态,相当于上述第一实施例的图3中的致动器单元。
图20是上述致动器单元(图17)的正面示意图,其表示第二锁定状态,相当于上述第一实施例的图3中的致动器单元。
图21是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致动器单元的侧面示意结构图,其表示在门关闭时致动器配置于接近开关主体的接近位置的状态,相当于上述第一实施例的图4。
图22是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致动器单元的侧面示意结构图,其表示在门打开时致动器配置于与开关主体分离的分离位置,并转换为第一锁定状态的状态,相当于上述第一实施例的图5。
图23表示在上述分离位置(图22)处转换为第二锁定状态的状态,其相当于上述第一实施例的图6。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说明。
<第一实施例>
图1至图6表示包括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致动器单元的安全开关。图1、图3是安全开关的正面示意图,图4至图6是致动器单元的局部剖切侧面示意图,图2是图1的II-II线剖视图。为了便于说明,除了图2以外,在各图中,将图中的左右方向称为“前后方向”,将图1、图3的图中上下方向以及图4、图5、图6的纸面垂直方向称为“上下方向”。
如图1及图3所示,安全开关1在设置有机床、工业机器人等工业用设备的危险区域的出入口处包括配置于可动门D的致动器单元2和配置于壁(或固定门)W的开关主体3,通过设置于致动器单元2的致动器20在前后方向上移动而插入开关主体3或从开关主体3拔出,以对开关主体3的内部的接点进行切换,从而切换开关主体3的输出状态。另外,在此,表述为“(开关主体3的)输出状态”不仅包括有接点输出,还包括晶体管输出这种无接点输出。
如图4至图6所示,致动器单元2具有:固定底座2A,该固定底座2A固定于可动门D的表面Da;以及滑动底座2B,该滑动底座2B以在前后方向上自由滑动的方式设置于固定底座2A。
如图2所示,固定底座2A由下板2A1和上板2A2构成,其中,上述下板2A1配置于可动门D的表面Da,并通过螺纹紧固固定于表面Da,上述上板2A2固定于下板2A1上,并且具有倒T字状的槽2Aa。槽2Aa沿前后方向上贯穿固定底座2A,并开口于固定底座2A的前端2Af以及后端2Ar(参照图3)。
如图2所示,滑动底座2B的下部具有基部2Ba,该基部2Ba具有与固定底座2A的槽2Aa相配合的形状,并以在前后方向上自由滑动的方式与槽2Aa卡合。在基部2Ba固定有把手21的下部。把手21是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侧面观察时呈コ字状的构件,其具有供作业人员的手指插入的开口部21a(参照图4至图6)。根据上述结构,通过作业人员抓握把手21并在前后方向上施加力,能使可动门D开闭,使滑动底座2B相对于固定底座2A在前后方向上滑动移动。
在滑动底座2B上,在把手21的前方安装有锁头22(参照除了图2以外的各图)。钥匙22a插入到锁头22或从锁头22拔出(在各图中示出了插入有钥匙22a的状态)。钥匙22a在仅后述的第二锁定状态下能从锁头22拔出。致动器20经由安装构件22b(图1、图3)安装于锁头22。通过滑动底座2B的移动,致动器20能到达接近开关主体3且其前端插入到开关主体3的内部的接近位置(图1)和远离开关主体3的分离位置(图3)。在关闭可动门D时,致动器20配置于接近位置,在打开可动门D时,致动器20配置于分离位置。
滑动底座2B的前端2Bf在接近位置配置成与固定底座2A的前端2Af大致共面(参照图1),在分离位置朝比固定底座2A的前端2Af靠后方的位置移动(参照图3)。此外,滑动底座2B的后端2Br在接近位置配置于比固定底座2A的后端2Ar更靠前方的位置(参照图1),在分离位置配置于固定底座2A的后端2Ar附近且比后端2Ar稍靠前方的位置,在上述分离位置,滑动底座2B的后端2Br与固定底座2A的安装螺钉25抵接(参照图3)。即,在本例中,安装螺钉25为滑动底座2B朝后方滑动移动的止挡件。
如图1、图3及图4所示,滑动底座2B的前部具有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闩构件23。另一方面,在壁W中,在开关主体3的上方设置有闩接受部30,该闩接受部30能以供闩构件23插入拔出的方式接受闩构件23。在闩接受部30形成有供闩构件23插通的通孔30a。闩构件23在致动器20的接近位置插入闩接受部30的通孔30a(参照图1),在致动器20的分离位置远离闩接受部30。此外,在闩构件23的前端形成有例如用于供挂锁(未图示)锁上的挂锁孔23a。
如图4至图6所示,致动器单元2具有操作杆单元26,上述操作杆单元26从把手21的开口部21a内延伸设置到滑动底座2B的内部。操作杆单元26配置成在侧视观察时呈大致反Z字状(或Z字状/S字状)。操作杆单元26由第一直线状部26A、第二直线状部26B(参照图2)和第三直线状部26C构成,其中,上述第一直线状部26A的一端经由支点26A1自由转动地连接于把手21的开口部21a的后方侧的角部,上述第二直线状部26B的一端在开口部21a内与第一直线状部26A的另一端连接,并呈直线状向滑动底座2B的基部2Ba内延伸,上述第三直线状部26C的一端在基部2Ba内与第二直线状部26B的另一端连接,实质上在前后方向上呈直线状延伸,并且在前端具有锁定部26C1,上述锁定部26C1向固定底座2A一侧突出并与下板2A1抵接。操作杆单元26的第一直线状部26A、第二直线状部26B、第三直线状部26C例如通过将金属制的薄板弯折来构成。
在滑动底座2B的基部2Ba内压缩设置有螺旋弹簧27,该螺旋弹簧27的一端与操作杆单元26的第三直线状部26C压接。由此,螺旋弹簧27的弹力(弹性反作用力)作用于第三直线状部26C,第三直线状部26C向固定底座2A一侧被施力。另一方面,在固定底座2A形成有卡合孔2Ab,上述卡合孔2Ab能供第三直线状部26C的锁定部26C1卡合。
在致动器20接近开关主体3的接近位置(图1、图4),操作杆单元格26的第三直线状部26C的锁定部26C1配置于固定底座2A的卡合孔2Ab的前方。此时,锁头22的底部22c与锁定部26C1相对(参照图4)。
