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713347U - 一种完全上进风灶具 - Google Patents

一种完全上进风灶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713347U
CN219713347U CN202320631251.4U CN202320631251U CN219713347U CN 219713347 U CN219713347 U CN 219713347U CN 202320631251 U CN202320631251 U CN 202320631251U CN 219713347 U CN219713347 U CN 21971334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ing fire
outer ring
gas
injection pipe
cavit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631251.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童红利
刘喜岳
高民
万旭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sense Shandong Kitchen and Bathroom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sense Shandong Kitchen and Bathroom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sense Shandong Kitchen and Bathroom Co Ltd filed Critical Hisense Shandong Kitchen and Bathroom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631251.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71334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71334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71334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Gas Burn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完全上进风灶具,涉及灶具技术领域,为解决上进风式灶具底座内部燃气通道体积小导致燃气和一次空气混合不充分的问题。该完全上进风灶具包括底座、分火器、内环火引射管和外环火引射管。内环火引射管及外环火引射管均设于底座下方,与底座连通向底座输送燃气。分火器盖设于底座上,分火器具有的内环火分气腔和外环火分气腔分别与底座的内环火混气腔和外环火混气腔连通。外环火混气腔具有混气空间,混气空间包括相连通的连通区和混气区,外环火引射管的一端与连通区连通。燃气和一次空气的混合气体由外环火引射管进入连通区,继而流入混气区在混气区中混合。混合后的燃气和一次空气最终进入与混气空间连通的外环火分气腔。

Description

一种完全上进风灶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燃气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完全上进风灶具。
背景技术
灶具通常有嵌入式灶具和上进风式灶具,嵌入式灶具需要在橱柜上预留通风口,为嵌入式灶具提供燃烧时所需的一次空气。当通风口堵塞时将导致一次空气不足影响燃气燃烧,而上进风式灶具燃烧时所需的一次空气来自灶台上方,无需在橱柜上预留通风口进而不会出现通风口堵塞影响燃烧的问题。
但由于上进风式灶具燃烧时的一次空气在灶台上方完成,因此通常上进风灶具上方占据较大空间,为了缩小上进风式灶具的体积,上进风式灶具的底座结构紧凑,底座内部的燃气通道体积小,这使得燃气和一次空气无法充分混合。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一种完全上进风灶具,用于解决完全上进风灶具底座内部燃气通道体积小导致燃气和一次空气混合不充分的问题。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完全上进风灶具,该完全上进风灶具包括底座、分火器、内环火引射管以及外环火引射管。其中,底座形成有内环火混气腔和外环火混气腔。进一步,底座上还形成有与内环火混气腔相连通的内环火出气口,以及与外环火混气腔相连通的外环火出气口。基于此,分火器盖设于该底座上,且分火器还与底座的内环火混气腔以及外环火混气腔相连通。
