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577641U - 液冷换热装置 - Google Patents

液冷换热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577641U
CN219577641U CN202223443117.6U CN202223443117U CN219577641U CN 219577641 U CN219577641 U CN 219577641U CN 202223443117 U CN202223443117 U CN 202223443117U CN 219577641 U CN219577641 U CN 21957764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quid
secondary side
heat exchanger
primary
heat exchan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443117.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春元
张鹏
高立伟
刘浩鹏
顾文峰
曹平
邢承辉
陈明明
彭晶楠
王舟荔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wning Data Infrastructure Innovation Technology Beij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wning Data Infrastructure Innovation Technology Beij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wning Data Infrastructure Innovation Technology Beij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Dawning Data Infrastructure Innovation Technology Beij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443117.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57764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57764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57764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10/00Energy efficient computing, e.g. low power processors, power management or thermal management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液冷换热装置,包括机柜、换热器、主管路模块、驱动机构和电气模块。沿机柜的长度方向,机柜的内部依次分为前部区域、中部区域和后部区域。换热器位于中部区域,换热器具有冷流道和热流道。主管路模块位于后部区域,包括一次侧供液管、一次侧回液管、二次侧供液管和二次侧回液管,一次侧供液管和一次侧回液管用于将冷流道与室外散热机组相连通形成一次侧循环回路,二次侧供液管和二次侧回液管用于将热流道与服务器相连通形成二次侧循环回路。驱动机构位于中部区域,并设置于二次侧循环回路中。电气模块位于前部区域,电气模块与驱动机构电性连接。上述液冷换热装置布局紧凑,有助于减小液冷换热装置的体积,同时便于检修维护。

Description

液冷换热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换热装置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液冷换热装置。
背景技术
数据中心行业中,液冷换热装置是实现服务器散热的关键设备。二次侧循环回路中的换热介质在服务器和液冷换热装置间循环,从而带出服务器产生的热量。一次侧循环回路中的换热介质在室外散热机组和液冷换热装置间循环,进而将服务器产生的热量转移至室外。然而,目前的液冷换热装置中功能部件和管路布局复杂,导致液冷换热装置体积较大,无法与服务器统一部署,增加了管路布置长度,且不便于检修维护。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布局紧凑的液冷换热装置,有助于减小液冷换热装置的体积并与液冷服务器进行统一部署,同时便于检修维护。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液冷换热装置,包括:
机柜,沿所述机柜的长度方向,所述机柜的内部依次分为前部区域、中部区域和后部区域;
换热器,位于所述中部区域;所述换热器具有冷流道和热流道,流经所述冷流道的换热介质能够与流经所述热流道的换热介质进行热交换;
主管路模块,位于所述后部区域;所述主管路模块包括一次侧供液管、一次侧回液管、二次侧供液管和二次侧回液管;所述一次侧供液管和所述一次侧回液管用于将所述冷流道与室外散热机组相连通形成一次侧循环回路,所述二次侧供液管和所述二次侧回液管用于将所述热流道与服务器相连通形成二次侧循环回路;
驱动机构,位于所述中部区域;所述驱动机构设置于所述二次侧循环回路中,用于驱动所述二次侧循环回路中的换热介质循环流动;
电气模块,位于所述前部区域;所述电气模块与所述驱动机构电性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换热器靠近所述后部区域的一侧构造为管路连接侧;
所述管路连接侧上设有一次侧进液口、一次侧出液口、二次侧进液口和二次侧出液口;
所述冷流道的进液口与所述一次侧进液口相连通,所述冷流道的出液口与所述一次侧出液口相连通;所述热流道的进液口与所述二次侧进液口相连通,所述热流道的出液口与所述二次侧出液口相连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主管路模块还包括设置于所述一次侧供液管上的一次侧过滤器,以及设置于所述二次侧供液管上的二次侧过滤器;
所述一次侧供液管和所述二次侧供液管位于所述后部区域远离所述中部区域的一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一次侧进液口和所述二次侧出液口位于所述管路连接侧的顶部;
所述一次侧出液口和所述二次侧进液口位于所述管路连接侧的底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所述机柜的高度方向上,所述一次侧过滤器位于所述后部区域的下半部分,所述二次侧过滤器位于所述后部区域的上半部分。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一次侧供液管包括并联设置的第一管体和第二管体,所述一次侧过滤器设有两个,两个所述一次侧过滤器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管体和所述第二管体上;和/或
所述二次侧供液管包括并联设置的第三管体和第四管体,所述二次侧过滤器设有两个,两个所述二次侧过滤器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三管体和所述第四管体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二次侧供液管的出液口包括第一出液口和第二出液口,所述二次侧回液管的进液口包括第一进液口和第二进液口;
在所述机柜的高度方向上,所述第一出液口和所述第一进液口位于所述后部区域的上半部分,所述第二出液口和所述第二进液口位于所述后部区域的下半部分。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换热器的高度方向平行于所述机柜的高度方向;和/或
在所述机柜的高度方向上,所述换热器位于所述中部区域的上半部分,所述驱动机构位于所述中部区域的下半部分。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液冷换热装置还包括补液排气机构;
所述补液排气机构位于所述中部区域;所述补液排气机构设置于所述二次侧循环回路中。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补液排气机构的出液口与所述驱动机构的进液口相连通;
在重力方向上,所述补液排气机构的出液口位于所述驱动机构的进液口的上方。
上述液冷换热装置至少包括机柜、换热器、主管路模块、驱动机构和电气模块。上述液冷换热装置中,将主管路模块设置于机柜的后部区域,集中布置一次侧供液管、一次侧回液管、二次侧供液管和二次侧回液管这些需要与外部设备相连接的管路,将电气模块设置于机柜的前部区域,集中布置电路部分,便于液冷换热装置中的管路、线路分别从机柜后方、前方引出并与外部设备相连。将换热器和驱动机构设置于机柜的中部区域,换热器和驱动机构的体积较大且管线连接关系复杂,如此设置便于管线连接以及机柜内部的空间分配,从而提高机柜内部的空间利用率。此外,主管路模块与电气模块分隔开,提高了液冷换热装置的安全性。上述液冷换热装置布局紧凑,有助于减小液冷换热装置的体积,使其可以与液冷服务器进行统一部署,大大节省工期,同时更加便于后期的检修维护。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中液冷换热装置的布局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中液冷换热装置的原理图;
