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651276U - 车辆的侧围总成和车辆 - Google Patents

车辆的侧围总成和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651276U
CN219651276U CN202320800324.8U CN202320800324U CN219651276U CN 219651276 U CN219651276 U CN 219651276U CN 202320800324 U CN202320800324 U CN 202320800324U CN 219651276 U CN219651276 U CN 21965127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ide wall
support
supporting part
supporting
clamp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800324.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闫宁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800324.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65127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65127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65127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车辆的侧围总成和车辆,车辆的侧围总成包括:立柱连接加强板;侧围外板,侧围外板设置于立柱连接加强板的外侧且与立柱连接加强板之间形成有空腔;支撑件,支撑件设置于空腔中,支撑件的内端与立柱连接加强板连接,支撑件的外端与侧围外板相互抵接,支撑件包括:第一支撑部、第二支撑部和第三支撑部,第一支撑部和第三支撑部分别设置于第二支撑部的前后两端,第一支撑部和第三支撑部均相对第二支撑部向上弯折延伸设置。由此,通过将第一支撑部和第三支撑部分别设置于第二支撑部的前后两端且均相对第二支撑部向上弯折延伸设置,不仅可以使侧围外板的结构刚度更高,而且可以进一步地降低路噪、鼓噪,可以使关门品质更佳。

Description

车辆的侧围总成和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车辆的侧围总成和车辆。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车辆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为实现车辆的轻量化,现代主流车身设计采用单体化车身,由内、外薄壁钢板焊接而成,车身侧围存在旁路空腔结构,例如:侧围外板和立柱加强件连接板之间存在有空腔,车辆高速行驶时,会在空腔产生高速气流场,侧围高速气流场能够产生空腔噪音和传递车外噪声。
在相关技术中,一些车辆侧围的空腔中未设置任何密封支撑结构,导致车辆侧部局部模态低,关门品质力差,存在路噪鼓噪,用户的乘坐舒适性较差。另一些车辆侧围的空腔中虽然设置有密封支撑结构,但是其结构设计不够合理,对路噪鼓噪的改善效果较低,对关门品质的改善较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车辆的侧围总成,该车辆的侧围总成的侧围外板刚度更高,噪音更小,关门品质更佳。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地提出了一种车辆。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的侧围总成,包括:立柱连接加强板;侧围外板,所述侧围外板设置于所述立柱连接加强板的外侧且与所述立柱连接加强板之间形成有空腔;支撑件,所述支撑件设置于所述空腔中,所述支撑件的内端与所述立柱连接加强板连接,所述支撑件的外端与所述侧围外板相互抵接,所述支撑件包括:第一支撑部、第二支撑部和第三支撑部,所述第一支撑部和所述第三支撑部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二支撑部的前后两端,所述第一支撑部和所述第三支撑部均相对所述第二支撑部向上弯折延伸设置。
由此,通过将支撑件设置于空腔中,支撑件的内端与立柱连接加强板连接,支撑件的外端与侧围外板相互抵接,并且使支撑件的第一支撑部和第三支撑部分别设置于第二支撑部的前后两端,第一支撑部和第三支撑部均相对第二支撑部向上弯折延伸设置,这样不仅可以提高侧围外板的结构刚度,而且可以降低路噪、鼓噪,可以提升关门品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一支撑部与所述第二支撑部之间形成有夹角α,所述第三支撑部与所述第二支撑部之间形成有夹角β,α和β均为钝角且满足关系式:α<β。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一支撑部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三支撑部的长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支撑件还包括:第四支撑部和第五支撑部,所述第四支撑部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部远离所述第二支撑部的一端且相对所述第一支撑部朝向前方弯折延伸设置,所述第五支撑部设置于所述第三支撑部远离所述第一支撑部远离所述第二支撑部的一端且相对所述第三支撑部朝向后方弯折延伸设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支撑件上设置有第一卡接部,所述立柱连接加强板上设置有第二卡接部,所述第一卡接部和所述第二卡接部卡接配合,所述第一卡接部和所述第二卡接部均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卡接部和多个所述第二卡接部一一对应。