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687490U - 摩托车速控折叠起落架升降系统及折叠起落架 - Google Patents

摩托车速控折叠起落架升降系统及折叠起落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687490U
CN219687490U CN202321232461.2U CN202321232461U CN219687490U CN 219687490 U CN219687490 U CN 219687490U CN 202321232461 U CN202321232461 U CN 202321232461U CN 219687490 U CN219687490 U CN 21968749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pporting leg
leg
upper arm
arm
lan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232461.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玮
李增志
高俊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ngbo Huxing Technology Co.,Ltd.
Original Assignee
Wuxi Anqiyi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uxi Anqiyi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Wuxi Anqiyi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232461.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68749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68749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68749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50/00Aeronautics or air transport
    • Y02T50/40Weight reduction

Landscapes

  • Axle Suspensions And Sidecars For Cy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摩托车速控折叠起落架升降系统,包括安装在摩托车两侧的折叠起落架、控制器和传感器;折叠起落架包括减速器、支腿组件和起落架轮;支腿组件包括支腿上臂、支腿下臂和支腿拉杆;支腿上臂的上端连接减速器,支腿上臂的下端与支腿下臂的上端轴接;支腿拉杆的第二端部轴接于支腿下臂;当传感器采集到的车速大于等于基准车速,控制器控制减速器驱动支腿上臂转动,支腿上臂带动支腿下臂上收,支腿拉杆拉动支腿下臂的下端靠近支腿上臂,支腿组件呈折叠收起状态;当传感器采集到的车速小于基准车速,控制器使支腿组件呈伸展下放状态;其优点在于,能适应不同车身高度,两折叠起落架可相对独立动作,且实现车速自动控制起落架的折叠升降。

Description

摩托车速控折叠起落架升降系统及折叠起落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摩托车起落架,尤其涉及一种摩托车速控折叠起落架升降系统,当摩托车起步并加速到一定车速时,起落架折叠上升,当摩托车减速到一定车速时,起落架伸展落地,以保持摩托车的平衡。
背景技术
电瓶车、摩托车等二轮非机动车和机动车在我国广泛普及,二轮电瓶车已成为外卖配送和短距离外出代步的常用交通工具,而摩托车则越来越多得受长途骑行爱好者、二轮机动车发烧友的喜爱。
然而,相较于电瓶车来说,摩托车通常车身较大、自重较重,当其车速降低乃至停车时,容易向一侧倾斜甚至侧翻,存在一定安全风险。骑行者需要以一只脚落地支撑车体方能保持平衡,尤其对力量较小的女士来说较为吃力。因此,现有技术试图在摩托车两侧安装辅助轮,以保障车身的平衡。
例如,授权公告号为CN215553687U的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电动两轮车的辅助双撑及电动两轮车,该电动两轮车的辅助双撑包括辅助双撑本体,辅助双撑本体包括基座,基座上能转动的安装有撑架,撑架上对称布置有2个撑脚,撑脚上安装有辅助轮。但其两侧撑脚通过电动推杆驱动撑架同步升降,且撑脚的长度固定,不仅不能根据车速自动控制撑脚的起落,而且不能适用于不同高度的车身,两侧撑脚只能同步动作,当车体倾斜时不能保持平衡。