图3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中液冷换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所示液冷换热装置在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另一个实施例中液冷换热装置的布局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液冷换热装置;
110、机柜;120、换热器;121、冷流道;122、热流道;120a、一次侧进液口;120b、一次侧出液口;120c、二次侧进液口;120d、二次侧出液口;130、主管路模块;131、一次侧供液管;1311、第一管体;1312、第二管体;132、一次侧回液管;133、二次侧供液管;1331、第三管体;1332、第四管体;133a、第一出液口;133b、第二出液口;134、二次侧回液管;134a、第一进液口;134b、第二进液口;135、一次侧过滤器;136、二次侧过滤器;137、流量调节阀;138、一次侧流量计;139、二次侧流量计;140、驱动机构;141、循环泵;150、电气模块;160、补液排气机构;161、静压排气罐;162、膨胀罐;163、安全阀;164、补液箱;170、控制面板;
200、室外散热机组;
300、服务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申请。但是本申请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申请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申请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图1示出了本申请一个实施例中液冷换热装置的布局示意图;图2示出了本申请一个实施例中液冷换热装置的原理图。
参见图1和图2,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液冷换热装置100,包括机柜110、换热器120、主管路模块130、驱动机构140和电气模块150。沿机柜110的长度方向(图中x方向),机柜110的内部依次分为前部区域A、中部区域B和后部区域C。换热器120位于中部区域B,换热器120具有冷流道121和热流道122,流经冷流道121的换热介质能够与流经热流道122的换热介质进行热交换。主管路模块130位于后部区域C,主管路模块130包括一次侧供液管131、一次侧回液管132、二次侧供液管133和二次侧回液管134,一次侧供液管131和一次侧回液管132用于将冷流道121与室外散热机组200相连通形成一次侧循环回路,二次侧供液管133和二次侧回液管134用于将热流道122与服务器300相连通形成二次侧循环回路。驱动机构140位于中部区域B,驱动机构140设置于二次侧循环回路中,用于驱动二次侧循环回路中的换热介质循环流动。电气模块150位于前部区域A,电气模块150与驱动机构140电性连接。
具体地,一次侧循环回路中的换热介质在室外散热机组200和换热器120之间循环流动,二次侧循环回路中的换热介质在服务器300和换热器120之间循环流动,一次侧循环回路和二次侧循环回路中的换热介质在流经换热器120时借助冷流道121和热流道122进行热交换,从而将服务器300产生的热量转移至室外。在一次侧循环回路中,以室外散热机组200到换热器120的方向为供液方向,换热器120到室外散热机组200的方向为回液方向,故一次侧供液管131的进液口用于与室外散热机组200的出液口相连通,一次侧回液管132的出液口用于与室外散热机组200的进液口相连通。在二次侧循环回路中,以换热器120到服务器300的方向为供液方向,服务器300到换热器120的方向为回液方向,故二次侧供液管133的出液口用于与服务器300的进液口相连通,二次侧回液管134的进液口用于与服务器300的出液口相连通。
可选地,机柜110的高度方向(图中z方向)可被配置为平行于重力方向。换热器120可选用板式换热器,板式换热器的换热板片可以为对称版型或非对称版型,对称版型包括H版型、或M版型、或L版型等,非对称版型包括AH版型、或AM版型、或AL版型等。进一步地,板式换热器包括钎焊式板式换热器或可拆卸式板式换热器。换热介质可选用冷却液。主管路模块130还可在管路上设置温度、或压力、或流量、或PH、或电导率等监测装置及电动、或电磁阀门。驱动机构140可采用循环泵,循环泵可设置为卧式循环泵或立式循环泵。二次侧循环回路中可设置补液口和排液口,分别用于在二次侧循环回路换液时补充和排出换热介质。其中,排液口可设置在二次侧循环回路在重力方向上的最低处,便于在重力作用下排出换热介质。可以理解,当循环泵设置于二次侧循环回路在重力方向上的最低处时,排液口可设置于循环泵上。
上述液冷换热装置100中,将主管路模块130设置于机柜110的后部区域C,集中布置一次侧供液管131、一次侧回液管132、二次侧供液管133和二次侧回液管134这些需要与外部设备相连接的管路,将电气模块150设置于机柜110的前部区域A,集中布置电路部分,便于液冷换热装置100中的管路、线路分别从机柜110后方、前方引出并与外部设备相连。将换热器120和驱动机构140设置于机柜110的中部区域B,换热器120和驱动机构140的体积较大且管线连接关系复杂,如此设置便于管线连接以及机柜110内部的空间分配,从而提高机柜110内部的空间利用率。此外,主管路模块130与电气模块150分隔开,提高了液冷换热装置100的安全性。上述液冷换热装置100布局紧凑,有助于减小液冷换热装置100的体积,使其可以与液冷服务器进行统一部署,大大节省工期,同时更加便于后期的检修维护。
