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667068U - 切割组件及切割设备 - Google Patents

切割组件及切割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667068U
CN219667068U CN202223522677.0U CN202223522677U CN219667068U CN 219667068 U CN219667068 U CN 219667068U CN 202223522677 U CN202223522677 U CN 202223522677U CN 219667068 U CN219667068 U CN 21966706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ssembly
cutting
adjustment
winding
whe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522677.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崔陈晨
解培玉
刘书源
王子跃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Gaoc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Gaoc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Gaoc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ngdao Gaoc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522677.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66706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66706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66706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Processing Of Stones Or Stones Resemblance Materia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切割组件及切割设备,涉及精加工设备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的切割组件包括主动轮组件和卷绕过渡轮组件,所述主动轮组件和卷绕过渡轮组件上绕设有切割线,使得所述主动轮组件与所述卷绕过渡轮组件之间形成环形多线区域,可实现多线同时切割,从而一次切割可形成至少两个刀口,因此平均单片效率较之现有的带锯切割备可提高数倍以上。

Description

切割组件及切割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精加工设备技术领域,特别地涉及一种切割组件及切割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针对石英等硬脆材料的加工,一般采用带锯切割。例如中国专利CN206383301U公开了一种大尺寸石英玻璃切割装置;切割时,石英砣支撑在第一直线运动定位平台的滑动平台上并随着第一和第二直线运动定位平台的滑动平台横向水平运动,通过带锯条进行切割。但是通过此类带锯切割石英时,一次切割只能形成一个刀口,因此切割效率较低;并且无法实现多样化切割的要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切割组件及切割设备,用于至少解决上述的一个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切割组件,主动轮组件以及设置在所述主动轮组件上方的卷绕过渡轮组件,所述主动轮组件和卷绕过渡轮组件用于绕设切割线,使得所述主动轮组件与所述卷绕过渡轮组件之间形成环形多线区域。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主动轮组件包括至少两个主动轮,所述卷绕过渡轮组件包括卷绕过渡轮,所述卷绕过渡轮与所述主动轮一一对应,且所述卷绕过渡轮分别设置在相应的所述主动轮的上方,所述切割线依次在所述主动轮之间、所述主动轮与所述卷绕过渡轮之间以及所述卷绕过渡轮之间进行卷绕,且所述切割线在所述主动轮和所述卷绕过渡轮之间至少卷绕两次,使得至少两个所述主动轮之间形成相互平行的至少两条切割段,且所述主动轮与所述卷绕过渡轮之间形成环形多线区域。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通过往复循环挂线的方式,在主动轮和所述卷绕过渡轮之间至少卷绕两次以形成环形多线区域,从而可实现环形区域多线切割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主动轮组件为两个,两个所述主动轮组件之间设置有三两条相互平行的切割线,从而能够实现一次切割形成3个刀口的快速切割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主动轮和所述卷绕过渡轮的周向侧壁上均设置有至少两个用于卷绕所述切割线的卷绕线槽;
至少两个所述卷绕线槽之间的距离d1与切割厚度d2之间满足以下关系式:
d1=(d2+0.48mm)±d公差
其中,切割厚度d2是将待切割工件切割后的每个切割片的厚度,d公差是加工公差。因此,通过规定卷绕线槽之间的距离d1与切割厚度d2之间的数值关系,以确保切割线之间的间距与切割厚度d2在规定的公差要求的范围内,从而保证切割精度。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卷绕线槽构造为V形槽,所述V形槽的两个侧壁之间的夹角为90°-110°。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V形槽的两个侧壁之间的夹角为100°,以保证切割线57不易从其中脱出。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切割组件还包括调节过渡轮组件,通过所述调节过渡轮组件可向所述主动轮组件进线或者从所述主动轮组件出线;