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一卡接部为三个,三个所述第一卡接部分别设置于所述第四支撑部的内端、所述第二支撑部的内端和所述第五支撑部的内端。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一卡接部和所述第二卡接部中的一个为卡扣,另一个为卡槽,所述卡扣和所述卡槽卡接配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支撑件包括骨架主体和发泡层,所述骨架主体与所述立柱连接加强板连接,所述发泡层设置于所述骨架主体的周向边缘,所述发泡层分别与所述侧围外板和所述立柱连接加强板挤压干涉。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骨架主体为树脂骨架主体。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包括:以上所述的车辆的侧围总成。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的侧围总成的局部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的侧围总成另一视角的局部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的侧围总成再一视角的局部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的侧围总成的局部剖面图;
图5是图4中A区域的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的侧围总成再一视角的局部剖面图;
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支撑件的示意图;
图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支撑件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0、侧围总成;
10、立柱连接加强板;11、第二卡接部;
20、侧围外板;21、空腔;
30、支撑件;31、第一支撑部;32、第二支撑部;33、第三支撑部;34、第四支撑部;35、第五支撑部;36、第一卡接部;37、骨架主体;38、发泡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
下面参考图1-图8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的侧围总成100,该侧围总成100可以应用于车辆。
结合图1-图8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车辆的侧围总成100可以主要包括:立柱连接加强板10、侧围外板20和支撑件30,其中,侧围外板20设置于立柱连接加强板10的外侧且与立柱连接加强板10之间形成有空腔21,支撑件30设置于空腔21中,支撑件30的内端与立柱连接加强板10连接,支撑件30的外端与侧围外板20相互抵接,支撑件30可以主要包括:第一支撑部31、第二支撑部32和第三支撑部33,第一支撑部31和第三支撑部33分别设置于第二支撑部32的前后两端,第一支撑部31和第三支撑部33均相对第二支撑部32向上弯折延伸设置。
具体地,侧围外板20设置于立柱连接加强板10的外侧,侧围外板20与立柱连接加强板10之间形成有空腔21,支撑件30设置于空腔21中,支撑件30的内端与立柱连接加强板10连接,支撑件30的外端与侧围外板20相互抵接,这样不仅可以使支撑件30将空腔21进行分隔,避免气流在空腔21内的流动,从而可以降低路噪和鼓噪,可以提升关门品质,而且可以使支撑件30抵接于侧围外板20和立柱连接加强板10之间,可以提高侧围外板20的结构刚度,从而可以避免侧围外板20的变形,可以提高侧围总成100的局部模态。
进一步地,通过将第一支撑部31和第三支撑部33分别设置于第二支撑部32的前后两端,并且使第一支撑部31和第三支撑部33均相对第二支撑部32向上弯折延伸设置,这样可以使第一支撑部31、第二支撑部32和第三支撑部33构成支撑件30的主体结构,一方面,第一支撑部31、第二支撑部32和第三支撑部33整体可以呈“U”形,可以使第一支撑部31、第二支撑部32和第三支撑部33对侧围外板20的支撑作用更加全面可靠,从而可以进一步地提高侧围外板20的结构刚度,另一方面,第一支撑部31、第二支撑部32和第三支撑部33在前后方向上间隔设置,可以使支撑件30在上下方向上将空腔21进行分隔,从而可以进一步地降低路噪和鼓噪,进一步地提升关门品质,提升用户的乘坐舒适性。
由此,通过将支撑件30设置于空腔21中,支撑件30的内端与立柱连接加强板10连接,支撑件30的外端与侧围外板20相互抵接,并且使支撑件30的第一支撑部31和第三支撑部33分别设置于第二支撑部32的前后两端,第一支撑部31和第三支撑部33均相对第二支撑部32向上弯折延伸设置,这样不仅可以提高侧围外板20的结构刚度,而且可以降低路噪、鼓噪,可以提升关门品质。
结合图6-图8所示,第一支撑部31与第二支撑部32之间形成有夹角α,第三支撑部33与第二支撑部32之间形成有夹角β,α和β均为钝角且满足关系式:α<β。具体地,通过将第一支撑部31与第二支撑部32之间的夹角,可以第三支撑部33与第二支撑部32的夹角均设置为钝角,这样可以增加支撑件30对侧围外板20的接触面积,增强支撑件30对侧围外板20的支撑强度,进而进一步地提升侧围外板20的结构刚度。
进一步地,可以将第一支撑部31与第二支撑部32之间的夹角设置地小于第三支撑部33与第二支撑部32的夹角,这样可以避免支撑件30发生局部共振,从而可以优化支撑件30的结构设计,可以提高侧围总成100的局部模态。
结合图6-图8所示,第一支撑部31的长度大于第三支撑部33的长度。具体地,通过将第一支撑部31的长度设置地大于第三支撑部33的长度,这样可以进一步地避免支撑件30发生局部共振,从而可以进一步地优化支撑件30的结构设计,可以提高侧围总成100的局部模态。
