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718575U - 散热组件和用电设备 - Google Patents
散热组件和用电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9718575U CN219718575U CN202320474050.8U CN202320474050U CN219718575U CN 219718575 U CN219718575 U CN 219718575U CN 202320474050 U CN202320474050 U CN 202320474050U CN 219718575 U CN219718575 U CN 219718575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heat
- heat dissipation
- heating element
- integrated circuit
- groov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0000017525 heat dissip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34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08
- 239000000084 colloidal system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4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855 radiation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36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9
- 230000002349 favourabl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4308 accommod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853 adhesiv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070 adhes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33228 biological regul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499 g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191 radiation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593 Epoxy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VYPSYNLAJGMNEJ-UHFFFAOYSA-N Silicium dioxide Chemical compound O=[Si]=O VYPSYNLAJGMNEJ-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094 contradic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945 fill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429 fil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900 installation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993 inter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955 iso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754 machi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69 metal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904 shorte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741 silica g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2027 silica g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散热组件和用电设备,其中,散热组件包括散热器、散热格栅以及导热胶体,所述散热器的表面设有散热槽;所述散热格栅设于所述散热槽内,并与所述散热槽的槽底壁相对设置,所述散热格栅用以承载集成电路板的发热元件,并使所述发热元件的外周侧与所述散热槽的内侧壁间隔设置;所述导热胶体填充于所述发热元件与所述散热槽的槽内壁之间。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旨在减少发热元件与散热器之间的相互摩擦,提高散热组件的结构稳定性和可靠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散热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散热组件和用电设备。
