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692051U - 轴连接组件和扭杆总成 - Google Patents

轴连接组件和扭杆总成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692051U
CN219692051U CN202320994786.8U CN202320994786U CN219692051U CN 219692051 U CN219692051 U CN 219692051U CN 202320994786 U CN202320994786 U CN 202320994786U CN 219692051 U CN219692051 U CN 21969205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aft
thrust surface
alignment
assembly
torsion ba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994786.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eifu Automotive Technology Shanghai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eifu Automotive Technology Shangha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eifu Automotive Technology Shanghai Co ltd filed Critical Zeifu Automotive Technology Shanghai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994786.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69205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69205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69205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hafts, Cranks, Connecting Bars, And Related Bearing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轴连接技术领域,提供轴连接组件和扭杆总成。轴连接组件包括:找正凸起和第一止推面,设置于第一轴部件,找正凸起在轴向上位于第一止推面的前端、且在径向上相对第一止推面凸起;第二止推面和避让槽,设置于第二轴部件,避让槽在轴向上位于第二止推面的后端、且在径向上相对第二止推面凹陷;随第一轴部件与第二轴部件装配,找正凸起与第二止推面配合找正;于第一轴部件与第二轴部件完成装配,找正凸起落入避让槽,第一止推面间隙配合第二止推面。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在轴部件上的找正凸起和止推面,能够便捷、精准地实现轴部件装配时周向的自找正,节约装配成本,并实现装配后轴部件之间转动配合的平衡(周向对称)性。

Description

轴连接组件和扭杆总成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轴连接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涉及轴连接组件和扭杆总成。
背景技术
汽车零部件等工业产品中,存在允许一定角度范围内转动配合、且需顺时针转动极限角度和逆时针转动极限角度对称的轴连接结构。
以扭杆总成为例。扭杆总成用于EPS(ElectricPowerSteering,电动助力转向)、SbW(SteeringbyWire,线控转向)等转向系统中,包括输入轴、通过轴承套设输入轴的输出轴以及穿设于输入轴和输出轴中的扭杆。当输入轴在方向盘的带动下转动,扭杆发生扭转形变,并带动输出轴转动,在此过程中扭矩传感器检测到扭矩和角度信号,以便实现转向控制。为确保扭杆总成的左右扭转极限角度对称,使扭杆总成能够提供稳定对称的扭矩和角度信号,需要输入轴和输出轴在装配时特别注意周向的对称性。
目前,针对上述的轴连接结构的装配,通常通过外部平衡设备、外部找正工装等外部设备找到两个轴部件的转动对称中心,再基于转动对称中心对两个轴部件进行压装等装配,存在如下问题:
由于工装制造等误差,部分外部设备(如外部找正工装)所找到的转动对称中心存在较大误差,导致轴部件装配后周向的对称性较差,当用于扭杆总成装配时会造成扭杆总成的左右扭转极限角度不对称,影响车辆的转向性能;