在致动器20远离开关主体3的分离位置(图3、图5、图6),操作杆单元26的第三直线状部26C的锁定部26C1与固定底座2A的卡合孔2Ab卡合,此时,滑动底座2B相对于固定底座2A被锁定于第一锁定状态。因此,第三直线状部26C的锁定部26C1及螺旋弹簧27作为将滑动底座2B设为第一锁定状态的第一锁定机构(第一锁定元件)发挥作用。此时,在锁定部26C1与锁头22的底部22c之间形成有间隙e(参照图5)。
在此,着眼于操作杆单元26的侧面形状可知,图4所示的状态是从图5所示的第一锁定状态开始,第一直线状部26A克服螺旋弹簧27的弹力的同时绕支点26A1转动,由此,第三直线状部26C经由第二直线状部26B朝远离固定底座2A的一侧移动,并解除第一锁定状态的状态。因此,第一直线状部26A、第二直线状部26B、第三直线状部26C作为将第一锁定状态解除的锁定解除元件发挥作用。
此外,图6所示的状态是从图5所示的第一锁定状态开始,通过钥匙22a的操作使锁头22的操作构件22d朝间隙e内突出并与锁定部26C1抵接,此时,操作杆单元26的第三直线状部26C无法朝远离固定底座2A的一侧移动,从而无法进行由锁定解除元件实现的锁定解除的状态,滑动底座2B相对于固定底座2A被锁定于第二锁定状态。因此,锁头22作为形成使滑动底座2B无法相对于固定底座2A移动的第二锁定状态的第二锁定元件发挥作用。
接着,对本实施例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
在可动门D的关闭状态(图1)下,如上所述,可动门D一侧的致动器单元2的滑动底座2B相对于固定底座2A朝前方滑动移动,致动器20配置于接近壁W一侧的开关主体3的接近位置并插入到开关主体3的内部,并且闩构件23插入到闩接受部30。此时,如图4所示,操作杆单元26的第三直线状部26C的锁定部26C1配置于固定底座2A的卡合孔2Ab的前方,锁头22的底部22c与锁定部26C1相对,螺旋弹簧27的弹力作用于第三直线状部26C。
从上述状态开始,为了将可动门D打开,作业人员将把手21的上部与操作杆单元26的第一直线状部26A一起抓握,并使把手21朝后方(即、图4中的右方)移动。此时,把手21的下部固定于滑动底座2B,因此,通过滑动底座2B的滑动移动使把手21顺利地朝后方移动,操作杆单元26的第三直线状部26C的锁定部26C1在下板2A1上滑动。利用滑动底座2B的滑动移动将致动器20从开关主体3拔出,并且将闩构件23从闩接受部30拔出。接着,在滑动底座2B的后端2Br与安装螺钉25抵接而使滑动底座2B停止时(参照图3),如图5所示,致动器20配置于远离开关主体3的分离位置。
在上述分离位置,在螺旋弹簧27的弹力的作用下,操作杆单元26的第三直线状部26C朝固定底座2A一侧移动而使前端的锁定部26C1与固定底座2A的卡合孔2Ab卡合,滑动底座2B相对于固定底座2A被锁定于第一锁定状态(参照图5)。此时,操作杆单元26的第一直线状部26A绕支点26A1朝下方转动,在锁定部26C1与锁头22的底部22c之间形成有间隙e。
如此,在打开可动门D时,仅通过抓握把手21并朝可动门D的打开方向移动便能将滑动底座2B相对于固定底座2A锁定于第一锁定状态,此时,无须钥匙操作等来自外部的多余的操作,因此,能将滑动底座2B简单地锁定于第一锁定状态。
在第一锁定状态(图5)下,即使在作业人员等人的身体与把手21碰撞而使可动门D将关闭、或者在由于来自屋外的风的影响等而欲将可动门D关闭的情况下,由于滑动底座2B仍维持第一锁定状态,因此,致动器20不会朝开关主体3一侧突出,由此,能避免致动器20与开关主体3的外侧面碰撞、与人发生干涉,其结果是,能防止部件的损伤、破损,并能避免给人体造成危险。此外,致动器20并未移动至接近位置,因此,开关主体C内部的接点并未被切换,从而能确保人的安全。
接着,通过从图5所示的第一锁定状态开始对钥匙22a进行操作,如图6所示,使锁头22的操作构件22d朝间隙e内突出并与锁定部26C1抵接,从而使滑动底座2B相对于固定底座2A处于第二锁定状态。此时,致动器20维持分离位置。
在上述第二锁定状态(图6)下,只要作业人员进入危险区域内时将钥匙22a拔出并将该钥匙22a带入危险区域内,则即便在其它作业人员因不注意想要将可动门D关闭而将把手21的上部与操作杆单元26的第一直线状部26A一起抓握时,操作杆单元26的第一直线状部26A欲克服螺旋弹簧27的弹力而绕支点26A1转动,锁头22的操作构件22d也会与操作杆单元26的第三直线状部26C的锁定部26C1抵接,使得锁定部26C1无法从固定底座2A的卡合孔2Ab脱离。即,图6所示的第二锁定状态是无法进行由锁定解除元件实现的锁定解除,使滑动底座2B无法相对于固定底座2A移动的锁定状态。
如此,第二锁定状态是通过钥匙操作来实现的,因此,在第二锁定状态下,能将滑动底座2B相对于固定底座2A可靠地锁定。
接着,在将可动门D关闭时,通过从第二锁定状态(图6)开始对钥匙22a进行操作,以使锁头22的操作构件22d回退(参照图5),由此,将第二锁定状态解除并恢复到第一锁定状态。
从上述状态开始,作业人员将把手21的上部与操作杆单元26的第一直线状部26A一起抓握。于是,第一直线状部26A在克服螺旋弹簧27的弹力的同时绕支点26A1转动,由此,第三直线状部26C经由第二直线状部26B朝远离固定底座2A的一侧移动,以使前端的锁定部26C1从固定底座2A的卡合孔2Ab脱离。
当作业人员在将把手21的上部与操作杆单元26的第一直线状部26A一起抓握的状态下使把手21朝前方(即图5中的左方)移动时,锁定部26C1在下板2A1上滑动,同时滑动底座2B朝前方滑动移动,从而使致动器20及闩构件23朝开关主体3一侧突出(参照图4)。接着,当关闭可动门D并将致动器20配置于接近壁W一侧的开关主体3的接近位置时,致动器20插入到开关主体3的内部而将开关主体3内部的接点切换,并且闩构件23插入到闩接受部30。
根据上述这种本实施例,滑动底座2B在移动到致动器20的分离位置时被第一锁定机构锁定于第一锁定状态,因此,能简单地锁定于第一锁定状态。此外,滑动底座2B是通过钥匙22a的操作被第二锁定元件锁定于第二锁定状态,因此,能可靠地锁定于第二锁定状态。而且,在打开可动门D时,致动器20维持在分离位置,因此,能避免安全开关的部件的损伤、破损等。
<第二实施例>
图7至图11表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致动器单元。图7、图8是致动器单元的局部剖切侧面示意图,图9至图11是致动器单元的正面示意图。在各图中,与上述第一实施例相同的符号表示相同或相当部分。此外,与上述第一实施例相同,将各图中的左右方向称为“前后方向”,将图7、图8的纸面垂直方向以及图9、图10、图11的图中的上下方向称为“上下方向”。