图3示出了本申请一个实施例中液冷换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4示出了图3所示液冷换热装置在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在一些实施例中,换热器120靠近后部区域C的一侧构造为管路连接侧。管路连接侧上设有一次侧进液口120a、一次侧出液口120b、二次侧进液口120c和二次侧出液口120d,冷流道121的进液口与一次侧进液口120a相连通,冷流道121的出液口与一次侧出液口120b相连通,热流道122的进液口与二次侧进液口120c相连通,热流道122的出液口与二次侧出液口120d相连通。如此,当位于后部区域C的一次侧供液管131、一次侧回液管132、二次侧供液管133和二次侧回液管134需要与换热器120连接时,能够尽量减少管路弯折,便于管路布局。可选地,一次侧进液口120a、一次侧出液口120b、二次侧进液口120c和二次侧出液口120d可构造为螺纹口、维多利亚口、法兰口等接口形式。
参见图2至图4,具体到一些实施例中,一次侧供液管131的出液口与一次侧进液口120a相连通,一次侧回液管132的进液口与一次侧出液口120b相连通,二次侧供液管133的进液口与二次侧出液口120d相连通,驱动机构140设置于二次侧回液管134和换热器120之间。如此,一次侧供液管131、一次侧回液管132和二次侧供液管133与换热器120连接时,能够尽量减少管路弯折,便于管路布局。具体到其他实施例中,驱动机构140也可以设置在二次侧供液管133和换热器120之间,此时一次侧供液管131、一次侧回液管132和二次侧回液管134与换热器120连接。
参见图1至图4,在一些实施例中,主管路模块130还包括设置于一次侧供液管131上的一次侧过滤器135,以及设置于二次侧供液管133上的二次侧过滤器136,一次侧过滤器135和二次侧过滤器136用于对换热介质中的杂质进行过滤。进一步地,一次侧供液管131和二次侧供液管133位于后部区域C远离中部区域B的一侧,如此,便于维护人员从机柜110的后方对一次侧过滤器135和二次侧过滤器136进行检修维护。
参见图3和图4,在一些实施例中,一次侧进液口120a和二次侧出液口120d位于管路连接侧的顶部,一次侧出液口120b和二次侧进液口120c位于管路连接侧的底部。如此,当一次侧供液管131和二次侧供液管133布置于一次侧供液管131和二次侧供液管133布置于后部区域C远离中部区域B的一侧、一次侧回液管132和二次侧回液管134布置于后部区域C靠近中部区域B的一侧时,能够在避免管路干涉的前提下,尽量减少管路弯折,便于管路布局和机柜110内的空间分配。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机柜110的高度方向(图中z方向)上,一次侧过滤器135位于后部区域C的下半部分,二次侧过滤器136位于后部区域C的上半部分。需要说明的是,当液冷换热装置100设置于工作场地时,后部区域C下半部分的部件对于维护人员来说更方便进行检修维护。如此设置,便于维护人员能够对运维频次相对较高的一次侧过滤器135进行检修维护。
在一些实施例中,一次侧供液管131包括并联设置的第一管体1311和第二管体1312,一次侧过滤器135设有两个,两个一次侧过滤器135分别设置于第一管体1311和第二管体1312上。二次侧供液管133包括并联设置的第三管体1331和第四管体1332,二次侧过滤器136设有两个,两个二次侧过滤器136分别设置于第三管体1331和第四管体1332上。如此,过滤器布置可支持一用一备设置,维护过程不影响设备运行,不引入额外风险。可选地,一次侧过滤器135和二次侧过滤器136可采用Y型过滤器或直角过滤器,过滤器上设有可拆卸的盖体,拆卸盖体后可对过滤器的滤网进行清理。
进一步地,主管路模块130还包括设置于各过滤器前后的压力检测装置和开关控制装置,压力检测装置用于检测过滤器压差情况,开关控制装置用于在清洗过滤器时将该过滤器与主管路模块130进行隔离。可选地,开关控制装置可以为球阀或蝶阀。
参见图3,在一些实施例中,二次侧供液管133的出液口包括第一出液口133a和第二出液口133b,二次侧回液管134的进液口包括第一进液口134a和第二进液口134b。在机柜110的高度方向上,第一出液口133a和第一进液口134a位于后部区域C的上半部分,第二出液口133b和第二进液口134b位于后部区域C的下半部分。如此,用户可根据实际需求选择与服务器300进行连接的接口,以提高液冷换热装置100使用时的便利性。
