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628037U - 一种兼顾通孔与盲孔对位的复合靶点 - Google Patents

一种兼顾通孔与盲孔对位的复合靶点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628037U
CN219628037U CN202320058396.XU CN202320058396U CN219628037U CN 219628037 U CN219628037 U CN 219628037U CN 202320058396 U CN202320058396 U CN 202320058396U CN 219628037 U CN219628037 U CN 21962803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lignment
hole
target
blind hole
cent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058396.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丘高宏
王胜军
唐兵英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zhou Ttm Electronic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zhou Ttm Electronic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zhou Ttm Electronic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zhou Ttm Electronic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058396.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62803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62803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62803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30/00Energy generation of nuclear origin
    • Y02E30/10Nuclear fusion reactors

Landscapes

  • Exposure And Positioning Against Photoresist Photosensitive Materia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兼顾通孔与盲孔对位的复合靶点,包括对位中心与对位靶点,对位靶点围绕所述对位中心设置;对位靶点中存在至少一对以所述对位中心为对称中心设置的识别靶点,识别靶点周围作铜面可识别化设计;铜面可识别化设计为在识别靶点处同心设置一圈保留铜面,而后在保留铜面周围再同心设置一圈无铜面环;对位中心处为通孔,对位靶点处为盲孔。本实用新型通过利用通孔及盲孔两种孔形成复合靶点,不仅兼顾了通孔及盲孔的对位,还降低了通孔及盲孔单独对位精度的要求,更适宜实际生产状况;同时选取识别靶点在其周围作铜面可识别化设计,通过铜面及无铜面的反差色,实现对靶点精度的快速判断。