又如,授权公告号为CN207389358U的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二轮车自动起落架,包括两个左右对称的起落架,底端设置有辅助轮,起落架的下落与收起的电动马达分别电连接微电脑处理控制器,微电脑处理控制器电连接二轮车的车速测速器,微电脑处理控制器依据二轮车的车速控制起落架的下落与收起。虽然此种起落架能够由车速控制,但八字设计的起落架难以承载车体较大、车轮较高、车身较重的摩托车。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现有的二轮车起落架难以适应摩托车的高度和车身重量,且不能通过车速自动控制起落架的升降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折叠起落架,起落架能够折叠升降,且物理上相对独立地设置在车轮两侧,能够适应不同车身高度,且在车辆倾斜时仍能保持平衡;同时提供一种摩托车速控折叠起落架升降系统,进一步实现通过车速自动控制起落架的折叠升降。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摩托车速控折叠起落架升降系统,包括安装在摩托车两侧的两个折叠起落架、控制器和采集车速的传感器;
每个所述折叠起落架包括减速器、支腿组件和起落架轮;
所述支腿组件包括支腿上臂、支腿下臂和支腿拉杆;
所述支腿上臂的上端连接所述减速器,所述支腿上臂的下端与所述支腿下臂的上端轴接;
所述支腿拉杆的第一端部轴接于所述摩托车一侧,所述支腿拉杆的第二端部轴接于所述支腿下臂;
所述起落架轮安装于所述支腿下臂的下端;
所述减速器用于驱动所述支腿上臂绕其上端转动;
所述控制器用于根据传感器采集到的车速控制所述折叠起落架的升降;
当所述传感器采集到的车速大于等于基准车速,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减速器驱动所述支腿上臂转动,所述支腿上臂带动所述支腿下臂上收,所述支腿拉杆拉动所述支腿下臂的下端靠近所述支腿上臂,所述支腿组件呈折叠收起状态;
当所述传感器采集到的车速小于基准车速,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减速器驱动所述支腿上臂转动,所述支腿上臂带动所述支腿下臂下放,所述支腿下臂的下端远离所述支腿上臂直至所述起落架轮落地,所述支腿组件呈伸展下放状态。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传感器为霍尔传感器。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基准车速为3千米/小时。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摩托车两侧分别设置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上安装有减速电机,所述减速电机连接并驱动所述减速器;
所述支腿拉杆的第一端部轴接在所述固定板上。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支腿拉杆自其第一端部向第二端部、自内向外倾斜,以活动连接所述固定板和支腿下臂。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减速器外端设有第一法兰盘,所述支腿上臂的上端设有第二法兰盘;
所述第一法兰盘外端面开设有驱动孔,所述第二法兰盘的内端面凸设有驱动轴,所述第一法兰盘与第二法兰盘连接,所述驱动轴插入所述驱动孔;
所述减速器驱动所述第一法兰盘转动,所述驱动孔带动所述驱动轴转动,从而所述第一法兰盘驱动所述第二法兰盘转动,以实现所述减速器驱动所述支腿上臂绕其上端转动。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支腿上臂的上端和第二法兰盘之间设置有缓冲环;
所述第二法兰盘的外端面设有缓冲环安装槽;
所述缓冲环的外周凸设有若干缓冲块,两相邻所述缓冲块之间形成缓冲空挡;
所述支腿上臂的上端的内端面凸设有若干凸榫;
所述缓冲环置入所述缓冲环安装槽内,所述支腿上臂的上端连接所述第二法兰盘,所述支腿上臂的凸榫嵌入所述缓冲空挡。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支腿上臂的中段具有自其上端向下端、自内向外倾斜的弯折过渡段,以使所述支腿上臂的下端和支腿下臂侧向远离所述摩托车。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支腿上臂的下端对向地设有一对第一轴接盘,两所述第一轴接盘形成轴接座;
所述支腿下臂的上端设有第二轴接盘;
所述第二轴接盘插入所述轴接座,以第一轴销穿过两所述第一轴接盘和第二轴接盘,将所述支腿下臂的上端轴接于所述支腿上臂的下端。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另一技术方案为:折叠起落架,用于安装在摩托车一侧,包括减速器、支腿组件和起落架轮;
所述支腿组件包括支腿上臂、支腿下臂和支腿拉杆;
所述支腿上臂的上端通过第二法兰盘连接所述减速器,所述支腿上臂的下端与所述支腿下臂的上端轴接;
所述支腿上臂的上端和第二法兰盘之间设有缓冲环;
所述支腿拉杆的第一端部用于轴接于摩托车的一侧,所述支腿拉杆的第二端部轴接于所述支腿下臂;
所述起落架轮安装于所述支腿下臂的下端;
所述减速器用于驱动所述支腿上臂绕其上端转动;
当所述减速器驱动所述支腿上臂向第一方向转动,所述支腿上臂带动所述支腿下臂上收,所述支腿拉杆拉动所述支腿下臂的下端靠近所述支腿上臂,所述支腿组件呈折叠收起状态;
当所述减速器驱动所述支腿上臂向第二方向转动,所述支腿上臂带动所述支腿下臂下放,所述支腿下臂的下端远离所述支腿上臂直至所述起落架轮落地,所述支腿组件呈伸展下放状态。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另一技术方案优选为:所述减速器外端设有第一法兰盘;
所述第一法兰盘外端面开设有驱动孔,所述第二法兰盘的内端面凸设有驱动轴;
所述驱动孔具有第一限位平面,所述驱动轴具有第二限位平面;
所述第一法兰盘与第二法兰盘连接,所述驱动轴插入所述驱动孔,所述第一限位平面与第二限位平面抵靠以形成周向限位;