背景技术
在现有的用电设备的控制系统或者功率系统等区域中,通常需要在集成电路板上设置变压器、电感元件等部件对系统的电路进行一定的功率调控,保障用电设备的稳定运作。
而变压器和电感等元器件在运作时大多会产生较大的热量,因此现有的用电设备中通常会利用散热器对集成电路板上的发热元件进行散热,通过在散热器的表面设置散热槽,使发热元件放置在散热槽内,利用发热元件直接贴合散热槽的槽内壁进行导热,进而使发热元件可以将热量传导至散热器中实现较好的散热效果。
可是,发热元件与散热槽的槽内壁直接接触导热,容易在用电设备日常运作中使得发热元件与散热槽的槽内壁相互摩擦,导致发热元件受损影响发热元件的正常运作,降低了散热组件的结构稳定性和可靠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散热组件,旨在减少发热元件与散热器之间的相互摩擦,提高散热组件的结构稳定性和可靠性。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散热组件包括散热器、散热格栅以及导热胶体,所述散热器的表面设有散热槽;所述散热格栅设于所述散热槽内,并与所述散热槽的槽底壁相对设置,所述散热格栅用以承载集成电路板的发热元件,并使所述发热元件的外周侧与所述散热槽的内侧壁间隔设置;所述导热胶体填充于所述发热元件与所述散热槽的槽内壁之间。
可选地,所述散热格栅包括底网和围栅,所述底网与所述散热槽的槽底壁相对设置,所述底网承载所述发热元件;所述围栅连接于所述底网的外周侧,并抵接所述散热槽的内侧壁,所述围栅环绕所述发热元件设置。
可选地,所述底网和所述围栅为一体结构。
可选地,所述散热组件还包括限位支架,所述限位支架连接于所述散热器的表面,并部分设于所述散热槽的槽口抵接所述发热元件,所述限位支架用以支撑固定所述集成电路板。
可选地,所述限位支架背对所述散热器的一端抵接所述集成电路板的板面,所述限位支架背对所述散热器的一端端面设有螺纹孔。所述散热器还设有安装螺栓,所述安装螺栓穿设于所述集成电路板,并与所述螺纹孔螺纹连接。
可选地,所述限位支架位于所述散热槽槽口的部分设有散热孔,所述散热孔与所述散热槽连通。和/或,所述限位支架的外周侧设有固定夹。
可选地,所述散热组件还设有导热垫片,所述导热垫片连接于所述散热器的表面,所述导热垫片用以抵接所述集成电路板的功率元件。
可选地,所述散热器的表面还设有容置槽,所述容置槽的槽口朝向所述集成电路板的功率元件设置,所述导热垫片设于所述容置槽内。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用电设备,所述用电设备包括集成电路组件和散热组件,所述散热组件为以上所述的散热组件,所述集成电路组件连接于所述散热组件。
可选地,所述集成电路组件包括集成电路板和发热元件,所述散热组件包括散热器和限位支架,所述散热器设有散热槽。所述发热元件设于所述散热槽内,所述限位支架设于所述散热器与所述集成电路板之间,所述发热元件设有接线端子,所述接线端子连接于所述限位支架,并电性连接所述发热元件和所述集成电路板。
可选地,所述限位支架背对散热器的端面设有螺纹孔,所述螺纹孔的内壁设有贯穿所述限位支架端面的安装槽,所述散热组件还设有安装螺栓和螺母,所述螺母设于所述安装槽内,所述螺母的外周侧与所述安装槽的内侧壁间隔设置。所述接线端子的一端电性连接所述发热元件,所述接线端子的另一端设于所述安装槽的槽口,并抵接所述螺母,所述安装螺栓依次穿设于所述集成电路板和所述接线端子,并依次与所述螺母和所述螺纹孔螺纹连接。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通过在散热器的散热槽内设置散热格栅,利用散热格栅承载容置在散热槽内的集成电路板的发热元件,可以使发热元件在散热格栅的作用下与散热槽的槽内壁间隔一定的间距,有效避免了发热元件与散热槽的槽内壁直接接触,此时通过往散热槽内灌注导热胶体,可以使导热胶体填充在发热元件与散热槽的槽内壁之间,进而使发热元件产生的热量可以经导热胶体传递至散热器内,实现散热器对发热元件的散热,保障散热组件对发热元件的散热作用,满足用电设备的散热需求。其中,通过将散热格栅设置在发热元件与散热槽的槽内壁之间,可以使散热格栅有效隔绝发热元件与散热槽的槽内壁直接接触,有效避免发热元件与散热槽的槽内壁之间产生摩擦,提高了散热组件的安全性和结构可靠性。同时通过利用散热格栅承载固定发热元件,还可以在灌注导热胶体时减少发热元件偏移,进一步放置发热元件与散热槽的槽内壁接触,进一步提高了散热组件的整体结构稳定性和实用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散热组件一实施例的发热元件安装在散热槽内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散热组件一实施例的结构分解图;
图3为图2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4为图2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
附图标号说明: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固定”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全文中出现的“和/或”的含义为,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在现有的用电设备的控制系统或者功率系统等区域中,通常需要在集成电路板上设置变压器、电感元件等部件对系统的电路进行一定的功率调控,保障用电设备的稳定运作。而变压器和电感等元器件在运作时大多会产生较大的热量,因此现有的用电设备中通常会利用散热器对集成电路板上的发热元件进行散热,通过在散热器的表面设置散热槽,使发热元件放置在散热槽内,利用发热元件直接贴合散热槽的槽内壁进行导热,进而使发热元件可以将热量传导至散热器中实现较好的散热效果。可是,发热元件与散热槽的槽内壁直接接触导热,容易在用电设备日常运作中使得发热元件与散热槽的槽内壁相互摩擦,导致发热元件受损影响发热元件的正常运作,降低了散热组件的结构稳定性和可靠性。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散热组件100。