Description

一种兼顾通孔与盲孔对位的复合靶点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PCB制造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兼顾通孔与盲孔对位的复合靶点。
背景技术
随着集成电路的迅速发展及广泛应用,电子设备的种类及应用迅速发展,电子产品也更加智能化、小型化,与之匹配的,PCB的品类也不断更新,PCB板压合的层数越来越多,PCB板上设置的线路越来越密集,对PCB板的精密度和可靠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PCB板制造流程中,需要通过图形转移工序来进行PCB板上的线路制作,因此,PCB板上线路的精细程度越高,则要求在图形转移工序中图形成像的精度越高。目前,PCB板制造的图形转移工序采用的是激光直接成像(Laser Direct Imaging,LDI)技术,即使用LDI镭射曝光机通过激光扫描的方式直接将图像在PCB板上成像,以提供更精细的图像,而在使用LDI镭射曝光机进行图形曝光前,还需用使用PCB板上的靶点进行图形对位。
在现有的PCB板图形对位的制程之前,在PCB板层间压合制程中还包括一道铣靶工艺,并通过铣靶工艺为其后制程提供了定位靶孔,图形转移工序前的对位原理是通过比较靶点及定位靶孔的相对位置进而确定图形转移的位置区域,在现有的PCB板图形对位的制程中,通常会在PCB板上线路图形外围加设通孔或盲孔作为靶点,通孔和盲孔是设置在PCB板上用于安装器件及联通层间线路的重要部分,通常通孔由机械钻孔制得,盲孔由镭射钻孔制得。目前在LDI镭射曝光机调取靶点对位时,只能使用单一靶点进行对位,即只能抓取通孔或盲孔中的一种进行对位,但汽车雷达板等精密度要求较高的PCB板上设有众多通孔及盲孔,为保证PCB板面上通孔及盲孔的精度,则需要兼顾通孔及盲孔两种孔的对位,避免在制作过程中出现崩孔、歪孔等缺陷,影响PCB板的精度和可靠性。而在采用通孔及盲孔均作为对位靶点进行图形对位时还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图形的对位精度由通孔及盲孔分别的定位精度决定,实现高精度的图形对位需要两种孔均实现高精度对位,对位门槛高、容错率小、对实际生产条件的要求也较为苛刻;其次,在通过靶点与定位靶孔进行对位的过程中,靶点精度只能通过仪器判断,判断过程繁琐、耗时长,无法及时发现精度误差从而调整仪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至少一种缺陷,提供一种兼顾通孔与盲孔对位的复合靶点,利用通孔及盲孔两种孔形成复合靶点,不仅兼顾通孔及盲孔的对位,还降低了通孔及盲孔单独对位精度的要求,更适宜实际生产状况;同时选取识别靶点在其周围作铜面可识别化设计,通过铜面及无铜面的反差色,实现对靶点精度的快速判断。
本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兼顾通孔与盲孔对位的复合靶点,包括对位中心与对位靶点,所述对位靶点围绕所述对位中心设置;所述对位靶点中存在至少一对以所述对位中心为对称中心设置的识别靶点,所述识别靶点周围作铜面可识别化设计;所述铜面可识别化设计为在所述识别靶点处同心设置一圈保留铜面,所述保留铜面周围再同心设置一圈无铜面环;所述对位中心处为通孔,所述对位靶点处为盲孔。
在本技术方案中,复合靶点由通孔和盲孔构成,在进行图形转移前,LDI镭射曝光机通过抓取复合靶点进行图形对位,兼顾了通孔及盲孔的对位,在复合靶点的设计时令通孔作为PCB板的对位中心,盲孔围绕通孔中心设置,通孔及盲孔的位置相对固定,在PCB板面上图形转移的位置由通孔与盲孔的相对位置配合确定,图形的对位精度由通孔及盲孔相对的对位精度决定,大大降低了对通孔及盲孔单独对位精度的要求,即允许每一种孔的可以存在一定的偏差,降低了对位门槛,更加贴合实际生产状况。在对位靶点中抽取至少一对作为识别靶点,识别靶点以对位中心为对称中心,保证识别靶点的范围可覆盖所有对位靶点;识别靶点周围作铜面可识别化设计,即在识别靶点处同心设置一圈保留铜面,且保留铜面的面积范围为对位靶点的允许值范围,保留铜面外圈再同心设置一圈无铜面环,通过铜面及无铜面的对比,可迅速定位保留铜面的边缘,若作为识别靶点的镭射盲孔的边缘超出了保留铜面,则可简单表明所设置的对位靶点存在偏位现象,由于镭射盲孔的印记及铜面及无铜面的反差色均较为明显,可通过肉眼或使用十倍镜观察识别靶点的位置状况,进而实现对靶点精度的快速判断,时效性强且操作简便,可以及时发现精度误差从而调整仪器,更好地实现PCB板上的图形对位及线路图形制作。
进一步地,所述对位靶点所形成的图形中心与所述对位中心重合。在本技术方案中,对位靶点围绕对为中心设置,且对位靶点所形成的图形中心与对位中心重合,即盲孔的图形中心与通孔的孔中心重合,不仅令盲孔相对通孔的位置固定,且二者间形状规则对称,进一步降低了靶点精度快速识别的难度;同时,对位靶点的单独对位精度由其图形中心相较铣靶制程中的定位靶孔的位置确定,对位中心的单独定位精度也由其相较铣靶制程中的定位靶孔的位置确定,对位靶点所形成的图形中心与对位中心重合,进一步保证了图形的对位精度可由对位靶点及对位中心间的相对的对位精度决定,大大降低了对对位靶点及对位中心的单独对位精度的要求,降低了对位门槛,提高了容错率,更适宜实际生产。
进一步地,所述通孔的直径大小为2.0-3.5mm,所述盲孔的直径大小为0.2-0.3mm。
优选地,所述通孔的直径大小为3.0-3.5mm,所述盲孔的直径大小为0.25-4.0mm。
在本技术方案中,为适应汽车雷达板等精细线路PCB板的制作,在通常的制程中,机械钻孔而得的通孔的直径大小为2.0-3.5mm,镭射钻孔而得的盲孔的直径大小为0.2-0.3mm。但在LDI镭射曝光机调取复合靶点对位时,因需要兼顾进行通孔与盲孔的复合对位,LDI镭射曝光机会在对位中会进行靶点扫描抓取过程是初步计算对比孔径大小、图形分辨率与数量比来进行的,因此存在一定的失败概率因此,优选地,可适当提高作为复合靶点的通孔及盲孔的直径大小,从而提高复合靶点的图形分辨率,提高LDI镭射曝光机的抓靶成功率及抓靶进度,优选地,通孔的直径大小为3.0-3.5mm,盲孔的直径大小为0.25-0.4mm。
进一步地,所述铜面可识别化设计中,所述保留铜面的直径为0.35-0.45mm,所述无铜面环的环宽为0.2-0.3mm。保留铜面的面积范围对应为对位靶点的允许落入范围,所表征的是对位靶点的靶点精度,保留铜面的直径相较对位靶点的直径相差越小,则靶点的精度越高,在本技术方案中,靶点直径的允许误差精度为0.5-1mil,靶点的精度公差小,图形的对位精度高。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对位靶点为偶数个,围绕所述对位中心同心设置成环形,且所述对位靶点为10-14个。
进一步地,所述对位靶点的环形直径为4.5-5.5mm。
在本技术方案的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对位靶点围绕对位中心呈同心圆环设置,且靶点数量为10-14个,在LDI镭射曝光机进行图形抓靶时,对位靶点的环形图形可通过随机抓取3个对位靶点确定,曝光机的靶点抓取数量比为21%-30%,数量比低,提高了曝光机靶点抓取的效率;调节对位靶点的环形直径为4.5-5.5mm,合理控制了复合靶点的图形区域,进一步保证识别靶点的范围可覆盖所有对位靶点。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对位靶点为偶数个,围绕所述对位中心设置成正方形,且所述对位靶点为8-10个。
进一步地,所述识别靶点位于对位靶点正方形的对角处。
进一步地,所述识别靶点间呈等距分布,任意两个识别靶点之间最长的距离为4.5-7.0mm。
在本技术方案的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对位靶点围绕对位中心呈正方形设置,且靶点数量为8-10个,在LDI镭射曝光机进行图形抓靶时,对位靶点的正方形图形可通过抓取4个对位靶点确定,曝光机的靶点抓取数量比为40%-50%,通过提高数量比提升了曝光机的靶点抓取的成功率;同时,识别靶点位于对位靶点正方形的对角处,调节两个识别靶点之间最长的距离为4.5-7.0mm,合理控制复合靶点的图形区域大小,进一步保证识别靶点的范围可覆盖呈正方形图形设置的所有对位靶点。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复合靶点由通孔和盲孔构成,兼顾了通孔及盲孔的对位,同时令通孔作为PCB板的对位中心,盲孔围绕通孔中心设置,通孔及盲孔的位置相对固定,实现了图形的对位精度由通孔及盲孔相对的对位精度决定,允许每一种孔的可以存在一定的偏差,降低了对位门槛,大大降低了对通孔及盲孔单独对位精度的要求,更加贴合实际生产状况。
