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720365U - 烹饪器具 - Google Patents

烹饪器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720365U
CN219720365U CN202321033369.3U CN202321033369U CN219720365U CN 219720365 U CN219720365 U CN 219720365U CN 202321033369 U CN202321033369 U CN 202321033369U CN 219720365 U CN219720365 U CN 21972036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quid
liquid storage
cooking
cavity
liquid inl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033369.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化勇
周旺
缪永多
李阳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033369.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72036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72036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72036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ok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烹饪器具,烹饪器具包括:烹饪本体,烹饪本体限定出容纳腔;内锅,内锅设于容纳腔内且限定出烹饪腔;分离装置,分离装置设于内锅内且具有储液腔和回流通道,回流通道具有第一过液部和第二过液部,第一过液部连通储液腔和回流通道,第二过液部设于第一过液部的上方且连通烹饪腔和回流通道,分离装置具有进液部以连通储液腔和烹饪腔;其中,分离装置的底部具有导流部,用于引导烹饪腔内的液体朝进液部流动。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烹饪器具在烹饪过程中能够快速自动地分离肉汤中的油脂,避免分离装置会上下浮动,具有提高油水分离的效率、减少用户的工作量、节省用户的时间和精力等优点。

Description

烹饪器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烹饪器具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烹饪器具。
背景技术
煲肉汤时,肉汤中的油脂会从肉中析出漂浮在肉汤上,油脂一方面影响肉汤的口感,另一方面不符合现在低脂的健康饮食要求,若需要去除肉汤中的油脂,用户需要用汤勺将漂浮在肉汤上的油脂取出。
为此,相关技术中公开了一种滤油装置,在肉汤被煮沸时,肉汤能够进入滤油装置内,以将肉汤中的油脂分离出,但肉汤进入滤油装置需要较长的时间,且肉汤被煮沸时,肉汤内会产生的气泡,产生的气泡会浮在滤油装置下方,容易造成滤油装置的上下浮动,影响滤油装置对油脂过滤的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烹饪器具,该烹饪器具在烹饪过程中能够快速自动地分离肉汤中的油脂,避免分离装置会上下浮动,具有提高油水分离的效率、减少用户的工作量、节省用户的时间和精力等优点。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烹饪器具,包括:烹饪本体,所述烹饪本体限定出容纳腔;内锅,所述内锅设于所述容纳腔内且限定出烹饪腔;分离装置,所述分离装置设于所述内锅内且具有储液腔和回流通道,所述回流通道具有第一过液部和第二过液部,所述第一过液部连通所述储液腔和所述回流通道,所述第二过液部设于所述第一过液部的上方且连通所述烹饪腔和所述回流通道,所述分离装置具有进液部以连通所述储液腔和所述烹饪腔;其中,所述分离装置的底部具有导流部,用于引导所述烹饪腔内的液体朝所述进液部流动。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烹饪器具在烹饪过程中能够快速自动地分离肉汤中的油脂,避免分离装置会上下浮动,具有提高油水分离的效率、减少用户的工作量、节省用户的时间和精力等优点。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的烹饪器具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导流部从下至上朝至少一个所述进液部延伸。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导流部包括导流斜面和/或导流弧面。
在一些示例中,所述导流部包括导流斜面且所述导流斜面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10°-60°。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导流部包括导流弧面且所述导流弧面为凸弧面。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分离装置包括:储液容器,所述储液容器设于所述烹饪腔内;挡油件,所述挡油件与所述储液容器限定出所述回流通道;其中,所述挡油件的至少一部分设于所述储液容器内且所述导流部设于所述储液容器的底壁外表面;或者,所述挡油件设于所述储液容器外且所述导流部设于所述挡油件。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进液部包括第一进液部,所述第一进液部包括设于所述储液容器的周壁的第一进液口或者所述储液容器的周壁的上端开口,其中,所述导流部包括第一导流部,所述第一导流部从下至上朝所述第一进液部延伸。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所述进液部还包括第二进液部,所述第二进液部设于所述挡油件或者所述储液容器,其中,所述导流部包括第二导流部,所述第二导流部从下至上朝所述第二进液部延伸。
在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一导流部和所述第二导流部相背设置且分别从下至上朝远离彼此的方向延伸。
