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600904U - 车辆 - Google Patents

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600904U
CN219600904U CN202320949274.XU CN202320949274U CN219600904U CN 219600904 U CN219600904 U CN 219600904U CN 202320949274 U CN202320949274 U CN 202320949274U CN 219600904 U CN219600904 U CN 21960090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ll
vehicle body
vehicle
utility
ho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949274.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孔海涛
王志刚
杨振国
王娇
朱战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td
Contemporary Amperex Intelligence Technology Shanghai Ltd
Original Assignee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td
Contemporary Amperex Intelligence Technology Shanghai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td, Contemporary Amperex Intelligence Technology Shanghai Ltd filed Critical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949274.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60090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60090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60090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车辆,包括:上车体、下车体以及连接件。上车体,包括前围板和加强梁,加强梁连接于前围板并凸出于前围板面向车辆的前舱的表面。连接件可拆卸地连接加强梁和下车体。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车辆,通过在前围板中设置加强梁,并将加强梁与下车体可拆卸连接,通过拆装连接件可实现上车体和下车体的独立开发,使上车体和下车体可以根据需求更换,缩短研发周期,降低成本。

Description

车辆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车辆制造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车辆。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水平的进步,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新能源汽车由于其能源清洁、智能化程度高等优点越来越受到市场的关注。
目前,如何提高新能源汽车的生产研发效率,降低成本,也是本领域研究的重点之一。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车辆,能够缩短研发周期,降低生产成本。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上车体、下车体以及连接件。上车体,包括前围板和加强梁,加强梁连接于前围板并凸出于前围板面向车辆的前舱的表面。连接件可拆卸地连接加强梁和下车体。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车辆,通过在前围板中设置加强梁,并将加强梁与下车体可拆卸连接,通过拆装连接件可实现上车体和下车体的独立开发,使上车体和下车体可以根据需求更换,缩短研发周期,降低成本。
在一些实施例中,连接件包括螺栓,加强梁和下车体通过螺栓可拆卸连接。螺栓标准化高,易于更换。并且,螺栓的连接方式便于拆卸,有助于提高上车体和下车体的装配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加强梁包括梁主体和安装件,梁主体连接于前围板并与前围板围合形成容纳腔。安装件设置于容纳腔并固定于梁主体,安装件与连接件螺纹连接,安装件包括螺母。容纳腔一方面能够吸收部分碰撞,提高加强梁的防护性能,另一方面能够用来容纳安装件以及部分连接件,对安装件形成保护、延长安装件的使用寿命,同时提高安装件的集成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梁主体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壁和第二壁,第一壁位于第二壁背向下车体的一侧;安装件设置于第一壁和第二壁之间,第二壁具有第一通孔,连接件穿过第一通孔并与安装件螺纹连接。上述的结构,提高了梁主体的结构强度,并且增强了连接件与梁主体安装的稳定性,保证了梁主体与横梁之间连接的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加强梁还包括加强筋,加强筋设置于容纳腔内并连接于第一壁和第二壁。