进一步,上述分火器具有内环火分气腔以及外环火分气腔。其中,内环火分气腔与上述内环火混气腔相连通,外环火分气腔通过与上述外环火出气口相连通,继而实现与外环火混气腔连通。
在此情况下,当与内环火引射管相对应的喷嘴向内环火引射管中喷射燃气时,流速较高的燃气将引射内环火引射管管口附近的空气作为一次空气。进一步,燃气与一次空气形成的混合气体将沿着内环火引射管流动,并流经内环火出气口继而流入内环火混气腔中。燃气与一次空气形成的混合气体将在内环火混气腔中进行混合,并流向与内环火混气腔相连通的内环火分气腔中,进而从内环火分气腔中流出并被点燃形成火焰。
而当与外环火引射管相对应的喷嘴向外环火引射管中喷射燃气时,流速较高的燃气将引射外环火引射管管口附近的空气作为一次空气,这部分空气与燃气一同进入到外环火引射管中。进一步,燃气与一次空气形成的混合气体将沿着外环火引射管流动,并流入外环火混气腔中。燃气与一次空气形成的混合气体在外环火混气腔中进行混合,并流入与外环火混气腔相连通的外环火分气腔中,进而从外环火分气腔中流出并被点燃形成火焰。
外环火形成过程与内环火形成过程不同的是,外环火混气腔具有混气空间。该混气空间包括连通区和混气区,且连通区与混气区相连通。该混气空间能够在缩小灶具上方空间的前提下,使得燃气和一次空气得到充分混合。
具体的,外环火引射管的一端与混气空间的连通区相连通。基于此,在外环火引射管的轴向上,混气空间的混气区位于连通区远离外环火引射管的一端的一侧。
这样一来,当燃气和一次空气形成的混合气体由外环火引射管流出时,燃气和一次空气形成的混合气体能够顺畅的进入到混气空间中,进而燃气和一次空气形成的混合气体能够在混气空间中进行混合。具体的,燃气和一次空气形成的混合气体在混气空间的混气区中进行混合。此外,外环火出气口与混气空间的连通区相连通,以使得在混气空间中的燃气和一次空气形成的混合气体在进一步混合后能够通过外环火出气口进入到外环火分气腔中,并从外环火分气腔中流出被点燃形成火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完全上进风灶具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完全上进风灶具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完全上进风灶具的结构示意图之三;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完全上进风灶具的结构示意图之四;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完全上进风灶具的结构示意图之五;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完全上进风灶具的结构示意图之六;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完全上进风灶具的结构示意图之七;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完全上进风灶具的结构示意图之八;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完全上进风灶具的结构示意图之九;
图10为图9沿A-A剖切得到的剖切图;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完全上进风灶具的结构示意图之十;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完全上进风灶具的结构示意图之十一;
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完全上进风灶具的结构示意图之十二。
附图标记:
100-完全上进风灶具;
1-底座;11-内环火混气腔;110-内环火出气口;12-外环火混气腔;120-外环火出气口10-一次空气腔;101-内环火一次空气腔;102-外环火一次空气腔;121-混气空间;1211-连通区;1212-混气区;
2-分火器;21-内环火混气腔;210-内环火分火器;2100-内环火孔;22-外环火混气腔;220-外环火分火器;2200-外环火孔;
31-内环火引射管;32-外环火引射管;
4-围板;400-导流通道;
41-内环火引射管;411-第一段;412-第二段;42-外环火引射管;
5-分隔板;50-安装槽;
6-挡板;