其中,所述调节过渡轮组件构造为其厚度可根据所述主动轮之间相互平行的至少两条切割线之间的不同的间距而进行调节。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通过调整调节过渡轮组件的厚度,可适应待切割工件的不同切割厚度的要求,并且无需更换新的调节过渡轮组件,从而提高了切割效率,并可减少人员的频繁操作。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调节过渡轮组件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调节板和第二调节板,通过改变所述第一调节板和所述第二调节板之间的配合状态,以改变所述第一调节板和所述第二调节板的整体厚度,从而适应切割线之间的不同的间距。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第一调节板面向所述第二调节板的端面上设置有多个调节面,多个所述调节面沿所述第一调节板的周向呈阶梯式分布,所述第二调节板面向所述第一调节板的端面上相应地设置有多个配合面,多个所述配合面沿所述第二调节板的周向呈阶梯式分布,使得至少两个所述配合面与至少两个所述调节面相接触。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调节面的数量为大于等于4的偶数,配合面的数量也为大于等于4的偶数,以保证相接触的调节面和配合面的数量为偶数,从而提高第一调节板和第二调节板配合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多个调节面的高度周期性地升高或降低;多个配合面的高度周期性地升高或降低,从而能够明确第一调节板和所述第二调节板的相对位置,由此方便快速地与所述第一调节板和所述第二调节板的整体厚度对应起来。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调节面和所述配合面均构造为扇形面,以便根据所述第一调节板和所述第二调节板的旋转角度来调节其相对位置。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多个所述调节面等角度地设置在所述第一调节板的整个端面上,多个所述配合面等角度地设置在所述第二调节板的整个端面上,所述配合面与所述调节面具有相同的圆心角,以保证所述调节面和所述配合面能够完全对准并贴合。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调节过渡轮组件还包括调节过渡轮,所述调节过渡轮与所述第一调节板或所述第二调节板固定相连,所述调节过渡轮的周向侧壁上设置有用于卷绕所述切割线的线槽,以便于切割线卷绕在调节过渡轮上。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调节过渡轮位于所述主动轮和所述卷绕过渡轮之间,并且所述调节过渡轮的中心与所述主动轮的中心之间的连线与水平方向之间的夹角β为30°-60°。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夹角β为46°,可以在不干扰主动轮和卷绕过渡轮之间的切割线的前提下尽可能地缩小占用的空间。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切割组件还包括张力控制装置,所述张力控制装置设置在所述调节过渡轮组件的放线侧或收线侧,
其中,所述张力控制装置包括张紧轮和调节轮,所述调节轮与所述张紧轮之间的相对位置可调,以改变所述切割线的张力。通过张力控制装置可调节切割线的张力,以保证切割精度。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切割组件还包括:
滑台组件,其用于承载所述主动轮组件、所述卷绕过渡轮组件和所述调节过渡轮组件;以及
切割驱动组件,所述切割驱动组件与所述滑台组件相连,用于驱动所述滑台组件并带动所述主动轮组件、所述卷绕过渡轮组件和所述调节过渡轮组件沿竖直方向移动。通过切割驱动组件的驱动作用,滑台组件可带动切割线上下移动,从而能够完成工件的切割。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切割驱动组件包括丝杠机构,所述丝杠机构穿过所述滑台组件并沿竖直方向延伸,所述丝杠机构旋转时可驱动所述滑台组件沿竖直方向移动。丝杠机构能够更精确地控制滑台组件的移动,从而保证切割线的切割精度。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切割线为金刚线。金刚线切割时,所产生的料损更低,因此整料出片率更高;此外,金刚线切割时会配备切削液进行切割,因此能够大大提高切割面的质量。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切割设备,其包括上述的切割组件和用于承载所述切割组件的机架组件,机架组件可起到支撑和稳定的作用,此外,机架组件还可起到减震和缓冲的作用。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切割组件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机架组件底部的底座组件以及设置在所述底座组件上的进给平台组件,所述进给平台组件用于承载待切割工件,所述进给平台组件与进给驱动组件相连,所述进给驱动组件用于驱动所述进给平台在所述底座组件上沿纵向方向移动。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进给驱动组件相连可驱动进给平台组件带动待切割工件前后移动,从而完成待切割工件的整料切割(截断)。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进给平台组件包括:
滑动底座,其可移动地设置在所述底座组件上,用于承载待切割工件;
固定座,其设置在所述滑动底座上,用于支撑待切割工件的其中一侧;以及
调节杆组件,其设置在所述滑动底座上,且与所述固定座相对设置,所述调节杆组件用于支撑待切割工件的另一侧,从而将待切割工件固定在所述调节杆组件和所述固定座之间。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通过调节杆组件的调节作用,可适用于不同厚度的待切割工件的夹紧,以便于将工件稳定地固定在滑动底座上。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调节杆组件包括:
支撑杆,其竖直地固定在所述滑动底座上;
连接板,其设置在所述支撑杆的顶端,并沿与所述支撑杆垂直的方向延伸;以及