结合图6-图8所示,支撑件30还可以包括:第四支撑部34和第五支撑部35,第四支撑部34设置于第一支撑部31远离第二支撑部32的一端,并且使第四支撑部34相对第一支撑部31朝向前方弯折延伸设置,第五支撑部35设置于第三支撑部33远离第一支撑部31远离第二支撑部32的一端,并且使第五支撑部35相对第三支撑部33朝向后方弯折延伸设置,如此,可以进一步地优化支撑件30的结构设计,可以进一步增加支撑件30对侧围外板20的接触面积,可以进一步地提升侧围外板20的结构刚度,从而可以进一步地避免侧围外板20的变形,可以进一步地提高侧围总成100的局部模态。
结合图4-图8所示,支撑件30上设置有第一卡接部36,立柱连接加强板10上设置有第二卡接部11,第一卡接部36和第二卡接部11卡接配合,第一卡接部36和第二卡接部11均为多个,多个第一卡接部36和多个第二卡接部11一一对应。具体地,通过在支撑件30上设置第一卡接部36,在立柱连接加强板10上设置第二卡接部11,这样只需要将第一卡接部36和第二卡接部11相互卡接配合,就可以实现支撑件30和立柱连接加强板10之间的连接,可以使支撑件30和立柱连接加强板10之间的连接更加简单可靠,可以提高侧围总成100的装配效率,可以提高侧围总成100的结构可靠性。
进一步地,可以将第一卡接部36和第二卡接部11均设置为多个,并且使多个第一卡接部36和多个第二卡接部11一一对应,这样在将支撑件30设置于立柱连接加强板10上时,多个第一卡接部36和多个第二卡接部11可以对应卡接配合,从而可以增加支撑件30和立柱连接加强板10之间的卡接配合的数量,提高支撑件30和立柱连接加强板10之间的卡接配合的强度,进而可以进一步地提高侧围总成100的结构可靠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结合图4-图8所示,第一卡接部36为三个,三个第一卡接部36分别设置于第四支撑部34的内端、第二支撑部32的内端和第五支撑部35的内端。具体地,可以将第一卡接部36设置为三个,并且将三个第一卡接部36分别设置于第四支撑部34的内端、第二支撑部32的内端和第五支撑部35的内端,这样支撑件30的第四支撑部34的内端、第二支撑部32的内端和第五支撑部35的内端可以实现与立柱连接加强板10的连接,从而可以在提高支撑件30和立柱加强连接板之间的卡接配合的强度的前提下,使支撑件30和立柱连接加强板10之间的卡接配合的分布更加均匀,可以进一步地提高侧围总成100的结构稳定性。
结合图4-图8所示,第一卡接部36和第二卡接部11中的一个为卡扣,另一个为卡槽,卡扣和卡槽卡接配合。具体地,可以将第一卡接部36和第二卡接部11中的一个设置为卡扣,另一个设置为卡槽,这样只需要将卡扣伸入卡槽内,使卡扣和卡槽相互卡接配合,就可以实现第一卡接部36和第二卡接部11之间的卡接配合,从而不仅可以提高第一卡接件和第二卡接件之间的卡接配合的速度和准确性,而且可以提高第一卡接件和第二卡接件之间的卡接配合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结合图4和图5所示,支撑件30可以主要包括骨架主体37和发泡层38,骨架主体37与立柱连接加强板10连接,发泡层38设置于骨架主体37的周向边缘,发泡层38分别与侧围外板20和立柱连接加强板10挤压干涉。
具体地,通过将发泡层38设置于骨架主体37的周向边缘,这样在将支撑件30设置于空腔21中时,可以将骨架主体37与立柱连接件加强板连接,发泡层38可以分别与侧围外板20和立柱连接加强板10挤压干涉,如此,力可以通过发泡层38传递至骨架主体37,骨架主体37可以起到分隔空腔21,可以支撑侧围外板20的作用,发泡层38可以与侧围外板20和立柱连接加强板10之间软接触,避免骨架主体37分别与立柱连接加强板10和侧围外板20直接接触,造成立柱连接加强板10和侧围外板20的变形,从而可以在保证支撑件30对侧围外板20的支撑作用,提高侧围外板20的结构刚度的前提下,进一步地避免侧围外板20的变形,提升侧围总成100的结构可靠性。
进一步地,骨架主体37为树脂骨架主体。具体地,可以将骨架主体37设置为树脂骨架主体,这样可以充分利用树脂材质强度较高、可塑性较强的特点,不仅可以保证骨架主体37具有足够的结构强度,保证支撑件30对侧围外板20的支撑作用,而且可以便于骨架主体37的成型,方便支撑件30的生产制造。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车辆可以主要包括:上述的车辆的侧围总成100。具体地,通过将侧围总成100应用于车辆上,不仅可以防止侧围外板20的变形,而且可以提升NVH性能,从而可以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可以提升车辆的产品竞争力。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0)

1.一种车辆的侧围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
立柱连接加强板(10);
侧围外板(20),所述侧围外板(20)设置于所述立柱连接加强板(10)的外侧且与所述立柱连接加强板(10)之间形成有空腔(21);
支撑件(30),所述支撑件(30)设置于所述空腔(21)中,所述支撑件(30)的内端与所述立柱连接加强板(10)连接,所述支撑件(30)的外端与所述侧围外板(20)相互抵接,所述支撑件(30)包括:第一支撑部(31)、第二支撑部(32)和第三支撑部(33),所述第一支撑部(31)和所述第三支撑部(33)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二支撑部(32)的前后两端,所述第一支撑部(31)和所述第三支撑部(33)均相对所述第二支撑部(32)向上弯折延伸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侧围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部(31)与所述第二支撑部(32)之间形成有夹角α,所述第三支撑部(33)与所述第二支撑部(32)之间形成有夹角β,α和β均为钝角且满足关系式:α<β。