在本实施例中,也与上述第一实施例相同,致动器单元2具有操作杆单元26和使弹力(弹性反作用力)作用于操作杆单元26的第三直线状部26C的螺旋弹簧27(参照图7),通过使第三直线状部26C的锁定部26C1与固定底座2A的卡合孔2Ab卡合,以实现第一锁定状态(参照图8),此外,通过作业人员将操作杆单元26的第一直线状部26A与把手21一起抓握,并通过经由操作杆单元26的第二直线状部26B使第三直线状部26C朝远离固定底座2A一侧移动,以使第三直线状部26C的锁定部26C1从卡合孔2Ab脱离,从而进行第一锁定状态的解除。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锁定元件与上述第一实施例的第二锁定元件不同。如图9至图11所示,在致动器单元2的固定底座2A的后端侧设置有锁头22。锁头22具有转动片(操作构件)22d,上述转动片通过钥匙22a的操作而转动。转动片22d例如是正面观察时呈矩形的构件,如图9、图10所示,能到达转动片22d的长边方向与前后方向一致的前后方向位置,如图11所示,能到达转动片22d的长边方向与上下方向一致的上下方向位置。
如图9至图11所示,在致动器单元2的固定底座2A的后端侧,在锁头22的附近配置有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螺旋弹簧28,在螺旋弹簧28的前端安装有盖构件28A。另一方面,在滑动底座2B内,在操作杆单元26设置有朝下方伸出的伸出部26C2。伸出部26C2是例如正面观察时呈矩形的构件,其一端固定于操作杆单元26的第三直线状部26C。伸出部26C2在图9所示的致动器20的接近位置配置于朝前方远离螺旋弹簧28的盖构件28A的位置,在图10、图11所示的致动器20的分离位置配置于与螺旋弹簧28的盖构件28A抵接并使螺旋弹簧28回退的位置。此外,在图11所示的分离位置,锁头22的转动片22d配置于伸出部26C2的该图纸面近前侧并与伸出部26C2相对,与伸出部26C2抵接或配置于伸出部26C2跟前附近。
接着,对本实施例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
在可动门的关闭状态下,与上述第一实施例相同,致动器单元2的滑动底座2B相对于固定底座2A朝前方滑动移动,致动器20配置于接近开关主体的接近位置(参照图7、图9)。在从上述状态开始将可动门打开时,通过作业人员将把手21的上部与操作杆单元26的第一直线状部26A一起抓握,并使把手21朝后方(图7、图9中的右方)移动,以使滑动底座2B相对于固定底座2A朝后方滑动移动,并使致动器20移动至远离开关主体的分离位置。
在上述分离位置,与上述第一实施例相同,在螺旋弹簧27的弹力的作用下,操作杆单元26的第三直线状部26C朝接近固定底座2A的一侧移动而使前端的锁定部26C1与固定底座2A的卡合孔2Ab卡合(参照图8、图10),滑动底座2B相对于固定底座2A被锁定于第一锁定状态。此外,此时,操作杆单元26的伸出部26C2与螺旋弹簧28的盖构件28A抵接而使螺旋弹簧28回退(参照图10)。
在上述情况下,在打开可动门时,也仅通过抓握把手21并使可动门朝打开方向移动便能将滑动底座2B相对于固定底座2A锁定于第一锁定状态,此时,无须钥匙操作等来自外部的多余的操作,因此,能将滑动底座2B简单地锁定于第一锁定状态。
在第一锁定状态(图10)下,与上述第一实施例相同,即使在作业人员等人的身体与把手21碰撞或因来自屋外的风的影响等欲使可动门关闭的情况下,由于滑动底座2B维持第一锁定状态,因此,致动器20不会朝开关主体一侧突出而与开关主体的外侧面碰撞或者是与人发生干涉,能防止部件的损伤、破损,能避免对人体造成危险,并且致动器20不会移动至接近位置而使开关主体内部的接点切换,从而能确保人的安全。
接着,通过从图8、图10所示的第一锁定状态开始对钥匙22a进行操作,如图11所示使锁头22的转动片22d从前后方向位置转动至上下方向位置。由此,转动片22d配置成与操作杆单元26的伸出部26C2的图11的纸面近前侧相对,滑动底座2B相对于固定底座2A被锁定于第二锁定状态。此时,致动器20维持分离位置。
在上述第二锁定状态(图11)下,只要作业人员进入危险区域内时将钥匙22a拔出并将该钥匙22a带入危险区域内,则即便在其它作业人员因不注意想要将可动门关闭而将把手21的上部与操作杆单元26的第一直线状部26A一起抓握时,操作杆单元26的第一直线状部26A欲克服螺旋弹簧27的弹力而绕支点26A1转动,此时,固定于操作杆单元26的第三直线状部26C的伸出部26C2也会与锁头22的转动片22d发生干涉,其结果是,锁定部26C1无法从固定底座2A的卡合孔2Ab脱离。即,图11所示的第二锁定状态是无法进行由锁定解除元件实现的锁定解除,使滑动底座2B相对于固定底座2A无法移动的锁定状态。
如此,第二锁定状态是通过钥匙操作来实现的,因此,在第二锁定状态下,能将滑动底座2B相对于固定底座2A可靠地锁定。
接着,在将可动门关闭时,通过从第二锁定状态(图11)开始对钥匙22a进行操作,以能使锁头22的转动片22d从上下方向位置转动至前后方向位置(参照图10),将第二锁定状态解除并恢复至第一锁定状态。
当从上述状态开始作业人员将把手21的上部与操作杆单元26的第一直线状部26A一起抓握时,第一直线状部26A在克服螺旋弹簧27的弹力的同时绕支点26A1转动,由此,第三直线状部26C通过第二直线状部26B朝远离固定底座2A的一侧移动,而使前端的锁定部26C1从固定底座2A的卡合孔2Ab脱离。
当作业人员在将把手21的上部与操作杆单元26的第一直线状部26A一起抓握的状态下使把手21朝前方(即图8中的左方)移动时,锁定部26C1在下板2A1上滑动,同时滑动底座2B朝前方滑动移动,从而使致动器20配置于接近壁一侧的开关主体的接近位置(参照图7、图9)。
在致动器20从分离位置向接近位置转移时,操作杆单元26的第三直线状部26C的伸出部26C2逐渐远离螺旋弹簧28的盖构件28A,由此,因伸出部26C2朝盖构件28A的抵接而回退的螺旋弹簧28逐渐伸长,在伸出部26C2完全离开盖构件28A的时刻,盖构件28A如图9所示配置成与配置于前后方向位置的锁头22的转动片22d相对。在上述状态下,即使作业人员对钥匙22a进行操作而使锁头22的转动片22d从前后方向位置转动至上下方向位置,转动片22d也会与盖构件28A发生干涉,因此,无法使转动片22d转动。