调节顶块,所述调节顶块与所述连接板形成螺纹连接,旋转所述调节顶块可调节其与待切割工件之间的距离。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通过旋转调节顶块可方便地调节其位置,从而实现快速夹持和松开不同厚度的待切割工件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切割设备还包括分别设置在所述机架组件底部两侧的放线组件和收线组件;所述放线组件和所述收线组件的上方分别设置有放线过渡轮和收线过渡轮,所述放线组件通过所述放线过渡轮向所述切割组件中导入切割线,所述收线组件通过所述收线过渡轮接收从所述切割组件中导出的切割线。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通过放线过渡轮和收线过渡轮能够时在切割线的运行过程中的跳动量及旋转数降低。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
(1)通过主动轮组件与卷绕过渡轮组件之间形成的环形多线区域可实现多线同时切割,从而一次切割可形成至少两个刀口,因此平均单片效率较之现有的带锯切割设备可提高数倍以上;此外,环形多线区域还可实现环形区域多线切割,因此可满足多样化切割的要求。
(2)通过调整调节过渡轮组件的厚度,可适应待切割工件的不同切割厚度的要求,并且无需更换新的调节过渡轮组件,从而提高了切割效率,并可减少人员的频繁操作,使切割工序更优化;继而可减少人工投入,从而还可起到降低生产成本的作用;
(2)采用金刚线进行切割,其料损比现有的带锯切割设备更低,并且整料的出片率更高;此外,使用金刚线进行切割时,还可提高切割面的质量。
附图说明
在下文中将基于实施例并参考附图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详细的描述。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切割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的滑台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环形多线区域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1所示的调节过渡轮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所示的第一调节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4所示的第二调节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4所示的第一调节板和第二调节板的第一种配合状态示意图;
图8是图4所示的第一调节板和第二调节板的第二种配合状态示意图;
图9是图4所示的第一调节板和第二调节板的第三种配合状态示意图;
图10是图1所示的主动轮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图10所示的主动轮的剖视图;
图12是图11在A处的放大图;
图13和图14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切割设备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5是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切割设备的正视图;
图16是图13中进给平台组件从正面观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7是图13中进给平台组件从后面观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8是待切割工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9是待切割工件被切割一次后形成3个切割片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0是待切割工件被切割完成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50、切割组件;
51、主动轮组件;52、调节过渡轮组件;53、卷绕过渡轮组件;54、张力控制装置;55、滑台组件;56、切割驱动组件;57、切割线;
511、主动轮;512、卷绕线槽;513、主动轮驱动电机;514、电机固定板;
5121、第一卷绕线槽;5122、第二卷绕线槽;5123、第三卷绕线槽;
521、第一调节板;522、第二调节板;523、调节过渡轮;524、线槽;
501、调节面;502、配合面;
5011、第一调节面;5012、第二调节面;5013、第三调节面;5014、第四调节面;5015、第五调节面;5016、第六调节面;5017、第七调节面;5018、第八调节面;
5021、第一配合面;5022、第二配合面;5023、第三配合面;5024、第四配合面;5025、第五配合面;5026、第六配合面;5027、第七配合面;5028、第八配合面;
531、卷绕过渡轮;
541、张紧轮;542、调节轮;543、安装板;544、连接臂;
551、滑动架;552、隔板;
561、丝杠机构;562、丝杠驱动电机;
100、底座组件;300、机架组件;400、进给平台组件;
210、放线组件;220、收线组件;230、放线过渡轮;240、收线过渡轮;
410、滑动底座;420、固定座;430、调节杆组件;
421、加强肋;
431、支撑杆;432、连接板;433、调节顶块;
601、待切割工件;602、切割后的工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现有的带锯切割石英的设备存在料损大、切割效率低、人员操作繁琐、耗材成本高、设备故障后更换时间长以及设备稼动率低等缺点。较之现有的带锯切割设备,本实用新型的切割组件50能够实现每块整料切割比带锯切割设备多出至少1片,因此本实用新型的切割组件50的料损更小、切割效率更高、具有较高的生产价值。
如图1和图2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切割组件50,其包括主动轮组件51、调节过渡轮组件52、卷绕过渡轮组件53、张力控制装置54、滑台组件55、切割驱动组件56和切割线57。如图3和图15所示,出于最佳观测的目的,切割线57用粗实线示出。本实用新型的切割组件50通过切割线57的高速往复运转,从而达到对待切割工件601进行切割(截断)的目的,具有功能可靠、切削效率高和加工精度高的技术效果。