在一些示例中,所述储液容器具有底壁和周壁且所述储液容器的底壁中部设有通液口;所述挡油件设于所述储液容器内且覆盖所述通液口,所述第二进液部设于所述挡油件且与所述通液口相对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储液容器的底壁具有朝上延伸的环形翻边,所述环形翻边的上端开口为所述通液口;其中,所述挡油件具有顶壁和周壁,所述第二进液部设于所述挡油件的顶壁,所述挡油件的周壁位于所述环形翻边的外侧且与所述环形翻边限定出所述回流通道的至少一部分。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烹饪本体包括设于所述内锅下方的加热装置,所述分离装置的底壁外表面的最低点在所述内锅的底壁上的投影位于预设区域内;其中,所述预设区域为所述加热装置在所述内锅的底壁上的投影所占的区域;或者,所述加热装置与所述内锅接触,所述预设区域的内轮廓线和外轮廓线分别位于所述加热装置和所述内锅的底壁的接触位置所占区域的内外两侧,所述内轮廓线和/或所述外轮廓线与所述接触位置所占区域之间的距离为小于或者等于10mm。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内锅的侧壁具有定位凸起且所述分离装置设有与所述定位凸起配合的支撑边;或者,所述分离装置的侧壁具有与所述内锅的侧壁配合的凸筋;或者,所述分离装置支撑于所述内锅的锅沿;或者,所述分离装置支撑于所述内锅的底壁。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烹饪器具在一个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处的放大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烹饪器具在另一个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中B处的放大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烹饪器具在还有一个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中C处的放大图。
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储液容器和挡油件的结构示意图,所述挡油件位于所述储液容器外。
附图标记:烹饪器具1,
烹饪本体10,
内锅20,烹饪腔21,定位凸起22,
分离装置30,储液容器31,通液口311,环形翻边312,挡油件32,储液腔33,
回流通道34,第一过液部341,第二过液部342,
进液部35,第二进液部351,第一进液口352,
导流部36,第二导流部361,第一导流部362,导流斜面363,导流弧面364,
支撑边37,
加热装置4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烹饪器具1。
如图1-图7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烹饪器具1包括烹饪本体10、内锅20和分离装置30。
烹饪本体10限定出容纳腔,内锅20设于容纳腔内,内锅20限定出烹饪腔21,用户可将食材放置在烹饪腔21内,以使烹饪器具1能够对烹饪腔21内的食材进行烹饪。分离装置30设于内锅20内,分离装置30具有储液腔33和回流通道34,回流通道34具有第一过液部341和第二过液部342,第一过液部341连通储液腔33和回流通道34,第二过液部342连通烹饪腔21和回流通道34,第二过液部342设于第一过液部341的上方,分离装置30具有进液部35,进液部35连通储液腔33和烹饪腔21。
烹饪腔21内的液体从进液部35进入储液腔33内之后,密度较小的液体会浮在储液腔33的上方,密度较大的液体会聚集在储液腔33的下方,位于储液腔33内下部的密度较大的液体可从第一过液部341进入回流通道34内,随着储液腔33内液面的上升,回流通道34内密度较大的液体可以从第二过液部342进入烹饪腔21内,从而可以分离内锅20中不同密度的液体,使密度较小的液体集中在储液腔33内,使密度较大的液体集中在烹饪腔21内。
此外,在密度较大的液体从第一过液部341流至回流通道34内,液体沿回流通道34从第二过液部342流至烹饪腔21内后,密度较小的液体会聚集在储液腔33内,使第二过液部342位于第一过液部341的上方,可以使储液腔33内能够储存密度较小的液体,避免密度较小的液体会进入烹饪腔21内。
其中,分离装置30的底部具有导流部36,导流部36用于引导烹饪腔21内的液体朝进液部35流动,在烹饪腔21内的液体被煮沸时,导流部36能够引导烹饪腔21上方的液体沿导流部36流向进液部35,进而使烹饪腔21内的液体能够快速地沿导流部36从进液部35进入储液腔33内,便于提高烹饪器具1分离不同密度液体的效率,以将密度较小的液体集中在储液腔33内,使密度较大的液体集中在烹饪腔21内。
此外,通过在分离装置30的底部设置导流部36,以在烹饪腔21内的液体被煮沸,烹饪腔21内产生的气泡向上浮动至分离装置30的底部时,气泡可沿分离装置30的底部的导流部36流向进液部35,避免气泡会聚集在分离装置30的底部,进而在气泡浮动时,避免气泡会带动分离装置30上下浮动,避免会对分离装置30的位置造成影响,以使分离装置30能够顺利地分离不同密度的液体。
在一些实施例中,通过在分离装置30的底部设置导流部36,在烹饪腔21内的液体被煮沸时,导流部36能够对液体流动的方向进行引导,使液体能够从进液部35进入储液腔33内,这样在分离烹饪腔21内不同密度的液体时,便于减少烹饪器具1分离油脂的时间,以使烹饪器具1能够根据需求灵活地改变加热温度,使烹饪器具1能够更好的煲汤。
在一些实施例中,烹饪器具1在进行煲汤时,在对烹饪腔21内的肉汤进行加热,烹饪腔21内的肉汤沸腾时,加热产生的气泡和沸腾的液体可沿导流部36流向进液部35,一方面能够使烹饪腔21内的液体能够沿导流部36快速地进入储液腔33,以利用分离装置30快速自动地将烹饪腔21内肉汤的油脂分离出来,另一方面能够避免气泡聚集在分离装置30的底部,进而在气泡浮动时,避免气泡会带动分离装置30上下浮动,避免会对分离装置30的位置造成影响,以使分离装置30能够顺利地分离不同密度的液体。
具体而言,在烹饪腔21内的液体沿导流部36进入储液腔33后,储液腔33内密度较高的汤水会从第一过液部341进入回流通道34内,沿回流通道34从第二过液部342进入烹饪腔21内,密度较低的油脂会被储存在储液腔33内,以对肉汤内的汤水和油脂进行分离,这样在完成煲汤后,用户无需再对烹饪腔21内的肉汤进行去油操作,就能够从烹饪腔21中得到油脂已经被分离的汤水,减少了用户的工作量,节省用户的时间和精力,提高油水分离的效率,而且便于提高油水分离的效果。