具体地,借助第一出液口133a和第一进液口134a搭配,可实现二次侧供液管133和二次侧回液管134与服务器300在后部区域C的上半部分相连接。借助第二出液口133b和第二进液口134b,可实现二次侧供液管133和二次侧回液管134与服务器300在后部区域C的下半部分相连接。借助第一出液口133a和第二进液口134b,可实现二次侧供液管133与服务器300在后部区域C的上半部分相连接,二次侧回液管134与服务器300在后部区域C的下半部分相连接。借助第二出液口133b和第一进液口134a,可实现二次侧供液管133与服务器300在后部区域C的下半部分相连接,二次侧回液管134与服务器300在后部区域C的上半部分相连接。如此,液冷换热装置100可适应服务器300的不同位姿,便于对液冷换热装置100与服务器300之间进行管路布置。
参见图1、图3和图4,在一些实施例中,换热器120的高度方向平行于机柜110的高度方向。如此,换热器120充分利用机柜110高度方向的空间进行安装,同时便于一次侧供液管131、一次侧回液管132、二次侧供液管133和二次侧回液管134在机柜110的高度方向上进行管路布局,避免管路干涉。进一步地,换热器120布置于机柜110沿宽度方向(图中y方向)的一侧,换热器120的其中一个侧面固定于机柜110的其中一个侧板上,如此,使换热器120另一个侧面到机柜110另一个侧板之间的空间能够安装其他部件。
图5示出了本申请另一个实施例中液冷换热装置的布局示意图。
参见图5,在一些实施例中,液冷换热装置100包括并联设置的两个换热器120,其中一个换热器120固定于机柜110的其中一个侧板上,另一个换热器120固定于机柜110的另一个侧板上。如此,能够充分利用机柜110在宽度方向上的空间对两个换热器120进行安装,实现换热量翻倍。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机柜110的高度方向上,换热器120位于中部区域B的上半部分,驱动机构140位于中部区域B的下半部分。驱动机构140的体积、重量较大,如此设置有助于提高液冷换热装置100的结构稳固性。
参见图2至图4,在一些实施例中,驱动机构140包括多个并联设置的循环泵141,其中一个循环泵141被配置为备用循环泵,其余循环泵141被配置为常用循环泵,当常用循环泵故障或者进行检修维护时,备用循环泵可替代常用循环泵进行工作,保证二次侧循环回路中换热介质的正常循环。具体到图示的实施例中,驱动机构140包括两个并联设置的循环泵141,其中一个循环泵141被配置为备用循环泵,另一个循环泵141被配置为常用循环泵。
参见图2至图4,在一些实施例中,液冷换热装置100还包括补液排气机构160,补液排气机构160位于中部区域B,补液排气机构160设置于二次侧循环回路中。补液排气机构160用于对二次侧循环回路进行补液排气,以保证系统压力稳定。将补液排气机构160设置于中部区域B便于管路连接以及机柜110内部的空间分配,从而提高机柜110内部的空间利用率。
具体到图示的实施例中,补液排气机构160包括静压排气罐161、膨胀罐162、安全阀163和补液箱164,静压排气罐161的进液口与二次侧回液管134的出液口相连通,静压排气罐161的出液口与驱动机构140的进液口相连通。换热介质进入静压排气罐161后流速降低,压力趋于稳定后进入驱动机构140。膨胀罐162与静压排气罐161相连通,膨胀罐162中预充一定压力的气体,当系统温度变化等原因导致压力波动时,膨胀罐162预充的气体压力可以稳定系统压力。系统压力升高时,会有一部分换热介质由静压排气罐161进入膨胀罐162,系统压力降低时,进入膨胀罐162中的换热介质会回流到静压排气罐161中。安全阀163设置于静压排气罐161上,用于防止系统压力超过规定数值。补液箱164与静压排气罐161相连通,补液箱164用于向静压排气罐161中补充换热介质。可选地,在机柜110的宽度方向上,补液箱164与换热器120并排设置于中部区域B的上半部分,静压排气罐161设置于中部区域B的下半部分。
在一些实施例中,补液排气机构160的出液口与驱动机构140的进液口相连通。在重力方向上,补液排气机构160的出液口位于驱动机构140的进液口的上方。如此,换热介质在重力作用下能够以一定的压力进入驱动机构140,避免因入口压力小于流体输送温度下的饱和蒸汽压所导致的泵的气蚀现象。具体到图示的实施例中,静压排气罐161位于驱动机构140的上方,从而保证静压排气罐161的出液口位于驱动机构140的进液口的上方。
参见图2,在一些实施例中,主管路模块130还包括流量调节阀137、一次侧流量计138、和二次侧流量计139,一次侧流量计138和二次侧流量计139用于对一次侧循环回路和二次侧循环回路中的流量进行检测,流量调节阀137用于对一次侧循环回路中的流量进行调节以控制换热功率。其中,根据管路布局的实际情况,一次侧流量计138和流量调节阀137可设置于一次侧供液管131或一次侧回液管132上,二次侧流量计139可设置于二次侧供液管133或二次侧回液管134上,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具体到图示的实施例中,一次侧流量计138和流量调节阀137设置于一次侧回液管132上,二次侧流量计139设置于二次侧回液管134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机柜110包括前门、后门,以及与前门和后门活动连接的机柜框体。如此,机柜110内的功能部件和管线可通过打开前门和后门进行检修维护。具体地,驱动机构140、电气模块150和补液排气机构160中的膨胀罐162、补液箱164等可在前门打开后从机柜110前方进行检修维护。换热器120、主管路模块130和补液排气机构160的静压排气罐161等可在后门打开后从机柜110后方进行检修维护。