所述减速器驱动所述第一法兰盘转动,所述驱动孔带动所述驱动轴转动,从而所述第一法兰盘驱动所述第二法兰盘转动,以实现所述减速器驱动所述支腿上臂绕其上端转动。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另一技术方案优选为:还包括减速电机和减速器卡套;
所述减速器内端设有输入齿轮,所述输入齿轮连接所述减速电机,所述减速电机驱动所述减速器进而驱动所述第一法兰盘转动;
所述减速器卡套套设于所述减速器外并与所述减速电机固定连接,以使所述减速器与所述减速电机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另一技术方案优选为:所述第二法兰盘的外端面设有缓冲环安装槽;
所述缓冲环的外周凸设有若干缓冲块,两相邻所述缓冲块之间形成缓冲空挡;
所述支腿上臂的上端的内端面凸设有若干凸榫;
所述缓冲环置入所述缓冲环安装槽内,所述支腿上臂的上端连接所述第二法兰盘,所述支腿上臂的凸榫嵌入所述缓冲空挡。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另一技术方案优选为:所述第二法兰盘的外端面还设有三个固定块,三个所述固定块间隔地设置在所述缓冲环安装槽内;
所述固定块的外端面和支腿上臂的上端对应开设有螺孔;
所述缓冲环的外周凸设有六个所述缓冲块,以形成六个所述缓冲空挡;
所述支腿上臂的上端的内端面凸设有三个凸榫;
所述缓冲环置入所述缓冲环安装槽内,三个所述固定块嵌入三个所述缓冲空挡,三个所述凸榫嵌入另外三个所述缓冲空挡;
以螺钉穿过所述固定块的外端面和支腿上臂的上端对应的螺孔将所述支腿上臂的上端与第二法兰盘连接。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另一技术方案优选为:所述第二法兰盘的外端面中心凸设有连接轴,所述支腿上臂的上端开设有连接孔;所述连接轴穿过所述连接孔,以轴套穿入所述连接孔套设在所述连接轴端部。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另一技术方案为:折叠起落架,用于安装在摩托车一侧,包括减速器、支腿组件和起落架轮;
所述支腿组件包括支腿上臂、支腿下臂和支腿拉杆;
所述支腿上臂的上端连接所述减速器,所述减速器用于驱动所述支腿上臂绕其上端转动;
所述支腿上臂的下端设有轴接座,所述支腿下臂的上端轴接于所述轴接座;
所述支腿拉杆的第一端部用于轴接于摩托车的一侧,所述支腿拉杆的第二端部轴接于所述支腿下臂;
所述起落架轮安装于所述支腿下臂的下端;
当所述减速器驱动所述支腿上臂向第一方向转动,所述支腿上臂带动所述支腿下臂上收,所述支腿拉杆拉动所述支腿下臂的下端靠近所述支腿上臂,所述支腿组件呈折叠收起状态;
当所述减速器驱动所述支腿上臂向第二方向转动,所述支腿上臂带动所述支腿下臂下放,所述支腿下臂的下端远离所述支腿上臂直至所述起落架轮落地,所述支腿组件呈伸展下放状态。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另一技术方案优选为:所述支腿上臂的下端设有一对第一轴接盘,两所述第一轴接盘形成轴接座;
所述支腿下臂的上端设有第二轴接盘;
所述第二轴接盘插入所述轴接座,以第一轴销穿过两所述第一轴接盘和第二轴接盘,将所述支腿下臂的上端轴接于所述支腿上臂的下端。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另一技术方案优选为:所述支腿上臂的中段具有自其上端向下端、自内向外倾斜的弯折过渡段,用于使所述支腿上臂的下端和支腿下臂侧向远离摩托车;
所述支腿拉杆自其第一端部向第二端部、自内向外倾斜,用于活动连接摩托车的一侧和支腿下臂。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另一技术方案优选为:所述支腿下臂的内侧凸设有轴接柱,所述轴接柱上开设有第一轴接孔;
所述支腿拉杆的第二端部开设有第二轴接孔;
以第二轴销穿过所述第一轴接孔和第二轴接孔,将所述支腿拉杆的第二端部轴接于所述轴接柱。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另一技术方案优选为:所述减速器外端设有第一法兰盘,所述支腿上臂的上端设有第二法兰盘;
所述第一法兰盘与第二法兰盘通过螺钉连接;
所述第一法兰盘驱动所述第二法兰盘转动,以实现所述减速器驱动所述支腿上臂绕其上端转动;
所述支腿上臂的上端和第二法兰盘之间设有缓冲环。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1、折叠起落架通过减速器驱动支腿上臂绕其上端转动,进而带动支腿下臂上收或下放,上收时,支腿拉杆拉动支腿下臂的下端靠近支腿上臂;下放时支腿拉杆维持支腿下臂的最佳支撑角度,进而实现折叠起落架的上收和下放;支腿拉杆还能进一步保持支腿组件在摩托车行驶和驻车时能够稳定支撑,不至来回晃动。相比现有技术中支腿长度固定的起落架而言,能够适应不同车体高度、车轮大小的摩托车,尤其能够适应车体较高、车轮较大的摩托车。
2、再结合两侧的折叠起落架均包括减速器、支腿组件和起落架轮,即两侧的减速器和支腿组件能够相对独立地动作,这为路面不平整或摩托车倾斜时,两侧的折叠起落架能够根据该侧路况和距离独立发挥作用。
3、支腿上臂和支腿下臂之间是轴接连接,支腿拉杆和支腿下臂之间也是轴接连接,减速器仅需通过驱动支腿上臂的上端转动,支腿组件的各部件之间通过轴接联动关系就能实现支腿组件折叠收起或伸展下放,进而实现折叠起落架的上收和下放,不仅省去了支腿组件的各部件之间齿轮啮合等复杂的传动机构,还使折叠收起和伸展下放动作更加连贯,应用在车身较重的摩托车上时,连接关节不易损坏。