其中,主动轮组件51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主动轮组件51之间设置有至少两条切割线57。如图1示出了主动轮组件51为两个的最佳示例,切割线57分别卷绕在两个主动轮组件51上,使得两个主动轮组件51之间至少有两条相互平行的切割段(切割线57),从而可实现多线切割的目的。本文所述的切割段是指绕设在两个主动轮之间用于切割的切割线。
调节过渡轮组件52设置在主动轮组件51的斜上方。如图1所示,位于左侧的调节过渡轮组件52设置在相应的左侧的主动轮组件51的左上方,因此可通过其向左侧的主动轮组件51进线;类似地,位于右侧的调节过渡轮组件52设置在相应的右侧的主动轮组件51的右上方,因此其可接收从右侧的主动轮组件51导出的切割线57,即通过相应的调节过渡轮组件52可向主动轮组件51进线或者从主动轮组件51出线。
其中,调节过渡轮组件52构造为其厚度可调,以使至少两条切割线57之间的切割厚度d2可调。
如图4-图9所示,示出了一种调节过渡轮组件52的厚度的具体方式。如图4所示,调节过渡轮组件52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调节板521和第二调节板522,通过改变第一调节板521和第二调节板522之间的配合状态,以改变第一调节板521和第二调节板522的整体厚度。
如图5和图6所示,第一调节板521面向第二调节板522的端面上设置有多个调节面501,多个调节面501沿第一调节板521的周向呈阶梯式分布,第二调节板522面向第一调节板521的端面上相应地设置有多个配合面502,多个配合面502沿第二调节板522的周向呈阶梯式分布,使得至少两个配合面502与至少两个调节面501相接触。
多个调节面501的高度周期性地升高或降低。以图5所示的实施例为例,调节面501包括第一调节面5011、第二调节面5012、第三调节面5013、第四调节面5014、第五调节面5015、第六调节面5016、第七调节面5017和第八调节面5018。其中,第一调节面5011的高度最低,从第一调节面5011至第二调节面5012、第二调节面5012至第三调节面5013以及第三调节面5013至第四调节面5014高度分别依次增加t1;因此可以理解地,第四调节面5014的高度最高。随后第五调节面5015的高度又变为最低,从第五调节面5015至第六调节面5016、第六调节面5016至第七调节面5017以及第七调节面5017至第八调节面5018的高度同样依次增加t1,因此可以理解地,第八调节面5018的高度最高。也就是说,上述的8个调节面501中,各调节面501两两对称设置。
多个配合面502的高度同样周期性地升高或降低。与上述调节面501的设置方式相同。具体地,如图6所示,配合面502包括第一配合面5021、第二配合面5022、第三配合面5023、第四配合面5024、第五配合面5025、第六配合面5026、第七配合面5027和第八配合面5028。其中,第一配合面5021的高度最低,从第一配合面5021至第二配合面5022、第二配合面5022至第三配合面5023以及第三配合面5023至第四配合面5024高度分别依次增加t2;因此可以理解地,第四配合面5024的高度最高。随后第五配合面5025的高度又变为最低,从第五配合面5025至第六配合面5026、第六配合面5026至第七配合面5027以及第七配合面5027至第八配合面5028的高度同样依次增加t2,因此可以理解地,第八配合面5028的高度最高。也就是说,上述的8个配合面502中,各配合面502两两对称设置。其中,t1和t2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如图5和图6所示,调节面501和配合面502均构造为扇形面,以便于稳定地调节各调节面501和各配合面502的配合状态。
多个调节面501等角度地设置在第一调节板521的整个端面上,多个配合面502等角度地设置在第二调节板522的整个端面上,配合面502与调节面501具有相同的圆心角。如图4和图5所示,8个调节面501等角度地设置在第一调节板521的整个端面上,因此可以理解地,每个调节面501的圆心角为45°。8个配合面502等角度地设置在第二调节板522的整个端面上,因此可以理解地,每个配合面502的圆心角为45°。
如图7所示,示出了第一调节板521和第二调节板522的第一种配合状态。在该状态下,第一调节板521的8个调节面501和第二调节板522的8个配合面502分别一一对应地接触(或可称为“啮合”),此时不存在不接触的调节面501和配合面502,因此第一调节板521和第二调节板522的整体厚度最小。
在图7所示的第一种配合状态下,通过旋转第一调节板521或第二调节板522,可以改变二者的相对位置,从而可改变相接触的调节面501和配合面502的数量。如图8所示,示出了第一调节板521和第二调节板522的第二种配合状态。在该状态下,第一调节板521的6个调节面501和第二调节板522的6个配合面502分别一一对应地接触(或可称为“啮合”),此时,有2个调节面501和2个配合面502未接触,因此第一调节板521和第二调节板522的整体厚度较之第一种配合状态下增大(厚度增大了t1+t2)。
在图8所示的第二种配合状态下,进一步旋转第一调节板521或第二调节板522,可以改变二者的相对位置,从而可继续改变相接触的调节面501和配合面502的数量。如图9所示,示出了第一调节板521和第二调节板522的第三种配合状态。在该状态下,第一调节板521的4个调节面501和第二调节板522的4个配合面502分别一一对应地接触(或可称为“啮合”),此时,有4个调节面501和4个配合面502未接触,因此第一调节板521和第二调节板522的整体厚度较之第二种配合状态下增大(厚度增大了2×(t1+t2))。
因此可以理解地,相接触的调节面501和配合面502的数量越多,则第一调节板521和第二调节板522的整体厚度越小;反之,未接触的调节面501和配合面502的数量越多,则第一调节板521和第二调节板522的整体厚度越大。
此外,较佳的实施方式是调节面501和配合面502的数量设置为大于或等于4的偶数,以保证在第一调节板521和第二调节板522的配合状态时,相接触的调节面501和配合面502的数量也为偶数个,从而保证调节后的第一调节板521和第二调节板522的配合的稳定性。
如图5和图6所示,各调节面501和各配合面502上还可设置安装孔,以将第一调节板521和第二调节板522固定相连。
另外,为了便于调节第一调节板521和第二调节板522的相对位置,还可以将第一调节板521和第二调节板522通过弹性锁定件进行连接。当弹性锁定件解锁时,第一调节板521和第二调节板522可调节其相对位置;待调节完成后,则可将弹性锁定件锁定,从而将第一调节板521和第二调节板522固定。
