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649137U - 腰托阀装配装置 - Google Patents

腰托阀装配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649137U
CN219649137U CN202320387862.9U CN202320387862U CN219649137U CN 219649137 U CN219649137 U CN 219649137U CN 202320387862 U CN202320387862 U CN 202320387862U CN 219649137 U CN219649137 U CN 21964913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iveting
manipulator
shifting
feeding
shifting mechanis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387862.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邵浩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ngbo Deqian Auto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ingbo Deqian Auto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ngbo Deqian Auto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Ningbo Deqian Auto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387862.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64913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64913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64913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Automatic Assembly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腰托阀装配装置,包括工作台、移料机构、多组铆压机构及机械手,所述工作台上设置移料机构且机械手、铆压机构处于移料机构的同侧或两侧,本方案全新设计结构组成,以多组机械手配合铆压机构组成腰托阀装配装置,以机械手向移料机构进行工件的上料,以铆压机构对移料机构上工件按照既定工序进行铆压,如进行腰托阀阀体与铜柱的组装,自动化程度高,效率提升。

Description

腰托阀装配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装配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腰托阀装配装置。
背景技术
如图10所示,腰托阀的组装需已多个阀体与铜柱等完成铆压,常规而言,市面企业多需要人工配合部分按压装置等完成阀体与铜柱的铆压组装,需要众多人工及多道工序进行,效率较低,需改进。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上述至少一个技术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本申请文件公开腰托阀装配装置,包括工作台、移料机构、多组铆压机构及机械手,所述工作台上设置移料机构且机械手、铆压机构处于移料机构的同侧或两侧;
机械手至少为五组,每组机械手均包括支架一、第一移位机构、第二移位机构、夹持机构一,第一移位机构、第二移位机构均为往复移位型,所述支架一上设置第一移位机构,所述第一移位机构在预定位置与移料机构之间往复移位第二移位机构,所述第二移位机构在纵向上移动夹持机构一,以夹持机构一夹持或松开工件;
铆压机构至少为四组,每组铆压机构均包括第三移位机构及压板,所述第三移位机构在纵向上往复移位压板以对下方经过的移料机构上工件进行铆压;
以机械手一、机械手二将工件移至移料机构上,铆压机构一对移料机构上工件进行铆压;
以机械手三向铆压机构一铆压后的工件进行上料,铆压机构二对移料机构上机械手三上料后的工件进行铆压;
以机械手四向移料机构上铆压机构二铆压后的工件进行上料,铆压机构三对移料机构上机械手四上料后工件进行铆压;
以机械手五向移料机构上铆压机构三铆压后的工件进行上料,铆压机构四对移料机构上机械手五上料后工件进行铆压。
本方案全新设计结构组成,以多组机械手配合铆压机构组成腰托阀装配装置,以机械手向移料机构进行工件的上料,以铆压机构对移料机构上工件按照既定工序进行铆压,如进行腰托阀阀体与铜柱的组装,自动化程度高,效率提升。
进一步,所述移料机构的一侧沿运动方向依次间隔设置机械手二、铆压机构二、机械手四、铆压机构四,并在移料机构的另一侧沿运动方向依次间隔设置机械手一、铆压机构一、机械手三、铆压机构三、机械手五,布局合理。
进一步,所述机械手二位于机械手一、机械手三之间,所述机械手四位于机械手三、机械手五之间,所述铆压机构二位于铆压机构一、铆压机构三之间,所述铆压机构三位于铆压机构二、铆压机构四之间,合理布局有助流畅完成既定流程工序。