根据上述这种实施例,当致动器20移动至分离位置时,滑动底座2B被锁定于第一锁定状态,因此,能简单地锁定于第一锁定状态。此外,滑动底座2B是通过钥匙22a的操作被锁定于第二锁定状态的,因此,能可靠地锁定于第二锁定状态。而且,在打开可动门时,致动器20维持在分离位置,因此,能避免安全开关的部件的损伤、破损等。
<第三实施例>
图12至图14表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致动器单元的侧面示意结构图。在各图中,与上述第一实施例、第二实施例相同的符号表示相同或相当部分。此外,与上述第一实施例相同,将各图中的左右方向称为“前后方向”,将各图中的纸面垂直方向称为“上下方向”。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锁定元件、第二锁定元件与上述第一实施例、第二实施例的第一锁定元件、第二锁定元件不同。
如图12至图14所示,滑动底座2B具有基部24,上述基部24在前后方向上延伸且在前端具有倾斜面24a。倾斜面24a以如下方式倾斜,即随着朝向固定底座2A一侧而逐渐远离开关主体一侧(即各图中的左侧)。在固定底座2A的后端侧设置有锁头22。锁头22具有转动片(操作构件)22d,上述转动片22d通过钥匙22a的操作而转动。转动片22d例如是矩形的构件,如图12、图13所示,能到达转动片22d的长边方向与上下方向一致的上下方向位置,如图14所示,能到达转动片22d的长边方向与前后方向一致的前后方向位置。
在固定底座2A的后端侧,于锁头22的前方附近设置有螺旋弹簧27,上述螺旋弹簧27的一端安装有盖构件29。盖构件29是例如弹性系数低且容易弹性变形的软质的弹性构件,其具有四棱锥形,在与固定底座2A相对的一侧具有大径的底面29A。在盖构件29的侧面形成有倾斜面29a,倾斜面29a与滑动底座2B的基部24的前端的倾斜面24a相对,并具有与倾斜面24a对应的斜率。
在致动器20接近开关主体的接近位置(图12)处,滑动底座2B的基部24与盖构件29的上表面29B压接而使盖构件29及螺旋弹簧27压缩变形,使得螺旋弹簧27的弹力作用于基部24。此外,在致动器20远离开关主体的分离位置(图13、图14)处,螺旋弹簧27伸长而使滑动底座2B的基部24的前端的倾斜面24a与盖构件29的侧面的倾斜面29a相对。此时,在盖构件29的底面29A与固定底座2A的底面之间形成有间隙e’。上述间隙e’为能供锁头22的转动片22d插入的大小。
图13所示的状态是在滑动底座2B从上述状态开始欲向图中的左方移动时,滑动底座2B的基部24的倾斜面24a与盖构件29的侧面的倾斜面29a发生干涉,从而无法简单地越过倾斜面29a的状态,其是滑动底座2B的第一锁定状态。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基部24、盖构件29和螺旋弹簧27构成第一锁定元件。
为了将第一锁定状态解除并转移为图12的状态,需要通过基部24的倾斜面24a使按压力作用于盖构件29的倾斜面29a,以使盖构件29及螺旋弹簧27压缩变形,在上述压缩变形时,盖构件29的底面29A与固定底座2A的底面之间的间隙e’为零或非常小(参照图12)。因此,在本实施例中,滑动底座2B的基部24的倾斜面24a及盖构件29的倾斜面29a构成锁定解除元件。
图14所示的状态是这样一种状态,即锁头22的转动片22d插入到形成于盖构件29的底面29A与固定底座2A的底面之间的间隙e’内,此时,即使想要从该状态转移为图12的状态,盖构件29及螺旋弹簧27的压缩变形也会被转动片22d阻碍,因此,盖构件29及螺旋弹簧27无法压缩变形,从而无法将第一锁定状态解除的状态,其是使滑动底座2B相对于固定底座2A无法移动的第二锁定状态。因此,在本实施例中,锁头22也构成第二锁定元件。
接着,对本实施例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
在可动门的关闭状态下,与上述第一实施例、第二实施例相同,致动器单元2的滑动底座2B相对于固定底座2A朝前方滑动移动,致动器20配置于接近开关主体的接近位置(参照图12)。在从上述状态开始将可动门打开时,通过作业人员抓握把手21的上部并使把手21朝后方(图12中的右方)移动,以使滑动底座2B相对于固定底座2A朝后方滑动移动,并使致动器20移动至远离开关主体的分离位置(参照图13)。
在上述分离位置,滑动底座2B的基部24移动至盖构件29及螺旋弹簧27的后方侧,而使基部24的倾斜面24a与盖构件29的倾斜面29a相对,从而使滑动底座2B相对于固定底座2A被锁定于第一锁定状态(参照图13)。此外,此时,盖构件29及螺旋弹簧27从图12的压缩变形状态开始伸长。
即使在上述情况下,在打开可动门时,仅通过抓握把手21并使可动门朝打开方向移动便能使滑动底座2B相对于固定底座2A锁定于第一锁定状态,此时,无须钥匙操作等来自外部的多余的操作,因此,能将滑动底座2B简单地锁定于第一锁定状态。
在第一锁定状态(图13)下,与上述第一实施例、第二实施例相同,即使在作业人员等人的身体与把手21碰撞或因来自屋外的风的影响等欲使可动门关闭的情况下,滑动底座2B仍维持第一锁定状态,因此,致动器20不会朝开关主体一侧突出而与开关主体的外侧面碰撞或者是与人发生干涉,能防止部件的损伤、破损,能避免对人体造成危险,并且致动器20不会移动至接近位置而使开关主体内部的接点切换,从而能确保人的安全。
接着,通过从图13所示的第一锁定状态开始对钥匙22a进行操作,如图14所示使锁头22的转动片22d从上下方向位置转动至前后方向位置。由此,转动片22d插入到盖构件29的底面29A与固定底座2A的底面之间的间隙e’内,使得滑动底座2B相对于固定底座2A被锁定于第二锁定状态。此时,致动器20维持分离位置。
在上述第二锁定状态(图14)下,只要作业人员进入危险区域内时将钥匙22a拔出并将该钥匙22a带入危险区域内,则即便其它作业人员因不注意想要关闭可动门而抓握把手21的上部并使可动门朝关闭方向移动时,滑动底座2B的基部24的倾斜面24a将与盖构件29的侧面的倾斜面29a发生干涉,倾斜面24a使按压力作用于倾斜面29a,但此时,盖构件29及螺旋弹簧27的压缩变形被锁头22的转动片22d阻碍,其结果是,滑动底座2B的基部24也无法越过盖构件29及螺旋弹簧27而朝开关主体一侧移动。即,图14所示的第二锁定状态是无法进行由锁定解除元件实现的锁定解除,无法使滑动底座2B相对于固定底座2A移动的锁定状态。
如此,第二锁定状态是通过钥匙操作来实现的,因此,在第二锁定状态下,能将滑动底座2B相对于固定底座2A可靠地锁定。
接着,在将可动门关闭时,通过从第二锁定状态(图14)开始对钥匙22a进行操作,使锁头22的转动片22d从前后方向位置转动至上下方向位置(参照图13),将第二锁定状态解除并恢复至第一锁定状态。