部分外部设备(如外部平衡设备)虽能够实现较好的转动对称中心找正效果,但设备成本高,操作复杂,不利于降本增效。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背景技术部分公开的信息仅用于加强对本实用新型的背景的理解,因此可以包括不构成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现有技术的信息。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轴连接组件和扭杆总成,通过设置在轴部件上的找正凸起和止推面,便捷、精准地实现轴部件装配时周向的自找正,节约装配成本,实现装配后轴部件之间转动配合的平衡(周向对称)性。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轴连接组件,包括转动配合的第一轴部件和第二轴部件,所述轴连接组件还包括:找正凸起和第一止推面,设置于所述第一轴部件,所述找正凸起在轴向上位于所述第一止推面的前端、且在径向上相对所述第一止推面凸起;第二止推面和避让槽,设置于所述第二轴部件,所述避让槽在轴向上位于所述第二止推面的后端、且在径向上相对所述第二止推面凹陷;随所述第一轴部件与所述第二轴部件装配,所述找正凸起与所述第二止推面配合找正;于所述第一轴部件与所述第二轴部件完成装配,所述找正凸起落入所述避让槽,所述第一止推面间隙配合所述第二止推面。
上述的轴连接组件,通过装配完成后间隙配合的第一止推面和第二止推面,实现转动角度限位,将第一轴部件与第二轴部件的转动配合限定在合适的角度范围内;通过第一止推面的前端设置的找正凸起,配合第二止推面,在第一轴部件与第二轴部件的装配过程中实现周向的自找正,使第一轴部件与第二轴部件装配完成后顺时针转动极限角度和逆时针转动极限角度对称;此外,第二止推面的后端设置避让槽,能够在自找正装配完成后容纳找正凸起,以避免干涉第一轴部件与第二轴部件的转动配合;
从而,上述的轴连接组件,无需借助外部设备,只要第一轴部件和第二轴部件加工到位,即可通过找正凸起与第二止推面的配合,便捷、精准地实现装配过程中第一轴部件与第二轴部件的周向的自找正,节约装配成本,并能够通过第一止推面与第二止推面的配合、以及找正凸起与避让槽的配合,实现装配后第一轴部件与第二轴部件之间转动配合的平衡(周向对称)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随所述第一轴部件与所述第二轴部件装配,所述找正凸起与所述第二止推面之间过盈配合或过渡配合。
在第一轴部件与第二轴部件的装配过程中,找正凸起与第二止推面过盈配合或过渡配合,有利于找正凸起与第二止推面自找正以达到最优的配合状态,从而使装配完成后第一轴部件与第二轴部件的转动配合具有最优的平衡(周向对称)性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找正凸起的表面、及所述第二止推面设置有相配合的平面;随所述找正凸起与所述第二止推面配合找正,所述找正凸起的平面与所述第二止推面的平面贴合。
通过找正凸起与第二止推面的相配合的平面,实现在第一轴部件与第二轴部件的装配过程中,找正凸起与第二止推面之间通过平面贴合的方式进行周向的自找正。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找正凸起的表面整体形成平面;所述第二止推面的周向的两端形成为平面且中部形成为凹面。
找正凸起与第二止推面配合找正的过程中,找正凸起可能会发生轻微的变形;通过第二止推面的凹面,能够吸收找正凸起的变形,实现找正凸起与第二止推面之间的平面贴合找正。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找正凸起的表面设置有凸筋,所述第二止推面设置有凹槽;随所述找正凸起与所述第二止推面配合找正,所述凸筋嵌入所述凹槽。
通过找正凸起设置的凸筋和第二止推面设置的凹槽,实现在第一轴部件与第二轴部件的装配过程中,找正凸起与第二止推面之间通过凸筋嵌入凹槽的方式进行周向的自找正。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凸筋和所述凹槽包括周向分布的多组。
凸筋和凹槽包括周向分布的多组,更利于实现找正凸起与第二止推面之间周向的自找正。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止推面和所述第二止推面包括周向均匀分布的多组。
第一止推面和第二止推面包括周向均匀分布的多组,对应地找正凸起与避让槽也包括周向均匀分布的多组,更利于实现第一轴部件与第二轴部件在装配过程中周向的自找正,并在装配完成后保持转动配合的平衡(周向对称)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轴部件套设所述第二轴部件,所述找正凸起和所述第一止推面设置于所述第一轴部件的内壁,所述第二止推面和所述避让槽设置于所述第二轴部件的外壁;或者,所述第二轴部件套设所述第一轴部件,所述找正凸起和所述第一止推面设置于所述第一轴部件的外壁,所述第二止推面和所述避让槽设置于所述第二轴部件的内壁。
找正凸起和第一止推面可以设置在外轴部件的内壁或内轴部件的外壁,对应地第二止推面和避让槽可以设置在内轴部件的外壁或外轴部件的内壁,均能够实现装配过程中第一轴部件与第二轴部件之间周向的自找正,以及装配完成后第一轴部件与第二轴部件之间转动配合的平衡(周向对称)性。
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个方面提供一种扭杆总成,包括输入轴、输出轴和扭杆,所述扭杆总成基于如上述任意实施例所述的轴连接组件实现,所述第一轴部件为所述输入轴且所述第二轴部件为所述输出轴,或者所述第一轴部件为所述输出轴且所述第二轴部件为所述输入轴;所述输出轴通过轴承转动套设所述输入轴,所述扭杆穿设于所述输入轴和所述输出轴中,所述扭杆的两端分别与所述输入轴及所述输出轴固定。
上述的扭杆总成,通过找正凸起和第二止推面,便捷、精准地实现装配过程中输入轴与输出轴的周向的自找正,节约装配成本,并能够通过第一止推面与第二止推面的配合、以及找正凸起与避让槽的配合,实现装配后输入轴与输出轴之间转动配合的平衡(周向对称)性,使扭杆总成的左右扭转极限角度相对称,从而扭杆总成能够提供稳定对称的扭矩和角度信号,确保车辆的转向性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扭杆的第一端与所述输入轴之间通过第一轴向花键或径向销固定;所述扭杆的第二端与所述输出轴之间通过第二轴向花键固定。
