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088965U - 分离装置、锅具组件及烹饪器具 - Google Patents
分离装置、锅具组件及烹饪器具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9088965U CN219088965U CN202320077002.5U CN202320077002U CN219088965U CN 219088965 U CN219088965 U CN 219088965U CN 202320077002 U CN202320077002 U CN 202320077002U CN 219088965 U CN219088965 U CN 219088965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iquid
- side wall
- separator
- liquid storage
- storage contain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10411 cooking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9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36
- 238000003860 storage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66
- 238000005192 parti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2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4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6
- 235000014347 soups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36
- 239000004519 greas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4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0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9000000243 solu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04140 clea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7704 transi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3670 easy-to-clea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11550 stock solu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9835 boi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238 degrea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5000004280 healthy diet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2
- 235000004213 low-fat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630 ri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888 barrier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094 contradic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994 depressogen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05911 diet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7213 die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6541 health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13372 meat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Landscapes
- Cook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分离装置、锅具组件及烹饪器具。所述分离装置具包括储液容器和分隔件,储液容器具有一端开口的内腔,分隔件设于内腔,并在内腔内分隔形成有储液腔和过液通道,储液容器的侧壁上或者分隔件的侧壁上设有进液口,所述储液容器的侧壁上还设有出液口,所述分隔件自身或者所述分隔件与所述储液容器的底壁之间设置有过液口,所述进液口、所述储液腔、所述过液口、所述过液通道和所述出液口依次连通,所述出液口的高度高于所述过液口的高度,所述进液口的高度高于所述出液口的高度。本实用新型的分离装置具有分离效果好的优点。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烹饪器具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分离装置、锅具组件及烹饪器具。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的烹饪器具,例如汤锅在煲肉汤的时候,会有大量的油脂从肉里析出融合在汤里面,油脂既影响汤的口感,又不符合现在低脂的健康饮食要求。若将油脂从汤中分离出来,需要用户手工自行处理汤中的油脂,去油操作的效率低,且去油效果不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分离装置、锅具组件及烹饪器具,该分离装置具有分离效果好的优点。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烹饪器具,所述分离装置包括:
储液容器,具有一端开口的内腔;以及
分隔件,设于所述内腔,并在所述内腔内分隔形成有储液腔和过液通道,所述储液容器的侧壁上或者所述分隔件的侧壁上设有进液口,所述储液容器的侧壁上还设有出液口,所述分隔件自身或者所述分隔件与所述储液容器的底壁之间设置有过液口,所述进液口、所述储液腔、所述过液口、所述过液通道和所述出液口依次连通,所述出液口的高度高于所述过液口的高度,所述进液口的高度高于所述出液口的高度。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进液口包括所述储液容器的侧壁上沿围合形成的开口。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分隔件呈两端开口的环形设置,所述分隔件的上端凸出于所述储液容器的侧壁上沿,所述进液口包括设于所述分隔件的上端的开口;
和/或,所述进液口包括所述分隔件的上端围合形成的开口。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储液容器包括相互连接的上段环形侧壁和下段环形侧壁,所述进液口设于所述上段环形侧壁,所述出液口设于所述下段环形侧壁。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上段环形侧壁和所述下段环形侧壁之间设有安装部,所述分隔件安装于所述安装部上。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储液容器还包括连接于所述上段环形侧壁和所述下段环形侧壁之间的环形连接段,所述分隔件设于所述环形连接段上。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环形连接段朝向所述内腔开口的一侧设置有承载面,所述分隔件的上端搭接于所述承载面上。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上段环形侧壁的内径大于所述下段环形侧壁的内径,所述环形连接段的上表面沿所述储液容器的径向延伸,以形成所述承载面。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分隔件包括呈环形设置的第一分隔段和第二分隔段,所述第二分隔段的上端与所述第一分隔段连接,所述第一分隔段搭接于所述承载面上,所述第二分隔段的外侧壁与所述下段环形侧壁之间间隔设置,以形成所述过液通道。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过液通道的宽度自上而下呈渐扩设置;
和/或,所述第二分隔段的内径自上而下呈渐缩设置。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储液容器包括底板和环形侧板,所述环形侧板的下端与所述底板连接,以围合形成所述内腔;所述底板的内表面呈平面设置;
或者,所述底板向上凸起或者向下凹陷,以呈弧形设置。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储液容器包括底板和环形侧板,所述环形侧板的下端与所述底板连接,以围合形成所述内腔,所述底板背向所述内腔的一侧设置有导液凸部,所述导液凸部的外表面形成有用于将液体向所述底板的外周缘方向引导的导液面。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导液凸部的外径自上而下逐渐减小,以使所述导液凸部的外表面形成所述导液面。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分隔件呈环形设置,所述分隔件的下端边沿设有翻边,所述翻边朝向所述过液通道弯折。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锅具组件,所述锅具组件包括内锅和如上所述的分离装置,所述分离装置可分离地设于所述内锅内。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分离装置与所述内锅的内侧壁之间设置有进液通道,所述进液通道与所述分离装置的所述进液口、所述储液腔、所述过液口、所述过液通道和所述出液口依次连通。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进液通道沿所述内锅的径向的最小宽度不小于1mm。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分离装置包括储液容器,所述储液容器包括相互连接的上段环形侧壁和下段环形侧壁,所述上段环形侧壁的内径大于所述下段环形侧壁的内径,所述出液口设于所述下段环形侧壁;所述上段环形侧壁沿所述内锅的径向与所述内锅的内侧壁之间的宽度为H1,H1≥1mm;
和/或,所述下段环形侧壁沿所述内锅的径向与所述内锅的内侧壁之间的宽度为H2,H2≥2mm。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烹饪器具,所述烹饪器具包括如上所述的锅具组件。
本实用新型的分离装置包括储液容器和分隔件,储液容器的侧壁上或者分隔件的侧壁上设有进液口,储液容器的侧壁上还设有出液口,分隔件自身或者分隔件与储液容器的底壁之间设置有过液口,进液口、储液腔、过液口、过液通道和出液口依次连通,出液口的高度高于过液口的高度,进液口的高度高于出液口的高度,如此设置,在分离装置工作时,不同密度的两种液体的混合液体从进液口进入储液腔,混合液体在储液腔内实现分层,密度小的液体上浮,密度大的液体下层;然后,下层密度大的液体从过液口流入过液通道内,随着过液通道内的密度大的液体的高度上升,并达到储液容器的侧壁上的出液口的高度后,从出液口流出至储液容器的侧壁外,也即流出至储液容器的外面,而密度小的液体流存在储液腔内,如此实现了两种液体的快速分离。例如,烹饪器具在煲肉汤时,内锅里面的汤水在加热时升温沸腾,汤水的体积膨胀,汤水的水位上升使油脂和水从进液口进入储液腔,进液口的高度高于出液口的高度,确保了上层的油脂能够从进液口流入储液腔,随后汤水会从出液口流出,油脂被留存在储液腔内,如此实现了油水的分离。由此可见,本申请的分离装置,能够有效将两种不同密度的液体分离,特别是对汤水中的油脂具有分离效果好的优点。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分离装置一实施例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的分离装置的剖视图;