进一步,还包括第一送料机构、第二送料机构,三组第一送料机构分别向机械手一、机械手三、机械手五送料,两组第二送料机构分别向机械手二、机械手四送料,增加送料机构,进一步提高自动化程度,提高效率。
进一步,所述第一送料机构包括输送带机构及第一治具,所述输送带机构的带体上间隔设置第一治具,所述第二送料机构包括振动盘上料机构、待料机构,所述待料机构包括支架三、第四移位机构、第九移位机构、滑块、载物台、顶杆,所述支架三上设置载物台及第四移位机构,所述第四移位机构的移动端设置滑块且滑块的底部设置第九移位机构,所述第九移位机构的移动端设置顶杆且以第九移位机构在纵向上移动顶杆,以第四移位机构在载物台下方往复移动滑块,所述滑块及载物台上相配合设置孔,以振动盘上料机构向载物台上的孔上料,在第四移位机构移动滑块使其孔与载物台上孔对应,同步以第九移位机构移动顶杆自滑块上孔穿过上顶载物台孔内的工件,振动盘上料至待料机构,以机械手向移料机构转运,该配合结构方便布局,运行稳定性提升。对于第四移位机构、第九移位机构而言,优选气缸型。
进一步,所述第二送料机构用于铜柱的输送,所述第一送料机构用于阀体的输送。
进一步,还包括下料机构,在铆压机构四后方的移料机构一侧位置处设置下料机构,所述下料机构包括支架二、第五移位机构、第六移位机构、夹持机构二,所述支架二上设置第五移位机构,所述第五移位机构的移动端设置第六移位机构,所述第六移位机构的移动端设置夹持机构二且在纵向上移动夹持机构二,以夹持机构二夹持或松开工件,以第五移位机构在移料机构至预定位置之间往复移动第六移位机构。增加下料机构,以第五、第六移位机构配合夹持机构二将移料机构上物料移至预定位置,进一步提高自动化程度。
进一步,还包括出料机构,所述出料机构为输送带型,以第五移位机构在移料机构至出料机构之间往复移动第六移位机构,以夹持机构二夹持移料机构上工件或松开工件使其移至出料机构上,增加出料机构方便移送至预定位置,自动化程度提升。
进一步,还包括控制端,所述控制端与机械手、铆压机构、移料机构、下料机构、出料机构均连接,控制端预置程序操控众机械手、铆压机构、移料机构、下料机构、出料机构等的动作,自动化控制,提高便利性。
进一步,所述第一移位机构、第二移位机构、第五移位机构、第六移位机构均为气缸或液缸型,第三机构为丝杠型,所述夹持机构一、夹持机构二均为气动或液动夹爪型,简单实用,成本低。
进一步,所述移料机构包括第七移位机构、第八移位机构、安装座、固定座、夹持机构三,所述第七移位机构的移动端设置安装座,所述安装座上设置第八移位机构,所述第八移位机构的移动端设置固定座,在固定座上间隔设置夹持机构三且第八移位机构在纵向上移位固定座,以机械手将工件移动至夹持机构三上,以第七移动机构移动安装座且对应使夹持机构三自机械手、铆压机构经过。以第八移位机构的纵向位移有助对夹持机构三的高低位置进行调整,第七、第八移位机构如气缸等,当然对于第七移位机构而言也可采用常见的丝杠型等,夹持机构三优选采用气动或液动夹爪型。
当然,对于移料机构而言,也可采用常见的输送带型、丝杠型、齿轮齿条移位机构等。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全新设计腰托阀装配装置,自动化程度提升,效率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实施例1中腰托阀装配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实施例1中腰托阀装配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实施例1中移料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实施例1中机械手二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实施例1中待料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实施例1中铆压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实施例1中下料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实施例1中输送带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1、图2中腰托阀装配装置安装罩体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实施例1中本腰托阀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为:
1、底架;2、工作台;3、移料机构;4、机械手一;5、机械手二;6、机械手三;7、机械手四;8、机械手五;9、下料机构;10、振动盘上料机构;11、待料机构;12、铆压机构一;13、铆压机构二;14、铆压机构三;15、铆压机构四;16、第一送料机构;17、出料机构;18、控制端;30、第七移位机构;31、安装座;32、第八移位机构;33、固定座;34、夹持机构三;51、支架一;52、第一移位机构;53、第二移位机构;54、夹持机构一;91、支架二;92、第五移位机构;93、第六移位机构;94、夹持机构二;110、支架三;111、第四移位机构;112、滑块;113、载物台;114、第九移位机构;115、顶杆;120、支架四;121、第三移位机构;122、压板;160、输送带机构;161、第一治具。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