因此,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烹饪器具1在烹饪过程中烹饪腔21内的液体可沿导流部36快速流至储液腔33内,以快速自动地分离肉汤中的油脂,同时导流部36能够疏散分离装置30底部的气泡,避免气泡会带动分离装置30会上下浮动,具有提高油水分离的效率、减少用户的工作量、节省用户的时间和精力等优点。
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的烹饪器具1。
如图1-图7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烹饪器具1包括烹饪本体10、内锅20和分离装置30。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2所示,导流部36从下至上朝至少一个进液部35延伸,以在烹饪腔21内的液体沸腾时,烹饪腔21内的液体可沿导流部36从下向上流向进液部35,使烹饪腔21内的液体快速地从进液部35进入储液腔33内,便于提高烹饪腔21内液体进入储液腔33的效率,进而能够快速地分离烹饪腔21内不同密度的液体,将密度较大的液体储存在烹饪腔21内,将密度较小的液体储存在储液腔33内。
同时,在烹饪腔21内的液体被煮沸,烹饪腔21内产生的气泡向上浮动至分离装置30的底部时,气泡可沿导流部36从下向上流向进液部35,避免气泡会聚集在分离装置30的底部,进而在气泡浮动时,避免气泡会带动分离装置30上下浮动,避免会对分离装置30的位置造成影响,以使分离装置30能够顺利地分离不同密度的液体。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导流部36包括导流斜面363,在烹饪腔21内的液体被煮沸时,烹饪腔21内的气泡和沸腾的液体可沿导流斜面363流向进液部35,从进液部35进入储液腔33内,一方面能够使烹饪腔21内的液体可沿导流斜面363快速地进入储液腔33内,便于提高烹饪腔21内液体进入储液腔33的效率,以能够快速地分离烹饪腔21内不同密度的液体,将密度较大的液体储存在烹饪腔21内,将密度较小的液体储存在储液腔33内,另一方面能够避免气泡聚集在分离装置30底部,避免气泡会带动分离装置30上下浮动,避免会对分离装置30的位置造成影响,以使分离装置30能够顺利地分离不同密度的液体。
其中,烹饪腔21内的液体进入储液腔33内之后,密度较小的液体会浮在储液腔33的上方,密度大的液体会聚集在储液腔33的下方,位于储液腔33内下部的密度较大的液体可从第一过液部341进入回流通道34内,随着储液腔33内液面的上升,回流通道34内密度较大的液体可以从第二过液部342进入烹饪腔21内,从而可以分离内锅20中不同密度的液体,使密度较小的液体集中在储液腔33内,使密度较大的液体集中在烹饪腔21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导流斜面363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10°-60°,以使导流部36能够将烹饪腔21内的液体和气泡快速引导至进液部35,进而使烹饪腔21内的液体可快速、顺利地进入储液腔33内,以快速分离烹饪腔21内密度不同的液体,并将密度较大的液体储存在烹饪腔21内,将密度较小的液体储存在储液腔33内,同时能够避免气泡聚集在分离装置30底部,避免气泡会带动分离装置30上下浮动。
其中,导流斜面363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10°、20°、30°、45°、50°或60°,以利用导流斜面363更好的引导烹饪腔21内的液体和气泡,使烹饪腔21内的液体能够沿导流斜面363快速、顺利地进入储液腔33内,使烹饪腔21内的气泡能够沿导流斜面363快速流向进液部35,避免气泡聚集在分离装置30底部,避免气泡会带动分离装置30上下浮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中,如图5、图6所示,导流部36包括导流弧面364,在烹饪腔21内的液体被煮沸时,烹饪腔21内的气泡和沸腾的液体可沿导流弧面364流向进液部35,从进液部35进入储液腔33内,一方面能够使烹饪腔21内的液体沿导流弧面364快速地进入储液腔33内,便于提高烹饪腔21内液体进入储液腔33的效率,进而能够快速地分离烹饪腔21内不同密度的液体,将密度较大的液体储存在烹饪腔21内,将密度较小的液体储存在储液腔33内,另一方面能够避免气泡聚集在分离装置30底部,避免气泡会带动分离装置30上下浮动,避免会对分离装置30的位置造成影响,以使分离装置30能够顺利地分离不同密度的液体。
其中,烹饪腔21内的液体进入储液腔33内之后,密度较小的液体会浮在储液腔33的上方,密度大的液体会聚集在储液腔33的下方,位于储液腔33内下部的密度较大的液体可从第一过液部341进入回流通道34内,随着储液腔33内液面的上升,回流通道34内密度较大的液体可以从第二过液部342进入烹饪腔21内,从而可以分离内锅20中不同密度的液体,使密度较小的液体集中在储液腔33内,使密度较大的液体集中在烹饪腔21内。
在一些实施例,如图6所示,导流弧面364为凸弧面,以使烹饪腔21内的液体能够沿凸弧面顺利地进入储液腔33内,避免进液部35附近的液体会聚集在凸弧面处,导流弧面364能够充分引导烹饪腔21内的液体和气泡流向进液部35,使烹饪腔21内的液体可快速、顺利地进入储液腔33内,进而便于快速地分离烹饪腔21内不同密度的液体,使使烹饪腔21内的气泡能够沿导流弧面364快速流向进液部35,避免气泡聚集在分离装置30底部,避免气泡会带动分离装置30上下浮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分离装置30包括储液容器31和挡油件32,储液容器31设于烹饪腔21内,挡油件32与储液容器31限定出回流通道34。
在一些实施例中,挡油件32的至少一部分设于储液容器31内,导流部36设于储液容器31的底壁外表面,挡油件32与储液容器31的内侧壁限定出回流通道34。
在烹饪腔21内的液体被煮沸时,位于储液容器31的底壁外表面附近的液体可沿导流部36流向进液部35,液体从进液部35进入储液腔33内,储液腔33内密度较大的液体可从第一过液部341进入回流通道34内,沿回流通道34从第二过液部342进入烹饪腔21,密度较小的液体会留在储液腔33内,以分离烹饪腔21内不同密度的液体,进而在烹饪器具1煲汤时,能够分离肉汤中的油脂。
同时,位于储液容器31底壁的气泡可沿导流部36流向进液部35,以避免气泡聚集在储液容器31的底壁外表面,避免气泡会带动储液容器31上下浮动,避免会对储液容器31和挡油件32的位置造成影响,以使分离装置30能够顺利地分离不同密度的液体。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挡油件32设于储液容器31外,导流部36设于挡油件32,挡油件32与储液容器31的外侧壁限定出回流通道34。