当从上述状态开始作业人员抓握把手21并使滑动底座2B朝前方(即图13中的左方)移动时,滑动底座2B的基部24的前端的倾斜面24a与盖构件29的侧面的倾斜面29a抵接,并使盖构件29及螺旋弹簧27压缩变形,从而滑动底座2B的基部24越过盖构件29及螺旋弹簧27并朝图中的左方(即开关主体一侧)移动,将致动器20配置于接近壁一侧的开关主体的接近位置(参照图12)。
在致动器20从分离位置向接近位置转移时,滑动底座2B的基部24使盖构件29及螺旋弹簧27压缩变形,由此,在盖构件29的底面29A与固定底座2A之间未形成间隙e’。在上述状态下,即使作业人员对钥匙22a进行操作而使锁头22的转动片22d从上下方向位置转动至前后方向位置,转动片22d也会与盖构件29发生干涉,因此,无法使转动片22d转动。
根据上述这种本实施例,当致动器20移动至分离位置时,滑动底座2B被锁定于第一锁定状态,因此,能简单地锁定于第一锁定状态。此外,滑动底座2B是通过钥匙22a的操作被锁定于第二锁定状态的,因此,能可靠地锁定于第二锁定状态。而且,在打开可动门时,致动器20维持在分离位置,因此,能避免安全开关的部件的损伤、破损等。
<第四实施例>
图15至图20表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致动器单元。图15至图17是致动器单元的侧面示意结构图,图18至图20是致动器单元的正面示意图。在各图中,与上述第一实施例至第三实施例相同的符号表示相同或相当部分。此外,与上述第一实施例相同,将各图中的左右方向称为“前后方向”,将图15、图16、图17的纸面垂直方向以及图18、图19、图20的各图中的上下方向称为“上下方向”。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锁定元件、第二锁定元件与上述第一实施例至第三实施例的第一锁定元件、第二锁定元件不同。
如图15及图18所示,致动器单元3具有小型的捏手2D。捏手2D配置于把手21的开口部21a内,并具有在作业人员抓握把手21时能用两根手指夹入程度的大小。捏手2D固定于支轴2d的一端(参照图15),支轴2d将滑动底座2B插通并延伸。在滑动底座2B内,在支轴2d的周围配置有压缩弹簧(未图示),通过上述压缩弹簧的弹力始终对支轴2d的另一端(前端)向朝固定底座2A突出的一侧施力。
如图18至图20所示,在固定底座2A形成有卡合孔2e,上述卡合孔2e能供支轴2d的前端卡合。支轴2d的前端在致动器20的分离位置与卡合孔2e卡合(参照图19),此时,滑动底座2B相对于固定底座2A处于第一锁定状态(参照图16、图19)。因此,在本实施例中,支轴2d、上述压缩弹簧以及卡合孔2e构成第一锁定元件。此外,通过作业人员用两根手指夹住捏手2D并朝近前侧牵拉,使得支轴2d的前端从固定底座2A的卡合孔2e脱落,从而解除第一锁定状态,因此,捏手2D构成锁定解除元件。
如图15至图20所示,在固定底座2A的后端侧设置有锁头22。锁头22具有转动片(操作构件)22d,上述转动片22d通过钥匙22a的操作而转动。转动片22d例如是正面观察时呈矩形的构件,如图15、图16、图18、图19所示,能到达转动片22d的长边方向与前后方向一致的前后方向位置,如图17、图20所示,能到达转动片22d的长边方向与上下方向一致的上下方向位置。在转动片22d的前端形成有缺口22d1(参照图18、图19),缺口22d1在致动器20的分离位置与设置于捏手2D的支轴2d的例如缺口、锁定板等被卡合部(未图示)卡合(参照图20)。由此,朝支轴2d的前端从固定底座2A的卡合孔2e脱落一侧的移动被限制。
图20的状态是第一锁定状态未被解除、无法使滑动底座2B相对于固定底座2A移动的状态,其是滑动底座2B的第二锁定状态。因此,在本实施例中,锁头22也构成第二锁定元件。
接着,对本实施例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
在可动门的关闭状态下,与上述第一实施例至第三实施例相同,致动器单元2的滑动底座2B相对于固定底座2A朝前方滑动移动,致动器20配置于接近开关主体的接近位置(参照图15、图18)。在从上述状态开始将可动门打开时,通过作业人员抓握把手21的上部并使把手21朝后方(图15、图18中的右方)移动,从而使滑动底座2B相对于固定底座2A朝后方滑动移动,并使致动器20移动至远离开关主体的分离位置(参照图16、图19)。
在上述分离位置,与滑动底座2B一起移动的捏手2D的支轴2d的前端与固定底座2A的卡合孔2e卡合(参照图19),滑动底座2B相对于固定底座2A被锁定于第一锁定状态。
即使在上述情况下,在打开可动门时,仅通过抓握把手21并使可动门朝打开方向移动便能使滑动底座2B相对于固定底座2A锁定于第一锁定状态,此时,无须钥匙操作等来自外部的多余的操作,因此,能将滑动底座2B简单地锁定于第一锁定状态。
在第一锁定状态(图16、图19)下,与上述第一实施例至第三实施例相同,即使在作业人员等人的身体与把手21碰撞或因来自屋外的风的影响等欲使可动门关闭的情况下,滑动底座2B仍维持第一锁定状态,因此,致动器20不会朝开关主体一侧突出而与开关主体的外侧面碰撞或者是与人发生干涉,能防止部件的损伤、破损,能避免对人体造成危险,并且致动器20不会移动至接近位置而使开关主体内部的接点切换,从而能确保人的安全。
接着,通过从图16、图19所示的第一锁定状态开始对钥匙22a进行操作,如图17、图20所示使锁头22的转动片22d从前后方向位置转动至上下方向位置。由此,转动片22d的前端的缺口22d1与捏手2D的支轴2d的被卡合部(未图示)卡合(参照图20),从而将滑动底座2B相对于固定底座2A锁定于第二锁定状态。此时,致动器20维持分离位置。
在上述第二锁定状态(图17、图20)下,只要作业人员进入危险区域内时将钥匙22a拔出并带入危险区域内,则即便在其它作业人员因不注意想要将可动门关闭而抓握把手21的上部并用两根手指夹住捏手2D且朝近前侧牵拉的情况下,由于转动片22d的缺口22d1与捏手2D的支轴2d卡合,因此,支轴2d的前端也不会从固定底座2A的卡合孔2e脱落而将第一锁定状态解除,其结果是,即使可动门朝关闭方向移动,滑动底座2B的移动也会被锁头22的转动片22d阻止,从使滑动底座2B无法移动。即,图17、图20所示的第二锁定状态是无法进行由锁定解除元件实现的锁定解除,无法使滑动底座2B相对于固定底座2A移动的锁定状态。
如此,第二锁定状态是通过钥匙操作来实现的,因此,在第二锁定状态下,能将滑动底座2B相对于固定底座2A可靠地锁定。
