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684543U - 一种修正带组装机 - Google Patents

一种修正带组装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684543U
CN219684543U CN202320468510.6U CN202320468510U CN219684543U CN 219684543 U CN219684543 U CN 219684543U CN 202320468510 U CN202320468510 U CN 202320468510U CN 219684543 U CN219684543 U CN 21968454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elt
pulley
feeding mechanism
upper cover
correction tap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468510.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宋双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eyang Shuangben Automation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ieyang Shuangben Automation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eyang Shuangben Automation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Jieyang Shuangben Automation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468510.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68454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68454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68454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修正带组装机,涉及修正带组装设备技术领域,其包括边缘圆周分布有若干治具的转盘,底壳上料机构、放带轮上料机构、圈材上料机构、收带轮上料机构、舌片上料机构、拉料机构、绕带机构、上盖上料机构和成品夹取机构依次环设在转盘外围。与现有技术相比,本设计的壳体在上料途中没有其余部件产生阻挠,不会产生阻尼感,整体的动作流程较为顺滑、流畅,且圈材可通过视觉检测相机进行检测,提前剔除非合格品,提高了产品的组装质量。

Description

一种修正带组装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修正带组装机,属于修正带组装设备领域。
背景技术
修正带(涂改带)的组装方式主要为人工组装或机器组装,关于修正带组装机,市面上可选款式相对较少,仍然具有一定的开发空间。经检索,公开号为CN218136245U的专利公开有一种涂改带自动组装机,申请人认为该设计尚且存在有以下不足之处:
1、储料板所设置的软性隔料件,会在壳体的下移取料过程中对壳体产生反向挤压,导致取料出现些许的阻尼感,可能出现卡料问题;
2、该设计中用于取出壳体的取料设备位于储料板下方,且储槽与壳体的形状相匹配,壳体底部的外表面一般是平整且光滑的,若采用夹持机构作为取料设备,可能会因为缺少夹持点而无法稳定取料。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修正带组装机。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修正带组装机,包括边缘圆周分布有若干治具的转盘,底壳上料机构、放带轮上料机构、圈材上料机构、收带轮上料机构、舌片上料机构、拉料机构、绕带机构、上盖上料机构和成品夹取机构依次环设在转盘外围;所述底壳上料机构和上盖上料机构均包括有壳体输送带,壳体输送带的输出端设置有匹配底壳、上盖尖端的导正槽,且导正槽上方可往复运动的设置有用于将底壳、上盖移送至治具的底壳移料装置、上盖移料装置。
优选的,所述导正槽形成于固定在壳体输送带输出端的壳体限位架上,且壳体输送带上倾斜设置有与导正槽相接的导向板,所述底壳、上盖经过导向板导向后,其尖端进入至导正槽当中以实现自身导正。
优选的,所述的底壳移料装置包括底壳夹指,上盖移料装置包括上盖吸附板,所述底壳夹指、上盖吸附板可在对应的壳体输送带与转盘之间往复垂直升降、前后平移或旋转。