4、摩托车速控折叠起落架升降系统能够根据摩托车车速控制折叠起落架的上收和下放,确保了骑行安全,提升了骑行体验。
附图说明
以下将结合附图和优选实施例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描述,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将领会的是,这些附图仅是出于解释优选实施例的目的而绘制的,并且因此不应当作为对本实用新型范围的限制。此外,除非特别指出,附图仅示意在概念性地表示所描述对象的组成或构造并可能包含夸张性显示,并且附图也并非一定按比例绘制。
图1为装设有摩托车速控折叠起落架升降系统的摩托车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2为装设有摩托车速控折叠起落架升降系统的摩托车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3为折叠起落架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4为折叠起落架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5为折叠起落架的结构示意图三;
图6为第一法兰盘和第二法兰盘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折叠起落架的分解图一;
图8为折叠起落架的分解图二;
图9为优选实施例的摩托车速控折叠起落架升降系统的系统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考附图来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本领域中的技术人员将领会的是,这些描述仅为描述性的、示例性的,并且不应被解释为限定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而“第一”、“第二”仅为了进行便于理解的描述,没有其他指向性含义,并不能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如图1和图2所示为装设有本实施例提供的摩托车速控折叠起落架升降系统的摩托车300,包括车身301和一后轮302。摩托车速控折叠起落架升降系统包括安装在摩托车后轮302两侧的两个折叠起落架200、控制器(图中未示出)和采集车速的传感器(图中未示出)。摩托车后轮302两侧分别设置有固定板303,两个折叠起落架200对称地安装在两侧的固定板303上。
此处需说明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固定板303也可以安装在车身301两侧。
具体来看折叠起落架200:
如图3至图5所示,折叠起落架200包括减速器10、支腿组件20和起落架轮201。其中,支腿组件20包括支腿上臂21、支腿下臂22和支腿拉杆23。支腿上臂21的上端连接减速器10,从而减速器10能够驱动支腿上臂21绕其上端转动。支腿上臂21的下端设有轴接座30,支腿下臂22的上端轴接于轴接座30,从而支腿上臂21的下端与支腿下臂22的上端轴接。
再结合图1,在本实施例中,固定板303上安装有减速电机11,减速器10固定并连接在减速电机11外侧,减速电机11能够驱动减速器10。支腿拉杆23的第一端部23a轴接于摩托车后轮302一侧的固定板303上,且位于减速电机11的下方,支腿拉杆23的第二端部23b轴接于支腿下臂22。
起落架轮201安装于支腿下臂22的下端,在本实施例中,支腿下臂22的下端具有一个叉形的轮座Y,起落架轮201轴接在轮座Y中。在其他实施例中,可以在支腿下臂22的下端设置一个L形轮座,将起落架轮201轴接在L形轮座中,也可以直接将起落架轮201轴接于支腿下臂22的下端。
如图3所示,当减速电机11驱动减速器10,减速器10驱动支腿上臂21绕其上端向第一方向D1转动,在本实施例中,即支腿上臂21的下端上收,进而支腿上臂21的下端带动支腿下臂22的上端上收。
此时,支腿拉杆23的第二端部23b在支腿下臂22的带动下同步上收,支腿拉杆23绕其第一端部23a向第一方向D1转动,而囿于支腿拉杆23的长度固定,故支腿拉杆23拉动支腿下臂22的下端靠近支腿上臂21,从而使支腿组件20呈如图5所示的折叠收起状态。
当减速电机11驱动减速器10,减速器10驱动支腿上臂21绕其上端向第二方向D2转动,在本实施例中,即支腿上臂21的下端下放,进而在支腿上臂21的下端带动及重力的共同作用下,支腿下臂22整体下放,支腿下臂22的下端远离支腿上臂21直至起落架轮201落地。
此时,支腿拉杆23的第二端部23b在支腿下臂22的带动及重力的共同作用下下放,支腿拉杆23绕其第一端部23a向第二方向D2转动,从而使支腿组件20呈如图3和图4所示的伸展下放状态。而同样囿于支腿拉杆23的长度固定,此时支腿拉杆23的作用在于维持支腿下臂22的最佳支撑角度,并保持支腿组件20在摩托车300行驶和驻车时能够稳定支撑,不至来回晃动。
可见,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摩托车速控折叠起落架升降系统及折叠起落架中,折叠起落架200的支腿上臂21和支腿下臂22可相对折叠以实现支腿组件20的上收和下放,相比现有技术中支腿长度固定的起落架而言,能够适应不同车体高度、车轮大小的摩托车,尤其能够适应车体较高、车轮较大的摩托车。
再结合两侧的折叠起落架200均包括减速器10、支腿组件20和起落架轮201,即两侧的减速器10和支腿组件20能够相对独立地动作,这为路面不平整或摩托车300倾斜时,两侧的折叠起落架200能够根据该侧路况和距离独立发挥作用创造了可能。