接着,在将可动门关闭时,通过从第二锁定状态(图17、图20)开始对钥匙22a进行操作,能使锁头22的转动片22d从上下方向位置转动至前后方向位置,将第二锁定状态解除并恢复至第一锁定状态(参照图16、图19)。
当从上述状态开始作业人员抓握把手21并用两根手指夹住捏手2D且朝近前侧牵拉时,支轴2d的前端将从固定底座2A的卡合孔2e脱落而将第一锁定状态解除,当在上述状态下使滑动底座2B朝前方(即、图16和图19的左方)移动时,致动器20配置于接近壁一侧的开关主体的接近位置(参照图15、图18)。
根据上述这种本实施例,当致动器20移动至分离位置时,滑动底座2B被锁定于第一锁定状态,因此,能简单地锁定于第一锁定状态。此外,滑动底座2B是通过钥匙22a的操作被锁定于第二锁定状态的,因此,能可靠地锁定于第二锁定状态。而且,在打开可动门时,致动器20维持在分离位置,因此,能避免安全开关的部件的损伤、破损等。
<第五实施例>
图21至图23是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致动器单元的侧面示意结构图。在各图中,与上述第一实施例相同的符号表示相同或相当部分。此外,与上述第一实施例相同,将各图中的左右方向称为“前后方向”,将各图中的纸面垂直方向称为“上下方向”。
在本实施例中,也与上述第一实施例相同,致动器单元2具有操作杆单元26和使弹力(弹性反作用力)作用于操作杆单元26的第三直线状部26C的螺旋弹簧27,通过使第三直线状部26C的锁定部26C1与固定底座2A的卡合孔2Ab卡合,以实现第一锁定状态(参照图22),此外,通过作业人员将操作杆单元26的第一直线状部26A与把手21一起抓握,并通过操作杆单元26的第二直线状部26B使第三直线状部26C朝远离固定底座2A一侧移动,能使第三直线状部26C的锁定部26C1从卡合孔2Ab脱离,从而进行第一锁定状态的解除。
因此,在本实施例中,第三直线状部26C的锁定部26C1和螺旋弹簧27也作为将滑动底座2B设为第一锁定状态的第一锁定元件发挥作用,第一直线状部26A、第二直线状部26B、第三直线状部26C作为将第一锁定状态解除的锁定解除元件发挥作用。另外,在上述第一实施例中,锁定部26C1配置于第三直线状部26C的前端,与此相对,在本实施例中,锁定部26C1配置于直线状部26C的后端。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锁头22也作为形成使固定底座2B相对于固定底座2A无法移动的第二锁定状态的第二锁定元件发挥作用,但锁头22的操作构件22d所作用的对象物与上述实施例不同。
如图21至图23所示,在固定底座2A形成有卡合孔2Ac,上述卡合孔2Ac能供锁头22的操作构件22d卡合。卡合孔2Ac配置于偏离锁定部26C1在固定底座2A上滑动时的前后方向的路径的位置。
接着,对本实施例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
在可动门的关闭状态下,与上述第一实施例相同,致动器单元2的滑动底座2B相对于固定底座2A朝前方滑动移动,致动器20配置于接近开关主体的接近位置(参照图21)。在从上述状态开始将可动门打开时,通过作业人员将把手21的上部与操作杆单元26的第一直线状部26A一起抓握,并使把手21朝后方(图21中的右方)移动,从而使滑动底座2B相对于固定底座2A朝后方滑动移动,并使致动器20移动至远离开关主体的分离位置。
在上述分离位置,与上述第一实施例相同,在螺旋弹簧27的弹力的作用下,操作杆单元26的第三直线状部26C朝接近固定底座2A的一侧移动而使锁定部26C1与固定底座2A的卡合孔2Ab卡合,滑动底座2B相对于固定底座2A被锁定于第一锁定状态(参照图22)。
即使在上述情况下,在打开可动门时,仅通过抓握把手21并使可动门朝打开方向移动便能使滑动底座2B相对于固定底座2A锁定于第一锁定状态,此时,无须钥匙操作等来自外部的多余的操作,因此,能将滑动底座2B简单地锁定于第一锁定状态。
在第一锁定状态(图22)下,与上述第一实施例相同,即使在作业人员等人的身体与把手21碰撞或因来自屋外的风的影响等欲使可动门关闭的情况下,滑动底座2B仍维持第一锁定状态,因此,致动器20不会朝开关主体一侧突出而与开关主体的外侧面碰撞或者是与人发生干涉,能防止部件的损伤、破损,能避免对人体造成危险,并且致动器20不会移动至接近位置而使开关主体内部的接点切换,从而能确保人的安全。
接着,通过从图22所示的第一锁定状态开始对钥匙22a进行操作,如图23所示,使锁头22的操作构件22d突出并与卡合孔2Ac卡合,从而使滑动底座2B相对于固定底座2A处于第二锁定状态。此时,致动器20维持分离位置。
在上述第二锁定状态(图23)下,在作业人员进入危险区域内时,将钥匙22a拔出并带入危险区域内。在上述情况下,在其它作业人员因不注意想要将可动门关闭而将把手21的上部与操作杆单元26的第一直线状部26A一起抓握时,操作杆单元26的第一直线状部26A克服螺旋弹簧27的弹力而绕支点26A1转动,第三直线状部26C通过第二直线状部26B朝远离固定底座2A的一侧移动,其结果是,锁定部26C1从固定底座2A的卡合孔2Ab脱离。
然而,即使在上述情况下,锁头22的操作构件22d仍位于与卡合孔2Ac卡合的状态,从而维持第二锁定状态。即,图23所示的第二锁定状态是即使处于由锁定解除元件实现的第一锁定状态的解除后的状态,也无法使滑动底座2B相对于固定底座2A移动的锁定状态。
如此,第二锁定状态是通过钥匙操作来实现的,因此,在第二锁定状态下,能将滑动底座2B相对于固定底座2A可靠地锁定。
接着,在将可动门关闭时,通过从第二锁定状态(图23)开始对钥匙22a进行操作,能使锁头22的转动片22d回退而从卡合孔2Ac脱离(参照图22),由此,将第二锁定状态解除并恢复至第一锁定状态。
当从上述状态开始作业人员将把手21的上部与操作杆单元26的第一直线状部26A一起抓握时,第一直线状部26A克服螺旋弹簧27的弹力并绕支点26A1转动,由此,第三直线状部26C及锁定部26C1通过第二直线状部26B朝远离固定底座2A的一侧移动,并从固定底座2A的卡合孔2Ab脱离。
当作业人员在将把手21的上部与操作杆单元26的第一直线状部26A一起抓握的状态下使把手21朝前方(即图22中的左方)移动时,锁定部26C1在下板2A1上滑动,并且滑动底座2B朝前方滑动移动,从而使致动器20配置于接近壁一侧的开关主体的接近位置(参照图21)。