图3为图2中A处的放大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烹饪器具第一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5为图4中B处的放大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烹饪器具第二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7为图6中C处的放大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烹饪器具第三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9为图8中D处的放大图。
附图标号说明:
标号 | 名称 | 标号 | 名称 |
10 | 分离装置 | 141 | 承载面 |
11 | 油脂 | 150 | 底板 |
101 | 储液腔 | 160 | 第一提手 |
102 | 过液通道 | 200 | 分隔件 |
103 | 进液口 | 210 | 第一分隔段 |
104 | 过液口 | 220 | 第二分隔段 |
105 | 出液口 | 230 | 翻边 |
100 | 储液容器 | 240 | 第二提手 |
110 | 内腔 | 20 | 锅具组件 |
120 | 上段环形侧壁 | 21 | 内锅 |
130 | 下段环形侧壁 | 22 | 进液通道 |
140 | 环形连接段 | 30 | 烹饪器具 |
本实用新型目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分离装置,包括该分离装置的锅具组件,以及包括该锅具组件的烹饪器具,分离装置用于分离不同密度的液体,本申请的分离装置具有分离液体效果好的优点。
请参阅图1至图3,本实用新型的分离装置10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分离装置10包括储液容器100和分隔件200,储液容器100具有一端开口的内腔110;分隔件200设于所述内腔110,并在所述内腔110内分隔形成有储液腔101和过液通道102,所述储液容器100的侧壁上或者所述分隔件200的侧壁上设有进液口103,所述储液容器100的侧壁上还设有出液口105,所述分隔件200自身或者所述分隔件200与所述储液容器100的底壁之间设置有过液口104,所述进液口103、所述储液腔101、所述过液口104、所述过液通道102和所述出液口105依次连通,所述出液口105的高度高于所述过液口104的高度,所述进液口103的高度高于所述出液口105的高度。
可以理解的是,分离装置10适用于设在容纳有混合液体的烹饪腔内,以分离混合液体中不同密度的液体。举例而言,锅具组件20包括内锅21,内锅21形成有烹饪腔,即分离装置10适用于设于内锅21内,以对内锅21内的混合液体进行分离,而锅具组件20应用于烹饪器具30,也就是说,分离装置10适用于烹饪器具30,对便于在烹饪器具30工作时,对内锅21内的肉汤中的油水进行分离,这样不仅可以提升肉汤的口感,而且符合低脂的健康饮食要求,便于提高用户的饮食健康。同时,相比手动处理肉汤中油脂11的方式,不仅可以减少用户的工作量,节省用户的时间和精力,提高油水分离的效率,并且还能提高油水分离的效果。
进一步地,进液口103的高度高于出液口105的高度,即分离装置10外部的浮于上层的密度较小的液体,容易从进液口103流入储液腔101内,如此有利于提高混合液体流入储液腔101的速度,进而提高分离装置10分离不同密度的混合液体的效率。出液口105的高度高于过液口104的高度,这样不仅可以使储液腔101内能够存储一定量的混合液体,以便于对混合液体中不同密度的液体进行分层,而且还可以确保密度较大的液体先从较低的过液口104流入过液通道102后从出液口105流出,以实现对不同密度的混合液体进行分离的功能。
本实用新型的分离装置10包括储液容器和分隔件,储液容器的侧壁上或者分隔件的侧壁上设有进液口,储液容器的侧壁上还设有出液口,分隔件自身或者分隔件与储液容器的底壁之间设置有过液口,进液口、储液腔、过液口、过液通道和出液口依次连通,出液口的高度高于过液口的高度,进液口的高度高于出液口的高度,如此设置,即进液口103、储液腔101、过液口104、过液通道102和出液口105依次连通,在分离装置10工作时,不同密度的两种液体的混合液体从进液口103进入储液腔101,混合液体在储液腔101内实现分层,密度小的液体上浮,密度大的液体下层;然后,下层密度大的液体从过液口104流入过液通道102内,随着过液通道102内的密度大的液体的高度上升,并达到储液容器100的侧壁上的出液口105的高度后,从出液口105流出至储液容器100的侧壁外,也即流出至储液容器100的外面,而密度小的液体流存在储液腔101内,如此实现了两种液体的快速分离。例如,烹饪器具30在煲肉汤时,内锅21里面的汤水在加热时升温沸腾,汤水的体积膨胀,汤水的水位上升使油脂11和水从进液口103进入储液腔101,进液口103的高度高于出液口105的高度,确保了上层的油脂11能够从进液口103流入储液腔101,随后汤水会从出液口105流出,油脂11被留存在储液腔101内,如此实现了油水的分离(如图4至图9所示,图中的虚线箭头表示汤水的流动方向)。由此可见,本申请的分离装置10,能够有效将两种不同密度的液体分离,特别是对汤水中的油脂11具有分离效果好的优点。
可以理解的是,储液容器100的开口朝上设置,分隔件200可分离地设于储液容器100内。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分隔件200也可以固设于储液容器100内,具体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设置,本方案将分隔件200可分离地设于储液容器100内,以便于对分离装置10进行清洗,同时还便于对分离装置10进行加工制造。