在烹饪腔21内的液体被煮沸时,位于挡油件32附近的液体可沿导流部36流向进液部35,液体从进液部35进入储液腔33内,储液腔33内密度较大的液体可从第一过液部341进入回流通道34内,沿回流通道34从第二过液部342进入烹饪腔21,密度较小的液体会留在储液腔33内,以分离烹饪腔21内不同密度的液体,进而在烹饪器具1煲汤时,能够分离肉汤中的油脂。
同时,位于挡油件32附近的气泡可沿导流部36流向进液部35,以避免气泡聚集在挡油件32上,避免气泡会带动挡油件32上下浮动,避免会对挡油件32和储液容器31的位置造成影响,以使分离装置30能够顺利地分离不同密度的液体。
在一些实施例中,挡油件32包括第一侧壁、第二侧壁和底壁,第二侧壁位于第一侧壁的外侧,挡油件32的外周壁的横截面形成为环形,导流部36设于挡油件32的底壁外表面。
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分离装置30设置在烹饪腔21的上方,在烹饪腔21内的液体被煮沸时,分离装置30的底壁容易阻碍烹饪腔21内上方液体的沸腾,因此将导流部36设于分离装置30的底壁外表面,以使分离装置30底壁下方的液体能够沿导流部36流向进液部35,避免分离装置30的底壁会对烹饪腔21内液体的流动造成阻碍,以使烹饪腔21内的液体能够顺利地进入储液腔33,以顺利分离烹饪腔21内不同密度的液体。
同时,在烹饪腔21内的液体被煮沸,烹饪腔21内产生的气泡向上浮动至分离装置30的底壁外表面时,气泡可沿导流部36从下向上流向进液部35,避免气泡会聚集在分离装置30的底壁外表面,进而在气泡浮动时,避免气泡会带动分离装置30上下浮动,避免会对分离装置30的位置造成影响,以使分离装置30能够顺利地分离不同密度的液体。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中,进液部35包括第一进液部,导流部36包括第一导流部362,第一导流部362从下至上朝第一进液部延伸,第一进液部包括第一进液口352,第一进液口352设于储液容器31的周壁,在烹饪腔21内的液体被煮沸时,烹饪腔21侧部的液体可沿第一导流部362向上流向储液容器31的周壁,储液腔33外侧的液体从储液容器31周壁的第一进液口352进入储液腔33内,储液腔33内密度较大的液体从第一过液部341进入回流通道34内,沿回流通道34从第二过液部342进入储液腔33内,从而可以分离内锅20中不同密度的液体,将密度较大的液体储存在烹饪腔21内,将密度较小的液体储存在储液腔33内。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可选实施例中,第一进液部包括储液容器31的周壁的上端开口,导流部36包括第一导流部362,第一导流部362从下至上朝第一进液部延伸,在烹饪腔21内的液体被煮沸时,烹饪腔21侧部的液体沿第一导流部362流向储液容器31周壁的上端开口,储液腔33外侧的液体从储液容器31周壁上端开口进入储液腔33内,储液腔33内密度较大的液体从第一过液部341进入回流通道34内,沿回流通道34从第二过液部342进入储液腔33内,从而可以分离内锅20中不同密度的液体,将密度较大的液体储存在烹饪腔21内,将密度较小的液体储存在储液腔33内。
在一些示例中,储液容器31的周壁与烹饪腔21的周壁限定出过流通道,过流通道连通储液容器31的周壁的上端开口和烹饪腔21,在烹饪腔21内的液体被煮沸时,烹饪腔21侧部的液体沿第一导流部362流向过流通道,通过过流通道向上流至储液容器31周壁的上端开口,从储液容器31周壁的上端开口处进入储液腔33内。
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挡油件32的至少一部分设于储液容器31内,第一导流部362设于储液容器31的底壁外表面,储液容器31的周壁设有第一进液口352,在烹饪腔21内的液体被煮沸时,烹饪腔21侧部的液体可沿第一导流部362向上流向储液容器31的周壁,储液腔33外侧的液体从储液容器31周壁的第一进液口352或者储液容器31周壁的上端开口进入储液腔33内。
如图7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挡油件32设于储液容器31外,第一导流部362设于挡油件32的底壁外表面,储液容器31的周壁设有第一进液口352,在烹饪腔21内的液体被煮沸时,烹饪腔21侧部的液体可沿第一导流部362向上流向储液容器31的周壁,储液腔33外侧的液体从储液容器31周壁的第一进液口352或者储液容器31周壁的上端开口进入储液腔33内。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图2、图7所示,进液部35还包括第二进液部351,第二进液部351设于挡油件32或者储液容器31。在烹饪腔21内的液体被煮沸时,烹饪腔21中部的液体能够从第二进液部351流至储液腔33内,以使分离装置30能够分离烹饪腔21内不同密度的液体,以将密度较大的液体储存在烹饪腔21内,将密度较小的液体储存在储液腔33内。
其中,导流部36包括第二导流部361,第二导流部361从下至上朝第二进液部351延伸,在烹饪腔21内的液体被煮沸时,烹饪腔21中部的液体可沿第二导流部361从下向上流向第二进液部351,从第二进液部351进入储液腔33内,储液腔33内密度较大的液体会从第一过液部341进入回流通道34内,沿回流通道34从第二过液部342进入烹饪腔21内,从而可以分离内锅20中不同密度的液体,将密度较大的液体储存在烹饪腔21内,将密度较小的液体储存在储液腔33内。
同时,在烹饪腔21内的液体被煮沸,烹饪腔21内产生的气泡向上浮动至分离装置30的底壁外表面时,气泡可沿第二导流部361从下向上流向第二进液部351,避免气泡会聚集在分离装置30的底壁外表面,进而在气泡浮动时,避免气泡会带动分离装置30上下浮动,避免会对分离装置30的位置造成影响,以使分离装置30能够顺利地分离不同密度的液体。
举例而言,在烹饪器具1煲汤,烹饪腔21内的肉汤可沿第二导流部361从下向上流向第二进液部351,从第二进液部351进入储液腔33内,储液腔33内密度较大的汤水会从第一过液部341进入回流通道34内,沿回流通道34从第二过液部342进入烹饪腔21内,肉汤中密度较小的油脂储存在储液腔33内,以能够将肉汤中的油脂分离出来,这样便于提升肉汤的口感,而且符合低脂的健康饮食要求,便于提高用户的饮食健康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2、图7所示,第一导流部362和第二导流部361相背设置,第一导流部362和第二导流部361分别从下至上朝远离彼此的方向延伸,以使第一导流部362和第二导流部361能够分别对烹饪腔21内不同区域处的液体进行引导。