扭杆与输入轴之间可通过花键或销钉配合,扭杆与输出轴之间可通过花键配合,如此实现扭杆的两端分别与输入轴及输出轴的固定。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的有益效果至少包括:
本实用新型的轴连接组件,无需借助外部设备,只要第一轴部件和第二轴部件加工到位,即可通过找正凸起与第二止推面的配合,便捷、精准地实现装配过程中第一轴部件与第二轴部件的周向的自找正,节约装配成本,并能够通过第一止推面与第二止推面的配合、以及找正凸起与避让槽的配合,实现装配后第一轴部件与第二轴部件之间转动配合的平衡(周向对称)性;
本实用新型的扭杆总成,通过找正凸起和第二止推面,能够便捷、精准地实现装配过程中输入轴与输出轴的周向的自找正,节约装配成本,并能够通过第一止推面与第二止推面的配合、以及找正凸起与避让槽的配合,实现装配后输入轴与输出轴之间转动配合的平衡(周向对称)性,使扭杆总成的左右扭转极限角度相对称,从而扭杆总成能够提供稳定对称的扭矩和角度信号,确保车辆的转向性能。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实用新型。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示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轴连接组件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轴部件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二轴部件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扭杆总成的组装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扭杆总成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6示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扭杆总成装配过程中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7示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扭杆总成装配完成后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8示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扭杆总成装配完成后的止推面处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9示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扭杆与输入轴之间通过径向销固定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考附图更全面地描述示例实施方式。然而,示例实施方式能够以多种形式实施,且不应被理解为限于在此阐述的实施方式。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使得本实用新型将全面和完整,并将示例实施方式的构思全面地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类似的结构,因而将省略对它们的重复描述。
具体描述时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其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及不同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图1示出轴连接组件的爆炸结构;参照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轴连接组件,包括:
转动配合的第一轴部件10和第二轴部件20;
找正凸起11和第一止推面12,设置于第一轴部件10,找正凸起11在轴向上位于第一止推面12的前端、且在径向上相对第一止推面12凸起;
第二止推面21和避让槽22,设置于第二轴部件20,避让槽22在轴向上位于第二止推面21的后端、且在径向上相对第二止推面21凹陷;
随第一轴部件10与第二轴部件20装配,找正凸起11与第二止推面21配合找正;
于第一轴部件10与第二轴部件20完成装配,找正凸起11落入避让槽22,第一止推面12间隙配合第二止推面21。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以轴部件为参照定义轴向和径向,轴向指轴部件的轴向,径向指轴部件的径向。此外,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以轴部件装配时的接触顺序为参照定义前端和后端,第一止推面12的前端是指装配时第一止推面12先接触到第二轴部件20的端部,第二止推面21的后端是指装配时第二止推面21后接触到第一轴部件10的端部。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图1中示出找正凸起11和第一止推面12设置于第一轴部件10的外壁,第二止推面21和避让槽22设置于第二轴部件20的内壁,第一轴部件10与第二轴部件20之间形成第二轴部件20可转动地套设在第一轴部件10外的轴连接关系。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轴部件与第二轴部件之间也可形成第一轴部件可转动地套设在第二轴部件外的轴连接关系,此时找正凸起和第一止推面设置于第一轴部件的内壁,第二止推面和避让槽设置于第二轴部件的外壁。