参照图1至图4,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该散热组件100包括散热器10、散热格栅30以及导热胶体,散热器10的表面设有散热槽11;散热格栅30设于散热槽11内,并与散热槽11的槽底壁相对设置,散热格栅30用以承载集成电路板的发热元件200,并使发热元件200的外周侧与散热槽11的内侧壁间隔设置;导热胶体填充于发热元件200与散热槽11的槽内壁之间。
可以理解的是,用电设备内可以设置有风机或者液冷系统等散热装置作用在散热器10上,以使集成电路板传导至散热器10的热量可以在散热装置的作用下进行释放,实现更好的散热效果。通过在散热器10的表面上设置散热槽11,可以使集成电路板上的电压器、电感等工作时产生较大热量的发热元件200容置在散热槽11内,利用散热槽11包围整个发热元件200实现更全面的导热散热,使得散热器10可以更好地对集成电路板进行散热。此时,通过在散热槽11内设置散热格栅30,并使集成电路板上的发热元件200承载在散热格栅30上,可以使散热格栅30在散热槽11内支撑固定发热元件200,使得发热元件200的外周侧与散热槽11的槽内壁间隔设置,有利于避免发热元件200与散热槽11的槽内壁直接接触,减少发热元件200与散热槽11的槽内壁之间的摩擦。同时,通过在散热槽11内灌注导热胶体,该导热胶体可以为环氧导热胶、导热硅凝胶等具有良好导热性能的胶粘填充物,可以使导热胶体填充到发热元件200与散热槽11槽内壁的间隙中,进而使发热元件200产生的热量可以通过导热胶体传导至散热器10上,保障散热器10对发热元件200的散热效果,提高了散热组件100的结构可靠性和稳定性。而在散热格栅30对发热元件200的固定作用下,可以在灌注导热胶体时有效避免发热元件200受到导热胶体的浮力作用在散热槽11内倾斜移位接触散热槽11的槽内壁,进一步避免了发热元件200与散热槽11之间的直接接触,保障集成电路板的正常运作,进一步提高了散热组件100的实用性和结构可靠性。
其中,集成电路板可以通过并排设置在散热器10的外侧,并通过长导线电性连通发热元件200;或者,可以将集成电路板设置在散热器10表面的一侧,并通过端子连接件或者短导线电性连通发热元件200,以使散热器10可以很好地在用电设备正常运作时对集成电路板的发热元件200进行散热,保障用电设备的正常运作。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通过在散热器10的散热槽11内设置散热格栅30,利用散热格栅30承载容置在散热槽11内的集成电路板的发热元件200,可以使发热元件200在散热格栅30的作用下与散热槽11的槽内壁间隔一定的间距,有效避免了发热元件200与散热槽11的槽内壁直接接触,此时通过往散热槽11内灌注导热胶体,可以使导热胶体填充在发热元件200与散热槽11的槽内壁之间,进而使发热元件200产生的热量可以经导热胶体传递至散热器10内,实现散热器10对发热元件200的散热,保障散热组件100对发热元件200的散热作用,满足用电设备的散热需求。其中,通过将散热格栅30设置在发热元件200与散热槽11的槽内壁之间,可以使散热格栅30有效隔绝发热元件200与散热槽11的槽内壁直接接触,有效避免发热元件200与散热槽11的槽内壁之间产生摩擦,提高了散热组件100的安全性和结构可靠性。同时通过利用散热格栅30承载固定发热元件200,还可以在灌注导热胶体时减少发热元件200偏移,进一步放置发热元件200与散热槽11的槽内壁接触,进一步提高了散热组件100的整体结构稳定性和实用性。
参照图2和图4,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散热格栅30包括底网31和围栅33,底网31与散热槽11的槽底壁相对设置,底网31承载发热元件200;围栅33连接于底网31的外周侧,并抵接散热槽11的内侧壁,围栅33环绕发热元件200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利用与散热槽11槽底壁相对的底网31承载发热元件200,可以在底网31的隔离作用下使发热元件200与散热槽11的槽底壁间隔设置,避免发热元件200与散热槽11的槽底壁直接接触。同时,通过利用连接底网31的围栅33包围发热元件200,隔绝发热元件200的外周侧与散热槽11的内侧壁直接接触,实现散热格栅30对发热元件200与散热槽11的隔离作用,有效减少发热元件200与散热槽11之间的摩擦,保障发热元件200的正常运作。而通过利用具有网孔结构的底网31和围栅33组成散热格栅30,可以使导热胶体能更好地通过散热格栅30的网孔注入至整个散热槽11,以使导热胶体可以更好地包裹整个发热元件200,使得发热元件200产生的热量可以整体传导至散热器10上,实现更好的散热效果。
其中,可以通过在散热槽11的内侧壁上设置凸起或者卡槽,并在围栅33的外周侧设置对应的凹槽或者卡点,使得围栅33可以与散热槽11的内侧壁对应卡接固定,实现散热格栅30对发热元件200的承载固定。或者,还可以使散热槽11的纵截面形成呈倒梯形设置,并使围栅33的外周侧对应倾斜设置,此时,散热格栅30在散热槽11内距离散热槽11槽底壁具有一定距离的时候可以使围栅33与散热槽11的内侧壁对应抵接卡紧,实现散热格栅30在散热槽11内的安装固定。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底网31和围栅33为一体结构。