具体而言,烹饪腔21内处于第二导流部361附近的液体可沿第二导流部361向上流至第二进液部351,从第二进液部351流至储液腔33内,烹饪腔21内处于第一导流部362附近的液体可沿第一导流部362向上流至第一进液部,从第一进液部流至储液腔33内。
其中,使第一导流部362和第二导流部361分别从下至上朝远离彼此的方向延伸,以避免第一导流部362和第二导流部361相互干涉,这样便于提高第一导流部362和第二导流部361对烹饪腔21内液体的导流效率,以使烹饪腔21中部的液体可沿第二导流部361流向第二进液部351,从第二进液部351进入储液腔33内,使烹饪腔21侧部的液体能够沿第一导流部362流向第一进液部,从第一进液部进入储液腔33内。
同时,在挡油件32的至少一部分设置在储液容器31内时,使第一导流部362和第二导流部361分别从下至上朝远离彼此的方向延伸,便于增大储液腔33的深度,提高储液腔33储存液体的能力,进而在分离烹饪腔21内肉汤的油脂时,储液腔33能够储存更多的油脂,避免油脂会从进液部35进入烹饪腔21内。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中,如图3、图4所示,储液容器31具有底壁和周壁,储液容器31的底壁中部设有通液口311,其中,挡油件32设于储液容器31内,挡油件32覆盖通液口311,第二进液部351设于挡油件32,第二进液部351与通液口311相对设置。
在烹饪腔21内的液体被煮沸时,烹饪腔21中部的液体能够从储液容器31底壁中部的通液口311流向第二进液部351,从第二进液部351流至储液腔33内,以使分离装置30能够分离烹饪腔21内不同密度的液体,以将密度较大的液体储存在烹饪腔21内,将密度较小的液体储存在储液腔33内。
其中,导流部36包括第二导流部361,第二导流部361从下至上朝第二进液部351延伸,在烹饪腔21内的液体被煮沸时,烹饪腔21中部的液体可沿第二导流部361从下向上从通液口311流向第二进液部351,从第二进液部351进入储液腔33内,储液腔33内密度较大的液体会从第一过液部341进入回流通道34内,沿回流通道34从第二过液部342进入烹饪腔21内,从而可以分离内锅20中不同密度的液体,将密度较大的液体储存在烹饪腔21内,将密度较小的液体储存在储液腔33内。
同时,在烹饪腔21内的液体被煮沸,烹饪腔21内产生的气泡向上浮动至储液容器31的底壁外表面时,气泡可沿第二导流部361从下向上流向第二进液部351,避免气泡会聚集在储液容器31的底壁外表面,进而在气泡浮动时,避免气泡会带动储液容器31上下浮动,避免会对储液容器31和挡油件32的位置造成影响,以使分离装置30能够顺利地分离不同密度的液体。
举例而言,在烹饪器具1煲汤,烹饪腔21内的肉汤可沿第二导流部361从下向上从通液口311流向第二进液部351,从第二进液部351进入储液腔33内,储液腔33内密度较大的汤水会从第一过液部341进入回流通道34内,沿回流通道34从第二过液部342进入烹饪腔21内,肉汤中密度较小的油脂储存在储液腔33内,以能够将肉汤中的油脂分离出来,这样便于提升肉汤的口感,而且符合低脂的健康饮食要求,便于提高用户的饮食健康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图2所示,储液容器31的底壁具有朝上延伸的环形翻边312,环形翻边312的上端开口为通液口311,其中,挡油件32具有顶壁和周壁,第二进液部351设于挡油件32的顶壁,环形翻边312可引导烹饪腔21内的液体流向通液口311,进而使烹饪腔21内中部的液体可沿环形翻边312向上从通液口311流向从第二进液部351,从第二进液部351进入储液腔33内,储液腔33内密度较大的液体从第一过液部341进入回流通道34内,沿回流通道34从第二过液部342进入储液腔33内,从而可以分离内锅20中不同密度的液体,将密度较大的液体储存在烹饪腔21内,将密度较小的液体储存在储液腔33内。
其中,挡油件32的周壁位于环形翻边312的外侧,挡油件32的周壁与环形翻边312限定出回流通道34的至少一部分,以使储液腔33内密度较大的液体能够沿回流通道34流至烹饪腔21内,使储液腔33内密度较小的液体能够储存在储液腔33内,以对内锅20内的不同密度的液体进行分液。
同时,利用环形翻边312和挡油件32的周壁限定出回流通道34的至少一部分,这样便于增大第二过液部342的高度,进而能够提高分离装置30储存油脂的能力,进而在储液腔33内的油脂过多时,能够将油脂储存在回流通道34内。
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储液容器31和挡油件32的周壁限定出环形的储液腔33,环形翻边312沿上下方向延伸,环形翻边312限定出环形的通液口311,烹饪腔21中部的液体可沿环形翻边312向上从第二进液部351进入环形储液腔33内,储液腔33内密度较大的液体从第一过液部341进入回流通道34内,沿回流通道34从第二过液部342进入储液腔33内,从而可以分离内锅20中不同密度的液体,将密度较大的液体储存在烹饪腔21内,将密度较小的液体储存在储液腔33内。
如图3、图4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挡油件32的至少一部分设置在储液容器31内,挡油件32和储液容器31限定出环形的储液腔33和环形的回流通道34,第一导流部362位于第二导流部361的外侧,第二导流部361从下向上朝靠近烹饪腔21轴线的方向延伸,第二进液部351设于挡油件32的顶壁,烹饪腔21中部的液体可沿第二导流部361向上流至第二进液部351,从第二进液部351进入储液腔33内。
第一导流部362从下向上朝远离烹饪腔21轴线的方向延伸,第一进液部设于储液容器31的周壁,第一进液部位于第二进液部351的外侧,烹饪腔21侧部的液体可沿第一导流部362向上流至第一进液部,从第一进液部顺利进入储液腔33内。
这里需要解释的是,这里所说的内侧和外侧为相对于烹饪腔21的轴线而言,处于第二进液部351靠近烹饪腔21的轴线方向为第二进液部351的内侧,处于第二进液部351远离烹饪腔21的轴线的方向为第二进液部351的外侧。处于第二导流部361靠近烹饪腔21的轴线方向为第二导流部361的内侧,处于第二导流部361远离烹饪腔21的轴线的方向为第二导流部361的外侧。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4所示,第一导流部362和第二导流部361的下表面形成为导流斜面363,第一导流部362从右向左朝上倾斜延伸,第一导流部362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N,N的大小为10°-60°,具体地,N的大小为10°、20°、30°、45°、50°或60°,烹饪腔21内的液体可沿第一导流部362从右向左朝第一进液部流动,从第一进液部进入储液腔33内。