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的侧围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部(31)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三支撑部(33)的长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侧围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件(30)还包括:第四支撑部(34)和第五支撑部(35),所述第四支撑部(34)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部(31)远离所述第二支撑部(32)的一端且相对所述第一支撑部(31)朝向前方弯折延伸设置,所述第五支撑部(35)设置于所述第三支撑部(33)远离所述第一支撑部(31)远离所述第二支撑部(32)的一端且相对所述第三支撑部(33)朝向后方弯折延伸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的侧围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件(30)上设置有第一卡接部(36),所述立柱连接加强板(10)上设置有第二卡接部(11),所述第一卡接部(36)和所述第二卡接部(11)卡接配合,所述第一卡接部(36)和所述第二卡接部(11)均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卡接部(36)和多个所述第二卡接部(11)一一对应。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的侧围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卡接部(36)为三个,三个所述第一卡接部(36)分别设置于所述第四支撑部(34)的内端、所述第二支撑部(32)的内端和所述第五支撑部(35)的内端。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的侧围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卡接部(36)和所述第二卡接部(11)中的一个为卡扣,另一个为卡槽,所述卡扣和所述卡槽卡接配合。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侧围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件(30)包括骨架主体(37)和发泡层(38),所述骨架主体(37)与所述立柱连接加强板(10)连接,所述发泡层(38)设置于所述骨架主体(37)的周向边缘,所述发泡层(38)分别与所述侧围外板(20)和所述立柱连接加强板(10)挤压干涉。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辆的侧围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骨架主体(37)为树脂骨架主体。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的侧围总成(100)。
CN202320800324.8U 2023-04-12 2023-04-12 车辆的侧围总成和车辆 Active CN21965127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800324.8U CN219651276U (zh) 2023-04-12 2023-04-12 车辆的侧围总成和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800324.8U CN219651276U (zh) 2023-04-12 2023-04-12 车辆的侧围总成和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651276U true CN219651276U (zh) 2023-09-08

Family

ID=8785619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800324.8U Active CN219651276U (zh) 2023-04-12 2023-04-12 车辆的侧围总成和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65127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934822B (zh) 汽车的侧边结构
CN219651276U (zh) 车辆的侧围总成和车辆
KR20140075941A (ko) 선루프용 하이브리드 프레임 차체 연결구조
CN215944253U (zh) 一种新型轻量化重型汽车驾驶室顶盖总成
CN212889806U (zh) 一种汽车背门总成及车辆
CN214356283U (zh) 一种汽车翼子板结构及电动汽车
CN211075876U (zh) 一种列车立罩板
CN216969826U (zh) 商用车车身结构
CN217477412U (zh) 车身侧部结构及汽车
CN217804514U (zh) 一种旅居车组合式包边结构
JP2001191397A (ja) 板状構造体
CN218750227U (zh) 一种汽车内门板
CN217396648U (zh) 车辆的顶盖总成和车辆
CN220701276U (zh) 一种电动车一体车架
CN218197859U (zh) 一种汽车门板
CN209566989U (zh) 一种挤压型材的加强结构
CN219007944U (zh) 车辆的a柱结构及车辆
CN214296162U (zh) 车身后侧围与d柱连接装置及车辆
CN217574971U (zh) 一种汽车座椅靠背肘靠总成
CN220923987U (zh) 副仪表板杂物盒安装结构和车辆
CN220615441U (zh) 一种复合材料尾门内板加强结构
CN212243574U (zh) 一种氢能汽车的b柱下部接头结构
CN211308739U (zh) 一种车身b柱加强板总成
CN213035756U (zh) 用于车辆的装饰组件以及具有其的车辆
CN218907408U (zh) 车辆的前地板总成及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