在一些实施例中,液冷换热装置100还包括设置于机柜110前门上的控制面板170,控制面板170与电气模块150电性连接,操作人员可借助控制面板170获知液冷换热装置100的运行参数并对液冷换热装置100的运行模式和运行参数进行调节。
综上所述,上述液冷换热装置100中,将主管路模块130设置于机柜110的后部区域C,集中布置一次侧供液管131、一次侧回液管132、二次侧供液管133和二次侧回液管134这些需要与外部设备相连接的管路,将电气模块150设置于机柜110的前部区域A,集中布置电路部分,便于液冷换热装置100中的管路、线路分别从机柜110后方、前方引出并与外部设备相连。将换热器120和驱动机构140设置于机柜110的中部区域B,换热器120和驱动机构140的体积较大且管线连接关系复杂,如此设置便于管线连接以及机柜110内部的空间分配,从而提高机柜110内部的空间利用率。此外,主管路模块130与电气模块150分隔开,提高了液冷换热装置100的安全性。上述液冷换热装置100布局紧凑,有助于减小液冷换热装置100的体积,使其可以与液冷服务器进行统一部署,大大节省工期,同时更加便于后期的检修维护。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本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液冷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机柜,沿所述机柜的长度方向,所述机柜的内部依次分为前部区域、中部区域和后部区域;
换热器,位于所述中部区域;所述换热器具有冷流道和热流道,流经所述冷流道的换热介质能够与流经所述热流道的换热介质进行热交换;
主管路模块,位于所述后部区域;所述主管路模块包括一次侧供液管、一次侧回液管、二次侧供液管和二次侧回液管;所述一次侧供液管和所述一次侧回液管用于将所述冷流道与室外散热机组相连通形成一次侧循环回路,所述二次侧供液管和所述二次侧回液管用于将所述热流道与服务器相连通形成二次侧循环回路;
驱动机构,位于所述中部区域;所述驱动机构设置于所述二次侧循环回路中,用于驱动所述二次侧循环回路中的换热介质循环流动;
电气模块,位于所述前部区域;所述电气模块与所述驱动机构电性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冷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靠近所述后部区域的一侧构造为管路连接侧;
所述管路连接侧上设有一次侧进液口、一次侧出液口、二次侧进液口和二次侧出液口;
所述冷流道的进液口与所述一次侧进液口相连通,所述冷流道的出液口与所述一次侧出液口相连通;所述热流道的进液口与所述二次侧进液口相连通,所述热流道的出液口与所述二次侧出液口相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冷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管路模块还包括设置于所述一次侧供液管上的一次侧过滤器,以及设置于所述二次侧供液管上的二次侧过滤器;
所述一次侧供液管和所述二次侧供液管位于所述后部区域远离所述中部区域的一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液冷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一次侧进液口和所述二次侧出液口位于所述管路连接侧的顶部;
所述一次侧出液口和所述二次侧进液口位于所述管路连接侧的底部。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液冷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机柜的高度方向上,所述一次侧过滤器位于所述后部区域的下半部分,所述二次侧过滤器位于所述后部区域的上半部分。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液冷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一次侧供液管包括并联设置的第一管体和第二管体,所述一次侧过滤器设有两个,两个所述一次侧过滤器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管体和所述第二管体上;和/或
所述二次侧供液管包括并联设置的第三管体和第四管体,所述二次侧过滤器设有两个,两个所述二次侧过滤器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三管体和所述第四管体上。