可以设想地,第一调节板521和第二调节板522还可通过其他的方式调节其厚度。例如,第一调节板521和第二调节板522可通过螺杆机构相连,通过螺杆机构的旋转可改变第一调节板521和第二调节板522之间的距离,从而改变二者的厚度。
请继续参见图2和图4,调节过渡轮组件52还包括调节过渡轮523,调节过渡轮523与第一调节板521或第二调节板522固定相连,且调节过渡轮523更靠近主动轮组件51,即调节过渡轮523更靠近前侧。
如图4所示,调节过渡轮523的周向侧壁上设置有用于卷绕切割线57的线槽524。线槽524可以是V形槽,以保证切割线57不易从其中脱出。
在一个较佳的实施例中,第一调节板521和第二调节板522具有相同的外径,且二者的外径均小于调节过渡轮523,以保证切割线57更容易地卷绕在调节过渡轮523上。
请继续参考图2,卷绕过渡轮组件53包括卷绕过渡轮531。如图10所示,主动轮组件51包括主动轮511、与主动轮511相连的主动轮驱动电机513以及用于安装主动轮驱动电机513的电机固定板514。
主动轮驱动电机513可以是伺服电机,可控制主动轮511正转或反转。主动轮驱动电机513通过转轴与主动轮511相连,以保证复绕切割线57的稳定性及强度。
如图3所示,卷绕过渡轮531与主动轮511一一对应,且卷绕过渡轮531分别设置在相应的主动轮511的上方。
切割线57依次在主动轮511和卷绕过渡轮531之间卷绕,且切割线57在主动轮511和卷绕过渡轮531之间至少卷绕两次以形成环形多线区域,如图3所示。
如图10、图11和图12所示,主动轮511和卷绕过渡轮531的周向侧壁上均设置有至少两个用于卷绕切割线57的卷绕线槽512。
如图12所示,主动轮511的周向侧壁上设置有3个卷绕线槽512,分别是第一卷绕线槽5121、第二卷绕线槽5122和第三卷绕线槽5123。其中,第三卷绕线槽5123、第二卷绕线槽5122和第一卷绕线槽5121在主动轮511的轴向上依次远离主动轮511后侧的主动轮驱动电机513。
请结合图3和图15,以切割线57从左侧进线为例,对切割线57的卷绕方式进行说明。
如图15所示,示出了切割线57的具体卷绕方式。其中箭头所示为切割线57的卷绕走向。首先,切割线57从左侧的调节过渡轮523导入左侧的主动轮511的第一卷绕线槽5121上,随后切割线57向右延伸并卷绕在右侧的主动轮511的第一卷绕线槽5121上,此时左侧的主动轮511和右侧的主动轮511之间具有一条切割线57。其次,从右侧的主动轮511的第一卷绕线槽5121导出的切割线57向上延伸并卷绕在右侧的卷绕过渡轮531上,随后切割线57向左延伸并卷绕在左侧的卷绕过渡轮531上,随后切割线57向下延伸并卷绕在左侧主动轮511的第二卷绕线槽5122上,随后切割线57再次向右延伸并卷绕在右侧的主动轮511的第二卷绕线槽5122上,此时左侧的主动轮511和右侧的主动轮511之间具有两条切割线57。再次,从右侧的主动轮511的第二卷绕线槽5122导出的切割线57再次向上延伸并卷绕在右侧的卷绕过渡轮531上,随后切割线57再次向左延伸并卷绕在左侧的卷绕过渡轮531上,随后切割线57再次向下延伸并卷绕在左侧主动轮511的第三卷绕线槽5123上,随后切割线57第三次向右延伸并卷绕在右侧的主动轮511的第三卷绕线槽5123上,此时左侧的主动轮511和右侧的主动轮511之间具有三条切割线57,从而可利用左侧的主动轮511和右侧的主动轮511之间的三条切割线57完成一次切割三个刀口的要求,因此切割效率可大幅提高。右侧的主动轮511的第三卷绕线槽5123中的切割线57则导出并卷绕在右侧的调节过渡轮523上。
如上所述,切割线在主动轮511和卷绕过渡轮531之间以平行双线的方式进行复绕(请参见图3),即在主动轮511和其上方的卷绕过渡轮531之间具有平行的两条切割线57,在两个卷绕过渡轮531之间也具有平行的两条切割线57。因此卷绕过渡轮531上可仅设置两个卷绕线槽512。
如图18所示,示出了待切割工件601。通过左侧的主动轮511和右侧的主动轮511之间的三条平行的切割线57,可实现切割一次在切割待切割工件601上形成3个刀口,即切割一次即可获得3个切割片,如图19所示。
因此可以理解地,可以选择改变主动轮511上的卷绕线槽512的数量以及调整切割线57的卷绕方式,可使左侧的主动轮511和右侧的主动轮511之间的具有不同数量的平行的切割线57,以适应不同的切割要求。
因此,左侧的主动轮511和右侧的主动轮511的至少两条平行的切割线57可实现多线切割的目的;此外,如上所述,切割线由于右侧的主动轮511导入右侧的卷绕过渡轮531,再导入左侧的卷绕过渡轮531,再导入左侧的主动轮511,并导入右侧的主动轮511,由此形成一个环形的区域(请参见图3);同时切割线57按照上述方式在主动轮511和卷绕过渡轮531之间再循环挂线一次,即可形成环形多线区域,从而可实现环形区域多线切割的目的。
至少两个卷绕线槽512之间的距离d1与切割厚度d2之间满足以下关系式:
d1=(d2+0.48mm)±d公差
其中,切割厚度d2是将待切割工件601切割后的每个切割片的厚度,如图20所示。d公差是加工公差,例如d公差可以是0.05mm。
由上可知,两个卷绕线槽512之间的距离d1略大于切割厚度d2,是考虑了切割线57的实际线弓的影响,以保证切割后的厚度不会比预定的厚度小。
以将待切割工件601切割为11mm的切割片为例,则切割厚度d2=11mm。第一卷绕线槽5121和第二卷绕线槽5122之间的距离d1可以是11.48±0.05mm,第二卷绕线槽5122和第三卷绕线槽5123之间的距离d1也可以是11.48±0.05mm。如图12所示,第三卷绕线槽5123与主动轮511的外壁之间的距离d0例如可以是6.5±0.03mm。其中,0.03mm为加工公差,其可以是更小或者更大,以满足不同加工精度的要求。
此时,调节过渡轮组件52中的第一调节板521和第二调节板522可设置为上文所述的第一种配合状态。
当切割厚度d2=13mm时,第一卷绕线槽5121和第二卷绕线槽5122之间的距离d1可以是13.48±0.05mm,第二卷绕线槽5122和第三卷绕线槽5123之间的距离d1也可以是13.48±0.05mm。如图12所示,第三卷绕线槽5123与主动轮511的外壁之间的距离d0例如可以是6.5±0.03mm。
针对切割厚度d2=13mm,可使第一调节板521和第二调节板522相对旋转45°,从而将第一调节板521和第二调节板522由第一种配合状态调整为上文所述的第二种配合状态。
当切割厚度d2=15mm时,第一卷绕线槽5121和第二卷绕线槽5122之间的距离d1可以是15.48±0.05mm,第二卷绕线槽5122和第三卷绕线槽5123之间的距离d1也可以是15.48±0.05mm。如图12所示,第三卷绕线槽5123与主动轮511的外壁之间的距离d0例如可以是6.5±0.03mm。