在容纳腔中设置加强筋,能保证加强梁的结构稳定性,能够减小外部碰撞对车体造成的损伤,提高车辆的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下车体包括横梁,连接件可拆卸地连接加强梁和横梁。横梁能够提高下车体的整体强度,将加强连连接于横梁,能够保证上车体和下车体之间连接的稳定性,提高车辆的可靠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横梁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三壁以及第四壁,第三壁位于第四壁背向加强梁的一侧。第三壁具有第二通孔,第四壁具有与第二通孔同轴的第三通孔,连接件穿过第二通孔以及第三通孔。横梁上设置两个通孔,用于连接件与横梁之间的稳定连接,保证横梁与加强梁连接的强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螺栓沿车辆的高度方向延伸,第二通孔与第一通孔同轴,连接件依次穿过横梁以及加强梁与安装件连接。上述的技术方案,将连接件依次穿过横梁和加强梁,螺栓依次穿过下车体以及上车体,能够便于螺栓从下车体进行安装,能更好的适应上下车体的连接装配工艺,提高车辆生产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车辆还包括密封件,第二壁与第四壁之间具有容纳槽,密封件设于容纳槽内,连接件设于容纳槽朝向前舱的一侧。将密封部件设置于容纳槽内,可以实现上车体与下车体之间的密封,减少进入车辆乘员舱中的杂质,提高车辆的可靠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壁具有朝向前围板的表面弯折的第一弯折部,第一弯折部与前围板贴合。上述的结构中,通过设置第一弯折部,能够提高加强梁与前围板之间的连接的稳定性,进一步提高上车体以及下车体之间的连接强度。
上述说明仅是本申请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申请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申请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
附图说明
下面将参考附图来描述本申请示例性实施例的特征、优点和技术效果。
图1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车辆的爆炸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车辆的下车体和密封部件的俯视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加强梁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横梁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加强梁的安装示意图。
附图标记详细说明
1、上车体;Z、高度方向;101、前围板;102、加强梁;103、前舱;104、梁主体;105、安装件;106、第一壁;107、第二壁;108、加强筋;109、容纳腔;110、第一弯折部;111、第二弯折部;112、第一通孔;2、下车体;21、地板;201、横梁;202、第二通孔;203、第三壁;204、第四壁;205、第三通孔;3、密封构件;301、密封件;4、抵接区域;5、乘员舱;6、底盘;7、电池单体;8、连接件;801、螺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技术方案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因此只作为示例,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申请;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说明中的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技术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别不同对象,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特定顺序或主次关系。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本文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术语“多个”指的是两个以上(包括两个),同理,“多组”指的是两组以上(包括两组),“多片”指的是两片以上(包括两片)。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技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实施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技术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也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从市场形势的发展来看,随着自动化、智能化的发展迅速,电动车辆越来越受到大众的喜爱,许多人选择购买电动汽车,为电动汽车的技术更新提供了良性循环的市场条件。因此,如何缩短研发周期,降低成本也是车辆技术中的一个研究方向。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上车体、下车体以及连接件。上车体包括前围板和加强梁,加强梁连接于前围板并凸出于前围板面向车辆的前舱的表面。连接件可拆卸地连接加强梁和下车体。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车辆,通过在前围板中设置加强梁,并将加强梁与下车体可拆卸连接,通过拆装连接件可实现上车体和下车体的独立开发,使上车体和下车体可以根据需求更换,缩短研发周期,降低成本。