7-导流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如本文所使用的那样,“约”、“大致”或“近似”包括所阐述的值以及处于特定值的可接受偏差范围内的平均值,其中所述可接受偏差范围如由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考虑到正在讨论的测量以及与特定量的测量相关的误差(即,测量系统的局限性)所确定。
灶具是家庭厨房中常用的家电,通常灶具包括壳体、引射管、底座以及盖设于底座上的分火器。其中,壳体具有安装腔用于安装引射管、底座以及分火器等其他零部件。现有常见的灶具通常为嵌入式灶具以及上进风式灶具,其中,嵌入式灶具燃烧燃气时所需的一次空气由灶台下方的空气来提供,因此嵌入式灶具的燃烧工况会受到橱柜进风不足导致的一次空气不足的影响。使用嵌入式燃气灶时就要求用户的橱柜需要预留通风口,有的用户在装修时未给橱柜预留通风口,或者长时间使用,出现了通风口堵塞的情况,都会造成一次空气不足,影响灶具的燃烧状态,从而导致一氧化碳升高和黄焰产生。
上进风式灶具相较于上述嵌入式灶具,上进风灶具燃烧时所需的一次空气以及二次空气均由灶台上方的空气提供,如此便无需在橱柜上预留通风口,进而也不会出现通风口堵塞的情况。但为了实现上进风,就需要将灶具的喷嘴设置于灶台上表面所在一侧,这会增大灶具的体积,为了缩小灶具的体积通常上进风式灶具的底座设计的较为紧凑。通常牺牲底座中的燃气通路的体积以实现缩小底座体积的目的。在此情况下,燃气由喷嘴喷射入引射管中,进一步进入到底座内,进而再流入与底座连通的分火器中,再由分火器流出被点燃形成火焰。这一过程中,由于底座内的燃气通路体积缩小,因此燃气与一次空气未能充分混合便进入到分火器中,且由于底座内的燃气通路体积缩小这使得燃气流速衰减减少,因此燃气会以较高的流速流入分火器中,这可能导致在燃气未均匀布满分火器的情况下一部分燃气提前冲出分火器被点燃形成火焰,这就会出现火焰燃烧不均匀的现象。
在此情况下,为了解决上述燃气和一次空气混合不充分的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完全上进风灶具,如图1和图2所示,本申请提供的完全上进风灶具100包括底座1、分火器2、内环火引射管31以及外环火引射管32。其中,底座1形成有内环火混气腔11和外环火混气腔12。进一步,又如图3和图4所示,底座1上还形成有与内环火混气腔11相连通的内环火出气口110,以及与外环火混气腔12相连通的外环火出气口120。基于此,分火器2盖设于该底座1上,且分火器2还与底座1的内环火混气腔11以及外环火混气腔12相连通。
具体的,如图1所示,上述分火器2具有内环火分气腔21以及外环火分气腔22。其中,内环火分气腔21与上述内环火混气腔11相连通,外环火分气腔22通过与上述外环火出气口120相连通(参见图4),继而实现与外环火混气腔12连通。
在此情况下,当与内环火引射管31相对应的喷嘴向内环火引射管31中喷射燃气时,流速较高的燃气将引射内环火引射管31管口附近的空气作为一次空气。进一步,燃气与一次空气形成的混合气体将沿着内环火引射管31流动,并流经内环火出气口110继而流入内环火混气腔11中。燃气与一次空气形成的混合气体将在内环火混气腔11中进行混合,并流向与内环火混气腔11相连通的内环火分气腔21中,进而从内环火分气腔21中流出并被点燃形成火焰。为了便于后续说明,将上述过程简称为内环火形成过程。
上述是对内环火形成过程进行的说明。接下来对外环火引射管32到底座1中的外环火混气腔12,再到分火器2的外环火分气腔21的燃气流动进行说明。当与外环火引射管32相对应的喷嘴向外环火引射管32中喷射燃气时,流速较高的燃气将引射外环火引射管32管口附近的空气作为一次空气,这部分空气与燃气一同进入到外环火引射管32中。进一步,燃气与一次空气形成的混合气体将沿着外环火引射管32流动,并流入外环火混气腔12中。燃气与一次空气形成的混合气体在外环火混气腔12中进行混合,并流入与外环火混气腔12相连通的外环火分气腔22中,进而从外环火分气腔22中流出并被点燃形成火焰。同样为了便于后续说明,将上述过程简称为外环火形成过程。
外环火形成过程与内环火形成过程不同的是,如图4所示,外环火混气腔12具有混气空间121。该混气空间121包括连通区1211和混气区1212,且连通区1211与混气区1212相连通。该混气空间121能够在缩小灶具上方空间的前提下,使得燃气和一次空气得到充分混合。需要说明的是,图4中的虚线仅为示出连通区1211和混气区1212的大致范围,实际产品中并不存在。