优选的,所述的放带轮上料机构包括放带轮振带和固定在其输出端的放带轮限位架,放带轮振带的一侧可前后平移的设置有放带轮压片,一放带轮夹指可往复垂直升降或前后平移的设置在放带轮振带与转盘之间。
优选的,所述的圈材上料机构包括输入端设置有圈材检测装置的圈材振带,其输出端与治具之间固定有自转设备和检测器,自转设备上方可垂直升降或前后平移的同步设置有两圈材夹指,所述两圈材夹指中的一个往复于圈材振带与自转设备之间,另一个往复于自转设备与转盘之间。
优选的,所述的收带轮上料机构包括收带轮振带和固定在其输出端、且带横向滑道A的支柱A,所述横向滑道A当中滑设有带收带轮储槽的滑移件A,一收带轮夹指可往复垂直升降或前后平移的设置在横向滑道A端口与转盘之间。
优选的,所述的舌片上料机构包括舌片振带和固定在其输出端的接片架,一顶推气缸摆动设置在所述接片架下端,其可驱动转动连接在接片架上的翻板往复翻转,一舌片夹指可往复垂直升降、前后平移或旋转的设置在翻板与转盘之间。
优选的,所述的拉料机构包括三轴模组,一拉料夹指可往复旋转的与三轴模组相互连接,一固定盘与所述转盘同轴设置且无法旋转,其朝向三轴模组的方向伸缩设置有圈材限位件、收带轮限位件和带头压件。
优选的,所述的绕带机构包括可驱动收带轮旋转的转套,固定盘朝向转套的方向伸缩设置有芯带压件。
优选的,所述的成品夹取机构包括成品输送带,一成品夹指可往复垂直升降或前后平移的设置在成品输送带与转盘之间。
优选的,所述上盖上料机构和成品夹取机构之间设置有盖帽上料机构,盖帽上料机构包括盖帽振带和固定在其输出端、且带横向滑道B的支柱B,所述横向滑道B当中滑设有带盖帽储槽的滑移件B,一盖帽吸附块可往复垂直升降、前后平移或旋转的设置在横向滑道B端口与转盘之间。
优选的,所述绕带机构和上盖上料机构之间设置有检漏机构,检漏机构包括若干可升降的检测针。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至少具有以下有益之处:
1、壳体输送带增设有用于导正底壳、上盖的导正槽,提高了取料的精准度,且途中没有其余部件产生阻挠,不会产生阻尼感;
2、圈材可通过视觉检测相机检测是否为合格品,非合格品能够提前剔除,提高产品组装质量;
3、增设了盖帽上料机构,完善了组装机,可组装出完整产品;
4、增设了检漏机构,可在成品组合前检测内部配件是否漏装。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俯视图。
图3是底壳上料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上盖上料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上盖吸附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放带轮上料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放带轮夹指的取料示意图。
图8是圈材上料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圈材检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收带轮上料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滑移件A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舌片上料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翻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拉料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5是圈材限位件、收带轮限位件和附件连接件的组合示意图。
图16是带头压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7是绕带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8是芯带压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9是检漏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0是盖帽上料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1是支柱B的内部示意图。
图22是滑移件B的结构示意图。