本申请实施例描述的技术方案适用于车辆。车辆可以是燃油汽车、燃气汽车或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汽车可以是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或增程式汽车等。
图1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车辆的爆炸示意图;图2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车辆的下车体和密封部件的俯视示意图。
如图1至图2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辆,车辆包括上车体1、下车体2以及密封部件3。下车体2可拆卸的连接于上车体1。上车体1和下车体2之间形成抵接区域4。密封部件3夹持于上车体1和下车体2之间。抵接区域4的至少部分位于密封部件3远离车辆乘员舱5的一侧。
本申请实施例不限制上车体1与下车体2之间的连接方式。例如,上车体1可通过卡接、连接件8连接或其他方式可拆卸的连接于下车体2。
乘员舱5可为由上车体1和下车体2围合形成的供乘客乘坐的空间。示例性的,乘员舱5中可布置有座椅、扶手等部件。
抵接区域4是指上车体1与下车体2彼此抵压、接触的区域,在抵接区域,上车体1的表面与下车体2的表面贴合。
抵接区域4可以整体位于密封部件3远离车辆的乘员舱5的一侧,也可仅部分位于密封部件3远离车辆的乘员舱5的一侧。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上车体1和下车体2可拆卸连接,以实现上车体1和下车体2的分离解耦,进而使上车体1可以根据需求更换,缩短研发周期,降低成本。上车体1和下车体2在抵接区域4贴合,可以阻挡液体、固态颗粒等外部杂质进入乘员舱5,降低液体、固态颗粒等外部杂质对密封部件3的冲击,延缓密封部件3的疲劳老化,提高密封性。密封部件3和抵接区域可以实现上车体1与下车体2之间的密封,减少杂质进入乘员舱5,改善乘客体验,提高车辆的可靠性。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车辆包括底盘6,底盘6包括下车体2和安装于下车体2的电池单体7。电池单体7为能够独立实现充放电的最小单元。电池单体7可以包括锂离子二次电池单体、锂离子一次电池单体、锂硫电池单体、纳锂离子电池单体、钠离子电池单体或镁离子电池单体等。电池单体7可呈圆柱体、扁平体、长方体或其他形状等。电池单体7按封装的方式分为三种:柱形电池单体、方形电池单体和软包电池单体。车辆的电驱、悬挂等结构集成在底盘6上。底盘6可为滑板底盘。底盘6的集成度高,可降低研发成本,缩短研发周期。上车体1可以根据需求更换,换言之,底盘6可以适配多种车型。本申请实施例可易于实现车辆的平台化生产。
下车体2还可以包括容纳仓,多个电池单体7容纳于容纳仓内并固定于下车体2。下车体2包括地板21,多个电池单体7位于地板21下侧并固定于地板21。可选地,电池单体7粘接于地板21。
在一些可选地实施例中,上车体1和下车体2通过连接件8可拆卸地连接。示例性地,连接件8可包括螺栓、螺柱和螺钉中的至少一种。连接件8的数量可以为多个。
在一些实施例中,抵接区域4包括上车体1和下车体2在高度方向Z上相抵接的区域。车辆的高度方向Z可为与车辆行驶方向垂直的方向。安装面环绕在乘员舱5的外侧。环状的安装面可为环形的密封部件3提供稳定的支撑。
请继续参考图3以及图4,图3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加强梁102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横梁201的结构示意图。
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车辆包括:上车体1、下车体2以及连接件8。上车体1,包括前围板101和加强梁102,加强梁102连接于前围板101并凸出于前围板101面向车辆的前舱103的表面。连接件8可拆卸地连接加强梁102和下车体2。
示例性的,加强梁102可以是使用具有一定强度的材料制造的加强结构,加强梁102可以与前围板101一体成型,或者加强梁102与前围板101之间通过焊接连接,上述的结构能够保证加强梁102与前围板101之间结构的稳定。车辆的前舱103位于车身前部的车头部分,一般用来容纳发动机和高压器、保险丝盒以及空调系统等。前围板101设于车辆的前舱103以及乘员舱5之间,前围板101用于将前舱103以及乘员舱5进行分隔,同时对乘员舱5起到防护、隔音以及防水的作用。
相关技术中,前围板101直接与车辆下车体2的地板21进行焊接连接,连接的强度较低,并且一般无法快速实现拆卸,这种结构增加了上车体1与下车体2拆装的难度。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车辆,通过在前围板101中设置加强梁102,并将加强梁102与下车体2可拆卸连接,通过拆装连接件8可实现上车体1和下车体2的独立开发,使上车体1和下车体2可以根据需求更换,缩短研发周期,降低成本。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连接件8包括螺栓801,加强梁102和下车体2通过螺栓801可拆卸连接。螺栓801标准化高,易于更换。并且,螺栓801的连接方式便于拆卸,有助于提高上车体1和下车体2的装配效率。