上述的轴连接组件,通过装配完成后间隙配合的第一止推面12和第二止推面21,实现转动角度限位,将第一轴部件10与第二轴部件20的转动配合限定在合适的角度范围内;通过第一止推面12的前端设置的找正凸起11,配合第二止推面21,在第一轴部件10与第二轴部件20的装配过程中实现周向的自找正,使第一轴部件10与第二轴部件20装配完成后顺时针转动极限角度和逆时针转动极限角度对称;此外,第二止推面21的后端设置避让槽22,能够在自找正装配完成后容纳找正凸起11,以避免干涉第一轴部件10与第二轴部件20的转动配合;
从而,上述的轴连接组件,无需借助外部设备,只要第一轴部件10和第二轴部件20加工到位,即可通过找正凸起11与第二止推面21的配合,便捷、精准地实现装配过程中第一轴部件10与第二轴部件20的周向的自找正,节约装配成本,并能够通过第一止推面12与第二止推面21的配合、以及找正凸起11与避让槽22的配合,实现装配后第一轴部件10与第二轴部件20之间转动配合的平衡(周向对称)性。
此外,找正凸起11和第一止推面12设置在外轴部件的内壁或内轴部件的外壁,对应地第二止推面21和避让槽22设置在内轴部件的外壁或外轴部件的内壁,均能够实现装配过程中第一轴部件10与第二轴部件20之间周向的自找正,以及装配完成后第一轴部件10与第二轴部件20之间转动配合的平衡(周向对称)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随第一轴部件10与第二轴部件20装配,找正凸起11与第二止推面21之间过盈配合或过渡配合。
在第一轴部件10与第二轴部件20的装配过程中,找正凸起11与第二止推面21过盈配合或过渡配合,有利于找正凸起11与第二止推面21自找正以达到最优的配合状态,从而使装配完成后第一轴部件10与第二轴部件20的转动配合具有最优的平衡(周向对称)性能。
图2示出第一轴部件的放大结构,图3示出第二轴部件的放大结构;结合图1至图3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找正凸起11的表面、及第二止推面21设置有相配合的平面;随找正凸起11与第二止推面21配合找正,找正凸起11的平面与第二止推面21的平面贴合。
通过找正凸起11与第二止推面21的相配合的平面,实现在第一轴部件10与第二轴部件20的装配过程中,找正凸起11与第二止推面21之间通过平面贴合的方式进行周向的自找正。
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找正凸起11的表面整体形成平面;第二止推面21的周向的两端21a形成为平面且中部21b形成为凹面。
找正凸起11与第二止推面21配合找正的过程中,找正凸起11可能会发生轻微的变形(尤其是在找正凸起11与第二止推面21过盈配合的情况下);通过第二止推面21的凹面,能够吸收找正凸起11的变形,实现找正凸起11与第二止推面21之间的平面贴合找正。
此外,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图中未具体示出),找正凸起11的表面可以设置凸筋,第二止推面21可以设置凹槽;随找正凸起11与第二止推面21配合找正,凸筋嵌入凹槽。如此,通过找正凸起11设置的凸筋和第二止推面21设置的凹槽,实现在第一轴部件10与第二轴部件20的装配过程中,找正凸起11与第二止推面21之间通过凸筋嵌入凹槽的方式进行周向的自找正。
进一步地,在找正凸起11设置凸筋、第二止推面21设置凹槽的实施例中,凸筋和凹槽可以包括周向分布的多组,如此更利于实现找正凸起11与第二止推面21之间周向的自找正。
继续结合图1至图3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止推面12和第二止推面21包括周向均匀分布的多组;对应地,找正凸起11与避让槽22也包括周向均匀分布的多组,如此更利于实现第一轴部件10与第二轴部件20在装配过程中周向的自找正,并在装配完成后保持转动配合的平衡(周向对称)性。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扭杆总成,包括输入轴、输出轴和扭杆,扭杆总成基于上述任意实施例描述的轴连接组件实现,其中第一轴部件10可为输入轴且第二轴部件20为输出轴,或者第一轴部件10可为输出轴且第二轴部件20为输入轴。
具体可参照图4至图8,并结合图1至图3所示。其中,图4示出扭杆总成的组装结构,图5示出扭杆总成的爆炸结构,图6示出扭杆总成装配过程中的局部结构,图7示出扭杆总成装配完成后的局部结构,图8示出扭杆总成装配完成后的止推面处的剖视结构。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轴连接组件实施例中示出的第一轴部件10和第二轴部件20,采用的分别是扭杆总成的输入轴10’和输出轴20’,但本实用新型并不以此为限;本实用新型的轴连接组件,也可用于其他汽车零部件等工业产品中、允许一定角度范围内转动配合、且需顺时针转动极限角度和逆时针转动极限角度对称的轴连接结构。
结合图1至图8所示,在扭杆总成中,输出轴20’通过轴承30转动套设输入轴10’,扭杆40穿设于输入轴10’和输出轴20’中,扭杆40的两端分别与输入轴10’及输出轴20’固定。