进一步地,进液口103可以设于储液容器100的侧壁上,出液口105设于储液容器100的侧壁上,进液口103设于出液口105的上方,如此便于浮于上层的密度较小的液体沿进液口103流入储液腔101内。特别是,在对混合液体进行加热时,混合液体会沸腾而体积膨胀,此时位于上层的密度较小的液体更易于流入储液腔101内,如此设置,有利于提高分离混合液体的效率。
当然,在另一实施例中,进液口103也可以设于分隔件200的侧壁上,此时分隔件200的侧壁上沿高于储液容器100的侧壁上沿,如此便于分离装置10外周的混合液体沿进液口103流入储液腔101,进液口103设于分隔件200的侧壁上所达到的效果,与进液口103设于储液容器100的侧壁上的效果类似,具体在此不再一一赘述。此外,出液口105设于进液口103的下方,以便于密度较大的液体从出液口105排出,以便于密度不同的混合液体实现快速分离。
进一步地,过液口104设于分隔件200靠近储液容器100底壁的一端设置,出液口105设于过液口104的上方并位于储液容器100的侧壁上。分隔件200的下端可以设于储液容器100的底壁上,分隔件200上设有过夜口,当然,分隔件200上还可以设置多个过液孔,多个过液孔组合形成过液口104;或者,分隔件200的部分下端设于储液容器100的底壁上,分隔件200的另一部分下端与储液容器100的底壁间隔设置,以形成过液口104。在另一实施例中,分隔件200的下端与储液容器100的底壁间隔设置,以形成所述过液口104,此时分隔件200的上端或者中部可以与储液容器100的侧壁连接。由此可见,形成过液口104的方式可以有多种,具体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设置,在此不作限定。
举例而言,在分离装置10工作时,不同密度的两种液体的混合液体从储液容器100外沿进液口103进入储液腔101,混合液体在储液腔101内实现分层,密度小的液体上浮,密度大的液体下层;然后,下层密度大的液体从过液口104流入过液通道102内,随着过液通道102内的密度大的液体的高度上升,并达到储液容器100的侧壁上的出液口105的高度后,从出液口105流出至储液容器100的侧壁外,也即流出至储液容器100的外面,而密度小的液体流存在储液腔101内,如此实现了两种液体的快速分离。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分隔件200呈两端开口的环形设置,所述分隔件200的内侧壁与所述储液容器100的部分内侧壁以及底壁之间形成所述储液腔101,所述分隔件200的外侧壁与所述储液容器100的部分内侧壁间隔设置,以形成所述过液通道102。可以理解的是,分隔件200呈环形设置,且两端具有开口,如此便于混合液体沿上端的开口流入分隔件200内,当然,此时分隔件200的侧壁上端也可以设置有进液口103。分隔件200的内侧壁与储液容器100的部分内侧壁以及底壁之间形成储液腔101,如此设置,使得储液腔101的容量较大,如此能够对较多的混合液体进行分离。
进一步地,当混合液体流入分隔件200形成的储液腔101内后,不同密度的液体在储液腔101内分层,随着混合液体的持续流入,密度大的液体可以沿分隔件200的下端开口和过液口104流入过液通道102,分隔件200的外侧壁与储液容器100的部分内侧壁间隔设置形成过液通道102,出液口105设于过液通道102的上半部,出液口105的最低位置高于分隔件200的下端边沿,如此能够确保分隔件200的侧壁下端边沿能够对浮于上层的密度小的液体进行阻挡,即确保储液腔101内留存一定量的混合液体,并且在混合液体持续流入储液腔101时,能够确保密度大的液体先从过液口104流入过液通道102后从出液口105流出,以实现分离装置10分离不同密度的混合液体的功能。
请参阅图2和图3,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储液容器100包括相互连接的上段环形侧壁120和下段环形侧壁130,所述进液口103设于所述上段环形侧壁120,所述出液口105设于所述下段环形侧壁130。
可以理解的是,上段环形侧壁120设于下段环形侧壁130的上方,进液口103设于上段环形侧壁120上,出液口105设于下段环形侧壁130上,即进液口103和出液口105均设于储液容器100的侧壁上,且进液口103的高度高于出液口105的高度,如此设置,使得混合液体浮于上层的密度较小的液体易于从进液口103流入储液腔101内,如此有利于提高混合液体流入储液腔101以及对混合液体进行分离的速度。
进一步地,进液口103可以是设于上段环形侧壁120上的开口,也可以是设于上段环形侧壁120上的进液孔组。进液孔组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进液孔,多个进液孔组可以在上段环形侧壁120上饶其周向依次间隔排布,如此有利于提高混合液体沿进液口103流入储液腔101内的速度,从而能够提高分离装置10分离混合液体的效率。
同理,出液口105可以是设于下段环形侧壁130上的开口,也可以是设于下段环形侧壁130上的出液孔组。出液孔组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出液孔,多个出液孔组可以在下段环形侧壁130上饶其周向依次间隔排布,如此有利于提高密度较大的液体沿出液口105流出至储液容器100的侧壁外的速度,从而能够提高分离装置10分离混合液体的效率。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进液口103包括所述储液容器100的侧壁上沿围合形成的开口。可以理解的是,当储液容器100的侧壁的高度较低,储液容器100的侧壁外的混合液体能够从储液容器100的侧壁上沿流入储液腔101内,此时,储液容器100的侧壁上沿围合形成的开口也就是进液口103,如此设置,有利于简化储液容器100的结构,从而降低储液容器100的生产成本。