在本实施例中,散热格栅30可以采用导热塑性材料一体注塑形成;或者可以采用导热金属材料一体锻造或者切削加工形成,以使底网31和围栅33可以形成结构更加稳定可靠的一体结构,有效提高了散热格栅30的整体结构强度,使散热格栅30能具有更好的抗应力能力,进一步提高了散热组件100的结构稳定性和可靠性。
参照图1至图3,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散热组件100还包括限位支架50,限位支架50连接于散热器10的表面,并部分设于散热槽11的槽口抵接发热元件200,限位支架50用以支撑固定集成电路板。
在本实施例中,限位支架50可以通过螺丝或者卡扣件连接固定在散热器10的表面上,并使部分覆盖在散热槽11的槽口处,以使限位支架50可以抵接固定显露在散热槽11槽口处的发热元件200的端面,有利于避免用电设备在日常运作时或者运输时,发热元件200受到外力作用而有一定几率脱离散热槽11,进一步提高了散热组件100的结构稳定性和可靠性。其中,可以通过在限位支架50上设置立柱或者凸台等支撑结构,使集成电路板可以连接在限位支架50上实现安装固定,进而可以在限位支架50的支撑作用下使集成电路板靠近散热器10设置,有利于更好地缩短集成电路板与发热元件200的接线长度,便于集成电路板与散热器10的紧凑排布,减少占用面积。同时在限位支架50的作用下,可以避免散热器10直接与集成电路板接触,减少散热器10上的热量传递至集成电路板上影响集成电路板的正常运作,进一步提高了散热组件100的实用性和可靠性。
进一步地,参照图2和图3,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限位支架50背对散热器10的一端抵接集成电路板的板面,限位支架50背对散热器10的一端端面设有螺纹孔。散热器10还设有安装螺栓,安装螺栓穿设于集成电路板,并与螺纹孔螺纹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利用在限位支架50背对散热槽11的端面上设置螺纹孔,可以通过将集成电路板的板面直接抵接在限位支架50的端面上,并利用安装螺栓穿设在集成电路板上,并与螺纹孔螺纹连接,可以在安装螺栓的作用下使集成电路板连接固定在限位支架50上,避免在用电设备的运输或者使用过程中受外力作用而导致集成电路板在散热组件100上偏移,保障用电设备的正常运作,进一步提高了散热组件100的结构稳定性和可靠性。其次,利用安装螺栓将集成电路板连接固定在散热组件100上,可以有效提高集成电路板与散热组件100之间的拆装便捷性,有利于进一步提高用电设备的生产加工效率,提高了散热组件100的实用性。
参照图1至图3,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限位支架50位于散热槽11槽口的部分设有散热孔51,散热孔51与散热槽11连通。和/或,限位支架50的外周侧设有固定夹57。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在限位支架50位于散热槽11槽口抵接发热元件200的部分设置散热孔51,有利于减少限位支架50与发热元件200之间的接触面积,便于通过散热孔51对发热元件200显露在散热槽11槽口的端面进行散热,进而进一步提高散热组件100的整体散热效果。
其次,通过在限位支架50的外周侧设置固定夹57,可以利用固定夹57对发热元件200连接集成电路板的导线或者端子夹持固定,避免用电设备在使用或者运输过程中受到外力作用而有一定几率导致导线或者端子脱落,保障了发热元件200与集成电路板之间的电性导通,进一步提高了散热组件100的实用性和可靠性。
参照图1和图2,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散热组件100还设有导热垫片13,导热垫片13连接于散热器10的表面,导热垫片13用以抵接集成电路板的功率元件。
可以理解的是,集成电路板上还可以设置有功率调节器或者功率放大器等对电路功率进行调控的功率元件,该功率元件在运作时同样会产生较大的热量。此时,通过在散热器10的表面设置导热垫片13,并将集成电路板间隔设置在散热器10表面的一侧,使集成电路板上的功率元件抵接在导热垫片13上,可以通过导热垫片13的作用使功率元件产生的热量能很好地传递到散热器10上,进而使散热器10可以对集成电路板的功率元件进行散热,有效提高了散热组件100对集成电路板的散热效果,进一步提高了散热组件100的实用性和结构可靠性。
进一步地,参照图2和图3,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散热器10的表面还设有容置槽15,容置槽15的槽口朝向集成电路板的功率元件设置,导热垫片13设于容置槽15内。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在散热器10的表面设置容置槽15,可以使导热垫片13容置在容置槽15内,使得散热器10可以对导热垫片13进行一定的限位固定,有效避免导热垫片13在用电设备运输或者使用过程中受外力作用而有一定几率导致导热垫片13偏离功率元件,保障散热器10对功率元件的散热,进一步提高了散热组件100的结构可靠性和稳定性,保障散热组件100的可靠实用。其中,导热垫片13可以通过螺丝固定在容置槽15的槽底壁上,或者可以利用粘胶将导热垫片13贴附在容置槽15的槽内壁上。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用电设备,该用电设备包括集成电路组件和散热组件100,该散热组件100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用电设备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其中,集成电路组件连接于散热组件100。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集成电路组件包括集成电路板和发热元件200,散热组件100包括散热器10和限位支架50,散热器10设有散热槽11。