扭杆总成装配时,可先将扭杆40的第二端40b装配至输出轴20’,再将输入轴10’装配至输出轴20’。装配过程中,输入轴10’的找正凸起11与输出轴20’的第二止推面21配合找正,实现输入轴10’与输出轴20’之间周向的自找正;至扭杆40压配入工作位置,即扭杆40的第一端40a与输入轴10’装配到位,找正凸起11落入避让槽22中,第一止推面12与第二止推面21间隙配合,输入轴10’与输出轴20’完成装配。
上述的扭杆总成,通过输入轴10’的找正凸起11和输出轴20’的第二止推面21,能够便捷、精准地实现装配过程中输入轴10’与输出轴20’的周向的自找正,节约装配成本,并能够通过第一止推面12与第二止推面21的配合、以及找正凸起11与避让槽22的配合,实现装配后输入轴10’与输出轴20’之间转动配合的平衡(周向对称)性,使扭杆总成的左右扭转极限角度T1和T2具有极好的对称性,从而扭杆总成能够提供稳定对称的扭矩和角度信号,确保车辆的转向性能。
经测试,通过找正凸起11与第二止推面21的配合找正,本实用新型的扭杆总成的左右扭转极限角度T1和T2的角度差值可以控制在0.5deg以内,远高于外部找正工装能够达到的找正效果1.3deg,并能与外部平衡设备能够达到的找正效果0.3deg基本持平。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图5至图8中示出找正凸起11设置于输入轴10’的止推面的前端、避让槽22设置于输出轴20’的止推面的后端,但本实用新型并不以此为限;在其他实施例中,找正凸起11可以设置于输出轴20’的止推面的前端、对应地避让槽22设置于输入轴10’的止推面的后端,均能够实现装配过程中输入轴10’与输出轴20’之间周向的自找正,以及装配完成后扭杆总成的左右扭转极限角度T1和T2的对称性。
图9示出扭杆与输入轴之间通过径向销固定的结构;结合图5至图9所示,扭杆40的第一端40a与输入轴10’之间,可以通过第一轴向花键44a压配固定,或者通过径向销44b固定;扭杆40的第二端40b与输出轴20’之间,通过第二轴向花键44c压配固定。如此,实现扭杆40的两端分别与输入轴10’及输出轴20’的固定。
综上,本实用新型的轴连接组件,无需借助外部设备,只要第一轴部件10和第二轴部件20加工到位,即可通过找正凸起11与第二止推面21的配合,便捷、精准地实现装配过程中第一轴部件10与第二轴部件20的周向的自找正,节约装配成本,并能够通过第一止推面12与第二止推面21的配合、以及找正凸起11与避让槽22的配合,实现装配后第一轴部件10与第二轴部件20之间转动配合的平衡(周向对称)性;
本实用新型的扭杆总成,通过找正凸起11和第二止推面21,能够便捷、精准地实现装配过程中输入轴10’与输出轴20’的周向的自找正,节约装配成本,并能够通过第一止推面12与第二止推面21的配合、以及找正凸起11与避让槽22的配合,实现装配后输入轴10’与输出轴20’之间转动配合的平衡(周向对称)性,使扭杆总成的左右扭转极限角度T1和T2相对称,从而扭杆总成能够提供稳定对称的扭矩和角度信号,确保车辆的转向性能。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轴连接组件,包括转动配合的第一轴部件和第二轴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轴连接组件还包括:
找正凸起和第一止推面,设置于所述第一轴部件,所述找正凸起在轴向上位于所述第一止推面的前端、且在径向上相对所述第一止推面凸起;
第二止推面和避让槽,设置于所述第二轴部件,所述避让槽在轴向上位于所述第二止推面的后端、且在径向上相对所述第二止推面凹陷;
随所述第一轴部件与所述第二轴部件装配,所述找正凸起与所述第二止推面配合找正;
于所述第一轴部件与所述第二轴部件完成装配,所述找正凸起落入所述避让槽,所述第一止推面间隙配合所述第二止推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轴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随所述第一轴部件与所述第二轴部件装配,所述找正凸起与所述第二止推面之间过盈配合或过渡配合。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轴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找正凸起的表面、及所述第二止推面设置有相配合的平面;
随所述找正凸起与所述第二止推面配合找正,所述找正凸起的平面与所述第二止推面的平面贴合。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轴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找正凸起的表面整体形成平面;
所述第二止推面的周向的两端形成为平面且中部形成为凹面。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轴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找正凸起的表面设置有凸筋,所述第二止推面设置有凹槽;
随所述找正凸起与所述第二止推面配合找正,所述凸筋嵌入所述凹槽。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轴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凸筋和所述凹槽包括周向分布的多组。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轴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止推面和所述第二止推面包括周向均匀分布的多组。