图23是成品夹取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4是治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机架;101-转盘;1011-治具;10111-通孔;10112-开口A;10113-开口B;10114-开口C;10115开口D;102-固定盘;2-底壳上料机构;201-底壳移料装置;2011-底壳夹指;3-放带轮上料机构;301-放带轮振带;3011-放带轮防脱板;302-放带轮限位架;303-放带轮夹指;304-放带轮压片;4-圈材上料机构;401-圈材振带;4011-圈材防脱板;402-圈材检测装置;4021-检测平板;4022-视觉检测相机;4023-推出气缸;4024-上料气缸组;4025-剔除通道;4026-圈材进料限位架;4027-托板;403-圈材限位架;404-自转设备;405-检测器;406-圈材夹指;4061-平整件;5-收带轮上料机构;501-收带轮振带;5011-收带轮防脱板;502-支柱A;503-滑移件A;504-收带轮夹指;6-舌片上料机构;601-舌片振带;602-接片架;6021-顶止气缸;603-顶推气缸;604-翻板;605-舌片夹指;6051-舌片压臂;7-拉料机构;701-三轴模组;702-拉料夹指;703-圈材限位件;704-收带轮限位件;705-带头压件;706-平推气缸A;7061-附件连接件;707-平推气缸B;8-绕带机构;801-转套电机;802-转套;803-平推气缸C;804-芯带压件;9-上盖上料机构;901-上盖移料装置;9011-上盖吸附板;10-成品夹取机构;1001-成品输送带;1002-成品夹指;11-壳体输送带;1101-壳体限位架;11011-导正槽;1102-壳体限位板;1103-导向板;12-第一驱动模组;13-第二驱动模组;14-盖帽上料机构;1401-盖帽振带;14011-盖帽防脱板;1402-支柱B;1403-滑移件B;1404-盖帽吸附块;15-检漏机构;1501-检测管;16-传感器;17-振动盘;18-治具检测传感器;19-光电开关。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晰、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如图1-图24所示:一种修正带组装机,包括作为主体架构的机架1,一由转盘电机驱动旋转、且边缘圆周分布有若干治具1011的转盘101设置在所述机架1中心,在转盘101的外围,呈环状的依次设置的有底壳上料机构2、放带轮上料机构3、圈材上料机构4、收带轮上料机构5、舌片上料机构6、拉料机构7、绕带机构8、上盖上料机构9和成品夹取机构10,上述各机构分别可与转盘101上若干治具1011中的一个匹配,从而进行对应工序。
其中,底壳上料机构2和上盖上料机构9均包括有壳体输送带11,且壳体输送带11的输出端均有形成导正槽11011的壳体限位架1101固定在机架1上,壳体输送带11的一侧还设置有与导正槽11011相接的导向板1103。具体的,所述导正槽11011与底壳、上盖的尖端相匹配,且导向板1103呈倾斜设计,其远离导正槽11011的一端处于壳体输送带11一侧,朝向导正槽11011的一端则向着壳体输送带11中部倾斜,底壳、上盖经过导向后,尖端会进入至导正槽11011当中以实现自身导正。同时,位于对应壳体限位架1101的上方还可往复运动的设置有用于将底壳、上盖移送至治具1011所形成置放槽的底壳移料装置201、上盖移料装置901。
进一步的,上述底壳、上盖的壳体输送带11,其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笔直的壳体限位板1102,所述导向板1103远离导正槽11011的一端与其中一壳体限位板1102相接。具体而言,传统修正带壳体的后半部分趋近圆形,壳体在壳体输送带11上输送时,壳体限位板1102只能抵住圆形的后半部分,前半部分仍可能左右偏转,导致夹持点偏移而无法稳定取料,通过导向板1103和导正槽11011,可在壳体输送时管正其自身位置,以提高取料精准度。
在上述机架1上,还设置有多组第一驱动模组12和第二驱动模组13,用于分别与对应机构中的组件相互连接。所述第一驱动模组12包括横向滑动组件、纵向滑动组件和旋转气缸,横向滑动组件通过立柱设置在机架1上,纵向滑动组件则滑动设置在横向滑动组件上,旋转气缸与纵向滑动组件固定安装,其可驱动连接的组件往复垂直升降、前后平移或旋转;所述第二驱动模组13则包括横向滑动组件和纵向滑动组件,其可驱动连接的组件往复垂直升降或前后平移。
进一步的,上述横向滑动组件和纵向滑动组件可以采用滑块搭配滑轨的设计,并以滑块驱动气缸作为驱动滑块直线运动的驱动元件。
上述底壳移料装置201,包括与第一驱动模组12驱动连接,从而可在底壳对应的壳体输送带11与转盘101之间做往复垂直升降、前后平移或旋转的底壳夹指2011,所述底壳夹指2011能够夹取底壳上用于插入配件的插接柱,从而将底壳转移至治具1011处。
上述上盖移料装置901,包括与第一驱动模组12驱动连接,从而可在上盖对应壳体输送带11与转盘101之间做往复垂直升降、前后平移或旋转的上盖吸附板9011,所述上盖吸附板9011的底部形成有匹配上盖的槽面,且上盖吸附板9011的侧壁还开设有多条通入至槽面的气道,气道通过管路连接外置通气设备时,上盖吸附板9011能够吸附取出上盖,并转移至治具1011处(管路和通气设备未画出)。