针对切割厚度d2=15mm,可使第一调节板521和第二调节板522继续相对旋转45°,从而将第一调节板521和第二调节板522由第二种配合状态调整为上文所述的第三种配合状态(或者也可直接从第一种配合状态调整为第三种配合状态)。
因此,因此通过调节第一调节板521和第二调节板522的配合状态,并选择具有合适的卷绕线槽512距离的主动轮511,能够切割不同切割厚度d2的工件,而无需每次都更换不同厚度的调节过渡轮组件52,从而提高了加工的效率。
如图12所述,卷绕线槽512构造为V形槽,V形槽的两个侧壁之间的夹角α为90°-110°,优选地,该夹角α为100°,以保证其中的切割线57不易从其中脱出。
请结合图3和图13,主动轮511与卷绕过渡轮531之间的距离大于待切割工件601的高度;并且至少两个主动轮511之间的距离大于待切割工件601的长度或宽度,以保证切割的精度和面型。
请继续参考图3,调节过渡轮组件52位于主动轮组件51和卷绕过渡轮组件53之间,并且调节过渡轮组件52(具体地,调节过渡轮523)的中心与主动轮组件51(具体地,主动轮511)的中心之间的连线与水平方向(图1所示X轴方向)之间的夹角β为30°-60°,例如可以是46°,可以在不干扰主动轮511和卷绕过渡轮531之间的切割线57的前提下尽可能地缩小占用的空间。
张力控制装置54设置在调节过渡轮组件52的放线侧或收线侧。具体地,如图1所示,张力控制装置54包括安装板543以及设置在安装板543上的张紧轮541和调节轮542,调节轮542与张紧轮541之间的相对位置可调,以改变切割线57的张力。如图1所示,调节轮542通过连接臂544固定在安装板543上,连接臂544可在安装板543上旋转,从而使调节轮542更靠近或更远离张紧轮541,从而达到调节切割线57的张紧程度的目的。
其中,张紧轮541的数量可以是两个,两个张紧轮541可以在竖直方向和水平方向上均错开,例如其中一个张紧轮541设置在另一个的张紧轮541的斜上方。
需要说明的是,如果调整了第一调节板521和第二调节板522的配合状态,那么调节过渡轮523上与其相连的连接座需要相应地进行更换。同时,安装板543上用于固定调节轮542和张紧轮541的张力臂也需要相应地进行更换,以保证调节过渡轮523、调节轮542和张紧轮541位于同一竖直平面内。
请结合图15,导入切割线57时,切割线57首先导入位于左侧的其中一个张紧轮541,随后卷绕在左侧的调节轮542上,并导入左侧的另一个张紧轮541上,由此可卷绕在左侧的调节过渡轮523上,并由此开始卷绕在左侧的主动轮511的第一卷绕线槽5121上。
反之,右侧的主动轮511的第三卷绕线槽5123中的切割线导出时,首先导出至右侧的调节过渡轮523上,并导入右侧的一个张紧轮541上,随后卷绕在右侧的调节轮542上,并导入右侧的另一个张紧轮541上,由此可将切割线57导出。
因此,可以理解地,本实用新型的切割线卷绕过程中,切割线始终为完整的一条切割线,通过在各组件之间往复循环挂线的方式来形成两个主动轮511之间的多条切割线57,以及在各主动轮511和各卷绕过渡轮531之间的环形多线区域。
如图1所示,滑台组件55上承载由主动轮组件51、卷绕过渡轮组件53和调节过渡轮组件52。切割驱动组件56与滑台组件55相连,用于驱动滑台组件55并带动主动轮组件51、卷绕过渡轮组件53和调节过渡轮组件52沿竖直方向移动。
具体地,切割驱动组件56包括丝杠机构561和与其相连的丝杠驱动电机562,其中,丝杠机构561穿过滑台组件55并沿竖直方向延伸,丝杠驱动电机562驱动丝杠机构561旋转时可驱动滑台组件55沿竖直方向移动。
可以设想地,切割驱动组件56还可以是齿轮机构、链轮机构或气缸机构等结构形式。
通过切割驱动组件56带动主动轮组件51、卷绕过渡轮组件53和调节过渡轮组件52沿竖直方向移动,即切割线57可沿竖直方向移动,从而对待切割工件601进行切割。
如图2所示,滑台组件55可以构造为滑动架551,其上设置有多个隔板552,多个隔板552将滑动架551划分为多个区间,主动轮组件51、调节过渡轮组件52以及卷绕过渡轮组件53可分别设置在相应的区间内。
滑动架551可通过支撑杆之间的焊接形成框架结构,其变形量小,能够满足高速切割的需求。
此外,滑动架551可与下文所述的机架组件300上的导轨机构相连,从而保证其移动的平稳性。
本文所述的切割线57可以是金刚线(金刚石切割线),待切割工件601可以是石英等硬脆材料。通过金刚线的高速运行及滑台组件55在竖直方向的移动,可对石英完成截断。
如图13-图17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方面,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切割设备,具体地,其是一种石英多线截断机,通过是使用金刚线来对石英进行切割加工。
本实用新型的切割设备包括上文所述的切割组件50、用于承载切割组件50的机架组件300、设置在机架组件300底部的底座组件100以及设置在底座组件100上的进给平台组件400。
其中,进给平台组件400用于承载待切割工件。进给平台组件400与进给驱动组件相连,进给驱动组件用于驱动进给平台在底座组件100上沿纵向方向(图1所示Y轴方向)移动。进给驱动组件可以是丝杠机构、齿轮机构、链轮机构或气缸机构等结构形式。
通过进给平台组件400带动待切割工件601在纵向方向上的移动,可将待切割工件601整料切割完成,切割后的工件602如图20所示。
此外,进给平台组件400还可起到调整待切割工件601的位置的作用,使得在切割前,可将切割线57与待切割工件601边皮的位置对准,以保证切割线57与待切割工件601的相对位置正确。
如图16和图17所示,进给平台组件400包括滑动底座410、固定座420和调节杆组件430。滑动底座410可移动地设置在底座组件100上,用于承载待切割工件;进给驱动组件与滑动底座410相连,以驱动滑动底座410沿纵向方向(如图13所示Y轴方向)移动。
进一步地,为了稳定地移动滑动底座410,可在底座组件100上设置导轨机构,以对滑动底座410的移动起到导向的作用。
固定座420设置在滑动底座410上,用于支撑待切割工件的其中一侧。调节杆组件430设置在滑动底座410上,且与固定座420相对设置,调节杆组件430用于支撑待切割工件的另一侧,从而将待切割工件固定在调节杆组件430和固定座420之间。
此外,固定座420在滑动底座410上的位置可调,以适应更厚或者更薄的待切割工件601的夹持要求。如图17所示,固定座420可通过加强肋421来提高其强度。
调节杆组件430包括支撑杆431、连接板432和调节顶块433。如图16和图17所示,支撑杆431其竖直地固定在滑动底座410上。连接板432设置在支撑杆431的顶端,并沿与支撑杆431垂直的方向延伸。调节顶块433与连接板432形成螺纹连接。如图16所示,连接板432的两端分别设置有调节顶块433,通过旋转调节顶块433可调节其与待切割工件之间的距离,从而可适用于加紧不同厚度的待切割工件601。