进一步地,储液容器100的侧壁上沿围合形成的开口,可以与设于储液容器100的侧壁上的进液孔组配合,进液孔组与储液容器100的侧壁上沿围合形成的开口绕储液容器100的侧壁周向间隔设置,以使混合液体能够从储液容器100的外面沿进液口103进入储液腔101即可。当然,再另一实施例中,进液口103也可以仅包括储液容器100的侧壁上沿围合形成的开口,储液容器100的侧壁上未设置进液孔组,此时也能满足混合液体从进液口103进入储液腔101的功能。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分隔件200呈两端开口的环形设置,所述分隔件200的上端凸出于所述储液容器100的侧壁上沿,所述进液口103包括设于所述分隔件200的上端的开口;和/或,所述进液口103包括所述分隔件200的上端围合形成的开口。
可以理解的是,当储液容器100的侧壁顶端低于分隔件200的侧壁顶端时,此时进液口103可以设于分隔件200上,也就是说,分隔件200的上端凸出于储液容器100的侧壁上沿时,在分隔件200的上端设置开口可以形成进液口103,而由分隔件200的上端围合形成的开口也可以是进液口103,即只需在分隔件200的上端设置进液口103,以使混合液体能够沿进液口103进入储液腔101内即可。由此可见,形成进液口103的方式有多种,具体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选择,如此有利于丰富分离装置10的功能,提高分离装置10的实用性。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上段环形侧壁120和所述下段环形侧壁130之间设有安装部(未图示),所述分隔件200安装于所述安装部上。可以理解的是,安装部用于供分隔件200安装于储液容器100的内腔110内,安装部的具体结构不作限定,例如,安装部可以为多个间隔设置的承载块,分隔件200承载于多个承载块上;或者,安装部还可以为多个安装板,分隔件200通过与多个安装板连接而设于内腔110内,分隔件200与安装板可以通过连接件进行连接,当然也可以采用磁吸连接的方式,具体在此不作限定。
请参阅图2和图3,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储液容器100还包括连接于所述上段环形侧壁120和所述下段环形侧壁130之间的环形连接段140,所述分隔件200设于所述环形连接段140上。可以理解的是,通过设置环形连接段140,以便于分隔件200安装于内腔110内,分隔件200可分离地设于环形连接段140上,也就是说,分隔件200与储液容器100可拆卸连接,如此便于对储液容器100和分隔件200进行分开清洗。当然,分隔件200也可以固设于环形连接段140上,具体在此不作限定。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环形连接段140朝向所述内腔110开口的一侧设置有承载面141,所述分隔件200的上端搭接于所述承载面141上。可以理解的上,承载面141的具体形状在此不作限定,承载面141可以为平面或者弧面等,仅需分隔件200能够稳定的搭接承载于承载面141上即可。通过设置承载面141,使得分隔件200能够稳固的安装于内腔110内;并且,分隔件200直接搭接承载于承载面141上的方式,使得分隔件200安装于内腔110内的方式简单,易于操作。如此设置,有利于提高分离装置10的适用性。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上段环形侧壁120的内径大于所述下段环形侧壁130的内径,所述环形连接段140的上表面沿所述储液容器100的径向延伸,以形成所述承载面141。可以理解的是,上段环形侧壁120的内径大于下段环形侧壁130的内径,在储液容器100的高度值一定时,如此有利于增大储液容器100的体积,也即有利于增大内腔110的容量。环形连接段140的上表面沿储液容器100的径向延伸,也即环形连接段140的上表面沿水平方向延伸,承载面141呈平面设置且沿水平方向延伸,如此使得承载面141易于加工制造,且有利于提高分隔件200搭接承载于承载面141上的稳定性。
请参阅图3,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分隔件200包括呈环形设置的第一分隔段210和第二分隔段220,所述第二分隔段220的上端与所述第一分隔段210连接,所述第一分隔段210搭接于所述承载面141上,所述第二分隔段220的外侧壁与所述下段环形侧壁130之间间隔设置,以形成所述过液通道102。
可以理解的是,第二分隔段220的内侧壁、第一分隔段210的上表面、承载面141、上段环形侧壁120的内侧壁和储液容器100的底壁之间围合形成所述储液腔101;第二分隔段220的外侧壁、第一分隔段210的下表面和下段环形侧壁130的内侧壁之间围合形成所述过液通道102,如此使得储液腔101的容量较大,且与过液通道102的排布合理,充分利用了储液容器100的内部空间,有利于对较多的混合液体进行分离。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过液通道102的宽度自上而下呈渐扩设置;和/或,所述第二分隔段220的内径自上而下呈渐缩设置。可以理解的是,过液通道102的宽度自上而下呈渐扩设置,过液通道102的下端与过液口104连通,如此使得混合液体中密度较大的液体易于沿过液口104顺畅的流入过液通道102内,进而能够提高液体流动的速度,也即有利于提高分离装置10分离混合液体的效率。此外,第二分隔段220的内径自上而下呈渐缩设置,这样便于混合液体在储液腔101内聚拢,以使混合液体易于在第二分隔段220形成的储液腔101内进行分层,进而有利于分离装置10快速的将两种不同密度的液体进行分离,以提高分离效率。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储液容器100包括底板150和环形侧板,所述环形侧板的下端与所述底板150连接,以围合形成所述内腔110;所述底板150的内表面呈平面设置;或者,所述底板150向上凸起或者向下凹陷,以呈弧形设置。