此外,支腿上臂21和支腿下臂22之间是轴接连接,支腿拉杆23和支腿下臂22之间也是轴接连接,减速器10仅需通过驱动支腿上臂21的上端转动,支腿组件20的各部件之间通过轴接联动关系就能实现支腿组件20折叠收起或伸展下放,进而实现折叠起落架200的上收和下放,不仅省去了支腿组件20的各部件之间齿轮啮合等复杂的传动机构,还使折叠收起和伸展下放动作更加连贯,应用在车身较重的摩托车上时,连接关节不易损坏。
值得一提的是,支腿组件20折叠收起和伸展下放的动作平面,基本与摩托车后轮302所在的平面平行,这使得折叠起落架200的上收和下放动作不会影响乃至剐蹭到旁边的车辆或障碍物。
如图6和图7所示,减速器10外端设有第一法兰盘41,支腿上臂21的上端设有第二法兰盘42。第一法兰盘41外端面开设有驱动孔Q1,第二法兰盘42的内端面凸设有驱动轴Q2,驱动孔Q1具有第一限位平面F1,驱动轴Q2具有第二限位平面F2。第一法兰盘41与第二法兰盘42连接,驱动轴Q2插入驱动孔Q1,第一限位平面F1与第二限位平面F2抵靠以形成周向限位。从而减速器10驱动第一法兰盘41转动,驱动孔Q1带动驱动轴Q2转动,从而第一法兰盘41驱动第二法兰盘42转动,以实现减速器10驱动支腿上臂21绕其上端转动。
如图7和图8所示,支腿上臂21的上端和第二法兰盘42之间设置有缓冲环43,第二法兰盘42的外端面设有缓冲环安装槽44,缓冲环43的外周凸设有若干缓冲块H1,两相邻缓冲块H1之间形成缓冲空挡H2。支腿上臂21的上端的内端面凸设有若干凸榫H3。缓冲环43置入缓冲环安装槽44内,支腿上臂21的上端连接第二法兰盘42,支腿上臂的凸榫H3嵌入缓冲空挡H2。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7结合图8所示,缓冲环43的外周凸设有六个缓冲块H1,以形成六个缓冲空挡H2。支腿上臂21的上端的内端面凸设有三个凸榫H3。第二法兰盘42的外端面还设有三个固定块H4,三个固定块H4间隔地设置在缓冲环安装槽44内。固定块H4的外端面和支腿上臂21的上端对应开设有螺孔L1。从而当缓冲环42置入缓冲环安装槽44内后,三个固定块H4嵌入三个间隔的缓冲空挡H2,三个凸榫H3嵌入另外三个间隔的缓冲空挡H2。以螺钉L2穿过固定块H4的外端面和支腿上臂21的上端对应的螺孔L1将支腿上臂21的上端与第二法兰盘42连接。
一方面,缓冲环43的设置在支腿上臂21的上端和第二法兰盘42之间的轴向上形成缓冲作用,另一方面,在第二法兰盘42的外端面的三个固定块H4和支腿上臂21的上端的内端面的三个凸榫H3之间均间隔地嵌设有缓冲块H1,当第二法兰盘42受第一法兰盘41的驱动带动支腿上臂21的上端周向转动时,能够在二者之间的周向上也形成缓冲作用。
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根据实际折叠起落架200支腿上臂21的上端即第二法兰盘42的大小调整缓冲块H1和凸榫H3的数量。
进一步地,如图7和图8所示,第二法兰盘42的外端面中心还凸设有连接轴45,支腿上臂21的上端开设有连接孔46,连接轴45穿过连接孔46,以轴套47穿入连接孔46套设在连接轴45的端部。
结合图3至图5,支腿上臂21的下端设有一对第一轴接盘31,两第一轴接盘31形成轴接座30。支腿下臂22的上端设有第二轴接盘32。第二轴接盘32插入两第一轴接盘31之间以插入轴接座30,以第一轴销X1穿过两第一轴接盘31和第二轴接盘32,将支腿下臂22的上端轴接于支腿上臂21的下端。第二轴接盘32插入两第一轴接盘31的轴接方式,另支腿上臂21的下端和支腿下臂22的上端之间的轴接关节更为扁平。
支腿上臂21的中段具有自其上端向下端、自内向外倾斜的弯折过渡段21a,使支腿上臂21的下端和支腿下臂22远离摩托车后轮302,避免支腿组件20上收和下放过程中剐蹭到摩托车后轮302上的其他部件,且能够拉长两侧支撑组件20之间的距离,减少摩托车300确保的平衡。
相应地,支腿拉杆23自其第一端部23a向第二端部23b、自内向外倾斜,以能够活动连接摩托车后轮302的一侧的固定板303和支腿下臂22。支腿下臂22的内侧凸设有轴接柱33,轴接柱33上开设有第一轴接孔34。支腿拉杆23的第二端部23b开设有第二轴接孔35,以第二轴销X2穿过第一轴接孔34和第二轴接孔35,将支腿拉杆23的第二端部23b轴接于轴接柱33。
如图7和图8所示,减速器10内端设有输入齿轮12,输入齿轮12连接减速电机11,减速电机11驱动减速器10的输入齿轮12进而驱动第一法兰盘41转动。而在本实施例中,减速器10通过减速器卡套60与减速电机11固定连接。减速器卡套60套设于减速器10外,通过螺钉L3将减速电机11、减速器10和减速器卡套60固定连接。减速器卡套60的外侧开设有圆形套口61,减速器10穿过圆形套口61连接支腿上臂21的上端。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摩托车速控折叠起落架升降系统能够实现根据车速控制折叠起落架的上收和下放。具体地:
如图1所示,当摩托车300处于驻车状态时,折叠起落架200下放,支腿组件20呈伸展下放状态,起落架轮201落地。
而后摩托车300启动并开始加速,当传感器采集到的车速大于等于基准车速时,控制器控制减速电机11驱动减速器10进而驱动支腿上臂21向第一方向D1转动,从而如前文所述,支腿上臂21带动支腿下臂22上收,支腿拉杆23拉动支腿下臂22的下端靠近支腿上臂21,支腿组件20呈折叠收起状态,两侧的折叠起落架200收起在摩托车后轮302的两侧,如图2所示,起落架轮201离开地面,从而不影响加速行驶。