第二导流部361从左向右朝上倾斜延伸,第二导流部361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M,M的大小为10°-60°,具体地,M的大小为10°、20°、30°、45°、50°或60°,烹饪腔21内的液体可沿第二导流部361从左向右朝第二进液部351流动,从第二进液部351进入储液腔33内。
第一导流部362的右端与第二导流部361的左端相连接,这样便于增大储液腔33沿上下方向向下的深度,进而提高储液腔33储存液体的能力,进而在分离烹饪腔21内肉汤的油脂时,储液腔33能够储存更多的油脂,避免油脂会从进液部35进入烹饪腔21内。
在另一些示例中,如图5、图6所示,挡油件32的至少一部分设置在储液容器31内,第一导流部362和第二导流部361的下表面形成为导流弧面364,第一导流部362从右向左朝上延伸,烹饪腔21内的液体可沿第一导流部362从右向左朝第一进液部流动,从第一进液部进入储液腔33内。第二导流部361从左向右朝上延伸,烹饪腔21内的液体可沿第二导流部361从左向右朝第二进液部351流动,从第二进液部351进入储液腔33内。
第一导流部362的右端与第二导流部361的左端相连接并形成向下凸起的弧面,这样便于增大储液腔33沿上下方向向下的深度,进而提高储液腔33储存液体的能力,进而在分离烹饪腔21内肉汤的油脂时,储液腔33能够储存更多的油脂,避免油脂会从进液部35进入烹饪腔21内。
在还有一些示例中,第一导流部362包括导流斜面363,第二导流部361包括导流弧面364,也可以是第一导流部362包括导流弧面364,第二导流部361包括导流斜面363。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烹饪本体10包括加热装置40,加热装置40设于内锅20下方,分离装置30的底壁外表面的最低点在内锅20的底壁上的投影位于预设区域内,以利用加热装置40对与预设区域内对应区域内的液体进行精准加热,使加热装置40能够对分离装置30底部的液体进行加热,进而使这部分区域的液体能够快速沸腾,使分离装置30下方的液体能够沿第一导流部362流向第一进液部,沿第二导流部361流向第二进液部351,以使烹饪腔21内的液体能够快速地进入储液腔33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预设区域为加热装置40在内锅20的底壁上的投影所占的区域,加热装置40能够对预设区域对应区域内的液体进行充分加热,进而使加热装置40能够对分离装置30的底部的液体进行充分加热,使烹饪腔21内的气泡和沸腾的液体能够沿第一导流部362流向第一进液部,沿第二导流部361流向第二进液部351,一方面使烹饪腔21内的液体能够顺利地进入储液腔33内,另一方面能够避免气泡聚集在分离装置30的底部,避免气泡会带动分离装置30上下浮动,避免会对分离装置30的位置造成影响,以使分离装置30能够顺利地分离不同密度的液体。
其中,在一些实施例中,加热装置40包括多个加热部,多个加热部沿水平方向间隔设置,多个加热部沿上下方向在内锅20的底壁上的投影为多个投影区域,多个投影区域所形成的一整片区域为加热装置40在内锅20的底壁上的投影所占的区域,该区域为预设区域。
在一些示例中,烹饪器具1包括导热板和发热管,发热管嵌入导热板,导热板与内锅接触,发热管与内锅20不接触,加热装置40形成为发热管,加热装置40与内锅20不接触,预设区域为发热管在内锅20的底壁上的投影所占的区域。
在另一些示例中,烹饪器具1包括绕线线圈,绕线线圈与内锅20不接触,在向绕线线圈通电时,绕线线圈产生变化的磁场,以能够对内锅20进行加热,加热装置40形成为绕线线圈,加热装置40与内锅20不接触,预设区域为绕线线圈在内锅20的底壁上的投影所占的区域。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加热装置10与内锅20接触,预设区域的内轮廓线位于加热装置40和内锅20的底壁的接触位置所占区域的内侧,预设区域的外轮廓线位于加热装置40和内锅20的底壁的接触位置所占区域的外侧,内轮廓线和/或外轮廓线与接触位置所占区域之间的距离为小于或者等于10mm。
这样设置以利用加热装置40能够对预设区域对应区域内的液体进行充分加热,进而使加热装置40能够对分离装置30底部的液体进行充分加热,使烹饪腔21内的气泡和沸腾的液体能够沿第一导流部362流向第一进液部,沿第二导流部361流向第二进液部351,一方面使烹饪腔21内的液体能够顺利地进入储液腔33内,另一方面能够避免气泡聚集在分离装置30的底部,避免气泡会带动分离装置30上下浮动,避免会对分离装置30的位置造成影响,以使分离装置30能够顺利地分离不同密度的液体。
在一些示例中,加热装置40包括多个加热部,多个加热部沿水平方向间隔设置,多个加热部均与内锅20的底壁相接触,每个加热部与内锅20的底壁的接触位置不同,多个接触位置共同形成的一整片区域为加热装置40和内锅20的底壁的接触位置所占区域。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3所示,预设区域的内轮廓线位于分离装置30的底壁外表面的最低点在内锅20的底壁上的投影的内侧,预设区域的内轮廓线与接触位置所占区域之间的距离为J,J小于或者等于10mm,举例而言,J为4mm、5mm、7mm、9mm或者10mm。
预设区域的外轮廓线位于分离装置30的底壁外表面的最低点在内锅20的底壁上的投影的外侧,预设区域的内轮廓线与接触位置所占区域之间的距离为K,K小于或者等于10mm,举例而言,K为4mm、5mm、7mm、9mm或者10mm。
在一些实施例中,烹饪器具1包括发热盘,发热盘与内锅20接触,加热装置40形成为发热盘,加热装置40与内锅20接触,预设区域的内轮廓线位于发热盘与内锅20接触所占区域的内侧,预设区域的外轮廓线位于发热盘与内锅20的底壁的接触位置所占区域的外侧。
如图3、图4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挡油件32的至少一部分设于储液容器31内,第一导流部362位于第二导流部361的外侧,第二导流部361和第一导流部362形成为导流斜面363,第二导流部361从左向右朝上倾斜延伸,第一导流部362从右向左朝上倾斜延伸,第二导流部361的左端和第一导流部362的右端相连接,第二导流部361的左端和第一导流部362的右端为储液容器31的底壁外表面的最低点。
第一导流部362的右端和第二导流部361的左端沿上下方向在内锅20的底壁上的投影位于加热装置40和内锅20的底壁的接触位置所占区域处,以利用加热装置40对位于分离装置30底部的液体进行充分加热,使储液容器31底部的液体能够沿第二导流部361流向第二进液部351,使分离装置30底部的液体能够沿第一导流部362流向第一进液部,以使烹饪腔21内的液体能够顺利地进入储液腔33内。