如图14所示,切割设备还包括分别设置在机架组件300底部两侧的放线组件210和收线组件220。放线组件210和收线组件220的上方分别设置有放线过渡轮230和收线过渡轮240,放线组件210通过放线过渡轮230向切割组件50中导入切割线57,收线组件220通过收线过渡轮240接收从切割组件50中导出的切割线57。通过放线过渡轮230和收线过渡轮240能够时在切割线57的运行过程中的跳动量及旋转数降低。
虽然已经参考优选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描述,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对其进行各种改进并且可以用等效物替换其中的部件。尤其是,只要不存在结构冲突,各个实施例中所提到的各项技术特征均可以任意方式组合起来。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文中公开的特定实施例,而是包括落入权利要求的范围内的所有技术方案。

Claims (21)

1.一种切割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主动轮组件以及设置在所述主动轮组件上方的卷绕过渡轮组件,
所述主动轮组件和卷绕过渡轮组件用于绕设切割线,使得所述主动轮组件与所述卷绕过渡轮组件之间形成环形多线区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切割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动轮组件包括至少两个主动轮,所述卷绕过渡轮组件包括卷绕过渡轮,所述卷绕过渡轮与所述主动轮一一对应,且所述卷绕过渡轮分别设置在相应的所述主动轮的上方,所述切割线依次在所述主动轮之间、所述主动轮与所述卷绕过渡轮之间以及所述卷绕过渡轮之间进行卷绕,且所述切割线在所述主动轮和所述卷绕过渡轮之间至少卷绕两次,使得至少两个所述主动轮之间形成相互平行的至少两条切割段,且所述主动轮与所述卷绕过渡轮之间形成环形多线区域。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切割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动轮和所述卷绕过渡轮的周向侧壁上均设置有至少两个用于卷绕所述切割线的卷绕线槽;
至少两个所述卷绕线槽之间的距离d1与切割厚度d2之间满足以下关系式:
d1=(d2+0.48mm)±d公差
其中,切割厚度d2是将待切割工件切割后的每个切割片的厚度,d公差是加工公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切割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卷绕线槽构造为V形槽,所述V形槽的两个侧壁之间的夹角为90°-110°。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切割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调节过渡轮组件,通过所述调节过渡轮组件可向所述主动轮组件进线或者从所述主动轮组件出线;
其中,所述调节过渡轮组件构造为其厚度可根据所述主动轮之间相互平行的至少两条切割线之间的不同的间距而进行调节。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切割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过渡轮组件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调节板和第二调节板,通过改变所述第一调节板和所述第二调节板之间的配合状态,以改变所述第一调节板和所述第二调节板的整体厚度。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切割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调节板面向所述第二调节板的端面上设置有多个调节面,多个所述调节面沿所述第一调节板的周向呈阶梯式分布,所述第二调节板面向所述第一调节板的端面上相应地设置有多个配合面,多个所述配合面沿所述第二调节板的周向呈阶梯式分布,使得至少两个所述配合面与至少两个所述调节面相接触。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切割组件,其特征在于,多个调节面的高度周期性地升高或降低;多个配合面的高度周期性地升高或降低。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切割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面和所述配合面均构造为扇形面。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切割组件,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调节面等角度地设置在所述第一调节板的整个端面上,多个所述配合面等角度地设置在所述第二调节板的整个端面上,所述配合面与所述调节面具有相同的圆心角。
11.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切割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过渡轮组件还包括调节过渡轮,所述调节过渡轮与所述第一调节板或所述第二调节板固定相连,所述调节过渡轮的周向侧壁上设置有用于卷绕所述切割线的线槽。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切割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过渡轮位于所述主动轮和所述卷绕过渡轮之间,并且所述调节过渡轮的中心与所述主动轮的中心之间的连线与水平方向之间的夹角为30°-60°。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切割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张力控制装置,所述张力控制装置设置在所述调节过渡轮组件的放线侧或收线侧;
其中,所述张力控制装置包括张紧轮和调节轮,所述调节轮与所述张紧轮之间的相对位置可调,以改变所述切割线的张力。