如图5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加强梁102包括梁主体104和安装件105,梁主体104连接于前围板101并与前围板101围合形成容纳腔109。安装件105设置于容纳腔109并固定于梁主体104,安装件105与连接件8螺纹连接,安装件105包括螺母。容纳腔109一方面能够吸收部分碰撞,提高加强梁102的防护性能,另一方面能够用来容纳安装件105以及部分连接件8,对安装件105形成保护、延长安装件105的使用寿命,还能提高安装件105的集成度。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梁主体104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壁106和第二壁107,第一壁106位于第二壁107背向下车体2的一侧;安装件105设置于第一壁106和第二壁107之间,第二壁107具有第一通孔112,连接件8穿过第一通孔112并与安装件105螺纹连接。上述的结构,提高了梁主体104的结构强度,并且增强了连接件8与梁主体104安装的稳定性,保证了梁主体104与横梁201之间连接的稳定性。
可选的,第一通孔112的数量为多个,多个第一通孔112间隔设置在第二壁107。上述的结构,能提高梁主体104与横梁201之间连接的强度,保证上车体1与下车体2之间连接的稳定性。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加强梁102还包括加强筋108,加强筋108设置于容纳腔109内并连接于第一壁106和第二壁107。在容纳腔109中设置加强筋108,能保证加强梁102的结构稳定性,能够减小外部碰撞对车体造成的损伤,提高车辆的稳定性。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下车体2包括横梁201,连接件8可拆卸地连接加强梁102和横梁201。横梁201能够提高下车体2的整体强度,将加强连连接于横梁201,能够保证上车体1和下车体2之间连接的稳定性,提高车辆的可靠性。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下车体2还包括两个纵梁、连接横梁201以及四个扭力盒。横梁201、两个纵梁、连接横梁201以及四个扭力盒共同连接形成下车体2的框架结构,上述的结构保证了下车体2结构的稳定性。
请结合参考图4以及图5,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横梁201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三壁203以及第四壁204,第三壁203位于第四壁204背向加强梁102的一侧,第三壁203具有第二通孔202,第四壁204具有与第二通孔202同轴的第三通孔205,连接件8穿过第二通孔202以及第三通孔205。横梁201上设置两个通孔,用于连接件8与横梁201之间的稳定连接,保证横梁201与加强梁102连接的强度。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螺栓801沿车辆的高度方向Z延伸,第二通孔202与第一通孔112同轴,连接件8依次穿过横梁201以及加强梁102与安装件105连接。上述的技术方案,将连接件8依次穿过横梁201和加强梁102,螺栓801依次穿过下车体2以及上车体1,能够便于螺栓801从下车体2进行安装,能更好的适应上下车体2的连接装配工艺,提高车辆生产效率。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车辆还包括密封件301,第二壁107与第四壁204之间具有容纳槽,密封件301设于容纳槽内,连接件8设于容纳槽朝向前舱103的一侧。将密封部件设置于容纳槽内,可以实现上车体1与下车体2之间的密封,减少进入车辆乘员舱5中的杂质,提高车辆的可靠性。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壁106具有朝向前围板101的表面弯折的第一弯折部110,第一弯折部110与前围板101贴合。上述的结构中,通过设置第一弯折部110,能够提高加强梁102与前围板101之间的连接的稳定性,进一步提高上车体1以及下车体2之间的连接强度。示例性的,第一弯折部110与前围板101之间通过焊接连接,能保证加强梁102与前围板101之间的连接强度。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壁107具有朝向前围板101的表面弯折的第二弯折部111,第二弯折部111与前围板101贴合。上述的结构中,通过设置第二弯折部111,能够提高加强梁102与前围板101之间的连接的稳定性,进一步提高上车体1以及下车体2之间的连接强度。上述的结构能够保证上车体1与下车体2之间连接的稳定性。
最后应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但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0)

1.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
上车体(1),包括前围板(101)和加强梁(102),所述加强梁(102)连接于所述前围板(101)并凸出于所述前围板(101)面向所述车辆的前舱(103)的表面;
下车体(2);
连接件(8),可拆卸地连接所述加强梁(102)和所述下车体(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8)包括螺栓(801),所述加强梁(102)和所述下车体(2)通过螺栓(801)可拆卸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梁(102)包括:
梁主体(104),连接于所述前围板(101)并与所述前围板(101)围合形成容纳腔(109);