根据上述这种本实施例,当致动器20移动至分离位置时,滑动底座2B被锁定于第一锁定状态,因此,能简单地锁定于第一锁定状态。此外,滑动底座2B是通过钥匙22a的操作被锁定于第二锁定状态的,因此,能可靠地锁定于第二锁定状态。而且,在打开可动门时,致动器20维持在分离位置,因此,能避免安全开关的部件的损伤、破损等。
以上,对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例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的应用不局限于此,本发明包含各种变形例。以下,列举变形例的多个例子。
(第一变形例)
在上述第一实施例中示出了如下例子,即通过使锁头22的操作构件22d向操作杆单元26的第三直线状部26C的锁定部26C1突出,以将滑动底座2B锁定于第二锁定状态,但本发明的应用并不局限于此。
作为锁头22,也可以采用与上述第二实施例相同的构件。在上述情况下,将通过钥匙22a的操作而转动的转动片(操作构件)22d设置于锁头22,能到达如下的锁定位置和锁定解除位置,在锁定位置,转动片22d移动至与锁定部26C1相对的位置,以对锁定部26C1朝远离固定底座2A一侧的移动进行限制,从而形成第二锁定状态,在锁定解除位置,转动片22d移动至偏离与锁定部26C1相对位置的位置,以将第二锁定状态解除。
(第二变形例)
在上述第二实施例中示出了如下例子,即将盖构件28A设置于螺旋弹簧28的一端,在致动器20的分离位置(图7、图9),盖构件28与配置于前后方向位置的锁头22的转动片22d相对,在上述分离位置不会通过钥匙22a的操作使转动片22d从前后方向位置转动至上下方向位置,但在本发明中,也可以省略螺旋弹簧28及盖构件28A。
(第三变形例)
在上述第三实施例中示出了采用弹性系数低且容易弹性变形的软质的弹性构件以作为盖构件29,但盖构件29也可以由弹性系数高且不易弹性变形的硬质的弹性构件构成。此外,作为盖构件29,以四棱锥状的盖构件为例进行了说明,但盖构件29的形状并不局限于此,只要在与固定底座2A的基部24的倾斜面24a相对一侧具有倾斜面即可,能采用任意形状。
(第四变形例)
在上述第四实施例中示出了如下的例子,即将锁头22配置于固定底座2A一侧,并将供锁头22的转动片22d卡合的被卡合部(即捏手2D的支轴2d的缺口)配置于滑动底座2B一侧,但本发明的应用并不局限于此。
也可以将锁头22配置于滑动底座2B一侧,并在致动器20的分离位置,使锁头22的转动片22d与捏手2D的支轴2d的缺口卡合。或者,也可以将锁头22配置于滑动底座2B一侧,并将在致动器20的分离位置能供锁头22的转动片22d卡合的被卡合部设置于固定底座2A一侧。
(第五变形例)
在上述第一实施例、第二实施例中示出了如下的例子,即作为锁定解除元件发挥作用的第一直线状部26A、第二直线状部26B、第三直线状部26C与作为第一锁定元件的一部分发挥作用的锁定部26C1构成为一体,但锁定部26C1也可以与第三直线状部26C分体设置(即作为不同构件),并在两个构件之间设置使上述两个构件产生关联的连接构件(未图示)。
(第六变形例)
在上述第一实施例至第五实施例中示出了通过钥匙22a的操作实现第二锁定状态的例子,但本发明的应用并不局限于此。作为钥匙22a这种机械钥匙的替代品,也可以使用能装拆的插件、或者使用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射频识别)卡这种非接触式卡,抑或是使用利用了磁、光等的非接触式钥匙。
(第七变形例)
在上述第一实施例至第五实施例中示出了本发明的安全开关1应用于可动门D与壁(或固定门)W的组合的例子,但本发明的应用并不局限于此。本发明还能应用于可动门彼此的组合中,而且不局限于滑动门,还能应用于转动门。而且,本发明的安全开关还同样能应用于使用了磁、光等的非接触式安全开关。
(其它应用例)
在上述各实施例及上述各变形例中示出了本发明的致动器单元应用于安全开关的例子,但本发明的应用并不局限于此。本发明除了能应用于安全开关之外,还能应用于限位开关等开关中。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对于致动器单元是优选的,尤其适合于能将滑动底座相对于固定底座简单地锁定、且能通过钥匙操作使滑动底座处于相对于固定底座可靠的锁定状态的结构。
(符号说明)
1 安全开关
2 致动器单元
2A 固定底座
2B 滑动底座
20 致动器
22 锁头(第二锁定元件)
22a 钥匙
22d 操作构件
26C1 锁定部
27 螺旋弹簧
26C1、27 第一锁定机构(第一锁定元件)
26A 第一直线状部
26B 第二直线状部
26C 第三直线状部
26A、26B、26C 锁定解除元件
3 开关主体(开关)
D 可动门

Claims (5)

1.一种致动器单元,所述致动器单元用于对开关的输出状态进行切换,其特征在于,包括:
固定底座;
滑动底座,所述滑动底座具有作用于所述开关的致动器,并能滑动地设置于所述固定底座,以使所述致动器能到达接近所述开关的接近位置及远离所述开关的分离位置;
第一锁定元件,所述第一锁定元件在所述致动器的所述分离位置将所述滑动底座相对于所述固定底座锁定于第一锁定状态;
锁定解除元件,所述锁定解除元件能将由所述第一锁定元件实现的所述第一锁定状态解除;以及
第二锁定元件,能从外部操作所述第二锁定元件,使得在所述致动器的所述分离位置,无法使所述滑动底座相对于所述固定底座移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致动器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锁定元件具有通过来自所述外部的操作而被操作的操作构件,所述操作构件作用于所述第一锁定元件。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致动器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锁定元件具有通过来自所述外部的操作而被操作的操作构件,所述操作构件作用于所述固定底座。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致动器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锁定解除元件与所述第一锁定元件构成为一体。
5.一种安全开关,其特征在于,
包括权利要求1所述的致动器单元。