2、在对位靶点中至少抽取一对以对位中心为对称中心的识别靶点,识别靶点的范围可覆盖所有对位靶点,识别靶点周围作铜面可识别化设计,在识别靶点处同心设置一圈保留铜面,保留铜面外圈再同心设置一圈无铜面环,保留铜面的范围为对位靶点的允许落入范围,通过盲孔的印记、铜面及无铜面的反差色,迅速定位识别靶点及保留铜面的边缘,从而实现了对靶点精度的快速判断,可用肉眼或十倍镜观察,操作简便且时效性强。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兼顾通孔与盲孔对位的复合靶点的设计示意图之一。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兼顾通孔与盲孔对位的复合靶点的设计示意图之二。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兼顾通孔与盲孔对位的复合靶点中识别靶点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通孔1、盲孔2、识别盲孔21、识别靶点3、保留铜面31、无铜面环32。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附图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为了更好说明以下实施例,附图某些部件会有省略、放大或缩小,并不代表实际产品的尺寸;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附图中某些公知结构及其说明可能省略是可以理解的。
实施例1
如图1及图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兼顾通孔与盲孔对位的复合靶点,其中,复合靶点中以通孔1作为对位中心,盲孔2作为对位靶点,将盲孔2以通孔1的圆心为基准,围绕通孔1形成正方形形状,外围盲孔2数量为8个;通孔1由机械钻孔制得,盲孔2由镭射钻孔制得,且通孔1的直径大小为2.0mm,盲孔2的直径大小为0.2mm;同时,在盲孔2的正方形图形中选取一对位于图形对角的识别盲孔21形成识别靶点3,两个识别靶点3中心的距离为6.5mm,识别靶点3的位点处作铜面可识别化设计:在识别盲孔21周围同心设置一圈直径为0.4mm的保留铜面31,再在保留铜面31周围同心设置一圈环宽为0.25mm的无铜面环32。
在LDI镭射曝光机抓取本复合靶点进行图形对位时,使用了通孔1圆心和盲孔2正方形中心点来进行对位,兼顾了通孔1和盲孔2两种孔的对位,提高对位精度,并通过LDI镭射曝光机靶点抓取的数量比,提高了抓靶的成功率;同时在对角处设置识别靶点3,通过识别靶点3的铜面可识别化设计,利用盲孔2的印记、铜面及无铜面的反差色实现了对靶点精度的快速判断,操作简便且时效性强。
实施例2
如图2及图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兼顾通孔与盲孔对位的复合靶点,其中,复合靶点中以通孔1作为对位中心,盲孔2作为对位靶点,将盲孔2以通孔1的圆心为基准,围绕通孔1形成同心圆环状,外围盲孔2数量为12个;通孔1由机械钻孔制得,盲孔2由镭射钻孔制得,且通孔1的直径大小为3.2mm,盲孔2的直径大小为0.3mm;同时,在盲孔2的图形对角处选取一对识别盲孔21形成识别靶点3,两个识别靶点3中心的距离为4.6mm,识别靶点3的位点处作铜面可识别化设计:在识别盲孔21周围同心设置一圈直径为0.4mm的保留铜面31,再在保留铜面31周围同心设置一圈环宽为0.25mm的无铜面环32。
在LDI镭射曝光机抓取本复合靶点进行图形对位时,使用了通孔1圆心和盲孔2正方形中心点来进行对位,兼顾了通孔1和盲孔2两种孔的对位,提高对位精度,并通过增加通孔及盲孔的大小,提升了复合靶点图形的分辨率,提高了抓靶的成功率,同时盲孔大小与保留铜面大小更接近,靶点的精度公差降低为0.5mil,提升了靶点的对位精度;同时在对角处设置识别靶点3,通过识别靶点3的铜面可识别化设计,利用盲孔2的印记、铜面及无铜面的反差色实现了对靶点精度的快速判断,操作简便且时效性强。
显然,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的限定。凡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兼顾通孔与盲孔对位的复合靶点,其特征在于,包括对位中心与对位靶点,所述对位靶点围绕所述对位中心设置;所述对位靶点中存在至少一对以所述对位中心为对称中心设置的识别靶点,所述识别靶点周围作铜面可识别化设计;所述铜面可识别化设计为在所述识别靶点处同心设置一圈保留铜面,所述保留铜面周围再同心设置一圈无铜面环;所述对位中心处为通孔,所述对位靶点处为盲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兼顾通孔与盲孔对位的复合靶点,其特征在于,所述对位靶点所形成的图形中心与所述对位中心重合。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兼顾通孔与盲孔对位的复合靶点,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的直径大小为2.0-3.5mm,所述盲孔的直径大小为0.2-0.3m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兼顾通孔与盲孔对位的复合靶点,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的直径大小为3.0-3.5mm,所述盲孔的直径大小为0.25-4.0m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兼顾通孔与盲孔对位的复合靶点,其特征在于,所述铜面可识别化设计中,所述保留铜面的直径为0.35-0.45mm,所述无铜面环的环宽为0.2-0.3mm。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一种兼顾通孔与盲孔对位的复合靶点,其特征在于,所述对位靶点为偶数个,围绕所述对位中心同心设置成环形,且所述对位靶点为10-14个。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兼顾通孔与盲孔对位的复合靶点,其特征在于,所述对位靶点的环形直径为4.5-5.5mm。
8.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一种兼顾通孔与盲孔对位的复合靶点,其特征在于,所述对位靶点为偶数个,围绕所述对位中心设置成正方形,且所述对位靶点为8-12个。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兼顾通孔与盲孔对位的复合靶点,其特征在于,所述识别靶点位于对位靶点正方形的对角处。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兼顾通孔与盲孔对位的复合靶点,其特征在于,所述识别靶点间呈等距分布,任意两个识别靶点之间最长的距离为4.5-7.0mm。
CN202320058396.XU 2023-01-04 2023-01-04 一种兼顾通孔与盲孔对位的复合靶点 Active CN21962803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058396.XU CN219628037U (zh) 2023-01-04 2023-01-04 一种兼顾通孔与盲孔对位的复合靶点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058396.XU CN219628037U (zh) 2023-01-04 2023-01-04 一种兼顾通孔与盲孔对位的复合靶点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628037U true CN219628037U (zh) 2023-09-01