14.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切割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滑台组件,其用于承载所述主动轮组件、所述卷绕过渡轮组件和所述调节过渡轮组件;以及
切割驱动组件,所述切割驱动组件与所述滑台组件相连,用于驱动所述滑台组件并带动所述主动轮组件、所述卷绕过渡轮组件和所述调节过渡轮组件沿竖直方向移动。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切割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切割驱动组件包括丝杠机构,所述丝杠机构穿过所述滑台组件并沿竖直方向延伸,所述丝杠机构旋转时可驱动所述滑台组件沿竖直方向移动。
16.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切割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切割线为金刚线。
17.一种切割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16中任一项所述的切割组件和用于承载所述切割组件的机架组件。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切割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机架组件底部的底座组件以及设置在所述底座组件上的进给平台组件,所述进给平台组件用于承载待切割工件;
所述进给平台组件与进给驱动组件相连,所述进给驱动组件用于驱动所述进给平台在所述底座组件上沿纵向方向移动。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切割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进给平台组件包括:
滑动底座,其可移动地设置在所述底座组件上,用于承载待切割工件;
固定座,其设置在所述滑动底座上,用于支撑待切割工件的其中一侧;以及
调节杆组件,其设置在所述滑动底座上,且与所述固定座相对设置,所述调节杆组件用于支撑待切割工件的另一侧,从而将待切割工件固定在所述调节杆组件和所述固定座之间。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切割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杆组件包括:
支撑杆,其竖直地固定在所述滑动底座上;
连接板,其设置在所述支撑杆的顶端,并沿与所述支撑杆垂直的方向延伸;以及
调节顶块,所述调节顶块与所述连接板形成螺纹连接,旋转所述调节顶块可调节其与待切割工件之间的距离。
21.根据权利要求17-20中任一项所述的切割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分别设置在所述机架组件底部两侧的放线组件和收线组件;
所述放线组件和所述收线组件的上方分别设置有放线过渡轮和收线过渡轮,所述放线组件通过所述放线过渡轮向所述切割组件中导入切割线,所述收线组件通过所述收线过渡轮接收从所述切割组件中导出的切割线。
CN202223522677.0U 2022-12-28 2022-12-28 切割组件及切割设备 Active CN21966706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522677.0U CN219667068U (zh) 2022-12-28 2022-12-28 切割组件及切割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522677.0U CN219667068U (zh) 2022-12-28 2022-12-28 切割组件及切割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667068U true CN219667068U (zh) 2023-09-12

Family

ID=878916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522677.0U Active CN219667068U (zh) 2022-12-28 2022-12-28 切割组件及切割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66706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4687337U (zh) 硅棒截断设备
CN215432139U (zh) 一种激光切管机的大型管材直线送料底座
EP0803336B1 (en) Wire saw and work slicing method
CN219667068U (zh) 切割组件及切割设备
CN112388851A (zh) 线切割装置
CN109226879A (zh) 一种高速金属智能切管机床
CN211221492U (zh) 一种多头金刚石环线截断机
CN210999509U (zh) 线切割装置
CN219484561U (zh) 一种双夹头交替式自动上下料治具
CN104723469A (zh) 一种数控蓝宝石多工位单线开方机
CN115958710A (zh) 调节过渡轮机构、线锯单元、切割设备及切割线卷绕方法
JP2004195555A (ja) ワイヤソー用スラリーノズル
EP2647458A1 (en) Wire for semiconductor wire saw and wire saw
CN2452663Y (zh) 带式切割锯
CN116023014A (zh) 一种玻璃切割机
CN116060787A (zh) 一种双夹头交替式自动上下料治具
CN115890446A (zh) 多工位线切割装置及线切割方法
CN214236486U (zh) 一种金属板分切装置
CN210616986U (zh) 一种五罗拉线锯加工中心
CN210525531U (zh) 一种线锯加工中心
CN102490215A (zh) 钢琴弦槌木芯成形方法和钢琴弦槌木芯成形机
CN218927960U (zh) 多工位线切割装置
CN219114449U (zh) 一种线切割装置
CN220127741U (zh) 一种型材上料装置及型材锯切系统
CN220295998U (zh) 一种钢管切割机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