如图1、图2所示,本例中腰托阀装配装置包括工作台2、移料机构3、多组铆压机构及机械手,工作台2安装在底架1上,工作台2上安装移料机构3。机械手、铆压机构处于移料机构3的两侧处,具体而言,机械手选用五组,每组机械手均包括支架一51、第一移位机构52、第二移位机构53、夹持机构一54,如图4所示的机械手二为例,第一移位机构52、第二移位机构53均为直线往复移位型,本例中采用气缸或液缸型,其中T型支架一51的横端处水平安装第一移位机构52,第一移位机构52移动端处的滑座上纵向安装第二移位机构53,第二移位机构53移动端处的滑座上安装夹持机构一54,如气动或液动夹爪机构,气动或液动夹爪机构直接自市面采购即可,如SMC型。
铆压机构选用四组,如图6所示,每组铆压机构均包括第三移位机构121及压板122,在工作台2边侧的底架1上安装支架四120,支架四120上纵向安装第三移位机构121,如丝杠移位型,以第三移位机构121在纵向上往复移位压板122以对下方经过的移料机构上工件进行铆压。
对于机械手、铆压机构的分布,如图1、图2所示,移料机构3的右侧底架1上沿工件运动方向依次间隔安装机械手一4、铆压机构一12、机械手三6、铆压机构三14、机械手五8,移料机构3的左侧沿工件运动方向依次间隔安装机械手二5、铆压机构二13、机械手四7、铆压机构四15,其中机械手二5位于机械手一4、机械手三6之间,机械手四7位于机械手三6、机械手五8之间,铆压机构二13位于铆压机构一12、铆压机构三14之间,铆压机构三14位于铆压机构二13、铆压机构四15之间。
对于移料机构而言,如图1、图2、图3所示,本例中移料机构3包括第七移位机构30、第八移位机构32、安装座31、固定座33、夹持机构三34,第七移位机构30、第八移位机构32采用常见的气缸或液缸型,第七移位机构30安装在工作台2腔内且其移动端固定安装座31,安装座31通过滑轨等与工作台2滑动配合,安装座31上纵向安装第八移位机构32,第八移位机构32的移动端安装固定座33,在固定座33上间隔安装夹持机构三34,夹持机构三34同样采用气动或液动夹爪机构,第八移位机构32在纵向上移位固定座33,进而调整夹持机构三自工作台顶面孔伸出的高低位置,以对应机械手将相应的工件移动至夹持机构三上,以第七移动机构移动安装座且对应使夹持机构三自机械手、铆压机构经过。
本例中增加第一送料机构16、第二送料机构,在移料机构3右侧底架1上间隔安装三组第一送料机构16,三组第一送料机构16分别向机械手一4、机械手三6、机械手五8送料,在移料机构3左侧底架1上间隔安装两组第二送料机构,以两组第二送料机构分别向机械手二5、机械手四7送料,本例中以第一送料机构16输送阀体,以第二送料机构输送铜柱,如阀体、铜柱及组装后成品如图10所示。
如图1、图2、图8所示,本例中第一送料机构16包括输送带机构160及第一治具161,输送带机构160的带体上间隔固定第一治具161,以第一治具161承载图10所示的阀体,以输送带机构160移动已承载阀体的第一治具161至对应机械手的工作行程内,以机械手将第一治具上的阀体夹持并移动至移料机构处,通过固定座上的夹持机构三夹持机械手上的阀体。
如图1、图2、图5所示,第二送料机构包括振动盘上料机构10、待料机构11,其中振动盘上料机构10安装在对应机械手边侧的底架1上,以振动盘上料机构10输送铜柱。待料机构11包括支架三110、第四移位机构111、第九移位机构114、滑块112、载物台113、顶杆115,其中支架三110固定在对应机械手边侧的底架1上,支架三110的顶面处安装矩形状载物台113,并在相邻载物台113的支架三110上水平安装第四移位机构111,第四移位机构111同样采用气缸或液缸,第四移位机构111的移动端固定滑块112。滑块112的端部底面纵向固定第九移位机构114,第四移位机构111同样采用气缸或液缸,第九移位机构114的移动端安装顶杆115,以第九移位机构在纵向上移动顶杆,以第四移位机构在载物台下方往复移动滑块,滑块112上成型有孔且该孔的下方为第九移位机构114,以第九移位机构纵向移动顶杆115自滑块112上孔伸出或缩回。载物台113上同样纵向成型孔,振动盘上料机构10出料口位于载物台113上方,以向载物台上的孔上料,第四移位机构111移动滑块112使滑块上的孔与载物台113上孔对应,同步以第九移位机构114移动顶杆115自滑块112上孔穿过上顶载物台113孔内的铜柱工件,对应以机械手将上顶的铜柱夹持并输送至移料机构处。
其一工作流程如下:
以对应的第一送料机构输送阀体至预定位置,以机械手一中第一移位机构移动第二移位机构至阀体位置,第二移位机构在纵向上移动夹持机构一,以夹持机构一夹持阀体,以第一移位机构移动阀体至移料机构的夹持机构三处,以夹持机构三夹持阀体。
以对应的振动盘上料机构输送铜柱至载物台的孔中,以第四移位机构移动滑块使其孔与载物台上孔对应,以第九移位机构纵向移动顶杆使其上顶载物台孔内的铜柱,机械手二中第一移位机构移动第二移位机构,第二移位机构纵向移动夹持机构一,以夹持机构一夹持铜柱工件,以第一移位机构移动夹持机构一上铜柱工件至移料机构已夹持阀体的夹持机构三处,第二移位机构下移铜柱使其压入阀体上的孔中,之后移料机构移动铜柱上料后的阀体至铆压机构一处,以铆压机构一中第三移位机构下压压板使铜柱铆压入阀体中。
以对应的第一送料机构输送阀体至预定位置,以机械手三如上述流程夹持阀体并移动至移料机构上已完成铜柱铆压的阀体上,移料机构前移使该阀体移动至铆压机构二处,铆压机构二对移料机构上机械手三上料后的工件进行铆压,使阀体与铜柱完成铆压组装。