具体的,外环火引射管32的一端与混气空间121的连通区1211相连通。基于此,在外环火引射管32的轴向上,混气空间121的混气区1212位于连通区1211远离外环火引射管32的一端的一侧。这样一来,当燃气和一次空气形成的混合气体由外环火引射管32流出时,燃气和一次空气形成的混合气体能够顺畅的进入到混气空间121中,进而燃气和一次空气形成的混合气体能够在混气空间121中进行混合。具体的,燃气和一次空气形成的混合气体在混气空间121的混气区1212中进行混合。此外,外环火出气口120与混气空间121的连通区1211相连通,以使得在混气空间121中的燃气和一次空气形成的混合气体在进一步混合后能够通过外环火出气口120进入到外环火分气腔22中,并从外环火分气腔22中流出被点燃形成火焰。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参见图2,上述内环火引射管31以及外环火引射管32均设置于底座1的底部。内环火引射管31以及外环火引射管32采用下沉式设置,能够起到缩小灶具体积的效果。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继续参见图2,外环火引射管31设置于内环火引射管31远离底座1的一侧,且外环火引射管32的轴线与内环火引射管31的轴线之间具有夹角。这样一来,由于内环火引射管31与外环火引射管32之间具有一定夹角,可以起到方便内环火引射管31和外环火引射管32的排布。此外,由于外环火引射管32设置于内环火引射管31远离底座1的一侧,这样可以确保内环火引射管31与外环火引射管32之间的管路相互独立。
在此情况下,如图5所示,本申请提供的完全上进风灶具100还包括内环火喷嘴41以及外环火喷嘴42。其中,外环火喷嘴42的延伸方向与外环火引射管32的延伸方向相同。这样可以确保从外环火喷嘴42中喷射出的燃气能够进入与之对应的外环火引射管32中。
进一步,如图5所示,内环火喷嘴41具有第一段411和第二段412,第一段411和第二段412相连通。其中,第一段411的延伸方向与外环火引射管32的延伸方向相同,这样可以确保内环火喷嘴41喷射出的燃气可以进入内环火引射管31中。在基础上,第二段412与第一段411之间具有夹角,进一步,第二段412的延伸方向与内环火引射管31的延伸方向相同。
由上述可知,为了确保外环火喷嘴42以及内环火喷嘴41可以将燃气喷射入与之对应的引射管中。外环火喷嘴42的延伸方向与外环火引射管32的轴向相同,内环火喷嘴41的第一段411的延伸方向与内环火引射管31的轴向相同。此外,内环火喷嘴41的第二段412的延伸方向与外环火喷嘴的延伸方向相同,也即内环火喷嘴41的第二段412与外环火喷嘴42平行设置。这样一来,可以使得与外环火喷嘴42相连接的供气管路,以及与内环火喷嘴41的第二段412相连接的供气管路之间平行设置,避免供气管路之间的交叉,起到了简化管路布设的效果。
由上述可知,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完全上进风灶具通过底座1的外环火混气腔12的混气空间121实现了燃气和一次空气的进一步混合。在此基础上,参见图3及图4,本申请提供的完全上进风灶具100还包括围板4,该围板4用于避免燃气与一次空气形成的混合气体直接从混气空间121中逸出。
具体的,该围板4位于混气空间121的连通区1211内,围板4周设于外环火引射管32的一端。需要说明的是,外环火引射管32的一端指的是外环火引射管与混气空间121相连通的一端(参见图4)。进一步,围板4还在外环火引射管32的轴向上,靠近混气空间121的混气区1212的方向上延伸。在此情况下,如图6所示,围板4与外环火混气腔12之间围设出导流通道400,该导流通道400位于混气空间121的连通区1211内。
在此情况下,当燃气和一次空气形成的混合气体由外环火引射管32流出,并流至混气空间121的连通区1211时,由于围板4的存在。燃气和一次空气形成的混合气体将沿着围板4与外环火混气腔12之间围成的导流通道400继续流动,并流入与连通区1211相连通的混气区1212中,进而燃气和一次空气形成的混合气体可以在混气区1212中进行更加充分的混合。而减少了燃气与一次空气形成的混合气体在流至连通区1211时,由连通区1211直接飘逸至外环火出气口120处,并通过外环火出气口120流入外环火分气腔22中,确保燃气和一次空气形成的混合气体能够流入混气区1212中,在完成更加充分的混合后在向上流动,继而再通过外环火出气口120流入外环火分气腔22中。
这样一来,由于围板4与外环火混气腔12之间围设出了导流通道400,在该导流通道400的导流作用下,减少或者避免了燃气和一次空气形成的混合气体在流至连通区1211时直接飘逸至外环火出气口120处,进而确保绝大部分混合气体能够流入混气区1212中,完成更加充分的混合后再通过外环火出气口120流入外环火分气腔22中。