Family

ID=877686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058396.XU Active CN219628037U (zh) 2023-01-04 2023-01-04 一种兼顾通孔与盲孔对位的复合靶点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62803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469703A (zh) 电路板盲孔的制作方法
CN102348330A (zh) 电路板制作方法
CN113286434A (zh) 一种任意互连hdi板的对位方法
WO2011018983A1 (ja) 積層基板の製造方法
CN103249252A (zh) 一种阻焊油墨曝光精度控制方法
CN110908255A (zh) 一种对位标记结构、曝光装置和曝光方法
US7522262B2 (en) Method for determining position of reference point
CN110545616A (zh) 一种便于监测层偏的pcb板及其制作方法
JP7465879B2 (ja) セラミックス基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複合基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回路基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219628037U (zh) 一种兼顾通孔与盲孔对位的复合靶点
CN113163580B (zh) 一种新型图形复合对位靶标及hdi板
CN105430944A (zh) 多层印刷电路板的制作方法及多层印刷电路板
JPH10163630A (ja) 多層印刷回路基盤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KR101932060B1 (ko) 엑스레이 드릴링 머신의 가이드 위치 변경에 의한 코어 정합률 향상 방법
CN115384178B (zh) 一种电容器的丝网印刷设备及电容器的制备方法
JP3076215B2 (ja) セラミック多層基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14501799B (zh) 用于电路板制作工艺的对位方法及复合靶点
JP2007335732A (ja) 多層セラミック基板の製造方法
CN114007332B (zh) 多次压合层间高对准度印刷线路板的加工方法
CN117835591A (zh) 一种激光盲孔复合环状标靶的制作工艺
CN115811844A (zh) 一种多层hdi线路板及其制作方法
CN215268955U (zh) 用于pcb多层板内层层间对准的菲林结构
TWI772188B (zh) 多層電路板的穿孔成形方法、多層電路板製造方法、多層電路板及多層電路板製造系統
CN104427791B (zh) 线路板与其制作方法
CN116912308A (zh) 一种识别对位点的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