可以理解的是,底板150可以为平板或者弧形板,具体在此不作限定。在一实施例中,底板150的内表面呈平面设置,当对储液容器100进行清洗时,底板150的内表面上没有障碍物进行阻挡,使得储液容器100的底板150易于清洗,如此有利于提高储液容器100的清洗效率。在另一实施例中,所述底板150向上凸起或者向下凹陷,以呈弧形设置,也就是说,底板150为弧形板,此时底板150上没有障碍物进行阻挡,使得底板150易于清洗,进而有利于提高储液容器100的清洗效率。在上述两个实施例中,底板150上未设置孔洞,液体不能穿过底板150进行流动,如此使得油脂在底板150上不易残留,进而使得底板150易于清洗。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底板150与所述环形侧板的连接处呈弧形过渡设置,如此有利于提高液体流经此处的顺畅性。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储液容器100包括底板150和环形侧板,所述环形侧板的下端与所述底板150连接,以围合形成所述内腔110,所述底板150背向所述内腔110的一侧设置有导液凸部,所述导液凸部的外表面形成有用于将液体向所述底板150的外周缘方向引导的导液面。
可以理解的是,当储液容器100放置于锅具组件20的内锅21的内部时,储液容器100的下方有汤水,通过在储液容器100的底板150的外表面上设置导液凸部,导液凸部上的导液面能够对储液容器100下方的汤水进行导向,以引导汤水从底板150的下方向底板150的外周缘流动,特别是当汤水沸腾时,汤水翻滚并能够沿导液面的引导而流动至底板150的外周缘。如此设置,避免了汤水在底板150的正下方聚集的情况发生,也即避免了汤水上层的油脂11在底板150下方聚集的情况发生,汤水上层的油脂11随导液面的引导流动至底板150的外周缘,并随着汤水温度的升高,随着水位的上升而顺畅的流入进液口103。由此可见,通过在底板150的外表面上设置导液面,有利于提高汤水上层的油脂11流入储液腔101内的顺畅性,从而提高分离装置10的油水分离效果。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导液凸部的外径自上而下逐渐减小,以使所述导液凸部的外表面形成所述导液面。可以理解的是,导液面可以为斜面或者弧面,具体在此不作限定。具体在本实施例中,导液凸部的外径自上而下逐渐减小,以使得导液凸部呈倒锥形设置,导液凸部的外表面,也即导液凸部的倒锥形的下表面形成导液面,如此设置,有利于提高导液面引导汤水流动的均匀性,以确保底板150正下方的汤水向底板150的外周缘分散流动,避免了汤水上层的油脂11朝向一个方向流动而聚集的情况发生,从而有利于提高汤水上层的油脂11流入储液腔101内的顺畅性。
请参阅图3,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分隔件200呈两端开口的环形设置,所述分隔件200的下端边沿设有翻边230,所述翻边230朝向所述过液通道102弯折。
可以理解的是,通过在分隔件200的下端边沿设有翻边230,使得分隔件200的下端边沿呈弧形过渡设置,如此起到了防刮手的效果。此外,翻边230朝向过液通道102弯折,使得翻边230设于过液通道102内,而未设于储液腔101内,翻边230不会对储液腔101内的液体流动造成影响,并且翻边230朝向过液通道102弯折而形成弧形过渡结构,储液腔101内的下层密度较大的液体也能沿弧形过渡结构顺畅的流动至过液通道102内,如此有利于提高液体流动的顺畅性。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储液容器100上设有第一提手160;和/或,所述分隔件200上设有第二提手240。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提手160可以与储液容器100可拆卸连接,当然,第一提手160也可以与储液容器100固定连接,具体在此不作限定。通过在储液容器100上设置第一提手160,方便对储液容器100进行拿取和存放。同理,第二提手240可以与分隔件200可拆卸连接,当然,第二提手240也可以与分隔件200固定连接,具体在此不作限定。通过在分隔件200上设置第二提手240,方便对分隔件200进行拿取和存放。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分离装置10为油水分离装置10。
请参阅图4至图9,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锅具组件20,所述锅具组件20包括内锅21和如上所述的分离装置10,所述分离装置10可分离地设于所述内锅21内,所述分离装置10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锅具组件20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分离装置10与所述内锅21的内侧壁之间设置有进液通道22,所述进液通道22与所述分离装置10的所述进液口103、所述储液腔101、所述过液口104、所述过液通道102和所述出液口105依次连通。
可以理解的是,通过设置进液通道22,使得内锅21里面的汤水能够沿进液通道22上升而流入进液口103内。具体而言,烹饪器具30在煲肉汤时,内锅21里面的汤水在加热时升温沸腾,汤水的体积膨胀,汤水的水位上升,使油脂11和水沿进液通道22上升并从进液口103进入储液腔101,油脂11和水在储液腔101内实现分层,油脂11的密度小而浮于上层,水的密度大而下层。当需要对油脂11和水进行分离时,从内锅21内提起分离装置10,水从过液口104流入过液通道102内,并在达到出液口105的高度后能够从出液口105流出,而密度小的油脂11留存在储液腔101内,如此实现了汤水中油脂11和水的分离。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进液通道22沿所述内锅21的径向的最小宽度不小于1mm。可以理解的是,进液通道22沿内锅21的径向的最小宽度,即分离装置10的外侧壁与内锅21的内侧壁之间的最小宽度,该最小宽度可以为1mm,或者2mm,或者3mm,或者5mm,或者8mm等,具体在此不作限定。通过限定进液通道22的最小宽度,确保了内锅21里面的汤水能够沿进液通道22上升而流入进液口103内,以及便于将分离装置10放置于内锅21内,如此提高了锅具组件20的适用性。
请参阅图7,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分离装置10包括储液容器100,所述储液容器100包括相互连接的上段环形侧壁120和下段环形侧壁130,所述上段环形侧壁120的内径大于所述下段环形侧壁130的内径,所述出液口105设于所述下段环形侧壁130;所述上段环形侧壁120沿所述内锅21的径向与所述内锅21的内侧壁之间的宽度为H1,H1≥1mm;和/或,所述下段环形侧壁130沿所述内锅21的径向与所述内锅21的内侧壁之间的宽度为H2,H2≥2mm。