具体而言,底壳、上盖均不是圆形设计,可能需要旋转角度以调节自身位置,保证正确投入至治具的置放槽,下述舌片和盖帽同理。
如图6、图7所示,上述放带轮上料机构3包括放带轮振带301,其顶面固定有放带轮防脱板3011,且输出端有一放带轮限位架302固定在机架1上,放带轮限位架302上形成有匹配放带轮的放带轮槽体;一由第二驱动模组13驱动,从而可在放带轮振带302与转盘101之间往复垂直升降或前后平移的放带轮夹指303能够取出放带轮,并转移至治具1011处。具体而言,放带轮本身即是圆形设计,因此无需旋转以调节自身位置,下述圈材和收带轮同理。
进一步的,所述放带轮限位架302的一侧还固定有放带轮压片气缸,其气缸轴连接有放带轮压片304,放带轮压片304可压住位于放带轮振带301输出端的数个放带轮,防止误碰掉落,当放带轮夹指303准备提起放带轮时,放带轮压片气缸驱动放带轮压片304往后移动,使得将要被提起的放带轮不再被压住。
进一步的,上述放带轮夹指303的夹持端形成有可插入至放带轮轴孔的插柱,两个插柱合并后趋近于圆形,且直径略小于放带轮轴孔,其在插入至放带轮轴孔后,能够略微扩张,从而将放带轮提起。
如图8、图9所示,上述圈材上料机构4包括输入端设置有圈材检测装置402的圈材振带401,其顶面固定有圈材防脱板4011,且输出端有一圈材限位架403固定在机架1上,所述圈材限位架403上形成有匹配圈材的圈材槽体,其与转盘101之间固定有用于驱动圈材旋转的自转设备404和检测圈材上颜色标记的检测器405;具体的,所述自转设备404优选为圈材电机,两圈材夹指406通过第二驱动模组13可垂直升降或前后平移的同步设置在圈材电机上方,且其中一个往复于圈材振带401与圈材电机之间,另一个往复于圈材电机与转盘101之间。圈材振带401上的圈材通过圈材夹指406移送至圈材电机上时,会在圈材电机的驱动下旋转,直至其预先设置好的颜色标记被检测器405检测到才停止,此时另一个圈材夹指406会将该圈材移送至治具1011上,且圈材振带401上也会有一个新的圈材被移送至圈材电机上(检测原理与现有技术基本相同)。
进一步的,上述圈材检测装置402,包括设置在圈材振带401输入端的检测平板4021,检测平板4021上方有一用于检测圈材的视觉检测相机4022,且检测平板4021的一侧还设有推出气缸4023和上料气缸组4024。若圈材品相不佳,则推出气缸4023可将其朝向对面所设剔除通道4025横向推出,使其向外掉落;若圈材品相合格,则上料气缸组4024送进新的圈材时,可连带将其纵向推进至圈材振带401(视觉检测原理为现有技术)。
进一步的,上述圈材检测装置402,还包括圈材进料限位架4026,其同样形成有匹配圈材的圈材槽体,圈材进料限位架4026的下方有一可由圈材顶料气缸驱动升降的托板4027。常态下,托板4027的高度低于检测平板4021,其可承接外置输送器输出的一个圈材,当圈材被圈材进料限位架4026的圈材槽体挡住时,托板4027向上移动至与检测平板4021平齐,此时上料气缸组4024中一个垂直设置的垂直气缸会驱动其连接的圈材限位件向下移动,圈材限位件形成的若干凸柱会卡在圈材外围,然后上料气缸组4024中另一个水平设置的水平气缸会带动垂直气缸及该圈材朝向检测平板4021运动,若原先的圈材检测合格停留在检测平板4021上,则被同步推往至圈材振带401。
进一步的,所述圈材夹指406的夹持端形成有可插入至圈材轴孔的插柱,且用于将圈材转移至治具1011的圈材夹指406,其侧边还设置有可由平整气缸驱动升降的平整件4061,平整件4061用于将装配在放带轮上的圈材进行平整,避免隆起。
如图10、图11所示,上述收带轮上料机构5包括收带轮振带501,其顶面固定有收带轮防脱板5011,且输出端有一带横向滑道A的支柱A502固定在机架1上,一个带收带轮储槽的滑移件A503可在滑移气缸A的驱动下在横向滑道A当中往复滑动。同时,一通过第二驱动模组13驱动,从而可在横向滑道A端口与转盘101之间做往复垂直升降或前后平移动作的收带轮夹指504能够将收带轮储槽上的收带轮取出,并转移至治具1011处,所述收带轮夹指504的夹持端同样形成有可插入至收带轮轴孔的插柱。
如图12、图13所示,上述舌片上料机构6包括舌片振带601,其输出端有一接片架602固定在机架1上,一顶推气缸603摆动安装在接片架602的下端,其气缸轴与转动连接在接片架602上的翻板604相铰接。舌片振带601将一个舌片输送至翻板604上时,顶推气缸603可驱动翻板604连同该舌片一起,沿着翻板604与接片架602的转动轴心做90°翻转,使得该舌片从垂直状态转变为平躺状态。同时,一舌片夹指605通过第一驱动模组12驱动,从而可往复垂直升降、前后平移或旋转的设置在翻板604与转盘101之间,所述舌片夹指605用于取出翻板604上的舌片,并转移至治具1011处。
进一步的,上述舌片夹指605一侧还安装有由舌片按压气缸驱动的舌片压臂6051,舌片压臂6051位于舌片夹指605两夹持端之间;当舌片夹指605解除对舌片的夹持后,舌片压臂6051可向下移动,将舌片按紧在底壳当中。