以对应的振动盘上料机构输送铜柱至载物台的孔中,待料机构如上述流程上顶铜柱,机械手四夹持铜柱并向移料机构上铆压机构二铆压后的阀体上进行上料,之后移料机构移动阀体至铆压机构三处,铆压机构三对移料机构上机械手四上料后工件进行铆压。
以对应的第一送料机构输送阀体至预定位置,以机械手五如上述流程夹持阀体并移动至移料机构上铆压机构三铆压后的阀体上,铆压机构四对移料机构上机械手五上料后工件进行铆压,使阀体与铜柱铆压成型,成品如图10所示。
本例中增加下料机构,如图1、图2、图7所示,在铆压机构四15后方的移料机构3一侧底架1处安装下料机构9,在移料机构3行程末端处同向安装出料机构17。下料机构9包括支架二91、第五移位机构92、第六移位机构93、夹持机构二94,第五移位机构92、第六移位机构93同样采用气缸或液缸型,夹持机构二92同样采用气动或液动夹爪型。支架二91上水平安装第五移位机构92,第五移位机构92移动端的滑座上纵向安装第六移位机构93,第六移位机构93移动端处的滑座上安装夹持机构二94且在纵向上移动夹持机构二94,以夹持机构二夹持或松开组装后的成品工件,以第五移位机构92在移料机构3至出料机构17之间往复移动第六移位机构93,以第六移位机构93移动夹持机构二94夹持移料机构3上已组装的成品,待第五移位机构移动到位后,以第六移位机构下移夹持机构二,夹持机构二松开已夹持的成品使其落在出料机构上。出料机构17同样选用输送带型,以将成品移送至预定位置。
使用时,可在底架上安装罩体,通过罩体笼罩工作台及两侧的机械手、铆压机构、送料机构等,第一送料机构对应的成型有孔腔以方便上料。在罩体上安装控制端18,如图9所示,控制端18与机械手、铆压机构、移料机构、下料机构、出料机构中动作机构等均连接,控制端预置程序操控众机械手、铆压机构、移料机构、下料机构、出料机构等的动作,自动化控制,提高便利性。
以上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腰托阀装配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工作台、移料机构、多组铆压机构及机械手,所述工作台上设置移料机构且机械手、铆压机构处于移料机构的同侧或两侧;
机械手至少为五组,每组机械手均包括支架一、第一移位机构、第二移位机构、夹持机构一,第一移位机构、第二移位机构均为往复移位型,所述支架一上设置第一移位机构,所述第一移位机构在预定位置与移料机构之间往复移位第二移位机构,所述第二移位机构在纵向上移动夹持机构一,以夹持机构一夹持或松开工件;
铆压机构至少为四组,每组铆压机构均包括第三移位机构及压板,所述第三移位机构在纵向上往复移位压板以对下方经过的移料机构上工件进行铆压;
以机械手一、机械手二将工件移至移料机构上,铆压机构一对移料机构上工件进行铆压;
以机械手三向铆压机构一铆压后的工件进行上料,铆压机构二对移料机构上机械手三上料后的工件进行铆压;
以机械手四向移料机构上铆压机构二铆压后的工件进行上料,铆压机构三对移料机构上机械手四上料后工件进行铆压;
以机械手五向移料机构上铆压机构三铆压后的工件进行上料,铆压机构四对移料机构上机械手五上料后工件进行铆压。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腰托阀装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移料机构的一侧沿运动方向依次间隔设置机械手二、铆压机构二、机械手四、铆压机构四,并在移料机构的另一侧沿运动方向依次间隔设置机械手一、铆压机构一、机械手三、铆压机构三、机械手五;所述机械手二位于机械手一、机械手三之间,所述机械手四位于机械手三、机械手五之间,所述铆压机构二位于铆压机构一、铆压机构三之间,所述铆压机构三位于铆压机构二、铆压机构四之间。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腰托阀装配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送料机构、第二送料机构,三组第一送料机构分别向机械手一、机械手三、机械手五送料,两组第二送料机构分别向机械手二、机械手四送料。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腰托阀装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送料机构包括输送带机构及第一治具,所述输送带机构的带体上间隔设置第一治具,所述第二送料机构包括振动盘上料机构、待料机构,所述待料机构包括支架三、第四移位机构、第九移位机构、滑块、载物台、顶杆,所述支架三上设置载物台及第四移位机构,所述第四移位机构的移动端设置滑块且滑块的底部设置第九移位机构,所述第九移位机构的移动端设置顶杆且以第九移位机构在纵向上移动顶杆,以第四移位机构在载物台下方往复移动滑块,所述滑块及载物台上相配合设置孔,以振动盘上料机构向载物台的孔上料,第四移位机构移动滑块使其孔与载物台上孔对应,同步以第九移位机构移动顶杆自滑块上孔穿过上顶载物台孔内的工件。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腰托阀装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送料机构用于铜柱的输送,所述第一送料机构用于阀体的输送。