当摩托车300开始减速,传感器采集到的车速小于基准车速,控制器控制减速电机11驱动减速器10进而支腿上臂21向第二方向D2转动,从而如前文所述,支腿上臂21带动支腿下臂22下放,支腿下臂22的下端远离支腿上臂21直至起落架轮201落地,支腿组件20呈伸展下放状态。
此时,如图1所示,起落架轮201在摩托车后轮302两侧的地面上同步滚动,折叠起落架200辅助支撑摩托车车身301,以保持车身301在慢速下的平衡。当摩托车300的车速进一步降低至0,也即驻车状态时,两侧的折叠起落架200辅助支撑摩托车车身301不至侧翻,骑行者也不必单腿支地或下车搀扶沉重的摩托车300,不仅增加了摩托车的安全性,也提升了骑行体验。
优选地,传感器采用霍尔传感器,基准车速为3千米/小时,速控效果更好,且折叠起落架200的收放与摩托车300的启停配合更符合骑行习惯。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可能不再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摩托车速控折叠起落架升降系统及折叠起落架进行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及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20)

1.摩托车速控折叠起落架升降系统,其特征在于:
包括安装在摩托车两侧的两个折叠起落架、控制器和采集车速的传感器;
每个所述折叠起落架包括减速器、支腿组件和起落架轮;
所述支腿组件包括支腿上臂、支腿下臂和支腿拉杆;
所述支腿上臂的上端连接所述减速器,所述支腿上臂的下端与所述支腿下臂的上端轴接;
所述支腿拉杆的第一端部轴接于所述摩托车一侧,所述支腿拉杆的第二端部轴接于所述支腿下臂;
所述起落架轮安装于所述支腿下臂的下端;
所述减速器用于驱动所述支腿上臂绕其上端转动;
所述控制器用于根据传感器采集到的车速控制所述折叠起落架的升降;
当所述传感器采集到的车速大于等于基准车速,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减速器驱动所述支腿上臂转动,所述支腿上臂带动所述支腿下臂上收,所述支腿拉杆拉动所述支腿下臂的下端靠近所述支腿上臂,所述支腿组件呈折叠收起状态;
当所述传感器采集到的车速小于基准车速,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减速器驱动所述支腿上臂转动,所述支腿上臂带动所述支腿下臂下放,所述支腿下臂的下端远离所述支腿上臂直至所述起落架轮落地,所述支腿组件呈伸展下放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速控折叠起落架升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传感器为霍尔传感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速控折叠起落架升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准车速为3千米/小时。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速控折叠起落架升降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摩托车两侧分别设置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上安装有减速电机,所述减速电机连接并驱动所述减速器;
所述支腿拉杆的第一端部轴接在所述固定板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摩托车速控折叠起落架升降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腿拉杆自其第一端部向第二端部、自内向外倾斜,以活动连接所述固定板和支腿下臂。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速控折叠起落架升降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减速器外端设有第一法兰盘,所述支腿上臂的上端设有第二法兰盘;
所述第一法兰盘外端面开设有驱动孔,所述第二法兰盘的内端面凸设有驱动轴,所述第一法兰盘与第二法兰盘连接,所述驱动轴插入所述驱动孔;
所述减速器驱动所述第一法兰盘转动,所述驱动孔带动所述驱动轴转动,从而所述第一法兰盘驱动所述第二法兰盘转动,以实现所述减速器驱动所述支腿上臂绕其上端转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摩托车速控折叠起落架升降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腿上臂的上端和第二法兰盘之间设置有缓冲环;
所述第二法兰盘的外端面设有缓冲环安装槽;
所述缓冲环的外周凸设有若干缓冲块,两相邻所述缓冲块之间形成缓冲空挡;
所述支腿上臂的上端的内端面凸设有若干凸榫;
所述缓冲环置入所述缓冲环安装槽内,所述支腿上臂的上端连接所述第二法兰盘,所述支腿上臂的凸榫嵌入所述缓冲空挡。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速控折叠起落架升降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腿上臂的中段具有自其上端向下端、自内向外倾斜的弯折过渡段,以使所述支腿上臂的下端和支腿下臂侧向远离所述摩托车。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速控折叠起落架升降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腿上臂的下端对向地设有一对第一轴接盘,两所述第一轴接盘形成轴接座;