进一步的,上述舌片振带601、接片架602和翻板604分别形成有用于对舌片进行限位的L型防脱槽;其中,接片架602厚度约等于单个舌片的宽度,而翻板604上则形成有凸台,翻板604的L型防脱槽设置在凸台上,该凸台的中部还形成有条形的下沉槽,下沉槽用于露出舌片具有L型卡接端的一部分,方便舌片夹指605进行夹取动作。
进一步的,所述接片架602的侧壁安装有顶止气缸6021,顶紧气缸6021可在翻板604承接到首个输出的舌片时,伸出其气缸轴以顶住接片架602当中的下一个舌片,使后续舌片无法再往前输送。
如图14-图16所示,上述拉料机构7,包括固定在机架1上的三轴模组701,该三轴模组701通过旋转气缸连接有拉料夹指702,以此驱动拉料夹指702往复的垂直升降、前后平移、左右平移或旋转,同时,机架1中心还有一与转盘101同轴设置、但无法旋转的固定盘102,其朝向三轴模组701的方向伸缩设置有圈材限位件703、收带轮限位件704和带头压件705,所述圈材限位件703、收带轮限位件704用于在拉料过程中对圈材、收带轮进行限位,防止其脱出底壳,带头压件705则用于将夹持的带头压住粘贴在收带轮上(“带头”、“芯带”表示圈材抽出部分,且带头具有一定粘性)。
进一步的,所述收带轮限位件704的端部形成有槽口,带头压件705的端部与收带轮轴柱轮廓相匹配。
进一步的,上述固定盘102朝向三轴模组701的方向固定有平推气缸A706和平推气缸B707,平推气缸A706与圈材限位件703、收带轮限位件704驱动连接,平推气缸B707与带头压件705驱动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平推气缸A7061的气缸轴连接有附件连接件7061,圈材限位件703和收带轮限位件704同步固定在附件连接件7061当中一可转动的转轴上,附件连接件7061的顶部有一可驱动圈材限位件703和收带轮限位件704以转轴为中心做上下摆动的纵向气缸。当圈材限位件703和收带轮限位件704伸进至圈材、收带轮的位置时,收带轮顶部的盘体处于收带轮限位件704端部的槽口当中,且圈材限位件703与圈材之间存在有活动间隙;随着纵向气缸推出气缸轴,收带轮限位件704能够通过槽口带动收带轮向上移动一小段距离,当带头被牵引至收带轮处时,带头压件705将其压住粘贴在收带轮的轴柱上。当然,所述圈材限位件703和/或收带轮限位件704可用弹簧与附件连接件7061连接,以配合实现复位动作(弹簧未画出)。
具体而言,由于底壳前端的活动空间比后端小,因此拉料夹指702在运动过程中可能需要略微上升以保证芯带的正常牵引,若收带轮没有进行抬升,则芯带可能没办法完全匹配收带轮的轴柱,影响了后续带头的压紧粘贴,且之所以在圈材限位件703与圈材之间留存活动间隙,也是为了使牵引时圈材能够自适应的略微上下活动,避免芯带被拉扯变形。
如图17、图18所示,上述绕带机构8,包括可由转套电机801驱动旋转的转套802,所述转套802及转套电机801通过纵向滑动组件升降设置在机架1上,转套802的底部中心形成有孔洞,转套802向下移动时,底壳用于安装收带轮的插接柱可插入至该孔洞当中,直至收带轮顶部盘体与转套802的底面相贴合,此时转套802旋转可使得收带轮一并转动,从而将圈材的部分芯带绕设在收带轮上。
进一步的,所述固定盘102朝向转套802的方向固定有平推气缸C803,平推气缸C803驱动连接有芯带压件804,收带轮绕设芯带的过程中,芯带压件804可持续压住收带轮轴柱上的芯带,避免松散。
如图20-图22所示,本设计还在上盖上料机构9和成品夹取机构10之间设置了一组盖帽上料机构14,其包括盖帽振带1401,盖帽振带1401顶面固定有盖帽防脱板14011,且输出端有一带横向滑道B的支柱B1402固定在机架1上,一个与上述滑移件A503类似、带盖帽储槽的滑移件B1403可在滑移气缸B的驱动下在横向滑道B当中往复滑动。同时,一通过第一驱动模组12驱动,从而可在横向滑道B端口与转盘101之间往复垂直升降、前后平移或旋转的盖帽吸附块1404能够将盖帽储槽上的盖帽吸附取出,并转移至治具1011处。
进一步的,所述盖帽吸附块1404具有与上盖吸附板9011类似的结构,其底部形成有匹配盖帽、且深度小于盖帽高度的槽体,且侧壁同样开设有通入槽体的气道,其通过吸附取出盖帽,并将其转移至治具1011与舌片相组合。
在上盖与底壳组合之前,有必要检测内部配件以避免漏装。因此,绕带机构8和上盖上料机构9之间还设置有三条通过纵向滑动组件升降安装在机架1上的检测管1501作为检漏机构15,其分别用于检测放带轮、收带轮以及舌片是否存在(圈材以同心方式叠加安装在放带轮上,因此与放带轮采用同一检测管),当检测管1501向下位移一定高度并触碰到物料时,即表示物料未漏装(检测管为现有产品)。
如图23所示,上述成品夹取机构10包括成品输送带1001,成品夹指1002通过第二驱动模组12可往复垂直升降或前后平移的设置在成品输送带1001与转盘101之间,成品夹指1002可夹取治具101上的成品修正带,并转移至成品输送带1001上向外输送。
进一步的,上述各套机构还分别设置有传感器16,用于感应各物料的上料、移料过程,并根据工况实时发出电信号对整机做出反馈。
进一步的,各上料机构分别附带有作为外置输送器的振动盘17。