可以理解的是,上段环形侧壁120沿内锅21的径向与内锅21的内侧壁之间的宽度为H1,H1≥1mm,H1可以为1mm,或者2mm,或者3mm,或者5mm,或者8mm等,具体在此不作限定。如此确保了内锅21里面的汤水能够沿上段环形侧壁120形成的进液通道22上升而流入进液口103内,以及便于将分离装置10放置于内锅21内,如此提高了锅具组件20的适用性。
进一步地,出液口105设于下段环形侧壁130,下段环形侧壁130沿内锅21的径向与内锅21的内侧壁之间的宽度为H2,H2≥2mm,H2可以为2mm,或者3mm,或者4mm,或者5mm,或者8mm等,具体在此不作限定。如此设置,确保了液体能够从出液口105顺畅的排出,内锅21的内侧壁不会对从出液口105排出的液体造成阻挡;并且,内锅21内的液体也能沿下段环形侧壁130形成的进液通道22上升而流入进液口103内,如此提高了锅具组件20的可靠性。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储液容器100包括相互连接的上段环形侧壁120和下段环形侧壁130,所述上段环形侧壁120的内径大于所述下段环形侧壁130的内径,所述出液口105设于所述下段环形侧壁130,所述上段环形侧壁120沿所述内锅21的径向与所述内锅21的内侧壁之间的宽度为H1,所述下段环形侧壁130沿所述内锅21的径向与所述内锅21的内侧壁之间的宽度为H2,所述H2大于所述H1。
可以理解的,H2大于H1,具体为H2与H1的差值不小于1mm,例如,H2与H1的差值为1mm,或者2mm,或者5mm等,具体在此不作限定。出液口105设于下段环形侧壁130,下段环形侧壁130与内锅21的内侧壁之间的宽度大于上段环形侧壁120与内锅21的内侧壁之间的宽度,如此设置,确保了液体能够从出液口105顺畅的排出,内锅21的内侧壁不会对从出液口105排出的液体造成阻挡;并且,内锅21内的液体也能沿上段环形侧壁120和下段环形侧壁130与内锅21形成的进液通道22上升而流入进液口103内,如此提高了锅具组件20的可靠性。
请参阅图4至图9,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烹饪器具30,所述烹饪器具30包括如上所述的锅具组件20,所述锅具组件20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烹饪器具30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可以理解的是,烹饪器具30还包括锅体和锅盖,所述锅具组件20可分离地设于所述锅体内,所述锅盖盖装于所述锅体上。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9)
1.一种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储液容器,具有一端开口的内腔;以及
分隔件,设于所述内腔,并在所述内腔内分隔形成有储液腔和过液通道,所述储液容器的侧壁上或者所述分隔件的侧壁上设有进液口,所述储液容器的侧壁上还设有出液口,所述分隔件自身或者所述分隔件与所述储液容器的底壁之间设置有过液口,所述进液口、所述储液腔、所述过液口、所述过液通道和所述出液口依次连通,所述出液口的高度高于所述过液口的高度,所述进液口的高度高于所述出液口的高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液口包括所述储液容器的侧壁上沿围合形成的开口。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隔件呈两端开口的环形设置,所述分隔件的上端凸出于所述储液容器的侧壁上沿,所述进液口包括设于所述分隔件的上端的开口;
和/或,所述进液口包括所述分隔件的上端围合形成的开口。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液容器包括相互连接的上段环形侧壁和下段环形侧壁,所述进液口设于所述上段环形侧壁,所述出液口设于所述下段环形侧壁。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段环形侧壁和所述下段环形侧壁之间设有安装部,所述分隔件安装于所述安装部上。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液容器还包括连接于所述上段环形侧壁和所述下段环形侧壁之间的环形连接段,所述分隔件设于所述环形连接段上。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连接段朝向所述内腔开口的一侧设置有承载面,所述分隔件的上端搭接于所述承载面上。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段环形侧壁的内径大于所述下段环形侧壁的内径,所述环形连接段的上表面沿所述储液容器的径向延伸,以形成所述承载面。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隔件包括呈环形设置的第一分隔段和第二分隔段,所述第二分隔段的上端与所述第一分隔段连接,所述第一分隔段搭接于所述承载面上,所述第二分隔段的外侧壁与所述下段环形侧壁之间间隔设置,以形成所述过液通道。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液通道的宽度自上而下呈渐扩设置;
和/或,所述第二分隔段的内径自上而下呈渐缩设置。
11.如权利要求1至10任意一项所述的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液容器包括底板和环形侧板,所述环形侧板的下端与所述底板连接,以围合形成所述内腔;所述底板的内表面呈平面设置;或者,
所述底板向上凸起或者向下凹陷,以呈弧形设置。
12.如权利要求1至10任意一项所述的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液容器包括底板和环形侧板,所述环形侧板的下端与所述底板连接,以围合形成所述内腔,所述底板背向所述内腔的一侧设置有导液凸部,所述导液凸部的外表面形成有用于将液体向所述底板的外周缘方向引导的导液面。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液凸部的外径自上而下逐渐减小,以使所述导液凸部的外表面形成所述导液面。