在此基础上,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上述外环火出气口120单通道单出口结构设计,这样设计的可以简化底座1的加工工艺。单通道单出口结构设计通道结构简单,不易发生堵塞,便于用户对外环火出气口120进行清洁。且外环火出气口120设计为单通道,能够使进入外环火分气腔22中的气体压力均衡。同时,由于底座1上的外环火出气口120为单通道单出口设计,减少了外环火出气口120对于内环火二次空气补充通路的占用,使得二次空气可以顺畅的进入内环火与外环火之间的空间参与燃烧,保证燃烧更加充分。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外环火出气口120的开口范围位于混气空间121的连通区1211上方。这样一来,在围板4的导流基础上,进一步确保燃气和一次空气形成的混合气体在混气空间121内充分混合后再从外环火出气口120流出。
具体的,混气空间121内设置有围板4,该围板4位于混气空间121的连通区1211内,进一步,该围板4是位于连通区1211与外环火出气口120之间的。这样一来,当燃气和一次空气形成的混合气体由外环火引射管32中流出后,在围板4的导流作用下,将继续向混气区1212流动,并在混气区1212中进行混合。且由于外环火出气口120的开口范围位于连通区1211上方,也即外环火出气口120的开口远离混气区1212设置,确保燃气和一次空气形成的混合气体从导流通道400中流出后也不会向上飘逸从外环火出气口120流出,继而确保燃气和一次空气形成的混合气体在混气空间121内能够进行充分的混合。
由上述说明可知,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完全上进风灶具100,因此为了实现该完全上进风灶具100燃烧时所需的空气由灶台上方提供,如图3所示,底座1具有一次空气腔10,该一次空气腔10的开口位于底座1的上表面所在的一侧。基于此,内环火引射管31的另一端与该一次空气腔10相连通(参见图5),外环火引射管32的另一端同样与一次空气腔10相连通(参见图4)。需要说明的是,内环火引射管31的另一端指的是,内环火引射管31远离内环火混气腔11的一端,外环火引射管32的另一端指的是,外环火引射管32远离外环火混气腔12的一端。
在此基础上,内环火喷嘴41的至少部分位于上述一次空气腔10内(可见图5),这样一来,在内环火喷嘴41向内环火引射管31中喷射燃气时,燃气从内环火喷嘴41位于一次空气腔10中的部分向内环火引射管31中喷射。在喷射的过程中,高速流动的燃气将引射内环火引射管31管口附近的空气作为一次空气。此外,内环火喷嘴41的喷射方向与内环火引射管31同轴,这样能够确保由内环火喷嘴41喷射出的燃气可以进入内环火引射管31中。
相似的,外环火喷嘴42的至少部分位于一次空气腔10内(见图5),在外环火喷嘴42向外环火引射管32中喷射燃气时,燃气从外环火喷嘴42位于一次空气腔10中的部分向外环火引射管32中喷射,且在外环火喷嘴42喷射燃气的过程中,高速流动的燃气将引射外环火引射管32管口附近的一次空气。基于此,外环火喷嘴42的喷射方向与内环火引射管32同轴设置,以确保由外环火喷嘴42喷射出的燃气能够进入到外环火引射管32中。
进一步,一次空气腔10上方开设的开口可以确保有空气不断补充至一次空气腔10内(见图3),以确保一次空气充足。
由上述可知,本申请提供的完全上进风灶具100的底座1上开设有一次空气腔10,内环火引射管31以及外环火引射管32的至少部分位于该一次空气腔10中,燃气喷射时引射的空气由一次空气腔10提供。
在此情况下,为了减小内环火引射管31和外环火引射管32在喷射燃气的过程中相互干扰。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底座1还包括分隔板5,该分隔板5设置于一次空气腔10中。分隔板5可以将一次空气腔10分隔为内环火一次空气腔101和外环火一次空气腔102。基于此,上述内环火喷嘴41的至少部分位于内环火一次空气腔101内,外环火喷嘴42的至少部分位于外环火一次空气腔102内。
这样一来,内环火喷嘴41和外环火喷嘴42在喷射燃气的过程中,内环火喷嘴41喷射出的燃气可以引射内环火一次空气腔101内的空气,而外环火喷嘴42喷射出的燃气可以引射外环火一次空气腔102内的空气。内环火一次空气腔101与外环火一次空气腔102由分隔板5分隔开,两个空腔相互独立,进而减小或者消除了内环火喷嘴41和外环火喷嘴42之间的干扰,以确保内环火以及外环火燃烧时所需的一次空气充足。
进一步,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分隔板5可以是固定设置于一次空气腔10内的,也可以是可拆卸的设置于一次空气腔10内的。当分隔板5固定设置于一次空气腔10内时,分隔板5与底座1可以是通过焊接进行固定连接的,也可以是通过浇铸等方式与底座1一体成型的。