进一步的,上述成品夹取机构10和底壳上料机构1之间还设置有治具检测传感器18;所述治具1011的置放槽当中开设有贯穿转盘101的通孔10111,治具检测传感器18通过传感器固定架垂直设置在机架1上,若置放槽当中的成品修正带未被取出,则成品修正带会挡住该通孔10111,并被治具检测传感器18感应到。
上述治具1011形成的置放槽,其侧壁形成有4个贯穿至治具1011外部的开口。其中,开口A10112形成于置放槽尖端,用于供盖帽穿入与舌片组合;开口B10113、开口C10114形成于置放槽中部,两者处于同一直线,用于供夹持设备进行夹取动作;开口D10115形成于置放槽中后段,上述底壳上料机构2侧边固定有光电开关19,其发出的光信号可通过开口D10115检测置放槽内是否有物料存在。
本设计动作流程如下:首先,底壳在投放至治具当中后,会随着转盘依次进行内部物料上料以及芯带拉料绕带工序;其次,半成品移动至检漏机构,并进行漏装检测;然后,半成品移动至上盖上料机构,上盖吸附板带动上盖向下移动并将其压合在半成品上;最后,盖帽上料机构将盖帽盖合在舌片处,并由后续的成品夹取机构将成品夹出输送(本设计由本领域技术人员自行设计相关电路进行控制)。

Claims (10)

1.一种修正带组装机,包括边缘圆周分布有若干治具(1011)的转盘(101),底壳上料机构(2)、放带轮上料机构(3)、圈材上料机构(4)、收带轮上料机构(5)、舌片上料机构(6)、拉料机构(7)、绕带机构(8)、上盖上料机构(9)和成品夹取机构(10)依次环设在转盘(101)外围,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壳上料机构(2)和上盖上料机构(9)均包括有壳体输送带(11),壳体输送带(11)输出端设置有匹配底壳、上盖尖端的导正槽(11011),且导正槽(11011)上方可往复运动的设置有用于将底壳、上盖移送至治具(1011)的底壳移料装置(201)、上盖移料装置(901)。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修正带组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正槽(11011)形成于固定在壳体输送带(11)输出端的壳体限位架(1101)上,且壳体输送带(11)上倾斜设置有与导正槽(11011)相接的导向板(1103)。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修正带组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底壳移料装置(201)包括底壳夹指(2011),上盖移料装置(901)包括上盖吸附板(9011),所述底壳夹指(2011)、上盖吸附板(9011)可在对应的壳体输送带(11)与转盘(101)之间往复垂直升降、前后平移或旋转。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修正带组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放带轮上料机构(3)包括放带轮振带(301)和固定在其输出端的放带轮限位架(302),放带轮振带(301)的一侧可前后平移的设置有放带轮压片(304),一放带轮夹指(303)可往复垂直升降或前后平移的设置在放带轮振带(301)与转盘(101)之间。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修正带组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圈材上料机构(4)包括输入端设置有圈材检测装置(402)的圈材振带(401),其输出端与治具(1011)之间固定有自转设备(404)和检测器(405),自转设备(404)上方可垂直升降或前后平移的同步设置有两圈材夹指(406),所述两圈材夹指(406)中的一个往复于圈材振带(401)与自转设备(404)之间,另一个往复于自转设备(404)与转盘(101)之间。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修正带组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收带轮上料机构(5)包括收带轮振带(501)和固定在其输出端、且带横向滑道A的支柱A(502),所述横向滑道A当中滑设有带收带轮储槽的滑移件A(503),一收带轮夹指(504)可往复垂直升降或前后平移的设置在横向滑道A端口与转盘(101)之间。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修正带组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舌片上料机构(6)包括舌片振带(601)和固定在其输出端的接片架(602),一顶推气缸(603)摆动设置在所述接片架(602)下端,其可驱动转动连接在接片架(602)上的翻板(604)往复翻转,一舌片夹指(605)可往复垂直升降、前后平移或旋转的设置在翻板(604)与转盘(101)之间。