安装件(105),设置于所述容纳腔(109)内并固定于所述梁主体(104),所述安装件(105)与所述连接件(8)螺纹连接,所述安装件(105)包括螺母。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梁主体(104)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壁(106)和第二壁(107),所述第一壁(106)位于所述第二壁(107)背向所述下车体(2)的一侧;所述安装件(105)设置于所述第一壁(106)和第二壁(107)之间,所述第二壁(107)具有第一通孔(112),所述连接件(8)穿过所述第一通孔(112)并与所述安装件(105)螺纹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梁(102)还包括加强筋(108),所述加强筋(108)设置于所述容纳腔(109)内并连接于所述第一壁(106)和所述第二壁(107)。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下车体(2)包括横梁(201),所述连接件(8)可拆卸地连接所述加强梁(102)和所述横梁(201)。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梁(201)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三壁(203)以及第四壁(204),所述第三壁(203)位于所述第四壁(204)背向所述加强梁(102)的一侧,所述第三壁(203)具有第二通孔(202),所述第四壁(204)具有与所述第二通孔(202)同轴的第三通孔(205),所述连接件(8)穿过所述第二通孔(202)以及第三通孔(205)。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栓(801)沿所述车辆的高度方向(Z)延伸,所述第二通孔(202)与所述第一通孔(112)同轴,所述连接件(8)依次穿过所述横梁(201)以及所述加强梁(102)与所述安装件(105)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还包括密封件(301),所述第二壁(107)与所述第四壁(204)之间具有容纳槽,所述密封件(301)设于所述容纳槽内,所述连接件(8)设于所述容纳槽朝向所述前舱(103)的一侧。
10.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壁(106)具有朝向所述前围板(101)的表面弯折的第一弯折部(110),所述第一弯折部(110)与所述前围板(101)贴合。
CN202320949274.XU 2023-04-24 2023-04-24 车辆 Active CN21960090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949274.XU CN219600904U (zh) 2023-04-24 2023-04-24 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949274.XU CN219600904U (zh) 2023-04-24 2023-04-24 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600904U true CN219600904U (zh) 2023-08-29

Family

ID=877521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949274.XU Active CN219600904U (zh) 2023-04-24 2023-04-24 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600904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799414A (zh) * 2023-11-30 2024-04-02 宁德时代(上海)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下车体、车身结构和车辆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799414A (zh) * 2023-11-30 2024-04-02 宁德时代(上海)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下车体、车身结构和车辆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14068882A1 (ja) 車載用の電装予備バッテリユニットと車両用の電源装置及びこの電源装置を搭載する車両
CN219600904U (zh) 车辆
CN219419301U (zh) 箱体、电池及用电装置
CN113972423A (zh) 车辆的动力电池包与车身集成结构及车辆
KR102281771B1 (ko) 전기자동차용 배터리 하우징
CN219677414U (zh) 用于电动车辆的电池壳体
CN117360192A (zh) 用于车辆的电池安装结构
CN216958345U (zh) 电池系统、底盘和作业机械
CN116235357A (zh) 箱体、电池及用电装置
US11590835B2 (en) Electric powered vehicle
CN210744035U (zh) 一种电池组及装置
CN220577034U (zh) 车辆
CN114302820A (zh) 用于机动车的蓄能器底板组件
CN219601427U (zh) 上车体及车辆
CN221162171U (zh) 电池包连接结构、非承载式车身结构和车辆
CN220692193U (zh) 电池箱体、电池及用电设备
CN219838609U (zh) 车架组件和车辆
CN220569795U (zh) 电池箱体、电池及用电装置
CN219600903U (zh) 电池箱体、底盘、电池和车辆
CN212085086U (zh) 箱体组件、电池组及车辆
CN219419295U (zh) 箱体、电池及用电装置
CN220199042U (zh) 电池集成结构、底盘组件及车辆
CN219610635U (zh) 电池箱体、电池以及用电装置
CN219350462U (zh) 箱体、电池及用电装置
CN219467694U (zh) 用于车辆的供电系统和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