8.如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轴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轴部件套设所述第二轴部件,所述找正凸起和所述第一止推面设置于所述第一轴部件的内壁,所述第二止推面和所述避让槽设置于所述第二轴部件的外壁;或者
所述第二轴部件套设所述第一轴部件,所述找正凸起和所述第一止推面设置于所述第一轴部件的外壁,所述第二止推面和所述避让槽设置于所述第二轴部件的内壁。
9.一种扭杆总成,包括输入轴、输出轴和扭杆,其特征在于:
所述扭杆总成基于如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轴连接组件实现,所述第一轴部件为所述输入轴且所述第二轴部件为所述输出轴,或者所述第一轴部件为所述输出轴且所述第二轴部件为所述输入轴;
所述输出轴通过轴承转动套设所述输入轴,所述扭杆穿设于所述输入轴和所述输出轴中,所述扭杆的两端分别与所述输入轴及所述输出轴固定。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扭杆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扭杆的第一端与所述输入轴之间通过第一轴向花键或径向销固定;
所述扭杆的第二端与所述输出轴之间通过第二轴向花键固定。
CN202320994786.8U 2023-04-26 2023-04-26 轴连接组件和扭杆总成 Active CN21969205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994786.8U CN219692051U (zh) 2023-04-26 2023-04-26 轴连接组件和扭杆总成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994786.8U CN219692051U (zh) 2023-04-26 2023-04-26 轴连接组件和扭杆总成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692051U true CN219692051U (zh) 2023-09-15

Family

ID=8794269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994786.8U Active CN219692051U (zh) 2023-04-26 2023-04-26 轴连接组件和扭杆总成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69205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818386B1 (en) Electric power steering device and shaft coupler used therein
US5062730A (en) Universal joint
US8540598B2 (en) Speed change gear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for
EP3176454B1 (en) Torque transmission joint and electric power steering device
KR101024883B1 (ko) 트리포드형 등속 조인트
US9356481B2 (en) Rotor structure for a motor
EP1400711B1 (en) Shaft assembly with recirculating ball roller joint unit
CN219692051U (zh) 轴连接组件和扭杆总成
US7604545B2 (en) Constant velocity ball joint
US20040166946A1 (en) Driveshaft assembly with retention mechanism
US9255854B2 (en) Torque sensor
JP4262353B2 (ja) リングギヤ
US6846242B1 (en) Universal joint assembly
JP2000039027A (ja) 回転シャフトの結合構造
JPH06341451A (ja) 圧入式弾性体軸継手
US5765593A (en) Servo valve arrangement
JP2008089148A (ja) 等速自在継手の組立方法
WO2018021354A1 (ja) 回転位置保持機構
JPH06337021A (ja) フレキシブル軸継手
CN215705479U (zh) 半轴总成及车辆传动结构
WO2021212338A1 (zh) 一种动力总成和车辆
JPH11303881A (ja) 回転シャフトの結合構造
KR101467913B1 (ko) 등속 유니버설 조인트
JPH08312662A (ja) カルダン形軸継手
KR20180076682A (ko) 토크 센서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조향 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