同时,在加热装置40对分离装置30底部的液体进行充分加热时,烹饪腔21内产生的气泡会上浮至分离装置30的底部,气泡沿第一导流部362流向第一进液部,气泡沿第二导流部361流向第二进液部351,以避免气泡聚集在分离装置30的底部,避免气泡会带动分离装置30上下浮动,避免会对分离装置30的位置造成影响,以使分离装置30能够顺利地分离不同密度的液体。
如图5、图6所示,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导流部362位于第二导流部361的外侧,第二导流部361和第一导流部362形成为导流弧面364,第二导流部361从左向右朝上延伸,第一导流部362从右向左朝上延伸,第二导流部361的左端和第一导流部362的右端相连接,第二导流部361的左端和第一导流部362的右端为储液容器31的底壁外表面的最低点,这里需要理解的是,上述方向限定仅为便于对附图进行描述,不会对烹饪器具1的实际设置位置和方向产生限定。
第二导流部361的左端和第一导流部362的右端沿上下方向在内锅20的底壁上的投影位于加热装置40和内锅20的底壁的接触位置所占区域处,以利用加热装置40对位于储液容器31底部的液体进行充分加热,使分离装置30底部的液体能够沿第一导流部362流向第一进液部,以使烹饪腔21内的液体能够顺利地进入储液腔33内,使分离装置30底部的液体能够沿第二导流部361流向第二进液部351。
同时,在加热装置40对分离装置30底部的液体进行充分加热时,烹饪腔21内产生的气泡会上浮至分离装置30的底部,气泡沿第一导流部362流向第一进液部,气泡沿第二导流部361流向第二进液部351,以避免气泡聚集在分离装置30的底部,避免气泡会带动分离装置30上下浮动,避免会对分离装置30的位置造成影响,以使分离装置30能够顺利地分离不同密度的液体。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内锅20的侧壁具有定位凸起22,分离装置30上设有支撑边37,支撑边37与定位凸起22相配合,以利用定位凸起22对支撑边37的位置进行支撑,进而将分离装置30支撑在内锅20内,使烹饪腔21内的液体能够从进液部35进入储液腔33内,储液腔33内密度较大的液体可从第一过液部341进入回流通道34内,沿回流通道34从第二过液部342进入烹饪腔21,密度较小的液体会留在储液腔33内,以分离烹饪腔21内不同密度的液体,进而在烹饪器具1煲汤时,能够分离肉汤中的油脂。
同时,在烹饪腔21内的液体被煮沸,烹饪腔21内产生的气泡向上浮动至分离装置30的底壁外表面时,气泡可沿导流部36流向进液部35,避免气泡会聚集在分离装置30的底壁外表面,进而在气泡浮动时,避免气泡会带动分离装置30上下浮动,避免会对分离装置30的位置造成影响,以使分离装置30能够顺利地分离不同密度的液体。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分离装置30的侧壁具有凸筋,凸筋与内锅20的侧壁配合,以将分离装置30设置在内锅20内,使烹饪腔21内的液体能够从进液部35进入储液腔33内,储液腔33内密度较大的液体可从第一过液部341进入回流通道34内,沿回流通道34从第二过液部342进入烹饪腔21,密度较小的液体会留在储液腔33内,以分离烹饪腔21内不同密度的液体,进而在烹饪器具1煲汤时,能够分离肉汤中的油脂。
同时,在烹饪腔21内的液体被煮沸,烹饪腔21内产生的气泡向上浮动至分离装置30的底壁外表面时,气泡可沿导流部36流向进液部35,避免气泡会聚集在分离装置30的底壁外表面,进而在气泡浮动时,避免气泡会带动分离装置30上下浮动,避免会对分离装置30的位置造成影响,以使分离装置30能够顺利地分离不同密度的液体。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分离装置30支撑于内锅20的锅沿,以将分离装置30设置在内锅20内,使烹饪腔21内的液体能够从进液部35进入储液腔33内,储液腔33内密度较大的液体可从第一过液部341进入回流通道34内,沿回流通道34从第二过液部342进入烹饪腔21,密度较小的液体会留在储液腔33内,以分离烹饪腔21内不同密度的液体,进而在烹饪器具1煲汤时,能够分离肉汤中的油脂。
同时,在烹饪腔21内的液体被煮沸,烹饪腔21内产生的气泡向上浮动至分离装置30的底壁外表面时,气泡可沿导流部36流向进液部35,避免气泡会聚集在分离装置30的底壁外表面,进而在气泡浮动时,避免气泡会带动分离装置30上下浮动,避免会对分离装置30的位置造成影响,以使分离装置30能够顺利地分离不同密度的液体。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分离装置30支撑于内锅20的底壁,以将分离装置30设置在内锅20内,使烹饪腔21内的液体能够从进液部35进入储液腔33内,储液腔33内密度较大的液体可从第一过液部341进入回流通道34内,沿回流通道34从第二过液部342进入烹饪腔21,密度较小的液体会留在储液腔33内,以分离烹饪腔21内不同密度的液体,进而在烹饪器具1煲汤时,能够分离肉汤中的油脂。
同时,在烹饪腔21内的液体被煮沸,烹饪腔21内产生的气泡向上浮动至分离装置30的底壁外表面时,气泡可沿导流部36流向进液部35,避免气泡会聚集在分离装置30的底壁外表面,进而在气泡浮动时,避免气泡会带动分离装置30上下浮动,避免会对分离装置30的位置造成影响,以使分离装置30能够顺利地分离不同密度的液体。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烹饪器具1的其他构成以及操作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都是已知的,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3)

1.一种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包括:
烹饪本体,所述烹饪本体限定出容纳腔;
内锅,所述内锅设于所述容纳腔内且限定出烹饪腔;
分离装置,所述分离装置设于所述内锅内且具有储液腔和回流通道,所述回流通道具有第一过液部和第二过液部,所述第一过液部连通所述储液腔和所述回流通道,所述第二过液部设于所述第一过液部的上方且连通所述烹饪腔和所述回流通道,所述分离装置具有进液部以连通所述储液腔和所述烹饪腔;