7.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液冷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二次侧供液管的出液口包括第一出液口和第二出液口,所述二次侧回液管的进液口包括第一进液口和第二进液口;
在所述机柜的高度方向上,所述第一出液口和所述第一进液口位于所述后部区域的上半部分,所述第二出液口和所述第二进液口位于所述后部区域的下半部分。
8.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液冷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的高度方向平行于所述机柜的高度方向;和/或
在所述机柜的高度方向上,所述换热器位于所述中部区域的上半部分,所述驱动机构位于所述中部区域的下半部分。
9.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液冷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冷换热装置还包括补液排气机构;
所述补液排气机构位于所述中部区域;所述补液排气机构设置于所述二次侧循环回路中。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液冷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补液排气机构的出液口与所述驱动机构的进液口相连通;
在重力方向上,所述补液排气机构的出液口位于所述驱动机构的进液口的上方。
CN202223443117.6U 2022-12-22 2022-12-22 液冷换热装置 Active CN21957764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443117.6U CN219577641U (zh) 2022-12-22 2022-12-22 液冷换热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443117.6U CN219577641U (zh) 2022-12-22 2022-12-22 液冷换热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577641U true CN219577641U (zh) 2023-08-22

Family

ID=876594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443117.6U Active CN219577641U (zh) 2022-12-22 2022-12-22 液冷换热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57764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711920B (zh) 冷卻液分佈系統
CN110278691A (zh) 用于高功率密度机柜的泵驱两相环路散热系统
CN109743866B (zh) 一种用于大功率充电站用户终端的冷却系统
CN219577641U (zh) 液冷换热装置
CN113710057A (zh) 机载单相浸没式综合循环热管理系统及机载集成综合机架
CN219577640U (zh) 液冷换热装置
CN212006303U (zh) 换热装置及空调系统
CN211551916U (zh) 一种水冷空调
CN211240639U (zh) 大功率组合式电器柜的散热系统
CN210602947U (zh) 集成式循环冷却水站
CN220254954U (zh) 液冷机柜
CN220776362U (zh) 一种散热器总成及工程机械
CN220493426U (zh) 柜式浸没冷却系统
CN111182771A (zh) 大功率组合式电器柜的散热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211580487U (zh) 换热系统
CN213955465U (zh) 机房空调及数据机房
CN210579812U (zh) 液冷分配单元
CN112235995A (zh) 一种用于数据中心制冷的冷水系统
CN219371118U (zh) 一种紧凑型液冷机组及储能集装箱
CN217561991U (zh) 一种外置冷板式冷却装置
CN211831604U (zh) 一种服务器抽屉式换热系统
CN220323855U (zh) 一种冷却液循环管路结构
JP3618166B2 (ja) 高純度水素酸素発生装置
CN216491663U (zh) 一种基于2u-vpx自密闭循环液冷机箱
CN219248455U (zh) 液冷冷量分配装置及数据中心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