所述支腿下臂的上端设有第二轴接盘;
所述第二轴接盘插入所述轴接座,以第一轴销穿过两所述第一轴接盘和第二轴接盘,将所述支腿下臂的上端轴接于所述支腿上臂的下端。
10.折叠起落架,用于安装在摩托车一侧,其特征在于:
包括减速器、支腿组件和起落架轮;
所述支腿组件包括支腿上臂、支腿下臂和支腿拉杆;
所述支腿上臂的上端通过第二法兰盘连接所述减速器,所述支腿上臂的下端与所述支腿下臂的上端轴接;
所述支腿上臂的上端和第二法兰盘之间设有缓冲环;
所述支腿拉杆的第一端部用于轴接于摩托车的一侧,所述支腿拉杆的第二端部轴接于所述支腿下臂;
所述起落架轮安装于所述支腿下臂的下端;
所述减速器用于驱动所述支腿上臂绕其上端转动;
当所述减速器驱动所述支腿上臂向第一方向转动,所述支腿上臂带动所述支腿下臂上收,所述支腿拉杆拉动所述支腿下臂的下端靠近所述支腿上臂,所述支腿组件呈折叠收起状态;
当所述减速器驱动所述支腿上臂向第二方向转动,所述支腿上臂带动所述支腿下臂下放,所述支腿下臂的下端远离所述支腿上臂直至所述起落架轮落地,所述支腿组件呈伸展下放状态。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折叠起落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减速器外端设有第一法兰盘;
所述第一法兰盘外端面开设有驱动孔,所述第二法兰盘的内端面凸设有驱动轴;
所述驱动孔具有第一限位平面,所述驱动轴具有第二限位平面;
所述第一法兰盘与第二法兰盘连接,所述驱动轴插入所述驱动孔,所述第一限位平面与第二限位平面抵靠以形成周向限位;
所述减速器驱动所述第一法兰盘转动,所述驱动孔带动所述驱动轴转动,从而所述第一法兰盘驱动所述第二法兰盘转动,以实现所述减速器驱动所述支腿上臂绕其上端转动。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折叠起落架,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减速电机和减速器卡套;
所述减速器内端设有输入齿轮,所述输入齿轮连接所述减速电机,所述减速电机驱动所述减速器进而驱动所述第一法兰盘转动;
所述减速器卡套套设于所述减速器外并与所述减速电机固定连接,以使所述减速器与所述减速电机固定连接。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折叠起落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法兰盘的外端面设有缓冲环安装槽;
所述缓冲环的外周凸设有若干缓冲块,两相邻所述缓冲块之间形成缓冲空挡;
所述支腿上臂的上端的内端面凸设有若干凸榫;
所述缓冲环置入所述缓冲环安装槽内,所述支腿上臂的上端连接所述第二法兰盘,所述支腿上臂的凸榫嵌入所述缓冲空挡。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折叠起落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法兰盘的外端面还设有三个固定块,三个所述固定块间隔地设置在所述缓冲环安装槽内;
所述固定块的外端面和支腿上臂的上端对应开设有螺孔;
所述缓冲环的外周凸设有六个所述缓冲块,以形成六个所述缓冲空挡;
所述支腿上臂的上端的内端面凸设有三个凸榫;
所述缓冲环置入所述缓冲环安装槽内,三个所述固定块嵌入三个所述缓冲空挡,三个所述凸榫嵌入另外三个所述缓冲空挡;
以螺钉穿过所述固定块的外端面和支腿上臂的上端对应的螺孔将所述支腿上臂的上端与第二法兰盘连接。
15.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折叠起落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法兰盘的外端面中心凸设有连接轴,所述支腿上臂的上端开设有连接孔;所述连接轴穿过所述连接孔,以轴套穿入所述连接孔套设在所述连接轴端部。
16.折叠起落架,用于安装在摩托车一侧,其特征在于:
包括减速器、支腿组件和起落架轮;
所述支腿组件包括支腿上臂、支腿下臂和支腿拉杆;
所述支腿上臂的上端连接所述减速器,所述减速器用于驱动所述支腿上臂绕其上端转动;
所述支腿上臂的下端设有轴接座,所述支腿下臂的上端轴接于所述轴接座;
所述支腿拉杆的第一端部用于轴接于摩托车的一侧,所述支腿拉杆的第二端部轴接于所述支腿下臂;
所述起落架轮安装于所述支腿下臂的下端;
当所述减速器驱动所述支腿上臂向第一方向转动,所述支腿上臂带动所述支腿下臂上收,所述支腿拉杆拉动所述支腿下臂的下端靠近所述支腿上臂,所述支腿组件呈折叠收起状态;
当所述减速器驱动所述支腿上臂向第二方向转动,所述支腿上臂带动所述支腿下臂下放,所述支腿下臂的下端远离所述支腿上臂直至所述起落架轮落地,所述支腿组件呈伸展下放状态。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折叠起落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腿上臂的下端设有一对第一轴接盘,两所述第一轴接盘形成轴接座;
所述支腿下臂的上端设有第二轴接盘;
所述第二轴接盘插入所述轴接座,以第一轴销穿过两所述第一轴接盘和第二轴接盘,将所述支腿下臂的上端轴接于所述支腿上臂的下端。