发热元件200设于散热槽11内,限位支架50设于散热器10与集成电路板之间,发热元件200设有接线端子20,接线端子20连接于限位支架50,并电性连接发热元件200和集成电路板。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利用限位支架50将集成电路板连接固定在散热器10表面的一侧,可以使集成电路组件与散热组件100可以更好地形成一个整体,减少二者在用电设备内的占用面积。此时,通过利用接线端子20电性连接集成电路板和发热元件200,可以更好地减少发热元件200与集成电路板之间的布线空间,进一步节省集成电路组件与散热组件100的占用面积。同时,接线端子20可以通过直接抵接在集成电路板的连接触点上实现导通,相较于通过导线连接发热元件200与集成电路板的方式,可以有效减少发热元件200与集成电路板上的焊接工序,简化集成电路组件的安装工序,进一步提高集成电路组件与散热组件100的安装装配效率。并且,通过将集成电路板连接固定在限位支架50时抵接接线端子20实现发热元件200与集成电路板的电性导通,还有利于在发热元件200发生故障时可以通过直接拆卸集成电路板断开发热元件200与集成电路板之间的连接,便于发热元件200的更新替换或者维护,进一步提高了集成电路组件与散热组件100之间的拆装便利性,提高了用电设备的实用性和结构可靠性。
参照图2和图3,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限位支架50背对散热器10的端面设有螺纹孔,螺纹孔的内壁设有贯穿限位支架50端面的安装槽53,散热组件100还设有安装螺栓和螺母55,螺母55设于安装槽53内,螺母55的外周侧与安装槽53的内侧壁间隔设置。接线端子20的一端电性连接发热元件200,接线端子20的另一端设于安装槽53的槽口,并抵接螺母55,安装螺栓依次穿设于集成电路板和接线端子20,并依次与螺母55和螺纹孔螺纹连接。
可以理解的是,散热组件100可以通过在散热槽11内灌注导热胶体,使导热胶体填充到散热槽11与发热元件200之间,进而利用导热胶体进一步提高发热元件200与散热器10之间的导热效果,进一步提高用电设备的散热作用。而接线端子20在导热胶体灌注时容易受到导热胶体的浮力作用而使得接线端子20的端面与限位支架50背对散热器10的端面不平齐,容易导致集成电路板连接在限位支架50时与接线端子20的抵接面积较小,影响发热元件200与集成电路板的电性导通率。此时,通过在螺纹孔的内壁设置贯穿限位支架50端面的安装槽53,并在安装槽53内设置螺母55,使螺母55的外周侧与安装槽53的槽侧壁呈间隔设置,通过将接线端子20的一端设置在安装槽53的槽口处抵接螺母55,可以使安装螺栓连接集成电路板和限位支架50时,使安装螺栓依次穿过集成电路板和接线端子20,并依次螺纹连接螺母55和螺纹孔。此时,若接线端子20的端面与限位支架50的端面不平齐,会使得接线端子20抵顶螺母55,由于螺母55与安装槽53间隙配合,可以使螺母55偏移抵顶接线端子20,进而在螺母55的作用下可以使接线端子20的端面弯折保持与限位支架50的端面平齐,进而使接线端子20能更好地与集成电路板的连接触点完全接触,进一步保障集成电路板与发热元件200的电性导通,保障用电设备的正常运作,进一步提高了用电设备的结构稳定性和可靠性。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1)
1.一种散热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散热器,所述散热器的表面设有散热槽;
散热格栅,所述散热格栅设于所述散热槽内,并与所述散热槽的槽底壁相对设置,所述散热格栅用以承载集成电路板的发热元件,并使所述发热元件的外周侧与所述散热槽的内侧壁间隔设置;以及
导热胶体,所述导热胶体填充于所述发热元件与所述散热槽的槽内壁之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格栅包括:
底网,所述底网与所述散热槽的槽底壁相对设置,所述底网承载所述发热元件;和
围栅,所述围栅连接于所述底网的外周侧,并抵接所述散热槽的内侧壁,所述围栅环绕所述发热元件设置。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散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底网和所述围栅为一体结构。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组件还包括限位支架,所述限位支架连接于所述散热器的表面,并部分设于所述散热槽的槽口抵接所述发热元件,所述限位支架用以支撑固定所述集成电路板。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散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支架背对所述散热器的一端抵接所述集成电路板的板面,所述限位支架背对所述散热器的一端端面设有螺纹孔;
所述散热器还设有安装螺栓,所述安装螺栓穿设于所述集成电路板,并与所述螺纹孔螺纹连接。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散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支架位于所述散热槽槽口的部分设有散热孔,所述散热孔与所述散热槽连通;
和/或,所述限位支架的外周侧设有固定夹。