其中,所述分离装置的底部具有导流部,用于引导所述烹饪腔内的液体朝所述进液部流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部从下至上朝至少一个所述进液部延伸。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部包括导流斜面和/或导流弧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部包括导流斜面且所述导流斜面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10°-60°。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部包括导流弧面且所述导流弧面为凸弧面。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分离装置包括:
储液容器,所述储液容器设于所述烹饪腔内;
挡油件,所述挡油件与所述储液容器限定出回流通道;
其中,所述挡油件的至少一部分设于所述储液容器内且所述导流部设于所述储液容器的底壁外表面;或者,所述挡油件设于所述储液容器外且所述导流部设于所述挡油件。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液部包括第一进液部,所述第一进液部包括设于所述储液容器的周壁的第一进液口或者所述储液容器的周壁的上端开口;
其中,所述导流部包括第一导流部,所述第一导流部从下至上朝所述第一进液部延伸。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液部还包括第二进液部,所述第二进液部设于所述挡油件或者所述储液容器;
其中,所述导流部包括第二导流部,所述第二导流部从下至上朝所述第二进液部延伸。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流部和所述第二导流部相背设置且分别从下至上朝远离彼此的方向延伸。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液容器具有底壁和周壁且所述储液容器的底壁中部设有通液口;所述挡油件设于所述储液容器内且覆盖所述通液口,所述第二进液部设于所述挡油件且与所述通液口相对设置。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液容器的底壁具有朝上延伸的环形翻边,所述环形翻边的上端开口为所述通液口;
其中,所述挡油件具有顶壁和周壁,所述第二进液部设于所述挡油件的顶壁,所述挡油件的周壁位于所述环形翻边的外侧且与所述环形翻边限定出所述回流通道的至少一部分。
12.根据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烹饪本体包括设于所述内锅下方的加热装置,所述分离装置的底壁外表面的最低点在所述内锅的底壁上的投影位于预设区域内;
其中,所述预设区域为所述加热装置在所述内锅的底壁上的投影所占的区域;或者,所述加热装置与所述内锅接触,所述预设区域的内轮廓线和外轮廓线分别位于所述加热装置和所述内锅的底壁的接触位置所占区域的内外两侧,所述内轮廓线和/或所述外轮廓线与所述接触位置所占区域之间的距离为小于或者等于10mm。
13.根据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锅的侧壁具有定位凸起且所述分离装置设有与所述定位凸起配合的支撑边;或者,
所述分离装置的侧壁具有与所述内锅的侧壁配合的凸筋;或者,
所述分离装置支撑于所述内锅的锅沿;或者,
所述分离装置支撑于所述内锅的底壁。
CN202321033369.3U 2023-04-28 2023-04-28 烹饪器具 Active CN21972036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033369.3U CN219720365U (zh) 2023-04-28 2023-04-28 烹饪器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033369.3U CN219720365U (zh) 2023-04-28 2023-04-28 烹饪器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720365U true CN219720365U (zh) 2023-09-22

Family

ID=8805619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033369.3U Active CN219720365U (zh) 2023-04-28 2023-04-28 烹饪器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72036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15025125A1 (en) Appliances and components therefor
CN213850008U (zh) 一种烹饪器具
CN211380772U (zh) 烹饪器具
CN210540981U (zh) 一种气流稳定的烹饪器具
CN219720365U (zh) 烹饪器具
CN110051211B (zh) 一种烹饪器具及蒸汽饭煲
CN219720364U (zh) 烹饪器具
CN211380771U (zh) 烹饪器具
CN211130659U (zh) 烹饪器具的锅具和烹饪器具
GB2261362A (en) Water heating vessel
CN219720363U (zh) 烹饪容器和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CN210871012U (zh) 用于烹饪器具的锅具和烹饪器具
CN213551127U (zh) 烹饪器具
CN220045565U (zh) 烹饪器具
CN211242809U (zh) 蒸汽加热式烹饪器具
CN219088965U (zh) 分离装置、锅具组件及烹饪器具
CN220384864U (zh) 烹饪器具
CN219720452U (zh) 分离装置以及烹饪器具
CN211380893U (zh) 食物容器和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CN219720451U (zh) 分离装置以及烹饪器具
CN220212679U (zh) 烹饪组件以及烹饪器具
CN220141419U (zh) 一种可分离液体的沥脂蒸笼及具有沥脂功能的压力煲
EP3744217B1 (en) Cooking pot
CN213850007U (zh) 一种烹饪器具
CN216602456U (zh) 蒸盖、料理杯组件和料理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