18.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折叠起落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腿上臂的中段具有自其上端向下端、自内向外倾斜的弯折过渡段,用于使所述支腿上臂的下端和支腿下臂侧向远离摩托车;
所述支腿拉杆自其第一端部向第二端部、自内向外倾斜,用于活动连接摩托车的一侧和支腿下臂。
19.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折叠起落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腿下臂的内侧凸设有轴接柱,所述轴接柱上开设有第一轴接孔;
所述支腿拉杆的第二端部开设有第二轴接孔;
以第二轴销穿过所述第一轴接孔和第二轴接孔,将所述支腿拉杆的第二端部轴接于所述轴接柱。
20.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折叠起落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减速器外端设有第一法兰盘,所述支腿上臂的上端设有第二法兰盘;
所述第一法兰盘与第二法兰盘通过螺钉连接;
所述第一法兰盘驱动所述第二法兰盘转动,以实现所述减速器驱动所述支腿上臂绕其上端转动;
所述支腿上臂的上端和第二法兰盘之间设有缓冲环。
CN202321232461.2U 2023-05-19 2023-05-19 摩托车速控折叠起落架升降系统及折叠起落架 Active CN21968749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232461.2U CN219687490U (zh) 2023-05-19 2023-05-19 摩托车速控折叠起落架升降系统及折叠起落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232461.2U CN219687490U (zh) 2023-05-19 2023-05-19 摩托车速控折叠起落架升降系统及折叠起落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687490U true CN219687490U (zh) 2023-09-15

Family

ID=879672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232461.2U Active CN219687490U (zh) 2023-05-19 2023-05-19 摩托车速控折叠起落架升降系统及折叠起落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68749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100207355A1 (en) Lifting device for tow car
CN205294737U (zh) 搬运车
CN105292361A (zh) 一种可拆卸电动残疾车
CN106394761A (zh) 一种四轮平衡电动车体
CN101780933B (zh) 一种可野外作业的升降车
CN105857472A (zh) 一种全路况休旅躺式自行车
CN219687490U (zh) 摩托车速控折叠起落架升降系统及折叠起落架
CN106828442B (zh) 备用驱动装置及车辆
CN205439875U (zh) 底盘升降代步车
CN205255921U (zh) 飞行电动汽车
CN207984992U (zh) 送餐机器人
CN102211617A (zh) 可折叠电动汽车
CN103407432B (zh) 双摆底座
CN205675158U (zh) 一种设有可整体倾斜行驶的倒三轮前转向机构
CN205220962U (zh) 一种可拆卸电动残疾车
CN2506768Y (zh) 移动平衡游梁式抽油机
CN201109358Y (zh) 公铁两用牵引叉车
CN105523507A (zh) 搬运车
CN102991548A (zh) 一种折叠购物车
CN106828438B (zh) 车辆备用驱动装置以及车辆
CN201357862Y (zh) 菱型四轮太阳能车吊挂式车架
CN214492864U (zh) 一种重型载货汽车应急制动装置
CN1511747B (zh) 踏面、踏线两状态动力车
CN202400639U (zh) 随车装蔗机
CN206781984U (zh) 滑行折叠车架及滑行折叠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41021

Address after: Room 105-109, Building 1, No. 99 Gong'er Road, Laopu Village, Xinpu Town, Cixi City, Zhejiang Province 315000

Patentee after: Ningbo Huxing Technology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China

Address before: Baoyuan Road, Yangjian Industrial Park, Xishan District, Wuxi City, Jiangsu Province, 214000

Patentee before: Wuxi Anqiyi Technology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