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修正带组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拉料机构(7)包括三轴模组(701),一拉料夹指(702)可往复旋转的与三轴模组(701)相互连接,一固定盘(102)与所述转盘(101)同轴设置且无法旋转,其朝向三轴模组(701)的方向伸缩设置有圈材限位件(703)、收带轮限位件(704)和带头压件(705)。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修正带组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成品夹取机构(10)包括成品输送带(1001),一成品夹指(1002)可往复垂直升降或前后平移的设置在成品输送带(1001)与转盘(101)之间。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修正带组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盖上料机构(9)和成品夹取机构(10)之间设置有盖帽上料机构(14),盖帽上料机构(14)包括盖帽振带(1401)和固定在其输出端、且带横向滑道B的支柱B(1402),所述横向滑道B当中滑设有带盖帽储槽的滑移件B(1403),一盖帽吸附块(1404)可往复垂直升降、前后平移或旋转的设置在横向滑道B端口与转盘(101)之间。
CN202320468510.6U 2023-03-10 2023-03-10 一种修正带组装机 Active CN21968454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468510.6U CN219684543U (zh) 2023-03-10 2023-03-10 一种修正带组装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468510.6U CN219684543U (zh) 2023-03-10 2023-03-10 一种修正带组装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684543U true CN219684543U (zh) 2023-09-15

Family

ID=879407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468510.6U Active CN219684543U (zh) 2023-03-10 2023-03-10 一种修正带组装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68454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175663B (zh) 一种单向阀自动装配设备
CN106041523B (zh) 一种安全静脉针组装机
CN106184870A (zh) 自动化的smd元器件载带编带包装设备
CN106208569B (zh) 一种全自动转子装配夹具装置
CN211711174U (zh) 一种通用型连接器检测包装一体机
KR101252037B1 (ko) 부품 자동 삽입기의 부품 공급장치
CN219684543U (zh) 一种修正带组装机
CN111495696A (zh) 一种电感点胶机
CN115332120A (zh) 一种芯片自动检测封装装置
CN209274982U (zh) 一种高精度手机、相机的镜头保护盖的贴装设备
CN211495934U (zh) 液晶屏质量检测装置的输料结构
CN216029109U (zh) 一种油杯组件快速组装机
CN111153186A (zh) 一种全自动加强筋下料送料设备
CN207344108U (zh) 一种铁芯组件自动装配机
CN215918060U (zh) 自动涂胶下料设备
CN112264796B (zh) 三球销式万向节组装装置
CN112722487B (zh) 一种自动封装机构
CN109202444A (zh) 一种滚筒芯轴的装配设备
CN209729727U (zh) 磁环定位送料装置
US4651865A (en) Device for unloading a coil conveyor
CN107900640A (zh) 一种换向器组件自动装配机
CN108381163A (zh) 全自动平面轴承装配机
CN210648159U (zh) 一种缩口装置
CN211855737U (zh) 液体化妆笔笔头漏液检测装置
CN210046267U (zh) 电机定子机座的装配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