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腰托阀装配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下料机构,在铆压机构四后方的移料机构一侧位置处设置下料机构,所述下料机构包括支架二、第五移位机构、第六移位机构、夹持机构二,所述支架二上设置第五移位机构,所述第五移位机构的移动端设置第六移位机构,所述第六移位机构的移动端设置夹持机构二且在纵向上移动夹持机构二,以夹持机构二夹持或松开工件,以第五移位机构在移料机构至预定位置之间往复移动第六移位机构。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腰托阀装配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出料机构,所述出料机构为输送带型,以第五移位机构在移料机构至出料机构之间往复移动第六移位机构,以夹持机构二夹持移料机构上工件或松开工件使其移至出料机构上。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腰托阀装配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控制端,所述控制端与机械手、铆压机构、移料机构、下料机构、出料机构均连接。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腰托阀装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移位机构、第二移位机构、第五移位机构、第六移位机构均为气缸或液缸型,第三机构为丝杠型,所述夹持机构一、夹持机构二均为气动或液动夹爪型。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腰托阀装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移料机构包括第七移位机构、第八移位机构、安装座、固定座、夹持机构三,所述第七移位机构的移动端设置安装座,所述安装座上设置第八移位机构,所述第八移位机构的移动端设置固定座,在固定座上间隔设置夹持机构三且第八移位机构在纵向上移位固定座,以机械手将工件移动至夹持机构三上,以第七移动机构移动安装座且对应使夹持机构三自机械手、铆压机构经过。
CN202320387862.9U 2023-02-28 2023-02-28 腰托阀装配装置 Active CN21964913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387862.9U CN219649137U (zh) 2023-02-28 2023-02-28 腰托阀装配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387862.9U CN219649137U (zh) 2023-02-28 2023-02-28 腰托阀装配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649137U true CN219649137U (zh) 2023-09-08

Family

ID=878593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387862.9U Active CN219649137U (zh) 2023-02-28 2023-02-28 腰托阀装配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64913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475066A (zh) 一种全自动压铆机器人
CN209716652U (zh) 一种汽车内球笼切割专用设备
CN108620930B (zh) 一种全自动化棒材加工机床
JP2022543857A (ja) 材料を自動供給排出する5軸縦型加工システム
CN214053421U (zh) 一种全自动压铆机器人
CN219649137U (zh) 腰托阀装配装置
CN113716330A (zh) 一种多产品夹取机构及压紧机构
CN216234782U (zh) 一种用于凸轮轴自动搬运机构
CN217433735U (zh) 汽车球笼切割用圆切机
CN108819273A (zh) 一种薄板自动拉铆设备及加工方法
CN217551056U (zh) 龙门式三次元锻压搬运机
CN210547791U (zh) 一种汽车安全带产品框架零件自动组装铆接机
CN113751914B (zh) 一种金属焊接加工自动化生产线及生产方法
CN217512701U (zh) 一种自动化铆接设备
CN217370476U (zh) 石墨坩埚反应釜法兰加工生产线
CN216188969U (zh) 一种多工位移载机构
CN113211482B (zh) 自动快速交换的翼型轴承座专用夹具
CN211469972U (zh) 一种桁架机械手自动料仓
CN211639185U (zh) 一种钳片加工自动生产系统
CN210614766U (zh) 一种冲压送料机械手
CN210937904U (zh) 一种柔性钣金生产线送料机用浮动夹钳
CN207386466U (zh) 三次元冲压机器人
EP1369189B1 (en) Transfer device for blanks
CN219649336U (zh) 一种用于批量料件连续自动上下料加工的加工中心
CN219292651U (zh) 一种锻压机械手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