7.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所述的散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组件还设有导热垫片,所述导热垫片连接于所述散热器的表面,所述导热垫片用以抵接所述集成电路板的功率元件。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散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器的表面还设有容置槽,所述容置槽的槽口朝向所述集成电路板的功率元件设置,所述导热垫片设于所述容置槽内。
9.一种用电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用电设备包括集成电路组件和散热组件,所述散热组件为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所述的散热组件,所述集成电路组件连接于所述散热组件。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用电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成电路组件包括集成电路板和发热元件,所述散热组件包括散热器和限位支架,所述散热器设有散热槽;
所述发热元件设于所述散热槽内,所述限位支架设于所述散热器与所述集成电路板之间,所述发热元件设有接线端子,所述接线端子连接于所述限位支架,并电性连接所述发热元件和所述集成电路板。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用电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支架背对散热器的端面设有螺纹孔,所述螺纹孔的内壁设有贯穿所述限位支架端面的安装槽,所述散热组件还设有安装螺栓和螺母,所述螺母设于所述安装槽内,所述螺母的外周侧与所述安装槽的内侧壁间隔设置;
所述接线端子的一端电性连接所述发热元件,所述接线端子的另一端设于所述安装槽的槽口,并抵接所述螺母,所述安装螺栓依次穿设于所述集成电路板和所述接线端子,并依次与所述螺母和所述螺纹孔螺纹连接。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0474050.8U CN219718575U (zh) | 2023-03-08 | 2023-03-08 | 散热组件和用电设备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0474050.8U CN219718575U (zh) | 2023-03-08 | 2023-03-08 | 散热组件和用电设备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9718575U true CN219718575U (zh) | 2023-09-19 |
Family
ID=880040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20474050.8U Active CN219718575U (zh) | 2023-03-08 | 2023-03-08 | 散热组件和用电设备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9718575U (zh) |
-
2023
- 2023-03-08 CN CN202320474050.8U patent/CN219718575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4387314B2 (ja) | 電気接続箱 | |
KR102287797B1 (ko) | 회로 구성체 및 전기 접속 박스 | |
CN108293311B (zh) | 电气接线盒 | |
US8416575B2 (en) | Electrical connection box | |
KR20190140023A (ko) | 코일 장치, 기판을 갖는 코일 장치 및 전기 접속 상자 | |
EP3654441B1 (en) | Cell supervision circuit and battery pack | |
US20070279871A1 (en) | Electrical connection box | |
CN219718575U (zh) | 散热组件和用电设备 | |
JP4778837B2 (ja) | 電気接続箱 | |
JPH07283071A (ja) | 電力変換装置 | |
CN116528535B (zh) | 一种电连接件装配结构、配电盒及其制备方法 | |
CN211719732U (zh) | 电池配电盒及电池包 | |
JP3928216B2 (ja) | 放熱部材及び該放熱部材を用いた放熱体 | |
CN210351934U (zh) | 一种大功率电力电子设备 | |
CN210578015U (zh) | 一种电机三相连接支架及其三相支架机构 | |
CN213178834U (zh) | 带防护的高效空气加热器 | |
KR20230020313A (ko) | 방열 성능이 개선된 전자 소자 유닛 및 모듈, 그리고 이에 적용되는 탄성클램프 | |
CN215342806U (zh) | 预装分体式降温外壳组及bdu系统 | |
CN220307630U (zh) | 功率组件和车载电源 | |
CN106206205B (zh) | 接触件用散热件及散热接触件、电流保护器、电连接器 | |
CN219205084U (zh) | 电子设备用的散热装置及电子设备 | |
CN220797237U (zh) | 一种防水散热插头结构 | |
CN215933767U (zh) | 连接组件、动力电池和车辆 | |
JP7466845B2 (ja) | 回路構成体 | |
CN220673728U (zh) | 分体式光伏接线盒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