CN201980038956.1A 2018-06-08 2019-05-29 致动器单元及安全开关 Pending CN112292745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110715A JP6791907B2 (ja) 2018-06-08 2018-06-08 アクチュエータユニットおよび安全スイッチ
JP2018-110715 2018-06-08
PCT/JP2019/021436 WO2019235339A1 (ja) 2018-06-08 2019-05-29 アクチュエータユニットおよび安全スイッチ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292745A true CN112292745A (zh) 2021-01-29

Family

ID=687702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38956.1A Pending CN112292745A (zh) 2018-06-08 2019-05-29 致动器单元及安全开关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EP (1) EP3806124A4 (zh)
JP (1) JP6791907B2 (zh)
KR (1) KR20210015797A (zh)
CN (1) CN112292745A (zh)
WO (1) WO2019235339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220042360A1 (en) * 2020-08-07 2022-02-10 Jesper Birk Andersen Child lock for a sliding window or door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5124574U (zh) * 1979-02-27 1980-09-03
US6023953A (en) * 1998-01-30 2000-02-15 Southco, Inc. Slam latch with opposing slides
JP4710648B2 (ja) * 2006-02-23 2011-06-29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安全スイッチ
DE102008032246B4 (de) * 2008-07-01 2011-05-19 Euchner Gmbh + Co. Kg Vorrichtung zum lösbaren Verriegeln eines geschlossenen Zustandes einer Raumtrenneinrichtung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220042360A1 (en) * 2020-08-07 2022-02-10 Jesper Birk Andersen Child lock for a sliding window or door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210015797A (ko) 2021-02-10
WO2019235339A1 (ja) 2019-12-12
EP3806124A1 (en) 2021-04-14
JP2019212592A (ja) 2019-12-12
JP6791907B2 (ja) 2020-11-25
EP3806124A4 (en) 2022-03-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810369B2 (en) Forming tool with immobilizing means for the actuating member of the safety member
KR101010764B1 (ko) 회로 차단기의 외부 조작 핸들 장치
US8973956B2 (en) Latch device
US10662674B2 (en) Structures of electronic lock
US20090205383A1 (en) Vehicle door handle device
US7227092B2 (en) Device for actuating an electric switching device with locking device
US20100095719A1 (en) Door Lock Device With Safety Switch
JP4927023B2 (ja) 非常停止用押ボタンスイッチ
EP3101205B1 (en) Lock assembly for locking a door with respect to a door frame
CN112292745A (zh) 致动器单元及安全开关
CN108884689B (zh)
EP3589806B1 (en) Locking module and method of operating a locking module
KR101524539B1 (ko) 키 스위치
JP6960512B2 (ja) アクチュエータユニットおよび安全スイッチ
EP0552033B1 (en) Locking handle
CN108643714B (zh) 防误锁芯及解锁钥匙
KR102022498B1 (ko) 사물함의 잠금장치
EP3576124A1 (en) Quick-action orthogonal motion conversion mechanism with direct-acting return feature
KR0131801Y1 (ko) 해정위치 구속형 래치장치
KR102362325B1 (ko) 안전 손잡이 잠금 장치
CN111902593A (zh) 窗或门
JP2020021580A (ja) アクチュエータユニットおよび安全スイッチ
CN111577016B (zh) 碰簧销自动解锁型门锁插芯
KR200344026Y1 (ko) 도어 강제 개폐 구조
CN108222700B (zh) 用于双扇门的闭锁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