14.如权利要求1至10任意一项所述的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隔件呈两端开口的环形设置,所述分隔件的下端边沿设有翻边,所述翻边朝向所述过液通道弯折。
15.一种锅具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内锅和如权利要求1至14任意一项所述的分离装置,所述分离装置可分离地设于所述内锅内。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锅具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分离装置与所述内锅的内侧壁之间设置有进液通道,所述进液通道与所述分离装置的所述进液口、所述储液腔、所述过液口、所述过液通道和所述出液口依次连通。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锅具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液通道沿所述内锅的径向的最小宽度不小于1mm。
18.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锅具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分离装置包括储液容器,所述储液容器包括相互连接的上段环形侧壁和下段环形侧壁,所述上段环形侧壁的内径大于所述下段环形侧壁的内径,所述出液口设于所述下段环形侧壁;所述上段环形侧壁沿所述内锅的径向与所述内锅的内侧壁之间的宽度为H1,H1≥1mm;
和/或,所述下段环形侧壁沿所述内锅的径向与所述内锅的内侧壁之间的宽度为H2,H2≥2mm。
19.一种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5至18任意一项所述的锅具组件。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0077002.5U CN219088965U (zh) | 2023-01-09 | 2023-01-09 | 分离装置、锅具组件及烹饪器具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0077002.5U CN219088965U (zh) | 2023-01-09 | 2023-01-09 | 分离装置、锅具组件及烹饪器具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9088965U true CN219088965U (zh) | 2023-05-30 |
Family
ID=864310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20077002.5U Active CN219088965U (zh) | 2023-01-09 | 2023-01-09 | 分离装置、锅具组件及烹饪器具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9088965U (zh) |
-
2023
- 2023-01-09 CN CN202320077002.5U patent/CN219088965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11380772U (zh) | 烹饪器具 | |
CN211380771U (zh) | 烹饪器具 | |
CN219088965U (zh) | 分离装置、锅具组件及烹饪器具 | |
CN110051211B (zh) | 一种烹饪器具及蒸汽饭煲 | |
CN208425910U (zh) | 上内胆及烹饪器具 | |
CN213605790U (zh) | 油汤分离器具及炖盅 | |
CN220045565U (zh) | 烹饪器具 | |
CN219720365U (zh) | 烹饪器具 | |
CN220212679U (zh) | 烹饪组件以及烹饪器具 | |
CN219720364U (zh) | 烹饪器具 | |
KR102057041B1 (ko) | 인덕션 가열 방식의 조리장치 및 조리 방법 | |
CN213464693U (zh) | 烹饪器具的分离装置和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 |
CN219720452U (zh) | 分离装置以及烹饪器具 | |
CN112914356B (zh) | 分离装置和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 |
CN220141419U (zh) | 一种可分离液体的沥脂蒸笼及具有沥脂功能的压力煲 | |
CN219720451U (zh) | 分离装置以及烹饪器具 | |
CN213993333U (zh) | 分离装置和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 |
CN219720363U (zh) | 烹饪容器和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 |
CN216602447U (zh) | 烹饪器具及其蒸笼组件 | |
CN214341717U (zh) | 一种低糖饭烹饪锅具及蒸汽饭煲 | |
CN219088948U (zh) | 滤油装置和烹饪器具 | |
CN213850075U (zh) | 一种高效气动火锅组件 | |
CN219720366U (zh) | 烹饪组件和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 |
CN210673046U (zh) | 用于烹饪器具的锅具以及烹饪器具 | |
CN210871115U (zh) | 用于烹饪器具的锅具以及烹饪器具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