而当分隔板5可拆卸设置于一次空气腔10内时,底座1和分隔板5单独加工成型。在此情况下,如图8所示,一次空气腔10内可以开设安装槽50,该安装槽50开设于内环火喷嘴41和外环火喷嘴42之间。这样一来,分隔板5可以安置与该安装槽50中,继而将一次空气腔10分隔成内环火一次空气腔101和外环火一次空气腔102。基于此,在清洁完全上进风灶具100时,可以将分隔板5从安装槽50中取出,方便用户对一次空气腔10进行清洁。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分火器2包括内环火分火器210和外环火分火器220,且内环火分火器210和外环火分火器220为分体设计。其中,如图10所示(图10为沿图9中虚线A-A剖切得到的剖切图),内环火分火器210盖设于底座1上,且内环火分火器210具有内环火分气腔21,外环火分火器220盖设于底座1上,且外环火分火器220具有外环火分气腔22。
在此基础上,如图9所示,上述内环火分火器210远离底座1的一端的侧壁上间隔开设有多个内环火孔2100,外环火分火器220远离底座1的一端的侧壁上间隔开设有多个外环火孔2200。
基于此,燃气和一次空气形成的混合气体从底座1中进入到与底座1相连通的分火器2中。具体的,混合气体分别进入到内环火分火器210中以及外环火分火器220中。进一步,混合气体从内环火分火器210的内环火孔2100以及外环火分火器220的外环火孔2200中流出,并被点燃形成火焰。
由上知,内环火分火器210和外环火分火器220分体设计,如此设计便于用户对内环火分火器210和外环火分火器220进行单独清洗。例如,当内环火分火器210的火孔被堵塞时,只需将内环火分火器210拆除即可,而无需将整个分火器2拆除。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1所示,底座1还具有挡板6。挡板6位于底座1与分火器2之间,且该挡板6周设与一次空气腔10的开口处。该挡板6可以避免从一次空气腔10中逸出的少量燃气向内环火流动,进而避免内环火将一次空气腔10中逸出的燃气引燃,确保本申请提供的完全上进风灶具100在燃烧燃气时安全工作。
此外,上述挡板6远离内环火出气口11的一侧具有缺口。这样,可以在确保灶具安全工作的前提下,保证由足够的空气可以通过该缺口进入到一次空气腔10中,进而保证燃气燃烧时所需的一次空气充足。
进一步,在本申请的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2所示,上述挡板6靠近内环火混气腔21的部分朝向远离底座1的方向延伸,并与上方的分火器2相抵接。在此基础上,挡板6远离内环火混气腔21的至少部分与其上方的分火器2之间具有间隔,以形成上述挡板6远离内环火出气口11的一侧的缺口。
这样一来,可以将一次空气腔10靠近内环火混气腔21的一侧完全隔离开,进一步确保内环火在燃烧时不会引燃一次空气腔10中的燃气,以及避免从一次空气腔10中逸出的燃气流向内环火所在一侧,保证燃烧时安全。且挡板6远离内环火混气腔21的至少部分与其上方的分火器2之间的间隔形成的缺口,能够保证在燃气燃烧过程中有足够的空气补充至一次空气腔10中。
在本申请的另一些实施例中,为了进一步提高燃气和一次空气的混合程度,如图13所示,本申请提供的完全上进风灶具100还包括导流板7,该导流板7设置于外环火分气腔22中,且该导流板7位于混气空间121的连通区1211的上方。
这样一来,在上述完全上进风灶具100燃烧燃气形成外环火焰时,混气空间121中的混合气体从外环火出气口120流出过程中,混合气体将接触到设置于连通区1211上方的导流板7。在导流板7的导流作用下,燃气和一次空气的混合气体将沿着导流板7的延伸方向流动,逐步充满外环火分气腔22,继而再从外环火分气腔22中流出。而不是在燃气和一次空气流入到外环火分气腔22中后,燃气和一次空气的混合气体未均匀布满外环火分气腔22的情况下从外环火分气腔22中流出。
可以理解的是,在燃气和一次空气逐步充满外环火分气腔22的同时,燃气和一次空气将进行进一步的混合,继而确保了燃气和一次空气能够充分混合,提高了燃气的燃烧效率。且燃气和一次空气的混合气体均匀的布满外环火分气腔22后在从外环火分气腔22中流出,确保从外环火分气腔22中流出的燃气和一次空气的混合气体的气压稳定且均匀,火焰燃烧时更加稳定。此外,导流板7在起到导向作用的同时,对燃气和一次空气的混合气体也具有一定的阻挡或者缓冲作用,能够使得燃气和一次空气的混合气体流速变缓,能够使得燃气和一次空气的混合气体更加平稳的从分火器2中流出并被点燃形成火焰,避免出现燃气和一次空气的混合气体流速过快出气不均与导致的火焰燃烧不均匀的现象。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完全上进风灶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完全上进风灶具包括:
底座,所述底座形成有内环火混气腔和外环火混气腔以及与所述内环火混气腔连通的内环火出气口和与所述外环火混气腔连通的外环火出气口;
分火器,盖设于所述底座上,所述分火器具有内环火分气腔和外环火分气腔,所述内环火分气腔与所述内环火混气腔连通,所述外环火分气腔与所述外环火出气口连通;
内环火引射管,设于所述底座底部,所述内环火引射管的一端与所述内环火出气口连通;
外环火引射管,设于所述底座底部;
其中,所述外环火混气腔具有混气空间,所述混气空间包括连通区和混气区,所述连通区和所述混气区连通;所述外环火引射管的一端与所述连通区连通,在所述外环火引射管的轴向上,所述混气区位于所述连通区远离所述外环火引射管的一端的一侧,以使燃气和一次空气能够进入所述混气空间;所述外环火出气口与所述连通区连通,以使在所述混气空间中的所述燃气和所述一次空气进一步混合后从所述外环火出气口进入所述外环火分气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完全上进风灶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完全上进风灶具还包括:
围板,位于所述连通区,所述围板周设于所述外环火引射管的所述一端,且所述围板在所述外环火引射管的轴向朝靠近所述混气区的方向延伸;所述围板与所述外环火混气腔之间围设出导流通道,所述导流通道位于所述连通区内;所述围板用于避免燃气直接从所述混气空间逸出。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完全上进风灶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环火引射管设于所述内环火引射管远离所述底座的一侧,且所述外环火引射管的轴线与所述内环火引射管的轴线之间具有夹角;所述完全上进风灶具还包括:
内环火喷嘴,具有第一段和第二段,所述第一段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外环火引射管的延伸方向相同,所述第二段与所述第一段之间具有夹角,所述第二段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内环火引射管的延伸方向相同;
外环火喷嘴,所述外环火喷嘴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外环火引射管的延伸方向相同。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完全上进风灶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底座具有:
一次空气腔,所述一次空气腔的开口位于所述底座的上表面所在的一侧;
所述内环火引射管的另一端与所述一次空气腔连通;
所述外环火引射管的另一端与所述一次空气腔连通;
所述内环火喷嘴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一次空气腔内,且所述内环火喷嘴的喷射方向与内环火引射管同轴;
所述外环火喷嘴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一次空气腔内,且所述外环火喷嘴的喷射方向与外环火引射管同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完全上进风灶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还包括:
分隔板,设于一次空气腔中,将一次空气腔分隔为内环火一次空气腔,和外环火一次空气腔,所述内环火喷嘴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内环火一次空气腔,所述外环火喷嘴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外环火一次空气腔中。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完全上进风灶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环火出气口为单通道单出口结构,所述外环火出气口的开口范围位于所述连通区上方。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完全上进风灶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分火器包括:
内环火分火器,盖设于所述底座上,所述内环火分火器具有所述内环火分气腔;
外环火分火器,盖设于所述底座上,所述外环火分火器具有所述外环火分气腔。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完全上进风灶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环火分火器远离所述底座的一端的侧壁上间隔开设有多个内环火孔,所述外环火分火器远离所述底座的一端的侧壁上间隔开设有多个外环火孔。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完全上进风灶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底座还具有挡板,位于所述底座和所述分火器之间,所述挡板周设于所述一次空气腔的所述开口处,且所述挡板远离所述内环火出气口的一侧具有缺口。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完全上进风灶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挡板靠近所述内环火混气腔的部分朝远离所述底座的方向延伸,并与所述分火器抵接,且所述挡板远离所述内环火混气腔的至少部分与所述分火器之间具有间隔。
CN202320631251.4U 2023-03-27 2023-03-27 一种完全上进风灶具 Active CN21971334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631251.4U CN219713347U (zh) 2023-03-27 2023-03-27 一种完全上进风灶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631251.4U CN219713347U (zh) 2023-03-27 2023-03-27 一种完全上进风灶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713347U true CN219713347U (zh) 2023-09-19

Family

ID=879813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631251.4U Active CN219713347U (zh) 2023-03-27 2023-03-27 一种完全上进风灶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71334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339694B (zh) 灶具燃烧器和燃气灶
CN106949466B (zh) 燃烧器和燃气灶具
CN219713347U (zh) 一种完全上进风灶具
CN111649326A (zh) 燃烧器以及集成灶
CN113357631B (zh) 一种燃烧器火盖以及应用有该燃烧器火盖的燃烧器
CN219713348U (zh) 一种灶具
CN112856410B (zh) 一种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以及应用有该燃烧器的灶具
CN107525072A (zh) 高热效能的火盖及使用该火盖的炉头
CN210921388U (zh) 一种燃烧器及灶具
CN210601611U (zh) 一种降压燃烧器
CN113819462A (zh) 炉头、上进风燃烧器及燃气灶
CN112664932B (zh) 一种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
CN213810621U (zh) 外环火盖、燃烧器及燃气灶具
CN218544433U (zh) 底座及灶具燃烧器
CN215808466U (zh) 一种火盖、燃烧器及燃气灶
CN219222404U (zh) 一种燃烧器引射系统及应用有该引射系统的燃气灶具
CN219083075U (zh) 一种燃烧器引射系统及应用有该引射系统的燃气灶具
CN217464421U (zh) 燃烧器
CN219693243U (zh) 一种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
CN217441632U (zh) 一种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
CN220269370U (zh) 燃烧器及燃气灶具
CN217178513U (zh) 燃烧器及燃气灶具
CN216307777U (zh) 一种上进风燃烧器以及应用有该上进风燃烧器的灶具
CN216047656U (zh) 炉头、上进风燃烧器及燃气灶
CN214791099U (zh) 一种上进风燃烧器以及应用有该上进风燃烧器的灶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